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肯尼亞跑手Dennis Kimetto在柏林馬拉松以2小時2分57秒更新世界紀錄,相信讀者們早已聽過,但大家又知道「最慢」的紀錄保持者是誰嗎?孖九藉著今年奧運年,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故事。時光倒流至1911年,當年日本決定派出歷史上第一批運動員,參加翌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奧運會。為此,政府在東京的羽田競技場(現在的羽田機場)舉辦了一場選拔賽,結果由一名叫金栗四三的20歲小子勝出馬拉松項目,時間是2小時32分,比當時的世界紀錄足足快27分鐘。當地傳媒一下子把這位寂寂無名的大學生捧上天,似乎奧運金牌已是十拿九穩。 當時的航空交通並不發達,由日本到斯德哥爾摩需要經水陸兩路,花20天時間,而且非常昂貴,礙於財力有限,政府最後只派出金栗和短跑代表三島彌彥參賽。1912年7月6日,奧運正式開幕,揮著「日之丸」國旗進場的選手只有兩人,卻背負著全國上下的期盼。可惜事與願違,連日來的舟車勞頓、水土不服加上缺乏比賽經驗,令三島和金栗付上沉重代價。率先出戰的三島在100米和200米的分組賽中均敬陪末座;馬拉松方面,比賽當日的氣溫高達攝氏32度,金栗跑到大約27公里處便因為體力透支而倒下,在附近的村民照料下才漸漸恢復知覺,黯然退出比賽。比賽翌日,金栗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失敗乃成功之母。面對旁人嘲笑,也就以笑回應吧。就像雨降之後,鬆軟的地面終會變得更牢固一樣,終有一日,我會抹去這份恥辱。」金栗回國後,引入高地訓練和間歇訓練等當時西方運動員採用的方法,實力大幅提升。但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連帶原定於兩年後舉行的柏林奧運會亦被取消。雖然1920年的安特衛普奧運和1924年的巴黎奧運,金栗都有參加,卻無法在運動員生涯內為日本取得獎牌。 1967年,「雪恥」的一天終於來臨。瑞典奧委會邀請已經75歲的金栗重回斯德哥爾摩「完成」比賽。原來當年金栗暈倒後,沒有向大會報告,官方紀錄一直把金栗列作「失蹤人口」,而非棄權退出。就在金栗衝線一刻,大會宣布︰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終於閉幕,來自日本的金栗四三以54年8個月6日5小時32分20秒完成馬拉松賽事。金栗笑言 :「這趟路真的很漫長呢。在路上,我已結了婚,生了6個孩子,還有10個孫兒!」其實金栗還算漏了他的第七個兒子——在這55年裡,他積極推動日本長跑運動的發展,在國內早已被尊稱為「馬拉松之父」。到今時今日仍大受國民歡迎的「箱根驛傳」大學接力賽,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呢。
美國是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大國,世界六大馬拉松裡,便有一半來自當地,其中逾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更是不少跑友奮鬥的目標。但最近孖九讀到一些有趣數據,才發現美國的「江湖地位」正被日本後來居上。 根據Association of Road Racing Statisticians及網站Japan Running News的綜合統計,全球馬拉松的完賽人數由2006年約100萬人,倍增至去年的200萬。期間美國馬拉松的完賽人數由40萬增加三成至52萬。換言之,在過去10年,雖然參加當地馬拉松的跑友(包括本地和海外)穩步增加,但美國整體的「市場佔有率」卻由06年的40%,下滑至去年的不足25%。另一邊廂,日本馬拉松的完賽人數則由十年前約7萬5千人,飆升至去年逾55萬,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馬拉松主辦國。 自從1912年日本派出第一位運動員出戰奧運馬拉松以來,國民對馬拉松的態度忽冷忽熱,雖然偶有運動員奪得奧運獎牌而引起全國哄動,但馬拉松始終被視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精英運動。直至2007年東京舉辦首屆馬拉松,長跑才一躍成為全民運動。短短9年間,東京馬拉松不僅是全國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參加人數為3萬5千),同時亦躋身世界六大馬拉松的行列,與波士頓、倫敦、柏林等平起平坐。 在東京帶頭下,馬拉松文化在日本開枝散葉。據統計,完賽人數達1萬人或以上的馬拉松賽事,在日本由2006年不足5個,增加至今年至少20個。當中包括2011年開辦的神戶馬拉松、2012年的京都和熊本城馬拉松,以及今年首辦的鹿兒島馬拉松(圖);美國方面,大型馬拉松賽事數目在過去10年,由9個輕微減少至7個。此消彼長之下,亦難怪日本終於在去年超越美國了。 日本馬拉松人數在近年大幅增加,除了因為以上的內在因素,亦受惠於當地的「對外開放」政策。在東京馬拉松出現前,大部分比賽基本上只接受日本人參與,有興趣的海外跑手不僅要看懂日文,還要找個日本地址才能登記,手續極之煩複。但由最近幾年開始,不少馬拉松為鼓勵國外跑手報名而與旅行社合作,加設海外名額;網站亦設有英文版、中文版甚至韓文版,方便「自由行」跑手到日本比賽,相信不少讀者也是其中一分子吧? 對日本跑步比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去年9月啟用的英文網站runnetjapan.com,裡面收錄近百場當地比賽的資訊之餘,亦是部分比賽的官方報名渠道。
過去數年,日本電視台的收視率年年下降,但有兩個節目的人氣度卻歷久不衰:一個是由12月31日晚上開始,跨年播放的《NHK紅白歌合戰》,2015年的平均收視率是37%;另一個則是在1月2日和3日舉辦的《箱根驛傳》,上星期的收視率是28%。《紅白》是日本版的《萬千星輝賀台慶》,節目雲集當紅歌手,收視率高尚可以理解。但《箱根驛傳》只是直播一場大學長跑接力賽,到底憑甚麼令全國上下如此著迷呢? 在解答問題之前,先要跟大家簡單介紹《箱根驛傳》的背景。自從《箱根驛傳》在1920年創辦以來,路線經過多次修改,但基本上是以接力形式,每間大學各派10人,第一天由東京市中心跑到神奈川縣的溫泉勝地箱根,第二天原路折返。今年的比賽距離來回共217公里,大約相當於每位選手跑一場半馬拉松。 比賽名額只有20間大學,在上一年賽事中排名前十名的學校,將會自動取得下一屆的參賽權,而其他學校則要在選拔賽中過五關斬六將,爭奪餘下10個席位。換言之,能夠在《箱根驛傳》中亮相的200名選手,盡是學界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速度有多快?以今年冠軍青山學院為例,隊員的10公里和半馬平均時間分別是28分58秒和1小時3分,比去年渣打10K和半馬的勝出時間快4分鐘以上。 但單憑一個「快」字,無法解釋《箱根驛傳》的號召力。尤其是對於不跑步的人而言,半馬成績是一小時也好、兩小時也好,跟他們又有何關係呢?這場大學田徑精英賽一定有著速度以外的魔力,緊扣著普羅大眾的心弦,令他們數十年來熱情毫不退減。這份力量,來自一條毫不起眼的接力布。 下期再續。
2015年的跑壇似乎離不開禁藥醜聞:先是6月份著名教練Alberto Salazar被指安排運動員服食禁藥;然後是上月中世界反禁藥組織發表報告,指俄羅斯田徑隊廣泛使用禁藥,建議取消該國出席奧運的資格。正當看官以為爭議將暫告一段落的時候,上星期又傳出風波,而且當事人不是別人,而是禁藥史上大名鼎鼎的岩士唐( Lance Armstrong)。 關於岩士唐的背景,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隱瞞服藥習慣逾10年,期間7次奪得環法單車賽總冠軍,最後不認不認還需認,在2012年被美國反禁藥組織(USADA)罰終身停賽。但岩士唐引起的爭議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事關USADA發出的禁令只限於當局監管的賽事,亦即是傳統單車、三項鐵人和田徑(包括馬拉松)等比賽,絕大部分跑山賽屬於「無王管」範圍。 無論跑山也好、踩單車也好,享受運動是每個人的自由,跑友對此均無異議,但假如由有服藥前科的運動員勝出賽事的話,大家就有不同看法了。本月13日,岩士唐在美國加州一場名為《Woodside Ramble》的35公里跑山賽中勝出,旋即在社交論壇掀起新一輪岩士唐風波。有跑友批評大會讓岩士唐參賽,等於讓作弊者剝奪其他跑友爭取較高名次的機會,應該禁止岩士唐踏足越野跑壇。 對此,《Woodside Ramble》的主辦人表示岩士唐只是一名普通的跑手甲,大會一視同仁,既沒有宣傳他的存在,亦沒有給他獎金——就連獎牌和T-shirt也沒有。大會認為,岩士唐沒有資格以精英運動員身份競賽,但應該有享受運動的權利。支持岩士唐的人亦說,人總有錯,假如岩士唐洗心革面,何不寬容一點呢? 換句話說,一方認為「一次不忠,百次不容」,另一方認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退一步想,這些只是口同鼻拗的道德判斷,無助越野跑壇的發展。跑山風氣在近年愈趨流行,個別比賽更像馬拉松般設有豐厚獎金,造就了一批依靠跑山「搵食」的精英運動員,但真正的問題是越野賽普遍未跟上這股趨勢,引入職業運動賽的藥物測試和處分制度(UTMB等極少數國際越野賽除外),打擊少數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害群之馬。按照現在的規例,岩士唐參加跑山賽並無不妥,怪只怪主辦單位沒有白紙黑字列明參賽條件。對於今次引起的風波,當事人岩士唐表示,他跑步不為名利,純粹是因為喜歡跑步,未來打算繼續參加越野賽事。 假如此話當真,岩士唐大可藉此機會以身作則,以過來人身份在越野跑壇推廣反禁藥運動,相信以他的名氣將會事半功倍。與此同時,他亦可以提出以「陪跑」身份參賽,放棄在比賽中取得的名次,以免在勝出時招來白眼。這樣的話,誰也不會對他再有怨言吧?
上期提到著名長跑教練Arthur Lydiard的訓練四步曲,首先是12周的基本訓練期,透過長慢跑提高肌肉的帶氧能力。無論目標是5K、全馬還是超馬,長慢跑均是基本功。情況就如一架汽車,車轆首先一定要穩陣,行車時間再長、車速再快亦不會「甩轆」。 上緊螺絲之後,便是時候加強引擎的馬力。第二階段的強度訓練期為8星期,跑手的訓練重點由耐力轉至速度,目標是讓身體適應無氧運動,降低乳酸積聚的機會。Lydiard建議,每周練間歇跑(intervals)3次,每次的總距離大約5公里,例如2次800米、4次400米、6次200米和8次100米,合共5.2公里,每段之間的休息時間不超過完成該段所需的時間。在這8星期裡,跑手們亦要注意改善跑步技巧,例如提膝、擺手、步頻等等,提高跑步效率。 經過20星期的訓練後,跑手的體力和速度已大幅提升,但Lydiard認為這仍然未是比賽的最佳狀態。有試過後勁不繼、又或者完成比賽時仍剩下太多體力嗎?在接下來6星期的「磨刀」階段,訓練內容仍然是每周3次:第一次為長慢跑、第二次為強度更高但距離較短的間歇跑、第三次是模擬比賽的計時跑(time trial)。 計時跑的距離,不應超過目標比賽的距離。例如正在準備10公里賽的跑手,計時跑應為5至10公里。跑手計算每圈或每公里的時間,找出自己的弱點並加強訓練,為比賽作最後準備。假如後半段的圈速比前半段慢,就證明耐力不夠,需要延長下星期的長慢跑和計時跑距離;假如對維持圈速感到吃力,就證明強度不足,需要加強間歇跑的難度。Lydiard表示,跑手在這段最後的練習期應發揮八至九成功力,一來避免受傷,二來避免表現在比賽前太快「見頂」。萬事俱備,跑手在最後兩星期只作輕鬆訓練和充分休息,迎接比賽來臨。 Lydiard方程式在過去數十年幫助了無數跑友,但28周的訓練知易行難,每一步均考驗跑友的恆心。有意接受挑戰的跑友,可以在lydiardfoundation.org找到更多資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