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沒有,不要誤會,不是Taylor Swift來香港送飯,犯不著像Godiva買一送一般爭著去排隊。我們講的「送飯」,就是佐膳。哪種食物最送飯,人人的答案都不同;但說到哪種東西最送飯,沒有人的答不是「電視」吧? 也不一定喲朋友。隨著電視愈來愈冇嘢睇,現在有不少人會用電話送飯,電視可以睇劇睇書聽歌聽網台,你有你一台獨大,網上的世界其實更加大。如果你有用歌送飯的習慣,可以參考一下牛津大學最近所做的一個聽落頗得啖笑的研究:哪些音樂配哪些菜式最好?該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阿Charles找來700個志願者,要他們用6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來送飯,然後俾分,結果發現很多人覺得巴伐洛堤同意粉好match、rock嘢會令辣嘢特別好食:「音樂愈亢奮激昂,人也會愈覺得碟嘢辣。」志願者說用rock送辣嘢,比用jazz來送辣了4%。 叫人意外的,是吃壽司時竟然係聽Frank Sinatra這些舊嘢最好;Taylor Swift這些pop嘢呢?中菜。而hip-hop和RnB,則是對食物零作用。 贊助這次研究的外賣公司Just Eat,也已經肯定了研究結果,並且在他們的網站建議顧客「你order呢啲菜就可以聽呢類歌」仲俾埋Youtube link,貼心得很。 其實阿Charles所屬的「交叉知覺模式實驗所」已不是第一次做這類實驗,之前他們也研究過音樂與葡萄酒的關係,那次還做得很仔細,結果說飲Cabernet Sauvignon時最好是聽The Who的Won’t Get Fooled Again、喝Chardonnay則必配Blondie的Atomic。 不過正所謂智慧在民間,民間智慧告訴過我們世上有四種嘢最不可信:台灣傳媒、南韓起源、中國製造和英國研究。今晚餐飯聽咩歌,還是自己決定吧。 阿鼻~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Burger King再次敗走香港,一點也不出奇。它07年回歸後,我家對面就開了一家分店,近水樓台但幫襯過不足五次,因為每一次的包都是凍的。俾過幾次機會佢,包仍是冷,只好毅然放棄(並在每次路過其門時心諗一次「執咗佢啦」)。也有人認為很可惜,畢竟burger已是我們的主要食物之一,少了一家,便是少了一種選擇。 其實我們已經很幸福啦!周街都係burger店,有些地方的人可能連漢堡包也難得一見──而且是發達國家:在澳洲西北部有個叫Derby的偏遠小鎮,人口只得大約5,000,你有空用Google Map實景去這地方看看,不消半條街你心裡一定會冒出「荒蕪」或「蒼涼」是但一個。 好了,這麼個鳥不生蛋之處上星期發生了一單轟動全鎮的案件:一名賊人打破了一架私家車的車窗,然後偷走放在車裡面的Hungry Jack’s Whopper漢堡包(Burger King在澳洲因註冊問題而需改名做Hungry Jack’s)!這漢堡包可不得了,Derby方圓千幾公里內都沒有Hungry Jack’s分店,這個在當地難得一見的whopper是車主拜託朋友從1,700公里外的達爾文空運而來的。 防盜警報驚動了車主,他立即往愛駒跑去,但見賊人偷的是包不是車,已唔知好嬲定好笑;被捉個正著的賊人卻做出了更加唔知好嬲定好笑的行為──他緩緩脫下上衣、外褲、內褲,然後調頭便跑。車主呆了很久,久得追都追唔番,唯有報警求助。警察很快便捉到他(要在小鎮找一個全裸的人不太難吧),隨即在他們的Twitter發布消息:「捉到嗰個光豬小偷,雖然呢度係熱,但都唔係唔著衫嘅藉口囉!」當地11月平均最高氣溫超過36度,獨留burger在車中亦危險若此,我哋真係好幸福。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天氣(好似)轉涼,你預備好翻箱倒槓換季未?每次換季,重頭戲當然都是「丟棄」:「咦呢件褸邊個㗎?」「你㗎!」「幾時買㗎我?」「前年,一次都冇著過。」「陣間你陪我落去夜冷舖賣咗佢。」 以前的人一生便生十幾廿個仔女,有時連仔女的名都會叫錯/唔記得;我們的衣服多如繁星,不記得某一件,好出奇呀?是的,每次換季,就是清倒一次垃圾──不騰出地方,又如何迎接新貨抵港? 不過有時,換季/執嘢也會執到寶。在華盛頓DC做脊醫的Ron,上個禮拜尾忽然雅興大發,想執拾執拾一下屋頂閣仔。不執尤自可,一執便執到了一個帽盒──就是用來裝帽的盒──他很記得小時候見過這盒子,雖然他的「小時候」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但他很肯定盒裡裝的是一頂皮帽,和一塊蛋糕。 蛋糕。而且是他阿爺阿嫲的結婚蛋糕。西人傳統,新人會把結婚蛋糕的最頂一層放在冰格,雪到結婚一周年(或首個BB洗禮)時再拎出嚟食,以示重溫新婚的甜蜜,也會保祐婚姻長久。 阿Ron說,阿爺阿嫲在1915年3月17日結婚,這片蛋糕已足足有100年歷史,當初放在阿爺的冰格,後來轉放在阿爸的雪櫃,後來大概大家都嫌佢阻碇,便隨手放在帽盒裡。縱使經歷百年,縱使糕身已完全硬化,但蛋糕看起來仍然貌似食得。「我梗係唔會試食啦你當我傻嘅咩!但係我會搵一個仔女繼承佢,睇下可唔可以keep多100年。」當律師公布你所得的遺產是一片百年蛋糕時,記得拍片擺上網,我想睇吓你個表情。 阿鼻~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語言和文字,有時真的奇妙到一個點。四粒字當中換掉一粒,明明只是變了25%,意義卻100%唔同晒,你就試試把「精神煥發」的「煥」字改成「病」字吧! 有的時候,你說了一句話,對方問:「甚麼意思?」,你答:「就是字面的意思。」然而即使是字面意思,對方也能夠誤會得好緊要。 最近便有一宗因閱讀理解錯誤而起的笑料。香港人慣晒吸收外來嘢,所以自助餐、buffet、放題、任食、吃到飽、all you can eat等等等等,我們都知道是同一件事:一個價錢,限時或不限時,隨便你怎樣吃,你可以食一啖便停,也可以像再唔食就冇得食般鯨吞牛飲。 這個我們都熟悉的概念,就是有人搞不清楚:上星期五晚在芝加哥近郊的某家Denny’s,一位姓West的27歲小姐與幾個朋友正在參與一場盛宴──每人只需4蚊美金的班戟all you can eat。可恨文字真的很會捉弄人,當她正在向朋友分發pancake時,侍應上前阻止:「小姐你唔可以俾一份錢但係同friend share個喎!」 西小姐立即崩潰:「又話all you can eat?ALL YOU喎!點解唔係個個人can eat?!」邊說還邊向侍應連揮數拳(沒有一拳打得中)。朋友把她拖走,她還一直罵,臨離開時更怒踢了餐廳的大門。警察很快便拉了他們,結果是all you都要結帳,西小姐也被控襲擊和刑事毀壞。 其實很早就有人發現「all you can eat」會有這方面的保安漏洞,有不少餐廳都會用上「All-you-can-eat」來避免有人捉字虱/誤會咗。所以幾時都話中文係勁啲,至少「任」與「食」之間,從來毋須加個hyphen。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這世界有很多種人民公敵,其中之一種,叫做「油浸都唔肥」。 這種人,無論是居家旅行抑或遊埠探親,你都只會在FB看到他分享一日三餐,餐餐都係大魚大肉一枱都係,往往加多句「飽到上喉嚨!好在喉嚨同天靈蓋之間仲有位擺嘢,去食甜品先!」之類的感想。而他仍然能夠比瘦還瘦10磅,面色、樣子、外形甚至還可能令人有「呢條友係咪厭食?」 對我們「飲啖水都肥」的人而言(sorry其實我也是隸屬油浸都唔肥組的,說「我們」只為埋堆/增加親切感),這種食咗都唔吸收的人簡直就是浪費地球加速人類滅亡,腸仔煙肉屬一級致癌物根本就係世衛諗條橋出嚟整治呢班人㗎啦!人民公敵當之無愧。 咁,以下這位朋友就堪稱人民公敵大隊長了。年紀輕輕的Peter Nickson(圖)在英國Bradford經營一家pie工場,出品專供給大型連鎖超市Morrisons,是全歐洲同類工場中規模最大的一間。才32歲已經咁樣,俾著你係佢,你會點?提早退休啦梗係!Peter卻沒不像我們般膚淺,他最近剛剛慶祝開業10周年,為過去這十個年頭埋單計數,他每個工作天都親口測試工場的出品,例牌要吃三個用來測試品質的pie,加埋重量大約950克,一年下來就是250公斤──所以這些年來他一共吃下2.5噸的pie! 最叫人氣憤的,是身高6呎的他仍然只重168磅。食咗2.5噸嘢都完全唔長肉,呢個世界仲有冇天理? 更叫人氣憤的,是他仍然很愛食批,喺公司食完仲會帶返屋企做晚餐,因為「只有批能夠帶俾我溫暖嘅感覺」。 人生贏家都算啦,可唔可以唔好贏到盡? 阿鼻~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如果你也是個貓奴,一定會深明以下這「貓奴的一百萬項苦況」之一:在網上與朋友用文字傾偈傾到口乾起身去斟杯水,轉頭回來時貓已整匹攤在keyboard上、一副「睇你個樣好似有啲不滿,使唔使同太平紳士反映?」的表情。 都算了,整匹抱走後,才發現牠已經這樣替你回覆了朋友:「--------]]545oijonhu」。有一次我在趕稿途中便急,完事回來發現其中一隻貓坐在keyboard旁、稿子中間多了一大堆無意義的數字和符號;而在這堆嘢當中,居然有一個「笨」字!我實在老懷安慰:「這貓可以帶出去賣藝賺錢養自己了!」 可惜只此一次。「笨」應該只是牠的自我描述,旨在向我傳達「我不能去賣藝/不能養自己」而已。 但有些動物做同樣的事情,不單能令自己免於一死,更有機會破世界紀錄。澳洲珀斯有家連鎖炸雞店Chicken Treat正在搞一個marketing campaign:讓他們的吉祥物(名叫Betty的母雞)與一部電腦共處雞舍,這電腦長期接上店方的Twitter帳戶,Betty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喙、爪等等身體部位敲到keyboard,牠「打」出來的Tweet會立即在Twitter發布──例如在截稿前4小時,牠剛剛很高興地宣布:「1Q2W3 ===============312SEES VDCEZG LKP」。那麼,是破甚麼世界紀錄?這活動會做到10月尾,如果Betty在deadline前能夠「打」出一個至少有5個字母、有meaning的英文單字的話,便會成為「史上首隻發表Tweet的雞」的健力士紀錄保持者。嗯,真係好有意義呀呢個紀錄。 不過這對Betty來說真的有意義,一齊長大的玩伴早已落油鑊變成炸雞,牠還可以優哉悠哉地用蘋果電腦上網至11月才被劏──你估之後嗰啲Betty仲會係同一隻雞咩!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常言道:成功需父幹。 為甚麼以前的人輕描淡寫就可以白手興家隻手打天下;現在的人無論買樓、做小生意,多多少少都需要父母幫手/資助?年輕人真的廢到如斯地步? 「現代生活太貴」才是問題癥結吧!就當你戒絕一切娛樂不煙不酒不賭博苦得只剩下吃,垃圾級別的lunch也索價五六十,當中的大半是幫人交租的;好啦當你連lunch都是吃屋企的隔夜飯,難道你能行路返工?難道你仍然用Nokia 8210?難道你收工回家就係乜都唔做乜網都唔上、瞓上床開收音機等聽天空小說? 如果你靠做苦行僧然後成功買樓上車,真係恭喜晒。但既然捱得到咁慘嘅所謂生活,咁又何必買樓?點解唔直接出家呢?(定慧寺應該就快有住持空缺,請把握機會) 現代生活除了貴,有時也有幾分amazing,任何事都可能發生。要是你的父親沒有苦幹過、甚至你根本是無父無母的孤兒,現在有個大好的創業機會:紐約市一家名為Don Chingon的taco shop為慶祝新開,說只要客人單人匹馬在1小時內吃得完一個burrito+一杯Margarita,便可以得到該餐廳的10%股份! 「哦~~~大胃王挑戰嚟啫!有幾難吖!食唔晒最多咪俾錢~」聽埋先:該墨西哥捲餅有10磅牛豬雞肉、10磅飯、3磅芝士、3磅salsa醬、再加3磅牛油果和豆類,連外皮總共30磅──等於一個3歲細路了。還有那杯Margarita,是用墨西哥鬼椒調製的。規矩還包括:一開始食就唔准去廁所、唔准嘔、更要先俾150美金報名(食唔晒可以拎走)。NY Daily記者Gersh去試(圖),一個大男人辛辛苦苦才吃了十分一,你說創業多艱苦啊!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你,會慶祝萬聖節嗎? 上個月中去東京,只是9月中,四周大大小小的商店已經把櫥窗換成萬聖節主題。仲有個幾月才到10月31號喎大佬,真係咁想做萬聖節生意?萬聖節真係咁重要? 沒法子,世界難撈生意難做,只要有少少藉口一線商機,商人還是會如犍陀多死死抓著佛陀送給他的蜘蛛絲一般,不令你覺得「嘩萬聖節喎唔扮鬼扮馬點得/唔出街食餐好嘅點得/唔扮鬼扮馬出街食餐好嘅點得」絕不罷休。 不止日本,也不止櫥窗。美國的Burger King上星期已引入了去年在日本大熱的萬聖節主題食物:Halloween Whopper,把Whopper的麵包換成了黑包,僅此而已。黑色麵包近年我們見得多了,是用竹碳粉用來做麵包的烘焙方法,據說可以促進腸蠕動,排清大便身體好云云。 問題是,是不是所有黑色麵包都是竹碳包?這個Halloween Whopper或者提供了答案。自從上市以來不少美國人都貪新鮮去試,結果引起廣泛的靈異事件──他們吃完後,拉的屎都呈藍綠色,情況甚至持續三天。 官方說美國版的Halloween Whopper不使用竹碳包,而是用著名的A1 Steak Sauce來為麵包加色,雖然也有用食物色素不過是FDA許可而且低於1%。 似乎就是這1%出了問題。有網民立即Google,發現綠色大便應該是來自綠色色素:要整黑色食物,多數都是用綠色色素。可是,作為現代人,食色素又有乜好怕喎!「拉綠大便」更反而成了賣點,不少未食的人都滿心期待,甚或有人投訴食完冇料到:「仲係啡色,有冇搞錯!」 這方法應該可以用來檢驗你吃的竹碳包是真有竹碳還是染色的,便完不妨回頭看一下。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我們衡量一家餐廳的準則有很多種:食物質素、服務態度、裝修、格調、價錢,在量度過這些種種後,再歸納出不同的comment,例如「好食係好食不過幾貴,久唔久一次OK」、「唔值得排咁耐隊囉」、「冇下次」等等。 還有一句頗常用的慣用語:抵食/唔抵食。 「抵唔抵食」是種非常微妙的想法,它幾乎與你的經濟能力、餐廳的食物好吃與否無關──最有錢的人也可以覺得一間嘢唔抵食;食一餐用咗半個月人工你仍然覺得抵:「女朋友開心咪得囉!」 遇著唔抵食的餐廳,你會怎樣做?頂多就是上網唱吧!但有些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相處:上星期六在倫敦著名的型格街道Brick Lane,便有數百人圍攻一家食店,理由是它「唔抵食」。 這群手拿火炬、戴著豬頭面具的示威者來自極左團體「Class War」,聽名字都知道他們是專門針對有錢階層;而被他們潑油漆的店子叫Cereal Killer Café,這家由Keery兄弟(圖)擁有的café賣的是早餐粟米片,店內有超過120款由英國生產或美國入口的cereal供選擇。今年開業初時已被廣泛質疑價格定得太高,一碗S size美國粟米片賣3英鎊(約35港元)──自己去買一盒都唔使咁貴。Class War認為這店子把平常不過的粟米片高檔化是可恥,長遠有可能推高了價格,令窮人吃不起。不過店主仍認為:「喺呢區,算平啦!」而他們也的確客似雲來。 總有人喜歡食格調食裝修多過食食物。咁貴一碗粟米片(而且是就咁由盒倒出來加奶,零烹調工序)抵唔抵食見仁見智,我只有一個問題:幾時嚟香港開?好想睇啲人去排隊食cereal。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8,000萬中秋金多寶,你有沒有份?有份,有份買囉。疊埋心水捱騾仔吧!這種大橫財邊會有你份。 不過有時,發一下小橫財並不是夢,而且不用排長龍買六合彩,叫個外賣pizza就可以。 這次來東京因為逗留時間長,為省酒店錢便上Airbnb租了個單位。單位在西新宿的民居深處,一入夜便水靜鵝飛只聞蟬叫──電單車聲卻是絡繹不絕,而且幾乎全都是Domino’s的外賣車。這裡的Domino’s除了網上叫pizza,人客還可用LINE落柯打,難怪會如此受歡迎。 不知道附近的鄰居,會不會像下面這位朋友般好彩:阿Mike是三藩市一個bartender,上星期五晚他趁day off之夜諗住一條佬叫個pizza叫盒雞翼喺屋企自嘆。Domino’s的外賣人員剛剛按門鈴,他的電話便響起──公司急召他回去加班。心裡狂爆粗的他,只好把那些香氣四溢的紙盒丟進雪櫃。 凌晨5點收工回家,他想起那些紙盒,先食雞翼吧!一打開,咦,「係咪返工太辛苦呢?我見唔到雞翼喎,見到兩疊錢喎!」寫著「雞翼」的紙盒內,是兩疊用橡筋紮好的紙幣;細數一下,居然有USD1,300咁多。 送外賣的仁兄為防錢被偷,便在放錢的盒子上寫著「這是雞翼」,這喬裝招數高明得把自己都騙倒了,把錢當成雞翼送到客人手上。心焦的外賣仔成晚狂call阿Mike,可惜人家正在開工唔得閒聽。幸好這位bartender相信因果、也怕害外賣仔冇咗份工,遂把事件po上FB(圖)後立即原銀奉還,Domino’s方面也很識做地執行因果、送他免費一年任叫pizza。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那時在大學修「李白詩」課,教授堂堂都預備一大疊幻燈片,張張都寫滿他對李生的大作的見解;但見有不少喜歡抄筆記的同學都抄得不亦樂乎,喂大學咯喎仲抄筆記?傻的嗎? 嘿,到考試時就知味道了。那年這課程的試題,每一條都以「你認為」開頭,我當然是傻的嗎地答「我認為咁咁咁」,結果,把筆記由幻燈片搬到筆記簿再搬到答題紙上的同學全部拿A+,沒抄筆記的,拿到B+已算很叻。 這,只是學校教育扼殺創意的其中一例,相信你也經歷過三五七件。 遠在非洲最近也出現一例:津巴布韋(就是那個通脹超級嚴重、總統老婆曾在香港打記者、以及赤名莉香度過童年的地方)南部城市有幾間寄宿中學在上周開學時send SMS給家長,告訴他們別再給學童買麥皮──還指名道姓地說:「別買Morvite牌麥皮!」──否則充公記過。 這款產自鄰國南非的麥皮做錯了甚麼?因為它含有高粱。含有高粱又有甚麼錯?因為學校在上學期已發現有班曳學生用Morvite混合蔗糖、酵母後,放在太陽下曝曬發酵釀成啤酒。雖然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有汽又冰凍的beer,但這種非洲土啤酒由於是傳統土法自釀,各種原料都沒有標準的用量,以致酒精含量會時高時低,你以為是開胃酒,誰知一啖便貓咗。 而你也知道,學校愈是禁、學生愈想做。 那就納入化學科課程吧!教導學生發酵的原理、利用實驗找出最合適的原料比例,用大量的理論和功課去悶化件事,班學生就即刻唔會想釀酒:「校長對唔住,放過我哋啦,我哋都係食番麥皮算數……」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有一個關於打劫的故事是我老竇以前經常講的,非常浪漫:七十年代初,他的一位同事趁著發薪日到銀行提了一張大牛傍身──那時候人工才幾百,500蚊紙很難得才見上一面。誰知道狹路遇上劏死牛,賊人亮出小刀,銀紙只好奉上。 賊人卻不是轉身就跑,反是施施然脫鞋、把大牛攝入腳底與襪之間:「嗱教精你,以後出糧呢,啲錢記住攝喺鞋底。」更不可思議的,是教授完理財之道後,賊人走了幾步又回頭、拎了一張青蟹給受害人:「喂老友,攞去搭車。」 這些打劫故事當故仔聽實在一流,難得的是美國的Subway在這大半年間儲埋儲埋很多有趣的打劫故事,唔講還以為是他們的公關宣傳伎倆:最新鮮一單就在禮拜頭,維珍尼亞洲某分店,一個剛買完外賣的大學生,被三個年輕人擎槍搶去熱辣辣的三文治,搶嘢食要出動到手槍、兼且係三個人分一條Footlong,世界真係難撈。 5月,奧克拉荷馬分店,獨行女賊持槍指嚇店員交出現金,由於店員表現合作,女賊得手後拿了一蚊美金放在tip jar,說:「this is for you」。 同樣是5月,芝加哥分店被中年賊人持摺刀劫走186美元,趕到現場的警方翻查閉路電視,看到賊人進入了對面街的Potbelly(另一家連鎖三文治店),以為他要連環行劫;衝進去拘捕時,卻發現他正在食嘢。最正的是6月在佛羅里達某分店,賊人用手指在衫袋內扮作有槍,店員一笑置之;機靈的賊人手勢一變,說:「其實我係有把刀,快啲攞晒啲錢嚟。」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在人類減肥史上,最不被上天眷顧(或上天最鍾意整蠱)者,敢情是「飲水都肥」的人。 我們身邊總有人自claim:「唉我飲啖水都肥!」這聽似是誇張的修辭,但他們那種愈減愈肥、減咗仲肥的人的慘況,我們這批「油浸都唔肥」的人生勝利組,實在難以感同身受。 我當然不是要揶揄他們(或你們),而是有好嘢介紹:還記得本欄提及過的Bulletproof Coffee嗎?把超大量牛油拌進咖啡中飲用,據說有減肥奇效。這咖啡的發明者David Asprey最近又創新猷,推出膠瓶裝的FATwater──別看這肥水藍藍綠綠的,便以為它只是果汁10%之流的一般飲料,它的奧義在於內含2克的脂肪。 阿David表示這2克肥油叫做「中鏈甘油三脂」,提煉自近年大熱的椰子油;把這幾滴油加入水中,說是會大幅提升細胞吸收水分的意願;人體也不會儲存這種油,而是一遇到便有咁快得咁快地把它燒光,有助燃燒體內脂肪達到減肥效果云云。 下次再遇到飲杯水都肥者,請他喝支FATwater,大家做對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好朋友。不過,一支只賣3.95美金、只需喝不需做便可以減肥?別以為現在鬼門關開咗就容易搵鬼信啊!有幾個科學家已經把肥水的盲點逐個擊破,例如2克的油量根本太少,對燃燒脂肪是九牛一毛;又如這種油的確可以幫助細胞吸收養分,但唔係吸收水分囉。 還是那一句:口渴,便飲水吧!若然飲啖水都肥,那,就接受現實,肥一世吧。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解決中區塞車問題,除了廢絀電車,吾也有一妙計:取消金鐘至中環所有馬路,原馬路位用嚟起多兩三排甲級商廈。反正地鐵已cover到,為何還要揸車去? 唔係喇,不如連中環啲行人路都取消埋,喺地底挖大型地下街貫通所有商廈,毋須上上落落不怕日曬雨淋,到時中環人就可以像蟻一樣地生活,多有效率。 問題只有一個:我們是否想要這種生活。香港是個日日都拆舊嘢的城市,是不是我們特別喜歡拆嘢?我看未必。懶得動腦筋(或沒有腦筋)去善用舊嘢才是主因,看著東西變舊用舊了,立即只會想到「換過個新嘅」。 舊嘢堆當中當然有好嘢,例如年紀大過電車的Chinese takeout box(圖),1890年發明,美國人一直用到而家;這小小的白紙盒百幾年來設計沒有多大改動,名字倒是完全不同了。 它本來是統稱為oyster pail的。那時候蠔因為產量多,還未是名貴食物,新英格蘭一帶的主婦常常拿著小鐵桶去街市買已開好的蠔肉回家煮。後來芝加哥人Wilcox發明了用蠟紙摺成、外加一個鐵線手挽的盛物小盒,蠔販發覺用來載蠔剛好,而且價錢平於是紛紛採用。主婦從此不用再自攜鐵桶,這盒子叫叫下也被喚做oyster pail。 據說當時的水族店也用它來盛金魚讓客人帶走。二戰之後,一來蠔已愈來愈少變得貴價,二來中國菜在美國爆紅,三來外賣文化興起極需要便宜方便的外賣盒,專做外賣的中國餐館便不約而同用oyster pail來裝外賣,七十年代更有個設計師在盒外加了些中式圖案和文字,自此這個盒便與中菜外賣脫不了鈎,改用發泡膠盒的話,美國佬一定會話「好唔Chinese囉」。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趁香港警察智破白牌車黨之際,不如談談「外賣」的種種。 只是一個call車app罷了,但為甚麼一提Uber,總會跟創意扯上關係?因為人家不滿於只做一個call車app,因為人家總是不斷在想:「既然有一堆車喺度,除咗載客仲可以做啲乜?」其中一樣他們想到的,便是送外賣。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多倫多和巴塞隆拿,Uber正在做UberEATS服務,在app上揀想食的菜式,10分鐘內便由司機熱辣辣送上門──而這是長期服務,不是做一日便算的gimmick嘢。 食外賣,我們通常會把它與「慘」字扯上關係,事實上「慘」的確是外賣的濫觴: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買外賣回家開餐,考古學家發現在龐貝古城遺跡裡有多達200家路邊熟食攤檔,卻鮮有發現有廚房的民居;由此推論,古時候要食外賣的,都是家徒四壁、afford不起一個廚房一個飯廳的人。全球各地都有類似情況,窮人要食嘢,去不起有枱有凳有service的正統餐廳,便在路邊檔買食物回家。當時的食物保鮮技術和食物容器超級落後,食物經常食壞人,小販經常被告上法庭,18世紀初紐約市甚至因而全面封殺街邊檔。後來的人們就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懶而食外賣了。根據紀錄,美國第一家打正旗號做外賣的是1920年代一家叫Kin Chu的中國餐館,直至戰後的50年代開始,由戰爭帶來的各種食物保存法趨於成熟,外賣就更加盛行了。 說起中餐外賣,在西片裡常見的中式外賣餐盒,本來是用來裝蠔的,箇中故事下周再講。 微博 t.sina.com.cn/nosechoy 並請在FB搜尋「阿鼻的飲食字典」並於10秒內按Lik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