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以「過來人」身份大談應檢討行會制度,他一向深思慎密,高瞻遠矚,多年來苦思香港政治制度出路,難得他不避嫌向議員許下承諾不再月旦政治,但今次按捺不住不吐不快。 社會近日熱議個別行政會議員休假問題,曾主席指行會成員角色不清,發揮不了監察政府,不及港英當年發言權很大,份量很重,他認為政府須廣納民意,認真檢討行會角色。但個別行會成員跟行會制度是兩碼子事,再者,行會真的不行嗎? 回歸前,港督若不採納行政局意見,須記錄在案,讓英國政府得悉。回歸後,《基本法》規定,行會是最高權力決策機關,但基於「一國兩制」,中央政府無權、也不能夠插手特區政府內部事務。一直以來,行會不具實權,只是特首的諮詢機構,行會成員乃社會精英的義務政治參謀,有責無權,從不監察政府施政,越俎代庖立法會的職責。回歸以來,行會最大的變易是曾蔭權擴大行會規模,淡化行會成員的個人政治影響力。 香港正邁向普選,當年《基本法》草擬,在政治制度仍有很多「留白」,從政黨政治,對特首支援、行會職能、問責制度、與公務員關係、政治人才培訓等,都未有詳述,是時候各黨派摒棄成見,共同探索香港政制前路。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逢周二刊登
今晚,剪布才算大功告成,無聊的拉布鬧劇,折騰了香港一個多月,浪費公帑和阻擾議會工作,更險些癱瘓政府施政,損害市民大眾的利益。 政治丑角騎劫議會,為反對,為出位,為害之深,高官、公營機構和公務員團體早已詳加闡釋,拉布是重殺傷力武器,不應輕舉妄動,泛民政黨公開認同,但綜觀整個預算案的審議過程,泛民政黨口說反拉布,卻出爾反爾,助紂為虐,令人十分氣憤。若議員習慣了坐在牆上,隔岸觀火,置身事外,根本不應從政。姑息只會養奸,放縱只會助長歪風,肆姿猖獗。 泛民政黨反拉布又反剪布,是否人格分裂?其實是機關算盡,老謀深算。泛民反對剪布,正是怕日後遭人抽後腿,拉布四子預告明年預算案再拉布捲土重來,泛民更揚言會不惜為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立法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發動拉布。 跟外國不同,立法會《議事規則》允許有拉布,卻沒有剪布的機制,議會秩序慘受踐踏,目前只靠立法會主席把關,否則便「無王管」。燃眉之急是盡速修改《議事規則》,建制派正醞釀各種方案,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社會主流民意反對拉布,反對佔領中環,看似是兩碼子事,其實是殊途同歸,只破不立的策略,只令香港政治生態轉壞,黨同伐異,醜態迭現。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立法會財政預算案辯論(圖)「拉布」沒完沒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大受批評過於珍惜羽毛,姑息拉布。昨日他預告今日「剪布」,但仍有人批評這個遲來的「剪布」,根本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若他早早當機立斷,手起刀落,根本不會出現財政懸崖的危機。 過去多日,建制派議員多次批評曾主席過於寬鬆,任由「拉布」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大話西遊,任由他們無聊瑣碎發言拖延預算案撥款期間,但曾主席仍是不慍不火,對待這批反斗星。 其實是曾主席也吸取了上次「剪布」的教訓,預早部署,堅持要「過得人過得自己」,他借助時間發酵,讓民意漸漸消化「拉布」惡果,讓特首、問責局長至公務員團體等終於按捺不住,主動開腔,催迫立法會早日結束「拉布」,更跟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裡應內合,發動建制派議員聯署要求剪布,待一切水到渠成,才發難剪布。 今天,民意一面倒站在「剪布」的一邊,反對「拉布」的論據,人人知曉,「剪布」的政治能量步步飆升,曾主席才運用《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履行立法會的憲制職能,更捍衛公眾利益,卻沒有矮化立法會,也沒有限制議員發言。「剪布」變成能水到渠成,立於不敗之地,避免了一場癱瘓政府運作的鬧劇。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在政總遇到李卓人,我開門見山,指他處理貨櫃碼頭工潮手法過激,確實不敢苟同,工潮最初幾天,主流傳媒和市民大眾尚未及消化罷工的論據,他便孤注一擲,發動佔領碼頭。 李卓人一臉自信,解釋是為了搶傳媒的眼球,他說時代不同,工運不能只顧幕後談判,必須要虛張聲勢,速戰速決,明刀明槍。眼前的他笑意盈盈,跟工潮台上激動指罵的神情,判若兩人。 多年來採訪李卓人,他發動的工潮,印象最深刻是六年前紮鐵工人工潮,炎炎夏日持續多日,談判苦苦膠着,結果由跟李卓人亦師亦友的劉千石,悄悄地跟工聯會鄭耀棠私下商議,二人居中斡旋,事件迅速解決了,加薪幅度不算驚人,但過去數年,紥鐵工人按機制加薪。 一石激起千重浪,當年的工運老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四両撥千斤,化解多少矛盾,平息多少爭端,可是今天,在李卓人眼裡,這些工運老手的判斷、談判技巧和工運經驗,這些微風細雨的舊路,再也不合時宜,明日黃花。 今天,從工運、社運、爭取普選到立法會議事,理性平和的討論一去不復返,鐘擺到另一端,大家只問激情,偏執己見,只求一點,不顧其餘,付上工人及其家人的福祉作代價,燃燒着眾人的青春,更拿香港的未來和香港人的命運作一場豪賭。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上周末主管港澳事務的政治局七常委之一、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張德江開腔發話,指香港優勢大不如前,香港經濟發展不進則退,顯得憂心忡忡,苦口婆心,寄語港人不應把香港大事小事泛政治化,卻沒有觸及香港政改問題。 張講話前一晚,碼頭工潮堵塞中環上山的馬路,預演了如何佔領中環,有人指張的經濟發展言論老掉牙,一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中央對香港局勢研判之後,最新一輪的新招。 最能一語道破是佔中倡議者戴耀廷,他以煮寧波湯圓作喻,不能放入滾水加溫煮熟,湯圓為裡外熟透,須交替放入熱水和冷水,梅花間竹,可能他蹚這淌渾水日子有功,竟能把佔中策略闡釋得既貼切又形象化。 其實自人大法工委會主任喬曉陽亮劍後,外國駐港總領事館紛紛四出收風,接着李柱銘拋出「入閘方案」又草草收回,美駐港總領事又公開對佔中表態,一直不遺餘力挺佔中的媒體亦明顯降溫,內部換人又換調。 經過六個星期的時光,這場博弈從首輪前哨戰,雙方各自出招叫陣,發動群眾吶喊助威,交鋒過後,雙方暫息硝煙,各自從戰場退回場邊,重新部署,調整策略,現在已進入第二回合。 大家只要留心觀察,這些舉動其實路人皆見。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過去一個月,貨櫃碼頭罷工令香港再次成為國際焦點。曾幾何時,國際主流媒體回歸後在香港銷聲匿跡,外國記者俱樂部的海外記者寥寥可數,相比九七前,國際傳媒雲集,連墨西哥電視台和越南通訊社都派人來港,爭相採訪過渡期新聞。 機場往返的旅客中,多了外國工運分子的蹤跡,他們紛紛來港聲援,另外,十多家國際工會組織在社交網絡也連日打氣,職工盟不單把工運結合本地社運,為佔領中環熱身預演,更再一步引入外國工會勢力,把令一場本地勞資糾紛,變得複雜和政治化。 國際媒體另一個焦點,不是泛民為佔領中環磨拳,而是北京的高調還擊,亮出主導普選和兩大前提。他們捕捉雙方如何硬碰硬,這場前哨戰尚未有任何硝煙,但已有濃烈的火藥味。其實,最按捺不住的是在港的外國勢力,高調月旦本地政事。 美駐港總領事公開評論香港普選;連香港警察執法情況,也是美國政府人權報告的批評要點;天主教區陳日君樞機闡釋中梵關係,卻毫不避嫌公開鼓勵人人參與佔中;兩派教會因對佔中立場,涇渭分明,再掀起政教分家的爭論。 外國勢力一直介入香港事務,由虎視眈眈,到近年活躍起來,迄今沒有人證物證,但卻有好些巧合的素材令人好生遐想,就像近日的天氣,像霧又像花。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一位政圈外的朋友談起李柱銘(圖)的解釋,在兩日之內他主動收回「入閘方案」,說是因身心疲累,一時衝動,朋友說他感到十分懊悔,自己竟認真研究李的方案,原來是為試試水溫。 這個「最短命方案」應該長壽一點,讓泛民和支持者討論一下?泛民朋友告知,大家都心知肚明,實在沒有必要討價還價,因為這不是貨真價實,只是一場煙幕,大家不必認真深究。香港市民和傳媒尚未消化這方案的人,相信的人當然少之又少;支持他和反對他的人,一向涇渭分明。倒是一位建制重量級朋友,相信李柱銘一時衝動。人總有衝動的時刻,李馬丁確實也曾一時衝動,卻不是為了政改。 跟北京對弈多年,李馬丁又怎會老貓燒鬚!當年阿爺讓立法會全體議員到訪廣州,他是最早跳出來警告:「這是一個圈套」。他今次又怎會自毀長城,為了怕做浮士德,恐懼晚節不保? 今次馬丁故意出爾反爾,明顯是一場真人示範,何謂政治上不可取的,千萬別存有任何妄想,他為未來政改談判,預設底線,立此存照,並警告泛民不可逾越底線,否則雷池半步,必定受到圍攻。 政治從來都在計算之中,要打動群眾,先要自圓其說。這明明是一台戲,逃不過眾人法眼,卻有人仍不可為而為之。已到了四月中,有人仍當今天是愚人節。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跟不少市民一樣,一位外地朋友憂心忡忡地問:「除了佔領中環,香港是否無路可行?」 科大雷鼎鳴教授近日直斥佔領中環行動是愚蠢的,缺乏民意授權,更沒有道德高地,佔中籌劃者為爭取普選符合他們的意識形態,便罔顧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破壞,更連累不少無辜市民。他推算,單就癱瘓中環一天,每天損失十六億港元。但尚未計算佔中行動曠日持久,會擾亂多久,以及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佔中最終會令香港成為最大輸家,陷入一個亂局:社會撕裂、分化,秩序遭破壞,國際商譽受損,本地政治生態更轉趨激烈,由選舉政治倒退,走回街頭抗爭。香港回歸十六年,人心尚未回歸,社會已呈亂象環生。 泛民私下,對佔中也言人人殊。不少網絡組織主張速戰速決的,跟北京來個直面對撼,他們討厭漫長又冗長地商討普選方案,以及佔中的行動細節,他們正策動今年七月一日的激烈行動。但一些溫和理性的政治學者寧可隱形,不參與消極抗爭。但佔中的支持認為自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至今,普選仍未實現,堅持今次是「終極一戰」。 儘管中央擺出強硬立場,但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日前漏了口風,呼籲泛民不能奢望一步登天,透露下屆行政長官選舉不是最終模式,日後可不斷爭取改革,仍有迴旋餘地。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逢周二刊登
復活節期間,職工會發動葵涌貨櫃碼頭工人罷工行動,是否「佔領中環」行動的一場預演? 整場罷工,先後有近二百名大學生到場坐響應,接着主動運送物資,聲援工人,並通宵留守,接着連日來,泛民各政黨、宗教界、婦女界和民陣等亦齊齊現身,儼如泛民大合唱,冷雨凄風,通宵露宿,增添了幾分悲情。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工資增長追不上通脹,泛民工會對準攻擊目標,呼籲市民加入,齊齊拉隊到長江中心示威,這一場打着反剝削、反地產霸權旗幟的罷工,鼓動社會仇商仇富情緒,理應輕易取得市民共鳴。 但職工盟發動罷工卻嫌操之過急,尚未有手握談判的籌碼,迫使資方對話,而佔領碼頭罷工的行動突如其來,社會尚未及消化有關理據,便貿貿然抗爭,而通宵留守抗爭,消耗體力,結果陷入泥漿苦戰。有人送來啤酒物資,亦險些兒打亂罷工紀律,斷送了整場抗爭,最後任何酒精被嚴禁帶進。 早前中大一項調查研究香港社會何時到達騷亂的臨界點,有關研究結果,政黨、政府和社運人士都趨之若鶩,期望掌握民情。對佔中行動,泛民和中央採取哪些攻防戰?泛民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鼓動社會不同社群參與抗爭。今次罷工若是一場熱身排練,則是一個失敗的示範。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 逢周二刊登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主動向港人放話,2017年普選特首,不能有抗中候選人,普選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等,提出一切政制改革討論,應回歸基本步。 中央相約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以參觀前海發展、加深掌握中央對港新路線為名,到深圳座談,中央重申對普選的立場,奪回話語權。這些老話對建制派是溫故知新,連泛民中人在2007年,早已心知肚明。但今時今日,泛民各人卻齊齊扮失憶,基本法第45條有關提名委員會的規定,恍如是新鮮事物。 中央為要舊話重提,主動爭取港人支持,抗衡近日佔領中環行動。原本從人大副秘書長退下火線的喬老爺,也被迫重披戰袍,這位2005年和2010年兩役政改的主帥,熟悉本地政經人脈,與泛民法律界交手十多年。 前日吹風會原先不得公開,但當喬甫發言,區區一句話,也被引述錯。在等待港澳辦主任王光亞進場,有議員急不及待向門外記者轉述喬的開場白。張曉明翻看手機,發現即時新聞弄錯,立即把手機遞給喬,喬於是當記者拍攝時高調澄清。座談結束前,馬逢國要求喬公開講話,有數人和應,午飯後,喬把講話要點印成四頁文稿,分發給議員和記者。建制派形容這做法皆大歡喜,避免兩會時報章以中央要篩選、預選,因為傳話失準而引起滿城風雨。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逢周二刊登
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在全國人大閉幕禮的致辭,多次提到他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復興、民富國強、人人幸福生活、社會流動向上。 談夢想,大家較熟悉的「美國夢」,在美國文學電影以至政壇界,俯拾即是,已故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句「我有一個夢」,以至美國總統奧巴馬著作《無畏的希望》。 新一屆中央領導層的確令人有所祈盼:能夠反貪倡廉,簡政放權,依法治國,並推行其他各項改革。新政風會否是曇花一現?尚未可知,但令人失望,是沒觸及政治體制改革。 習接見特首梁振英時,說兩地命運緊密相連,要攜手共進,守望相助,梁回應說,中國夢要一起打造。但近年兩地融合衍生不同矛盾,特區政府先民生經濟,政改問題則按兵不動,拱手給香港泛民一個好檔期,以公民抗命口號,鼓動人心,「佔領中環」行動如箭在弦,泛民政黨和社運人士,正拉攏更多專業人士和學者加入。 中央對此形勢,比特區政府更瞭如指掌。不少香港人的中國夢,除了安居樂業,更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有普選」,但對於癱瘓中環,破壞社會秩序,打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卻與主流民意相悖,香港人理性守法,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支持。 作者為英文報章前政治編輯。逢周二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