周一寫有關埃及的內容,實在有點混亂,連喉也不到,更遑論到肺了。問題在於,要寫的範圍太廣,包括了理論的重要性啦,埃及的政局啦,民主如何建立啦,韓國的特殊情況啦,槍桿子出政權的本質啦,統統都要寫上一大堆東西,才可以解釋清楚,但我卻把這些東西像「攞你命三千」一般,統統塞在一篇短文之內,自然是連喉也不到,只能用來攝牙罅了。 今日繼續雜亂地寫上一些。 當日埃及的穆巴拉克是怎樣上台的呢?答案是:在1981年,總統沙達特被暗殺,他以副總統的身份,繼任上台的。 在埃及這種政治承繼制度還未建立的政權,軍權是絕對重要的。但是軍權是怎樣去建立的呢?這並不是擔任一個軍委主席,單憑職位,就能夠抓到軍權的,而是憑著實力去獲得的。 最有效的法子,當然就是中國的老辦法,帶兵統一全國。但這種辦法不能常用,像穆巴拉克這種繼位得來的總統,就不能用了。當年鄧小平用的方法,是打一場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去鞏固自己的軍權,這個政權也就穩定下來了。 穆巴拉克的前任沙達特,又是怎樣的做法呢? 沙達特也是以副總統的身份,繼任逝世的納賽爾,去當總統的。他當上了總統之後,首先是逐走了蘇聯的顧問團,接收了蘇聯的軍事設備,再打了一場「十月戰爭」,戰勝了以色列,跟著拉進了美國,有了美國的財政支持。到了這地步,這政權也就穩了。 穆巴拉克是空軍司令出身,但在國內的政治鬥爭,空軍是最沒有用的軍種。況且,他並沒有過統一全國軍隊作戰的經驗,並沒有整合過全軍。以鄧小平去相比,鄧小平也打過淮海戰役,但到了真正執政時,也得去同越南打一仗,才能鞏固到軍權。 穆巴拉克的執政方式,是加強引入美國的支持,來幫助他穩定政權,但是這樣一來,他卻喪失了對國家的自主權。一個傀儡政權,是不會得到國民尊重的。他也沒打過仗,沒有整合軍隊,而宗教激進派對他的攻擊,甚至暗殺過他三次,他都無法壓止。 簡而言之,一個政權的存在,端賴於有沒有一支肯為它誓死效忠的軍隊,而這一支親兵,不是從天而降,而是靠著自己去建立的。 穆巴拉克沒有這支軍隊,也沒有企圖去建立,後來的穆爾西政府當然也沒有,他們的倒台,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埃及在革命後,民主建立不成,卻不停發生動亂,最終發生了「二次革命」,人民把民主選舉出來的穆斯林兄弟會政府推翻了,由軍方再度接管。最新發展是,穆斯林兄弟會的支持者決定用「佔領開羅」的方式,去重奪政權,結果沒有佔領成功,反而被軍政府武力鎮壓了。 有關埃及的政局,我看了不少評論,都是由政治學者和政治評論員所寫,很多的分析都很細膩,把埃及政局、當時的政治鬥爭、穆斯林兄弟會的對內組織和管治政策都研究得很細微,在資料上,令我得益不少,但是總結下來,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文成語的:明察秋毫之末,不見輿薪,嗯,用淺一點的中文,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其實埃及的政局發展,將會是亂局不止,我在兩年前,已經寫過社評,預測全中了。我的全中分析,只須略看大局,就足夠了,根本用不著去把資訊看得這麼仔細。這個道理,其實十分簡單,就是在世界政局之中,動亂是常態,穩定反而不是,民主政府建立不成,是常態,建立成功,反而是奇怪的事。所以埃及局勢不穩,民主政府不能建立,也是多半會發生的事。從往績看,靠推倒政府而得來的民主,多數難以維持,皆因人民在「發現」了原來上街遊行,就可以推翻政府,當他們不滿時,就會複製這個做法,把新政府也再度推翻了。 但是人民對新政府是一定不滿的,為甚麼呢?因舊政府之所以倒台,一定是因為有很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不能短時間解決的,所以當新政府成立後,問題只會更大,而不是減少了。再加上舊政府的支持者,也在致力推翻政府,所以新政府倒台機會,是很大很大的。在史上,最成功建立起來的民主政府只有一個,就是韓國,這當然是另有原因。我對「韓流」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卻有興趣去研究韓國,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政治分析的大道理是甚麼呢?答案就是不離毛澤東說的「槍桿子出政權」。大家別以為,所謂的「槍桿子」,就只是軍權,這只是簡單化了的說法。中國古語有云的「得位正與不正」,只在乎一點,就是這個政權,是不是用軍隊打回來的。你擁有軍權,沒有用,穆巴拉克也有軍權,今日埃及的軍政府也有軍權,也沒有用,你必須用軍隊來統一全國,才是保持政權穩定的最有效方式。 也許今日政治學者在法治和和平的世界活得太久,所以連這簡單道理,也看不明白。政治是一門科學,而不是道德講授,如果理想社會可以戰勝科學的現實,可以戰勝人性,共產主義早就成功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在《am730》的專欄,由於文字太多,必須說一些有實質內容的東西,不宜亂吹而寫一篇,所以寫不了股票分析。 為甚麼呢?如果是亂吹一通,寫不了這麼多字,但如果要用心去分析呢,那不但花太多的時間去寫,而且太過沉悶,不好看,怕悶死讀者。 再說,我是投資理論專家,數據分析並非我的專長,真要寫,也寫不過別人,倒不如藏拙算了。 然而,一個在財經版上的專欄,總不能完全不說股票,所以我本來的打算是,一個月一至兩次,總括地分析一些股票,但是由於近來的股市太過沉悶,我本人也是在沽出了某些股票之後,持有現金,找不到股票可買,那又怎會有股票可介紹呢? 如果要強硬推介一些股票,我會說是「中海發展」(1138),這是我說了很久的股票,推介了一個多月了,我是在平均價3.22元左右買入,現在股價是稍稍貴了一點,但這是長線投資的,差不了這許多。 至於先前很喜歡的「中國白銀」(815),也是在這裏推介過,走勢實在很不好,我買了一百萬股,結果在1.04元沽出了,輸了二十多萬元。 據說,這是因為白銀價格不佳的關係。如果有讀者因而輸錢,我只能說:「我比你輸得更多呢!」 另外兩隻愛股,分別是「思捷環球」(330)和「李寧」(2331),股價走勢均很不錯,我的帳面利潤是三成左右,但是,現在的價錢也不便宜了,值博率不高。 在垃圾股方面,我現持有「中國威力印刷」(6828)、「奧思知」(8325)、「英發國際」(439)、「高誠資本」(8088)等。 但現時還不是炒垃圾股的時候,就這些股票,我也持有得太久了,雖然大部分均有盈利,但不知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有收成,實在是等得太不耐煩了。 在大市方面,我有點兒害怕,由於美國的升勢太勁了,我有點兒害怕,到了10月前後,會有可能發生股災。然而,在股災之前,先兆是大升一場,如果是這樣,香港股市在9月之時,也會大炒一轉。所以,如果股市在9月大升,那麼,到了10月中時,應該要把股票沽出一半,以保安全。 這叫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又叫「有懷疑,揸現金」。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早前有報道指,有人以「斯諾登」的身份,在網上「爆」美國的登月做假,再掀起「登月」的討論,這其實不是新聞了。 這四十多年來,人們用了很多理由,去「證明」這故事是假的,例如說,在無風的月球,那面國旗怎會給吹動,諸如此類。不過,我可以用一個科普作家的身份,以科普書《快樂的18條法則》作者的身份,去向大家說明,就算是以今日的技術,也是做不到人類登月的。 其實,登陸月球十分容易做到,問題在於,登月之後,怎回來呢?要從月球飛回地球,那需要另一次的起飛,雖然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一,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從月球飛回地球,需要甚麼東西呢?首先當然是燃料。換言之,降落月球的太空艙,必須要有充足的燃料,能夠讓它從月球飛回地球。當然,月球沒有空氣,阻力較小,但要穿出月球的引力,這燃料也是不會太少的。如果看照片中,小小的太空艙,沒有火箭輔助升空,是不可能把太空艙發射出去的。 再者,一架太空船要起飛,也並不是單靠燃料這麼簡單。飛機都要機場啦,大家應該知道,一個火箭發射中心,需要多少人員、多少機器去輔助,才能夠順利升空。在月球,無人無物,齋憑一架太空船,在一塊爛地之上,怎去升空? 所以呢,我的看法是,登月當然是假的,但是太陽神卻是真的,不過是在太空繞了一個圈,便回來了,並沒有登陸月球。至於那些片子,當然是在錄影廠拍的。至於那些「從月球帶回地球的石頭」,其實地球也有不少殞石,隨便拿幾塊去充數,那便成了。 如果人類要成功登陸一個星球,方法是先把大量的機器零件分批送過去,同時發送大量的儲電器。這些儲電器可以吸收太陽能,並且可以長期儲存起來,備用。當這些前期工作累積了好幾年之後,有了足夠的能量和機器,太空人才可以飛去這個星球。 太空人到了星球之後,因為在這裏已經有了能源,也有了機器,太空人的工作,只是組裝這些機器,那就容易得多了。當然,送過去的機器當中,也有機械人,大部分的組裝工作,是由機械人完成的,或者是在太空人的操縱之下,由機械人完成,甚至是在太空人還沒有過去之前,已組裝完成了。 美國人為了面子工程,去偽造登月,但在我這種科學專家的面前,一戳便穿,不過,欺騙那些沒有科學知識的愚民,倒是可以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在上星期,我寫了一篇社論,題目是《劉達強是好警察,社會要多一點寬容》,並且鋪了在臉書,結果引來了史無前例的轉載。 當我看過了所有人的回應之後,覺得有一點是很需要提出來討論的,就是正如一位讀者的回應:「回應大師覺得香港既(嘅)警察係一支優良的警務隊伍,我同意佢地(哋)曾經係,但客觀既(嘅)係香港警察係(喺)各方面既(嘅)操守,行為都向下降,而且係由上至下去敗壞,由黑暗論,禁錮學生,捉走著平反六四既(嘅)居民,粗暴對待記者,用更重既(嘅)罪行去起訴示威人仕(士),選擇性執法……等等。我可以講香港既(嘅)警察可能曾經係呢個世界上數一數二既(嘅)警務隊伍。現在嗎?除了青關社,愛字頭,大師,你看看市民望住警察既(嘅)眼神啦,係既鄙視又恐懼。」 問題在於:今日香港警察的操守是敗壞了嗎?客觀的事實是:香港的犯罪率是世界最低之一,警察的破案率是世界最高之一,而且,這水準還在精益求精,不斷的改善中。再者,香港警察的禮貌程度,在全世界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所以,如果說香港的警察操守是在敗壞中,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一如反對派人士所言:他們的政治立場是錯的,甚至是,他們參與了政治迫害反對派。 當然,社會上有人認為,警察只是依法辦事,並不涉及政治。在這裏,我姑不論這種說法是對,還是不對,皆因如果「警察依法辦事,沒有不對」的大前提是正確的,這討論也不必分析下去了,因為警察一方,已經贏晒。 因此,要想繼續討論下去,必須承認反對者的大前提:「由黑暗論,禁錮學生,捉走著平反六四既(嘅)居民,粗暴對待記者,用更重既(嘅)罪行去起訴示威人仕,選擇性執法……」假設以上的種種指控,全是存在的,全是真實的,這討論才可以繼續下去。 好了,現在有一支警隊,在治安上做到了一百分,令到市民得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之下生活,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至少比美國、英國、歐洲等民主國家都安全得多。 但在政治立場上,卻在迫害異見分子。那麼,這一支警隊,究竟是不是敗壞了呢?「市民望住警察嘅眼神」,會不會「係既鄙視又恐懼」呢? 在這裏,我並不打算給予答案,因為答案人人不同。有的人認為,公共安全最為重要,但也有的人認為,政治立場正確,才是警察存在的最大目的。我想,這是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其他人是無從置喙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昨天說了中國大可承認雙重國籍,以增強自己的實力,今日寫一篇「補充資料」。 我是加拿大籍的,入籍時宣過誓,效忠於加拿大。我尊重加拿大的意識形態,認為這是天堂也似的地方,不過,我這個人是魔鬼性格,所以比較喜歡像香港這種地獄也似的環境。 所以呢,我在《梁振英出任行政長官的前因後果:中國共產黨收回香港的70年大戰略1977-2047》的序言中,說過我的效忠是加拿大,但我的心靈則接近中國,這好比愛的是一個人,嫁的卻是另一個。 但加拿大是承認雙重國籍的,香港也承認雙重國籍,所以其實一個人可以同是香港人,兼且也是加拿大人。 加拿大人還有一種身份,叫「非居民公民」,這即是說,你在僑居海外時,暫時把「加拿大公民」的身份「凍結」了,連加拿大的稅都不用交了。 這好比一間沒有業務的公司,向政府申請為「dormant」,就不用繳交公司的費用了。陳茂波的公司就是申請了「dormant」,結果卻遭揭發了,原來收取過60元的地租,這就是欺騙政府了。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加拿大的「非居民公民」還在加拿大打工,或者是在經營生意,那就是欺騙政府了,是要坐牢的。 很多人以為,美國是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但實際上,美國並不承認雙重國籍。它的立場,是隨便美國公民拿了多少個國家的國籍,都也不犯法,不會去抓你去坐牢。 只是,美國政府統統不承認這些國籍,只要你一天不正式申請放棄美籍,不管你去到了天涯海角,到了甚麼國家,美國政府都視你為美國人:你要交美國稅,在身份上,也永遠是美國人,逃也逃不掉。 至於在中國呢?理論上,只要一個中國公民取得外國籍,其中國國籍便自動取消。如果照法律,這個人是應該上報的,但如果沒有上報,兼且還繼續用中國公民的身份和證件去入境,懲罰就只是罰款,以及在3年之內,禁止進入中國境內。 其實,在今日的中國,要求修改法例,承認雙重國籍的呼聲,也是愈來愈盛,並非我一人的幻想亂吹而已。 這是因為近年有太多的中國人取得了外國國籍,如果中國採取雙重國籍的政策,可以有效防止人才流失,也可以有效爭取更多人才的加入,所以有關「雙重國籍」的討論,也漸漸流行起來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我常常說,中國政府有個非常簡單的招數,可馬上大增國家實力,並且嚇怕整個世界,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給這一招就打得無法反抗了。這一招就是:承認雙重國籍,並且讓所有海外華人申請回鄉卡。 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五千多萬名海外華人,其中不少都非常有實力和影響力,尤其是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更加是由華人掌握經濟命脈。只要中國任由所有華人都可以同香港人一樣,申請回鄉卡,那麼,等於是拉攏了所有海外華人加入中國,自然是大大的增強了國力了。 本來,在1909年,清朝的時代,中國的第一部國籍法,是以血統為依據的:所有中國父親的子女不管是在中國出生,還是在其他地方出生,都是中國公民。 問題在於,新中國在建國之後,立場就是放棄海外華人成為公民。它在1954年,已經停止把海外華人承認為中國公民。1955年的在印尼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有29個國家出席,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一土地面積,和三分二人口,中國的周恩來總理當場宣布了,海外華人應該採用其居留國的國籍,放棄中國國籍。這是當時正式向全世界公開宣布的政策,現在縱想要收回,也收不回來了。 為甚麼當時的中國要放棄海外華人呢?因為當時的海外華人是負資產,既沒有錢,也常常發生族群暴亂,令到各國不停的向中國投訴,麻煩多多,所以,從「資產負債表」上,海外華人是負資產,不如拋掉這包袱。 分析家和史家卻沒有指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國家之內的共產黨,也往往是和中共是一路的,中國政府必須在法律上與他們切割關係,才好繼續支持這些海外共產黨。於是呢,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國先和北越和印尼達成協議,這兩國的華裔公民不能擁有雙重國籍,後來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立約時,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直至1980年,中國訂立了新的國籍法,根據它,海外華人自動喪失中國國籍。這就是今日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基礎所在。 所以呢,只要中國想一個法子,反口不承認以上的條約,以及改掉了1980年的國籍法,那就可以吸引到五千多萬個又有錢、又有面、又有權力的海外華人,成為中國公民,而且還是在海外搞裏應外合,這是多麼划算的事!不要以為這是怪論,1979年,中國攻打越南,理由除了「自衛反擊,保護邊疆」之外,越南的「罪狀」之一,就是迫害華人,可見得如果海外華人受到欺負,中國還是可以人道主義為理由,去採取行動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底特律曾經是美國的著名城市,十八世紀末期,已被稱為「美國的巴黎」,後來變成了汽車工業的製造中心。 它的最繁榮期是二十世紀的初期,1950年的人口達到了180萬人,在六十年代,經歷了經濟衰退,在七十年代,經歷了石油危機,汽車業不振,從此一步一步的陷入了衰退,人口大遷離,現時的人口則只剩下八十多萬人而已。 有關底特律的破產,很多人都分析過原因了,例如說,經濟太過倚賴單一的汽車業,財政收入也太過單一,諸如此類。當然了,香港人評論這件事,也有拉入香港太過倚賴金融業和地產業,恐怕會步進底特律的後塵。但我的看法是,這只是表面,內裏有著更深層的原因,而香港的客觀環境,和底特律是截然不同的。 兩者最大的一個分別,就是底特律是美國的一個城市,而美國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動的,美國人到別的城市,別的州份去居住,去找工作,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 當底特律是汽車大城時,在其他地方的美國人,跑到底特律來工作,當底特律經濟不佳時,又有很多人離開了,這正是一雞死,一雞鳴,何奇之有? 在底特律的全盛時期,矽谷這個名字還不知出現了沒有,但是現在,矽谷已經是科技中心的代名詞了。在以前,新一代的科技年輕人,從家鄉跑到底特律找工作機會,在今日,新一代的科技年輕人,從家鄉跑到矽谷去找機會,這兩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換言之,底特律垮得這麼快,是因為它的人才跑掉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如果從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城市為本的角度去看,這又有甚麼壞事呢? 假如是:別的城市很好,而你被戶籍制度困住了,不能跑過去,另謀高就,那就是大問題了。 美國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一個城市衰落,另一個城市興起,是正常的現象。一個城市的專注某種業務,可以造成規模效應,人才集思廣益,這才是正確的戰略,反而如果經濟多元化了,就沒有規模效應,甚麼競爭力也沒有了。 香港的情況,和底特律是截然不同。香港只是一個城市,雖然在理論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可是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也不同(香港人的平均薪水高得多),香港人口要流動到內地去,極不容易。 但是,正是由於香港人才不容易大量流失到內地去,香港要垮,也不會垮得像底特律這麼快、這麼慘烈。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美國名市底特律的破產,是近日的大新聞。在這則新聞的背後,我首先想說的,是一個基本問題:國家究竟會不會破產呢? 理論上,國家也可以算是一個法人團體,而凡是資不抵債的人或團體,只要是有人追債而還不起錢,都會陷入破產。如果從這方面看,國家當然是可以破產的。 但是,正如前述,破產的大前提是資不抵債,這即是說,把所有的資產都拍賣光了,都不夠還債,這才叫做「破產」。在一個國家而言,它所擁有的資產是很多很多的,例如說,大量的土地,以及政府擁有的貴重資產,等等等等。 以西班牙為例子,它擁有不少歷史名城,大量的藝術作品,都是國家的資產,隨便拿一幅畫出來拍賣,都能夠賣到幾億元。它也擁有很多島嶼,如果把幾個拿出來,不要誤會,不是賣給商人建造度假村,這值不了甚麼錢,而是割讓了出去,賣給富豪們,讓他們在這島上建立國家,這才能夠賣得天價。花上幾百億元,令自己擁有一個國家,相信很多超級富豪都會有興趣。 所以說,從技術上來說,一個國家只會是「債務違約」,即是現金流不夠還錢,所以暫時欠債不還,但在資產負債表上,還遠遠不到破產的地步。換言之,雖然國家破產是有可能的,但是實際上,暫時還沒有哪一個欠債纍纍的國家,是資不抵債,真的陷入破產的。 如果國家有資產而沒錢還,那會發生甚麼情況?在理論上,債主可以用武力追債。在以前,歐美國家派出軍艦軍隊,進駐債仔國家,迫令還錢,是十分常見的事。就是在中國,列強也曾經管理著中國的關稅,先扣起了還款的部分,餘款才發還給中國。 在今天,並沒有這種事情發生,好像是文明得多了。但是在實際上,國家的武裝實力,和它的追債能力,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如果是欠美國的債不還,又或是欠下香港的債不還,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分別的。 如果是欠下美國的債不還,美國當然不會撕下臉皮,強迫還錢,反而會優惠地提出債務重組……慢著,這豈不是血本無歸,虧了大本?這是不要緊的,因為在債務重組的同時,美國也會同時提出一些貿易優惠條款,令它從這一方面賺回來。 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南韓幾乎陷入破產,結果就是被迫開放了市場,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了。相比起強搶資產,這種「強迫做生意」的變相還錢方式,顯然是文明得多了,但其中的原理,卻是相同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上星期說起了中國的遷都,但究竟遷在甚麼地方,是最適合的呢? 或許可以這樣說,新首都需要有甚麼客觀的條件呢? 第一點,是它的安全性,不能設在沿海,例如上海,否則外敵入侵時,將是無險可守。 第二點,它必須比較靠近南方,因為北方的水源乾枯,實在不宜作為一國之都。但是又不能太過南,因為北方始終是中國的政治中心,要控制中國,不能離開中心太遠。 第三點,它必須交通四通八達,當然,當建設首都時,也必須同時加設大量基建,可是如果那個地形不方便,例如說,沒有大河經過,或者是在山區,難以建設大量公路,都是十分麻煩的事。 第四點,不能是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本來已經人口稠密,如果再選為首都,勢必百上加斤,很快就會成為了北京的翻版,又要遷都了。如果不算這一點,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水源豐富,本來是最佳地點,據說胡錦濤曾經屬意遷都武漢。然而,武漢是個一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一旦遷都,豈非很快變成二千萬?這城市又會承受不住了。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澳洲的首都坎培拉,本來都不是大城市,所以,把首都設在小地方,是世界的大潮流,只有日本不會這樣做,因為東京是皇宮的所在,在今日的政治形勢下,日本如果遷都,也不可能另建一個皇宮,那皇室何在?所以日本是不會遷都的。 那麼,最好的遷都地點,應該坐落在甚麼位置呢?估計不是河南,就是湖北,但是具體在甚麼城市,則有很多的提議,我在新版的《碳六十之劍》中,假設是「信陽」,但這只是可能性之一而已。 其實,在毛澤東之後,每一屆領導人都商量過遷都,胡耀邦反對,趙紫陽贊成,江澤民和胡錦濤卻以不變為原則,因為北京是最好的首都,問題在於北京不能長期挺下去,不過就算挺不下去,也不是這兩位領導人的任期之內的事了。但是,到了習近平的年代,北京只怕是再也挺不下去了。 不過,就算是中國遷都,多半也只是把行政中心遷往新都,變成了「行政首都」,而不是把整個首都全遷。這種「行政首都」的模式,就像韓國的遷都世宗市一樣。 我的看法是:把首都遷往小地方,有一個好處,是非常重要,但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的:假如再次發生「六四事件」,參與的人也將會較少,武力鎮壓是容易得多!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我是一個既喜歡說人是非,又害怕被告誹謗的人,故此當陳振聰還是自由的時候,我不敢惹他,免得被這個有錢人所控告,就是我不怕,報館也會不肯刊登。 然而,當他身陷囹圄,沒有反抗能力時,我馬上把積壓了好幾年的好多篇有關他的文章都寫了下來。可能有人說,這是落井下石,但我只能分辯說:這不過是機不可失而已。 話說某雜誌獨家報道了陳振聰在華懋總部擺的邪術陣,包括了染血玉環、銅錢邪陣、降頭筷子、咒語心型紙幣、印堂塗了血跡的公仔、混有頭髮和指甲的飾物盒、穿過沒洗的內褲……林林總總,令人既驚心、又噁心。 子不語:「怪、力、亂、神。」不管這些神怪東西是不是真的有效,至少陳振聰本人是相信有效的,否則他亦不用辛辛苦苦的把這些噁心東西製造出來了。據說,這些東西均是出自他的父親留給他的奇書《天圖佈局》的內容。 我是唸科學的人,還寫了一本叫《快樂的18條法則》的科普書,本來是不應該相信神怪之說的。但是,馬克思在1845年提出:「人應該在實踐之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確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在1978年,這句話成為了一篇刊登在《光明日報》的文章的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著被其他報刊廣為引述,終於成為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旗號。 陳振聰的「天圖佈局」,施之於金象苑老闆娘王麗明,她的運程先是順暢,繼而破產兼大病,施之於立法局議員張鑑泉,他馬上當上了港事顧問,但立即在香港記者協會的周年晚宴後心臟病突發而死,施之於因賄選而被廉署起訴的立法局議員梁錦濠,但他仍然被判入獄兩年,而且財富盡失。 施之於龔如心,但救不了她的卵巢癌,令她以低於人均壽命平均數的69歲之齡而死,死後還遭人格侮辱,聲名盡毀。至於陳振聰本人,更加是風光了十多年之後,突然從天堂下了地獄,坐牢十二年,而且還可能是最為痛苦的單獨囚禁,照囚犯們的說法,單獨囚禁是比毒打更為慘酷的刑罰。 照以上的事例,《天圖佈局》似乎是有效的,因為實在巧合得遠遠出乎正常的隨機統計之上。雖然它在生效之後,施法者也會以慘報而告終,但始終掩蓋不了它超越科學的奇異性。我不相信怪力亂神,但不能不相信事實,當事實太過巧合時,實在無法否定這個巧合實在超出了常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有人問我,對於北京地產市道的看法。我脫口而出:「它有一個隨時發生的系統性風險,就是遷都!」 遼國的首都在內蒙古,後來在北京設立了陪都。到了金國、元朝時代,北京便成為了首都。到了明朝的太祖時期,首都在南京,但是明成祖在1422年把首都遷往北京,一直到了清朝,以至於民國初年,直至國民黨的蔣介石北伐成功,在1928年,又把首都設回南京,但是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了之後,北京又再度成為當然的首都了。 在1911年,北京有76萬人口,主要居住在二環之內,相比之下,上海人口是54萬,廣州人口是51.8萬(這是1910年的統計),均都比北京少了幾成,而南京的人口更少,只有26.9萬人。 到了1949年,北京人口已經達到208萬人,1980年,實行改革開放之時,是904萬人,2000年是1,356萬人,2007年是1,633萬人,2012年則是2,069萬人,增加速度之迅速,實在是令人咋舌。 為甚麼北京的人口增加得這麼快呢?皆因在中央集權制度之下,不單是國務院和黨中央的總部都在北京,把所有的好東西,也都留在北京,所以人口也都往北京聚集起來。 在江澤民時代,上海幫當權時,上海急速發展,北京的情況還好一點,但當胡溫執政之後,上海幫消沉了,北京一市獨大,情況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人口史無前例地高速膨脹。 舉例說,大型國企的總部,在北京,高科技工業園如中關村,在北京,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人民大學,在北京,重點戲劇學院,在北京,文化中心、影視製作中心,在北京,所以金融界向來有「五十萬名美女演藝學生,都在北京」的說法。不單如此,在建國的初期,連鋼鐵廠等等重工業,也都設在北京,「首鋼集團」的大名,相信大家都已久聞大名了。 以上種種,令到北京人口不勝負荷,它鬧水荒、鬧沙塵暴,堵車堵得妨礙了城市的正常運作,因為一個半天只能去一個地方,甚至連領導人也受不了。據說,習近平當上了總書記沒幾天,馬上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討論遷都問題了。 如果我的資訊沒錯誤,習近平的第一個任期完結之前,便會宣布遷都,當第二期任滿之前,遷都工程將會展開。這當然不是三天半月所能做完的事,但是在習近平的任內,相信是會啟動了的,因為領導人再也受不了北京繼續作為首都,就算受得了,北京也承受不了。至於北京的房地產,當然不能長期持有。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經濟學理論,我都算是勉強懂得一點點的,而它的道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基本的一點點中,所變化出來的。 但是,在實際的經濟世界中,卻不停的有人創造出新的名詞,所以我們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的不是新的知識,而是這些新發明的專有名詞,換句話說,是老知識的新包裝。 這些專有名詞的大部分,例如說,朱鎔基經濟學、安倍經濟學,及李克強經濟學等等,都可以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去作描述。 說穿了,這些也不是甚麼「經濟學」,只能是「經濟政策」,其內容無高論,也沒有甚麼新意,只是創造者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的注意力,故意創造出一個專有名詞,故弄玄虛而已。 但今天的主題,並不是說這些林林總總的經濟學,而是兩個名詞:「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這應該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名詞,我們這些學習西方經濟學出身的人,是會懂得的。但我也有兩個理由,去學習這些馬克思經濟學的名詞。 第一個理由,是我也有需要去閱讀一些內地的經濟文章,作為參考。為了能夠看明白內地的經濟學者寫些甚麼,非得明白他們的用詞不可。 第二個理由,馬克思經濟學發展了這麼多年,也累積了某些值得學習的知識,尤其是在中國、在經濟改革方面,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向成功者學習其成功之道,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說回正題,究竟甚麼是為「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呢? 「學習」李克強經濟學其實不是學習,所謂的「增量改革」,就是張五常教授常常說的,利用等級的現狀來確立產權規則。 換言之,這是在不影響既得利益者的現存重點利益之下,在周邊一步一步地進行私有化改革。這可以減少了在改革時的政治阻力。 至於「存量改革」呢?則是對舊體制進行的制度改革,推行市場化、法制化,改革整個結構,減少政府的權力,用民間力量去推動市場。 在朱鎔基的時代,進行的是增量改革為主,存量改革為輔的經政策,到了溫家寶的時代,尤其是後期,更加是國進民退,出現了倒退跡象。而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如果用這套中國慣用的術語來作描述,不外就是加快存量改革,但仍以增量改革為輔,如此而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人們常常說,中國的經濟奇蹟,又或者是說,日本的經濟奇蹟,但在我看來,亞洲最長時間的持續經濟發展,應該是南韓。 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了三十多年,但今日的中國,還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和泰國差不多,幾個大城市的生活水平是二十一世紀,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水平是在二十世紀,在某些邊遠地區的農村,生活水平只是停留在十九世紀。 至於日本呢?人們對於日本的經濟奇蹟,經常性地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日本在戰前,向來就是一個強國。 一個人曾經有過一億元,一次失敗,虧蝕清光之後,再賺回一億元的機會率,是很高的,因為他有過賺一億元的經驗、知識、網絡,所以可以重新再來。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是窮人,能賺到一億元的機會率,就比前者低得多了。國家的情況也是一樣﹕曾經成為過強國的,在戰後也恢復得比較快,德國就是另一個例子。 日本在戰後的1947年,人均收入是89美元,到了1955年,已經是209美元,反超前了戰時的水平,1988年達到了23,570美元,33年升了11倍,超過了美國。 2012年則是46,895美元,25年升了一倍。換言之,日本的經濟在這二十年間,發展得極其緩慢,它的高速發展期,也是只有四十年左右而已。 日本在1910年侵略韓國,在戰時壓榨韓國,在戰後不久,又打了一場韓戰,在1953年,韓國的人均收入是66美元,是日本的四成左右。 跟著的十年,南韓的經濟發展緩慢,人均收入只增加了30%,1962年是89美元,變成了只有高速發展中的日本的兩成,大落後了。 朴正熙在1961年上台,大力發展經濟,這就是「漢江奇蹟」。在這個時候,日本和南韓同時高速發展,大哥不輸給二哥,1991年的南韓人均收入是7,105美元,是日本的三成左右,三十年間,追貼了一點點。 可是,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經濟進入了「迷失的十年」,經濟發展陷入了停頓。 但南韓呢?照樣是快速發展,直至1997年的金融風暴,才停頓了下來。 但是,當金融風暴完結了之後,日本有小泉純一郎時代的短暫復興,南韓則繼續高速發展,2012年南韓的人均收入是22,705美元,是日本的一半。 總計起來,南韓的高速發展從1962年起計,已超過了50年,是世界之最。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高句麗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王朝,成立於公元前37年,和百濟、新羅合稱為「三國」。 它的國土很大,包括了中國東北的一部分,以及今天的北韓全境,以及南韓的一部分。這個名字的起源,應該是一個地理名詞,因為在它建國之前,這名字已經在《漢書》出現過了。 高句麗的統治階層是扶餘人,是中國東北部的民族的泛稱,其統治的人民則來自各地,漢人,東北人,朝鮮半島的土著,甚麼人都有。 韓國學者認為,扶餘人和朝鮮半島的語系是相同的,但證據並不充分。 在公元668年,中國的唐朝聯合了新羅國,吃掉了高句麗和百濟。 高句麗被唐人侵略了,首都平壤還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亡國了,國家一共維持了七百年。 在二百多年之後的904年,有後高句麗國成立,在918年,又有高麗國的建立,但這兩國無論在人種上、在政治上,都和高句麗王朝沒有關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Korea」這個名字,起源於「高麗」,而前已言之,「高麗」這名字則來自「高句麗」。 中國的官方立場,是不承認高句麗王國是朝鮮的王朝,而是認為它是一個獨立民族所成立的王國。 這個官方立場究竟有甚麼作用呢?當然同領土爭拗有關,不過這問題太過複雜,不說了。 總之,按照中國的說法,「Korea」是不屬於朝鮮的。當然,甚至有一些中國人,認為「Korea」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句麗給唐朝征服了,而且,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壁畫可以看到炎帝的圖像,證明了朝鮮人也是炎黃子孫。 另一方面,端午節是傳統的中國節日,紀念跳江而死的屈原,相信是無人不知的事情了。 但是,在南韓的端午節,卻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在2005年獲得批准。這個新聞,引起中國人的譁然,吵了好一陣子。 實則上,韓國的端午節,除了名字和中國的相同,日子也相同之外,其源流、其內涵、其慶祝的方法,在端午節吃的是車輪餅糕而不是粽子,紀念的是傳統神祇而不是屈原,和中國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 總之,如果照以上的說法,「Korea」是屬於中國的,而端午節則是屬於韓國的。世事之奇妙,令人難明其解,莫過於此。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