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跑者,除了要認識「靖哥」歐陽靖、國手張嘉哲,還需要認識台灣「江湖跑堂」主持江彥良。張嘉哲是跑過奧運的精英運動員、「靖哥」則是有五十多萬粉絲,鼓勵很多女生跑步的美跑女;「江湖跑堂」則是一個推廣到世界各地跑步的團體,同時又向外國(特別是日本)推廣台灣的比賽,增進外地與台灣跑界的交流。 本身是設計師的江彥良是經驗豐富的馬拉松跑者,歐洲、澳洲、美國和日本都留下足跡。不少台灣的馬拉松主辦者,一般都不太注重宣傳品的美學和設計,江先生因為這份興趣,替一些台灣的比賽接下設計工作,利用自己的專長,在美學及設計的角度上,提升台灣馬拉松賽事的水平;同時間亦就每個台灣跑手重視的大賽,設計一件既有台灣特色,又不會太hard sell青天白日旗的靚戰衣,供跑手選購。 經過幾年的經營,「江湖跑堂」已是一個有近3萬人Like的站,亦有如台灣民間馬拉松大使,日本人去台灣比賽,例如靜岡、那霸、金澤、新潟和德島馬拉松的代表,都會到台灣拜會懂日語的江彥良。 日本的比賽並不是每一個都有獎牌,對於原本沒有準備設計獎牌,上年才舉辦第一屆的金澤馬拉松,江彥良跟他們的代表劈頭就說:「沒有完賽獎牌對海外跑者相當不尊重喔,而且日本馬拉松的選擇那麼多,我們為甚麼要去一場沒有完賽獎牌的呢?」金澤馬最後亦推出了獎牌,江彥良為所有人「成功爭取」獎牌了。 「江湖跑堂」的最新產品,就是推出「世界走破」免費手機App。有如一個屬於跑者的社交媒體,大家可以把參賽的獎牌、簡短的比賽心得及賽事的資料上載,並設有各種排名榜,方便大家互相參考和交流,在網上認識新朋友,只要大家都參與,「世界走破」App就是強大的資料庫,讓大家很方便地用手機馳騁世界各地的馬拉松。 若本地跑友希望跟台灣朋友聯繫,不妨下載「世界走破」App(目前只有iPhone版)。
日本的馬拉松有人情味,觀眾熱情、打氣熱烈、補給豐富,是一個讓你樂而忘返的夢幻世界,但日本關門時限的執行,卻又是相當一刀切,沒有寛容的餘地。當然,渣馬、澳門馬等,都有時間大限,但因為這些馬拉松由頭到尾的設定,都是如戰鬥般的緊張肅殺,上車是跑者的噩夢,一刀切魚網封關兼送跑友上車,很符合預期的劇情和劇本。 香港人叫「上車」,日本和台灣叫關門或關閘。日本最聞名的關閘方式,莫過於那霸馬拉松的人鏈,時限一到,天上霹靂啪啦放煙花,工作人員組成人鏈把運動場的門口堵了,然後再關鐵閘,僅僅被擋在門外的跑者,只能望門興嘆,無法完成最後200米。時限前擠進運動場便成功抵壘,跑多200米就可以拿獎牌。 還有更「殘忍」的比賽,時限一到即封了終點,要完成比賽也不能。例如今年剛辦第二屆的姬路馬拉松,「馬拉松 看世界」FB專頁上載了一條片,工作人員先拿著一大束黃布,站在終點的門旁邊等候,6小時的時限一到,倒數也沒有(請大家自己看鐘),即拉起黃布封起關門點,差一、兩秒的跑者,就被這塊黃布擋住,無法完成了。 台灣朋友管理的「跑玩日本」FB專頁,最近上載京都馬拉松中途關門的片段。時限一到,工作人員便拉一條帶,但奇怪的是,所有「被關門」的跑者,全部都乖乖的停下來,或是向收容巴士方向走,默默接受上車的「恥辱」,沒有任何人嘗試理論、衝閘或搶關。 換了是香港或台灣,應該都有不甘心的跑者嘗試闖關。是他們已經太累,願意接受上車的命運?還是日本人有比較服從的民族性? 不過,上了車後愁雲慘霧的氣氛,全世界都一樣。曾在日本馬拉松上車的朋友說:「車上滿是日本人,個個都唔出聲,氣氛真是相當凝重,慘過二戰戰敗!」 這位跑友遊戲人間,獎牌都送給人家當紀念品,上不上車也不太有所謂,他去年在富士山馬拉松,三十多公里處上車。或許下次跑日本馬,應該親身上一次車,這才更圓滿地體驗日本馬拉松。
蓮姐係邊個?相信不用多介紹了,絕大部分山友和跑友,就算未有機會光顧大帽山茶水亭,都一定識得蓮姐。上月的HK 100越野比賽,極端寒冷天氣冰封了大帽山,蓮姐連踩40小時坐鎮茶水亭,為筋疲力盡的救援人員、飢寒交迫的山客提供食物,成為這次救援行動的前線補給站。單是此舉,蓮姐足以值得特區政府頒勳章,肯定其貢獻! 經營茶水亭逾廿載的蓮姐,已是香港山界的Icon,深得本地和外籍山友歡迎,與蓮姐合照打卡,已是山友到大帽山的指定動作。蓮姐深受各方愛戴,因為她是最有人情味、最有義氣的店主,用心對待每一個光顧的客人,甚至有山友想邀請蓮姐一起同行,往法國馳名的UTMB(Ultra Trail du Mont-Blanc)阿爾卑斯山越野山賽,但蓮姐沒有答應,因為放不下茶水亭的工作。 近年來,香港的跑山賽發展蓬勃,由極小眾的玩意,變成世界山賽之都,吸引世界各地好手逐鹿。「短」的有HK 100、TNF 100,「長」的有HK168、UTMT(Ultra Trail Tai Mo Shan,環大帽山越野賽事)、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連續跑港島徑、衛奕信徑、麥理浩徑及鳳凰徑,徑與徑之間可坐車及船)。每逢大帽山有山賽,蓮姐都會延長甚至通宵營業,為的不是賺多幾串燒賣魚蛋錢,而是讓耗盡體力的運動員有熱飲落肚。 據說,即使是個別跑友練長課,只要打個電話給蓮姐求助,蓮姐都會留在茶水亭等跑友呢! 香港的山賽馳名國際,除了因為香港山野的風景、萬家燈火就在咫尺的特色外,蓮姐茶水亭的燒賣、魚蛋和茶葉蛋,以及她的笑容,也為大帽山這個必經之點,添上一份港式風味與人情味,令世界各地的山友賓至如歸。若沒有蓮姐盡忠職守,風雨不改默默耕耘二十載,香港山上的風景線,肯定會失色不少。希望地區賢達、區議會、負責提名的民政事務總署官員,在榮譽的名單之上加入實至名歸的蓮姐。 歡迎大家like蓮姐的「大帽山茶水亭」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moshankios
渣馬年年成功落幕,其實都要#多謝麥記! 渣馬在起點和終點,從來都也沒有帳幕讓跑手避風、更衣和擋雨,也不設女士更衣間。多年來,跑手奉旨借用附近的麥當勞、中央圖書館、附近餐廳及維園泳池,已是常識。福祿壽全歸年年創新高的渣馬,附帶的「麻煩」則無償「外判」麥記和公眾設施解決,真是#多謝田總和渣馬了。 在正常的日子還可以,但一下雨,問題就出現了,特別是渣馬完全無遮無掩的行李區草地,變成爛地一片,也沒有派發毛巾和保暖氈給完賽者保暖,連義工也要淋足幾個鐘頭雨,狼狽的慘況可想而知。 其實不少跑友有備而戰,用兩個膠袋好好密封乾衣服,只是沒有料到原來包兩個膠袋都會濕,甚至連識別行李的牌也被雨水溶掉,險些連行李都找不到,難免對大會雨天比照晴天來辦的做法相當不滿。連外國山寨小賽的行李區都有帳幕,一個辦了廿年的「香港盛事」,怎可能沒有半點應變的常識,預備一個帳幕帆布讓義工檔雨,不要讓行李泡湯,讓完賽跑者有乾衣物更換? 總不能以太多參加者,所以冇地方作為是是旦旦的藉口,正如餐廳也不能說因生意太好,廚房煮唔切,豬扒只能五成熟,更何況渣馬並不是開善堂、做善事,而是田總每年一次的大茶飯。 不過,倒有不少跑友力撐渣馬,指跑者自己應該承擔雨天的狼狽,渣馬既沒有責任提供地方更衣,也沒有責任擔保行李不會濕,所以不能歸咎賽會疏忽,埋怨賽會不派毛巾保暖氈;參加者有責任照顧自己,人哋義工仲慘啦,這才是參與渣馬的常識,有怨言就請不要參加…… 園丁希望這些力撐渣馬的朋友,搭飛機俾航空公司掟爛喼時,千祈唔好投訴,甚至唔好抱怨,機場工作的苦力工時長薪酬低,真係仲慘過你,只係因為自己個喼唔夠硬淨啫,爛都冇辦法啦。 渣馬無法進步的死結,正正因為這些凡事包庇、凡事護短、凡事力撐的膠友五毛水軍,年年為渣馬搖旗吶喊,助長渣馬年年是旦,加上一個金標其外、敗絮其中的賽會,不願花資源和心力,做一個得到所有跑手認同的比賽。 可惜,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再爛的渣馬每年不愁沒有參加者。若大家明年繼續,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多謝田總、#多謝渣馬每年給我們的磨練。
關於馬拉松的報名方法,專欄作家Edkin早前寫的《馬拉松報名,就係香港人的死結》一文是很好的參考。他比較了外國馬拉松與渣馬,指出外國的大賽很少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報名,而是採用抽籤的方法,既可減低系統的負荷,不必浪費參與者的時間,又方便世界其他時區的跑者,以及無法放下手上工作的值更人員,例如護士和消防員報名。 亦有堅撐「先到先得」的跑友不同意以上分析,指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也不是抽籤,說明並不是所有大賽都行抽籤制。以筆者所知,抽籤報名確是大勢所趨,例如柏林和芝加哥,最近亦由先到先得改為抽籤,不宜以名古屋的例子以偏概全。 芝加哥馬拉松過去一直堅持不抽籤,因為抽籤減低本地跑者的比例,引起本地跑者的反彈(當地跑友一定較清楚開放報名的時間,但不利其他時區的跑者),而且也會令過去一直準時坐定定報名的朋友,因抽不中籤而得失了這批支持者。 隨著參與馬拉松的跑者越來越多,到2014年那一屆,芝加哥馬拉松的系統負荷過重而出現大混亂,有些跑者更被收了兩次費用,只好放棄行之多年的先到先得,引入抽籤報名,令系統癱瘓的情況不會再發生,輔以預留位置給成績達標的精英。 那麼渣馬會否改為抽籤?筆者嘗試代入渣馬的角色:以一個不求面向國際的本地比賽,又有大量本地支持者,願意坐定定按時報名的比賽,自從全馬、半馬和十公里分開報名後,最多只是花多一點時間排隊,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癱瘓,快腳亦有保障名額報名,渣馬並沒有逼切需要改變報名方法。 況且一改抽籤,就會多一項不確切的因素: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參加比賽也是一樣,先到先得秒殺名額的氣氛是絕佳的宣傳,也營造了比賽受歡迎的印象,但改了抽籤,這種宣傳效應相對減弱了,而且中了籤的跑者,亦可能臨時改變主意,又或忘記了在限期前繳費,而令最後的參賽人數下跌。相信要用兩、三年時間,才可以較準確預測放棄者的比例,除非在硬件上做多些投資,在抽籤時需要提交信用卡資料,抽中即自動過數。 大膽估計,想跑渣馬的朋友,明年請繼續校定鬧鐘,起身開電腦F5啪啪啪。
渣馬先到先得的報名方法,一直沒有太大問題,直至近三、四年,開始變成了鬥快上網搶 iphone咁,甚至比跑馬拉松本身更困難。看到朋友個個upload Laptop、Notebook、Smart Phone、ipad、平板晒冷的照片,全部清一色顯示同一個報名網頁,你就明白甚麼叫做「贏在起跑線上」,有多幾部電腦一齊F5啪啪啪,機會總比乜都冇的窮鬼高。 這種報名方法好不好?做諮詢係冇意義的。你問順利報到名的朋友,一定話:「先到先得有乜唔公平呀?我準時起身就報到。你不如問下自己係咪準時起身?呢啲真係搵嘢嚟鬧。」你問報名失敗的朋友,就一定XYZ。 採取哪一種報名方法,好視乎賽會本身的定位,例如:一個著重公益參加的熱門比賽,都會有慈善名額,讓有能力籌錢、捐錢的朋友買個方便;一個希望保障快腳參加的熱門比賽,就會預留名額畀達標的快腳(據報道渣馬亦有);一個有信心唔驚人抽完籤甩底,兼唔想浪費幾萬人寶貴的生產力作排隊等報名的比賽,自然唔介意抽籤。 不過呢,以效率見稱的渣馬,實在無謂屈服於批評或個別人士無法login報名,而改變一貫先到先得,這個用最小成本、最短時間、最有效率、也最方便主辦者招募的方法。現在是你有求於渣馬,不是渣馬求你參加,你想跑渣馬請服從渣馬的遊戲規則,正如你光顧澳牛,難道可以唔使搭枱兼有侍應噓寒問暖,而唔係問候你娘親? 豈聞澳牛因員工態度惡劣而檢討?若渣馬突然軟弱,全面檢討先到先得的報名方式,變相默認坊間的批評有道理,這對得住一直準時較鬧鐘,7時前已坐定定開齊所有電腦等報名的忠實跑友嗎?這教一直為渣馬護航,直斥坊間批評全是不理解田總難處的謾罵和攻擊之跑友和專欄作者,情可以堪? 你不想報名受折磨,不參加渣馬就是了。世上比賽多的是,弱水三千,誰說媾唔到眼前呢個港女,就要做死一世毒男? 嬉笑怒罵完畢。下期認真理性分析,渣馬究竟會否改為抽籤報名。(待續)
介紹了歐美澳洲日本的比賽資訊,還有兩個極多香港人外遊的地方未介紹——泰國和台灣。到泰國跑步的可能會少些,始終不是每人都頂得順酷熱的天氣。雖然泰國北部有冬季,但小型的比賽比較土炮和簡陋,有的甚至連封路也形同虛設,只適合愛尋幽探秘,專攻小路比賽的跑友。 台灣則較受歡迎,航程近、價錢平、交通方便、比賽極多,每年大大小小的比賽都有數百場,只要每周參賽,寓訓練於比賽,便可以累積百馬,所以台灣破百馬的跑友相當多。若希望用最少的錢和時間破百馬,唯一方法是勤跑台灣。 需要注意的是:台灣不少比賽都要在當地的7-11繳報名費,最好結識長住台灣的朋友,方便幫忙報名;台灣有些比賽是為宣傳或其他目的而設,可能只辦一屆便會停辦,也由於選擇多、有競爭,不思進取又無心辦的比賽可能會被淘汰,今年有的,明年未必會辦。 台灣賽事 台灣有3個網站可以分享: 一:跑者廣場(http://www.taipeimarathon.org.tw/) 不要以為這是台北富邦馬拉松的網站,跑者廣場與富邦馬並無關係。網站由台灣一些跑團組成,雖然貌似土炮,停留在特區政府推崇的Netscape 6.0的年代,但這是最好用的台灣比賽搜尋網,還有英文的版本。 只要click「全國賽會」一欄便會看到賽程曆,還可以就地區(北部、中部、東部、南部)、賽事性質(超馬、全馬、半馬……)過濾搜尋。 二:運動筆記(http://tw.running.biji.co/) 運動筆記是台灣最大型的綜合跑步資訊網站,只要click「賽事」欄內的國內賽事,便看到賽程曆。 三:EventPal (http://eventpal.com.tw/) 雖然比賽數目不及上兩者多,但勝在版面設計好。 泰國賽事 http://www.runthailand.com/ 這是一個全英文的綜合網站,連泰文版也沒有,估計是旅居泰國的外國人設的資訊網站。有興趣找泰國山賽、二線城巿馬拉松及小路比賽的跑友,可以留意。
這兩年來,園丁介紹過不少海外馬拉松賽,亦談過不少外國比賽的經歷及人與事,反而似乎從來沒有提過怎樣找外國比賽的資訊。由於跑步的人愈來愈多,園丁希望提供一些實用資料,令大家可把握外幣全線下挫的機會,出外參賽。 美國以外的國際賽事 國際馬拉松協會網站的日曆(http://aimsworldrunning.org/Calendar.htm) 該會(AIMS)的會員,主要是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大型賽事,網站列出所有會員賽事的日期及網站連結,相當方便。 國際及美加賽事 美國網站Marathon Guide(http://www.marathonguide.com/) 這個網站的馬拉松比賽資料,應該是全宇宙最齊全,而且還有跑友留言評分作參考,但版面沒有AIMS的簡潔清晰。可以留意Calendar一欄,找美國和加拿大比賽,就click “US & Canada”;找國際比賽就click “International”。 澳洲賽事(irun.org.au) irun.org.au是澳洲大型運動綜給網站,除了列出各個澳洲比賽的月曆,還有各種跑步資訊,無論是精英訓練或休閒跑的建議都有齊。對打算到澳洲working holiday或長旅行的跑友,這個網站一定幫到你。 日本賽事 近年來,日本已成為香港跑友外跑最熱門地點,除了京阪神東京奈良福岡長野名古屋,各省各縣還有很多鮮為外國人所道的特色比賽。要搜尋日本大小賽事的資料,有3個網站可以參考,在大會的官方網站外,亦可以透過這3個網站報比賽。 1. https://jtbsports.jp/ JTB網勝在有中文、英文和韓文版,方便外國跑友報名,但比賽的選擇不及以下兩個多。若報名比賽時希望大會記錄的是漢字名,請在中文網站設戶口。據跑友說,以JTB網報某些比賽,例如明年2月底的姬路城馬拉松,收費會較以下兩個網貴,但勝在不需填日本地址及日本電話。 2. https://www.sportsentry.ne.jp 若JTB網未能滿足你,可以留意這個網。網站有英文可選擇,但並不是所有比賽都有英文版面,本欄曾介紹的「日本東北風土馬拉松」就可以經這裡報名。 3. http://runnet.jp/ 號稱日本最大的跑步網站,不過只有日文版。 當然資料最齊全,永遠是官方網站,但這3個網會找到你不知道的比賽,有了名賽名字就很容易找到官網看。
7月跑黃金海岸馬拉松時,認識了澳洲有一個叫Indigenous Marathon Foundation的跑步NGO。澳洲原住民屬弱勢社群,健康、就業情況都比白人差,該NGO希望透過跑步,向原住民推廣健康的生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每年更會選拔幾名代表,全數資助他們參與紐約馬拉松。 香港也有跑步NGO,就是上周日舉行中環5公里跑的全城街馬。這兩年間,看到全城街馬由一個概念,變成一個上了軌道的跑步NGO,除了舉辦東九龍半馬、山野圖騰跑及中環5公里外,至今透過旗下「街跑少年」計劃,帶領1,400多名青少年,包括少數族裔投入長跑運動,而下月中的圖騰跑更會為香港融樂會籌款。 街馬有如跑界的阿信屋,雖然未致超越百佳惠康(渣馬),但相信已有足夠的影響力,促使渣馬改善。有競爭才有進步,香港有更好的比賽環境,最終造福廣大跑友。 值得一讚的是,街馬辦了兩年,上周日的中環街馬已經設輪椅比賽了,亦鼓勵長者的參與(長幼二人組隊跑3公里);相反,渣馬過去對輪椅賽的安排,差不多搞到要平機會介入,過早的起步安排亦不體貼傷殘人士,渣馬對晚年葉伯有多少情義、照顧和鼓勵,資深跑友最清楚不過了。 不過,傳媒報道仍有待改善,他們繼續將未夠秤的長跑升呢為馬拉松,而不知道只有42.195公里的賽事,才稱得上是馬拉松。 馬拉松在香港已不是新事物了,大概因為渣馬常標榜人數創新高,但參與10公里的人遠多於馬拉松,結果令傳媒、記者和巿民,不是誤以為10公里等於馬拉松,就是誤以為世上是有「10公里馬拉松」、「5公里馬拉松」或「X公里馬拉松」的項目。 同樣,亦多得渣馬的先例,令香港傳媒、巿民、甚至是跑友普遍認定,馬拉松一定要天未光起跑,而不知道8、9時起跑才是正常的時間,因為太早起床有違一般人的生理時鐘,起點噪音亦擾人清夢。事實上,只有不支持馬拉松的城巿,及炎熱的東南亞才會凌晨起步,世界著名的城巿馬拉松,大多都是8、9時才起步。 錯誤的前提下,記者反而質疑比賽是否太遲起步,以致受天氣炎熱影響(賽會亦有相應的水站補給安排)。記者其實應該問,為甚麼不在秋天、冬天舉行?又或者問政府,為甚麼只有9月才可以封路?而不是問賽會,為甚麼不提早起跑。 渣打應該棄暗投明,支持街馬!
跑步,唔一定只限在練習、緩跑或正式的比賽,亦有好多「別開生面」的搞作,好似兩、三年前,英國和美國就hit過一輪的MTR Challenge,跑友與地鐵鬥快,揀兩個距離最短的地鐵站,跑友第一時間落車,衝上地面喪跑到下個站,然後再上同一班車。 熱潮仲吹到世界各地,香港好似都有人挑戰過太子/旺角和中環/金鐘站。 MTR Challenge無乜香港特色,但有班跑友,上周日真真正正跑了一場有香港本土特色和風味的跑步搞作。因應有退休規劃師,不斷鼓吹話要取消電車,又揚言「行路都快過電車」,於是有四十幾名跑友決定玩鋪勁,上周日晨早去堅尼地城吉席街總站,同第一班去跑馬地的001電車競賽,名為「Man vs Tram Race/人對電車8.6公里跑」,努力證明阿媽係女人,用最低能的方法回應,去凸顯「行路快過搭電車」的說法係幾咁戇居,真係用心良苦! 據報道,這場「進擊的電車」最終只有4人獲勝,其餘跑友頂多跑到金鐘便追不到了。網媒謎米形容為「四十長跑高手火併電車 得四人跑贏」,好似少林四十高僧打木人巷咁,最後得4人打直出返來,真係幾有電影感。 呢次較量唔單止引起社會迴響,而且應該對跑友有啟示,因為的的確確有4個人跑得贏,而且男女都有,跑贏電車絕係訓練的目標。如果快腳搵唔到速度相若的跑友一齊操,不如同頭班電車跑,除了有好多路線,西行、東行、短途、長途任君選擇之外,仲可以叫埋女朋友/老婆跟車兼計時(如果佢都起到身),練跑變埋拍拖活動。 以後跑友除咗計「一般PB」外 ,仲會計埋「電車賽PB」,例如: 問:「你電車賽乜PB呀?」 答:「快過電車+X分鐘/-X分鐘啦,去到XXX被爬頭……」 肯肯定,日後會多咗一班跑友,晨早流流同電車跑,Tram Challenge成為香港跑友操練的必要環節,唯一缺點係唔方便要過海的朋友。奉勸想跑Tram Challenge的朋友,晨早流流的車可能衝紅燈,唔好掛住追車唔記得睇路!
最近都多人重新續BN(O),受惠於外幣本年全線下挫,究竟出國跑步外遊,用哪一本護照比較方便?綜合坊間朋友的經驗及免簽證國家的資料公開,以下的建議可供大家參考: 澳洲 隨著澳元大跌至5.7,相信有不少朋友已報或考慮報9月的悉尼,或10月的墨爾本馬拉松了。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自行網上申請電子簽證,費用為20澳元兼即時審批,但BN(O)持有人只能透過旅行社或航空公司代辦簽證,較為麻煩。 歐洲及中亞 若果去歐洲跑步,最方便是用BN(O),因為BN(O)屬歐盟國家簽發的護照,過海關時可以排歐盟成員國的隊,關員翻一翻護照便讓你過關,連章也不會蓋,大大節省排隊過關的時間。 反而在英國,BN(O)持有人不能享有任何方便,只能跟歐盟區以外的人一起排慢隊。 若要跑9月的莫斯科馬拉松、烏克蘭基輔馬拉松或4月的哈薩克阿拉木圖馬拉松,就一定要用特區護照了。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給予特區護照持有人14天免簽證旅遊,若希望跑完莫斯科後,再玩西伯利亞鐵路,請謹記你只有14天的時間。 若要跑11月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馬拉松,也是用特區護照較方便,因為BN(O)要收取10英鎊的落地簽證費,特區護照則可節省這一筆。 非洲 雖然很多國家名義上是免簽證,但入境或出境時都會收取費用,而BN(O)和特區護照的收費又不一樣,例如坦桑尼亞(有Kilimanjaro馬拉松,跑非洲最高的山峰),特區護照收取的費用遠較BN(O)便宜。請留意不同護照的收費,隨時應變。 某些國家的關員,未必懂得分辨特區護照和中國護照,例如舉辦Two Oceans 56公里超馬(跑印度洋及大西洋海邊)及Comrades 90公里超馬的南非。有朋友曾持特區護照入境,但關員把特區護照當是中國護照,懷疑朋友無簽證,幸好最終關員搞清楚了,不必叫入房問話。 以色列 若要跑耶路撒冷馬拉松,或由以色列入境到約旦跑死海或Petra馬拉松,然後再遊中東其他國家,請帶兩本護照。因為約旦、埃及或土耳其以外的中東國家,會禁止護照蓋上以色列印章的旅客入境。雖然,旅客可要求以色列關員,把印章蓋在另一張紙上,但據聞有些傲慢的關員,仍是照舊把印章蓋在護照上。 始終簽證的情況隨時會更新,以上資料,只供大約參考之用。
上回談到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除了精英周子雁,全城街馬亦組了一個小團遠征黃金海岸馬。創辦人之一的梁百行和項目總監麥凱玲跑全馬,「街跑少年」(青少年街跑培訓計劃)畢業的5位中學生,則參與前一天舉行的10公里,有學生亦創了個人PB。 街馬去年曾帶學生往台灣跑,今年首次衝出亞洲,並有機會與當地跑會一同練跑。想起我仍是學生的日子,根本不知道長跑是甚麼,體育課最多也只是跑400米,遑論參加長跑比賽,甚至去外國跑步!現今的學生,年紀輕輕已有機會接觸長跑,參與一流的比賽,這方面是相當幸福。 短短兩年時間,街馬的「街跑少年」計劃相當成功,由觀塘的荷蘭宿舍為試點,擴展有超過60間中學及組織,約1,400名學生參與,除了訓練學生的耐性、毅力和自信,亦有少少青訓的色彩,讓有潛質的學生早日接觸長跑,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奉勸香港的同學和學校,快快報名加入「街跑少年」,好好用心跑步,爭取下一次出國參賽的機會。到外國跑步,遠比一般遊學旅行團有意思,除了難忘的經驗,還可以把珍貴的完賽獎牌帶回家。 長年陽光的黃金海岸,很適宜一班朋友,一同寓Hea跑於旅行。澳洲地大物博,盛產靚酒靚肉,若找三五知己,租住擁有落地玻璃露台的高層豪宅,在輕音樂的悠閒氣氛下煎扒、品酒、吹水、看日落,然後翌日一起跑步,把PB拋諸腦後,慢慢享受沿途的陽光和海風。 賽後翌日,嘆個靚早餐後,可考慮揚帆出海、抱樹熊、或去Outlet鳩嗚血拼(緊記,要在同一間店舖鳩嗚滿300澳元,才可享有退稅)……簡直是人生一樂。 雖然去澳洲跑步的成本,比台日韓東南亞貴,但隨著澳元跌破六算,相信會吸引更多跑友考慮澳洲跑,至少澳洲的航程較歐洲短一點,也不像歐洲般要適應時差,坐半夜機來回更節省時間,晨早下飛機後還趕得及上班呢!
7月初的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算是區內指標性的大賽了,平坦的賽道及清涼的天氣,每年吸引不少日本、台灣、東南亞和香港跑友去做時間。今年的比賽有246名香港跑友參加,較去年的187人顯著增加,當中包括跑半馬的香港女子精英周子雁,她以1:20:12成績創了個人半馬PB,相信有助加強信心,在未來一年時間爭取明年參與奧運馬拉松的資格。 周子雁這次與老竇一起去Gold Coast,兩父女一齊參加半馬賽事。她說,原本報了跑全馬,但教練建議她留力拼9月的柏林馬拉松,這次跑半馬練較弱的衝刺和速度好了,她於是改為參加半馬,大會亦幫她更改報名,並給予精英的資格在前列位置起跑,這次創了半馬的PB固然開心,比舊紀錄快了兩分鐘,但還是差一點點,達不到Sub 1:20的賽前目標。 已退休的周爸爸,半馬成績也不錯,六十多歲仍跑1小時56分,成績比很多後生仔女快呢!周子雁說,爸爸一直沒有跑步習慣,她10年前開始跑步後,送了一對跑鞋給爸爸,他才開始跑步,這次也是兩父女第一次一起出國參賽兼度假。 過去一段時間備受傷患困擾的周子雁,今年總算走出低谷,先後在4月的巴黎馬和黃金海岸馬,分別創了個人全馬PB及半馬PB。她說,兩次比賽都不是早已計劃好,而是看見有個空檔,不如參加比賽當熱身試腳,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反而跑出不錯的成績。 周子雁現時由澳洲籍教練兼前奧運馬拉松選手Lee Troop遙距指導,她說,這教練是透過新加坡的精英運動員認識的,了解後亦覺得可以嘗試合作。由於Troop長駐美國,只能定期用Skype溝通,及跟著他草擬的計劃訓練,每星期大約跑120公里,平均一天跑十多公里。訓練量看似不算很多,但最重要是訓練的Quality而不是Quantity。 這3星期,她會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跟從教練集訓。要適應美國的時差、環境和氣候,3星期的時間似乎太短了,可惜她亦要兼顧教育學院的工作,不能再請更多假期了,只能盡力而為。希望周子雁在餘下的日子繼續進步,成功達奧運標!(待續)
今年有朋友跑美國加州Big Sur marathon,拍了一張大肚媽媽跑手的照片。背後寫上這一句令人會心微笑的說話:「No matter how fast I run, my baby is still in front of me.」肚裡的BB,的確是名副其實的贏在起跑線。以5小時21分完成的大肚媽媽Cassidy Jones(她本身是跑3小時22分的快腳),比賽日有如紅人巨星一樣,幾乎每個跑者都鼓勵和祝福她,驚嘆她的毅力和意志,傳媒的報道亦相當正面。 有一位這樣勇敢的母親,的確相當令人羨慕。若不是家人、醫生、比賽大會和輿論對她的支持,以及持之以恆的訓練配合,不會有這則別開生面的故事,人生也會少一項難忘的回憶。 我在想,若果腹大便便的孕婦在香港跑馬拉松,會發生甚麼情況?應該都會有人欣賞和鼓勵,但更可能引起各界和跑友狠批為「不顧孩子安全」和「阻住賽道」。 跑友會狠批:「好心大肚婆就唔好參加啦!馬拉松,應該係留俾真正的跑手參加!」 師奶在親子論壇中說:「嘩!好危險啫,路上有乜意外點算呀?有乜理由跑步重要過個B?好唔負責任喎!」 主辦單位接受傳媒訪問時,應該會說:「我哋好難禁止大肚婆跑步,但希望大肚婆唔好參加,因為馬拉松係有危險性,我哋冇人全程照顧佢,咁樣係有機會佔用有限醫療資源,增加意外的風險。」 報章評論則會說:「馬拉松嘉年華化,今屆竟然連快要臨盆孕婦也參加,會令很多人忽略了馬拉松的危險性,增加賽事發生意外的風險。」 質疑的人,大概不會從良好意願出發,相信孕婦有足夠的訓練,已評估身體情況後才落場。 在西方社會,總是鼓勵大家挑戰,不要害怕失敗,世上沒有甚麼東西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夠的理據,就沒有甚麼禁忌不能挑戰,大眾對只要夠膽挑戰的人,傾向抱有支持的態度。相反在華人社會,總是質疑先於信任,希望大家留在Comfort Zone,不要輕言冒險,凡是不肯定的最好都不要碰,身體有困難就不要做了,小心駛得萬年船。 不要忘記,馬拉松本身就是一項挑戰極限的運動,挑戰自己才是跑馬拉松的要旨。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有曰:「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帶領一個國家如是,又何況是一個孕婦跑步?
最近不少跑友都在Facebook分享了一則美國的跑步新聞——曾患癌的92歲老婦Harriette Thompson,於5月31日,完成美國加州San Diego Rock ‘n’ Roll馬拉松。這些激勵人心的故事,最容易贏得大家掌聲,訊息簡單不過:連婆婆都可以完成馬拉松,大家也應要努力練跑,總不能輸給阿婆嘛,不要為失敗、跑不完比賽、跑得慢找借口! Harriette婆婆的時間是7小時7分42秒,按道理,這個成績根本無可能完成世界上九成九的馬拉松賽事,無論東京(7小時)、渣馬(6小時)、還是巴黎(5小時40分)。大概她只可能在美國或個別的歐洲城巿完成比賽,因為美國和歐洲比賽的時限一般較寛鬆,賽會也富有人情味,即使仍然有跑者在時限前未能完成,賽會也會酌情處理,只要跑者有希望完成比賽,通常讓他/她上行人路繼續跑,並會在終點頒發完賽的獎牌。 可惜,很多跑友喝過了心靈雞湯,以婆婆為榜樣就滿足了,思考到此行人止步。有多少人會懂得思考,若果婆婆不是在美國,而是在香港跑渣馬,婆婆有可能完成賽事嗎?為甚麼葉伯在渣馬最後一戰,只能留下遺憾而上車,未能在他最投入的比賽,圓滿地劃上長跑生涯的句號?我們馬拉松比賽的環境,能否有充足的時間和支援,讓長者跑者或用拐杖的傷殘跑者,都可以享受完成馬拉松的滿足與快樂? 為甚麼分享這則新聞時,香港大眾、輿論和跑手,會為美國的老婦喝采?但若果同一情況發生在香港,例如過去的葉伯,或是將來的葉伯,香港大眾和輿論則覺得延長封路影響交通和民生?為甚麼同一情況發生在香港,很多本地跑手都認為,大會時限就要尊重和遵守,沒有半點商榷和質疑的餘地,最多只能明年努力,即使是葉伯也冇情講,總不可能因有人跑不完而阻礙交通。 事實上,San Diego Rock ‘n’ Roll的時限也只有7小時而已。根據規則,大會是可以DQ婆婆,在DNF的名單添多一人。為甚麼大會要寛容婆婆,讓她完成賽事?辦馬拉松比賽的最終目的,究竟是圓滿地執行賽規,還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跑者都可以完成賽事,體現比賽規更有意思的價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