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於本月7日以電郵師生及校友,表明校方不容暴力事件重演,日後會仔細搜集證據,並首度表明就7.28港大校委會風波,或就學生衝入校委會會議提出紀律處分,並不排除向警方舉報所有刑事罪行。校長這封公開信,對示威者暴力行為的遲來譴責,確實大快人心。 未知是否成為驚弓之鳥,經歷港大校委會受衝擊後,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指未來會議或改校外舉行,其實是斬腳趾避沙蟲,只會助長刁民氣燄。作為港大最高校政管治架構,竟懼怕無法保護校委會成員的安全,無法確保會議正常運作,這是何等荒謬、何等怯懦之舉!泛民近日呼籲不應糾纏學生行為是否過激,只有「是其是,非其非」,嚴正追究刑責及錯失,是其是,非其非,才是維護大學管治,維持香港法治,守護這所百年學府的聲譽及尊嚴。 前教育局長兼港大校委成員李國章近日公開批評有政黨無恥,慫恿學生作出過火行為,更點名批評公民黨梁家傑、余若薇及郭家麒等人,為了明年立法會選情,製造政治議題,把教育及港大「擺上神主枱」。7.28當日多名校委如何被軟禁?盧寵茂教授受傷倒地如何被阻礙救援?校委麥嘉軒當日被圍困受驚,身體不適,如何慘遭欺凌半小時?期間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如何袖手旁觀?誰都逃不過新聞影片的法眼,看來阿瑟王並非無的放矢。公民黨幾位大狀被追打,近日急忙救火降溫,余若薇急急反駁李國章,黨魁梁家傑則諉過於特首梁振英「周圍找藉口、撩架打」,才是最阻礙香港發展的力量。誰是好勇鬥狠?阻礙香港政通人和?公道自在人心。近年公民黨跟隨激進路線,投入多場政治鬥爭,從佔領行動到港大校委會風波,連黨員都急急割席退黨。 距離區選尚餘三個月,若泛民以為政治議題可以搶眼球,其實政治抽水談何容易,隨時偷雞不到蝕把米。港大校委風波,背離香港社會主流價值、人道及守法精神,把對制度及政策的不滿數諸暴力抗爭,其實沉默大多數極之厭惡,衝擊校委會事後亦劣評如潮,尤其港大學生會會長「以武制暴」的狡辯,一副死不認錯嘴臉,強辭奪理,更揚言誓不罷休,看得人更加火起。
港大校務委員會上月底會議受到示威者衝擊,行為粗暴的示威學生混雜不少校外人士,他們把校委會委員禁錮離開、肆虐辱罵、恐嚇,甚至被威迫下跪道歉,更阻礙救援。當日一些泛民議員及政黨一直在場外吶喊助威,卻對阻礙救援、擲水樽,默不作聲。 被辱罵及蹂躪的校委會成員,事後各人有不同取態:有人擅自向傳媒放料,大部分委員恪守保密原則,守口如瓶;袁國勇教授選擇逃離風眼,避之則吉;盧寵茂教授則堅持留任校委會,緊守崗位。盧教授做義工卻無辜受傷、更被屈辱指他「插水」,連日來他公開呼冤,更警惕社會:「有朝一日可能有人不滿醫生做錯,抬棺材到瑪麗醫院,或有人會衝入法庭佔領。」 此時此刻盧教授此番真摯感言,對香港政治生態極具現實意義,向全港七百萬市民當頭棒喝,暴力文化不僅在校園肆虐,爭鬥文化更無處不在,不斷滋長、惡化、蔓延下去,禍患各處。 港大學生會事後以「以武制暴」的理由,企圖合理化衝擊校委會會議的行為,全無自省能力,毫無悔意,更揚言會持續衝擊,真教人痛心又失望。更令人氣憤的,是示威學生及其他校外人士者,在不同程度阻礙救援、堵住救護車的車路,險些造成不可彌補的悲劇。救急扶危是基本的人道精神,阻人搶救是遺忘人性、踐踏文明的野蠻行為。 港大副校長遴選工作本是港大校政,卻不幸受暴民蹂躪,淪為一場政治風波,連日來普羅大眾都慨嘆世風日下,譴責示威者蠻不講理,目無尊長,破壞大學制度,學生鬥老師,不知尊師重道為何物。 今次事件的粗暴行為,極可能抵觸法律,更超越了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是法治社會,絕對不容暴民橫行,不擇手段,以暴力發洩對制度和程序不滿。社會上沉默的大多數,不應再冷眼旁觀,否則只會助長鬥爭歪風肆虐,只有強烈譴責,才能遏力阻止暴力蔓延滋長。
特首處理兩位局長的人事調動,一如所料,泛民趁機口誅筆伐,但令人意外是官場及部分建制中人竟亦大有微言,認為對兩位退任局長不公。公道自在人心,其實歷史日後自有公允評價。 經一塹,長一智,日後處理人事任免,特首應加強內部溝通,為了求變而易角,因時制宜,但政通與人和同樣重要。近日的鉛水風波是最佳例證,風波初期官員步履未穩,稍有失誤,迄今各政策局都合作無間,積極、認真應對一浪接一浪的考驗。只有內閣步履一致,互相補位,才能事半功倍。 平心而論,監察政府施政,是以行使公權力為準繩,以判斷是否有人濫權,否則鐵的衙門,流水的官,沒有誰是不可取代,政府內閣易將本是平常的政治運作,旁人無從置喙,外國政府反對派甚少評頭品足。今次事件反映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不少人對問責制這道「旋轉門」,仍是一知半解,對現實政治的認知水平,仍處於不成熟的階段。 反而換人背後,特首急急易將,為何把公務員及民政事務放在首要任務?當然是因區議會選戰接近,乃明年立法會的前哨戰,更反映到地方行政一直大權旁落,多年來任之由之,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改革地方行政,不但是當務之急,更是刻不容緩,若地方行政不能徹底打破地區利益,不能跳出狹隘視野,政府大力推動經濟民生事務的努力,根本是徒勞無功。 民政工作,換上有28年區議會經驗的劉江華掌舵,統籌18區政務專員發揮應有的功能,大力協助重大施政及各項基建計劃在贏取民意及支持,才能有效找土地、建公屋、推動橋頭經濟、改善交通和環保設施等,要排除萬難,更要看官民互動,如何在地方上有一番新作為,新一屆區議會更可大展拳腳,生得逢時,明年起區議員薪津加三分之一,各區獲新撥1億元額外資源,政府鼓勵區議員多出外走走看看,每年增多1萬元海外考察津貼等,區議會「水頭充足」,獲龐大公共資源,也是成為各黨派兵家必爭之地的因由。
香港立法會創下「三連冠」,財委會審議開設創新科技局撥款申請,連續第三年被拉布阻擾,議而未決,須留待十月復會再提上議程。創科局第三度闖關失利,資訊科技界選議員莫乃光倒戈相向,背棄競選承諾,漠視業界訴求,更諉過於梁振英,確實令人大惑不解。後政改年代,議會成為戰場,不再理性務實,對人不對事,未能正常運作,業界擔憂,拉布何患無辭?創科局三年又三年的說法,並非無中生有。 唯今之計,只有主流民意擁抱科新科技,大眾對科技普及的好處朗朗上口,設立創科局才會有望逃出生天,走出拉布的困局。政府必須積極帶頭,推動全民認識創新科技。創科局懸在半空,候任局長楊偉雄被迫轉「地下工作」,背地遊說議員政黨,未能名正言順出台,面向全民。 科技進展日新日異,香港確實落後於形勢,內地卻如火如荼,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日前向香港媒體當頭棒喝,指大家低估了「互聯網+」的威力。結合科技發展,卻並非一直交白卷,事實上,一些行業正默默耕耘,在不同領域引入科技,發揮更大的威力: 科技結合醫療器材的改進,更能貼合病人不同康復治療需求。科技結合安老服務,在職子女跟雙親「離地」溝通,仍能即時掌握他們的最新健康狀況。時裝界引入科技,結合科技與美學,設計創新更多元化。科技結合漁農發展,可改善繁殖品質,增加產量,更減省租金和運輸成本等。近年全球財經界積極研究金融科技Fin Tech發展 ,提高服務效率及交易便捷,特區政府亦研究打造香港為金融科技中心,財經庫務局長陳家強正統領一個專家學者業界的專責小組,近月更往南韓觀摩。 不過在社會和議會,「互聯網+」卻被嚴重低估,不少人都一知半解,政府應做好公眾溝通,以生活事例,深入淺出,以淺白有趣方式,傳達取科技創新結合各個行業的普及應用的最新發展,在社會上掀起更多討論,引入科技如何緊扣大眾的日常生活,令社會更文明進步。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資訊科技界是政治熱鑊上的螞蟻,人人心急如焚,渴望創新及科技局早日成立,可惜政改一役後,泛民轉戰財委會,創科局慘成箭靶,政治鬥爭凌駕了業界共識、社會利益。創科局被妖魔化,被拖拉3年,原因是梁振英大力推動的「死亡之吻」,激起泛民一浪接一浪阻擾。 本周立法會財委會加開5天共14節會議,創科局撥款申請捲土重來,能否走通這一步?資訊科技界、科技產業、創意產業以及有志投身科技的年輕人,都引頸以待,渴望一個專責統籌科技及創新的政策局,具法定權力及公共資源,統領不同領域科技人才,乘着互聯網+的東風,推動資訊科技、金融業結合科技發展。 兩年前立法會七嘴八舌,就美國前中情局僱員斯諾登揭露美國政府監控全球,中國和香港都在監控名單上,爭議如何提升網絡、通訊和信息安全。網絡戰爭無處不在,兩年後,香港在維護金融安全、網絡安全根本了無寸進,難怪資訊科技界不滿所託非人。 成立創科局的理據,最清楚的,莫過於立法會資訊技界議員莫乃光,不但是他的競選政綱,去年5月他聯同業界四十多個團體請願成立創科局,但今天業界抱怨他的步調不一致,二百多人「怒吼」,聯署要求他放棄政治攻訐,猛轟他未能急業界所急,未能維護業界強烈渴望早日成立新政策局訴求。是否政治凌駕原有承諾?莫議員近日忙加開脫,矢口否認變臉、背棄承諾、立場搖擺、倒戈相向。創科局一役前夕,他內外窘迫,承受不少政治壓力,IT界選民如何看待這位民選代表?明年選舉才有分曉。 創科局一役,不只關乎科技界、關乎莫乃光的政途,更是香港政治生態的試金石,後政改時代,人心思治,厭惡內耗,香港能否走出政治困局,專注推動經濟民生發展?創科局成立與否,其實是一個分水嶺,香港七百萬人也是熱鑊上的螞蟻,萬分焦急。偏偏泛民中人落後於形勢,繼續在議會胡天胡帝,叫囂、擲物、拉布,野蠻粗鄙,敗壞議會文化,令香港蒙羞。香港要浴火重生,必須自救自重,回歸理性,否則不論特首向中央爭取多少給予香港的支持和配合,都是徒然。
新《國家安全法》出台及即日生效,正值香港回歸十八周年,又兩處提及港澳地區須維護國家安全,港澳作為中國一部分,此乃應有之義,但特首公開表明,今屆政府專注發展經濟民生,餘下任內,不會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事實上,因社會條件尚未成熟,廿三條立法不列入今屆的施政日誌,亦屬明智之舉。 不可否認,踏入後政改時代,人心思治,社會確實有不少人期望新《國安法》若能可震懾香港激進本土分子,不過,這都是美麗的聯想,一廂情願而已。政改議題消失,泛民失去重心,新《國安法》正好讓他們政治抽水,跟《基本法》廿三條混為一談,其實根本是兩碼子事。 還是律政司長袁國強說得明白,《國安法》是全國性法律,不在港實施,至於有港區人大代表建議,透過《基本法》第十八條納入《附件三》,新國安法下不管任何在港發生的事情,若港人在內地違法,須按內地法規處理,但特區會按既定機制協助有需要人士。 上周六解放軍駐港部隊首次公開實彈演練,青山一帶硝煙處處,炮聲隆隆,香港人生於和平盛世,看到如斯實地戰況,目睹士兵防範恐襲全情投入,就如近在咫尺,難免感到膽顫心寒。事實上,恐襲形勢日趨嚴峻,國家加強反恐及軍事實戰演練,不僅為震懾疆獨、藏獨分子,國家更應對國際形勢,近日南京軍區以至駐港部隊分別進行實彈軍演,展示人民解放軍的最新型武器設備,官兵加強實戰訓練,回應美國軍方近年在亞太地區興風作浪,拉攏多國聯合軍演,日本自衞隊新近參與美澳聯合軍演。 對於新《國安法》及解放軍演練,部分泛民表現得如臨大敵,更主動對號入座,打出以言入罪的口號,把新《國安法》說成是擱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刀。新《國安法》怎會瞄準一個小小的香港?其實這些泛民昧於形勢,妄自尊大,老鼠尾後生瘡。 中央打算分別邀請立法會議員北上,參觀九月三日紀念抗戰七十周年勝利大閱兵,以及「一帶一路」考察團,工黨主席兼支聯會秘書長李卓人揚言考慮參加,以測試新《國安法》下,他會否被中央拘捕,把兩項有意義活動當作是走過場的政治把戲,如斯莫無誠意,只擺擺政治姿態,浪費人力物力,還是奉勸泛民不去也罷。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部分泛民努力修補與中央關係,但覆水難收,彌補這道鴻溝,實在談何容易?政治是溝通和妥協的藝術,即使意見分歧,亦能各行其是,更要是君子相分,不出惡言。偏偏泛民假民主之名,卻拒絕包容互動,根本不懂政治真諦,衝擊政改方案,更辱罵中央政府,更提出自決自主,否定「一國兩制」和推倒《基本法》,導致與中央決裂。 從佔中到政改一役,泛民公然與外部勢力勾結,利用「一國兩制」作為反共反華的缺口,公然干預香港事務,作為中國與國際博弈的棋子,中央享有的憲制地位和權力被泛民低貶,中央官員慘被妖魔化。要重建與中央信任,泛民首先認清作為國民身份,認識及尊重中央的憲制角色和地位,立足國家民族立場,拒絕擔任外部勢力的馬前卒,追求民主自由豈可成為政治黑金、接受外國賄款的藉口? 十八年是一條好漢,香港回歸十八周年,應已是一番光景,很不幸,社會日趨兩極化,人心仍未回歸。普選殞落,市民上了寶貴的政治一課,對中央和香港的憲制關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國家收回香港的主權和管治權後,一直恪守十二條對港的基本方針。香港沒有分裂的本錢,容不下港獨或任何形式的分離主義,香港與國家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市民應理性務實,齊心竭力,維護香港整體利益和國家利益。 後政改時代,特首主動調動立法會財委會議程,讓民生撥款項目先行,優先關顧老弱基層,安撫民心,又倡議立法會開展新合作關係,主動釋出善意,可惜,泛民卻對毫不領情,上周五財委會繼續拉布,敗壞議會綱紀。 眼前是機遇不絕,也是挑戰重重,只有重新出發,香港才能浴火重生,走出政治紛擾,聚焦經濟民生發展,積極加入亞投行,全力參與「一帶一路」略戰,保持繁榮穩定,追回失去的時光,迎向未來,致力提升社會流動,同舟共濟,基層老弱才有所依靠,七百萬人才能安身立命。
自從2010年民主黨支持政改後被狙擊的經歷,泛民人人成為驚弓之鳥,附和「去中國化」,對激進暴力衝擊退避三舍,姑息拉布,捆綁投票否決政改。踏入後政改年時,泛民有人隨波逐流,亦有人反思前路,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近日主張結合本土主義,而民主黨對本土主義不敢公開附和,擔心脫離群眾,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繼本月初牽頭成立中間智庫,昨日宣布退黨,並辭去立法會議席,全面否定公民黨對抗中央的路線。究竟有多少泛民敢向非理性說不?跟本土主義一刀兩斷? 幾天下來,當全社會心情沉重,感到無奈又氣憤時,泛民自毁長城,一手摧毁普選,剝奪你我在2017年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的政治權利,一意孤行,不理會主流民意、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再三勸喻,推翻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其實是魯莽自私,仍然不知自省,對市民沒有絲毫愧疚,部分人還沾沾自喜,為成功阻擾中央落實對香港普選的承諾,高呼政改大勝,根本不懂何謂政治博弈。 後政改時代,泛民陷於四面楚歌,口裡卻說不擔心被「票債票償」,未來區選及立法會選舉,泛民能否守住選舉的「基本盤」,也成為疑問。泛民處境,其實心知肚明,扼殺普選的政治責任,根本不容推卸,成為香港歷史的千古罪人,又豈可一筆抹去?市民不會忘記這筆帳。 政改破局,泛民擔心日後出師無名,立即拋出「重啟政改」口號,以及修改基本法這兩張牌,另闢戰場,急速救亡,獨沽一味打「民主牌」,搖旗吶喊,搶佔眼球的政治伎倆,只為阻止政治能量降溫,其實是自欺欺人,根本無號召力,亦不合時宜。 香港人心思治,厭戰厭鬥,當特首表明今屆政府不再重啟政改,集中精力經濟民生議題,追回蹉跎光陰,又調動立法會財委會議程,以民生項目先行,體恤老弱基層,皆獲得各界認同支持。香港步入後政改時代,泛民應徹底反思,回歸理性務實,擁護「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憲制秩序和法理基礎,才能建立與中央互信。
政治往往是峰迴路轉,出人意表。政改表決在即,奇跡沒有出現,到來的是反高潮。泛民「玩鋪勁」,一廂情願以為政改問題有國際勢力撐腰,譴責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三度聯署否決政改方案,事實證明,泛民錯判形勢,把話說得太死,自斷互動空間,過早押錯注,結果恨錯難返。 泛民傳媒一直指中央忌憚美國對政改表態,事實剛好是相反。自從去年9月訪華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當面向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美國支持香港推行普選問題,但於去年10月,美國朝野高調支持佔中,但在佔領行動潰敗後,美國朝野對政改卻大為收斂,未見肆意表態,一直態度曖昧、閃避表態,直至政改6.17表決前夕,美國官方終於在國會聽證會上正式表態,終於拔掉劍鞘,露出刀鋒。 美國首席副助理國務卿專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斯科特•馬夏爾(Scot Marciel)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本月11日聽證會指出,表明美國不會對任何具體法案持有任何立場,香港政改應由香港立法會議員傾聽香港民意後作出抉擇。港人如有機會通過有競爭的選舉選出特首,能增強香港特首及其執政的授權性,若方案遭否決,香港政制將原地踏步,沿用現有機制,由1,200人組成的選委會提名和選出下屆特首。 馬夏爾在聽證會更主動反擊,駁斥中國的指控,指本港有不少關於國際選舉權的討論,被錯誤指斥為「外國勢力」干擾香港,更指這些不同意港府對國際選舉權所下的定義、或關注本港未來的人是「不愛國」,馬夏爾反擊這些批評是不會成功,不會令美國對香港民主發展置諸不理。 美國4名主理亞太事務的民主共和兩黨資深議員上月初訪港,4位議員對佔中曾經積極支持,事隔數月不能迅速變臉,這趟獲准來港,須先入境問禁,對政改問題表現克制,不可能公開戳破對政改的不滿。他們亦約見泛民,會面後泛民否認受到政治打壓,若有人勸籲轉軚,怎會啞忍至今?私下會面未有披露美國議員對泛民堅拒轉軚的看法,直至4名訪港議員之一的美國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副主席邵建隆(Matt Salmon)於同場的聽證會指,擔心本港的自由鬥士會感到孤獨,認為美國可為推動香港民主作更多努力,以美國國會或華府名義集體發聲,看來訪港的都是泛民的同路人。 過去一年,中國對多次公開指斥有外國勢力干擾香港事務,不容外國說三道四。香港普選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缺口,香港這隻小小棋子正好用作牽制中國,香港政改泡湯,淪為一場國際博弈的犧牲品,成為中美大國角力場的炮灰。
上周四於維園六四悼念晚會台上,四間大學的學生會代表焚燒《基本法》,高喊香港命運自決,打倒中央政權;上周三晚在港大一個有關悼念六四的座談上,港大《學苑》前總編輯倡議把六四晚會改到駐港解放軍總部門前舉行。事後有學生代表澄清,他們無意否定「一國兩制」、全盤否定《基本法》,焚燒《基本法》只想重新檢視《基本法》內哪些條文有問題。 一切看似是年輕歲月的輕狂言行,為發洩不滿,不知分寸,濫用表達自由、言論自由而已,泛民傳媒呼籲社會界多多包涵,對年輕人的盲動,網開一面,一笑置之。不過,大是大非問題,豈可以是非顛倒?不分輕重?燒《基本法》是愚不可及,只會挑動中央的政治神經,踐踏中央政治紅線,賠上自己,又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則嚴詞厲色,批評焚燒《基本法》是侮辱「一國兩制」的錯誤行為。 為何支聯會坐視不理,是甘願被人騎劫,賠上晚會的燈光舞台,任由學生哥上演燒《基本法》這齣「政治騷」?不少參加燭光晚會的市民憤然中途離場。支聯會常委張文光事後承認事先知悉學生行動,尊重他們的表達自由,他指泛民出現新舊兩代不同抗爭方式,上一代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年輕人不受落,他們深信「勇武抗爭」路綫,不過他的用詞卻令一些建制人士愕然不已,想不到竟會如斯「美化」激進橫蠻的示威方式。 為了搶眼球,過去有人燒報紙、燒預算案、燒高官肖像、燒車胎、燒紙棺材,不過若燒國旗要負上刑責,燒《基本法》政改部分已是二十多年往事。泛民在否決政改方案後,轉移目標向「一國兩制」及《基本法》開刀,繼續跟中央火拼,成為七一遊行的口號。正如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警告,推翻《基本法》根本無助推動普選,推倒重來,制訂另一個《基本法》,誰可保證必定有更好的《基本法》?《基本法》是香港的牢固長城,貿然改動,以今時今日香港社會政局紛亂,只會是另一場翻天覆地的大罵戰。
尚有兩星期政改方案便付諸表決,埋門一腳,中央安排一場中央官員與泛民議員的當面對質,京官亮出底牌,消除泛民所有幻想,泛民要麼否決,悖逆民意,扼殺市民普選權,負上沉重政治責任,但普選議題在未來5至10年都不會重來。 這場閉門「攤牌」,看似平和冷靜,其實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平日文質彬彬的京官也動起真火,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反駁泛民的「袋住先等於袋一世」,反唇相稽「想反住先,還是反到底?」;一向謙和的全國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也按捺不住,反問泛民「你們置一國於何地?把全國最高立法機關置於何地?」張曉明也毫不客氣,直衝泛民要害,指「票債票償」可不是危言聳聽,指摘泛民把「這麼一個重大的政治決定,可以當兒戲嗎?」 政改五部曲啟動至今7個月,社會上一百二十多萬人聯署呼政改通過,人心思普選,但泛民三度聯署,堅決捆綁否決方案,拒絕華麗轉身,扼殺香港人的普選權,會面後泛民仍舊執迷不悟,政改一役看來塵埃落定。 政改爭議沸沸騰騰,通過與否,必有一番騷動,為嚴防有人乘機滋事,特區政府及警方嚴陣以待,更先管理公眾期望,沒有期望,便沒有失望。首先瓦解泛民放出流言,指中央提出一個妥協方案,中央10日前先派出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南下放話,闡明中央堅定立場,堅決不作退讓,先調整社會各界期望。接着中央派出3位京官會見泛民,把話說盡,把理說清,把事做盡,讓世人看清真相。當中王光亞說得最具體,「哪怕只有百分一機會,中央都會盡百分百努力」,展示中央全力以赴,展示最大坦誠及決心。經此一役,王光亞說很欣慰看到香港社會對未來民主發展的認識更透徹,更多人認識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民主與法治、中央與特區的關係。一場暴風雨,雷電交加,風雨洗刷過後,天沒有塌下來,反而更清澈明亮。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中央就政改再次出招,邀約全體立法會議員於下周日到深圳會見,更特地安排泛民議員分場會見,在距離立法會表決前三星期,中央再次拋出橄欖枝,但泛民連日根本不領情,但為了展示中央對承諾香港普選的決心和誠意,為了履行「政改五部分」機制內憲制責任,充分聆聽及遊說全體立法會議員。在中央官員明知這場「大龍鳳」難有突破,但死馬當作活馬醫,克盡己責,全力以赴,證明政改若不通過,責任不在中央,在否決政改方案的人。 自從去年人大常委8.31決定後,中央連番出招,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上周南下向香港各界放話,在政改埋門一腳,重申中央對普選的底線,一方面勸喻泛民回頭是岸,免一拍兩散後才收拾殘局,張榮順表明中央不能退讓、不妥協,逐點反擊泛民優化方案不可取、不可行。兩個多月前一些建制中間人四出奔走,打動部分溫和泛民,張榮順代表中央先公開打沉泛民的叫價,免得有人心存幻想。 張榮順坦白直率的形勢分析,確實令不少在場人士大為愕異。他直指泛民及外部勢力多年在港的搞破壞,製造今天香港的政治困局,政改若不通過,香港失去一個走出困境的良機,糾結多年,折騰多年,中央該做的已做盡,該說的已說完,一切應到此為止,政治爭拗不能沒完沒了。其實英美政府已公開表明期望香港民主發展向前進,駐港代表近日更不斷發功,遊說泛民「袋住先」,放棄集體捆綁,泛民由強硬泛民及激進勢力把持,堅決鐵板一塊,寧願玉石俱焚,其實泛民四分五裂,面對凶險的形勢,騎虎難下,被迫互相依存,才佯裝堅強,他們擔心若華麗轉身,會立刻粉身碎骨,只好硬着頭皮,死撐到底。
近日泛民散播一股悲觀論調,指目前形勢風高浪急,激進泛民醞釀在政改表決時另一浪示威衝擊,肯定更暴力更激烈,若北京不及早作出退讓,恐怕一發不可收拾云云。另一場暴力衝擊怎能迫使中央作出退讓?對這些危言聳聽的預言,香港七百萬人和平守法,也許部分人會信以為真,憂心忡忡。大部分市民早已看透他們板斧,誰會再被誤導? 這些論調都是「狼來了」,怎能唬嚇中央?尤其經歷了79日佔領行動,中央都不為所動,更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不攻自毀,其背後的反對勢力,即使假情假意,亦反過來公開支持政改通過。事實上特區政府及香港警隊怎會被嚇倒?事實上早已嚴陣以待。 泛民軟硬兼施,滿以為可以挾民意以令中央,開出優化方案,迫中央回應各項修訂建議,全是一廂情願。中央早已開宗明義,8.31決定不可撼動,特區政府政改方案更是鐵價不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8.31決定,今年更在3月全國人大全體會議通過,上月出台的特區政府政改方案,更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體現了中央在香港政改的終極話事權。 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今明兩天在深圳約見香港各界人士,部分為立法會議員,卻並非約見全體議員。尚有一個月政改方案投票表決在即,京官南下會見,泛民揣測中央重新部署,結果卻沒有泛民的份兒,事實上遊說議員、「撬票」職責在特區官員,不在中央官員。 政改民意戰如火如荼,事實上,由跟着《基本法》一路走來的張榮順擔大旗,這位從起草、頒布到落實的京官加入這場民意戰,闡明香港普選的歷史由來、法律理據及中央的堅定立場,進一步釋除社會上一些人對政改方案的疑慮,當然是兩地加強溝通的理想人選。不過,在應否安排泛民在政改表決前與京官會面?去年上海之行徒勞無功,泛民三度聯署否決政改,一再破壞與中央互信,與其話不投機,不歡而散,相見不如不見。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正當政改民意戰如火如荼,特區官員四出推銷政改,社會各界動員街頭簽名,主流民意強烈支持通過政改方案,這邊廂泛民發動文宣攻勢,指摘中央及特區政府推動政改未盡全力,對港人意見充耳不聞。平心而論,這些指控都是不符事實,不但有欠公允,更是不負責任,橫蠻無理。 現在,泛民把政治責任推給中央及特區政府,反過來指斥中央及特區府的不是,其實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把否決政改、扼殺普選的責任,說成是正義之舉,佯裝理直氣壯、堂而皇之,其實旨在淡化其政治責任,減輕日後在遭選民懲處、唾棄的壓力。 自「政改五部曲」啟動,經歷兩輪政改諮詢,去年人大常委8.31決定,上月政府公布政改方案,走到「政改三部曲」,下月底方交立法會投票表決,近日問責官員落區落力推銷,馬不停蹄,克盡職責,從善如流。再者,中央及特區政府伸出橄欖枝,卻遭泛民連番刁難,令上海之行徒勞無功,發動佔中引發的危機重重,更三度聯署否決政改等,主動斷絕溝通,破壞互信互動,中港官員勞心勞力,亦無法力挽狂瀾。直到政改臨門一腳,中央表明方案鐵價不二,溫和泛民才討價還價,建議白票守尾門、中央承諾日後優化普選、提委會的公司票改個人票等優化方案,可惜為時已晚。 佔領潰敗至今,泛民內部亟需治療重創,重振士氣,於是泛民陣營有人宣揚一套「阿Q理論」,指為了捍衛「一國兩制」的兩制差異、維護港人尊嚴、自主自決的意志和香港核心價值等等,否決方案是唯一出路,令中央無法向國際社會交代兌現香港普選的承諾,最終迫令中央重啟政改,交出一個更民主的政改方案。其實只要稍有政治常識的,都能看穿這套理論的荒謬可笑,自欺欺人。若泛民為了團結軍心,減少內部互責和互鬥,戮力未來選戰,則另作別論。 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前日於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歲的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他的辭世,實在教人惋惜。魯主任一路走來,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盡心竭力,鞠躬盡瘁,一生與香港結下不解緣。自七十年代尾起參與香港回歸主權的談判,與英方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談判的各種政治角力。他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與一眾官員及兩地草委合力為《基本法》4年零8個月起草工作盡心盡力,完成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一國兩制」得以成功落實,魯平主任實在功不可沒。 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後,魯主任更功成身退,他的「裸退」令他更受人尊重。退隱近十八年,魯主任愛護香港之情多年不減,每天上網閱報,留意香港發展,甚少過問政事。2012年底他主動向一份英文報章發電郵,批評港獨分子示威肆意反中亂港,指斥他們若不同認同國民身份,大可放棄中國國籍,全國人民並不介意失去他們。他更透過傳媒,再三勸告港人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重要性,重申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若失去國家的支持,則與「死城」無異。 魯平剛柔兼備,沒有耍官腔、擺架子,曾經共事或交手多年的,不論是敵是友,都讚他願意聆聽他人意見,做事留有餘地,令當年不少棘手的難題,最後都能順利處理。唯獨他對彭定康一直耿耿為懷。多年後憶起英方肆意破壞「直通車」安排,無端激起各種驚濤駭浪,險些令香港回歸無法成功實現,仍然氣憤難平。 魯主任最令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92年斥責前港督彭定康拋出「三違反」的政改方案,是「香港的千古罪人」,破壞中英雙方互信,摧毁香港過渡期事務的「直通車」安排,中方被迫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籌組首屆特區政府,魯平擔任預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以及籌委會秘書長,因而置身中英鬥爭的風眼。魯平處處維護香港利益,最經典是對着鏡頭連番質問「你說怎麼辦?」公開質疑英方的千億元「玫瑰園計劃」存心耗盡港府的豐厚儲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