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便是香港渣打馬拉松和東京馬拉松,相信有份參加的跑友們在這一周已減少操練,養精蓄銳做好賽前的「思想準備」。 長跑是身體與腦袋討價還價的持久戰。無論你跑的是10公里還是全馬42公里,疲勞總會在終點前現身,向腦袋發出「罷工」警號。「咁辛苦為乜?」「你得嘅,捱多一公里再講啦。」如此這般的自問自答,在一場比賽中可以出現無數次,每次也要找尋一個說服雙腳繼續前行的理由。假如談判失敗,輕則速度放慢,重則自暴自棄退賽收場。 剛接觸跑步的時候,曾有一位跑過沙漠長徑的朋友對孖九說過︰「長跑有一半靠意志,另外一半也是靠意志!」當時孖九以為講笑,直至去年一次慘痛的DNF(did not finish)經驗才證實此言非虛。 去年5月,孖九參加The North Face北京100公里越野賽(TNF100),由空氣意外地清新的居庸關城樓沿著山路進入虎峪風景區,穿過銀山塔林,終點在十三陵水庫。一般超級馬拉松的限時為20小時或以上,但TNF100卻非常嚴格,要求跑手在16小時內完成,中段還有多個關門點。孖九預計能力上可以在限時內跑完全程,難題是要在12.5小時內抵達在82公里設下的最後一個關卡。 由起跑一刻開始,孖九便一直擔心無法完成賽事, 初段精神抖擻時還能按計劃前進,到中段雙腳出現疲態,負面情緒便慢慢襲來,不停遊說身體︰「趕不及到下一個關門點了,放棄吧。」談判持續了20公里,孖九果然愈跑愈慢,到達71公里的水站時已用了接近12個小時。剩下大約30分鐘跑11公里,在平路也辦不到,更何況眼前還有一座山坡未攀呢?結果當然是被收容車「執走」。比賽翌日,孖九並無肌肉痠痛,證明昨天根本未有付出全力,便輕易被腦袋的花言巧語擊敗。第一場TNF以DNF收場,全因意志薄弱。 想起了2003至2007年馬拉松紀錄保持者、肯尼亞名將Paul Tergat的一句說話︰「當你自問︰『仲頂唔頂得順?』答案通常是︰『可以。』」(Ask yourself: 'Can I give more?'. The answer is usually: 'Yes') 孖九預祝各位跑友周日發揮正能量,盡享42公里的風光。
1988年,三位在新西蘭南島Fiordland中學教書的跑步發燒友為紀念著名行山徑Milford Track開通一百周年,決定舉辦一場賽事。但礙於Milford的設計令工作人員難以在沿路支援,他們決定移師至當年剛剛鋪設的另一條山路Kepler Track。 Kepler Track由西南端小鎮Te Anau伸展至海拔1,472米的Mt. Luxmore後徐徐下降,沿著溪流和山脈繞回起點。山徑沿途設有3間小屋,原意是供行山客分四日三夜完成60公里路程。對於越野跑愛好者來說,12小時內跑60公里可能是「小兒科」,但對於小鎮居民而言卻是挑戰極限的賽事。三個為人師表的跑友也自知想法大膽,乾脆就把比賽叫作「Kepler Challenge」。第一年,共有149人接受挑戰。 Kepler Challenge至今已舉辦25次,是新西蘭最受歡迎的越野賽事。 每年7月開始接受報名,450個參賽名額在一個小時內便告填滿。參加者大部分是本地和澳洲居民,由歐美和亞洲遠道而來的跑手只是極少數。去年12月的賽事,連同孖九在內,來自亞洲的參賽者不夠10人。 Te Anau位置偏遠,是賽事未受海外跑手注目的一個原因。由新西蘭北島的城市奧克蘭坐兩小時內陸機南下至皇后鎮,再駕車兩小時到Te Anau。亞洲跑手單是到達起點便用上兩天時間,歐美參賽者更不用說。但只要親身在Luxmore山頂上俯瞰過新西蘭南部無數由冰川形成的峽灣後(圖),便會發現再多的舟車勞頓也是值得。 最令孖九難忘的,是主辦單位的細心安排。跑手在報名時需填上自我介紹,有人正經地寫下參賽理由,亦有人開自己玩笑,當時誰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終點前400米才發現,原來主辦單位早就安排義工在旁守候,透過對講機告訴指揮台跑手的號碼,鬼馬的旁述在跑手衝線時向觀眾讀出原文,引得現場陣陣的歡笑聲。世界各地未跑過的比賽太多,除非是本地賽事,否則孖九甚少想跑一場比賽超過一次,但Kepler Challenge例外。這個風景迷人又富人情味的賽事,孖九必定再來,屆時希望能遇上更多香港來的跑友!
上周日,川內優輝(圖)在日本九州「別府大分每日馬拉松」以破大會和個人最快時間2小時8分15秒,力壓實業團跑手中本健太郎奪得冠軍,再一次證明了「市民runner」的威力。 川內每場馬拉松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最後兩公里開turbo衝線。今次亦不例外。在倫敦奧運跑第6名的中本與川內從第28公里開始拋離其他對手,兩人爭持不下近12公里,結果川內在40公里最後一個補給站喝水後加速,中本招架不住,比川內慢20秒到達終點。 跑過馬拉松的朋友也知道,比賽後半段肌肉開始疲勞,要保住同樣速度已非易事,更莫說要加速。事實上,川內幾乎在每場比賽的最後十多公里也疲態畢露,彷彿隨時會倒在路上。 到底是甚麼令他每次都能挺過去,而且還有力氣跑得更快呢? 答案是媽媽的魔鬼式訓練。川內還在唸小一時,媽媽擅自為兒子報名參加1.5公里的小朋友馬拉松,川內竟在百多人中拿了第5名。自此川內每天被媽媽帶到公園練跑。公園一圈500米,媽媽要求川內跑3圈,條件是每次要比前一天快1秒,成功的話有甜品獎勵,否則要受罰︰在限時內繞著公園跑5圈。要每天打倒昨日的我是不可能任務,小時候的川內自然是「跑多吃少」。每日的訓練幾乎都以筋疲力盡衝過終點,倒在草地上結束。這樣的日子持續了6年,造就了今天的川內。 2013年才開始了一個多月,細心的日本跑友發現川內今年已創下一個「54321」紀錄:5場賽事贏4場,當中3場破大會紀錄,一場全程馬拉松更新了自己的最佳時間。別府馬拉松後,川內吃過鐵板燒和浸過溫泉後便搭飛機回東京,翌日繼續其公務員生涯。川內笑言︰「明天唯有喝大量咖啡,與睡魔戰鬥。」同樣是「市民」和「runner」,但川內的魄力和實力卻令孖九無地自容。假如父母在孖九小時候嚴厲一些,結果又會否不一樣呢?
上星期提到,大部分日本跑手的出路是在大學畢業後加入由企業開設的「實業團」。實業團集合了全國精英,一直是本地跑步賽事的冠軍常客,但近年有一位叫川內優輝的「黑馬」卻打破慣例,以公務員身份參賽並多次勝出,成為了跑步界的熱門話題。 25歲的川內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跑步,大學四年間參加過兩屆高手雲集的「箱根驛傳」,表現未見突出。2009年畢業後,家住埼玉縣的川內並沒有像其他跑手般加入實業團展開職業運動員生涯,反而去了縣政府的教育部做兼職。 川內每天早上練跑,中午12點至9點返工,每月的平均跑量約600公里,與「由朝操到晚」的實業團跑手(約1千公里)有一大段距離。但就在2010年的東京馬拉松,名氣不大的川內以2小時12分的時間跑得第4,慢當年冠軍藤原正和僅17秒。翌年,他再在東馬跑出2小時8分的成績得第3名。「市民runner川內優輝」形象從此深入民心,並被認為是日本的獎牌希望。 川內成績突飛猛進,吸引了各大實業團的「星探」問津,但都被他全部拒絕,理由是︰無法服從教練指導、喜歡隨心所欲地跑步和相信自己的訓練方法比實業團好。川內在2012年一共跑了34場比賽,其中贏了17場、創下3個大會紀錄和3次個人最佳時間,用行動證明了市民runner的實力。 東京馬拉松令川內一躍成名,同時亦令他遇上挫折。去年2月底舉辦的東馬是決定出戰倫敦奧運人選的重要賽事。賽前狀態大勇的川內中途失速,最後只得第14名,把倫敦的入場券讓給了跑第2名的藤原新。藤原新在比賽中跑出了個人紀錄2小時7分48秒,這亦是現役日本馬拉松跑手的最快時間。川內在翌日的記者會上穿上西裝,淚眼汪汪地表示辜負了市民對他的期望。為顯示反省的誠意,川內請媽媽幫他剃了一個和尚頭。要了解川內跑步的原動力,便一定要知道川內媽媽恐怖的教仔方法。 下周繼續。
剛好兩星期前,日本各報紙不約而同地大字報道一則新聞︰「 Spice & Herb(S&B)以經營合理化為由,解散旗下的陸上競技部門,跑手和員工合共12人將「移籍」至DeNA新成立的田徑部門。」S&B生產瓶裝香料,DeNA專賣手機遊戲,兩間上市公司與陸上競技風馬牛不相及,到底是甚麼回事? 日本把由公司出資的體育部門稱為「實業團」。實業團在世界各地都有,由童年回憶的香港球會快譯通到丹麥PSV燕豪芬(飛利浦)的班主均是企業,但像日本般由實業團主導各項運動的國家卻是少數。 去年代表日本參加倫敦奧運的293名選手中,除了大學生外,大部分是企業員工︰例如「蛙王」北島康介受僱於運動飲料公司Aquarius;獲得體操個人全能金牌的內村航平是Konami員工;至於男子馬拉松隊中表現最好、得第六名的中本健太郎,則隸屬於專做電動機和機械人的安川電機。 設有田徑部的日本企業超過100間,它們在大學接力賽「箱根驛傳」中發掘跑步新星,畢業後將其招至旗下。實業團與贊助商和球會班主的角色略有不同,運動員名副其實成為企業一分子。一些跑手早上是「白領」,返工處理簡單的文書工作,下午則投入練跑;而財雄勢大的實業團則包食包住,讓跑手全日在營地內專心練習。運動員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底薪和贏出賽事後的花紅,具體金額因比賽成績和僱主的荷包而異。 日本的實業團不僅養活大批運動員,亦為退役選手帶來就業機會。媒體之所以大事報道S&B田徑隊解散,就是因為領隊是有「日本史上最強」稱號、70至80年代職業生涯中,15場馬拉松贏10場的瀨古利彥。 企業大灑金錢投資「非核心業務」,為的是一年一度在元旦日舉行的「全日本實業團對抗驛傳」︰報紙雜誌在賽前鋪天蓋地分析37隊各7名選手的實力,比賽當日又有全國直播他們穿上印有公司品牌的背心疾走100公里,宣傳效果一流。驛傳賽事以隊伍為單位,符合企業的宣傳需要。相比之下,突出個人表現的馬拉松便不太受實業團重視。 近年有一位叫川內優輝的長跑選手拒絕加入主流,以個人名義參加各項比賽並屢屢獲勝,明擺著向實業團跑手們示威。25歲的他受傳媒熱捧,還得了一個「市民runner」的稱號。下周再談他的趣事。 註︰圖為本田汽車宣傳今年元旦驛傳的海報。本田得第4名,第1名是Konica Minolta
去年2月,孖九在香港跑完Vibram 100公里越野賽後一周參加東京馬拉松。可能是雙腳疲勞加上舟車勞頓,孖九跑到半程左右便無以為繼,能夠完成剩下的20公里全靠追逐無數件在眼前晃動過、由跑手在背面“I am running for....”空白處填上理由的黑色襯衣(圖)。 當時只以為是日本跑手為支持東北大地震災民而設計的服飾,到後來才發現他們是東京馬拉松的善長仁翁,透過向官方認可的受助團體捐款而取得參賽名額和T-shirt。 倫敦、紐約、芝加哥、波士頓和倫敦等世界主要馬拉松賽事均設有慈善跑手名額。東京馬拉松則是在2011年開始,跑手可以從醫療、環境等多個議題中,選擇願意支持的非牟利團體,捐款額超過一定數目就可獲得參賽名額。主辦單位在第一年一共籌得7,300萬日圓(約640萬港元);去年倍增至1.8億日圓;今年再創新高,2,200名跑手共捐出2.2億善款。受惠團體和所得的金額均在東京馬拉松的網站上詳細列出。 心水清的跑友相信已開始計數︰到底每人平均要捐多少錢才可參賽?沒錯,要符合慈善跑手的資格,每人最少要捐10萬日圓,相當於報名費的十倍!聽落非常「獅子開大口」,但報名的人卻年年增加。原因無他,東京馬拉松自2007年開辦以來的名氣與日俱增,今年起成為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後要中籤更是難上加難。假如善款能送到自己認同的團體手上,同時又能享受一場市民夾道歡迎、沿途自發派朱古力派草餅派糖派撒隆巴斯噴霧的馬拉松賽事,何樂而不為? 假如日圓在下年東京馬拉松舉辦前進一步貶值,跑友們又在抽籤中落選的話……大家又會否考慮以慈善跑手形式報名呢? 屆時孖九若然不在場上,也一定會在場外為香港來的朋友們打氣!
每逢新年,日本人必看的電視節目有兩個︰12月31日的紅白歌唱大賽,以及1月2日至3日舉辦的箱根驛傳。一年一度的箱根驛傳(日語為「駅伝」,ekiden)由1920年開始,是大學田徑界最重要的賽事。20間從全國選拔賽中突圍而出的學校各派10人迎戰。第一天由東京市中心接力跑到溫泉勝地箱根,第二天折返,來回共217.9公里,每位選手大約跑一場半馬拉松。每屆賽事的焦點是第五站的「王牌對決」。由小田原到箱根的23.4公里全程上斜,高低差超過860米。時間最快的跑手被傳媒封為新一代的「山神」。 能夠在箱根接力賽中出場的200名選手全是學界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速度有多快?以今年的「山神」、日本體育大學的三年級生服部翔大為例,10公里的個人紀錄是28分37秒,比去年香港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的冠軍時間快4分鐘。21歲的服部在第五區為隊友取得超過兩分鐘的優勢,協助日體大重奪失落30年的冠軍寶座。順帶一提,日體大所用的總時間是11小時13分,相當於以2小時10分跑一場馬拉松。 驛傳日本獨有的跑步文化,由高校至大學再到職業賽,孕育出大批高質素跑手。可惜的是,深厚的驛傳文化同時令運動員集中在10公里至半馬拉松距離的訓練,不大願意在體能最fit的時候投身馬拉松。現任日本陸上競技連盟男子馬拉松部主管的宗猛上月底在《讀賣新聞》中撰文,指年輕的跑手大都抱有「等到速度無法再提高的時候就轉跑馬拉松」的心態,錯過了在長距離項目中取得突破的大好時光。宗猛表示,大學驛傳教練任重道遠,應該鼓勵有潛力的學生盡早接觸馬拉松,為國家隊注入生力軍。 去年代表日本參加倫敦奧運馬拉松項目的山本亮、中本健太郎和藤原新,年齡介乎28至31歲。三人出道時均主攻驛傳賽事,大學時期在箱根驛傳中的成績一般,到近年轉戰馬拉松後令人眼前一亮。結果,中本跑第6名,山本和藤原分別排第40和45位。假如他們早一點開始全馬生涯,結果又會否不同呢? 距離下屆里約熱內盧奧運還有4年,日本能否在馬拉松項目中造出更好成績,可能視乎快將畢業的箱根精英們對前途的選擇。
先多謝《am730》和莊曉陽給予機會,讓孖九接棒在這專欄談談跑步。 近年馬拉松愈來愈普及,要站在2013年比賽的起跑線上,跑友先要在大半年甚至一年前的網上報名中爭贏對手。以善產世界紀錄的柏林馬拉松為例,去年10月接受報名,今年9月開跑,4萬個名額在3個半小時內便爆滿;至於剛升格為世界主要馬拉松(World Marathon Majors)之一的東京馬拉松,今屆有35萬人爭3.5萬個位。跑步賽事在日本非常普遍,一年四季單是全馬比賽便逾70場,但招待海外跑手的風氣近年才普及︰2月的東京馬拉松、3月的京都、8月的北海道和10月的大阪,均可找到愈來愈多香港跑友的身影。去年12月9日舉辦第三屆馬拉松的奈良市亦看準空隙加入國際戰團,首次接受海外人士報名。 比賽當日,孖九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奈良觀光部的葛本雅則先生。葛本說,一萬多個本地名額在報名首天便告滿,但海外跑手有VIP待遇,報名期長達3個月,人數多多益善。對於孖九這種慢吞吞又欠抽獎運的人,這無疑是天大喜訊。奈馬參賽人數只有東京和大阪的三分一,沿途吶喊助威的規模亦較遜色,但勝在有天時地利。12月初的奈良步入深秋,紅葉的餘韻猶在。比賽最初10公里在奈良市中心,楓樹和斑鹿夾道歡迎跑手;賽道中段風景一轉,走進南部空氣格外清新的田野,在補給站喝一碗紅豆湯後打道回府。這種邊郊遊邊跑的體驗,其他馬拉松難以找到。 去年奈馬跑手共11,400人,外地跑手僅52人。論國際化是十畫未有一撇,但招待海外跑手的誠意絕對可嘉。葛本表示,大會今年將增加宣傳,希望提高海外參加者的比例。京都、大阪和神戶是不少香港朋友常到的地方。今年11月賞楓過後,不妨考慮多留一個星期,順道到奈良跑一場馬拉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