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咁快已經到年底,各位跑友有無想過以跑步迎接新一年呢?每年12月31日晚上在悉尼市郊舉行的《Narrabeen All Nighter》,便最適合孖九這類過時過節又想慶祝、但又坐唔定嘅人。 Narrabeen是悉尼市中心以北約20公里的海邊小區,東面是Manly、Dee Why和Palm Beach等著名衝浪海灘,西面是由Ku-ring-gai和Berowra兩個國家公園組成的大片綠林。Narrabeen夾在鹹淡水交界,形成面積約55平方公里的湖泊,繞著湖邊的5分里遠足徑,便是《Narrabeen All Nighter》跨年跑的主戰場。 比賽叫得做《All Nighter》,當然是以跑足全晚為大前提。賽事共有3個項目,「主菜」是12小時耐力賽,跑友由31日傍晚6時出發,通宵跑到元旦日早上6時,排名以限時內覆蓋的距離計算。換句話說,即使你以最短時間完成42公里甚至100公里,亦不代表可以鳴金收兵。相反地,配速太快的話後勁不繼,最終可能得不償失。這種只限時但不限距離的比賽非常難玩,考驗跑手的耐力不在話下,更難是在限時內細水長流。跑開馬拉松和超馬的朋友,應該會感到非常新鮮。 嫌12小時太長的話,《All Nighter》亦設有兩場「正常」的馬拉松項目,分別在傍晚6時和零時開跑。由於時差關係,澳洲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國家之一,想提早以長跑開展新一年的跑友,不妨到narrabeenallnighter.com參考比賽詳情。
一直以來,孖九都對拉斯維加斯提不起興趣,心想要賭又冇運,要使又冇錢,去嚟做乜?直至讀到關於上周日《Rock ‘n’ Roll Las Vegas Marathon》的報道之後,孖九終於找到一個明年到訪賭城的理由。 《Rock ‘n’ Roll》馬拉松在1998年於加州聖地牙哥誕生,當時主辦單位找來搖滾樂隊沿途為跑手助興,反應空前熱烈。自此之後,《Rock ‘n’ Roll》以結合音樂和跑步為賣點,在短短20年間發展成在31個城市、9個國家舉行的跑步賽事,當中又以表演「卡士」最勁的拉斯維加斯最受歡迎。 各地比賽的起跑時間大都在早上,但來到夜夜笙歌的拉斯維加斯,主辦單位識趣地將起跑時間推遲至傍晚,讓跑手們狂歡到深宵。全長6.8公里的賭城大道(Las Vegas Strip)上周日全日封閉,逾4萬名的10公里、半馬和全馬參賽者在中午時分魚貫進場,等候饒舌歌手Snoop Dogg在下午3時開snow,用音樂為跑手熱身。全馬項目在下午4時半開跑,半馬則在1小時後出發,比賽到後段時天已全黑,五光十色的賭場照亮大道,連同沿路各式各樣的搖滾音樂,引領跑手們返回主會場。 假如你是喜歡儲獎牌的跑友,《Rock ‘n’ Roll》就更合口胃。獎牌以音樂為主題,每個城市的設計所有不同;另外,一年內完成兩場至10場賽事的話,亦會獲得不同獎牌;跑過15場或以上的話更會被列入殿堂級,取得一面金色的「Hall of Fame」獎牌光宗耀祖。 《Rock ‘n’ Roll》半馬和全馬的參賽費用一般在100美元以下,已包賽前賽後音樂會的入場費,淨係當入場聽歌都值回票價。嫌一場唔夠的話,大會還設有219美元任跑3場及499美元全年任跑的tour pass。比賽個個月都有,就睇你有冇咁多假期!
第六屆大阪馬拉松在上周末舉行,37歲的坂本喜子由頭帶到尾,最後以2小時36分2秒時間勝出,成為大阪馬創立以來,第一位奪冠的日本跑手。 坂本在九十年代中期是學界跑壇明星,在田徑場上贏過野口瑞希、涉井陽子等,後來成為日本馬拉松的紀錄保持者。與大部分精英運動員一樣,坂本在1997年畢業之後加入由企業贊助的實業團打「跑步工」,但受到傷患困擾,坂本在馬拉松項目上還未「開齋」,便提早在2000年結束職業生涯。當時,看官只當她是另一位在無情實業團跑步制度下被淘汰的職員,很快便將她置諸腦後。 離開跑壇之後,坂本專注於組織家庭,一邊湊小孩,一邊從場外見證日本馬拉松進入光輝歲月——先是當年實業團隊友土佐禮子在2001年世錦賽奪銀;接著是野口在2004年雅典奧運奪金,以及涉井在同年創下日本紀錄2小時19分41秒;一年後,野口將紀錄進一步縮短29秒。 眼見其他精英跑手在產後仍有不俗表現,坂本在2010年生下第三個孩子之後,終於興起了重拾跑鞋的念頭。她在32歲的時候初試啼聲,出戰滋賀縣土山馬拉松,並以2小時49分5秒的時間勝出。雖然土山馬拉松沒有東京、大阪般激烈,坂本的完賽時間亦不算非常突出,但已足夠為她打下一支強心針。4個月之後,這位全職媽媽在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將紀錄推前近12分鐘,時間與比她年輕10年的實業團跑手已不相伯仲了。 過去數年,坂本在半馬和全馬的表現逐步改善,到今年終於在國際賽事中嶄露頭角。首先在6月的吉林馬拉松中跑第四名,然後在9月的德國明斯特(Muenster)馬拉松拿下第二名,上周在大阪再下一城,完美地總結了坂本的2016年。 坂本的跑步生涯是典型的「有志者事竟成」故事。放棄的理由可以很多,而且通常非常有說服力,成功與否,最後還是看自己的意志是否堅定。看過坂本的表現之後,整日將「好忙」掛在嘴邊的孖九還怎敢怠慢操練呢?
上期講到,足踝關節不靈活的話,就像汽車缺少「泵把」一樣,著地時腳掌沒有足夠時間分散衝擊力,造成各種各樣的傷患。 足踝關節不靈活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大類。以大部分跑友都體驗過的「拗柴」為例,可能導致外足踝韌帶斷裂(結構性),亦可能拉傷小腿外側肌肉,造成控制足踝活動的內外側肌肉失衡(功能性);又例如扁平足,原因可能是足部骨頭形狀本是如此,亦可能是由於長期站立導致足弓變形。足踝關節不靈活的原因不一而足,而且互相影響,難以斷定「雞先定蛋先」,孖九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今期想集中介紹足踝不靈活引起的問題和保養方法。 足踝關節不靈活的話,小腿後側肌肉首當其衝。腳瓜收縮的時候,透過連接至腳跟的跟腱,帶動腳掌向下伸展,亦即是跑步時抓地和後踢的動作。假如足踝活動受限,跟腱傳遞能量的效率便會下降,腳瓜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完成相同任務,導致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甚至造成肌肉拉傷。 接下來的受害者是跟腱。中國古代酷刑裡的挑斷腳筋,講的正是同一部位。將跑步與酷刑相提並論,似乎不太恰當,但當足踝關節不靈活的時候,跟腱與腳跟的摩擦增加,造成跟腱發炎甚至跟腱斷裂的話,痛苦的程度便可能不相伯仲了。小腿後側肌肉透過跟腱連接至腳跟,再由足底筋膜連接至腳掌。足底筋膜與上兩期提到的髂脛束(ITB)一樣是又薄又韌的皮帶,輔助肌肉伸縮。當腳瓜肌肉太緊的時候,足底筋膜與腳跟的摩擦增加,亦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炎。 再來是小腿前方的脛骨前肌。肌肉非常單純,能夠自行收縮,但伸展時就要呼朋喚友才能成事。例如伸展二頭肌時,便要靠收縮負責相反動作的三頭肌,反之亦然。當小腿後方肌肉過緊的時候,負責相反動作的脛⻣前肌亦要「加班」工作,有機會引致脛骨疼痛。 孖九花如此大篇幅講「足」,並不是想危言聳聽叫大家放棄跑步,而是自己嘗過以上各種傷患的滋味後,才明白到鍛煉足踝關節靈活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少走一點「冤枉路」。有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講的是踏出第一步的重要性,但孖九認為,這句話套用到跑步上還有另一種意思:跑友們為10公里、全馬,甚至是超馬等目標而操練千里,卻經常忽略「足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孖九希望跑友們踏出第一步,開始強化足踝關節。最簡單的方法是買一塊平衡板(balance board)或一個平衡氣墊(balance disc),一有時間便一邊煲劇打機,一邊在上面做深蹲(squats)、弓步蹲(lunge)等動作,既有效又不用多花時間,何樂而不為?
好多跑友都識得利用間隔跑(interval training)或者變速跑(fartlek)鍛煉爆發力,然後用周末的長慢跑(Long slow distance)增加耐力。但以上訓練強調的都是改善肌肉收放的能力,往往忽略了增加關節靈活度的重要性。 孖九在診療室遇到的跑友,髖關節和足踝關節的靈活度通常受到限制。當孖九跟他們提起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大致上分為兩類,消極一點的朋友會苦笑地講:「無計啦,肌肉緊嘛!」;積極一點的朋友會一臉冤枉地說:「我已經有拉筋同做瑜伽!」 無論係前者定係後者,都錯誤地將靈活度(mobility)同柔軟度(flexibility)混為一談。柔軟度追求的是增加關節的可活動範圍。拉筋和做瑜伽的時候,透過某些動作,逐步將可活動範圍推近至物理極限。但靈活度著重的是在可活動範圍內,肌肉收放自如的能力。就以舉啞鈴鍛煉二頭肌這個簡單動作為例,手肘一屈一伸,難度不大。換句話說,手肘的柔軟度正常。但大家又能否在舉起啞鈴之後,慢慢地收縮三頭肌伸展手肘,而不是用啞鈴的重量「借力」,完成該動作10次、50次,甚至100次呢?這就是靈活度的問題了。 肌肉太緊當然會引起傷患,但很多時候負責相反動作的肌肉太鬆太弱,才是罪魁禍首。在健身室裡,壯士們大都重視鍛煉胸肌、腹肌和二頭肌等前方肌肉,甚少花同樣時間鍛煉後方股肉,結果前後肌肉發展不平衡,膞頭靈活度受限,導致膊頭痛、肩甲骨內側痛等痛症。 「有前無後」是健身人士常犯的毛病,跑友們則是「有後無前」的大代表--腳瓜起𦟌,但小腿前方缺乏強壯肌肉與之均衡。跑步的時候,小腿後方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腳尖向地面伸展,推動身體向前(還有其他肌肉協助此動作,暫略);當腳掌著地的時候,小腿前方的脛骨前肌慢慢收縮,帶動腳尖向上伸展。在這個過程裡,關鍵是「慢慢」二字,讓腳掌有足夠時間分散接觸地面時承受的衝擊。假如跑友的足踝關節不夠靈活,情況就像汽車沒有「泵把」一樣,後果不堪設想了。 下期繼續探討足踝與跑步常見傷患的關係。
去年年底,孖九在悉尼拿到專業按摩師資格,今年初開始在一間運動按摩中心執業,平均每月診治約60人。話明係運動按摩,到來的客人不少是體育發燒友:泳手、欖球員、足球員、健美選手等應有盡有,但孖九見得最多的還是同類——跑友。 跑友們來到孖九的診療室時,最常投訴的是膝蓋外側痛,亦即是所謂的髂脛束綜合症(ITB syndrome)。他們的開場白亦非常相似:「試過用foam roller自行按摩ITB,痛症有所舒緩,但一恢復跑步,膝蓋很快又痛起來,點搞?」 要處理ITB綜合症,首先要了解ITB的構造。很多人以為ITB是一塊肌肉,能夠拉長縮短,「捽」下「滾」下就會回復鬆軟,但其實它是一塊又薄又韌又長的筋膜,質地更像一條皮帶。這條皮帶的下端連接著膝蓋外側,上端連接著盤骨側面的闊筋膜張肌,和後面的臀大肌。 闊筋膜張肌的功能,是提起和內旋大腿,臀大肌則剛剛相反,負責後踢和外旋。兩者互相抗衡,在走路和跑步時穩定盤骨,而夾在中間的ITB則確保膝蓋在活動時處於正確位置。但問題出在現代人坐得太多,理應威力強勁的臀大肌和它的「兄弟」臀中肌、臀小肌長期處於冬眠狀態,將穩定盤骨的重任交給孤掌難鳴的闊筋膜張肌。當闊筋膜張肌的負擔過重時,ITB就會被拉得緊繃,與膝蓋外側前方產生摩擦,造成孖九和不少跑友們都體驗過的ITB綜合症。 明白這一點之後,就不難理解為甚麼用foam roller按摩ITB的方法治標不治本了。ITB綜合症表面上的問題是皮帶收得太緊,但無論你把皮帶如何左轉右轉,始終無補於事。因為這是典型的「上樑不正下樑歪」,解決問題一定要由源頭入手。 跑手們在家的時候,可以自行按摩闊筋膜張肌,在網上搜索「TFL self release」的話,有不少短片可供參考;工作的時候,定期站起來數分鐘「夾屁股」,又或者在等巴士的時候「金雞獨立」單腿企,喚醒臀部三兄弟。以上方法,應該比按摩ITB的效果更加持久吧。 祝大家繼續長跑長有。
上期提到,孖九由8月9日起,參加了一連6日的《Tranrockies Run》,由南至北跨越美國科羅拉多州內的洛磯山脈,全程約190公里,累積高度爬升逾6,000米。 以上數字聽起來非常嚇人,但當你想到其實是分開6日慢慢嘆,每天平均只是30公里左右,感覺上就容易得多。實際上跑落亦是如此:每日6時起床,7時到飯堂食早餐,8時開跑。即使像孖九般慢吞吞的跑手,亦可以在下午3時前完成當日的路程,有整個下午和晚上恢復體力。與「卡數一筆清」式的超馬相比,《Tranrockies》算輕鬆得多。 與其說《Tranrockies》是跑步比賽,不如把它形容為一場450人的遠足活動,可能更加合適。步速相若的跑手們在6天期間朝夕相對,很快便熟絡起來。大夥兒邊跑邊聊,走到風景漂亮處便停下來替對方拍照,再難征服的山路亦轉眼便過。 大會每日在營地搭起一個容得下近百人的「吹水營」,大帳篷下啤酒任飲,薯片任食,晚上還有樂手在營火前自彈自唱鄉謠音樂,不知就裡的人還以為這是戶外音樂節。每天傍晚,比賽總監又會在飯堂開咪,分享當日發生的搞笑逸事。不過,孖九印象最深的還是每日終點前最後一個補給站,除了有水、香蕉、朱古力等「例牌」東西外,還一定有威士忌和伏特加供應,名副其實要大家不醉無歸。 在《Tranrockies》,無論是參賽者還是工作人員,所有人都是抱著「最緊要好玩」的心態到來。難怪6天過後,即使190公里為腳指頭帶來了大大小小的水泡,跑手們還是嚷著下年要回來再玩過呢。
各位有聽過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嗎?孖九在開始跑步前,除了講得出這是NBA西岸球隊丹佛金塊的主場之外,幾乎對這個州份一無所知;但開始跑步後,孖九便一次又一次地聽到這個名字——《Leadville 100》、《Hardrock 100》等舉世知名的100英里越野賽均在科羅拉多州舉行;而距離首府Denver約40公里的Boulder市更是雲集世界各地的田徑界精英。 科羅拉多之所以名震跑壇,全因州內延綿不絕的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為高原訓練和越野賽提供了最合適的場地。全美國高於14,000呎(約4,260米)的山峰共有96座,其中53座位於科羅拉多。就連人口最密集的Denver都離地1,600米,綽號是「一英里城市」(Mile-High City),科羅拉多的整體地勢可想而知。 上個周末,孖九終於由悉尼第一次飛到科羅拉多,親身體會這裡的魅力。遠道而來,孖九當然要玩得盡興。由8月9日,孖九參加了一連6日的《Transrockies Run》,由洛磯山脈南部的小鎮Buena Vista出發,沿著山路往北120英哩(193公里),在8月14日到達滑雪勝地Beaver Creek。 今次比賽共有450名跑手參加,來自美國不同州份的跑手佔了大多數,其餘是來自加拿大、日本、法國和英國等地的海外跑手。歷時數天的比賽並不罕見,但不少均要求參賽者自行背負全程所需的跑步和露營裝備,以及所有食糧,大大增加了比賽的難度。《Transrockies》最吸引之處,是參賽者只需攜帶當日的物資。搬運行季、預備晚餐、紮營等等工作,均由主辦單位一手包辦,據說今年還夥拍了本地釀酒廠,每日在營地提供生啤任飲。換句話說,孖九能夠專注於「吃、喝、睡、跑」四項人生最重要的元素。服侍如此周到,試問孖九又如何拒絕呢? 6天之後,到底孖九是無穿無爛完成比賽,還是醉醺醺地拐過終點?下期繼續跟大家分享《Transrockies》的花絮! 圖:孖九身後是洛磯山脈的其中一座主峰Mount Princeton,海拔4,327米。
怎樣才算身壯力健呢?長跑運動員既有速度和耐力,身上又沒有丁點多餘脂肪,算不算健壯呢?半年前退役的美國半馬紀錄保持者Ryan Hall就肯定地說:不。 現年33歲的Hall在高中時嶄露頭角,以精英運動員身份進入史丹福大學,主攻1,500米和5,000米項目。大學畢業後,他轉跑半馬和全馬,先在2007年以59分43秒創下美國半馬紀錄,4年後在波士頓馬拉松跑出2小時4分58秒成績,兩項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從表面上看,Hall的成就一時無倆,但過度操練卻令身體付上沉重代價。在2012年至2015年間,他報名參加8場馬拉松,能夠跑完全程的只有兩場,其他賽事均因傷缺席或退賽。今年1月,Hall宣布退休,理由是跑步令他的男性荷爾蒙長期偏低和疲勞——就算是一星期跑20公里也感困難。 退休之後,他專心調養身體,吃好睡好之餘寄情舉重,體重在短短3個月由127磅反彈至165磅,「大隻」身形與馬拉松時期的他大相逕庭(圖)。他在接受體育雜誌訪問時表示,一直以來也覺得自己太過瘦弱和「發育不健全」,除了跑步之外一無是處,並且經常感到疲倦而需要睡覺。他又笑言,現在的速度和耐力可能退步了,但卻比以前更有力氣,起碼不會因為煮晚飯而在翌日覺得腰痠背痛。 調理好身體之後,Hall最近重拾跑鞋,但肩上再沒有「工作」帶來的重擔。「當我是職業跑手的時候,有一些比馬拉松更長的比賽,一直無緣參加。」Hall說。「挑戰極限是我愛上跑步的理由。但現在我無需再顧慮跑得多快,純粹享受比賽的樂趣,以及透過跑步影響社會。」 下年1月,Hall將會參加一連7日,在七大洲跑7場馬拉松的《World Marathon Challenge》,為一個洛杉磯的志願團體籌款。距離比賽還有不到半年,未知到時他會否比以前更加「長氣」,在168小時內跑295公里呢?
孖九早前到首爾出差,腳癮發作,於是藉著周末空檔,尋找行山好去處。身邊的韓國朋友聽見後,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個地方:北漢山。 在朝鮮王國時代,北漢山屬於首都漢城北面的邊界,名字亦由此而來。不過,雖說北漢山是「山」,但將其稱作北漢山脈可能更為貼切。事關北漢山的面積近80平方公里,其中「峰」有30多個,像大帽山般的「山」卻一座也沒有。假如像孖九般愚昧,到北漢山尋山的話,便注定空手而回。順帶一提,白雲峰、仁壽峰和萬景峰是北漢山的3座主峰,海拔均超過800米,因此北漢山亦有三角山之名……夠混亂沒有? 北漢山交通方便,由首爾市中心坐地鐵到登山口附近的車站才不過一小時,孖九沿途自說自話,辯山論峰,不一回兒便到達目的地。韓國在1983年將北漢山列作首爾市內唯一的國家公園,劃出了20多條難度各異的行山路線,全年登山客逾500萬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由東面道峰山站出發的登山徑。孖九不諳韓語,單靠地圖認路,誤打誤撞選了由南面較偏門的佛光站出發,倒是免卻了與其他行山客爭路行的煩惱。 北漢山由巨型花崗岩推砌而成,山路就像一片永無止境、愈堆愈高的亂石叢,沿途沒有既定路線,亦沒有每隔500米一個的路標,反正條條小路通山頂,各人朝著大方向進發,又有誰計較你走的是哪一條路呢?走著走著,孖九亦愈發喜歡這座充滿可能性的山脈。從小到大,父親經常笑說孖九「死牛一面頸」,不願聽他意見,注定人生要行不少冤枉路,但孖九總愛反駁:路不走又怎知是錯呢?更何況即使走錯了,沿途看到的景色亦是買不到的寶貴經驗,不是嗎? 說得豪情壯志,但當走得太多冤枉路的時候,還是少不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特別是當你身處陡峭石陣之中,腳下是萬丈深淵的時候。可幸的是,北漢山雖缺乏指示板,但一年四季登山客絡繹不絕,在「阿豬媽」嬸嬸們的指引下,孖九終於登上727米高的文殊峰。是日天朗氣清,從山頂上俯瞰首爾市的美麗風光,確實像文殊二字的梵文所指,感到既美妙、又吉祥。假如有機會再訪首爾,孖九一定會重臨北漢山,未知到時候行差踏錯,又會走上哪座山峰呢?
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在過去18年被打破了9次,時間由2小時6分50秒縮短至2小時2分57秒,按照目前走勢,人類在兩小時內完成馬拉松的日子將於何日到來呢? 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分析了超過1萬名職業跑手的比賽數據,認為一位帶氧能力突出、20歲出頭的跑手,能夠在攝氏3度的天氣、平坦的賽道,以及豐富的比賽獎金等因素配合下,在2075年將時間縮短至兩小時以下。換句話說,看官還要再等接近60年,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世上才會出現一位能夠以平均每公里2分50秒的速度完成馬拉松的運動員。 英國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運動科學教授Yannis Pitsiladis認為,以上預測太過保守,於是在兩年前展開了一個名為「Sub 2 Project」的實驗計劃,希望透過各種各樣的科學測試,在2019前達標。在Yannis的方程式裡,飲食、地理環境、跑姿、基因……反正任何有可能縮短一秒半秒的方法都值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例如在比賽期間量度細微的體溫和室溫變化,隨時隨刻向跑手報告最具效益的跑速;又例如跑手在比賽時燃燒糖分和脂肪,因此比賽愈到後段,體重便愈輕,保持同樣跑速時便更省力,但大腦通常會在這時候向身體發出缺乏能源的警號,讓跑手有「撞牆」感覺。Yannis認為,解決方法可能是讓跑手用糖水漱口,刺激味覺,令大腦誤以為快有救兵, 繼續鞭策肌肉,同時又可以避免因為進食而體重反彈。 既有測試方法,當然亦需要有測試對象。Yannis的其中一隻「白老鼠」是埃塞俄比亞跑步名將Kenenisa Bekele(圖)。Kenenisa是5千米和1萬米世界紀錄保持者,擁有的奧運和世錦賽金牌數目媲美同胞Haile Gebrselassie。33歲的Kenenisa近年因為飽受傷患困擾而缺席大型賽事,到近期才復出並轉戰馬拉松項目,期望在退役前再創紀錄。 身兼國際奧委會反禁藥顧問的Yannis說,如此大費周張,是想證明即使在沒有禁藥幫助下,亦可以利用科學研究去挑戰人類極限。當一個抱著「唔試過點知唔work」的科學家遇上自言「唔算後生」但求勝心切的跑手時,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馬拉松比賽通常是靠企業贊助,透過抽籤或者先到先得形式選出參賽者。比賽規模愈大,「中籤」機會就愈低。以上月底舉行的倫敦馬拉松為例,跑友需要依靠只有五分之一的中籤率,或者為慈善團體籌集平均2,000英鎊(約22,500港元),才有機會取得入場券。 一班厭倦了現有馬拉松營運模式的「神秘人」決定在倫敦發起革命,聲言將在今年秋季舉辦一場沒有企業冠名贊助、沒有抽籤、沒有慈善名額的「Secret Marathon」。既然是秘密,大會當然對比賽日期、路線、參賽人數等隻字不提,只是表示比賽會經過倫敦市內、地上地下一些被遺忘的地點,中途設有水站,以及完賽者將會獲得獎牌和紀念品。據說神秘人是一班對籌辦運動賽事有豐富經驗的行內人,如此諱莫如深,是希望令馬拉松文化反璞歸真,由網上回到路上。 「我們認為馬拉松是個人挑戰,期間只有你和42公里的汗水。」神秘人說。「太多人沉醉於將自己的一切在網上分享,忘卻了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感。秘密馬拉松是要讓跑友們明白,滿足感百分之百來自他們付出的努力,旁人知道與否並不重要。」 比賽細節,只有參賽者才知道。守得住秘密的跑友們記得抓緊時機到secretmarathon.com,秘密馬拉松將在今日截止免費報名。
上星期,日本跑步名將野口瑞希宣布在37歲退役,當地傳媒爭相回顧她的彪炳戰績:10場馬拉松贏5場、奧運金牌、世錦賽銀牌、柏林馬拉松冠軍、5次刷新日本半馬紀錄……長長一張清單,彷彿數也數不完。 野口的「成名作」是2004年雅典奧運。當年野口壓倒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勝出,協助日本連續兩屆奧運在馬拉松項目中取得金牌;一年之後,野口以2小時19分12秒的時間刷新柏林馬拉松和國家紀錄,至今仍未有人打破,亦是世界6大馬拉松中,唯一由日本人保持的大會紀錄。 野口的座右銘是「距離不會撒謊」。她在中學時的跑步成績平平,卻比誰也落力操練,月跑近1,000公里。這位身高只有1.5米的跑手被看扁為有「先天缺陷」,於是她就鑽研出一套獨特的大步幅、跳躍式跑姿,化短為長。 2008年,野口因為大腿肌肉拉傷而臨時缺陣北京奧運,令全國上下心碎,但她並未因此而放棄,專心養傷之後,在2012年復出,並且在翌年以2小時24分5秒的時間奪得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第三名和世錦賽參賽資格,事業的跌宕起伏比不少勵志劇集的橋段還要精彩。 野口在職業生涯剛剛起步的時候,曾經說過要「跑到雙腳壞掉為止」,結果不幸地一語成讖。傷患令野口始終無法回復當年柏林馬拉松時的水平,在落選里約熱內盧奧運代表隊之後,終於在上周宣布退役。 像孖九這樣的凡夫俗子,當然無需學習野口般跑到雙腳「報銷」,月跑千里的體能更是想學也學不來,但她對跑步的執著和熱愛,卻值得所有跑友們借鏡。 記者會上,野口這樣總結自己的跑步生涯:「就算再活一次,我也會選擇跑步。」
孖九最近讀到一篇關於跑步「成癮」的文章,裡面提到的大部分症狀,幾乎就是孖九的寫照: 1. 約朋友食飯遲到10分鐘,你認為是情有可原;但假如馬拉松衝線的時間是3小時0分0秒,你會為那無法「sub 3」的1秒鐘而自責; 2. 你原本已經放慢腳步,準備完成操練,但當看到手錶顯示的距離是9.99公里時,你會加速跑到街口然後掉頭,將數字變成齊頭10K; 3. 生病的時候,你會自行斷定是「小兒科」,無礙當日的長跑訓練——縱使你患上的是嚴重肺炎; 4. 當朋友約你出席社交活動時,你會先查清楚當日的訓練內容,並告知他們,你可能因為要到西貢跑山而遲到,又會上網查探活動場地附近有沒有淋浴設施; 5. 比賽前一晚,你會因為擔心起跑區的洗手間供不應求而寢食難安; 6. 你與foam roller的關係比與家人更加親密; 7. 你送給伴侶的生日禮物不是珠寶首飾,而是最新款的GPS手錶; 8. 計劃度蜜月的時候,你會配合當地舉辦馬拉松的時間和地點; 9. 你到了機場才發現忘記帶護照出門,但行李內卻有齊適合不同季節氣候的跑步裝束。 10. 跑步的時候,你會研究其他跑友是前掌、中掌還是後掌落地;看《洛奇》的時候,你會批評史泰龍的跑姿不堪入目; 11. 某研究指在雪地上赤腳跑步對身體有利,你會認真考慮; 12. 你知道休息非常重要,但會說服自己:休息可以等,妨且跑慢一點亦算休息吧,不是嗎? 以上12項,又有多少項說中了大家的心聲呢?
孖九由2011年開始跑步以來,幾乎每次衝過比賽終點的時候都會浮起一個念頭:假如剛才盡力一點的話,名次和時間又會進步多少呢? 每次參加長跑比賽,孖九的策略都是留前鬥後。畢竟長路漫漫,假如在比賽初段便搏盡的話,難保中途不會油盡燈枯、後繼無力。這種想法聽起來非常合理,但實際情況是無論如何留力,孖九總會在後段開始感到疲倦;愈疲倦,就愈覺得需要留力。結果孖九的心態在無意間由留前鬥後,變為留前留後,最後愈留愈後,根本沒有出盡全力「鬥」過便完成比賽。 未盡全力的另一個原因是怕辛苦。說來諷刺,長跑者願意花大量時間練習,就是因為不怕辛苦,甚至「享受」辛苦才選擇這項運動。但無論你跑的是10公里還是1,000公里,惡魔總會找機會在你耳邊花言巧語:「其實你付出九成努力便合格有餘了,為甚麼迫得自己咁辛苦?」、「最近睡得不好,今日發揮欠佳亦情有可原。」……愈接近終點,惡魔出現的次數便愈來愈頻密,說服力亦愈來愈強。結果誰勝誰敗,就正如電視旁述員的口頭禪:視乎運動員的心理質素了。 心理質素虛無縹緲,孖九多年來一直是「丈二和尚」,直至最近讀到體育記者Matt Fitzgerald的新書《How Bad Do You Want It?》,才對這題材多了一點認識。Fitzgerald指出,當身體向大腦發出疲倦訊息的時候,跑手感到體能已經接近極限,眼前的任務變得異常艱巨。但體能極限是客觀事實,疲倦是主觀感受,而且往往在體能到達極限前便出現,左右跑手的判斷能力。他舉了一個簡單例子:馬拉松跑手通常在最後數公里感到疲倦而減速,假如體能在這時已經接近極限,又怎樣解釋在最後數十米,跑手可以提速衝過終點的現象呢? Fitzgerald認為,快將完成賽事的喜悅讓跑手克服疲倦,動用體內剩餘的氣力。換言之,身體是負責執行任務的士兵,但腦袋才是指揮進退的統帥。跑手要提升表現,單靠體能訓練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懂得處理與疲倦或其他負面感受的關係,超越心理上對體能的自我設限——這就是心理質素。 心理質素不一定是爭金奪銀的運動員才需要的「職業技能」,即使像孖九般資質平庸的凡夫俗子,假如能學上一招半式亦終生受用。說到底,每人跑步的目標各有不同,但在長跑路上,挑戰和比較的人只是自己,其他人是「sub 4」還是「sub 3」又有何關係呢? 讀得《How Bad Do You Want It?》之後,孖九決定重新學跑,克服「怕辛苦」的壞習慣,目標是下次衝線的時候可以自豪地說一句:「我已盡全力!」 共勉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