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津每逢假日都會跑到海邊潛水,彷彿是陸地以外的另一個家。 潛入一片明澈蔚藍的大海裡,賞心樂事莫過於此── 細意探索海底世界,穿梭彩色繽紛的珊瑚礁,邂逅數以千計的海洋生物。當中,尤以潛水攝影讓他心嚮往之。用相機把握眼前一瞬間,留住大自然呈現的神秘美態。原來海水很會吸收天然光。水域越深光線越弱,肉眼能看到的水世界其實不怎麼美。唯有透過鎂光燈下的鏡頭捕捉,才能深刻見證海洋生物帶來最震懾的鮮艷真貌,還有一幕幕婀娜多姿的水中妙態。 放眼眾多模特兒中,他鍾情海蛞蝓(右圖)。身體柔軟且色彩豐富悅目,堪稱水底裡最艷麗的生物。但隱藏在華麗外表之下,底蘊卻是無比毒性。在沉醉於海洋的8年間,林津所遇見的生物太多是「難以捉摸」,即使輕碰也能使他處於危險之中。他學會靜候,等候著大海給他每一個驚喜,讓他拍攝牠們最自然的一面。 剛過去的暑假,林津相約友人們前往峇里島,尋找罕見的翻車魚。可惜直至旅程曲終人散的那天,依然未見蹤影。對此事他沒有絲毫失望,因在這裡,還有數千種海洋生物與他幸會、暢遊,縱然沒有翻車魚,他眼前的海洋世界仍然是美不勝收。Every dive is a good dive,每一趟的潛水之旅都讓他有新的體會。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夜幕低垂,家家戶戶都已關燈酣然入睡;一群青年乘著烏燈黑火的契機,竄進沒有護衛員駐守的地帶,拿出一罐罐噴漆在大廈外牆塗鴉。翌日清晨,繁忙的上班族身影穿梭,赫然投射到這不一樣的色彩世界。午後,外牆已被清洗乾淨。香港的塗鴉藝術往往如此,一日鮮。 Ken仍記得十多年前,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街頭玩滑板、塗鴉的青蔥歲月,當然也上演過被警察追截,落荒而逃的戲碼。鍾情塗鴉,源於澳洲讀書時,那時街上總看不見一道乾淨的牆。也許這正是香港塗鴉文化一直無法普及的原因。一個城市能否找到它的蹤影,取決於該城是否想它存在。 graffiti既是一門藝術,也是遊戲,比併誰的牆畫能夠在「有限時間」內讓最多人認識。但是,任誰也不想花兩小時所畫的心血,半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天,不乏赫赫有名的外國塗鴉藝術家獲邀來港展覽。然而,前往欣賞人卻不及天星碼頭一幅寂寂無名的牆畫,一日之間吸引眾多過客駐足觀賞。對藝術家而言,街頭才是第一個展示作品的藝廊,街頭才是最快、最簡單直接的平台,讓更多人認識塗鴉文化。除了好位置難求,塗鴉工具有限,亦曾令這門藝術的發展裹足不前。五金舖買到的噴漆,難以畫出多層次的字型及圖案,驅使Ken開店專售外國入口塗鴉工具,更與不少青年中心合作辦工作坊,期許讓年輕人在較完善環境下培養塗鴉興趣,也讓社會上更多人認識graffiti為何物。 周一刊登
機緣巧合下,因一部有關小丑到戰地醫院探望傷者的紀錄片,讓兆澤開始思索,也許自己可以做點事,回饋社會。小丑的本事,就是能夠在緊張的環境下,把氣氛都變得輕鬆,使人們如他期望般愉快自在。既有此能力,何不走訪各家醫院病房,為正與病魔搏鬥的人帶來正能量呢?念頭一動,「關懷小丑」亦開始付諸行動。 醫院是一片白色的世界。白色的牆、白色的床,還有身穿白袍的醫生護士,一種嚴肅、冷清的感覺每天亦復如是。倘若一群色彩繽紛的小丑闖進來,他們只管變魔術、玩雜耍、扭氣球,誰都會立即笑逐顏開。無論是病人或是醫護人員,當一個人因此笑了,開心的感染力便會蔓延開去,整個病房、甚至整間醫院裡的人都會受惠。 但面對著剛動完手術的病人,兆澤就不會刻意逗弄他們,大笑可能影響傷口愈合,此際就不便打擾休息了。遠遠揮手打個招呼表達關心,讓他們在關鍵的時刻感受到溫暖的支持。 一次這可愛的小丑踏進善終病房,終於遇上挑戰。首次接觸臨終病人的他,心情頓時沉重起來,顯然有點不知所措。相反,面前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伯伯態度從容,還豎起大拇指稱讚「Very Good」。每當他感到一點恐懼或欠缺信心時,回想病人遞給他每一個虛弱但感動的微笑,彷彿為他注了一劑強心針,繼續為這有意義的任務努力下去。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小丑,出沒於嘉年華、商場、派對上,舉止滑稽詼諧,帶來源源不絕的歡樂與驚喜。年輕而有熱誠的兆澤(圖),戴著同一樣的紅鼻子,卻有一套與眾不同的小丑秘技。 倘若出席小朋友的生日會,誇張的濃眉大眼,抹上一張番茄紅的大嘴巴,一張看似時刻都在笑的臉立即呈現;再畫上兩隻巨型大板牙,就讓一群換牙中的小豆丁統統笑翻了。那些黏在媽媽身後的小孩,又怎麼辦? 兆澤作為一名小丑,有必要經常保持極高的敏感度,注意他們的情緒、感覺,就能「對症下藥」。先跟家長打招呼,讓他看見小丑哥哥善意的一面,然後扭扭氣球送予其他小朋友,一陣子後,比較害羞的小孩還是會主動靠過來說:「哥哥,我也要一個!」。快樂,能感染身邊的人一同追尋快樂。 兆澤很享受當小丑時每分鐘的快樂。過程中,根本沒餘地讓他出現負面情緒,因為小丑就是要以「氹人」為本,儘管遇到挫折不順,也只會不斷用各種方法逗人歡笑,直至成功為止。比方說,一時失手把氣球弄爆了,頓時全場靜了下來。尷尬?失落?渾身喜劇感的他,第一時間逗趣的扮作驚慌,瞬間又引得一陣哄堂大笑。The Show must go on,行動不一定能換來回報,但嘗試總比原地踏步更實際。 快樂的人,能讓身邊的人都越來越快樂;若非真心真意,觀眾一定感受得到。從小丑身上學到的快樂秘訣,只要好好加以利用,在日常生活上必能大派用場,緩和周遭緊張不安的氣氛。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開宗明義,棟篤笑就是一個人一支咪,站在台上妙語連珠。這人即使是朋友堆中的搞笑能手,也未必獲得觀眾熱烈迴響。台上台下兩回事,花錢買票去聽你說笑,自然有高出百倍的期望,甚至板起臉考驗你的功架。曾贏得學界比賽的Tim,大學畢業後雄心壯志加入此行列。初踏舞台,當然盡傾滿腹笑料。可惜,滔滔不絕的8分鐘,卻換來令人黯然的冷場。回看錄像,原來是自信不足作祟。一瞬間的眼神恍惚、不流暢的微動作看在觀眾眼底裡,還是難以喚起投入感,自然觸碰不到他們的幽默神經。 「我是世界上最搞笑的人」、「我的笑話是最棒的」這種自我催眠方式,讓Tim很快進入狀態;加上臨出場前,那些整天苦著臉、充滿負能量的朋友,一概不見不談,便能自信滿滿的站在台上呼風喚雨,叫你笑就笑!Tim說了上百個笑話,肯定有些還留在口袋裡,待時日派上用場。他經常在街角注意逗人發笑的題材,默默記下,漸漸養成時刻找尋快樂、懂得欣賞世界的生活態度。比方說,請你一周後向我數出白色的東西;從今天起,你便會發現身邊原來有許多白色跟白色,只是平日不以為然。 Tim一個人一支咪,憑感覺演繹生活中的逸趣細節,引起觀眾共鳴,從一片寂靜換來陣陣笑聲。他嘗過觀眾席逾400人的滋味,也有僅2人坐在前面的酸澀。觀眾多寡,只要有笑聲,就是他站在台上的理由。 周一刊登
愈難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坐船的人愈是著急。但當視線捕捉到海豚從水裡一躍而起的瞬間,眾人便倍覺興奮。夢幻般的粉紅色身軀隨浪花穿梭身邊,露出海面時總帶著一副笑面迎人的模樣,對誰都感覺很容易親近。這就是Thomas帶領學生出海觀賞中華白海豚的原因。身邊各式各樣的事物我們都聽說過,然而跟親自體驗這世界的感覺是完全不同。這正好比作欣賞偶像的演唱會,或許你一直購買他的唱片、熟悉他的每首歌,但第一次能夠現場聽這位你喜歡已久的歌手演唱,甚至有幸跟他握個手,親身作近距離接觸,這感覺來得特別強烈、震撼。 但讓Thomas覺得最震撼的是,2002年他在沙洲發現一條幼豚屍體!當時在旁的小孩們看著奄奄一息的白海豚都泣不成聲,他強忍淚水,用雙手將已經冰冷的幼豚屍體抱起,步履沉重,心情亦變得沉重。他不禁感慨海洋污染帶來這麼傷害性的後果。 每趟出海觀賞中華白海豚,不難發現附近海域正進行填海、挖泥工程,學生們也能深深體會到牠們居住在如斯惡劣的環境中,生命備受威脅。一次,有位隨團的小學生向他遞上心意卡,卡上這樣寫著︰香港政府保護熊貓,但不保護海豚!儘管我們都懂,來自四川的熊貓珍貴稀有,但在香港海域土生土長的中華白海豚,也面臨瀕危,甚至乎這局面是我們一手造成,這樣不健康的發展是否值得? 周一刊登
兒時印下的畫面,依舊歷歷在目。一群粉紅色海豚結隊在海上逐浪,並一直追隨漁船前進,時而躍出水面,劃出一道道粉紅色亮光。像是一瞬而逝的流星,卻留下一抹無法讓人淡忘的回憶。長大後加入環保生態協會,Thomas多少都冀盼能與中華白海豚再續前緣。 可惜隨時光流逝,牠們的身影愈見消散,香港海域只剩下51條的中華白海豚,Thomas把握每次帶領學生出海體驗的機會,他深明人總是要體會過,才會懂得珍惜眼前物;見識過中華白海豚的美,才會愛惜如此彌足珍貴的海洋朋友。 可是,來之不易。龍鼓洲、沙洲等水域原為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生態環境卻屢受填海及大型工程破壞,使其生活帶來嚴重滋擾,牠們對突然駛來的船隻都會懷著戒心。所以Thomas眺望到海面上出現海豚的蹤影時,會先把船隻停下來,船上的人也跟著靜下來,借此表達善意、尊重。一般情況下,海豚們稍微躲閃一下後,便會再慢慢的靠近船邊,游來游去,讓喜歡的人能近距離,觀賞牠們活潑可愛的模樣。 經歷超過一千次的相聚,Thomas跟中華白海豚看似結下了不解之緣。出海時,他慣常的吹吹口哨,海豚就會游過來。他也不曉得牠們能否認得出自己的聲音,但總會時有奏效,至少這是他最擅長跟海豚溝通的方式。一次,正當數條海豚朝他們的船遊過去時,其中一條跳躍出海面,停在他面前跟他對望了一下,他當然不會說海豚語,但此時此刻,卻像有千言萬語從內心詮釋。(待續) 周一刊登
在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中長大,父母親都是合唱團老師,有歌唱天賦的Alison Lau(圖)自幼跟隨合唱團到處表演、比賽。唱歌,對她總有著奇妙的感覺──很簡單就能令她快樂。中學畢業後順利考進演藝學聲樂,原來一切都不再簡單。 經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練歌,出外表演又常要接受批評,任誰也難免不是味兒。但若然沒碰釘子,她又怎會學懂自省。小妮子察覺一直在溫室裡備受父母呵護,任性而為,過去做任何事多是半途而廢。然而只有唱歌,是她唯一貫徹始終的事情。求進步的一顆心,亦因而悄然萌起。 西方歌劇絕大多數都是意大利文、法文、德文,本來就對外文一竅不通的她,會多花時間在圖書館翻譯歌詞。由於愛情劇裡頭,總離不開象徵浪漫的鳥兒、花兒、風兒,多看幾遍她也能懂其一二。甚至搜尋作曲家流傳於民間的野史,好讓她能在沉默的歌詞裡,把最貼近本意的故事、情感融入歌中表達出來。晚上回家,練習曲子的旋律仍在腦裡縈繞不去,走進升降機內便不禁閉起雙眼、放聲高歌。當唱得忘我之際,門一開外面的人都目瞪口呆,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歌聲要練得有力量才傳得遠,能夠迴盪在三層樓高的音樂廳裡,唱歌劇不用咪高峰,也可以使觀眾聽得清楚。 過程雖覺辛苦,卻感到享受。只因她正在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便會一頭栽進去,不自覺地力臻完美。她不願再待在溫室裡,她明白空如一張白紙的人,即使用優美的聲線把歌演繹,聽上去也只會像呷了一口淡而無味的酒。有故事的人就能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如此音樂才會有共鳴。
地震引發海嘯,沿岸地區被淹沒了。假使居住高地的房屋倖免於難,但門前景物全數被夷為平地,試問倖存者每天望著這一片曾經繁華的廢墟,需要多大的勇氣生活下去呢。滿地瓦礫,埋藏還未愈合的傷口,就是人最脆弱的心靈。 要讓他們釋懷,小玲千方百計走進人家的心裡去。在短時間內建立親和感,先要給對方很舒服、很親切的感覺,他們才願意繼續聊下去,試著慢慢敞開心扉。繼而有敏銳的觀察力,從表情動作有異而察覺對方的不對勁。老婆婆憶述她的唯一親人哥哥在地震中遇難,語氣卻故作輕鬆;原來,未能跟摯親道別,既成了烙印般的遺憾。小玲跟她替哥哥辦了簡單的告別儀式,自己的情感上亦得到釋放。 聽著別人說出傷心事,每每令她們有想哭的感動、眼眶泛紅,有的更忍不住流下眼淚。哭得比當事人還要傷心,難道不會雪上加霜?輔導員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只要頭腦清晰,不忘本份,適時疏導對方情緒就沒關係。有時候陪他一起哭,似乎更是明白他的心。 走訪災區的五年間,小玲遇過不少人生活大受影響,吃不下也睡不好,甚至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從眼前人揚起的一抹微笑,小玲更堅定她的信念,她們之間不只是短短的訪談,而是給心靈打開一扇門,從哀傷的境地走往看得見盼望的地方,釋懷對災民往後日子帶來長遠的改變。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5年前,我們透過電視目睹汶川遭受地震襲擊,頃刻頹垣敗瓦,一片愁雲慘霧。絕望的眼神、嚎啕的哭聲,我們被眼前的畫面給震懾,揪住了心。港人紛紛傾囊相助,小玲亦毅然奔赴災區,參加救援工作。身為社工的她意識到,災民瞬間失去家園,同時亦面對家人音訊全無或不幸離世的噩耗,心靈上定必遭受極大創傷。她希望及時為災民提供心理輔導,以助他們紓解內心的悲痛,渡過難關。自始,小玲一直為災民的心靈重建工作不遺餘力。日本311地震後,儘管核輻射危機未解,儘管家人擔心此行威脅生命建議別去,她也不畏險阻,與同僚四出打聽請教專家、學者,蒐集有關輻射感染的資料,至少她們能在災區工作時,懂得使用儀器探測輻射指數,適時撤退。 福島,地震後連本國人也聞之卻步的地方,她們卻帶著祝福與希望,敲著每戶民宅的大門,試圖進入他們的心。東北鄉村民風淳樸,聞訊她們千里迢迢從香港跑來探望,都表現得熱情好客,拉着她們的手進屋子裡,分享災後的生活情況。然而事隔一年多,小玲仍繼續到訪,因即使今天災民找到一片瓦頂、三餐溫飽,表面上回復平靜;實際他們的心靈仍是傷痕纍纍,內心的鬱結不願提起而已。言談之間,不少災後抑壓的情緒問題,娓娓道出:痛失摯親,來不及告別的悲慟;經歷浩劫後噩夢連連,揮之不去的恐懼;僥倖逃生,卻偏偏無法拯救共處數十年的鄰里好友,眼巴巴看著他們被海嘯沖走的自責。小玲深信必須協助他們,掘出深埋在心坎裡的陰霾,才有正面的力量面對生活,面對將來。(待續)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當初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游老師開始了鐵窗教學生涯。顯然這不是容易的差事,扼腕氣餒之時在所難免,但他從不言棄,迄今任教近二十載,支持他的原動力就是見證在囚學生的成長和蛻變。監獄裡來來往往的囚犯,沒有人是自願駐足停留。他的學生當然不是要來讀書,只是無奈被關進來。由最初對讀書不感興趣,到開始認真的翻開書本,甚至在公開試中考獲佳績,對游老師來說確是極大的鼓舞,比任教一般學校的成就感、滿足感更大。 然而,學生們除了課堂上認真學習外,還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才叫他感到萬分欣慰。不少青年鋃鐺入獄後意志消沉,看到的只有絕望和迷茫,像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這時候,最需要人扶他們一把,這也是游老師和同事們一直努力的事,讓他們在壁屋服刑期間找回失去的信心,找回正確的軌道。 去年,游老師獲頒發助理署長嘉許狀,以表揚他在首屆中學文憑試,任教數學科合格率達100%,成績斐然。獲獎固然值得高興,但他最大的收穫是在證書頒授典禮中,學生帶給他美好的時光。難得與觀禮的家人共聚一堂,分享努力的成果,他感受到台上的學生都能把正面、積極的力量呈現出來。學生的改變,就是工作中的意義。 走到街上,舊學生跟老師再遇,竟沒一絲拘謹,大多顯得大方自然。刑滿後有的做學徒、有的夜間繼續進修,終歸重返正途。游老師的一分付出,就是為著他們的這一天。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 /(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高聳的圍牆、密布的鐵絲網,一處無人願意靠近的幽閉之地── 監獄,從來都令人有敬而遠之的感覺。但有人卻不然,還走進裡頭執起教鞭,任教坐牢中的囚犯。 游老師當初毅然辭退日校的教職,投身懲教署工作,正是基於一份好奇心。他想,過去遇過頑劣學生多的是,只是沒有壞到這個地步,犯事被逮到監獄裡去,只要有愛心、耐性,哪裡會有不能教的學生。 甫踏進「新校園」,班裡就有人起鬨打架,三天兩頭就惹事生非,甚至處處針對他。面對連番挑戰,儘管在日校任教的歲月裡訓練良久,頓時也會不知所措。幸與同事們促膝長談,傾聽他們在鐵窗教學中累積的豐富經驗。這次甘苦談,他決心把氣餒轉化為力量,堅守信念,「假以時日,『管』『教』能令學生改正過來」。管,在囚學生放肆犯規,便會遭受紀律處分;教,便是游老師矢志幫助他們改正的機會。處罰只能一時抑制不當行為,當他們在課堂中犯錯,游老師會循循善誘地矯正他們、開導他們。因為他們真正的改變,只能靠自己正面地成長。 游老師對學生一定言出必行,建立師生之間的互信;當他們行為表現恰當,游老師便抓緊機會加以讚賞,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和尊重。箇中的付出,不久便得到學生們的信任和欣賞。相信老師對學生的全心全意,哪裡的學生都能感受得到的。(待續)
記憶從來都是我們的天賦,與生俱來。不管是那些與我們擦身而過、徐徐留下來的印象,還是連脈搏都被震撼的一些人、一些事;千億片段好比閃閃繁星,常留在記憶的天空中。倘若一天你的大腦被侵入,把記憶都掏空了,會否猶如墮進漆黑裡,人生從此暗淡無光? 紅紅因罹患了連醫生都無法解釋的腦抽搐,而導致局部失憶。面對這突如其來,家人和朋友都顯得手足無措。好友到醫院探望,她卻問人家已分手的女友怎麼不來;在街上碰到舊同事,猜上半天也認不出來;連跟男朋友初次相識的地點、紀念日等一般女孩子著緊的,她統統都遺忘。久而久之,大家也都習慣了,不怎麼介意紅紅總把大家的事都忘記,還打趣替她搬出這個理由來掩飾一時的粗心大意。 她自詡讀書時記性比人好;失憶過後,當然討厭想不起事的感覺。而且,她相信大部分回憶都應該是美好的,遑論是一些悲傷的、苦痛的,都是人生裡頭不可或缺的,都是我們生活過的證據。若能選擇的話,她都想一一挽回。可惜,誰人都沒有選擇權。 緬懷過去,她愛翻開中學的畢業紀念冊,恍如經歷一趟回憶之旅,重遊舊時舊人舊地。字裡行間,流露出各人當年的青澀、簡單。畢竟我們投身社會後有某種程度的改變,思想變得複雜,人也變得世故。對紅紅而言,失憶過後能回到較簡單的思想模式,重新出發,未嘗不是好事。
任何工作,做起來都會有挫折,這是必然的。要面對的挫折有多大,相對的成功感就有多大。自退休後,何Sir一直在葛量亮號滅火輪擔任導賞員,將過去在船上的點點滴滴和更多人分享。然而這看似平淡無奇的任務上,他所面對的挫折並不比當年救火時遇到的少。 公眾導賞開始,他每每獨自徘徊良久,仍未見參加者的影蹤;他便試圖主動出擊,邀請參觀中的市民加入導賞團,可惜大家都對導賞不感興趣,儘管再三游說,仍絲毫不為所動。何Sir自問任職駐船消防員數十載,對船裡一事一物瞭如指掌,對箇中的歷史都能娓娓道來,心裡當然很不服氣。回想當年,也正是這一種不服氣的倔強,才能驅使身為消防員的他從不放棄,危難面前亦不懼生死。 原來當年他執勤時所戴的消防帽,竟是水松造的;原來船上那細小而簡陋的洗手間,竟是他們13人所共用的;原來船身上的鉚釘,證明這艘輪船是香港的土製品。他的話越來越有趣,引得旁邊的人都看過來、走過來,漸漸加入隨他參觀的人就更多。他亦花點心思,藉著導賞機會教導正確的防火常識,這邊廂考考小朋友燃燒三角,那邊廂提醒主婦小心煮食爐火,像是他們這次遊覽滅火輪後帶回家的紀念品,雖然簡單卻畢生受用。 導賞完畢時,獲一聲多謝他便已心滿意足,因他再一次重回熟悉的舊地,重溫當年的歲月,從分享中他依然回味甘之如飴的往昔。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何Sir是水上人,自幼在筲箕灣避風塘長大。誰想到22歲那年,他跑到陸地上投考消防員,卻被委派到滅火輪上工作,一當就36年,大半生都在海上過日子。當年剛畢業少不更事,每當聽到銅鐘一響,大家都要跑到甲板上集合,他總當上最先一個。團隊講究整體性,而且長幼有序,小伙子當然要守其本份,在船上日子久了,漸漸銳氣也消減不少。他不像其他船上的兄弟般很會做家務,奈何新人都必須兼任廚子,擔負起買菜做飯的職責,他靠著邊學邊做終歸捱過去,反而與同僚之間建立出一份兄弟情誼。每逢過年時節,誰家賣魚養雞的,誰拿手炮製好菜的,都會一齊動手。或許合作無間的團隊精神,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累積下來。 何Sir負責滅火輪船上的機械及通訊,當年他接報香港境外一艘運油船發生意外。他一向重視危機意識,儘管海上風平浪靜,都要未雨綢繆。但面對如此狀況,倘若引起爆炸,將波及至幾十海里範圍,他們的性命亦會毀於一旦。剎那間想到的,一定是相濡以沫的妻兒;但當輪船駛出碼頭的一刻,他便要抖擻精神,把所有個人事一概拋諸腦後,專心拯救工作。幸好,該次海事最終化險為夷。何Sir在滅火輪上見盡悲歡離合,有的慶幸獲救、並與親人重聚,大家相擁而泣;卻有不幸目睹親人喪失生命而哭得肝腸寸斷。 船上36年,不再是昔日年少氣盛的小伙子,笑看人生,多了一份睿智。退休後他回饋社會,重回當年曾與他並肩作戰的葛量洪號滅火輪擔任導賞員…… (待續) 周一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