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旅行,離不開遊名勝風景、行街購物。真正感受當地生活,就要突破傳統框架跳出Comfort Zone;或者,可以從一趟有意義的旅程出發。 風信子(圖、後排)跑到柬埔寨去了! 暹粒的村落裡有一所義學,僅僅用木頭水泥搭建而成,裡面的學生小至兩、三歲,大到二十多歲,都坐在同一個課室裡學英文。這兩星期風信子就是他們的義工老師,負責教一些簡單而生活化的單字、短句,以便他們日後謀生。 這次走進窮鄉僻壤,出發前她已有心理準備,將要面對著惡劣的衛生環境;但眼前所看到的、生活所體驗到的,卻遠遠超乎想像。蒼蠅布滿了飯菜之上、蟋蟀隨時朝身上撲過來、洗澡要從水井裡打上黃泥水,起初的不習慣,到數天之後仍然很不習慣,可是課堂上所得的快樂把它們一一蓋過,甚至想在這兒待上一整個月。 甫進課室,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雖然只得一本簿、一支筆,對所學的知識更是一竅不通,但他們每次都會踴躍舉手答題,每一個生字都是用心抄寫,而臉上總掛著幸福的笑容。一晚,風信子跟著義工伙兒到夜市逛,碰到班上其中一位只得六歲的小男孩正在拾鋁罐,變賣賺錢貼補家用,那時已經是晚上12時。 柬埔寨的小孩生活雖然貧窮、簡單,卻與我們的生活態度有天壤天別。他們樂天知命,他們珍惜學習機會 。風信子與他們教學相長,此行為她帶來別具意義的體會與反思。
走在異國街頭,經常見識到賣藝者即席演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表演形式包羅萬有,演奏音樂、扭氣球、畫畫,甚至馬戲團拿手好戲的玩火雜耍,平凡的街頭頓變成絕佳的流動風景,目不暇給不禁讓人駐足停留。在澳洲街頭賣藝的YoYo Wing(圖),耍花式搖搖就是他的看家本領。他跟其他身懷絕技的賣藝者一樣,表演並非單單為了賺錢圖溫飽,還希望實踐理想,以最接近的距離、最直接的方式、最親切的互動,博得到觀眾的掌聲與共鳴。然而,他不能光靠耍搖搖的絕活,還得學會遊刃有餘的生活態度,擺脫每日各種突如其來的羈絆。 有人說,賣藝的人有時候也要出賣自己的「厚臉皮」,才能夠營生。YoYo Wing一路上碰過不少澳洲人,熱情的跟他打招呼聊天,送予鼓勵。他們大多數講著一口澳洲口音的英語,YoYo Wing雖然在港大學畢業,英語能力不俗,但對他們所談之內容卻未能了然。 從他的親身體驗所得,笑容往往是打破語言隔閡、傳遞情感的最有效工具,起碼讓對方感受到他由衷的善意、謝意,就連不諳英語的澳洲土著也對他高舉拇指喊「Good Job!」。 因賣藝緣故,他意外地結識到很多新朋友,更不時被邀請到家裡作客。原來萍水相逢的邂逅,也能延伸出奇妙的友誼。 身處陌生環境,前面的路是個未知,有時也會窒礙難行。在阿德萊德時,有途人公然挑釁,於賣藝期間向他吐口水;在珀斯,就有數名流氓因討錢不遂,對他不斷駡髒話,又踢倒他的錢箱發洩不滿。他不加理會,選擇息事寧人,最後亦化險為夷。隻身在外凡事要以安全至上為原則,就能放心地四處遨遊,繼續以開朗的心境給人帶來歡樂。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搖搖,從手上拋出去只有一米遠,卻乘著YoYo Wing跟夢想飛往地球的另一端─澳洲,展開別樣的街頭賣藝生涯。 在一片蔚藍天之下,他並沒有跑到著名海灘衝浪、潛水;而走在大小城市的街頭市集,播著輕快音樂大耍搖搖花式,來幾回保證看得目瞪口呆的大動作,吸引途人駐足圍觀。偶然跟左鄰右舍賣藝者談得來的話,還能彼此照應。曾巧遇澳洲籍電子琴手,即席在街頭上來個「跨界別」合作,YoYo Wing使出的搖搖動作,配合琴手的伴奏更顯利落,一同獻技博得陣陣掌聲。他得到的,不僅是掌聲和打賞。在阿德萊德賣藝時,有人給他遞上熱咖啡,甚至送上擁抱。透過這一切微小卻友善的行動,鼓勵支持著他每天面向陌生的世界,迎接新的挑戰。 小城市的熱情,更突顯大城市的冷漠。悉尼街道上每個人在急速的步伐下匆匆走過,儘管看他的表演,也都只是遠遠的看著。碰上下雨天更是倒楣,他只好狼狽地跑到附近車站避雨。眼見乞丐向候車人士討了廿澳元,比他賣藝半天的收入還要多,頓然感慨。 在外國街頭賣藝,討賞未必稱心如意,但寶貴的人生體驗不能用金錢衡量。縱然站著一整天,卻可以盡情的表現自己,讓當地人見識自己的技藝本領;也可以慢慢細味,當地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領略風土人情。 周一刊登
馬婆婆的丈夫早年因病失明,從此就開始形影不離,好好地照顧他的起居飲食。不久前,年事已高的馬婆婆不幸患上癌症,手術後傷口疼痛,讓她飽受煎熬;而且身體虛弱,不能幹活,更使她擔心無法照顧老伴,會讓原本艱苦的生活更見雪上加霜。愈接近出院的日子,她的內心愈是充斥著不安感覺。在徬徨無助之際,透過醫院轉介,馬婆婆接受耆康會服務的幫助,暫時把家裡頭的大小事務,買菜、洗衣服、打掃清潔,都交託於素未謀面的許姑娘的手裏。馬婆婆有時候偷偷到街市買菜,雖不是大包小包,但對傷口未愈合的她來說,手痛得就連一根蘿白也拿不起來。剛巧經過的許姑娘見狀大為緊張,出手制止;此際,馬婆婆感受到她的心意,身心雖痛苦亦有所慰藉。 馬婆婆出院初期,需要經常回醫院覆診,每次許姑娘都會緊緊握著她的手,陪她走長長的路,沿途不斷開導及鼓勵馬婆婆,讓她感覺猶如親人一般。這份從相處中建立的情誼,是馬婆婆始料不及的;也正是這來得及時的關心,給馬婆婆帶來正能量渡過難關,當中感激之情實在難以言喻。 馬婆婆靠著許姑娘的扶持,最難熬的日子總算熬過去了。在往後的日子裡,她不會灰心氣餒,這段日子讓她領會到,只有樂觀開朗的心境才能促進健康,積極期待苦盡甘來的一天。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半生勞碌為口奔馳,終於要在工作崗位退下來,開展退休生活。Jeff退休後他全身投入義務工作,積極參與老人中心及療養院探訪、於科學館擔任自願導賞員、到香港國際機場當服務大使、於房協為長者測試視力、聽覺和平衡力等等,又回復一周工作五天的生活。 此舉讓身邊朋友不禁疑惑,退休後何不好好休息,頤養天年。對他來說,工作三十多年間,已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退休後若然無所事事,生活過得太鬆散,他反而無所適從。別人眼中的退休生活,可能是「飲茶、打麻雀、旅行」,卻不是他那杯茶;若然終日留在家中,封閉自己只會胡思亂想,自尋煩惱。相反,既然他「有時間、有興趣、有體力」,應善用退休後的時間來發掘有趣的義工活動,享受退而不休的黃金歲月。 終身學習,孜孜不倦,作為導賞員及服務大使,需要在工作上不斷吸收新知。儘管Jeff年屆70歲,原來記性不賴,還有許多潛能可以發揮,積極實踐老有所為。同時,長者義工的探訪與幫忙,讓老友記倍感親切,彼此溝通更有共鳴。比方說,導賞採取閒遊姿態,留意他們的步伐,需要時讓他們歇腳。義務工作雖沒有實際回報,但對方滿意開心,說一聲多謝就視之為鼓勵,讓人聽起來亦感欣慰。他也曾遇過態度不佳或不領情的人,但既然活到這把年紀,凡事也應看得輕鬆。機場上人來人往,每天他能幫到80名遊客,不用執意計較人數多寡。退休後當義工回饋社會,他自問所作所為並沒有很清高,他視義工為一種娛樂,一種強大的精神來源。助人,其實同時助己,何樂而不為呢。
減肥方法層出不窮,最管用的不外乎運動健身,配合均衡飲食。Vie(圖)雖能堵住了饞嘴,吃得適可而止,但對運動望之卻步。平日連趕巴士,都不願多走一步的人,居然下定決心,甚至風雨無阻,將跑步鍛鍊進行到底。每當跑到氣喘腿軟,快撐不下去時,在心中不斷地給自己加油打氣加油,「妳可以的!」。過程中,她學會在討厭的事情上,享受美好的一面;亦學會跟自己相處,怡然自得。減肥是一條孤單的路,身邊的家人朋友雖不時予以鼓勵,但最大的敵人往往正是最親密的「自己」,路上太多理由誘使就此停下來,唯有靠自己不斷勉勵自己,增加自信,才能夠堅持不懈。 在減肥計劃起首時,連Vie的哥哥也不看好她。本欲購置量磅作減肥指標,哥哥卻不屑地著她別買了,最終不成功只會浪費金錢。沒想到一年後的今天,哥哥竟在Facebook裡引用她的近照,表達為她感到的驕傲及喜悅。原來哥哥正因一些不順的事而感氣餒,此刻,她這份實踐目標的決心與毅力,提醒了哥哥儘管處於失意時,也應秉持正面態度,一直堅持努力下去。 「肥都減到,甚麼事都能做到」一句話,不僅是Vie經常鼓舞朋友心靈的箴言,還是當自己面對新範疇的挑戰時,喚回自己再一次鼓起勇氣,堅持朝目標前進的信念。別輕蔑自己的力量,只要相信自己,就足以做到。
小孩子長得胖胖的,看起來多可愛。Vie的小時候,父母雙雙外出工作,關注不多看管不足下,她常常都在吃零食,加上缺乏運動,結果體重隨年齡直線上升,有增無減。自小學四年級到大學畢業,她體重已經衝破160磅。「肥妹仔」這稱呼,她實在是當之無愧! 她曾遇上無數次羞以啟齒的尷尬場面。每次逛街買衣服時,售貨員總是說:「沒有合你穿的尺碼」;即使「過關」能進試身室,也因褲子太窄而勉強擠進去,褲鈕都「啪」一聲爆開了。大學唸電影系的她,經常要扛著很重的拍攝機器、道具,男同學對她從來不屑一顧。因為他們深信,Vie擁有如斯龐大的身軀,力氣必然大,一使力應能移得動它們,便不會停下來幫忙。試問哪位女孩能甘願受到如此待遇呢。「肥妹仔」,這伴隨著她多年的花名(污名),經常被人拿來開玩笑,儘管打從心底千萬個不願,但既是事實又豈能反駁,也只好安然接受。 畢業了,Vie想做出點像樣的事來,但無法確定自己的方向,對前途一片茫然。甚至,因此變得討厭自己。這下子沒使她喪失鬥志、一蹶不振,反而讓她痛下决心,要幹一番讓自己驕傲自豪的事,重拾自信。最終,她花一年時間減肥,狠狠地減掉50磅的脂肪肥肉!從昔日曾經討厭自己的「肥妹仔」,如今裡裡外外都判若兩人,變得自信漂亮。重新愛上自己,身邊的人自然會喜歡自信的你。 2014年繼續分享Vie的減肥之道,在此預祝各讀者新年進步!
在餐桌上,侍應生送上來那熱騰騰的,稱作「食物」;吃剩被倒掉的,落得淪為「垃圾」。社會浪費太多食物資源,惜食堂的Astor聯繫各界回收廚餘,發現大部分被丟棄的食物,純粹基於商業角度,外觀上稍有瑕疵而已,無損食物味道品質及可獲取的營養價值。食材回收再經烹調後派予有需要人士,等如把社會過剩的資源重新分配,照顧生活艱難、食不果腹的一群。 香港看似繁榮,社會物質不匱,卻仍存在飢餓問題。Astor目睹不少獨居長者行動不便,買菜煮飯頓成生活負擔,在買不起飯盒的情況下,每每僅以麵包充飢度日。亦有貧困戶三餐不繼,成長中的兒女營養不良,更遑論買玩具、到遊樂場等夢想無法實現。她慶幸,聽說有家庭得到膳食協助後,把每餐剩下來的千多元,花到改善生活上,原來區區一盒飯,能為一家人帶來更多愉悅。 香港每日有3,600噸食物被棄置,以她們現時的工序規模及回收量來計算,恐怕處理得到的只屬冰山一角。儘管力量可能微乎其微,但沒有這一絲力量,從送往堆填區前把這批食物拯救回來,又怎能每天都實實在在幫人,送上彌足珍貴的一口飯。 Astor是兩名小孩的母親,從小就給他們灌輸節約食物的觀念。為把這觀念帶回家,在家吃飯從來都是吃多少煮多少,在外用餐只點所需份量,吃不完的話便把飯菜打包帶走。小孩們對珍惜食物的覺悟比母親還要高,每頓飯都會把小小碗裡的飯菜吃光,甚至當Astor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枱面時,替她說教呢。 佳節將至,希望各讀者聖誕快樂、珍惜食物。 周一刊登
飲食之本不過是果腹,求得溫飽需要;飲食之意,卻是尋樂,沒有比它更簡單直接。當感到飢餓時,就該乘時挑選一間好餐廳、品嘗一頓美食,哄哄自己,好讓自己開心一點。KC Koo因愛吃而以寫食評為業,每天走訪新食肆、老字號,然後在網誌裡發表評論。縱然他懂得尋找好味道,卻先將自己的喜惡置之度外。的確,若是他逢魚必好,其他菜餚當然相對地遜色,難以持平中肯的態度品評食物本身的質素。他需要代入大眾的心態,意見才有參考價值。 然而,他從不隨波逐流。他不品評香港餐廳裡的三文魚刺身,因傳統日本壽司店,根本沒有這道菜。飲食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食物能充分反映當地人民文化,必須親身感受,才能理解箇中特色。比方說,若未曾踏足九州,嘗遍大街小巷的豬骨拉麵,正宗的味道也難以想像,又如何為香港人辨識蜂擁的拉麵店。 他不靠紙上談兵,既說食評,絕不能不諳廚藝。色香味俱全,看似簡單,但每一道菜餚中細微之處,卻顯現其優秀所在。KC筆下的食評過萬,名副其實的「食鹽多過你食米」,憑過往實踐經驗,比較各食府在同一道菜的食材和手法,以致擺設差別;或許食物調味差之毫釐 ,卻已高下立見 。看在別人眼裡,他嘗盡佳餚,必定養成皇帝舌,嘴刁而挑剔。飲食習慣建於成長中,即使吃盡天下菜,情意結仍舊是媽媽的番茄炒蛋、菜心牛肉,因為吃起來時倍感親切 。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一本故事書,然而各有著不一樣故事,每個都是如此的獨特。Karen從事智障復康服務多年,感慨智障人士逐漸老邁,卻沒法好好表達自己,分享自己寶貴的人生故事。若有生之年能他們能跟身邊家人朋友,一起細說當年的話,她樂意為他們完成心願。 舊地重遊,Karen伴隨他們返回生活與成長的地方,懷緬過往經歷的點滴,追溯他們由出生到現在、這半世紀的重要片段。以簡單的文字、圖畫和照片,記錄他們最重視的人、喜歡的物、銘記的事,製作一部實而不華的回憶錄。智障長者一步一步活出自己的人生路,其實一點也不易。在「匡智樂齡人生譜」的分享會中,他們藉此整合人生,雀躍地向家人細訴自己過去的喜與悲,終能一起「想當年」。真摯的分享增進與家人彼此的溝通,Karen深深被他們所感,體會到一家人關係緊密、彼此關愛之情。 幫助他們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書,Karen實在有夢想成真的感覺。她從一群智障長者身上,看出人的真善美,以及他們坦然面對生命終結的態度。人的價值並非建基於任何外在條件之上,而是取決於有多努力活出自己豐盛的人生。與此同時,能夠得到家人一直的不離不棄,這份不求回報的愛足以令彼此生命變得更精彩。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氣味,既無色無相,也無以觸摸品嘗,叫人難以言喻。話雖如此,獨特的味道卻沉澱在記憶深處。聞到夾雜的草香、木香,記得春天彌漫的氣息;聞到清新的檸檬香,感覺像是洗滌過後床單餘留的味道,感覺舒爽醒神。每瓶香水都由不同香料調配而成,撲鼻而來那細微的味道,喚醒我們不同時候發酵出來的感覺。 Benni Lam對調配香水情有獨鍾,正因香水帶給她無窮無盡想像延伸的空間,憑靈敏的嗅覺、對感覺豐富的聯想力,總能把不同氣味混合在一起,做到客人心中想要的、卻又「有口難言」的香味。把她的香水創作,比喻為作曲填詞,別人用音符、文字來詮釋感覺,浪漫熱情抑或溫柔細膩,她就用氣味把抽象的感覺表達出來。 她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出國旅行。踏進新的國度,處處都充滿著新鮮感,當地的人、食物、建築,甚至呼吸到的空氣,對她而言都是全新的體驗。煥然一新的感受激發創造力,例如嘗到一口地道甜點,心中洋溢愉悅的幸福感,轉瞬間把感覺幻化成構思;在腦海浮現的,也許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水配方。換個角度想想,當身邊的人聞到這股香氣,引起快樂情緒之同時,也能深深感受置身其中的幸福感。 談起她的創作,有時候也基於客人的要求;然而不同的人,對香味都有其獨特而有趣的偏愛。Benni剛為客人完成一項新嘗試,擷取薄荷煙氣味的特質,製造出世上獨一無二的香水。 香水,往往就在百種味道基礎上千變萬化,帶給她多元化的創意和感覺。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
這一輩人結婚講究氣勢、排場,「大陣仗」媲美電視台辦台慶,走馬燈式環節讓眾賓客目不暇給。與其說是一場婚宴,倒不如說成綜藝匯演更貼切。不少新人毫無「演出」經驗,得請人幫忙張羅婚禮大小雜事。Monica Tam曾為數百對新人統籌婚禮,難免遭遇各式各樣的棘手問題。安排禮服、布置、攝影、化妝,細節上或遇波折,她都有信心迎刃而解;相反,處理「人」才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一生只一次,每個人都憧憬著自己的婚禮。新郎、新娘、雙方父母,對婚禮的喜好跟期望都各有差異,過程中產生齟齬摩擦,比比皆是;甚至嚷著要把婚事告吹,一切作罷。辦婚禮所帶來的無形壓力,往往影響一對新人的情緒,以至感情。 面對如斯境況,Monica夾在中間倒要拿捏得當,安撫各人緊張焦躁的情緒,還讓各人能夠從中妥協磨合,婚禮才得以順利舉行。其實,「婚禮」只是一種儀式,一次跟親朋好友歡聚的宴會而已。「婚姻」卻是永久的承諾,兩人於婚禮過後,還有更多生活上的麻煩事需要一起面對,互相包容,這時候一點都不浪漫。 約五年前,Monica替一對戀人籌備婚禮,後來得知新娘罹患末期癌症,並希望取消婚事。新郎堅持婚禮照原定計劃進行,以示對愛的承諾,最後兩人在親友的見證下,在醫院病房裡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Monica強忍淚水,一直陪著他們互許終生。顯然,這並非一個開心的婚禮,但絕對是她最感動、也最難忘的婚禮。
一抹不捨的鄉土情,令她下定決心辭呈,追求抱負志業。拋下辭職信一刻,老闆、同事、朋友,誰都不看好。香港農業市場萎靡不振,務農維生定會使生活拮据;一句到尾,年輕人別奢望熬出頭來!最終她沒有向現實妥協,開始營運馬寶寶社區農場。一個完全不懂有機耕種的門外漢,從頭學起,勤跑聯和墟各家餐廳回收廚餘,作為種菜肥料。向食肆引進全新的「垃圾分類」概念,總不能一夕之間就見成效;但當Becky(圖)把由「垃圾」種出的新鮮蔬菜交到他們手中,親自嘗嘗,便發覺世間上真有「化腐朽為神奇」! 如今城市要發展,難道鄉郊從此就沒立足之地?馬屎埔這農村,其實跟高樓住宅只有一街之隔,「城」、「鄉」從來都不是對立;相反是,互相依賴,和平並存。農夫耕種為城市人提供糧食,然後又向城市回收廚餘,將之轉化為堆肥,繼而有機耕種幫助城市減廢,紓緩堆填區那不能再承受的負荷。 Becky的生意漸上軌道,可能令身邊不少人跌破眼鏡。歸園田居,並非要過著原始土人般的生活,她跟其他年輕人一樣,喜歡用Smartphone、Facebook。城市的好,跟農村的好,對我們的社會來說,同樣重要。我們何不想想法子,找出城鄉的共融,相得益彰。土地的價值,絕非以獲利多寡來衡量,而是取決於住在土地上的人,能否善用其資源。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從大學畢業,我們總忘我地朝著買車、買樓、結婚、生子一系列的目標進發,公式化地走往後的人生路。你,曾試著停下來思考,如何過日子嗎? Becky是生於新界農村的80後,大學畢業後當上中環白領。她每天上班下班擠巴士,環顧車廂裡的人,跟在辦公室裡的一樣,都愁眉不展。她也察覺自己活得不快樂,身心皆疲。 此際,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鬧得沸騰,對於三代都在粉嶺馬屎埔以耕種為生的Becky,當然不忍家園就此湮滅。時代下的社會規劃,難道就只得一面倒興建樓宇和商業發展?既然這片土壤適合栽種,村民生活又樂此不疲,為何強要破壞原有社區,摧毀本有質素的生活。社會該容許大家有選擇,決不能抹殺任何生存空間;或許有人喜歡活於城市,但仍會有人熱愛農村生活。Becky就是。 面臨挑戰她碰上新的契機。計劃諮詢期間,她認識到幾位理念一致、志同道合的伙伴,於是決定辭去城市工作,回村落一起為實現抱負而奮鬥。她們攜手同心在村內籌建馬寶寶社區農場,嘗試發展有機耕種、經營農墟賣菜、辦農耕體驗及農村導賞,既為振興馬屎埔,亦矢志要把村民的心聲傳得清楚,讓大家明白守著這片鄉郊的重要。 Becky父母為支持她,那管政府明天就有可能收地,仍勇敢作出嘗試,把自己的菜田轉型為有機耕種。不久後,弟弟也加入行列。一家人凝聚起來的力量,讓她感覺大家很接近。以往早出晚歸,賠上與家人的相聚時間;現在可時刻照顧家人,每天還能跟年老的嫲嫲吃頓晚飯、聊聊天。她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跟家人平平淡淡地、貼著土地過日子,實在的感覺讓她每天都過得快樂。
深海浩瀚無垠,海洋生物種類之多超乎想像;潛水,就讓一群酷愛冒險與探索的人,發掘無窮無盡的驚喜。那些不曾見過的珊瑚、海葵,那些未曾邂逅的魚類等,每每使林津興奮不已。他常相約朋友悠遊海中世界,其中一位經驗尚淺、欠缺危險意識的潛水朋友,因過分陶醉於眼前美景,沒察覺到氧氣瓶的氧氣將近耗盡,幸得在旁的他及時發現帶離水中,還好最終化險為夷,不致樂極生悲。 林津愛上潛水並非因它刺激,而是享受當中無拘無束的片刻寧靜。日常生活裡、工作上所帶來的壓力,有時也壓得他喘不過氣。當躍進海中,宛如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裡,寧靜的海底讓他拋開煩惱,盡情在彩色繽紛的珊瑚礁之間潛泳;然而,在水中的無重力狀態下,動作恍如在太空中飄浮,更讓他可自由自在地飛翔,忘卻一切的煩憂。 許多潛水愛好者於假日都會衝出香港,到帛琉、馬爾代夫等潛水勝地,但林津卻喜歡待在香港。於國外,往往跟隨當地的潛水導遊探秘,他動動指頭,指向前方稀奇的海洋生物,你便按一下快門;雖能夠拍攝到珍貴照片,卻少了從尋找中得到的樂趣和滿足感,眼前的「奇蹟」也顯得失色。相比下,本港水域裡的海洋生物品種不少,水質也不差,只要用心熟悉水域周遭環境、注意安全,並且多花心思和時間探索海底世界,收穫必定良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