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只要一杯茶的時間;改變人生,也不過是一杯茶的事情。 陳國義已年過六旬,在別人眼中,每天仍然忙碌地打理茶館生意,他卻自得其樂,樂在茶中。過往,他跟一般香港人一樣,習慣每朝喝一杯咖啡,吃一份「蛋牛治」,天天如是。那陣子他開始閱讀周兆祥博士有關健康飲食的文章,原來我們日常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很多加添了激素、有害物質等,等同慢性中素;而茶葉則具有排出體內毒素的作用,猶如我們人體的清道夫,把烏煙瘴氣的徹底清除。於是,從沒有喝茶習慣的他,便決定學老一輩人上茶樓飲早茶,一盅兩件。 當時正值冬天,上班途中走過通往港鐵站的天橋上,迎面而來寒風刺骨,往日想必然匆匆跑進車站暖暖身子。但經過一個月時間,喝茶促進血液循環調理身體,儘管仍刮著凜冽寒風,他已不再發抖,還享受迎風撲面的愜意。 陳國義找到了養生健體的鑰匙,亦漸漸對茶產生莫名的興趣,甚至轉行鑽研茶藝,嚮往茶藝所帶來的怡情養性。一泡茶就好像一個人生,我們總會經歷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要懂得品嘗,便能夠領悟出得著。呷下一口茶,有的生津回甘,半小時仍然齒頰生香,這當然回味無窮;相反,另外味道帶有苦澀的茶,雖不好喝卻不等於劣質貨,只要對身體有益的都是好茶,我們都應用心品嘗。(待續) 周一刊登
放慢腳步,每個人都能發現生活,從毫不起眼的地方裡,看見美的蹤影。Micros Yip用相機記錄野貓在街上討生活,讓相片訴說出牠們的故事。愛貓的他,曾經連中午吃飯的時候,也不到餐廳進餐,寧願一邊吃著便當,一邊看著貓兒卧在他膝上的可愛模樣。可是現實總是比較殘酷。在那裡Micros認識到一群照顧野貓的義工,便知道原來社會不接納的聲音,正在堵塞牠們的生存之路。 凡街貓聚居於社區內,總會引起居民投訴受滋擾,貓兒的下場大概就是被漁護署捉走,然後遭人道毀滅。Micros於心不忍,於是由街貓攝影師,同時成為了街貓的守護天使,積極與其他義工朋友,推動流浪貓的絕育回放行動。協助捕捉貓兒後,讓牠們進行結紮及注射疫苗,然後返回社區繼續生活。停止繁殖,便能控制街貓數量及改善滋擾居民的情況,從而讓小生命得以與人們共存,減少悲劇發生。 雖然街貓住在同一社區中,卻在難以想像的惡劣環境下生活,而且危機處處。Micros曾經與一位義工在深水埗搜救街貓,發現有兩窩剛出生的小貓咪,可惜最後只能帶走其中3隻,其餘貓咪都因意外或體弱離世。 簡單的事情上,往往單憑肉眼只看見表面。只要用心感受體會,才能發現更多。然而,我們還要用心靈的眼睛,發現深層隱藏的真相,盡自己能力幫助我們的社會。
城市人,習慣朝著上學上班的路走,周遭的事物,也是漠然以對。原來,許多貓咪隱匿於街頭,與我們毗鄰而居,卻就此擦身而過。 十多年前,Micros Yip是個初出茅廬的攝影記者,最愛趁著工作的間隙慢慢走,借鏡頭的眼睛欣賞城市每一角落。橫穿大廈之間的小巷,他常見到街貓蹤影。高傲蹲著、懶洋洋躺著睡,Micros拍下牠們吃喝玩樂的趣致模樣,隨生活記錄。碰上聚於後巷歇息的廚師、洗碗大嬸,會跟他侃侃而談,瞭若指掌訴說貓咪的習性,激發Micros更留心觀察牠們一舉一動,重新認識街貓有個性的一面。 住在骯髒的後巷,遍地垃圾污水,臭氣熏天,街貓只要找來一塊稍完整的紙皮,便成棲身之所。偶然有手推車經過,貓咪嚇到拔腿就跑,回過神又施施然返原處;真的住不下來,惟有選擇搬家。 Micros見過貓媽媽叼著小貓咪,一隻一隻搬到簷篷上。他心情興奮卻要保持冷靜,動作太大便會把貓媽媽嚇跑,丟下可憐小貓,平白錯過珍貴的拍照機會;幸也能把握另一次機會,把感動心扉的畫面呈現出來。儘管生活情況惡劣,依然時刻保持頑強生命力,活出處處生機,堅持自我,不屈不撓。從街貓照片中,我們看到生活的啟示。 周一刊登
即使再平凡不過,只要肯願意向前多走一步,便會發現,一切從此都變得不一樣。 Bonnie(圖)甫畢業就當上售貨員,天天呆在服裝店裡的日子已十多年了。好不容易晉升為主管,但仍舊活得像個機械人。油然生起,喚醒她心底追夢的熱情,決定報讀化妝課程,另覓屬於自己的方向。曾憂慮當同輩都已在事業上有成績,自己卻重頭做起;縱然如此,她可為興趣而做,不為生活而做。 如今,她在連鎖服裝店任造型顧問,主要為新入職的售貨員設計妝容及配搭服飾。對很多剛投身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化妝技巧實在是一竅不通,甚至過去從未嘗試過打扮自己。Bonnie為她們由零開始把形象建立起來,也為自己帶來不少滿足感,尤其看見她們打扮過後掛著自信滿滿的笑容。不再是店舖主管,Bonnie可專注地用時間經營,從交流中了發掘她們的性格特點,聆聽她們的想法,真正的度身訂造;否則只能依附別人所做的模板,成為一個欠缺自我風采的影子。比方說,一位女生的外表雖然斯文,但聊起來原來熱愛運動,而且談吐爽朗,Bonnie便從她的衣著、妝容著手,把真個性表現出來。 唯有認識自己的人,才懂得如何打扮,將最耀眼的一面展露於人前。相反,一個人若不了解自己、埋沒自己,就連自信心也無法建立。Bonnie清楚自己對化妝造型的熱愛,因而努力充實自己,夢想便不再遙不可及了。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捏著杯耳,小心翼翼把咖啡杯端起;在喝第一口咖啡前,深怕就此壞掉泡沫上美麗的畫。 Nigel(圖)熱愛意式咖啡,夢想就是開一家咖啡店。年輕時,他進了連鎖咖啡店工作,每晚關店後都留在店練習調配咖啡,還自學拉花。對於這門看似簡單卻難以控制的技術,Nigel剛開始時毫無頭緒,失敗了無數次,喝下了無數杯實驗咖啡。於是他把製作過程攝錄下來,研究哪個步驟出錯,繼而不斷反覆嘗試。花了一年時間摸索,終於讓他掌握到咖啡杯中妙筆生花的竅門。注入咖啡中,勾勒出心型的葉子圖案。Nigel拉花下的牛奶泡沫,必須綿密細緻,有如天鵝絲絨般幼滑;若稍有差池,他寧願重新再做一杯給客人。他的咖啡店開業以來,一直堅持這份忠於自己夢想的執著。客人既然願意花金錢、花時間等候他烹調的咖啡,自然要給予相當的質素回饋。 在小店裡,Nigel與客人的距離非常近,儘管專注於咖啡的細節上,也察覺到客人們從欣賞眼前絢麗的圖案,激發起躍躍欲試的興致,於是他開班授徒,讓他們從接觸拉花藝術中認識咖啡,了解杯中更值得細意品味的底蘊。 曾於連鎖店裡賣咖啡的他,見盡不少人視喝咖啡為生活必需,每就由一杯匆匆忙忙的提神咖啡開始。試著呷一口醇香的咖啡,用味覺賞識它的美麗。 周一刊登
聾人以眼代耳,以手代口,手語便是他們的語言,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雙親均是聾人Cassia,自幼便學懂用手語與他們溝通,技能不但應用於生活中,更推動她從事手語傳譯工作,為聾人社群傳遞這個世界的聲音。 她跟隨師傅學習,一起參與不同場合的手語傳譯,第一次實習機會是在喪禮上。喪親者上台憶述過去點滴時,台下準備的Cassia感動得一直哭泣。輪到牧師讀經,她立即擦拭臉上淚水,及時調整情緒回到崗位上,還好沒有影響傳譯表現。 喪禮過後,第二次實習是婚禮。一對新人的家庭背景各異,新娘父母及親戚朋友都是聾人,更加需要手語傳譯員的協助,才可讓賓客見證人生最重要的時刻。Cassia早有預備,先看一遍講稿及誓詞,遇上不懂的詞彙即向人請教,確保掌握典禮上所需的手語。婚禮開始,當賓客們凝視著新人的背面,她卻站在牧師身旁面向眾人,整個人頓時緊張起來。置身其中,她被面前幸福的畫面深深感動;也正因如此,Cassia感覺身負重任,藉著她的一雙手,把在場聾人與健全者連繫在一起。 對手語傳譯員來說,既要跟上講者說話的節奏速度,立即在腦裡把內容轉化為手語傳遞出來,用得準確而精簡;同時要察言觀色,時刻留意在場聾人的反應作調適,的確很耗神;加上打手語分秒都在消耗體力,身心都是極大挑戰。人手短缺的現況下,她經常要孤軍作戰,期望見到更多人願意並肩,為聾人服務。
當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就像有一堵牆,把他們和這世界分隔開。誰願意擔當一道橋,讓他們通往外面的世界? Cassia是懂手語的CODA(聾人的子女),自小由父母一手帶大,手語就是她的母語。當她一歲學懂站立,同時從媽媽身上學會了人生第一個手語「起身」。人生第一個手語傳譯的場合,就是每天隨媽媽上濕漉漉的街市,媽媽打手語,她就負責向小販買菜。到小學三年級,她已懂得故作大人腔打電話,處理家中水電煤雜費。從小到大Cassia代替父母與人溝通,每次完成任務後,都有莫大的滿足感及優越感。 其實在她上幼稚園時,已經察覺到家裡的特殊情況,大家都在比手劃腳、生活在沒有聲音的屋子裡,與外頭是兩碼子的事。也許當時年紀尚小,所以對這種生活她並沒有感到不妥。直至上中學後,Cassia開始討厭為父母親傳譯。既要面對常人對聾人的不滿情緒,也要處理他們對健聽人的誤會,身為中間人,她夾在彼此不了解的世界之間,同時承受著兩邊帶來的壓力,於是她選擇離家出走,用逃避來找喘息的機會。 正當她最徬徨無助之際,幸得一位教會長輩耐心地照顧及勸導她,漸漸亦想通了,還於教會中做手語傳譯。她的雙親都是聾人,完全聽不到聲音,其實有著許多相同遭遇的家庭,同樣被社會忽略和誤解,作為健聽的子女,只要願意踏前一步,給予一點耐性,他們才能與社會連繫上。築起一道溝通的橋樑,就能穿越一堵隔閡的牆。(待續) 每個陌生人的生活閱歷,都是一種智慧/(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那些閑置在家裡的雜物,大概對自己已毫無用處,才會不屑一顧;然而,可能有其他人需要的。比方說,朋友送錯的生日禮物、連包裝也沒打開的贈品、衣櫥裡不合穿的新衣,Kim Chan都把它們搜括出來,騰空多點地方給家中的小寶寶。他靈機一動,想到透過facebook開設「好換」平台,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來處理自己不要的零零碎碎,同時讓其他人一同交換適用的物品。 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尤其聚了一群精打細算的爸爸媽媽。隨著孩子成長,嬰兒用品都已用不著。為免棄置造成浪費,便交託給新手父母,繼續循環再用,對方亦能把錢省下來。 以物換物,換到的不僅是一件物件,還有一份友情。Kim曾經把一副特別版的黑白棋拿來與人交換,由於不欲換回不中用的物件,便戲說隨便吃頓飯就行,沒料到換來一位感興趣的媽媽回道,「臘鴨髀飯,好嗎?」 當天他們相約在車站見面,除了一煲香噴噴的飯,她還準備了湯水甜品。對她而言,也許只是家常便飯;但對於Kim來說,這份心意卻是彌足珍貴。 Kim的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當時爸爸經常拾荒,把別人扔掉的廢物拿回家中。或許受到爸爸的影響,即使長大後能賺到生活所需,家庭環境亦得以改善,他養成了一份「慳家精神」。在講究物質享受的世代,人們都在追求更新的產品。 正如Kim也認識一些朋友,即使八成新的電器、服飾,隨手便丟掉,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應該好好考慮以物換物,與人分享。/(http://www.facebook.com/730feel)周一刊登
美食,是很奇妙的東西,最容易讓人吃出感情。一趟和朋友舒適寫意地共餐,就拉近彼此關係。Cookology Alex每周舉行3晚派對,接待來聚會的大夥兒,教授幾道西式菜餚,讓他們親自下廚;然後圍坐品嘗製成品,促膝長談歡度晚上。為朋友慶生、子女下廚孝敬父母、男朋友神秘求婚,甚至有夫婦邀約當年的兄弟姊妹團,一同慶祝結婚十周年。 派對形式有別於一般烹飪班,每人跟著一式一樣的餐單,各自開爐煮食。當Alex示範煮法後,大家便要合作,切食材的下刀,炒菜的下鑊,合力煮出一桌豐盛大餐。不但縮短料理時間,更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儘管個性執著,仍堅持切出準繩一致的形狀;粗枝大葉的,仍然肆意把所有都丟進鑊裡。他們只會互相譏笑一下,「那麼醜,我才不吃你弄的」、「你試試看我的手勢有多棒」。派對的和諧氣氛讓人放鬆心情,不會發生爭拗,大家都在享受休閒時光和輕鬆相處。 Alex以過來人經驗來說,廚師烹調食物,每個細節都要一絲不苟,其實未必能做到每刻享受。「烹飪派對」並非烹飪學校,不是鑽研廚藝,把學到的本事帶回家,所以規則一點都不重要。 不必講究要有廚師級的賣相和味道,和親朋好友在一起,即使插科打諢、磕磕碰碰,也增添不少樂趣。
每過一陣子,就有無名氏因上傳影片YouTube而聲名大噪,恍如傳奇一夕誕生。我不能說成功的法則有跡可循,但總會和著潮流的腳步而行。 中韓混血兒Miss Sue Chang(圖)雖在香港成長,脫口就能說出流利韓語,羨煞身邊一群心繫韓星、韓物的友人。在「韓流」下應順勢耍本事,她便嘗試在網路上開班授徒。錄影時,Sue發現知易行難。讀書時中文口試「肥佬」,現在要對著鏡頭自言自語,難免結結巴巴。連番重拍讓人氣餒,把爛透部分剪掉更費神,索性強逼自己把話說清楚,把陋習從此改掉。努力過後,信心慢慢累積下來。Sue回首爾探親時,更把教室移師街頭,例如點餐、買化妝品,善用生活化題材流暢地教韓語。 雖然,出生的家鄉並非成長的地方,沒法子把自己界定為韓國人還是香港人;卻巧妙地結合了兩者鮮明特質,並行不悖。Sue有著香港人的拼搏精神,勇於爭取機會發揮所長;也像韓國人般粗疏豪氣,敢於在人前表現真性情。比方說,那晚她感到有點睏,便乾脆教大家睡前用韓語道晚安,毫不掩飾貪睡的一面,更顯直率個性。 Sue在7歲時隨家人來港定居,便入讀中文小學。「來自星星」的她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講,更被多筆畫的中文字嚇怕。當初她花很大努力克服語言障礙,才融入生活。以過來人經驗之談,韓語學起來跟中文一樣,只會越學越難;但只要相信自己,還是會堅持到底把語文學好。 周一刊登
參加毅行者所享受的,並非賽事當日的樂趣,而是賽前長年累月的習訓。陳國強(KK)貴為常勝將軍,十數年前已經開始擔任義務教練,憑豐富經驗指導健兒一步一步走向目標。 對躍躍欲試的初哥來說,甫開始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甚至「新目標」大於一切,甘願放棄在假日與親朋好友相聚、旅行等等,積極參與每周的行山訓練。但當過程中碰到挫折或意外,原先心中那團火一下子便熄滅了。KK身為教練也習以為常。要讓他們的鬥志越燒越旺,就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多花一兩年時間慢慢逐步挑戰,突破自己。在長時間下堅持鍛煉,人生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因而成長。 KK一眾門生裡,有的急驚風,有的就是慢郎中。即使原來性格暴躁剛烈的,行山磨練出耐性,讓他們步伐慢下來,處事變得冷靜平和。相反,生活歸於平淡、工作失去鬥心的中年人,行山遇上的新衝擊激發鬥心,然後把那股勁兒帶返職場,處事也變得積極進取。試問山中如此艱苦嚴峻也能熬過去,還會被其他事情給絆倒? 集訓過程中,KK給予思想培訓多於體能訓練。在當天十多小時的競賽中,支持他們咬緊牙關撐下去的,其實是「心態」。參加毅行者以四人為一隊,一組人凝聚起來的動力,加上沿途互相鼓勵的聲音,讓戰勝的決心更加堅定。 在面對人生種種挑戰上,心態同樣是致勝關鍵;不論路有多難行,有心總能繼續向前進。 周一刊登
這陣子天氣變化莫測,時晴時雨,若要跑到戶外做運動,確是不方便。相反,對於成功挑戰毅行者28次的陳國強(KK)來說,從來都是風雨無阻,堅持繼續行山操練。多年來,他用雙腳走出人生智慧。 每年11月比賽,為了鍛鍊體能及技術,打從3月已開始進行訓練。中間經歷春天的連綿梅雨、夏天的高溫暑熱,也為了確保在各種天氣環境下,比賽當日仍能發揮水準。話雖如此,如今頂著熾熱的太陽爬上山,若力有不逮,便放慢腳步,給自己空間慢慢適應。這好比遇上生命中的難關,我們無法選擇不面對,但也急不來,待適應過後便有能力再闖高峰。人生就是這麼一場耐力賽。 人活到五十多歲,體力不免走下坡,KK對此毫不擔心。累積下來的經驗,讓他善於應付比賽中各種突發狀況,在其他人束手無策而「剪帶」離場之時,他已經與隊友快速妥善處理,繼續行程。比方說,當年澳洲毅行者於雨林區舉行,他已預料崎嶇泥濘的山路,容易使人滑倒受傷。豈料比賽時情況更糟,連續十數小時下著雨;至夜深時分,隊友不慎失足墜坡,KK當時臨危不亂,親自把他救上來,隊友傷勢不算嚴重,憑著堅持一同走到終點。 KK在多年的訓練及比賽中,「看盡山中無奈事」;甚至最後因傷患困擾,而放棄行山興趣的,比比皆是。大家總受到各式各樣的外在因素影響,大部分情況更是無法避免。然而,從經驗中學懂處理問題,一切又準備充足,就能無往而不利。
一個人獨自旅行,能讓你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大學一年級的Angela到「台東打工換宿」,遇上來自花蓮的年輕夫婦。丈夫是當地的原住民,把皮膚曬得黝黑,把頭髮盤成髮髻,更穿上一身繽紛的紥染服飾。眾人都向他投以奇異的目光,他不在意,也不在乎,這不得不使迷失中的Angela敬佩有加,還回答了她心中的疑問。不必理會別人的眼光,不必介意自己在別入眼中是甚麼樣子,只要忠於自己想要做的事,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早晚他們都會接受,你就是這樣的你。從開始的疑慮到此刻的頓悟,她慶幸在旅途中與「怪人們」相遇,無論是(上篇提及)獨闖嘉明湖的婦人,或是奇裝異服的原住民,他們彷彿以自己的故事,實實在在地證明,敢於做個快樂自由人,摒棄以旁人的準則過活,才是最感自豪的人生態度。 旅程接近尾聲,Angela獲邀到綠島遊玩。這位慷慨且友善的新朋友,不僅接待Angela入住她經營的民宿,還安排由父親駕車,載她們到處觀光。教書數十載的老父,在人口僅三千多人的小島上,無人不曉。從女兒口中得知,一直以來父親跟學生相處的時間,比跟自己家人的還要多,尤對特殊學生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對於剛上大學讀教育的Angela來說,猶如一盞明燈,點亮了她的心。作為好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需要有能力帶給學生正向的力量,即是以身作則,讓學生從自己身上學到應有的人生態度及價值觀。台東之旅告一段落,人生旅程正要重新上路。
中學文憑試今日放榜,意味著新一批年輕人即將要走進大學校園。對於新生來說,脫下校服、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活應該是多采多姿,但不少人未能適應新環境,碰上各種各樣的煩惱。去年此時,Angela(圖左4)同樣滿懷憧憬;可惜一年級的成績不盡人意,又與宿舍同學關係緊張,壓力使她無所適從,自我形象狠狠被擊倒。於是,藉著暑假她抽身而去,獨自跑到台東「打工換宿」,開展一段探索自我的奇妙旅程。 民宿裡,除於前台接待客人外,還要執拾房間、洗燙衣物等等,她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辛勞。雖然拖著疲憊身軀,但Angela每晚仍樂意聽老闆吩咐,到客廳主動跟不同旅客聊天。 當中有一位中年婦人,她的生活就是慣常地營營役役,除了上班,就是回家。她形容自己的生活乏味沉悶,根本沒甚麼分享可言。凡事對丈夫及家人言聽計從,這趟台東之旅可算是她的突破,首次離開家人追逐夢想,攀登上全台灣第二高、最美麗的高山湖泊─ 嘉明湖。雖說擔心自己力有不逮,但Angela從對話中,感受到她充滿著決心和勇氣。兩星期後,Angela收到這客人抵達嘉明湖的相片,此刻是她生平第一次為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感到欣慰、喜悅。 雖然已身在台東,但家人及朋友的反對,令Angela仍對打工換宿這決定究竟是對是錯,存有猶豫。她回想自己似乎也只懂跟著別人,朝著他們認為正確的路而走,鮮有敢作敢為的勇氣,放膽嘗試自我挑戰。然而,她又遇上另一位客人。(待續)周一刊登/www.facebook.com/730feel
目標當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家長們不惜千方百計,將孩子打造成「超人」,未學行先學飛,密集式備戰考幼稚園、小學。然而,他們忽視了。孩子正逐步變成「小魔怪」! 小孩子愛哭鬧,不是很正常的嗎?對心理學家楊潔瑜而言,普遍家長重視成績分數,忽略孩子情緒商數,顯而易見。不少來輔導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尖叫、搶玩具的行為根本無問題,未予以正視。當孩子開始搗蛋製造麻煩,若然家長用不得其法,總會感到挫敗而漸漸放棄,心想只要孩子讀書不成問題,其他的都願意照單全收。這種態度反而助長孩子鬧彆扭,甚至變本加厲,以後只會做個野蠻、不可理喻的人。 當孩子一旦養成陋習,將來要改變就不容易。楊潔瑜也曾發現,兒子喜歡大力拍打別人。儘管只是鬧著玩,但她會及時糾正其錯誤的觀念,打人沒甚麼好玩,只會讓人感到疼痛。從小向他們灌輸正確觀念,最簡單就是由微小的日常習慣開始。 小孩子都不喜歡刷牙,和我們小時候一樣,怎麼哄都不肯,難道要把孩子的嘴巴撬開?即使現在有好幾顆蛀牙,小孩子將來換牙不用擔心。要是找藉口推搪,應該進一步了解,甚麼原因讓他不喜歡刷牙。牙膏太辣?牙刷太硬?孩子不喜歡做某件事情,背後總有原因,我們得想法子,弄明白他心裡想甚麼,然後對症下藥,就能得心應手。幫孩子培養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必須從小時候做起,性格、行為、價值觀對孩子的將來,其實更加重要。周一刊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