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日前有傳媒報道,自資院校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趁迎新營活動,身穿團體T恤的男女學生在渡輪上公然大玩意淫遊戲,一名穿著白色超短熱褲的女生雙腿張開,兩名男生分別用舌頭從她的小腿舔到大腿部位,照片引來網民的大量傳閱。(編按:該學院其後表示,活動非學生組織舉辦的迎新項目。) 查大專和大學的意淫迎新,已有多年往績,不止於一校,也不限於今年,例如說,理工大學在2004年,迎新營有男生之間扭乳頭和男女生玩扮口交遊戲,2007年則有女生將塗上奶油的麵包放在下體,再由一名男生舔奶油,以及男上女下排列,男方頭部對著女方腳部,男方在上面做掌上壓、女方在下面做仰臥起坐。 在2008年,中大經濟系迎新營男生向男生耳邊吹氣,男生親吻女生大腿,2009年科大男生把香蕉放在下身重要部位,由女生把香蕉剝皮吃掉,2011年科大女生「飲著男生雙腿夾着水樽流出的水」。 在2012年,科大玩男女生以腳部夾着異性的身體……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玩新生」的做法,並非全無作用,因為如果一舉摧毀了新來的心防,令到他們服從前輩,以後的思想教育便容易得多,可更易向下一代傳播固有文化傳統。 所以,「玩新生」普遍存在於大部分的學校,並非無因,而在軍校之中,更為流行,也更為過火,玩死新人,自殺的個案也常常有之。 當然了,大學不同軍營,玩新生的方法也不會有那麼過火,不過,近年大學加入了大量意淫迎新活動,這固然是因為男生有機會佔便宜「抽水」,利之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世風所及,女生也不嚴重反感,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才會發生。 話說我本人入學時,覺得迎新營太過無聊,拒絕參加,後果之一是很多女同學已在迎新營時被mark上了,沒參加者顯然是失了先機,後果二是我果然無法被socialized,和校風格格不入,但我不知這兩者有沒有關聯。 我是個崇尚自由(得過分)的人,認為學校之內,只要大家願意,也沒有甚麼大不了。可是,迎新營是學長專為新人而設的活動,這是由上至下,好比老師對學生,警察對平民,雙方地位並不對等,新人很難拒絕,因此我也認為,意淫迎新絕對是無恥的性騷擾,是應該禁絕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有一隻股票,它的價值是在1.5元至2.5元之間,但是它的價格卻是0.395元,這就是「世紀金花」(162)了。 我最初知道這股票,是在十年前左右,那時股壇前輩林前進正在為它搞財技活動。它在2000年上市,名叫「一木國際」,是早年啤殼上市的公司,上市一年便已經營困難,2007年前被吳一堅所收購,注入百貨業務,2011年易名「世紀金花」。 吳一堅是山西運城人,在海南省製造電視機發跡,賺到了第一桶金,卻成為了陜西省首富,除了香港的「世紀金花」之外,另有「金花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集團員工兩萬人,其中香港上市公司「世紀金花」佔了其中的一半,即大約一萬人,估計身家是百億元級數。 在去年之前的幾年間,「世紀金花」的股價中位數大約是在1.4元左右,沒有大升過,也沒有大跌過,也有穩定的派息,發不了達,也死不了,這正是我一直沒有買它的原因。 轉變點是在去年的5月14日,吳一堅忽然失聯,公告說他是「協助中國有關部門進行調查之工作」。後來內地傳媒報道說,他和令計劃谷麗萍夫婦有「交集」,但不知和此事有無關係。不過,無論如何,在去年的9月25日,他已經重新履行公司職務,一直至今,相信已經雨過天青,沒有任何問題了。 就是在這段期間,「世紀金花」的股價逐步下跌,但縱是在他重新履職之後,股價也沒有回復。查這公司去年的收入是40億元左右,總資產是逾50億元,在陜西省和烏魯木齊擁有7間百貨公司、8間超級市場,合共320萬方呎的銷售面積,其中170萬方呎是自置物業。 這樣優質的公司,股價如此低迷,第一是國內零售業的狀況不佳,第二則是因為政治因素。但別忘記,它的最大負債,是「聯想集團」(992)旗下的「弘毅基金」從2010年起,一直持有價值十多億元的可換股債券,萬一現董事局會發生甚麼不測,「弘毅基金」馬上可以接手,成為大股東,因此,政治理由是杞人憂天,並不存在。 我的投資哲學之一是,買一隻股票,是趁它遇上了災禍,股價大跌,但這只是短期災禍,並不影響到它的長期價值,正好趁它未復元時,乘機偷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阿里巴巴」被拒來港上市,結果去了美國,今天的它2萬億元市值,每天300億元成交,如果放在香港,將會是為本地成交額增加了三成。究其原因,是因為它的上市以「同股不同權」為先決條件,但卻遭到港方拒絕了,因而退而求其次,改在美國上市。 根據我所知道的內幕消息,當日交易所提出了有限度答應條件,其中包括了「同股不同權」只限於馬雲生前,死後便不包了,如果賣掉,也不包,所以這並非AB股,而且要有5個董事,是由小股東投票選出,等等,「阿里巴巴」也答應了,只是證監會卻動用了否決權,否決了。 以上的這些內幕,委員簽了保密協議,所以講不得出來,但別問我為甚麼可以得悉吧。畢竟,我也算是新聞界中人。 毫無疑問,「同股不同權」是不公平的,所以公眾反對,也有其道理在焉。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原則重要?不消說的,當然是後者了,可是,世上的另一個原則是,如果是很多很多的錢,很多時也可以把原則略作微調。 另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舉凡有關業界的利益,因為大部分市民都不是業界,利益不歸己,所以當面對政策改變時,也往往並不去瞭解,傾向於反對。我在這裏並非單指金融界,也包括了土地開發等等的公共政策,都會有這個傾向。 不過,「阿里巴巴」在港上市與否,牽涉到一年幾十億元的稅收,如果連佣金等等的效益也加上去,那是過百億元的總收入,如果換成公屋、社會福利和就業機會等等,那這就是很可觀的公眾利益了。 如果你問我,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公平重要,我會回答:「本來,的確是公平和原則重要的,問題是……」 問題是,香港不要的東西,美國搶著要,新加坡也搶著要,難道全世界只有香港一地是對的,只有香港人需要講原則,其他地方都不用講了嗎? 周顯大師的答案是:「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原則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有別的地方競爭,生存就比原則更重要了。」 這是我常常講的比喻:所有制度之中,高稅制、高福利的社會主義最公平。可是,如果別的地方都行低稅制的資本主義,只有你一個是社會主義,資金都走往別處了,你很公平,但你的人民卻在捱窮。你的人民應該怎去選擇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朱凱廸以84,121票的「票王」身份,成功當選為立法會議員,然後一連串的新聞,包括了其死亡恐嚇,涉及他在橫洲發展和黑人物、官商勾結的鬥爭,事件愈牽愈大,連行政長官、政務司和財政司長兩位司長,運輸及房屋局長都拉了下水,馬上成為了政治的風暴中心。 不過,網上盛傳,朱凱廸的選舉工程,有著地產霸權的手影,質疑的中心是他的選舉經費太多,宣傳幕天席地,錢從何來呢? 有關以上的質疑,我認為,應該用以下的方式去回答: 1.這種網上攻擊,肯定是有計劃的抹黑。朱凱廸的所為,也的確是損害了新界土豪的利益。 2.朱凱廸的選舉經費,也的確有著可疑的地方。 3.但是,如果要質疑一位政治人物,最重要的,不是「懷疑」,也不是唯心而誅,而是聽其言,觀其行,看他究竟做了甚麼實質的事。毫無疑問的,朱凱廸在橫洲所做的功德,挑戰新界土豪,迫得政府「承認」17,000伙單位的建屋量,已經是超額完成了市民對他的期望。而直至現在為止,他還未正式就任立法會議員,可以期望,他在未來4年的任期,很大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議員。 讚完了朱凱廸的功德,現在輪到分析他和地產霸權的勾結指控。當然了,我們永遠不可能知悉他的選舉經費有沒有地產霸權的暗中支持,但我們可以從其政綱,看出有沒有和地產霸權利益吻合的地方。 我曾經說過很多次,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地產發展商多建樓,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房子,多勞多得,才是正常的。至於香港的地產霸權,經營方式就是少勞多得,房子建得很少,但樓價不停升高,所以利潤也愈來愈高。再加一個不勞而獲,就是持有大量的收租物業,只要政府減少批地起樓,就可以坐等樓價上升,乾賺暴利了。 所以,地產霸權的利益所在,就是減少建造私樓。而這一點,的確和朱凱廸的土地正義聯盟的政綱之一「大幅減少私樓賣地」,是吻合的。我當然希望這只是土地正義聯盟的無「知」之失,畢竟,它的其他房屋政綱,例如空置徵稅,開拓多元可負擔房屋等等,是有理有節的。或許可以這樣說,「大幅減少私樓賣地」這一政綱,在實質上,已是和地產霸權的利益掛鈎,但除此之外,朱凱廸絕對是一個「立法會資優生」。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近年來,「長江實業地產」(1113)並不積極投地,但日前卻以19.53億元,奪得了沙田九肚最後一塊住宅地,面積約6.7萬方呎,可建樓面最多約24萬方呎,相等於地價約8,000元,高過市場預期。 據說,這塊地皮是九肚山最後一塊靚地,所以貴貴都是值得。然後,特首梁振英在英文《中國日報》的訪問,指出2047年是non-event,並且不點名地引出這塊地皮,到期日是2066年,已經跨越了2047年,相當於是免費為「長實」做了宣傳。 然後,發展局長陳茂波在網誌上,又指香港回歸後賣出的土地,地契年期均已超越2047年,至於現時沒有續期權利的契約,期滿時政府也可全權酌情決定續期50年,毋須補繳地價。 從此可以見得,政府已經統一了口徑,《基本法》將會永續下去,完全無視2047年的限期,非建制派有關2047年《基本法》續約,甚至是永續基本法,在中央政府的立場,已經不是議題了。 事實上,從來沒有過一份文件,包括《中英聯合聲明》在內,也沒有講過《基本法》是維持50年,只是《基本法》第五條寫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換言之,50年不變的,只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即是鄧小平說的「馬照跑,舞照跳」,至於《基本法》本身,則將會永遠運作下去,除非……有一天,香港發生了不可逆料的動亂,中央政府將會運用《基本法》十八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宣布戰爭狀態或因香港特別行政區內發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的動亂而決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中央人民政府可發布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 以上這些,當然是我們一伙關心政治的朋友早已知道的常識,我也曾經寫過出來,不過,好像知道的人並不太多。日前看立法會選舉論壇,黃梓謙居然把「不存在2047年《基本法》續約」說了出來,我笑說:「呢條友好似食過夜粥,識啲嘢噃。」 身旁的朋友CK回答說:「佢係Java(按:即湯家驊)條o靚,梗係Java過料俾佢啦!」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現代美容」(919)的市值不到3億元,相比起6.5億元的主板殼價而言,是折讓了五成以上,雖然,比它更為廉價的股票,還有好幾十隻,但是,比它更平的股票,多少有問題,例如欠下債務,諸如此類,但像「現代美容」,財政健康,有利潤兼有派息,而市值又這麼低,應該算是股壇前5名的價值股了。 說曾裕小姐在1986年創辦了「現代美容」,發明了很多劃時代的銷售手法,例如信用卡付款,以及大賣套票、預約困難的「爭議性」銷售手法,因而發了大財。當然了,如果從顧客的角度去看,「爭議性」的銷售手法並非好事,可是,從公司的角度去看,從買股票的角度去看,這又不同了。 第一間上市的美容公司是「修身堂」(8200),成立於2000年,上市於2003年,是第一間上市的美容公司。「現代美容」比它成立得早,但上市則遲了3年,不過,上的是主板。換言之,「現代美容」是史上第一間主板美容公司。 在2006年它上市時,殼價是1億元,但它的市值則是8億元,它的股價高峰在2007年12月,見過4.3元。此後掉頭而下,最多的時間,股價是介乎0.8元至1.1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一條消息是,在2013年5月22日,它發行了85,000,000股認股證,價格是0.2仙,換股價是1.05元,為時3年,當時的股價是5.2元。 線人透露的消息是,這批認股證是配售給莊家,以供他們炒股票之用。誰知這位莊家收下了認股證之後,居然蹺埋手唔做嘢,令到當事人十分無奈。但是認股證在別人的手上,當事人要想另找莊家,也是無法可施,唯有等待3年之後,那批認股證到期了,才可以另覓新人,去炒這股票。 現時股市回春了,認股證也過期幾個月了,3億元不到的市值,大股東曾裕控有84.1%的股票,可謂乾到龜裂,而上星期四的收市價則是0.34元,與史上低位只是0.01元之差,保守估計,把它炒高五成以上,至0.5元,全無難度可言,甚至炒高一倍,至0.68元,也花不了多少成本。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溝」曾裕小姐:喂,如果你想再配售認股證,記得找我,我保證一定會去兌換正股,絕對不會再要你白等3年!(估計幾個月都可以搞掂啦!)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話說曾鈺成在本報撰文談論簡化字,指出簡化字是減少單個漢字的筆畫和總數,方便學習和書寫,但因電腦的流行,令簡化字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和優勢,但其缺點如一字多義、和中國古書不相容等等,卻並沒有改善。 在香港,很多人甚至把簡化字稱為「殘體字」,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本人,周顯大師,想同大家講解一些基本知識。 在全世界的幾乎所有文字,都有印刷體和書寫體兩種變化。像英文,印刷的是大楷和小楷,書寫的是大草和小草,當然了,我們並不會稱呼大草和小草是「殘體」。 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呢?因為印刷體的書寫並不方便,但是書寫體看起來並不美觀,看起來也容易混淆,所以社會自然地就其不同的特點,作出不同的應用。 在古埃及的文字,已經有印刷體和書寫體的分別。中文在先秦之時用的是篆書,但因為書寫篆書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當需要到書寫大量文字的文件時,便用了當時的簡體字,即隸書。但是,在當時的正式文件,如今日尚存的刻石,仍然使用篆書。 隸書是楷書的前身,換言之,這只是把書寫體正規化,變成了印刷體而已。楷書也即是今日的繁體字,其實已經摒棄了大部分的「六書」原則,換言之,如果罵簡化字是「殘體」,繁體字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當楷書成為了印刷體之後,民間仍然認為它太過麻煩,所以自行演化,書寫時也常常使用簡體,尤其是要書寫大量文字的工作,如報界,寫簡體更加是常事,只不過當付印出來時,字粒工人把它變回了繁體,即印刷體罷了。 至於中共執政以後,正式推出簡化字,這其實是當時的一項進步運動,皆因一百多年前開始,亞洲崇尚歐美,簡化字體,甚至是將其字母化,是亞洲諸國的共識,在二十世紀,南韓更大量地使用諺文,越南則開始把文字拉丁化,1945年成為正式文字,日本在1946年宣布了1,850個當用漢字,開始大量使用假名。 中國只改用簡化字,沒把文字完全拉丁化,相對鄰近「漢字諸國」,已經是最温和的了。楷書漢字在東亞流行了二千年,棄之不用,是和二千年文化割裂,不過,說到「殘體」,還是日本、南韓、越南比中國更「殘」得多。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話說在立法會選舉後,由誰來當主席馬上成為了議題,涂謹申首先拋出了「謝偉俊」,不過,日前又反說他只是指假如梁君彥和謝偉俊兩人作比較,謝比梁較好,這並不代表他支持謝偉俊當主席。 雖然涂謹申這樣澄清了,不過,在非建制派的眼中,恐怕謝偉俊還是最適合的人選。至少,謝偉俊可和民主派溝通,梁君彥和廖長江就不敢包了,本土派雖然也不敢包,但謝偉俊初當議員(那時是旅遊界),是本土派「教主」黃毓民親口對我說,謝的議政水平很高。 雖然青年新政候任議員梁頌恆認為,主席需要具有代表性,候任議員朱凱廸及鄺俊宇是合適的人選,不過,新任議員沒有在立法會的經驗,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維持議會秩序,這叫做「資歷不足」。 這並不代表我認為代表性不重要。在曾鈺成之前,范徐麗泰和黃宏發也都是直選議員,可見得直選議員的含金量較高,也比較適合當主席,這一點,也是梁君彥和廖長江所及不上的。 事實上,非建制派根本不想派人去做,因為主席不能投票,而非建制派是一票也不能少。至於「阿爺」的看法,立法會主席是特區政府的第7號人物,這位子也是不能失去的,皆因這是體制面子的問題。 其實我早在去年的7月14日,在某收費報的專欄,已經作出過預測,所以我實在很想謝偉俊當主席,因為這將又一次證明了我的先見之明。(猜錯的固然也有很多,但我選擇性地失憶了。) 不過,立法會向來公認議政能力最佳的4位議員,曾鈺成退休,黃毓民落馬,如果謝偉俊當主席,就只剩下一個慢必了! 廣告一則:周顯政治經濟學課程:「世界大亂,香港政局劇變,國際經濟高速波動,面對大量數據如何解讀、分析?周顯大師研究政治經濟學數十年,發現政治經濟變動的科學真理,從政治制度如何產生、民主思潮為何出現,權力鬥爭如何實踐、群眾運動怎擺布,到經濟增長是怎產生,貧富懸殊加劇過程,以至個人在大變局中應如何自處求生,活得更好,生命的智慧,生存的知識,統統在這課程中得以傳承。」有意者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大市回春,細價股偏偏落後,卻又有蠢蠢欲動之勢,朋友挑出了多隻市值極低的細價股,要我挑出一隻最心水的,以作儲貨,我第一隻便挑出了「融信資源」(578)。 在咸豐年代,吾友林前進曾經是共產黨員,後來退黨從商,賺到了幾十億元,手持6間上市公司,可惜在金融風暴大受打擊,曾經當過酒樓侍應,後來得到岳少賞識,打本給他再起江山,2007年的「恒發能源」,即「融信資源」的前身,便是這位奇人的東山再起之作。 這是一間煤資源公司,由於近年煤業不景,所以它的經營十分之糟,上半年虧蝕1.37億元,流動負債淨值4.4億元,雖然資產淨值有2.1億元,但天知道這些資產究竟值不值錢……沒錯,這是一隻垃圾股,但我為何看好這垃圾呢? 答案是價格:它的市值,是1億元。 沒錯,是只有1億元,差不多是香港市值最低的主板公司了。正如我一直所言,在股票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價格,只要股價低,再垃圾也非買不可,如果股價高,再優質的公司也不值得去買進。 我當然明白,這公司的欠債很巨,資產也不值錢,但如果以殼價6.5億元來計算,它的「價值」還有2億元左右,換言之,市值1億元,是嚴重偏低的。 查「融信資源」在4個月前,股價還是0.29元,也正是2億元左右的市值,只是因為宣布供股,以2供1,供股價0.1元,這壞消息影響之下,才令它的股價急跌了幾十巴仙。 問題在於,在8月1日,因「一名包銷商未能遵守公開發售申請程序的承諾及義務,導致先決條件未能滿足,包銷協議即時終止。」 理論上,如果供股失敗了,其股價應該大致回復到壞消息公布之前,然而,它在上周五的收市價,只是0.153元。我的看法是,要它回復到0.23元至0.25元,也還是一億多元的市值,應該是一蹴即及的。 至於市值低有甚麼好處呢?且讓周顯大師來為大家上一課財技。 假設有2隻股票,1隻欠債4億元,市值1億元,另一隻則是沒有欠債,市值5億元。單從價值來看,這2隻股票是對等的。但是,從炒股票的角度去看,1億元市值炒高一倍,變成2億元,當然比5億元炒至10億元,前者容易得多,皆因莊家所需要的資金也少得多!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這一屆的立法會選舉,好幾個年輕的新人當選了,年齡最小的那一位,只有23歲,人們都說,人心思變,因為不滿民主派的表現,故以手上的選票,去踢走舊人,換上新人,希望有新的景象。 也有人說,有大型的社會運動,便會有新政客的出現,例如說,2003年的大遊行後,便出現了公民黨。在這裏,我再說出一個原理:通常這些新崛起的政治人物,都是比較年輕。 我把這形式稱為「戰功」。 在太平盛世,人們要在政治架構中,突圍而出,只能循階級而上,這得要花時間,至少花十幾廿年,才登上權力的高峰。但是,在動亂的年代,例如戰爭,年輕人很容易忽然彈起,例如霍去病,19歲便已做了將軍,因為有戰功,一年升幾級,並非困難的事,但在和平日子,很少人可以越級直上高位。 在這幾年,反國教、雨傘運動及旺角騷亂,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羅冠聰、劉小麗和梁天琦等人,都是打出來,除了打名氣之外,還組織了基本班底,這個班底,就是他們競選時的動員力了。 「戰功」是屬於年輕人的,超過40歲的人,就打不了,你看那些革命家,多數是逾20歲出道,革到逾30歲,很少是逾40歲的。所以也有另一個結論,就是社會大亂,年輕人特別容易出頭,故此,在「傘後」的這一次選舉,年輕人趕走老政客,也有其必然性。 年輕人走進立法會,很多人都拍掌,認為可令議會耳目一新。我同意這看法,不過,太多年輕人同時走進立法會,也有一個隱憂,我稱為「明教效應」。 金庸筆下的《倚天屠龍記》,明教的高層有光明左右使者、四大法王、五散人等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這伙人都是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已經擔任了最高職位,此後三十多年,都沒有新人更替,這好比《射鵰英雄傳》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直在武林頂層四十多年,才死了兩個,還剩下兩個,又捱了十多年。 如果議會中太多年輕人,很可能一做便是三十多年,反而更不利更替,革命後的議會很容易變成老人議會,便是因此。所以,議會中的大多數,還是三十多歲至五十多歲,最是健康。不過,這一屆的立法會的後生仔女也不算真多,不足30歲的只有兩個,其實也算健康,不值得大驚小怪。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一隻股票,要短炒一輪,暴升暴跌,並不困難,很簡單,資金流入便可以了,但是要慢火煎魚,注入有盈利、有前景的資產,令其股價在幾年間,有秩序地上升,變成一隻實力股,那就非常不容易。 我一直看好的「偉祿集團」(1196)就是其中的一隻,其股價在星期一突破了以前的高位,又創了史上新高。 創新高的原因,一共有3個,都是重大消息: 第一,它在大約一個月前,被納入了恒生環球綜合指數、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小型股指數及恒生綜合行業指數中的消費品製造業及服務業指數,無巧不成話,其生效日期,正是9月5日,即星期一。 第二,它剛剛落實以6,000萬元收購廣西梧州市通寶再生物資,主要從事回收、拆除及銷售廢料,包括有色金屬、鐵及塑膠,亮點是,付款方式包括了兩部分,一是現金2,500萬元,二是以代價股支付,股價是7元,即是溢價五成以上。 第三,在上個月底,它宣布上半年業績,扭虧為盈,純利8,169萬元。 查「偉祿集團」是在3年前賣殼給深圳地產商林曉輝,旋即宣布4供1,供股價1元,在供股後,股價拾級而上,升個不停,直至今天。 從去年開始,即是買殼的兩年後,它開始注資,先是買下了一間證券公司,即是偉祿美林證券、一間物流公司、香港的豪宅物業、福田區的地產項目、安區的工業大廈、汽車零件公司及電子商務平台,入股在南沙自貿區的全牌照證券公司粵財證券,以及前述的廣西回收公司。 簡單點說,其大股東似乎是要把內地的全部資產,逐步注入這間香港旗艦公司,在去年,他也捐出了1,000萬元,在香港大學醫學院成立「林曉輝基金教授席(兒童心臟科)」,幫助兩地、乃至全球患有心臟病的兒童及家庭……種種的線索可見得,他要紮根香港的決心。 由於大股東仍有大量資產,尚未注入這間上市公司,我也有理由相信,本股票在加入恒生一系列指數之後,下一個目標,便是加入深港通,因此我也認為,「偉祿集團」將會陸續有好消息公布,股價也會穩定地上升。其實唔聲唔聲,本股票從今年初至今,已經上升六成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話說全球最大旅外人士網站InterNations公布了居住於191國的1.4萬名外籍人士的大規模調查,各國旅外人士就移居他國的生活品質、易於落腳、工作、家庭生活和財務等綜合評量調查,台灣擊敗66個國家或地區,高踞首位,是全球最宜居住地。 要知道,香港有很多擁台派,發現了這一宗新聞,馬上大事報道,認為這是台灣的喜訊。這當然是無知之談,這對台灣人來說,這得獎並非好事。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好地方,例如說,法國的蔚藍海岸,有一個國家,叫「摩納哥」,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生活質素也高的如瑞士、盧森堡,如果只論收入,不論悠閒的生活質素,紐約、倫敦,以及香港人很喜歡的東京,也從未入圍,為甚麼呢? 這是因為這個研究的一項變數,是財務,也即是包括了當地的物價,像以上的富有國家,雖然是全球最富,人民的生活質素也好,但因為生活指數也高,所以是永遠不會入圍的。 在這個調查當中,甚麼地方是容易當選的呢?答案是:有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人民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西化,所以西方人易於融合,但物價又不貴,便是外國人最「宜居」的地方了。問題在於,西化的大城市,物價又不貴,這只有一種情況才做得到,就是本來它是很繁榮的,不過現在卻衰落了,才會有此「好事」。然而,這只會影響到本地人民,旅外人士可不會為此感到難過的。 就以這個調查為例子,在過去兩年,「頭獎得主」是厄瓜多爾,人均收入是5,687美元,世界排名83,比中國的排名還要低10名。 厄瓜多爾本是個窮國,由於它生產石油,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濟起飛,九十年代又陷入了嚴重衰退,2000年本國貨幣崩潰,唯有取消貨幣sucre,改用美元,是世上少數沒有主權貨幣的國家。 簡而言之,所有外國人認為是「宜居」的城市,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就是它現在是很窮,但人民還活得不錯,這當然不能算是一件好事。這好比在十幾年前,不少香港人移居到深圳,認為深圳很「宜居」,現時深圳的經濟騰飛,物價快要比香港更貴了,當然不「宜居」了,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過,在香港記者的生花妙筆之下,壞事也變成好事了。但我當然也絕對不會認為如果香港未來變得「宜居」,會是甚麼好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大家看到這專欄之時,應該已經知道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結果,但我在交稿時,卻仍未投票。我延至現在,才寫出我的取向,一來避免有催票的嫌疑,二來,我也實在沒有心水人選。 超級區議員方面,我當然是投涂謹申啦,一來因為我們是多年的好朋友,二來我和他的政治立場雖不相同,但卻很認同他的務實處事作風。三來,我也信任他的知識水平和議政能力。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涂謹申本來是行政長官的材料,只是第一,不夠靚仔,我已經講過很多次,靚仔在直選中的重要性,從甘迺迪、克林頓到馬英九,都仗此而得到極大優勢。 第二,他成名太早,27歲便進立法會,但其實事而優才就仕,好像繞了一圈,但底子厚,潛在實力會更大,甘地、曼德拉、李柱銘等等,都是如此,馬英九、蔡英文也是先進政府,再搞政治,反而黃之鋒、羅冠聰等等,一鳴驚人,但未有底子,不管能不能進入立法會,政治之路也走不太遠,當年的劉山青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我認為,如果涂謹申遲十多年才去參選,以他的能力,應該足以賺夠舒舒服服的退休,到時才全職去從政,效果可能會更佳。 但第三,他的野心不大,追求家庭生活多於追求事業更上層樓。這幾年來他活得愈來愈開心,很滿足現時的生活。他的不去追求政治上的更高層,是政界的損失,但卻是他的所欲和所得,那就沒話說了。 至於我的另外一票,大家一定想不到,我是投了給王維基。 我的讀者都知道,我寫過多篇文章,去批評王維基的電視台,但這些文章對事不對人,我對王維基並無惡感,當然,也算不上是好感,因為,我並不同意他的政治立場。 問題在於,he deserves the seat。幾個月前我慫恿一位門生去參選,非但代付報名費,還答應為他合寫一本書厚度的內容為政綱。我的理由是:「把這本書寫出來,你的論述才會清晰,在論壇中,才不會被人問到口啞啞。再說,萬一被問而答不出來,也可以推搪,在政綱中已經講得很詳細,這裏不覆述。」 王維基正是寫了99頁政綱,正可以見其誠意,其議政能力也是絕無問題,也正是因為我不看好他的生意,反而可以相信他將會全力議事。最後的原因,是我理解政府為了政治原因而封殺他的電視台,但也正因此,這個立法會議席,是欠了他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昨天定義了甚麼是「啤殼上市」,今天講的是其流程。 如果大家以為啤殼上市是莊家的所為,那就錯了。一般來說,啤殼上市的,多半是做了很多年生意的正當商人,他們發現了,辛苦經營多年,收入居然不及啤一隻殼,然後賣掉,可以得回幾億元,於是,見獵心喜了。 有的老闆會因而主動去找專業人士,也即是擁有6號牌的融資公司,去為公司籌備上市。當然了,6號牌的人員也會反過來,不斷的去尋找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作為它們的客戶。 正如我曾經說過,這些6號牌,往往是一個「騙局」,縱是對著無法上市的公司,也會鼓其如簧之舌,只為了賺取費用。此外,也有一些不法之徒,對著資格稍欠的公司,稍為用假帳粉飾一下,令到其得以順利上市。不過,當然也不乏真正的、依足法例上市的優質公司。 那為甚麼莊家不會「啤殼上市」呢?皆因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上市也不肯定成功,如果莊家從申請上市的一刻便加入,非但浪費了金錢,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所以,莊家大多數是在公司成功申請上市之後,但在股票正式掛牌之前,才進場買殼、或包銷上市發售的股票。在過去幾年,我們見到的啤殼上市個案,絕大部分是這個形式。 諮詢文件的所謂解決啤殼上市的方法,是從審批著手,證監會從審批的階段,已經介入。大家只需要看看流程,便會發現,莊家在審批之前,還未入場,在這時,所有的申請個案都是乖乖好寶寶,全沒有違規,也沒有「疑犯」涉入其中,那麼,在這階段著手,又怎可以有效防止啤殼上市呢? 所以我常常說,諮詢文件並不專業,並不能有效的「防賊」,正是這個意思。 通常,公司在上市聆訊成功了,無論他們賣殼與否,都先要找包銷商發售新股。但是,在今日的市場,最有能力出售股票的,便是莊家,而且,一般來說,賣股票能力最高的,正是那些在證監心目中,最為惡名昭彰的莊家。 簡而言之,啤殼上市的過程,是一個正當商人,在成功申請上市之後,把公司的股份,不論是控制性股權,抑或只限於上市發售的25%股票,一股腦兒賣給了莊家。但在把刀賣給賊人之前,與及賣刀的這個過程,是完全合法的,至於賊人之後用上這把刀來打劫,又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查良鏞先生在1959年創立《明報》,到了1989年,在《明報》創刊30周年的慶祝茶會上,65歲的金庸宣布了他的退休大計,首先是不再擔任社長,只當董事長,然後,在1991年3月22日,「明報企業」正式上市。 事實上,查先生把《明報》上市的目的,正是要賣盤,因上市後股份的流通性更強,可以賣得更高的價格,這在當時,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果然,在當年的12月12日,查先生已經成功把控股權售給于品海。換言之,把公司上市後賣盤,本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一種財技,我們當然也不會認為查先生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此,今日不少人責備「為了賣盤而上市」,並把它魔鬼化,這自然是錯誤想法。 我作為專家,當然也不認為查先生的做法是「啤殼上市」。 那甚麼才算是「啤殼上市」呢? 貝殼類生物的身體分為兩部分,一是硬殼,另一是軟體,即是肉。把這比喻套進「啤殼上市」,「殼」指的是其上市地位,「肉」則指其業務。所以,如一間上市公司「賣殼」,意指大股東把公司控股權賣給別人,但其業務則仍然留在自己的手上。換個說法,這是「賣殼不賣肉」。 但有些「殼股」由於業務實在太小型,一年營業額往往不到一千萬元,比起幾億元殼價,「肉」實在太小,故縱是連公司帶業務一起賣掉,也算是「賣殼」。 現在回答先前問題:為甚麼當年查先生賣掉「明報企業」,不算是「啤殼上市」呢?因「明報企業」的價值遠遠在殼價之上,因此這只能算是賣盤,不應當作是「賣殼」。既然不能算是「賣殼」,自然亦不能算是「啤殼上市」了。 在近年,卻有很多公司上市後不久便賣掉了,在賣盤時,也一併把業務賣了給對方。這明明是「賣殼兼賣肉」,為甚麼卻被視為「啤殼上市」呢?這是因現時一隻殼的市價是幾億元,但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業務價值卻往往只是一億元至兩億元之間,甚至只值幾千萬元,便足以成功上市。在這情況下,也是上市地位的估值大於業務估值,即「殼」比「肉」貴,因定義上算是「賣殼」。 由於它是上市後不久便出售,而且被懷疑是為了「賣殼」,才去籌備上市,因此,這自然算是「啤殼上市」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