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情說理 - 陳婉嫻
2016-12-12

過去幾天,有人說賣香檳的酒舖最好生意,不過我不認同,最好生意的必定是眼鏡店,因為實在是遍地眼鏡碎。在上星期五的三時三十分之前,相信沒有香港人會相信,梁先生不會競選連任。 坦白說,就基層的工作而言,他縱然仍「有數未找」,但比起商人治港又或自由經濟掛帥的曾蔭權來說,已經沒有那麼傾斜。訂立扶貧線,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津貼都確實是任內的工作。至於取消強積金對沖,標準工時等「期票」,縱然是一拖再拖,但同時亦證明,香港商界的勢力是何等囂張,亦證明他一直被商界脅迫著。另外,他主打樓價的態度,縱然未必奏效,但明顯跟地產商對台,已經是難能可貴。當然,對於凝聚社會共識,團結大多數的核心工作上,明顯存在問題。然而,這到底是「個人」的問題,抑或是「對事」的問題,實難以判斷。      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特首熱門人選,但在我看來,眾人的缺點都是共通的。首先,得商界背後支持(要不然新的行政長官就會只得600票左右當選);其次,都是港英遺留下來的人;還有,都是香港今天社會撕裂的促成者,因為各人都是回歸後的高官,掌管過保安、財務、經濟、土地發展或社福各範疇……而今天社會問題的積聚,正是由這些政策的失誤而來,個個都有推不了的責任。如果在政圈時間長一點,都是認同他們都是有共通點的同類人。  因此,假如他們當中有人有當選的條件,其他的也有;假如他們當中有落選的理由,其他的亦一樣。所以,現在比拼的,不是大眾眼中的能力、不是背景、無關紅綠燈,而是誰的心計最精準,最懂得包裝……有傳真命天子另有其人?在混濁的水中捉不到魚,在另一清晰的魚塘選擇,不無可能! 周一刊登

2016-12-05

上星期六出席了衙前圍七約第三十屆太平清醮,不要以為只有三十年歷史,因為這個活動是十年一屆,絕對是香港僅存的歷史文化活動之一。當天,見了很多保育的朋友,想起當年是如何努力,保護著香港獨有的文化,由整條村、到每條巷、到每間屋,再到一磚一瓦,我們要保護的是一個故事,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屬於香港根的故事。 今天的社會,有一部分人存在著錯誤的想法,是一種被誤導的想法,認為香港是沒有歷史、沒有文化,香港人是沒有根;以為我們只是由一片杳無人煙的小漁村,經過殖民地政府的管治,加上香港人本身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在殖民地的年代,接受殖民地的教育的一代,有這一套想法也難以避免。不過,經過深思後,事情並不是如此,今天對身份最迷失的一群,卻是未經過殖民地教育的一群,確實令人悲哀! 如果,我們在回歸後,沒有將中史科剔除於必修科目;如果,我們在愛國意識最強的時候,例如2002年中國打入世界盃、2003年神五升空、2008年京奧,自然地加入國情教育的元素;如果,我們處理好中港矛盾,在頻繁的往來前,及早做好提升接待能力的功夫,將內地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的經濟益處展現;如果……有如果的話,今天對立的局面也可能不會出現! 我希望對一些真心保護香港文化歷史的人說,保護主義並不需要跟港獨沾上任何關係。我們一直保護香港的文化歷史、香港的勞工、香港人的生活,保護或保育並不代表要朝錯誤的港獨方向而行。至於,那些假借港獨這偽命題,將香港推向對立、賺取政治利益的人,是不會得到香港人認同和支持的!                                 周一、三、五刊登

2016-11-28

上星期五的早上,同事傳來一批照片,是立法會辦事處做暑假實習生的學生,大學畢業大日子。他們傳來的畢業照,人人面露笑容,就像為即將踏進社會做好準備。然而,我們的這個社會,真的有準備好,為這些初生之犢,提供一個公平、合理、有尊嚴的工作環境嗎?看來,愈來愈難…… 就在收到照片後的幾小時,即時傳來一個令人驚奇的消息─自由黨的張宇人將獲邀加入行會。驚奇的,並不只是有關自由黨的政治問題,不是江湖中的恩恩怨怨。令我最震驚的,是階級取態的問題。 我對張宇人是沒有太大意見的,在議會外也是可溝通的人。然而,在階級立場上,他的一言一行所代表著極右、最尖酸的商界立場,實在叫每一個撐勞工的人咋舌。稍有留意新聞的人都會記得,在最低工資討論過程中,張宇人曾語不驚人誓不休地提出二十元的最低時薪建議,而被外界給予「廿蚊張」的稱號,涼薄的地步猶如將基層勞工視為奴隸,商賈的冷酷嘴臉表露無遺。 此外,對於標準工時、全民退休等涉及勞工基本權益的議題,張宇人都提出了洪水猛獸論,一時說會減薪裁員、一時說會結業倒閉,脅迫著一個原本表面上較為傾向基層的政府。 在勞工政策交白卷、對勞工權益承諾未能兌現、在勞工界在一致地「追數」時,如今竟然邀請一位對勞工如此有「貢獻」的人入行會,象徵的意義非常重大,就是將遠離打工仔和基層。或許,這一著能在政治上有一點得著,然而,將一個鄙視基層勞工的人納入行會,就猶如將數百萬打工仔女的背棄,上多少次天台、落多少次區也彌補不了!在這個要拉攏商界的背景之下,我也非常期待看看,政府如何在個多月時間,向勞工界兌現數年前開出的多張支票,又如何向勞工界開出未來的期票! 周一刊登

2016-11-21

美國大選完結,但原來又未完全完結。因為根據程序,要待選舉人在12月19日,真正投下一票才能確定,12月19日再由人民選出。一般情況之下,各州選舉人都會依照選舉結果投票,但以往也有選舉人背叛選民的情況。因此,現時有數百萬人連署,要求選舉人作出背叛,轉投希拉莉,改變定局成為終極定局。 聽起來也是非常荒謬的,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也可以推翻,那還算是民主嗎?數百名選舉人,可以背叛全國選民,作出非他們意願的投票,這套制度真的可以被認同……這些對美國選舉的質疑,往往會被一些捧美的人揶揄:「你有何資格批評美國的民主?香港的小圈子如何跟美國相提並論?」 對於這種外國月光特別圓的想法,我不特別覺得奇怪;對於民主的定義,近年在世界上亦有不同的意見,我亦無意作出比較。不過,在思想上,不夠民主就不能討論民主的想法,就是非常狹隘,而且最不民主。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假如有人跟你說,香港足球水平不高,又沒有參與過世界盃決賽周,有何資格談論和評論?又或者,有人跟你說,香港連賽車場都沒有,辦甚麼方程式?這種你不是專家就不要搭咀的想法,才是建制中最核心的頑石。 我們的民主進程,或許是未如理想,或許是未臻完善,但我深信,只要有討論的空間、有溝通的機會,總會有那一天。只是擔心在過程中,太多偏激頑固的人、太多抱持主觀思維的人,令很多想說的人不能說、不敢說,生怕萬一被定性為走得不夠前、不夠貼地、不夠激、不夠勇武,就會瞬間失去那戴於頭上多年的光環……這情況是香港現時令人最憂慮的地方。

2016-11-14

電影是一部分現實的縮影,尤其是荷李活電影,好像將美國的深層影像投射出來。就像朋友介紹我看了一套去年上映的《選戰偽術師》,如果之前看過,或許對於上星期舉世震驚的事,都會處之泰然。 故事講述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舉行總統選舉,以強悍見稱的候選人處於劣勢,於是找來一位美國的選舉專家,帶領一隊專業的團隊提供協助。最初,團隊企圖為候選人建立貼近對手的親切形象,安排他跟小孩、長者、動物合照,擠出生硬的笑容、擺出親民的姿態,換來的只是戲中的連場笑位。 直到這位選舉專家開竅,揀出一個清晰定位,就是這套電影的英文名「OUR BRAND IS CRISIS」,即將國家的危機,變成他的主要選舉策略。在國家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國家未必需要一個形象溫和、親民的領袖,反而一個強悍好戰的人,才是帶領國家走出困局的人。專家在戲中更說了一句金句:不要為一個故事去改變一個人,應該改變故事去配合一個人……意思即叫候選人繼續強硬繼續瘋狂,繼續在危機之中豎立強悍形象…… 我不知道,特朗普的團隊有沒有看過這套電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捉準了美國人,特別是低下層真正求變的心,以及他們內心渴求已久,但卻羞於宣之於口的真說話。今天大局已定,不知道特朗普的瘋狂大計是否會實行,但他的瘋狂真性情,卻實際地贏得美國選民的支持。只可惜,這套挑起社會對立仇恨的手法,卻是贏了場交,輸咗頭家;贏了選舉,犧牲國家的做法……故事的結局,這個候選人確實贏了選舉,但協助其當選的專家卻感到後悔和失落,最後更置身於當地反政府遊行的人群當中……現實,也是如此;現實,是任何人都避不過的!

2016-11-07

一個在莊嚴的立法會宣誓中,不肯承認自己身份、不肯承認香港是中國一部份這個事實的人,可說沒有資格做議員!於我來說,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往無論是任何黨派,無論擺出甚至政治立場態度,也未曾觸碰過這底線。正如不少市民說,既然不喜歡一個地方,何必勉強留下;既然不滿憲政下的議會,又何必要硬闖成為議員,傷及無辜呢! 不過,他們的舉動,不知是有心抑或無意,卻觸碰了另一敏感的題目─釋法。這幾天,雖然身處外地交流,但我仍緊貼著消息,看過很多的文章,當中很多討論到法律與政治之間的問題,在此不贅。反正,抱持任何觀點,都總會被批評或定性;而且,我認為只要是正確的事,無論動機何在、對出發點有何疑問,都應該去做。 在整件事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處理才對香港最好?首先,要徹底避免港獨、分離主義分子,以及侮辱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有機會進入議會,釋法是無可避免的。在這個背景之下,「何時釋法」或許成了問題的重點。 在一國兩制之下,釋法從來都是一個慎重的決定,多年來我們亦見不到這是一件簡單草率而行的事,每一次都是在最重要的時刻,將問題解決。根據以往的情況,普遍都是在最後的關頭,給予一鎚定音的肯定答案。這方式確實將出現爭拗的情況待到最後,但卻往往被反對者形容為輸打贏要的負面狀況。 因此,既然今次的命題是非一即二、非黑即白,是沒有條件可以放鬆的國家完整命題,那就更應該即時作出解釋,避免讓港獨思潮進一步惡化,進一步成為分化香港社會的元素。及時地作出釋法,此舉不是要干涉香港內務、不是違背了一國兩制,更不是凌駕司法……而是釐清對一國定義的基本要求!

2016-10-31

兩日之內,由冇到有,已令全香港人的眼球聚集起來。胡官一出馬,無論你是否認同他的理念、質疑他對政策的熟悉程度、擔心他的年齡和健康,以及懷疑他有「票」之嫌……但他的先聲奪人以及江湖地位,即時引來幾位盛傳會積極考慮參選,但等了又等仍未有動靜的幾位,出來說些似非而是的表態…… 胡官說了一句,是非常認同的:「到底等乜嘢呢?」實際一點,得到中央的祝福固然是重要,但要獲得港人的認同的話,氣魄也同樣重要。作為香港人都會質疑,既然是決心為香港人服務,為何不早一點站出來向市民進行遊說?如果認為自己有足夠條件,亦合乎愛港愛國的路線的人,與其等一個「可以入閘」的祝福,不如拿出點勇氣先站出來,然後再看有沒有需要作「顧全大局」的決定。怕輸,怕蝕底的表現,其實已經大打折扣! 現今的狀況,只能說句「有得揀,總比無得揀好」。商人治港,我們試過;公務員治港,我們試過;專業人士治港,我們也試過。很多人問,未來我們是否也可以試試法官治港?當然可以,正如我見到有網民指,希望劉德華、周潤發當未來特首,市民的期望,有各式各樣,那又有何不可呢?只要是得到香港人的認同和支持,任何人都可以是特首。 因此,坊間流傳的那份十人名單,也不是純粹的「大包圍」,而是告訴大家,在一日也嫌長的香港政圈,甚麼情況也有可能出現!當然,只要用上一點合理的「排除法」,其實也不難推算出一份三、四名候選人的名單,可以預先評一評各人的狀況……大前提是,他們要有勇氣一起站出來!

2016-10-24

一句猶如沒有經過腦袋過濾的說話,的而且確是傷害了很多人。那管這是鴨脷洲口音,抑或東平洲口音說出來,說了出來就收不回。現在唯一可以做,就是向受影響、受傷害的人,送上真誠的道歉。   二戰由日本帶來苦,觸及每個中國人的傷口,三年八個月的痛,是對人的尊嚴、生存權利的剝削。一句聲稱沒有傷害任何人的「支那」,實際上是盛載著千萬個惡夢、千萬個痛苦的回憶。如果連這種錯也看不到,如此邏輯水平,實在難以作為為民請命的議員,更遑論要做甚麼大事。而且,一直以來,梁游口中說的是爭取民主,權力歸人民之類的口號,但做出來的,卻是認同極端踐踏人權的戰犯行為,這種連基礎信念也不穩固的表現在香港政壇出現,才是令香港人感到尷尬和面目無光的。   有人認為,現在的結果,是他們預料之內的事,甚至可以爭取更多支持,所以他們不計較大眾的指責,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支持者的增長,只需要保持這個激進派的百分比,就可以在比例代表制之下繼續橫行。然而,這種不為目的,只為「驚天地」的言論,就算再激進的支持者,也會動一動腦問句;到底有何意義?向特首或官員擲飯、擲蛋、擲杯、擲溪錢,也可以理解是對當權者不滿的表現,在激進之中,尚且是見到其用意和企圖。然而,搬出二戰時辱華的「支那」,勾起那些無辜的死難者及痛苦半生的生還者的記憶,除了是製造輿論之外,我見到的只是惡劣無知,而沒有任何意義!   你不滿奧巴馬,你會以「黑奴」侮辱所有黑人嗎?你不滿以色列,你會向猶太人做納粹黨的手勢嗎?兩位自以為是,受到社會不少批評,難道還要死撐下去?道歉、辭職是明智決定! 周一刊登

2016-10-17

還記得那一年,競爭少有地相當激烈,雙方都非常積極地,主動地提出很多見解。不管是出於本身有為基層的理念,抑或是單純為了爭取支持、爭取選票,總之,很多承諾,很多建議都實實在在地提出了。可以肯定的,是當年還未流行甚麼語言藝術,坐在桌上說一就一,說二便是二。無論是哪一營,都是聽到他們當面的建議,再將之寫在政綱之上。當中,包括了取消強積金對沖。       為何要如此重視取消強積金對沖?而他們又肯寫上政綱?皆因上屆政府管治期間,強積金運作了十多年,對沖的問題盡現。大家都見到很多個案,不幸的基層勞工,辛辛苦苦儲下來的強積金,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沖之下所剩無幾。到了退休之齡只能過著沒有保障,沒有尊嚴的生活。因此,在三百萬打工仔女當前,在爭取民意的取捨之下,誰人也沒有不同意的理由。                              不過,對於很多從政者而言,參選時的勇氣,在管治困局或政治角力之中,往往未能展現,承諾亦會「放埋一邊」。很多人說,日前被重新提出的取消強積金對沖,是向工聯會60票的交代,甚至是拉票的一環。這個說法絕不正確!   首先,取消強積金所交代的不是向我們,而是三百多萬打工仔女;其次,如果這真是拉票,看來也略嫌欠缺誠意,因為取消強積金只是舊債,所謂「舊債未清,新債免問」,打工仔女需要爭取的合理權益還有很多很多,包括標準工時!                                         強積金實施超過15年,期間有292億元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被對沖,問題相當嚴重。如今只剩9個月兌現承諾,是否有心有力,很快便知。如果,有人仍以為,取消長期服務金及設立失業保險金取代遣散費,可以解決強積金對沖問題,那麼,就等於讓問題繼續成為問題,舊債成為舊債吧! 周一、三、五刊登

2016-10-03

前兩天是十月一日國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聽到有一些人說,這是南丫海難發生的日子,不應大肆慶祝云云……坦白說,對於遇難者家屬又或者親友,絕對體諒那種勾起痛苦回憶的感受。之不過,見到有一些人,帶著政治立場,刻意要將十一說成是國殤之日……那確是胡言亂語,無風起浪的舉動! 每個國家,都總有本身的故事,當中必定有笑有淚,在國慶日發生不如意的事,幾乎是不能避免。正如香港以往曾發生過元旦的蘭桂坊人踏人慘劇、新春花車亦曾出事,難道統統都不慶祝嗎?國慶日慶祝是每個國家必然之事,根本沒有甚麼懸念。不過,阿Q一點看,提出「不應大肆慶祝」的人,心中仍知道這天是國慶,換句說話,最起碼是認同一國的原則。然而,有一些更激進的思潮,我們更要留意:香港多間大專院校,同日分別掛著寫上「港獨」的直幡! 說要禁,但如何禁?要做條直幡只需數百元,幾個人分別拿回校內,綁上便是!你拆下了,他們明天再來……老鼠拉龜,無從入手。之不過,掛幾張直幡,又代表甚麼?觀乎全球,每一個國家都總有一些分離主義、獨立分子,甚至有鼓吹無政府主義的樂團,成為流行文化……然而,當這些人、事和物,都維持在那既定的小眾範圍,限制在那自我滿足的框框之內,是否還要大張旗鼓地為他們作反面的宣傳? 我相信談甚麼自決、獨立的一小撮人,並不能因為掛幾條直幡出來就會如願以償;當然,要打消那些港獨的想法,也不是簡單收起這些直幡就解決問題!我們要避免的,不是那有形的直幡,而是那些深耕細作的無形思想傳播;我們要做的,也不是有形的對立叫陣,而是深入地讓人民體會對國家的認同!

2016-09-26

人人都在看橫洲事件!那又當然,事件所涉及的人和事,都簡直是分量十足,是值得一個接一個的頭版報道,就像看《選戰》加《黑社會》再加《竊聽風雲》……畢竟,特首選舉臨近,一宗如此爆炸性的新聞,或多或少會影響大眾的觀感。縱然大眾對候選人的感觀,未必對1,200人的決定起到甚麼作用,但以我個人而言,大眾的取向,絕對有需要考慮……因此,除了廣受關注的橫洲事件之外,一些見微知著的事情,也需要多加留意。 日前見有傳媒報道,指中華廠商聯合會原本希望邀請16架美食車進駐一年一度的工展會,一來這是一個人流暢旺的場合,二來美食車是需要推廣,三來也能為廠商會所辦的活動帶來更多話題……於是,廠商會分別向負責美食車計劃的旅遊事務署,以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提出相關建議。 本來,一個簡單之極的建議,加上以廠商會多年的籌措活動經驗,是沒有理由不獲通過的。但世事往往就是如荒謬。據指,主辦單位曾經跟負責推廣美食車的旅遊事務署及商經局商討,但兩部門卻互相推卸,甚至指美食車的合約條款只容許在指定的地點營運…… 當我們只將目光投放於一個橫洲記者會、一句對白、一個表情,甚至聯想到特首選舉前哨戰……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就管治的態度、對執行的手腕、對迎難的能力、對進步的思維……統統都是下一任特首需要具備的條件。幾部美食車,儘管在芸芸政治新聞當中欠缺聯想的空間,但作為特首候選人,這些細微細眼的事,卻是展現能力的機會!

2016-09-19

早前見有傳媒指,勞福局長終於可以有「安樂茶飯」,皆因在議會內一直跟進勞工事務,經常批評張局長的幾個議員,都不會在來屆重返議會,意味張局長因勞工事被罵的機會將大大減少,因此對他來說是輕鬆了不少云云…… 報道歸報道,我相信,只要是稍有經驗的官員,都深明沒有反對的聲音,對他來說也不是好事……當然,大前提是要看那官員是否希望有所作為。如果,一個局長,希望排除萬難,在工作上有所作為,可以向市民大眾有交代,那就更應該珍惜一些對他們的批評又或者反對的聲音。 官僚者,一層壓一層也!如果一個有作為的官員,希望自己的看法,又或者所支持的政策,不會得到上級的阻礙或忽視,可以怎麼辦?有時候就是要依靠反對的聲音和壓力。很多時,我們竭盡全力地批評,正正是給予官員一個很好的機會,向上級反映社會大眾的不滿;以整個社會的力量,作為據理力爭的憑證。只可惜,看得通這道理的官員並不多! 今天,有些官員甚至簡單地認為,所有不滿的聲音都是緣於政治化的氣氛,預先假設了任何批評都是「對人而不對事」;既沒有對自身作檢討,亦沒有對問題作深入剖析。當然,我不排除一些人的批評,是基於政治考慮,但當問題是實際影響到市民,實不容官員以任何藉口「卸膊」。 由港英年代已為官的,理應經驗豐富,深諳此道……如果,張局長真的因為少了幾把批評的聲音而鬆一口氣,那就真是令人太失望! 周一、三、五刊登

2016-09-05

這段日子,很多人都會問香港未來幾年的情況,甚至是更長遠的日子將會如何?那今天的結果非常重要!寫這篇文章時,仍未有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到底是誰勝誰負,我已沒有太大的看法,只是簡單而卑微地希望,會是一個對香港好、對國家好的結果,而不是一個讓泛政治化繼續無止境地燃燒的結果! 我一直在想,如果今天出現的,是一個繼續撕裂的局面,我會問,我們還有幾多本錢可以輸呢?議會紛爭不斷,香港社會停滯不前,我們如何與一步一步超越我們的競爭對手爭長短呢?再者,我們辛辛苦苦建立多年的本錢還剩下幾多? 如果,出現的是一個激進主導的局面,我就會問,這真是香港人的主流意願?是大部分香港人希望見到的局面?我們真的要放棄多年來行之有效、理性而務實的處事方式?香港人真的願意見到流血的畫面不斷出現?願意見到無辜者受傷害? 又如果,出現的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局面,你繼續懷疑我,我繼續盤算你,關係若即若離,零零碎碎的事還有機會完成,但在一些需要團結一致而行的時候,往往互相牽扯、互相排斥、互相猜忌……總之,大事成不了、小事又不起勁,將香港拖垮! 如果,今天出現的結果,跟以上任何一個吻合,可以肯定,「爾虞我詐」將會成為議會的代名詞。讀者或許會問,除了以上幾個,還可以有其他可能嗎?可以,投和平理性、非暴力、投互相推動溝通、解決問題、建構香港就可……又或許,在明年初,當一切有了定局,那今天的局面或許有所改變!

2016-08-29

以往的選舉,論壇是重要一環。由1991年立法會選舉到我復出參與超級選舉,參與論壇前的工夫也要做好,當然還得靠一批跟貼政策的同事,替我做好資料的準備工夫,希望以實例、數據去一較高低。當然,我們還會準備一些所謂「難答」或「不能答」的題目,事先草擬好答案,以防範攻擊。   不過,我發現現在的論壇,你可以說要準備充足,也可以說是不需準備,只要夠大聲便可,大前提是需要準備大量口號!無恥、無良心、卑鄙……任何可以「出街」的謾罵詞句,居然佔了大部分的辯論時間;而更令人失望的,是當有個別候選人,提出一些貼近民生議題準備討論時,其他候選人或許為了留下時間來抹黑或準備回應抹黑,大都選擇不參與這些議題的討論。這種情況,令論壇失去了意義。   這個情況,或許不止是參與者的責任,製作單位也是責無旁貸。因為,在節目的形式上,其實是可以安排得更嚴謹,擾攘疊聲、叫囂的情況減少。然而,有部分節目製作單位,所希望見到的,是火花四濺的場面,懶理內容空泛,只管夠激又爛。甚麼以理服人,早已成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我才是真理」,你不同意我,你就連發言的機會也不值得擁有……非常可悲的是,這種生態不只在論壇上出現,在我們的議會,甚至整個社會亦然。   選舉,本應是帶領社會向前的重要一環,將社會存在問題和矛盾,透過激辯,由市民投票,這是非常重要的。但當選舉,甚或只是一場選舉論壇,帶來的居然是社會的撕裂和對立,是令社會停滯不前甚至退步……市民看在眼內,除了搖頭嘆息,另一選擇就只有「熄電視」! 周一刊登

2016-08-22

中美女排大戰,非常精彩;左林右李被喻為史詩式的對戰,同樣扣人心弦。每一幕都看得人熱血沸騰。但一幕又一幕、一分又一分,都擠不進我的腦海。因為,在過去幾日,思緒都被另一段片段纏繞著……一段令人心酸的片段! 一個看上去只有3歲左右的小孩,滿臉灰塵,左眼受傷流血,被人從瓦礫之中抱出來,獨個坐在救護車之中。他的臉,縱然在灰塵之下,看不到表情,但其舉動卻見到那純真下的慌亂。或許,是那滲著血的左眼感到痛楚,他用手輕拭一抹,手中全是鮮血;一個小孩要獨自面對這個情況,可以做的,就是將鮮血弄髒了的手,抹在座椅上。隔了一會,又有另一個小孩被送上車……片段見到的,不光是令人痛心的一刻,而是活於陰霾的一輩子! 面對無謂的鬥爭,可以怪誰?是在戰場上「有殺錯無放過」的戰士?是被鼓動而怒氣沖上頭腦的群眾?抑或,是在背後挑動對立、仇視的始作俑者?可以同情誰?是聲稱被壓迫的一方?抑或是聲稱行公義的一方?又抑或,是一些只想平平安安地過活的無辜百姓? 這些涉及人命的仇怨,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或許只是由一丁點的誤解、變成意念之分別、再變成價值觀的迥異、最後演變成敵對的仇恨……一場無謂的、內耗的、傷及無辜的內戰由此而起。 見到敘利亞的情況,沒有一點感到遙遠,反而有這麼遠那麼近之感!將社會撕裂、推向對立,當對立變成為了爭取個人利益的元素,眾人不自覺地沉淪於混濁之中,這是悲劇的開始!當香港的撕裂和對立愈來愈嚴重,我們如何走下去呢! 周一刊登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