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2016-12-16

上周日是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日,因抱恙在身兼票站離家甚遠,加上特首梁振英宣布不競逐連任,已經沒有動力去投票。但想深一層,是次選舉的選民人數才23萬多,自己有票都不出來投,實在對不起沒有票的市民,因此盡公民責任投票去。 瓜瓜所屬的會計界別,今屆有62位候選人競逐30個席位。未選之前,焦點均放在非建制派,看看能否乘今屆立法會選舉之勢再下一城,增加在選委會的影響力。豈料結果出乎意料地一面倒,不單泛民取得26席,連打著ABC旗號的親建制派也囊括餘下4席。換句話說,只要政綱有ABC就差不多穩操勝券。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大部分當選者是新名字、新面孔。反觀建制陣營,候選人全是業內明星級人馬,如會計師大行老闆,還有歷任公會會長,可惜竟然沒有任何一位當選。 說也奇怪,梁特首在選舉前已表明放棄競逐連任,既然目標達成,按理ABC策略應不再奏效。再講,建制陣營打出的口號較為理性,例如承諾以既定標準及民調來選擇特首,按理應能打動講求理性的會計師選民,為何事與願違?究其原因,相信是階級矛盾的延續。 在今年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深得一眾會計明星支持的候選人以12,131票對6,836票大比數落敗。這次明星們親身披甲上陣不單鍛羽而歸,結果更是懲罰性的一面倒慘敗。坦白講,眾星對業界的貢獻無容置疑,是次選舉卻得到如此冷待,比較可取的解釋就是遭選民報復。 眾所周知,會計業界普遍工時過長,待遇卻不算特別高。據公會今年的調查,年薪在30萬元以下的會計師約佔38%,30萬元至60萬元以下的佔17%。要成為會計師,除了考試取得合格成績外,還要有至少3年工作經驗。但逾半數會計師的年薪在60萬元以下,加上漫長工時,待遇其實較其他專業差。 此外,雖然會計業界經歷了多年「好景」,但礙於人才供應充足,向上流動機會不多。每天辛苦工作兼進修卻得不到成果,基層會計師早已怨聲載道,但又礙於前途,大多敢怒而不敢言。適逢兩大選舉,年輕會計師藉投票予「對家」以宣洩不滿。與其說選民認同ABC政綱,倒不如說是對現有制度不滿的投射。 選舉後,曾與幾位年輕會計師交談引證了這點,他們清楚知道,即使特首換了人,香港的情況也不會有甚麼大改善。但為何仍要投票給ABC,就是要一眾金字塔頂端的會計師不順心,情緒宣洩多於寄望改變。 不要小看年輕會計師,他們才是候選人的老闆。根據會計界別的選委投票結果,30位當選者合共獲取191,078票,每位當選者平均得到6,253票。假設這些選票皆由非建制支持者投出,6千多人佔投票人數比例就是56%。他們的具體背景當然無從稽考,但按會計師公會最新年報,44歲或以下的會計師約佔總數的58%。當然,我們不能單單以此作結,認為投向ABC的選民必定是基層會計師,但幾可肯定,如何取信於他們才是關鍵。 除了會計業界,其他幾個專業界別的選委席位都由非建制派囊括,原因是否如會計業界般,瓜瓜不敢妄斷。但經此一役,相信眾多專業人士已意識到,自己的一票對特首選情何等重要。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12-09

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地方,常見上市公司公布業績時用「非通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Non-GAAP)計溢利。如騰訊控股(700)今年第三季溢利107.76億元人民幣,Non-GAAP盈利有119.29億元人民幣。如滙豐控股(005)今年第三季列帳基準除稅前利潤8.43億(美元,下同),經調整除稅前利潤(即Non-GAAP)則是56億元。 上市公司喜歡用Non-GAAP績效指標,除看起來較佳外,普遍認為較能反映業務實際營運表現。特別是非現金項目如以股權形式支付的開支及因收購合併出現的攤銷等,純粹是會計要求造成,與營運沒有多大關係。但也有評論認為採用該指標易造成誤導,因投資者應得每股溢利按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或許感到有濫用跡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出手,於今年5月發指引,限制美國上市公司用Non-GAAP指標。首當其衝要數Tesla(NASDAQ:TSLA),由第三季起不再公布以Non-GAAP計算的收入。自2014年推出「Resale value guarantees」回售保證計劃及其後向銀行伙伴推出類似回購保證以來,Tesla公布的Non-GAAP收入惹來不少爭議。如今年第二季,按GAAP和Non-GAAP計算的收入分別是12.7億元和15.63億元,兩者差距足有2.93億元,因回售帶來的會計問題。 不少Tesla愛好者知道買指定汽車能有回售保證,可選擇在3年後以保證價格將汽車退回。當然有不少限制,如須通過指定財務機構「上會」、行車里數不能多於4.5萬公里,否則相應扣減車價及車身損壞再作扣減等。計劃推出後令不少車主心動,但於Tesla來說卻製造入帳問題。   若沒有回售保證,Tesla售車所得當然可袋袋平安。但回售保證安排卻跌入Lease accounting(租賃會計)範圍,按會計準則不能立即確認為收入。假設車價是10萬元及保證回收價是6.5萬元,Tesla須將6.5萬元列作負債,待保證期後才能全數確認為收入,餘下3.5萬元也須視作負債,但可在3年內以直線方式攤分並確應為收入。可見Tesla即使出售汽車,大部分所得款只能在3年後確認為收入,公司業績當然不會好看。為反映「實況」,加上回售宗數不算多,如今年第三季要求回售的汽車只佔合資格總數約2%,Tesla同時公布Non-GAAP收入。如上述第二季的2.93億元差額,就是撇除Lease accounting影響,假設車主3年後不行使回售權而計算出來。平心而論,Non-GAAP通常只將與實際營運無直接關係的項目剔除,Tesla卻無視回售風險來計算Non-GAAP收入,如此進取難免遭SEC質疑。 沒有Non-GAAP包裝,Tesla今年第三季表現其實不差,收入按年增145%至22.98億元。升幅那麼大,有賴汽車銷量升114%至24,821部。當中32%經回售保證出售,但汽車銷售仍增152%至21.49億元。今年第二季經回售保證出售的汽車佔當季銷量36%,第三季的比重下跌,相信因今年7月起美國市場不再推出回售保證計劃有關。 經過連蝕3年,Tesla終在今年第三季轉虧為盈並錄2,187.8萬元溢利,因製造效率改善及生產規模擴大以至提升經濟效益,毛利率增3個百分點至27.7%,毛利多賺175%至6.37億元。經股東大會表決通過,Tesla將與太陽能面板製造商SolarCity合併,管理層相信SolarCity於未來3年能為Tesla帶來5億元資金及預期合併後首年因協同效應節省1.5億元成本。合併後Tesla的表現能否進一步改善?我們拭目以待。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2-02

說股市是「向前看」一點不假,最近周大福(1929)和六福集團(590)股價表現足以證明。於2017財政年度上半年,兩者收入分別減23.5%和21.5%,純利也分別少賺18.8%和6.4%。如此醜樣的成績表,股價理應受壓。但一句「最壞時候差不多已過去」,股價於業績公布後翌日收市價計,周大福升8.8%,六福升3%。 業績雖差勁,但兩者毛利率皆於期內提升。周大福增3.8個百分點至31.7%,即使計入黃金借貸未變現對沖虧損,經調整毛利率仍增1.6個百分點至30.1%。至於六福毛利率也增5.3個百分點至28%。兩者毛利率升,主因受黃金需求下跌影響,令毛利率較低的黃金產品銷售佔比下降及珠寶鑲嵌首飾與黃金產品毛利率提高所致。特別是黃金,根據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數據顯示,於今年4月1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1,408元,半年後(即今年9月30日)升7.2%至12,230元,假設珠寶行以此價賣出黃金金飾,不計算手工費和買入賣出差價等費用,毛利也即時拉升。雖則如此,但期內收入減少太厲害以至毛利跟隨下跌。如周大福,毛利率雖增,令毛利多賺10.64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少賺20.93億元,互相抵消後,毛利淨減10.29億元。六福也一樣,毛利率增加令毛利升3.72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減4.19億元,最後毛利淨減4,738.9萬元。 零售著重同店銷售增長,能反映老店(即營業超過1年的店舖)表現,但兩者於上半年度比率極難看。周大福港澳區情況續惡劣,去年倒退18.2%,今年擴闊至25.7%。中國內地更差勁,去年增0.1%,今年卻倒退20.9%。六福也不遑多讓,港澳區去年倒退12.6%,今年擴闊至32.3%,內地由去年增長1.2%到今年倒退23.7%。 其實不用看數據也可知,即使在五一黃金周,店內顧客也是寥寥可數,減肥瘦身無可避免。這也解釋為何影響經營溢利較重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均下降,周大福和六福分減16.8%和1.7%。前者減幅較大,主要是員工人數和薪金浮動部分下降引致成本跌11.3%,店舖租金(包括專櫃分成)更因關閉部分店舖降15.2%。至於六福,雖然員工人數靠自然流失略減1.4%,但人均薪金卻增5.2%,令員工成本不跌反升3.7%,店舖租金則略減2%。 一個有趣問題,若香港零售真的見底並復甦,周大福還是六福受惠較大?個人認為是六褔,因港澳區業務較重,收入佔比達68%,內地只佔32%。反觀周大福,港澳和內地佔比分別是40%和60%。更重要是六褔在內地的業務主要是通過特許經營,相比自營店投資不算多。因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貶值,資產換算產生並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匯兌虧損8,256.5萬元,相當於期內溢利19%。周大福面對的情況較差,因在內地的投資規模較大,換算產生的匯兌虧損達5.95億元,相當於期內溢利46.9%。 還有實際稅率,今年上半年六福略升1個百分點至19%,但周大福卻增9.3個百分點至32%。六福實際稅率較低,因僅55%經營溢利來自稅率較高的內地業務,周大福有91%經營溢利來自內地。周大褔需從內地調撥資金以支付特別股息,期內產生額外稅費以致推高實際稅率。 最後一提,金價由10月開始反覆回落,執筆日(即11月25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0,980元,若與年初和半年結價格相比分別跌4%和10%。若情況持續,周大福和六福今年上半年毛利率能否維持是未知之數。但金價回落加上人民幣貶值,或許吸引內地民眾來港購買黃金,以致帶動營業額回升也未可知。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11-25

受美國科技股下跌拖累,騰訊控股(700)股價以收市價計在短短兩日(即本月11及14日)急挫7.8%。以為第三季業績能夠沖喜,豈料股價再跌1.1%至194.8元。說也奇怪,騰訊業績一點不差,第三季(7月至9月)收入升52%至403.88億元(人民幣,下同),盈利和非通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Non-GAAP)盈利分別升42%和41%,試問在芸芸上市公司中那一家能有此佳績?但一眾投資銀行似不太滿意,認為競爭激烈,投放於內容視頻和支付相關服務成本將增,毛利料跌,故紛下調目標價。此文嘗試逐一分析騰訊業績前,先講解甚麼是Non-GAAP盈利。   所謂無規不成圓,財務報表像圓圈,須用財務報告準則這個圓規編製,好處是可比性高,方便財報使用者比較企業不同時期,或不同企業同期業績。但統一的結果是犧牲彈性,如盈利計入非現金項目、來自合資和合營公司盈虧、無形資產攤銷、減值撥備等,這些項目與核心業務無直接關係,單看盈利無法有效評估核心業務表現。為此,不少企業自訂一些財務指標。如騰訊,除公布按財務報告準則計算盈利外,同時也公布Non-GAAP盈利,今年第三季分別是107.76億元和119.29億元。兩者出現11.53億元差距,因計算Non-GAAP盈利時撇除若干非現金和併購產生的項目,包括投資公司收益23.09億元,股份酬金12.96億元,無形資產攤銷4.26億元及減值撥備17.43億元。不少朋友說Non-GAAP盈利是自訂,難免被用作隱惡揚善。選擇用這些指標前,應先了解如何計算。   回說騰訊第三季業績,收入增長雖令人艷羨,但整體盈利升幅追不上收入,特別是毛利只增40%,毛利率更跌4.5個百分點至54%,反映成本增幅較高以至影響盈利能力。看看個別業務毛利率,增值服務增1個百分點至65.2%,其他業務更由虧轉盈,升19.7個百分點至18.1%,唯獨網絡廣告跌12.6個百分點至36.3%。   網絡廣告收入表現不俗,第三季增50.9%,但收入成本卻增88.1%,以至毛利僅升11.9%。管理層解釋,成本上升主因視頻內容投資及攤銷增加所致。如攤銷於去年第三季僅6.54億元,今年第三季急升80.1%至11.81億元。攤銷那麼大,相關無形資產相信不少。看看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於9月底有331.93億元,比6月底的141.9億元,短短3個月增133.9%,意味攤銷於未來幾季續高企。若新投資未能帶來更多收入,毛利率無可避免續被拖低。按管理層公布的策略,將增加交互形式廣告、優化廣告主工具及提升廣告定向技術等,個人認為措施能提升效果廣告收入。至於收入佔比達69%的增值服務,收入成本雖增32.4%,但收入升幅更高,有36.2%,毛利因而增38.3%,繼續是騰訊現金牛。管理層透露將擴大遊戲類型,包括多用戶遊戲(如棋類和玩家對戰)和高收入遊戲(如角色扮演)。此外,營運重點將由延長用戶在遊戲內的時長轉到擴展用戶互動。個人相信這些措施將吸引玩家「課金」,增加增值服務收入。   值得留意,包括支付服務和雲服務的其他業務,收入佔比雖僅只有總收入12%,毛利佔比更只有4%,但第三季收入急升347.6%,毛利更是轉虧為盈至9億元,一旦發展成熟,將來可望成為可觀收入來源。 綜合而言,收入成本增加將削弱盈利能力,新推出的策略能否提升收入增長是關鍵。(利益申報:本人現持有騰訊股份)。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1-18

機動戰士迷不要誤會,文章講的非馬沙(Char Aznable),而是深受港人喜愛的馬莎百貨(倫敦交易所股票編號:MKS)。他們公布2016/17年度中期成績表,業績甚醜樣。收入雖微升0.9%至49.94億(英鎊,下同),但基本溢利減18.8%至2.69億鎊,特殊開支2.06億鎊,稅前溢利跌88.4%至僅2,510萬鎊。基本溢利減,因英國本土服裝和家居毛利減5.2%及經營開支增1.8%。慶幸的是,食品業務毛利增4.3%,基本溢利才不至續跌。 本土經營困難,海外業務也一樣,儘管收入升7.6%至5.45億鎊,但獨資店舖錄2,050萬鎊虧損及特許經營溢利減15.4%,海外溢利減25.5%至僅1,840萬鎊。獨資店連蝕兩年,且認為轉虧為盈機會不大,管理層宣布將撤出中國和法國在內10個市場。身為其忠實顧客,當然替他們可惜,但也不感奇怪。因馬莎售賣的是英式品味,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個人認為他們的食品尚能打入海外市場,服裝則較難。 食品較易接受,高質素是原因之一,如其杏仁餅、奶油酥餅和薯片,食物櫃內總有幾包,工作累了來個小歇,是紅茶或咖啡的最佳良伴。至於服裝,瓜瓜是他們上班服的常客,家中衣櫃幾乎所有恤衫、領帶和西裝都是馬莎出品。無他,款式實而不華,用料和剪裁俱佳,洗熨容易且耐用。最重要是服裝尺碼齊備,是瓜瓜般體態豐盈人士的救星。但他們的休閒服就一件也沒有,因款式太老套。現在服裝潮流是Fast fashion當道,以便宜價錢就能購得設計上乘衣飾,難怪馬莎近年處於捱打狀態。 翻查最近5年業績,整體收入雖以每年平均1.7%升幅增加,但服裝和家居產品收入續萎縮,如2011年度有42.3億鎊,2016年度僅39.6億鎊,每年平均跌1.3%。到2017年度上半年更減5.3%。反觀食品收入,2011年度有45億鎊,2016年度升至55.1億鎊,每年平均升幅為4.5%,即使2017年度上半年也有4%。換句話說,若不是食品收入維持增長,馬莎的整體收入早已撐不住。 這麼說,馬莎不是死路一條?個人認為不會,因馬莎衣服是物有所值。如一件外衣,用料較佳,穿幾年仍光潔如新。剪裁也一樣,只要看看他們的男裝格仔或直紋恤衫,衣袖、錶袋和衫身的花紋是對稱的,代表裁剪和車工都有一定要求,非一般Fast fashion產品可比。產品質素好,但價錢並不昂貴,就是馬莎的競爭優勢。這也解釋為何馬莎的顧客有54%是逾50歲。此外,按市場調查,光顧馬莎原因之一是追求風格(style)而非時尚(fashion)。由此可見,馬莎服裝在市場仍能佔一席位。 但做生意始終要賺錢,不能單靠食品業務補貼時裝業務,故馬莎改革如推簡約時尚風格優質服飾、減少產品種類,增加尺碼和顏色選擇、產品按種類而非按品牌展示,並在試身室和付款櫃枱添加人手,種種措施旨在提升客戶滿意度。此外,還計劃整合店舖網絡,減少服裝店數量,但在較佳地點設分店及加開純賣食物的分店。至於海外業務,如前所述,馬莎將撤出部分市場,只保留包括香港在內有錢賺的分店。或許是經驗欠佳,管理層承認部分店舖太分散及欠缺規模,故往後將減少獨資店舖,把精力集中在特許經營,借助合作伙伴在當地拓展海外業務。 消費習慣改變,漸多人網購,加上速食文化衝擊,但願馬莎反擊能夠成功。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11-11

上周與朋友閒聊,得知財務匯報局(下稱財匯局)向執業會計師寄發《獨立審計監管的更新報告》。朋友形容報告印刷精美,合共30彩頁,隨附的信函更用上高級信紙。可是,現時正值會計師繁忙期,誰有閒心去翻閱?朋友還說,雖然全港只有4,500多位執業會計師,但並非每位都關心監管改革,看來不少份報告將淪為枱墊。按目前安排,財匯局經費由四間機構分攤,包括香港會計師公會,即瓜瓜有份為這精美報告埋單。錢還是其次,現在環保呼聲高企,與其花資源印製大量未必人人看的報告,何不讓有興趣人士自行上網下載電子版本?正如里安納度狄卡比奧最近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警示世人地球已危在旦夕,人類再繼續目前生活方式,不用再過多久我們就要付出沉重代價。身為公營機構,希望財匯局多行一步帶頭推動環保。   回說監管改革,究竟更新報告有何新發現?對比兩個重要國際組織入會要求後發現,執業會計師不可參與財匯局管治架構、質量鑒證人員須過冷河三年、檢查部門人員須獨立和避免利益衝突等。不過,翻閱該報告後得出一個強烈感覺,就是為政府早前推出的方案吶喊助威。沒有錯,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沒有理由自絕於國際社會,核數師監管制度必須改革至國際可接受水平。再者,目前採用的自我監管模式已不合時宜,制度確實存在問題,就好像長達10年聆訊的「胡定旭案」,當年就有不少聲音質疑公會。雖然改革勢在必行,但更新報告像推銷政府方案多一點,主要羅列方案如何符合國際規定,但對業界關心問題卻沒有詳加研究。   例如財匯局日後升格為獨立監管機構後擁有的權力,將包攬日常巡查、調查和處罰權,即是集警察和法官於一身。業界擔心其權力過大,如會計師公會早已表明反對。雖然更新報告詳列幾個重要海外司法管轄區做法,如英國和新加坡另設委員會或仲裁處作判罰決定,但為何香港仍要像美國和加拿大般權力一把抓?相信此議題並非研究範圍,所以更新報告未有解釋原因,只提及將有上訴機制,但詳情欠奉。此外,也未見財匯局進一步回應,更遑論如何紓解業界憂慮了。第二是公眾利益實體定義,按政府早前諮詢文件和及後總結,暫時只涵蓋上市公司。對於其他非上市公眾利益實體如學校、律師事務所、證券經紀、保險中介等,政府表明待新制度運行後再檢討。於中小型會計師行而言,這些非上市公眾利益實體核數服務是重要收入來源,其核數師一旦被定為監管對象,要麼撤出不幹或乖乖受財匯局監管,到時行政成本將更高昂。可是,更新報告只重申政府循序漸進建議,並無探討納入監管範圍引起的影響。第三是罰則,政府建議最高罰款額為一千萬元或獲取利潤的三倍,業界已表明罰款太重所以反對。雖然政府回應指出,建議無意藉施加罰款令核數師拮据財困,並表示將由財匯局制定判罰指引,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見財匯局在這方面的片言隻字,實在令人擔心。有趣的是,更新報告提及某些海外司法管轄區的罰款不設上限,某地區甚至判處監禁,是否暗示政府方案已屬仁慈之舉,業界好應感恩戴德額手稱慶?   最後,更新報告指出,政府將於本屆立法會會期提交修訂條例草案。可是,觀乎立法會目前的亂局,加上特首選舉和政府換屆在即,草案能否如願提交立法會頓成疑問。更重要的是,與其要業界硬食政府方案,倒不如切實解決業界憂慮,相信政府不願見到醫委會改革一役,在核數師改革中重現吧?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1-04

香港大學最近再受公眾關注,事緣在本屆校委選舉中,某候選人被指以微信紅包賄賂選民,事件經校委討論,最後以票數9比7裁定賄選投訴不成立,涉事人更成功當選為校委。但理由也頗有趣,據報有校委竟然指紅包金額「微不足道」,因此不構成賄選誘因。 說到微不足道(Immaterial),相信沒有會計師會感到陌生,因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concept)是會計和核數重要基礎之一。所謂重要性水平,其實是對財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臨界值。套用在會計上,典型例子是低價值固定資產。按會計的配合原則(Matching concept),即收入須與開支匹配,購入的固定資產須按使用年期做折舊。但為行政方便,一般公司會為固定資產設置門檻,低於門檻的資產當成開支在損益表確認。此做法雖違反配合原則,但在財報用家的角度,根本不會關心一千幾百元資產的折舊。在會計師角度,為這些細額資產造帳也費時失事。 應用在核數也一樣,若帳目出現錯漏,只要金額是微不足道,就算不去改正或披露,財報用家不會因此而被誤導,核數師一般都會接受。因此,在開展核數工作前,核數師須計算出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 level)。舉例如審核一間公司收入時,其年度收入10億元,在考慮其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Performance materiality)時,若可接受水平是0.5%,所有500百萬元或以上的交易須核查,低於500萬元的交易則再用另一個方法進行抽樣,具體操作在此不贅。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將影響審計風險,即是核數師睇漏眼,並且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一般來說,重要性水平愈高,審計風險愈低,反之亦然。 但這不代表重要性水平蓋過一切。如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錯漏,不論涉及金額有多少,我們一般會擴大抽查範圍,旨在確定錯漏是否「偶爾發生」。結果只是個別事件當然最好,若是經常發生,核數師就不得不著力關注了。 另一個考慮點是問題的性質,一時大意或輸入錯誤之類不成問題,但若性質嚴重如失職甚至舞弊,即使金額如何微不足道,面對此等誠信危機,核數師是不會輕易接受的。道理很簡單,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今日只貪少許,難保明日不會多貪。正如水箱穿了個小咕窿,不及時修補,日後隨時變成大窿。 既然重要性水平如此重要,究竟核數師如何設定呢?雖然審計準則並沒有統一的數值,但卻指示了方向,如在審計開展前和結束前需計算和重算重要性水平。此外,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版的《Audit practice manual》提供一些參考基準,如一間公司的淨資產或收入在750萬元以內,其重要性水平可定為3%,750萬元與1,500萬元之間可定為2.5%,1,500萬元至3,000萬元為2%,3,000萬元至5,000萬元為1.5%,超過5,000萬元則是1%。值得留意,此手冊自2010年起未有更新,上述基準是否仍然適用,須留待核數師自行判斷。 回說港大校委涉嫌賄選事件,由於缺乏具體資料,因此不便評論誰是誰非。但若校委真的只以金額微不足道為由拒納投訴,而不考慮其動機或對選情舉足輕重,實在令人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高尚學府徹底失望。香港剩下的核心價值已不多,若連引以為傲的廉潔也守不住,香港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10-28

停牌多時的漢能薄膜發電(566)有望復牌,早前傳媒報道證監會已開出條件,當中包括委任財務顧問以遞交復牌建議書及公司帳目的核數師報告須為「無保留意見」。但漢能隨即發出聲明,指該消息並非由他們披露,但對報道所提及的條件卻不置可否。   若報道所言非虛,漢能復牌機會有多大?委任財務顧問並非難事,最大問題在於核數師會否出具「Clean report」。翻查2015年年報,核數師安永就漢能應收帳的可回收性出具保留意見,包括漢能聯屬公司和第三方客戶的應收款、預付款和合約款項等合共55.97億元,佔相關款項總額約76%。 今年情況如何呢?未探討前,必先講講漢能業績。今年上半年收入急升55.6%至32.96億元,毛利連帶升41.4%至20.65億元。此外,由於幾項重大費用減少,如分銷費用減27.7%,行政費用減25.9%,研發成本減29.1%,埋單計數半年純利為8.21億元,較去年同期5,932.3萬元虧損大幅改善。可是不用開心得太早,業績背後存在重大隱憂,說的就是應收帳回收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應收合約客戶總額增2.1%至29.93億元,貿易應收帳更急升47.5%至54.51億元。特別是後者,上升原因是上半年收入增加及去年舊債還未償還。按貿易應收帳的帳齡,6個月內總額有19.08億元,這些帳款全來自今年上半年收入,佔當中約57.9%。即是說,在每收到100元收入中,僅42.1元是在半年結日或之前已回收,餘下的57.9元仍結欠,新債回收情況似乎不算理想。   至於舊債,今年上半年漢能主要客戶是山東新華聯(獨立第三方)和漢能聯屬公司(關聯公司),其銷售佔總收入分別為64%和14%。細看個別客戶的貿易應收帳,山東新華聯尚欠24.23億元,當中帳齡超過1年有9.37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6個月至1年的應收帳。一個有趣現象,將山東新華聯貿易應收帳結餘減去承前再加今年上半年銷售,得出的6.97億元就是期內向漢能償還的金額,但當中6.39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減去帳齡在6個月內的應收帳)是來支付新債,只有5,796.8萬元用來支付舊債。   漢能聯屬公司情況也差不多,截至6月底貿易應收帳有26.38億元,當中帳齡6個月至1年有4.85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3個月內及3至6個月內的應收帳,超過1年更高達20.85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6個月至1年及超過1年的應收帳。以上述同一方法計算,漢能聯屬公司於期內向漢能償還了得出的4.06億元,但當中3.78億元用以支付新債,餘下只有2,723.8萬元是用來支付舊債。   從上述帳齡分析可以看出,新債回收情況欠佳,舊債更是沒有甚麼進展,實在令人擔心其可回收性。在今年下半年,若回收情況仍未有好轉,而且漢能依然不為債項做減值,核數師會否簽發「Clean report」頓成疑問。或許你會說,漢能只要把心一橫做減值,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的確是,但因涉及金額並非細數目,以去年核數師有意見的應收帳55.97億元計算,相當於目前資產淨值約69%。換句話說,若在今年全數減值,股東權益將大跌接近七成,就算「投降輸一半」只減值五成,資產淨值也要減少34%,即使股票能夠復牌,到時股價表現又會如何? 假若復牌條件真的需要「Clean report」且回收依然未見改善,漢能就要面對「減值或不減值」的兩難局面,費煞思量呀!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0-21

三星電子(韓國交易所:5930)旗艦品牌Galaxy Note 7面世僅1個月,因發生多宗電池起火事件而需緊急召回。但更換後的新機依然出事,最後落得停產收場。   繼Galaxy S7後,Note 7本可成為三星另一棵搖錢樹,手機發布後預訂反應熱烈,如在韓國短短兩日已接獲破紀錄20萬部預約量,據說相當於S7的兩倍。即使期後因產品檢測出問題而延售,以至出現第一次召回和停售,用家反應似乎頗正面。按三星於本月初公布的盈利預測,預期第三季總收入49萬億(韓圜,下同),較去年同期減5.2%,料經營溢利則增5.5%至7.8萬億圜。   不幸後來三星宣布Note 7永久停產,收入預測隨之下調至47萬億圜,經營溢利預測更調低至5.2萬億圜,兩者較去年同期分別減9.1%和29.6%。值得留意,下調數字只是中間數,按管理層最壞打算,總收入或跌11%至46萬億圜,經營溢利或跌31%至5.1萬億圜,故推算Note 7將於第三季損失2萬億圜收入,帶來2.6萬億圜虧損。   若以Note 7售價每部100萬圜計,涉及手機數量約200萬部。三星還預計今年第四季和明年第一季經營溢利將分別減2.5萬億和1萬億圜,連同第三季的損失,三星將要花6.1萬億圜為Note 7埋單。本來高高興興坐收可觀盈利,現在變成巨額虧損,是否有點紅事變白事味道?難怪三星股價在公布停產後急挫8%至153.5萬圜。   三星2015年業績可謂乏善足陳,總收入跌3%,手機業務收入更跌6%。若非半導體業務撐起業績,經營溢利不可能錄5.5%增長。來到今年第一季,推出S7令業績現起色,手機業務收入升8%,帶動總收入升6%,經營溢利增長更達11.7%。儘管當時有分析員認為,業績理想皆因S7提早在第一季推出,預期第二季將無以為繼。豈料S7不負所望,第二季手機收入仍增2%,加上其他業務表現理想,總收入增5%,經營溢利更升18%。可能是食髓知味,Note 7提早在8月發布及9月開售,好讓盈利提早入帳,更有不少評論認為,三星欲趕在iPhone 7開售前搶吃市場份額。但或許是過於倉促以致品質測試未有做好,匆匆推出市場結果弄至今日田地。   若有留意,Note 7電池容量是3,500mAh,較S7的3,600mAh低,為何後者沒事(盛傳曾發生數宗事故),但前者偏偏出事?據聞問題出在電池。因Note 7配置較密集,單是觸控筆已佔不少空間,採用外殼較薄的電池。但當手機遇上短路變得過熱,電池內的化學物質不停膨脹,電殼不勝負荷而爆開。實情是否如此留待三星調查結果,但有一點幾可肯定,事件將令用家失去信心。   一個既無聊但有趣的發現,目前三星股價是每股153.5萬圜,相當於1.5部Note 7售價。反觀蘋果公司(NASDAQ:AAPL),以目前每股117美元計,1股只能買到八分一部iPhone 7 plus 256GB。   上述計算當然沒有甚麼參考價值,但有趣的是,蘋果於07年6月29日開賣第一部iPhone,以8G為例售599美元,當時蘋果股價是21.82美元,若將購買iPhone的錢轉投蘋果股票並持貨至今,不計股息,單是股價升值已令該筆投資增436%至3,212美元。另外,第一部Galaxy Note在2011年10月面世,當時售價折合為85.77萬圜,三星當年股價約96.8萬圜,若不買手機,轉為投資三星股票,不計股息,持貨至今也升值59%,至136萬圜。從中得出一個結論,不論蘋果或三星,買其股票可累積財富,買其手機則累積電子垃圾,對吧?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0-14

最近美國司法部要求德意志銀行(FWB:DBK)支付140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罰款,作為住房按揭證券調查的和解費用。無獨有偶,早前歐盟裁定蘋果公司(NASDAQ:AAPL)須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約1,112億港元)巨額稅項,將兩事聯起來看,像是兩國拳腳交鋒,大有以牙還牙味道。不同的是,蘋果有的是錢,截至今年6月底手頭現金連同長短期金融資產有2,315.2億美元,稅款只佔當中6.3%。德銀可慘了,去年剛錄67.72億(歐元,下同)巨額虧損,雖然今年上半年不用虧蝕,但業績倒退81%至僅2.56億元,現在還要面臨巨額罰款,充分體現「屋漏偏逢連夜雨」景況。難怪消息一出,其在歐洲的股價即時下挫。以收市價計,股價於9月16日下跌8.5%至11.99元。   德國總理默克爾口裡雖說拒出手拯救,但傳德國政府低調與華府談判,冀盡快解決事件。究竟最終罰多少還是未知之數,但有一點可肯定,就是德銀對罰款所做撥備明顯不足。按中期報告披露,管理層早為該調查做撥備,但礙於當時仍與美國司法部講數,故未有披露撥備金額。但德銀為民事訴訟和監管執法撥備總額才不過55億元,即使計入「more than remote but less than probable」的17億元或有負債,總額也僅72億元。究竟德銀對罰款金額過於樂觀,還是美國司法部來一招「打死狗講價」,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關注點是德銀財務狀況。面對巨額罰款,不少報道和分析皆認為德銀賠不起,理由之一是德銀市值僅160億元,罰款佔市值近八成。一般來說,市值多寡不會直接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即使市值蒸發多少,影響的只是股東口袋,按理公司資產應不減分毫。但間接影響卻存在,如德銀若在此時發行新股集資,股價低迷當然影響集資額和投資者意欲。如以庫存方式回購公司股票(若有的話),現在拿出來套現,所得資金自然減少。另外,市值大幅下滑反映投資者缺乏信心,或影響信貸評級而不利日常交易。德銀評級早被下調,如長期優先債於2014年分別獲穆迪、標準普爾及惠譽給予「A3」、「A」及「A+」評級,後兩者於去年分別降至「BBB+」和「A-」,前者於今年降至「Baa2」。還有一點,德銀屬「大到不能倒」,股價續急挫或連累其他相關行業股價,若德銀手持這些股票,價值當然也受影響。   回到基本問題,究竟德銀有能力支付罰款嗎?截至6月底,總資產18,032.9億元,當中流動準備金2,230億元。減去總負債,資產淨值仍有668.09億元,罰款金額相當於資產淨值約19%。但這不等於付得起,因銀行必須維持若干財務要求如資本充足度。來個大膽計算,德銀目前風險加權資產4,022.17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435.2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是10.8%。若從風險加權資產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中扣除罰款,兩者分別減至3,897.17億元和310.2億元,相除後得出的CET1是8%,雖仍較歐盟《巴塞爾協議III》最低要求4.5%高,但在最近一次壓力測試中,德銀在極端條件下的CET1僅7.8%,是表現最差的12間銀行之一。若計入罰款,此比率相信將更低。因此推斷德銀極可能須集資才能渡過難關。   德銀將於本月底公布第三季度業績,究竟罰款撥備需多少及對業績的影響等,相信到時便會揭曉,我們遲些再作跟進。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2016-10-07

記得有位前輩講過「賭」和「博」分別,前者莊家或輸,後者莊家必贏。在香港最佳例子是由馬會營辦的賭波、賭馬和六合彩等「博彩」活動。貴為全港最大莊家,每年盈利以億元計。有趣的是他們打破莊家必贏神話,扣除撥捐信託基金35億元後,去年度(截至6月底)居然虧損2.98億元。但虧損並非來自博彩業務,而是投資。 先講去年度博彩業務3個重要指標:投注總額增5.9%至2,026.96億元;博彩及獎券收入升4.6%至326.83億元;純利及佣金則漲4.8%至109.75億元。如何解讀?首先,將博彩及獎券收入與投注總額相除,得出16.1%就是利潤率,即每100元投注中扣除83.9元博彩彩金、回扣及獎券獎金後,馬會能賺16.1元收入。但還要向政府支付博彩稅、向獎券基金撥款及其他零星款項共10.7元,餘下5.4元才是純利及佣金收入,也代表博彩業務整體盈利能力。值得一提,論最賺錢要數足球博彩有6.9%,其次是六合彩有6%,賽馬則最低,僅4.3%。 所謂馬會多過米舖,去年度全港有102間場外投注站,還聘2萬名員工,加上日常燈油火蠟,經營成本增7.6%至96.42億元。按管理層解釋,主要受僱員成本和折舊開支增加影響。特別是前者,期內馬會員工人數減8.8%至2.2萬名,但僱員成本卻增6.7%,簡單地將兩者相除,得出人均年薪18.4萬元,較2015年度升17%。埋單未計投資回報及出售物業收益前稅後經營盈餘39.56億元。雖較2015年度減4.6%,但金額非常可觀。 接著是投資,去年度虧損9.33億元,較2015年度的15.5億元投資盈利跌160.2%。是次虧損是自09年度金融海嘯以來首次,還未計入在其他全面虧損確認的5.52億元公平值虧損。主因有幾項,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錄2.15億元淨虧損、兌換差額現2.41億元損失、可供出售財務資產減值2.13億元及承擔股票和債券基金除稅後虧損共5.9億元。 問題來了,馬會的投資策略以分散風險和爭取穩定回報為主,為何參與高風險的衍生工具?原來馬會計劃以借貸作融資來為跑馬地會所擴建,為對沖利率風險而訂立利率掉期合約。不幸的是,該合約的公平值於年結時下跌,因而出現1.94億元虧損。值得慶幸的是,虧損只是帳面而未實現,日後有機會回升,當然亦有可能續跌。至於兌換虧損,相信是人民幣貶值關係。截至6月底,以人民幣折算的金融資產和手頭資金約23.92億元。按年報披露敏感度分析,若人民幣貶值5%,去年度除稅後盈餘將減9,000萬元或30.2%。去年度人民幣持續貶值,難怪出現兌換虧損。 最後是股票和債券表現,由於缺乏資料,故無法討論。但粗略計算,馬會去年度金融資產平均帳面值約413.67億元,按投資虧損9.33億元計,投資回報率為負2.3%。去年股市雖較波動,如恒指在去年6月至今年6月底跌20.8%,但馬會投資在海外上市的股票和債券較多,同期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升1.8%,倫敦富時100指數則跌0.3%,單以此來看,馬會的投資表現似乎不及市場平均。 馬會這邊廂從賭仔身上贏錢,那邊廂卻在投資市場輸錢,證明賭博不是好東西。所謂小賭怡情,大賭亂性,還是不碰為妙吧?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09-30

思捷環球(330)截至6月底全年純利2,100萬元,較去年度36.96億元虧損明顯改善。有趣的是,不少傳媒皆用「轉虧為盈」報道,但細看業績後發現,思捷盈利主要來自出售資產和稅項回撥,核心業務仍見紅。首先去年12月將九龍灣辦公室出售,扣除交易開支後套現9.13億元,減去物業帳面值後,淨收益7.31億元在損益表內確認。這麼說,思捷豈非要另找地方作辦公室?放心,這單交易特別處在於,思捷向新業主租回大部分物業,首3年每月租金約240萬元,其後3年為290萬元。計一計數,未來6年思捷需繳付租金總值約1.91億元,每年平均租金3,180萬元,假設新業主不用為此交易做融資,粗略算租金回報率高於3.5厘。以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2015年12月乙級寫字樓市場回報率約3厘,今年1至7月回報率(臨時數字)則在3厘至3.4厘之間,單以此比較,新業主應對此交易甚滿意。 至於稅項回撥,因香港稅局對思捷旗下公司作稅務查詢,涉2006/07至2008/09課稅年度。調查結果是往年稅項開支撥備過高,多出的4.09億元撥備需於今年回撥。此外,還有1.97億元因特殊非經常支出產生的淨稅項收益及往年稅項撥備,兩項合計為思捷帶來6.06億元稅項抵免。除上述特殊收益外,思捷於去年還有7.55億元特殊非經常性開支,包括精簡人手4.62億元,IT應用程式減值4,800萬元,為關閉店舖額外撥備1.86億元及為虧損店舖固定資產減值5,900萬元。撇除上述特殊非經常性收入和開支,思捷去年實質錄5.72億元經營虧損。雖則如此,但較2015年度的7.18億元經營虧損收窄20.3%。 經營虧損改善主因兩大經營開支即員工和租賃成本下降。撇除精簡人手特殊開支,年內員工成本30.18億元,對收入比率為17%,按年降1.4個百分點。租賃成本27.93億元,對收入比率為15.7%,跌0.6個百分點。兩項開支明顯減少,主要受惠於關閉盈利欠佳店舖和精簡組織架構。 值得留意,零售收入雖於去年減3.6%,但撇除匯兌因素影響的實質跌幅僅1.3%。此外,零售淨銷售面積減10.9%,但同店銷售卻升4.3%,德國和其他歐洲地區表現最好,前者銷售按當地貨幣計升5%,同店銷售增長5.8%。至於後者,兩個比率分別是3%和6.9%,顯示銷售有回升跡象。唯一擔心是亞太地區,銷售按當地貨幣計跌12.6%,同店銷售挫4.1%。另外,去年電子商店表現非常突出,銷售按當地貨幣計升15.3%,德國、歐洲其他地區和亞太地區升幅分別有11.5%、17.7%和72.2%,有望成為新的銷售增長來源。但思捷批發業務表現差勁,年內收入減17.3%,以當地貨幣計則跌10%,當中亞太區表現最差,跌38.4%,主因銷售面積減少。德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則分別跌7.4%和10.1%,主要是同業競爭激烈、客量減少及部分銷售轉移至電子商店。 綜合而言,思捷的虧損雖收窄,但離真正轉虧為盈還有一段路程要走。個人認為最大問題是品牌老化,思捷目前客戶主要是X世代(即35歲至50歲)佔最多,品牌要健康發展,如何吸納千禧世代客戶(即35歲以下)是一大挑戰。此外,面對歐洲經濟不明朗,亞洲經濟增長放緩,加上歐元疲弱,但思捷大部分收入卻以歐元結算,今後幾年表現能否復甦,我們拭目以待。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09-23

全球第7大貨櫃航商韓進海運(韓國交易所股票編號: 117930)突申請破產保護,對本已步入寒冬的航運業添煩添亂。因事出太突然,且擔心韓進不能支付碼頭裝卸等費用,各地港口紛拒韓進船隻進港。按韓進截至本月17日船隻運作狀況報告,在97艘船隻中,約48艘滯留公海(Waiting in Open Sea),5艘遭扣押(Arrested)及8艘被禁止進出港口(Embargo),情況有幾惡劣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韓進破產沒有震散航運股,股價反拾級而上,如主營集裝箱航運的東方海外(316)股價自8月31日至本月9日累升22%,中國遠洋(1919)和中遠海運港口(1199)(前稱中遠太平洋)分升17%和2%。即使集裝箱佔收入約60%的中外運航運(368)同期股價升29%。最令人大感不解的是太平洋航運(2343)不做集裝箱而專注乾散貨,股價也大升66%。韓進雖經營乾散貨,但收入佔比非常少,集裝箱才是主要業務,破產只影響集裝箱市場。投資者是否錯誤解讀,讀者自行判斷,但坊間確有不少人不了解航運業,最常見是錯用「波羅的海指數」來為集裝箱航運股做分析,當中不乏著名股評人和財經專家。 國際航運市場大致可分乾散貨、集裝箱和油。雖同為航運,但各自有不同市場。乾散貨泛指工業原料和初級商品如鐵礦和木材等。集裝箱則是貨櫃,運輸物品主要是工業下游製成品如紡織品和電子產品等。油包括原油、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等。3個市場現況皆有別,以去年為例,乾散貨因運力過剩及貨運需求急跌,出現「價量齊跌」。集裝箱同受運力過剩影響,但貨運需求仍增,故現「價跌量升」情況。油就完全不同,因國際原油價格續低迷,石油貿易活躍下刺激運力需求。但油輪運力沒有同步增長令運費攀升,故是「價量齊升」。此外,3類貨品所用船隻也不相同,乾散貨是用乾散貨船運載,集裝箱用貨櫃船,原油用油輪,3種商船的規格完全不同,彼此不能互用,正如不會有人用貨櫃車去運送汽油,用密斗貨車去拖貨櫃,或用油車去載煤炭。 至於「波羅的海指數」(簡稱BDI),相信是太過有名,外行人不知道它只反映「乾散貨」市場的價格水平。若要分析「集裝箱」航運的運價,我們應參考「集裝箱運價指數」。不同地區有不同指數,於中國可參考「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簡稱CCFI)。若有人再用BDI來為集裝箱航運股把脈,就會知道此人連基本分析也搞錯。 回說韓進,弄至今日田地並非一朝一夕,過度借貸加上行業不景是主因。截至去年12月底,負債股權比率高達817%,代表在每100元資產中,89%依靠借貸,僅11%來自股本。此外,流動資本也急遽惡化,流動資產比率僅0.24倍,流動資產嚴重不足以抵償流動負債。早於4月,韓進已向主要債權人提出債務重組方案,可惜不獲批准才申請破產保護。另外,因事前未有妥善安排,旗下多艘正航行的船隻不能靠岸。韓進是南韓主要集裝箱航運公司之一,申請破產後,業界急需找尋其他航運公司代替,加上臨近年尾銷售旺季,運費一下子被推高。投資者憧憬運費續高企,航運股股價因而造好。但韓進運力只佔全球不足3%,就算破產也只是將商船出售而不是拆卸,不會影響全球整體運力。況且,未來幾年仍有大型貨櫃船下水,運力過剩問題仍困擾集裝箱航運業。由此推斷,航運股板塊現調整是早晚的事。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09-09

4年前,還是會計界立法會議員的陳茂波決定不競逐連任,議席由4位會計師爭奪,以當年候選人編號排序,分別是梁繼昌、黃宏泰、陳普芬及林智遠。論當時知名度,說林氏最高相信沒有人反對,廣受業界重量級巨頭支持,被看高一線。但最後卻由泛民背景的梁繼昌當選。 4年後的今天,同一議席由梁氏和陳弘毅對壘。陳氏雖標榜自己是獨立人士,但卻得到業界一眾巨頭支持,程度更較去屆有過之而無不及。如選舉日前幾天,幾個業界團體通過不同渠道為其拉票。在認識的會計師中,粗略估計逾七成表示支持他,聲勢可謂一時無兩。結果不用多說,梁氏衛冕成功。但始料不及的是票數差距甚大,梁氏取得12,131票,反觀陳氏僅得6,836票。問題來了,林智遠和陳弘毅均是業界翹楚,不論在那裡定能獨當一面,為何獲業界巨頭垂青卻無助選情?與幾位朋友分析後得出相同結論:梁氏連任當然與他過去4年表現有關,但另一重要原因相信是業界積存已久的階級矛盾。 雖然不知會計界選民的年齡分布,但從會計師公會資料所見,39歲或以下會員人數有16,554人,佔總人數達43%。眾所周知,會計師工作時間長,經常要無償加班,但待遇比其他專業並不優厚。為此年輕會計師早已滿腹牢騷,對手握大權的會計師老闆更是心存不滿。行業生態遲遲未見改善,年輕會計師豈不絕望?老闆們支持某候選人嗎,偏偏就要你們不能如願,愈鋪天蓋地宣傳就愈反感,投票時自然反其道而行。再講,陳氏政綱主打維護業界利益,無疑打動不少業界老闆的心,如倡議「造大個餅」就是一例。但不少年輕會計師仍在打拼階段,加上會計師人數以商界專業會計師佔最多,縱使餅造大了,我們又能分到多少餅碎?這也解釋為何陳氏得到巨頭支持,卻不能進一步贏取會計選民的心。綜合而言,選舉結果其實是選民對會計業界不滿的投射,是階級間的鬥爭。不論是誰,若有意為下一屆參選作部署,如何爭取年輕會計師認同是要務。 梁氏順利當選,選民如瓜瓜者有3個期望。首先,功能組別議員代表業界服務社會,理應以全港市民利益為先。除運用專業知識參與制定法律外,希望繼續為我們把關,好好監管公共開支和監察政府工作。其次是兩個關乎業界未來發展事項,說的就是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改革及公司條例第408條。核數師監管改革迫在眉睫,政府的方向很明確,一切從嚴,日後監管機構不單將全由非執業人士掌管,職權更是缺乏制衡,將集調查和判罰於一身。儘管業界普遍反對,但看來事在必行。若政府一意孤行硬推方案,希望梁議員能協助業界爭取支持。至於第408條更被業界視為惡法,若有核數師觸犯相關核數師報告遺漏罪行,連負責的審計員也有機會負上刑責。希望梁議員繼續跟進力求修訂法例,至少不讓審計員受株連。 最後是會計界選民基礎。按職業訓練局統計,目前全港逾10萬人從事會計和核數工作,但只有會計師公會的逾4萬名會員合資格登記成會計界別選民,以今屆選舉為例,已登記選民人數是26,008人,佔從業員人數僅26%。為使議員更具代表性,希望梁議員爭取擴大選民資格,以及在聽取業界意見時,不要忽略另外的74%。 在此恭喜梁議員連任成功,謹祝未來4年議會工作順利。此外,也請陳弘毅先生不要氣餒,你在選舉中的表現實在出色,請繼續為社會和業界出力。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2016-09-02

代表香港打不死精神的759阿信屋遭人惡搞,本周初網上瘋傳一篇「報道」,說因巨額虧損將全線結業,不單圖文並茂,而且還說聲稱是出自CEC國際(759)主席林偉駿之口。不少網民信以為真,其後CEC公開澄清絕無此事。其實該文的內容相當粗糙,如標題說阿信屋蝕7,000萬元,但實情是去年只虧損2,972萬元,即使計入其他全面虧損,總虧損也只是4,783萬元。此外,文章還說要補回虧損,至少要賣出298萬包薯片才成。但按文中所說以每包10元計,總金額只是2,980萬元,前言完全不對後語。CEC是上市公司,是次惡搞有擾亂金融秩序之嫌,執法部門應要介入吧。   究竟阿信屋有無結業危機?去年雖虧損,但經營活動現金流仍有4,226萬元淨流入。截至4月底,CEC流動資產不足以償付流動負債,但因整筆6.79億元銀行貸款須按會計準則歸類為流動負債。再講,該貸款以CEC物業和若干流動資產作抵押,銀行承受回收風險有限,除非銀行突「落雨收柴」,否則不會出現資金問題。儘管阿信屋結業風險有限,但不代表無隱憂。首先是貨品折扣,今年初圓匯回升,阿信屋於4月取消「689優惠」。但礙於客量減,在6月復辦,生意隨即回升。林先生在某報訪問中指與端午節7折優惠日比較,端午節當天開出發票僅59萬張,每張貨品平均數量4.6件。反觀復辦「689」,一天發票量68萬張,每張貨品平均數量升至4.8件。反映顧客對價格極敏感,取消折扣等於將生意拱手讓人。   顧客在意價格,常見解決方法是採用交叉補貼,如超市常將部分貨品減價作招徠,然後從其他貨品賺回來(註:有些超市會要求供應商承擔減價損失)。此招所以成功,因超市面積普遍較大,貨物種類齊全,大部分顧客不會只買特價貨。但阿信屋貨物種類必定不及超市多,不易做到交叉補貼,吸引顧客光顧必須鬥平,故不宜再取消折扣。另一方法是採用Product differentiation售賣特式貨品,阿信屋其實做得不錯,如早前推急凍麵包蟹和澳洲牛扒,因物有所值和宣傳得宜,反應熱烈,想添購但早已售罄。阿信屋還推自家品牌零食和食品,銷量似乎不錯,不妨多賣特色產品以增加生意。另一問題是獲利能力甚低,如去年每賣100元貨品才淨賺1.1元,能否壓縮採購和經營成本是關鍵。阿信屋似未出盡全力,如進口採購匯價。阿信屋貨品定價是按成本加成,匯價急升必推高售價,但售價太高影響銷情,最後影響毛利率。   如今年初日圓急升,故錄2,920.7萬元匯兌虧損。未計匯兌虧損整體毛利率約34.6%,計入後毛利率跌1.2個百分點至33.4%,影響可見一斑。匯價是外在因素,阿信屋也很無奈就不對。阿信屋採購主要以港元、人民幣、美元、日圓及歐元結算,當中日圓和歐元影響最大。如去年若港元兌日圓貶值5%,除稅後純利將22%或619.6萬元,若港元兌歐元跌5%,除稅後純利將減4%或113.3萬元。外匯對盈利影響大,按理應做對沖保平安,但阿信屋只靠調節貨品來源地減低風險,成效有限。市面有多種外匯對沖方法,花成本是必然,但與外匯風險相比,成本遠低於風險帶來的損失,應慎重考慮為進口採購做對沖,就算不是百分百,至少應做部分。   至於經營成本,店舖租金是主要項目,今年佔零售收益比重近12%。阿信屋應重組銷售網絡,減少重疊。以其知名度,可考慮將部分店舖遷往租金較低的住宅區或樓上舖,以降低舖租壓力。綜合而言,要配合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阿信屋必須設法壓縮成本,做到慳得1蚊得1蚊。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五刊出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