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咁快又到4年一度的奧運,各國已經陸續開展「揀卒」,務求派出最有實力的運動員,在8月飛往巴西里約熱內盧參戰。 兩星期前,美國便率先在洛杉磯舉行馬拉松選拔賽,頭3名的男女跑手將會在今屆奧運代表美國參賽。根據協會的招兵啟示,凡是在2013年8月至今年1月期間,馬拉松時間為2小時19分以內的男運動員均符合報名資格,假如個人紀錄在2小時15分以下,田徑協會更會支付運動員參賽的交通食宿(女子組的時間分別為2小時45分和2小時37分),比賽吸引了近26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跑手出席。 每個國家的選拔方法各有不同,有志取得奧運入場券的跑手不單只要速度快,還要熟悉遊戲規則。以美國為例,選拔賽是運動員4年一次的唯一機會,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好處是選拔條件清晰和公平;弊處是有機會篩走一些在比賽當日狀態欠佳或因傷缺陣的「超班」運動員。他們可能是美國隊的奬牌希望,但在這制度下只能與奧運擦身而過。 中國的選拔方法就加添了一點主觀因素。田徑協會以今年3月在重慶舉行的國際馬拉松為基礎,能夠在比賽中分別跑出2小時13分和2小時28分以下的男女跑手將獲得備選資格。假如合資格的人數超過3人,協會將會參考他們過去一年的表現,選出「國際比賽成績好、發揮穩定」的正選和候補運動員各2名。至於何謂發揮穩定,就視乎當局如何詮釋數據了。 日本的做法又明顯不同。以男子組為例,取得奧運入場券的方法有三:1) 在去年8月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中進入前8名;2) 在福岡馬拉松(去年12月)、東京馬拉松(本月28日、周日)或琵琶湖馬拉松(3月)中成為前3名的日本選手,而且完賽時間需在2小時6分30秒以內;或3) 根據跑手在上述3項馬拉松的表現和當日的「氣象條件」作綜合評估。 由於日本選手在去年世錦賽的最佳成績是第21位,無人符合條件1。而符合條件2的日本選手,只在13年前出現過一次。東京和琵琶湖的賽道多彎又不平坦,合格的機會微乎其微,結果很可能由條件3選出奧運代表隊。這種做法,說得好聽一點是精益求精,難聽一點就是定下的門檻不設實際,最終以缺乏透明度的方法決定人選,不僅令落選的跑手難以信服,亦因為當局遲遲未公布代表名單,耽誤了獲選跑手備戰奧運的時間。 相比之下,肯尼亞選拔的方法就簡單和「黑箱」得多。該國的田徑協會表示,將根據運動員在世錦賽和過去兩年在世界6大馬拉松的成績,於5月1日決定入選名單,認為運動員有3個月的「充足時間」準備奧運。如此從容不迫,想來是因為肯尼亞不乏獨當一面的金牌人選吧?
上期講到,「箱根驛傳」在日本家傳戶曉,就算不跑步的叔叔嬸嬸們都叫得出跑手們的名字。區區一場大學精英接力賽能夠緊扣普羅大眾的心弦,靠的不是跑手們的速度,而是掛在他們身上一的一條毫不起眼的接力布。 既然是接力賽,自然少不了選手交接時用的道具。有別於國際田徑接力賽中常見的鐵棒,驛傳用的是一條日語稱為「襷」(たすき、發音為tasuki)的接力布。日本陸上競技連盟在驛傳的比賽規則中訂明,接力布必須為長1.6米至1.8米、闊6厘米的布帶。跑手將布條斜披在肩上和腋下,索緊下方的繩結,到達接力區時,跑手便將布條除下,雙手各執布條一端橫放在胸前,交給接力的隊友,如此類推。 接力布是日本驛傳文化的象徵,若把它視作一條普通的布條便大錯特錯。接過布條的跑手所肩負的任務,除了是眼前的20公里路之外,還有一直以來每一位隊友所流過的汗水、隊友間在經年累月的刻苦訓中建立的友誼、全校師生的期盼等等。假如跑手在比賽中不付出全力,不僅糟蹋了別人送來的禮物,同時亦糟蹋了身邊所有人的禮物。 驛傳強調的是各人盡忠職守,按照教練下達的指示跑好負責的區域,為團隊的榮譽而戰,個人的榮譽放在其次。大會一般會向每個區域中成績最好的跑手頒發「區間賞」,肯定個人成就,但這只是比賽花絮,驛傳的重點始終是以隊伍為單位。但反過來說,團隊的成就全賴每個人的貢獻,人人重要,缺一不可。驛傳這種把個人與團隊緊扣,個人榮譽即是團隊榮譽、反之亦然的特性,與日本的社會結構不謀而合。 經過這番長篇大論,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這條輕如無物的布條所盛載的重量了吧?像箱根驛傳這種頂尖比賽中用過的接力布,就更加是無價之寶。學校一般會將接力布鑲起,掛在校內當眼處,奉若神明。不用多說,當時留下的汗跡亦完整地保留下來,永不洗擦了。 換言之,觀眾們不僅在看一場大學精英接力賽,他們還在細味一場關乎青春、關乎友情、關乎責任的日劇。這場一連兩日的賀歲劇年年上演,劇情年年不同但又環環緊扣,難乎令人如此著迷,甚至比「紅白」更能凝聚人氣了。
孖九在澳洲的校園生活快告一段落,這星期完成所有學期末的功課,總算有餘暇閱讀一些經典跑步書,其中一本是Arthur Lydiard在1962年撰寫的《Running to the Top》。 生於新西蘭的Lydiard是著名長跑教練,在他的帶領下,新西蘭國家田徑隊在六十年代進入黃金時期,Peter Snell、Murray Halberg等運動員合共取得17面奧運獎牌。現在跑友們常用的訓練方法,例如長慢跑(long slow distance)、間歇跑(intervals)等,均是Lydiard為跑壇留下的智慧。 Lydiard建議,跑手先找一個重點賽事,並提前最少28星期作準備,目標是在比賽當日將體能調整至最佳狀態。訓練計劃分為4個階段:基本訓練期、強度訓練期、「磨刀」期和最後的休息期。 基本訓練期(12周):這是整個「Lydiard方程式」中最重要和里數最多的部分。孖九剛剛開始學跑的時候,跑不到兩公里便喊救命。這當然與孖九好吃懶做的性格息息相關,但科學一點的說法,是肌肉並不習慣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唯有轉用無氧「引擎」繼續前進,但無氧運動會製造乳酸,導致肌肉痠痛。透過每周3次的長慢跑,跑手在這3個月裡提高肌肉的帶氧能力,延長有氧運動的時間。 至於多長多慢才算「長慢」呢?測試方法是在平坦的路面以均速跑15分鐘,然後掉頭跑回起點,目標是回程的時間相同或略低於15分鐘。假如回程需時較長,就證明配速太快。 長度方面,Lydiard認為每星期應包括一次2小時和兩次1.5小時的長課,其他日子則進行較短和較輕鬆的操練。距離和時間,視乎跑手的基礎以作調整。練好耐力之後,跑手就可以進入以無氧運動為中心的強度訓練期。 下期再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