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申請「中華包裝控股」(1439)1,000萬股,結果得到了210,000股,直至現在這一秒,還未沽出。這是因為新股和半新股熱潮還未完結,我生怕這股票好像其他半新股一樣,如果沽出了之後,再度爆升喪炒,這豈不是應驗了我的第一大忌:贏錢無自己份? 事實上,這隻股票在招股時,分配公開發售的部分,完全偏幫大戶,令到大手落飛者佔盡了便宜,所以股價才會爆升,也為我帶來了幾十個巴仙的利潤。只要它的股票一直集中在大戶之手,沒有派發,它是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傳統智慧是,李嘉誠先生是市場上最為精明的人,往往在市況最佳時,進行大型的財技活動。 他的「港燈投資」(2638)在今天開始招股,斷估市況在這一個月之內,都會繼續暢旺,因為以李先生的精明厲害,也決不會一上市即冧市,而是至少有番一頭半個月的水位可走也。 我看今日的市況,恒指沒有暴升,反而是細價股禾雀亂飛,以及喪炒新股和半新股,這在在證明了,在市場活動的,不是基金大戶,而是散戶。 事實上,就我所知的基金大戶,institutional investors,沒有一個是贏大錢的,反而是那些散戶,又或者是專和散戶對賭的小型專業投資者,才在這市場中活躍和贏錢。 根據我和一班朋友的研究,這是因為證監會拉窩輪造市者拉得太過凶殘,沒有人敢造市,而供應創造需求,沒有人造市就沒有人炒輪,於是所有的「客戶」都跑去炒細價股和半新股。此外,樓市不振,無樓可炒,也是股市暢旺的另一位重要原因。 通常在這種市況,音樂椅玩完的理由,是大市的大幅波動:不要以為只有大市下跌,細價股才會玩完。 大市急升,把散戶的錢都抽走了,去炒藍籌股,細價股照樣會玩完。在2007年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半年大市急升,散戶如癡如醉,細價股卻炒不動了。 不過,炒股票不能一本天書炒到老,在2007年,有很多大殺傷力武器,幫助藍籌股的亂炒,例如多如牛毛的輪,又例如「I kill you later」(accumulator)之類的衍生工具,都是對炒藍籌股有利的。 不過,現在,這些工具已經變得惡名昭彰,因此也壓抑了藍籌股的喪炒,變相助長了細價股的亂升。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今天是「東方滙財」(8001)上市的大好日子。這一間公司的上市,可說是一波三折。 話說在2008年,當時股市炒到烚烚,它的老闆Stephen松哥已經是股壇的新晉猛人,公司的生意大好,一心要把公司推上市,已經到了最後階段,甚麼都通過了,結果居然碰上了十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只有黯然把上市計劃告吹。 金融海嘯之後,公司的生意復甦了,於是,松哥再度把公司推上市。這一次,找的是招商銀行做的保薦人。這公司在第一次搞上市時,已經把帳目執得靚靚的,自此之後,一直循規蹈矩,作風穩健地做生意,當然很容易地通過了證監會和交易所,順利批准上市了。 松哥為表隆重,還花了60萬元,抽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幸運號碼:8001,這是當年的Tom.com遺留下來的「地字第一號」,真的是多多錢都買不到。 因為只有李嘉誠家族,才能得到「天字第一號」,即「長江實業」的主板「1」號,以及創業板的「8001」,只是因為Tom.com轉主板放棄了,才有這個機會得到呢! 誰知,在這個時候,保薦人招商銀行大換血,corp-fi阿頭換了人,決定把手頭很多project都放棄了,寧願賠錢了事,本來已經訂了日子招股的「東方滙財」,也只能黯然抽出。 為甚麼會有這麼決絕的行為呢? 第一,招行認為,它以後應該集中於搞大型公司,細價股是不搞的了。第二,因為港交所(388)推出了新例,上市時的保薦人要負上更大的刑事責任,新的揸弗人初來報到,沒有跟過「東方滙財」的上市計劃,唔知頭唔知路,但又要即刻上市,睇文件都睇唔切,當然不肯負責了。 松哥收了招商銀行的幾十萬元賠款,不知好氣還是好笑,因為他已經花了一千多萬元,怎算好?沒法子,唯有申請再上,幸好它帳目是貨真價實,兼且公司實力雄厚,很容易便再成功申請上市了。 換言之,這間公司的上市總費用,一共花了三筆(前兩次不用付全數,但要付半數左右),總數大約是5,000萬元左右,這一次的集資,也只是僅僅足夠上市費用而已。所以,松哥如果把上市費用賺回來,單單靠炒一轉上市,是不足夠的,而必須要努力把公司搞好,壯大,吃大茶飯,長線賺長錢、賺大錢,才是正確的做法。 利益申報:松哥在十年前同我打過幾場牌,輸了十萬八萬,但近年他已沒有「落疊」了。我們一年碰面一至兩次,多是吃午飯,上次碰面和通電話是在大半年前。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上星期四的晚上,剛吃完了晚飯,忽然接到了來電,說「譽宴」(8107)的老闆和一伙朋友,在銅鑼灣信和廣場吃晚飯。其實,這公司的其中一個董事是我的忠實讀者,在上市時,曾經託朋友邀請過我去吃上市慶功宴,但我那時要到日本做演講,sell日本仔來香港買股票,所以婉拒了。 我雖然分析過「譽宴」這隻股票,但只是為了找題材寫稿交稿,對於同其老闆見面,興趣不太大,但這一次,我一接到電話,便興興頭頭的去了,原因是一個人:Raymond。 Raymond是我認識了十幾年的老朋友,介紹人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Winnie。且按下Winnie有多聰明、討人歡喜和懂得說話了(連我也讚她講嘢叻,可知其犀利),Raymond的有料到,在股票界是無人不識的。 有一段時間,他一個人一個月的佣金,達到6,000萬元(你沒有看錯這數字),被譽為「南華(證券)之寶」,可知其巴閉之處。 我炒股票的出身,是來自「南華同學會」,在以前,南華證券經紀們聚會時,必定也有我的一份。但那時,Raymond已經離開了,成為了legend。想不到後來居然也成為了朋友。 由於我很想見到Raymond,一接電話,馬上趕去信和。一聊之下,原來現在的他還經營了實業,在馬來西亞的沙巴擁有極大的魚場,專養如龍躉般的貴價魚,賣給香港許多間酒樓。(他給我看了名單,但我沒有記下。) 原來做魚場的成本不高,但毛利極高,兩條魚的精子和卵子結合只要給予足夠的營養,可以二變過千,真的是兩本千利,好過乜。據說沙巴的景色極美,有機會,一定要去探訪他。 Raymond在股票上了岸,在沙巴又下了海,我則仍然在股票界浮沉。當日我的主菜是為了見Raymond,也要撈埋D汁,順便同那位當董事的讀者聊了幾句,還拿了一份公司的最新發展powerpoint。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內幕資料,但到了我的手,當然要發表了,因為內容實在有趣。 原來「譽宴」剛剛還發明了一個婚禮app:從籌備到影婚紗相,以至於整個婚禮的過程,新人和賓客都可以藉著這個手機app,大家互動。 當初我去唱K,看到人們用手機點歌,已經覺得很神奇了,想不到今日連婚禮都用手機互動,科技真偉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筆者很少去將軍澳,誰知在日前,為了接朋友,無端端去了將軍澳,經過富康花園,然後赫然見到一塊牌,寫著「港深聯合公司管理」,我忍不住便看了幾眼。 朋友忍不住問 :「你看甚麼?」 我回答說:「無事,我炒過這公司的股票啫。」 朋友說:「我看過你的書,你說要在微小處觀察一間公司。你要不要在這裏坐番一兩個小時,看看它的管理質素?」 我說:「長揸就話看基本因素啫,炒半新股,最重要的是看短期的供求,使乜睇咁多基本因素呀?」 朋友問:「你的意思是……」 我說:「股票夠乾,股價就會升,這是永恆的道理,尤其是炒半新股,大家都是看短線,誰人會長揸一隻半新股呢?」朋友說:「那你炒這股票,就是因為它夠乾?」 我說:「肯定啦,看它的股價咁硬淨,就知它手花仍然『老神在在』(按:我當時是用台灣話講出這句台灣諺語,此諺語帶有堅固、穩重及平和的意思),我見得閒無事做,有時間咪炒番兩轉囉。」 朋友問:「那你真的沒有看過它的基本因素?」 我幽幽的嘆了一口氣,沒奈何地說:「我時常扮瀟灑,說不看基本因素啫,但其實怎能不看呢?基本因素雖然不是最重要,但卻是次要。一個語理學的問題是,次要的因素,究竟算不算是很重要呢?」 朋友說:「那這公司的基本因素是怎樣?」 我說:「一句講晒,做物業管理,毛利不高,但很穩陣。它有做政府的公屋生意,未來政府大量起樓,它應該可以分一杯羹。但是整個市場的競爭對手很多,這叫做有商機,但競爭也大。」 朋友追問下去:「咁即係點?」 我說:「咁即係話,半新股都係炒供求囉,基本因素不是不看,但真的沒有太大的作用。」 朋友說:「你講咁多,具體的策略究竟是怎樣呢?」 我說:「仲使講,見到有盤買,就搶入去,見到勢色不對,就打靶走頭。」 朋友說:「如果打靶打唔切,又或者不捨得打靶呢?」 我說:「那就要看基本因素了。不論是短炒變長揸,抑或是媾女變結婚,都要看基本因素,這叫做upside看外表,downside看內涵。」 鳴謝「港深聯合」(8181),在我深夜回家,急著趕稿,找不到題材時,給了我一個很容易寫的題材,一揮而寫完,現在可以睡覺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加拿大人、一個政治中立的知識分子,在這個大前提下,沒理由反對本土派,又或者是港獨。可是,儘管原則上不反對,但是,他們在實際操作方面,卻實在是水平太低,真的是很很很很丟架,很很很很令人看不起。 一個本土運動,一定要由三方面去組成,一是現在,即是鬥爭的手法,現在姑且不去討論香港的本土派到處去舞龍獅旗,例如強闖添馬艦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示威,這種鬥爭方式是否有效。我今天想說的,是另外的兩方面﹕一是過去,另一則是未來。 歷史之所以重要,皆因歷史是形成本土現狀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不談歷史,那就無從說本土派,更加沒有資格說獨立。你看台灣的民進黨,在上台之前,大搞「二二八事件」運動,陳水扁上台之後,馬上要學校教授台灣本土史,歷史之重要,可見一斑。 但是香港的本土派呢?有沒有人提倡讀香港史?那天,我在討論區,見到有人說:「其實如果當年二次大戰日本贏咗,對香港會更好,起碼唔會俾強國收番。」 查當年日本搞大東亞戰爭,香港是最慘的受害者之一。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殺完了之後,南京以至於整個淪陷區,由汪精衛的傀儡政權去統治,是過得還可以的,至少,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南京人口比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之前還要多,可見一斑。 至於台灣,日本銳意經營了幾十年,有很多「遺愛」和建設,這也是不可否認的。東北就慘很多,因為那裏要發展成為重工業區,由滿洲國去負責勞役人民,作出大量建設。不過,今日的東北之所以是工業重鎮,也要多虧日本。 然而,香港就不同了。因為香港是由軍政府統治的,這和中國的其他地方有著根本的分別。皇軍在香港實行恐怖統治,香港人口從1941年的160萬人,驟減至戰後的50萬人,就可知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淪陷生涯有多慘了。 日治對香港另一筆令人髮指的蘇州屎是,強迫香港使用軍票,藉此來「購買」香港人的資產,即是明搶。在戰後,日本政府拒為軍票負責,不肯作出賠償。這一筆錢,相等於今日的港幣七千億元,如果平均分給港人,每人可得一萬元。 在去年12月25日的那一天,二十名港人去日本政府抗議,要求支付軍票,支付這筆舊帳、這筆血錢,但這種有意義的事,沒有一個本土派去參與。 本土派去解放軍營示威,沒問題,但請他們首先尊重一下歷史,也去支持香港人去討舊債,這才是凝聚香港本土所做的實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在去年12月23日,在交易所網站看到了一則通告,就是「中昱科技」(8226)賣掉了一項主要業務,給香港湘鄂情餐飲投資有限公司,作價是50,980,962元。由於我持有「中昱科技」的股票,當然是格外留意這則通告了。我購進「中昱科技」的原因,是認為它是一隻很好的殼股,很有潛質去賣殼。在殼股當炒的今天,所以便投機性地買入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好的殼股,和很有潛質去賣殼,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一間上市公司只要帳目乾淨,市值低,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殼股了。但是殼股雖好,老闆卻不一定有賣出的意圖,例如說,有些老闆很有錢,根本就不想、也不必賣殼。 反過來說,有一些是很壞的殼股例如帳目不清,還有很多垃圾資產在裏面,兼且股東不和,內部還在「打架」打官司。但大股東沒錢,所以便急於賣殼。我有一個朋友,便是專門購進這種公司,因貪其夠平,而這位朋友是一位「解決問題專家」,也即是財技高手,所以才有本事去執這種平貨。 所以,市場上同時是好的殼股,兼有很高的機會率去賣殼,兩個條件並存的股票並不太多,「中昱科技」是其中一隻,所以我才買進,去等機會。問題在於,這次出售的主要業務究竟是否賣殼先兆呢? 我的答案是:很可能是,但由於沒有內幕消息,我只能根據已知的資料去作出判斷,因此答案只能夠是「很可能」,而不是「肯定」。在課堂上,學生常常問我一些財技上的問題:這公司的財技是這樣那樣的玩,究竟是不是將會這樣那樣呢? 我的回答通常是:「在財技的世界,並沒有凡A則B的必然公式,一切只是可能性。假設已知的是5,根據我們對財技的知識,它可以是2+3,也可以是1+4,更加可以是10-5,但卻不能肯定它是怎樣計出來的。我們只知道,它決不會是6+3,亦不會是7-4,因為這兩者的答案都不是5。」 所以,有關「中昱科技」出售主要業務的原因,我只能夠說,它很可能是賣殼的先兆(我也是這樣希望和相信,因為我擁有它的股票),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不過它縱是賣不成殼,也不要緊,因為我相信它是遲早賣殼的。 然而,這個交易決不可能是真正的買賣交易,因為所賣出的項目,其真實的價值,是遠遠不值賣價五千萬元。 如果是genuine的交易,又有誰會花五千萬元,去買進這個項目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在大除夕的那天,朋友問我2014年的心水,叫我效法David Webb,貼一隻「stock of the year」,我說:「我是一個浪子,今日唔知聽日事,點可以喺元旦日,貼一隻全年最佳的股票呢?不過,直至這一秒為止,我最心水的股票是『天工國際』(826)。」 朋友說:「唓,你在一個月前都介紹過這隻股票啦。」 我說:「好的股票,一年發掘不了幾隻,一旦發掘了,自然是日日講,常常講。如果有一個財經演員,日日都介紹一隻心水股票,才是揾你笨三千呢!世上哪有這麼多的好股票呢。」 朋友說:「你明明號稱細價股專家,為甚麼不去介紹一隻細價股,而去推介這些幾十億元市值的中型股票?」 「第一,我從沒說過我是細價股專家,這個渾號是別人封的。」我說:「第二,新年流流,你慎重其事的,叫我介紹一隻全年最佳股票,唔通我俾一隻垃圾股票你咩!贏唔贏錢是一回事,這是很不得體的,好比你叫我介紹女朋友,我梗係推介一個名門淑女給你啦,唔通介紹一個日日蒲老蘭玩一夜情的蕩婦淫娃咩。」 朋友說:「可能我正是想要蕩婦呢?」 我說:「我不是說了嗎,這不是你需要甚麼的問題,而是新年流流,一開始便介紹垃圾股票,這是得體不得體的問題。」 「好好好,算你說贏了。」朋友沒好氣地說:「你講講,『天工國際』這公司究竟有甚麼優點?」 「第一,黨員企業,是習近平時代大力扶植的對象。第二,股價已經跌至很低,非常抵買。第三,業務非常穩當,市場有基本需求。第四,公司是行業龍頭,證明了管理質素良好。」 朋友說:「還有沒有第五?」 「這還用說?」我續說:「第五當然是有人同我講過這股票,我才會去研究它。否則股海茫茫,怎去把股票找出來呢!」 「你好像還有另外的一些心水股,好像說,『中海發展』(1138),為甚麼你不去推介,卻來推『天工國際』?」 「這就要說第六點了。第六點是,『中海發展』距離我買入時,已經升了接近一倍,但是『天工國際』卻還未升過。」我說:「短炒股票,就買那些當炒的,買股票長揸,就梗係要買未開車的,重使問嘅!」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因要寫一篇關於張成澤的文章,找來很多很多關於他的資料,其中一則傳聞是他的死亡,是處以極度殘忍的「犬決」,意即他被扒光了衣服,和120隻餓了很多天的餓狗關在牢中,被餓狗生吃下肚,而金正恩和300名高官全程在旁觀看。 我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固然,朝鮮是一個邪惡國家,但人們對於這個邪惡國家往往也是有很多謠言,而我一貫做法是,give the devil his due:就算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也不能誣陷他非禮阿婆。 張成澤的被捉拿,是在12月8日,在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遭點名有「反黨反革命行為」,當場從座位中被拖走。4日後的12月12日,經過開庭審訊,出了一份名為「朝鮮千萬軍民滔天憤怒的爆發,國家安全保衛部特別軍事法庭對張成澤判處並執行死刑」的判決書,然後立即執行死刑。 換言之,張成澤之死是經過正式法庭程序。儘管朝鮮法律並不公平,大家都知道,這是政治審判,但至少也假惺惺的叫做是審判了。既然是審判了,按道理說,也應按照正常程序,去執行死刑。而犬決擺明是私刑,並非朝鮮的法律,所以我認為,犬決是不可能的,只是人們的又一次「老屈」朝鮮這個邪惡國家而已。 我認為,張成澤是槍決的。純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槍決是最便宜的死刑方式,比注射毒針、坐電椅、上吊等都簡單快捷得多,而且可以同時執行多位死刑犯的刑罰。因此,貧窮的國家都會採用槍決的方式,朝鮮自然也不會是例外。 根據有些說法,張成澤是給機關槍「亂槍射殺」的,我相信這是事實。 為甚麼要「亂槍射殺」呢?聽起上來,這似乎是十分殘忍的事。 且讓我們到達槍決的現場: 一個槍手除非是神槍手,否則要一槍命中,是很難做的事。另一方面,當一個人中了一槍,就算是命中要害,也不一定死亡,而是很可能要掙扎一段時候,才會死去,中間的過程會流很多的血,也會受到很大的痛苦。 所以,如果要有效地執行死刑,亂槍射殺,非但可以把死刑的過程減短,而且也可以把犯人的受苦時間減至最低。換言之,這是一種較為「人道」的做法,雖然,人們也大可以說,死刑是不人道的,可是,一口氣亂槍去殺,總比一槍一槍的分開來打,前者的痛苦會短得多。很多人看到機關槍「亂槍射殺」的報道,心裏一定覺得:朝鮮這國家實在太殘忍了!我當然不反對朝鮮是個殘忍的國家,可是就這一點而言,卻反倒是它最人道的地方。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我認識「寰宇國際」(1046)的老闆林小明很多年了,但也有很多年沒見。那時,他還和前妻趙雪英小姐在一起,我們偶有聚會,吃飯,打牌之類的。他投資的電視劇《功夫足球》,由蕭若元和蕭定一父子監製,還找我客串其中一個角色,前前後後拍了12天,片酬是六千元,一頓飯便吃光了。 現時稱為「趙雪英小姐」的「前林太」是個很爽朗的人,說話行事都很「四海」,炒樓賺了很多很多錢,是一個無論做甚麼事都會成功的叻女。林小明則很沉穩,心思細密,「寰宇國際」本來只是一間租錄影帶小店,由他湊大,十多年間便上了市,也可以算是一個商業高手。在這些年間,「寰宇國際」出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電影,就是周星馳的《少林足球》。那時,我很喜歡去做「刁」,很有意思去穿針引線,為「寰宇國際」賣殼。但是我發現了,這公司是永遠賣不出去的。為甚麼呢? 因為公司主事人大把錢,而且大把物業在手,根本不缺錢,故沒有賣殼的急切性。所以,這間公司不但可以吊高來賣,慢慢去傾,但這還不是最不好的,最不好的地方,還是公司的領導階層並不熟悉財技,而且是正人君子,甚至是連法律罅也不肯去走,這自然是永遠賣不成殼了。 所以,這間公司偶有出現賣殼的消息,我的判斷是,這些消息多半是流料,因為根據往績,它是永遠賣不成。在大約半年前,它又傳賣殼的消息,我一如既往地,置諸不理。那時的股價是0.1元左右,相比起最低位,升了幾十個巴仙。然後在跟著幾個月,它不停有消息出籠,又發可換股債券,又發認股證,又同內地的大傳媒機構合作,股價節節上升,最高升到了0.5元。我聽到消息而沒買,當然是揼到爆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當然要檢討原因。我的看法是,這一次,它有可能真的賣了殼。為甚麼一間永遠賣殼不成的公司,卻終可以賣殼成功呢?因當時的我忘記了一點,就是今日的客觀環境並不同於當日。 第一,幾年前一隻殼價,不過是幾千萬元,但今日的一隻殼價,卻是幾億元,當然是吸引得多。 第二,林先生和趙小姐分手後,財產不見了一大截,對於錢的需求度,自然也大得多。 第三,內地電影市場大好,令到「電影殼」有價。拍港產片的收入,不如賣電影殼,倒不如賣殼更是明智。 我常說,如根據往績推斷未來,但不曉得客觀條件已發生變化,那就常常判斷出錯。以上的也是一個好例子。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張成澤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皆因有關的解釋全都是難以成立,其不成立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解釋全都不符合政治的基本原理。所謂政治的基本原理,並非是政治學,而是政治鬥爭,事關今日政治學所讀的東西,並不包括政治鬥爭這一門,但很明顯,在某些國家、某些情況,政治鬥爭的學問遠比課本上的政治學更為重要。 這事件的最誤導處,在於一句話,就是當年黃長燁在南韓國會作證時,所說的一句話:「若金正日體制垮台,最有可能接班的是張成澤,他是事實上的朝鮮第二號人物。」 黃長燁是史上「脫北」的最高級人物,所以大家都採用了他的說法。不過,大家忽略了兩件事,就是第一,他的判斷未必準確,任何人的判斷都可以是錯的。第二,這個人雖然脫北,但也不是好人,因為好人是不能在朝鮮這種國家當上如此高職的。 順帶一提,他在當年的職位是朝鮮最高人民會議議長,「議長」是禮儀性的職位,有如主席,權力含金量比不上有如行政總裁的「委員長」,也即是金永南。由於朝鮮有連坐法,在他出走了之後,妻子自殺,一女神秘死亡,其餘的一子一女,以及孫輩則被送往勞改營。 事實是,黃長燁的說法是錯的。張成澤從來沒有當過第二號人物。在黃長燁出走時的1997年,名義上,張成澤只是中央組織指導部的第一副部長,在實權上,朝鮮政府的第二號人物,是金正日的妹妹,金敬姬。 所以,張成澤問題的最大關鍵,在於一個人:金敬姬。張成澤的權力,來自金敬姬,沒有金敬姬,他甚麼都不是。在金正恩登位之後,大力栽培張成澤,終於使他成為了實質權力上的第二號人物,也只是看著他的老婆金敬姬的份上。 金正恩年輕登位,必須要得到金敬姬的支持,才可以有效執政。金正恩也是在2011年,把張成澤封為大將,兩人合力,才能夠在2012年,鬥倒了人民軍參謀長李英浩,令到金正恩掌握到實質的軍權。 換言之,張成澤營黨謀權是有可能的,但要危害到金正恩的地位,卻是不可能,因為他只是「駙馬」之身,不可能在金家王朝當上最高領導人。有報道說他企圖把金正男拉回來,讓金正男當傀儡元首,問題在於,要這樣做,先決條件也是得到金敬姬的首肯,如果這位太座大人不同意,所謂的宮廷政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有關張成澤事件,坊間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大家知道,我一直有留意一隻叫「毅信控股」(1246)的股票,從它招股的那時,已經在留意了,甚至自己親自下盤炒賣。 這公司做的是地基工程生意,當的是分包承建商,承建工字樁和微型樁工程。它的帳目不錯,不過,這種建築生意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不大吸引,行業太悶了,但是,對於專業投資者而言,愈是不吸引的,愈是悶的股票,也許更有投資價值。 但是我今天想說的主題,並非是「毅信控股」的投資價值,而是更高一層次的範圍,政府的政策。 毫無疑問,梁振英政府有決心建造大量樓宇,但是,他面對著三座大山,正阻礙著其大量興建房屋。 第一座大山是政治問題:反對派決心甚麼都不讓他幹,意圖悶死他。因此,梁振英所做的有關增建房屋的任何決定,都得面對反對派的阻撓,以及反對派傳媒鋪天蓋地的批評。 第二座大山是土地供應,這個大家知之甚詳,不必討論下去了。 以上的兩座大山,是眾所周知的,而我也相信,梁振英政府終於必然會解決的。 而第三座大山,則是建築業人手短缺的問題,因為沒有人手,根本不可能大量建樓,梁振英的計劃也就只有大打折扣了。 事實上,現時樓宇的建築費用,大部分是工錢,而我看梁振英政府正在打算的做法,正是準備引入外勞,而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已經正在為輸入外勞而放風了。 所以,當人們問我,樓價將會跌至哪個地步時,我會回答:「得視乎政府能不能夠引入外勞而決定,不能引進外勞,樓價跌極有個譜,一旦成功引進外勞,樓價可以是黑色午夜,深不見底。」 但是,照我對政治氣候的看法,輸入外勞的政策,應該有七成至八成的成功率。 如果成功地輸入了外勞,不但工程的數量會大量增加,而且成本也會大大的減低。 這種情況,叫做「大風吹到周地銀紙」,「毅信控股」作為地基工程的龍頭之一,如果通地銀紙都執不到,應該是抵打屁股的。但注意的是,引入外勞最快也要一至兩年才會發生,但是炒股票卻是一至兩個月的事,「毅信控股」在兩年後有大把銀紙可執,並不代表今天它的股價就會大升。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星期六從東京回來,下了飛機,回到家中,看股票機,赫然發現了,在星期五的那天,「神州數字」(8255)從0.83元喪升至1.24元,升了接近一半,把我嚇了一大跳。這股票是一隻新上市股票,上市價是0.6元。在不久前,有朋友盲中中申請入「披繩」,入20萬元,竟然中了7萬元,他來電,問我情況。 我說:「好嘢點會益街坊,連你三唔識七,都獲分配,你自己分析嘞。」其實對於這股票,我早問過知情人士,他的答覆是:「這新股一半給大戶包了,另一半則給散戶,任由市場力量,自由浮動。」 結果呢,我當然不敢入飛,但是,朋友卻申請了,也中了,結果在上市的當天,贏了50%。他問我的意見,我當然說是即沽啦,但結果呢,是升完可以再升,上周五又狂升了五成,以全日高位收市,比起上市價,升了一倍有多,而且還大成交,任買唔嬲,真的是吹脹了。究其原因,當然是散戶追捧的力量了。其實,觀乎今日的市況,散戶的力量之大,實在是大得令人難以置信,可以升到你唔信。 除了「神州數字」外,我還有一些新股是在「觀察類別」的,例如說,上市後大升,也能維持著股價的「譽宴集團」(8107),也是一隻散戶股票,因這些本地品牌,都是散戶熟悉的,很容易得到追捧,只要加一點點的「主導力量」,市場力量很容易推動這種股票。 「神州數字」和「譽宴集團」是散戶股票,也可以叫作「零售型股票」,靠的是散戶力量去推動。但是,我另一隻一直在留意著的「港深聯合」(8181),我卻懷疑是「批發型股票」。 甚麼是「批發型股票」呢?就是它的對象並非散戶,而是一些大手買入的人,例如說內地投資移民要買進一千萬元股票,且必須要持有7年以上,傳銷人員在內地去傳銷一張一張的實貨股票,又或者同基金談好條件,批股給基金,諸如此類。 像「港深聯合」這種炒法,一上市便爆升,成交額不大,但卻能夠長期維持股價,實在是很像「批發型股票」的走勢。 那究竟是「零售型股票」,還是「批發型股票」比較好炒呢?答案是:以上是學術上的分類,沒有誰高誰低之分。兩種股票都能贏錢,兩種股票都能輸錢,只視乎:你能不能買中贏錢的股票,如此而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近來流行賣殼概念,有朋友向我推介「中昱科技」(8226),言之鑿鑿地說:「它一定賣殼,遲早賣殼,賣梗殼。」 由於這位朋友是先前推介「協盛協豐」(707)的同一位,先前的往績太好,所以我不得不聽聽他的說法。當然了,究竟「中昱科技」會不會賣殼,我絕對不敢肯定,不過它近期的走勢很不錯,倒是客觀的事實,而它的市值很低,贏可以贏很多,輸極有個譜,值博率很高,又是另一個客觀的事實。 但我仍然很謹慎地去問這位線人朋友:「你究竟從何得知,它一定賣殼,遲早賣殼,賣梗殼,呢又?」 他的回答是:「我估咋!」 吓,斷估無辛苦?但是由於這位仁兄的往績太好,所以我還是千祈不執輸,掃番幾萬,正是居家旅行,用來傍身都好。要知道,作為一位投資者,最大的慘事,莫過於贏錢自己沒份,我當然不可能令到自己墮進了這個陷阱。 說起賣殼,我想起有一次和良師益友大凌張吹水,他問了一個很精要的問題:「家陣市場上的殼價接近三億銀,真正成交也要兩億,買殼之後,究竟有沒有可能賺回這筆錢呀?」 我說:「要靠在市場上賺回兩億元,當然不容易,但是就算能賺幾千萬元,都是好的,因為買殼之後,殼始終還是在自己的手中,在市場上集到的錢,是淨賺的。」 事實上,買殼等於買樓,這十年來,殼價升了七、八倍,創業板升了十倍,升幅高過炒豪宅,但當然比不上炒旺舖。說到回報率呢,好景時賺一億幾千萬元,淡市時賺一千幾百萬元,回報點都好過買樓收租啩? 所以呢,這些年來,很多大老闆不斷的在囤積上市公司殼,買下又一個,買下又一個,他們不是靠在市場上集資來賺錢,集資只是賺回成本,再加一點點的利錢而已,但單單是靠著囤積上市公司殼,有的人有十幾隻,有的人有二十幾隻,加加埋埋,市值都有幾十億銀。 某位在市場上以炒法兇殘聞名的仁兄,這幾年偃旗息鼓,近來還密密準備賣掉手中的幾間上市公司,套現去了。 這十幾年來,他賺了幾十個億,又買飛機又買盛,咁辛苦賺錢做乜,不如賣掉資產,享受人生,更為上算。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在網上的討論區,有這樣的一段真實個案: 「女同事是持牌專業人士,年約35至40歲,約做了15年嘢,現約搵50k一個月。女同事老公也是持牌專業人士,年約40歲,約做了16年嘢,估計最少搵80k一個月。共搵:最少130k一個月。當然畢業初期不是這個人工,她們的起薪點,估計分別約20k和50k,慢慢加到依家。她們2005年結婚,現在亦沒有小朋友,結婚時,供了馬x山2xx萬元的樓,約在2010年賣了約值3xx萬元。……之後,他們搬了去沙田區某大屋苑住,約租近30k……筆者粗略估計她們的資產(現金等)淨值約是4M。女的比較大使,每年去旅行的日子差不多是三十幾日。男的就不知道了。」 我之所以引這一段出來,是因為網民認為他們的收入很多,不可能只有400萬元的儲蓄。但經過我的粗略計算之下,卻發覺這計算是很有趣味的。 一對夫婦工作了15年,現時共同月薪是13萬元,年薪就是156萬元了。但是,他們初時的月薪沒現時這麼多,只有7萬元,即是說,那時的年薪只有84萬元。那麼,他們在這15年間,總共應該是賺了多少錢呢? 我的計算是,這15年來,他們的平均月薪,大約應該是初出道時和現時的平均數,也即是(7萬元+13萬元)÷2,即是10萬元。一年就是120萬元,15年則是1,800萬元。 1,800萬元,如果扣標準稅率15%,那是270萬元。當然,他們不會從開始時,便去繳納標準稅率,但是卻要扣除強積金,我估計,連稅加強積金,大約是300萬元。那即是說,他們在15年之內,賺到了1,500萬元。 如果他們能夠儲蓄到400萬元,換言之,儲蓄率佔了收入約26%,雖然不能算是慳儉,但也算是中規中矩,文中說他們「大使」,因為「有車,有保險,常去旅行,要經常飛去進修,買名牌,從來都唔格價,見啱就買。」我認為這說法太誇張了。 如果一對夫婦,持有400萬元的現金,以今日的樓價,可以支付一個太古城單位的首期,兩人居住700方呎左右的房子,環境也不算太差了,所以他們也絕對不會是文中的估計,是買不起樓。 網民之所以質疑他們的儲蓄太少,也許是大部分網民的收入均不能達到這個數字,所以難以想像這個收入的人的收支數字。我在不久前寫過林奮強的收支,如今再寫一個富有中產的收支,好讓大家知道得更多不同階層的收支方式。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沈大師振盈說起了本土品牌的上市,例如「周大福」(1929)、「香港教育」(1082)、CEC國際(759,即阿信屋)、米蘭站(1150)、國際家居零售(1373,即日本城),以及即將在明日掛牌上市的「譽宴集團」(8107)等等。根據沈大師的說法:「普遍小投資者大多沒有分析股份前景及財務狀況的能力,但若果從廣告或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品牌,通常都會較有信心。」 沈大師的這番話,我完全同意,但這卻非故事的全部。我在2007年出版的第一版《炒股密碼》,已經提倡大家購買熟悉的公司股票,例如「東方報業」(018)、「大家樂」(341)、「莎莎國際」(178)等等。 這種投資方式,並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在投資界的大師,連我也很喜歡看他寫的書的Peter Lynch所提倡,並且身體力行的。例如說,他的女兒很喜歡穿Gap這時裝牌子,這便促使他去購進了這公司的股票。 這一種我叫做「常識投資法」,Peter Lynch認為,這是最好的投資法,我在《炒股密碼》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大家在2003年時,見到「莎莎」的店舖塞滿了自由行顧客,或者說,見到「大快活」(052)的人流明顯改善了,那麼,便購入它們的股份吧。 所以呢,這並非是完全因為「小投資者大多沒有分析股份前景及財務狀況的能力」,才好購買本土品牌,就算是財務專家和股票專家,都應該購進本土品牌的股份。 事實是,許多自認財務專家和股票專家的人,只看財務報表,根本就不可能明白那些國際大型公司的經營狀況。我常常說,研究「滙豐控股」(005)和「和黃」(013)這種業務繁多的公司,是一份全職工作才能做到的事,還要飛來飛去,去做實地觀察和訪問,才可以把研究做得詳盡。這當然並非一般投資者所做到的事,甚至是股票分析員,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所以,根據Peter Lynch和我的說法,購買本土品牌是散戶戰勝專業分析員的最佳方法,甚至可以說,不用這個方法去投資,反而隔山買牛,單靠看財務報表,而專買大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是愚蠢。 至於剛才提及的「譽宴集團」,我也有留意這股票,也常常經過它的店,初見到時,覺得專門搞婚宴的酒樓,真的很有創意。這公司是全配售上市,據我所知,普通人絕難拿到配售股份,所以在上市後,一定大炒特炒,問題只在於,如果要買進,時機和價位是不是適合而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