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收吉野家錢,亦冇收MC Jin半個崩,只有《am730》出稿費俾我,多謝施生。 天氣還未算十分冷,這個月我已經打了十天八天邊爐──其實是正式地打了一次,剩下的湯底和食材便連續地吃了多天。 眼見右邊嗰位仁兄如此不屑Shabushabu,就寫一寫涮涮鍋這種日式打邊爐吧!如很多日本嘢一樣,涮涮鍋也是來自中國──中國北方的涮羊肉。傳說成吉思汗有次在戰場上大叫「放飯~~」,廚師劏好羊準備落鑊,誰知探子回報話敵軍突襲,廚師急中生智將羊肉薄切,隨便在滾水中灼一下便上碟,大汗三扒兩撥吃光後便提槍上馬出陣。 打完仗後他才醒起:「咦今日餐晏好似幾好食咁喎!」遂叫大廚再來一嘢,發現這種食法又新奇又好玩,便御賜它名叫「涮羊肉」──涮,就是廣府話的「揈」,羊肉放在滾水裡揈一揈即可食用。 涮羊肉漸漸成為中國北方的潮流食法,到了日本侵華時期,一個叫吉田璋也的日軍軍醫在北京食過,回國後念念不忘而且周圍推廣,又將羊肉改成牛肉(他是鳥取縣人,鳥取和牛有多出名不用說吧?),全日本的人開始懂得打邊爐。 到了1952年,大阪一家叫スエヒロ的餐館,以火鍋水滾時的聲音,為自家的涮涮鍋取了一個象聲名字Shabushabu,並且於1955年註冊了專利商標──不過老闆人很大方,沒有限死其他人不准使用,所以我們現在才會有Shabushabu來襲。其實火鍋真的是來襲的呢,食完後那個煲,真係難洗到好似打抗戰咁。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今天可是單身一族的大日子:2011年11月11日,是儲齊六條光棍的「巨型光棍節」,又有些人叫它「神棍節」。 光棍多,所以神棍節雖然只有幾年歷史,卻火紅得很,連傳統應節食物都出來了──油炸鬼。油炸鬼外形似個「1」字就不用說了,吃法也有講究:先吃兩條油炸鬼、再吃個包子、然後再來兩條油炸鬼。如此,不單止「1」字像,連「11‧11」也像埋了。 油炸鬼的來源不用多說了吧?好啦好啦說啦!秦檜是誰知道吧?他跟曹操一樣,無論現在有幾多歷史學家說「佢真人其實唔係咁差!」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的形象就跟唐英年一樣差到貼地,所以話說某天,有檔賣燒餅的人家,說起秦檜時氣憤難平,就手地整咗兩個人形麵粉公仔,寓意秦生秦太,再放落滾油炸至鬆脆──然後竟然幾好食,油炸鬼便流傳至今,成為光棍節美食。 慢著,說油炸鬼是像光棍,不過你食過都知,它其實可以像孖條般掰開兩邊!油炸鬼是成雙成對的!光哪棍啊?原來,最初整秦檜麵粉公仔時,是分開整他們兩公婆、再把二人背對背黏在一起的,幾鬼毒呀啲人?兩公婆成世見唔到對方。後來嘛,為了貪快貪方便,將麵粉切成條後,隨手在中間用刀背壓一壓算數,炸出的油條也會變成兩邊。 作為光棍的你,如冇咁早起到身去買油炸鬼、或者滿臉暗瘡要戒煎炸,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應節食物冰糖葫蘆──那種酸,堪比孤枕難眠的酸楚啊~~~~~~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我知我知,臨近區選,見到「白鴿」的確令人有無限遐想,但我強調,本文與政治無關──但我也承認,星期日如見證得到民主黨慘敗到民主女神都唔認得,食隻乳鴿慶祝一下是必須要的。 對於鴿,人類在很久以前就有一個普世價值:要食嫩。石岐的乳鴿自不用說,古羅馬古希臘古意大利等等歐洲各國,都一早就知道兩周至一個月大的鴿是最好食的,斯巴達的「體液學說」甚至認為老鴿幾乎唔食得。 而且未識飛的乳鴿非常易捉,隨隨便便放個木盒,便會有鴿子來築巢生蛋,待小鴿「足月」時便可以趁老竇老母鴿出去覓食時來「收割」。 除了石岐佬,法國佬也是出名鍾意乳鴿的民族。在18世紀,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有宗教性的禁食規例,例如星期三、星期五都是禁食日,全面禁止「陸空肉食」,但可以吃住在水裡的動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位聰明人發現,禽類經過巧妙的刀法切開後,是很可以扮作青蛙、蟾蜍之類的水生動物,於是無論上流社會還是基層市民,食鴿時都用上這種切法,這就是著名法國菜「用鴿扮蛙」(pigeon en crapaudine,「用雞扮蛙」則叫poulet en crapaudine)。 「扮蛙」的菜式,切法主要是把雞鴿的胸肉片起,翻過來放在一對翼前面,裝作是青蛙的頭部。再搞鬼啲,會將肉或蛋或配菜切成圓形,扮埋對青蛙眼。題外話:如果你的選區只有白鴿黨、蛇齋餅粽或工聯會可選,投白票吧!有得投白票係好幸福的事,我嗰區嗰條友自動當選咗呢……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就快Halloween,本來想寫一下「傑克噢燈籠」即係Jack-o’-lantern即係嗰個死人南瓜燈籠,不過香港搞咗咁多年哈佬喂,大家應該一早知道Stingy Jack小器傑克的故事了,不如寫寫已經日趨沒落的另一個習俗:apple bobbing。 萬聖節的前身,是個起源於英國塞爾特人的傳統豐收節日Samhain,他們相信10月最後一日是冬天的開始,是「死人之日」,陰曹地府的亡靈會在這日出出沒沒,害精壯男子搞良家婦女,所以會戴面具、用番鬼蘿蔔雕燈籠來防止惡鬼埋身。 話明係豐收節,可以做的活動除了避鬼,便不外乎是幾條村的人圍埋一齊飲飲食食唱歌跳舞嘻嘻哈哈。自從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英倫三島、將蘋果樹帶到島上,Samhain節便多了種可吃的生果──蘋果,是果樹女神Pomona的象徵物,代表生殖力。於是不知何時開始,塞爾特人便開始視蘋果為繁殖之果,在Samhain的節慶活動加插了「咬蘋果」的環節──放一大盆水再丟一堆蘋果進去,未嫁得出的女生徒口(不准用手喔~)去咬浮在水面的蘋果,第一個成功咬起的女生,便是下一個出嫁的人。 現在的婚禮都會向新人撒米吧?以前都是撒蘋果的,寓意新娘三年生兩開枝散葉。但,大概發生過意外(或專登)掟死新郎的意外吧,所以就換成沒殺傷力的米粒了。 也大概,因為這項咬蘋果活動不夠邪氣,所以日漸冇人玩,都被南瓜搶晒風頭。也有人說,是因為一缸蘋果你又咬我又咬,極盡唔衛生的能事云云。不過沒落還沒落,去年還有人打破了咬蘋果最快紀錄,一分鐘咬到34個。 真戇居。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先申報利益:我對蟹是零興趣的,絕對不會跟各位蟹王蟹后爭食的。 但幾十歲仔,總食過蟹;而因為家裡沒有特別嗜蟹的人,也就沒人教過蟹該怎樣食,蟹蓋開了見到乜就掃入口,所以大家都不吃的蟹肺蟹腸蟹心,我都不明不白地吃過。 當然也吃過蟹和尚。 蟹和尚,不是一個「蟹黃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高僧,而是指蟹的胃。你打開蟹蓋,吃清蟹膏蟹黃之後,把蓋內蟹眼之間的一層深色薄膜切開,拎出裡面那嚿嘢拿出來反轉一看,便可以參見圖中這位大師──蟹胃裡面除了蟹吃過的東西,還含有大量泥沙,懂食的人都會扔掉;不知何時有位仁兄發現這個垃圾部位竟然像煞和尚打坐,刮得光光的頭以至一身袈裟都齊備。 睇極都唔覺似?就當係去大陸啲鐘乳石溶洞玩囉!「嗱嗰個就係孫悟空~嗱嗱嗱呢邊係仙人拜日~仲有上面呢嚿,劉三姐送白馬郎,係咪好似呢?」覺得似就似啦,唔似都唔影響隻蟹好唔好食嘅。 既然蟹肚裡有位和尚,我們中國人當然要來編一下劇:話說許仙同白娘子好哋哋兩情相悅,法海和尚出家生活太悠閒便來管人家的人妖戀,搞到民怨沸騰,騰到入玉皇大帝耳邊,玉帝便派兵下凡捉拿法海;法海大師慌忙逃到陽澄湖邊,眼看就要就擒,情急之下便躲到蟹蓋內。 咁都得?是但啦,唔影響隻蟹掂唔掂。 食蟹呢,我覺得真係好麻煩,食嘢啫,搞到好似瑞士製錶匠咁細心,何不食蟹柳呢?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中國人只能從你多不多屎尿、來判斷你是不是個懶人;鬼佬就厲害得多了──英國人知道吃甚麼會令人懶惰。 原來在他們眼中,吃馬鈴薯是懶惰的根源。 你沒吃過、也應該聽過「愛爾蘭瘋薯」吧?薯仔,的確曾令整個愛爾蘭發瘋。在17、18世紀,佔愛爾蘭人口80%的天主教徒被新教徒逼迫得很厲害,他們不能:擁有土地、投票、居住在市鎮方圓8公里的範圍內、接受教育、做專業人士……基本上,他們能做的,就是「做人」,你做人得喇,其他都冇你份。 進入19世紀,愛爾蘭被兼併入大英帝國版圖,雖然天主教徒已重獲一些基本權利,但他們窮慣了,農地都被英格蘭有錢佬兼併。地主本人住在英格蘭,買下農地後便委託中間人放租,中間人將田割成小塊的「棺材田」,分租給窮人來耕。 這麼小的一塊田,唯有種粗生耐寒的薯仔,才能餵得飽全家。於是薯仔種植成為潮流,那時候全國三分一的人,別說肉,連麵包都冇塊,一日三餐都只食薯仔。大受歡迎的薯仔,在新教徒地主們眼中卻是邪惡的食物,眼見愛爾蘭人懶到隻豬咁,他們一口咬定是因為「食得太多薯仔」。 到了1845年,愛爾蘭的薯仔受到「晚疫病」侵襲,幾年都搞唔掂,活生生餓死了100萬人,還被新教徒拿來當口實:「好食唔食食薯仔,個天都唔鍾意你哋啦!」餓不死的,都移民走路去了,令全國人口減少了四分一。 冇滅國,算係咁。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上周寫過土耳其與火雞的亂來關係,突然對含地名的食物有點好奇,今期再寫兩個地方──天津和哈密。 天津鴨梨,相信人人吃過。細個時連天津在哪裡都不知道的我,就問過阿媽天津鴨梨是何意思,佢話:「因為食得多,個人就會『鴨鴨鴨』咁叫。」後來我又問她開心果係點種的,她回答:「係啲農夫好開心咁種個囉!」 我是問錯人了。 其實這種梨不是在天津種,也不是農夫在種梨的公餘時間順便養埋鴨。鴨梨的原產地是河北省交河、束鹿、寧晉等等地方,當中以魏縣產的最為著名,縣內還有棵千年梨樹王。只不過這些都是小地方,種了梨出來就唯有運到最近的沿海大城市天津,經由天津出口到世界各地。鴨呢?普遍的說法是,因為這種梨的果柄勁似鴨嘴、身形也似鴨蛋;古老點的故事則說,以前有個中醫上山採藥,竟然在深山見到鴨子乙隻,好奇下跟住隻鴨,發現了這種又甜又多水的梨。 還有哈密瓜。哈密瓜並不是指「哈!密瓜!」,哈密是新疆一個地方,以前是西域諸國之一。那次去絲綢之路,導遊邊吃瓜邊講古:哈密其實沒有哈密瓜,哈密瓜都是鄯善產的。 鄯善也是西域古國,常被哈密欺凌。某次哈密將鄯善進貢來的甜瓜,借瓜敬佛進貢給康熙,康熙吃了覺得爽而甜,問人「這是甚麼瓜?」「是哈密來的。」便賜名為哈密瓜。 哈密瓜實在比天津鴨梨冤得多呢!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說火雞不是土耳其的國鳥你也不相信吧?個名明明就一樣! 鬼佬就是有這鋪癮,瓷器由中國來,就把它叫做China;誤以為火雞來自土耳其,便將人家的國家拿來當鳥名,感恩節還大肆拿人家的國家來祭旗…… 都怪那時候沒有internet: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前,有一種珍珠雞(不是酒樓那種,是Guineafowl)經土耳其傳入歐洲,於是歐洲人就叫這種肉鳥做turkey(而人家的故鄉明明是非洲國家幾內亞)。 後來啊,墨西哥人發現了另一種肉鳥,好好肉又夠粗生,就把牠們馴養起來作為肉食來源。西班牙人登陸美洲見到牠們:「咦乜咁似珍珠雞嘅?」,就將這種疑似turkey帶回歐洲大陸去養;直至16世紀初,牠們在英國大受歡迎,成為晚餐桌上的常菜,英國人見牠的外形和質地都似曾相識:「哦,原來係珍珠雞!」所以就也把這種鳥喚成turkey。 這是個雙重錯誤:珍珠雞本來不是產自土耳其,已經叫錯晒;然後啲鬼佬誤認火雞作珍珠雞,將turkey之名轉嫁到火雞頭上。而,牠們的長相似到點呢?就連那時的科學家們都搞錯──火雞的學名叫Meleagris,Meleagris是希臘話,解作珍珠雞……亂到呢。為免將來又出現一種相似的肉鳥令大家又叫錯名,現在就讓我們再搞清楚:Guinea fowl=珍珠雞=來自幾內亞(圖1);Turkey=火雞=來自美洲(圖2)。 如果將來有點心師傅爆料說:「其實珍珠雞裡面放嘅,係火雞肉。」那實在是翻譯史上最瘋狂的paradox。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被迫食人肉所在不少,迷上人肉香的也有很多。元末天下亂過免費報紙大戰,有一路叫淮右軍的散兵游勇以鍾意食人肉聞名,拿百姓當軍糧,或生煎或生烤,有時專揀男人雙腳或女人雙乳。嘴尖如此,更將人肉美其名做「想肉」──食完又想食食完又想食是也。 有一pair人更變態:隋末天下亦亂過免費報紙大戰,那時有諸葛昂和高瓚兩個富翁,時常以鬥有錢為樂。高氏某次以「雙子宴」宴請諸葛氏,捉來十餘歲雙胞胎來做菜,二人吃得不亦樂乎;幾日後諸葛氏回禮,請高氏食飯,負責斟酒的妾侍無故笑了一下,被諸葛昂大罵喝退。無耐,廚師端上奇大的一盆菜──正是剛才被鬧的妾侍。人是整個被煮熟了,還被擺出盤腿而坐的姿態,還著住綢緞,廚房還幫佢化埋死人妝。諸葛昂急不及待搣下她的大髀肉遞給高瓚,這次連高瓚都不敢食,主人只好剝下噚晚才寵幸過的她的一雙乳房來,慢慢享受。 他們二人,最後同被盜賊綁在柱上,活活割肉烤來吃。「天道好還」,搞免費報紙的各位老闆,要謹記這話啊。 最後想寫一下人所共知的故事:那個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有一日跟御廚易牙說:「乜都食過晒,係未食過人肉。」易牙立即將自己的長子洗淨烹調讓主公爽一下,齊桓公也從此寵信易牙。到齊桓公病危,易牙等奸臣就堵塞宮門,把齊桓公監生餓死。 所以說,為甚麼有人還會幫襯以易牙為名的食肆?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上回講過了打仗和天災,這次講一下嗜食人肉者和為洩憤而吃人者。 常言道:「『宜』得食咗你落肚」,憎一個人憎到鬧佢打佢都洩不了憤後,可以選擇食咗佢落肚。古時黃帝打贏蚩尤之後,就將蚩尤的皮剝了當箭靶,將肉製成肉醬讓百姓開大食會。天帝知道後大感震驚,叫停個大食會,卻反而被黃帝鬧番轉頭,話天帝「反義」,忤逆民意。 明朝超級奸宦劉瑾平時作威作福,百姓又冇得上街示威,心裡的怨憤沸騰到極點了。到劉瑾伏法被判凌遲處死,身體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切咗4,200刀,北京的百姓竟然爭相用一錢買一両劉瑾肉──而且是sashimi式生吞,wasabi都唔使蘸。 說出「掉哪媽!頂硬上!」的明代名將袁崇煥,也有同樣下場──姓朱的皇帝中了滿清的反間計,以為掉哪媽兄私通敵方,把他凌遲處理。京城民眾都一面倒認為袁生是無間道,那時候也沒有FB、Twitter可以讓他自我澄清,結果他一邊被凌遲、百姓一邊排隊買他的肉(一文錢一塊),肉賣光便買內臟薄切,生食送燒酒,食前還要鬧一聲:「掉哪媽!死二五仔!」 「菜人」,是指「被當成餸菜的人」。野史常有記載,每逢大饑荒乜都食晒後,街市就會有菜人出售,通常是細路和女人,被阿爸和老公拿去賣,賣到錢又拿去買別家的細路和女人回家宰來吃。 劉瑾、袁崇煥這些城中名人,也有成為菜人的一日。咁,如果曾蔭權……大家會唔會去搶購?(仲有得續)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俄羅斯那廚師把人弄成肉丸、香腸、漢堡扒,以現代社會的思維,立即就會懷疑他是個變態、有精神病。 而我們之所以有現代思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戒掉了吃人肉」。吃人肉嘛,在古代來說沒有任何稀奇的地方,不說外國,單是中國的吃人史,就夠在這裡寫個一兩年。中國人叫人肉做「兩腳羊」,而中國式的食人肉則可分為三類,一是嗜啖人肉、二是戰禍和天災、還有洩憤形式的「壯志飢餐胡虜肉」。 先說第二類:中國人的仗,都打得狠,尤其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時候。史上最慘烈的大規模食人事件是安史之亂爆發時,叛軍圍攻睢陽城,城內幾萬人坐食山崩,食物食光便食戰馬、馬食光便食雀仔食老鼠,乜都食光後,守將張巡指著遠方跟妾侍說:「咦?咩嚟㗎?」妾侍好奇擰轉頭望,張巡便一刀砍死她,煮成肉湯給阿兵哥們吃。自此便開了以人肉當軍糧的先例,先是捉女人來燉,女人燉光便蒸老弱男子。圍城之時城內有幾萬人,城破當日,全城只食剩400人。 之後的黃巢之亂,叛軍也公然捉百姓來做軍糧,還把人肉醃成肉乾方便攜帶。 饑荒時就更不用說了,一口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寫過一本專記異事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記載了明末河北大饑荒,有個男人入到餐館,見到一個女人被脫光光縛在砧板上等劏,男人不忍心,出錢贖她又為她穿回衣服。誰知道穿衣時男人不小心碰到她的乳房,女人大怒,寧願自己瞓番上砧板待宰。(待續)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去了強國一個禮拜,回來後才知道「黑影論」──替禿鷹寫稿的那位寫手,怎麼不去寫喜劇劇本挽救香港電影業呢?這笑話好好笑啊。 既然現在社會上有憎恨禿鷹的主流民意,就講一下我們可以如何炮製禿鷹美食。 早在《聖經》時代,人們就在吃禿鷹,《申命記》第十四章十一和十二節說:「凡潔淨的鳥,你們都可以吃,不可吃的乃是鵰、狗頭鵰、紅頭鵰」。禿鷹,原名是白頭海鵰,就是基督教的上帝那本教科書所認為的「不潔淨」的污糟嘢之一。 但人類嘛,連同類都會吃,當然不會放過禿鷹。由1782年開始成為美國國鳥的禿鷹,在20世紀幾乎絕種,科學家說是因為殺蟲水中的DDT令禿鷹蛋蛋殼變薄,禿鷹阿媽孵蛋時一坐低就爆所致,不過也有報告指,非法獵殺才是主因。保護禿鷹的法例由來已久,且是強國國家象徵,現在已沒有人夠膽敢公開談論怎樣烹調禿鷹,最多只有人說牠的味道──又是老外最常說的那句「taste like chicken」。 在坐上國鳥寶座之後兩年,發明家富蘭克林(就是100蚊美金紙幣上印著的那條友)寫信給女兒,極力數臭禿鷹,認為牠是沒品、又懶、又膽小的動物,主張改用火雞作為國鳥──哦──原來火雞是又有品又勤力又勇猛的雀。 就像中國人不會(公然)拿熊貓做漢堡包,美國人也不(公然)打禿鷹來吃。但在國慶日卻也仍會意思一下,吃禿鷹形狀的曲奇、cupcake等等小食,如你也對禿鷹恨之入骨,可以照著以下連結內的片段,把禿鷹碎屍萬段:www.howcast.com/videos/386913-How-To-Make-4th-Of-July-Bald-Eagles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我反對人take嘢,因為我反對西藥。 而吃西藥的人反對人take嘢,以至整個主張吃西藥的社會將take嘢視為罪行,實在好好笑──大部分「嘢」,本身就是西藥,由西方醫學家親手合成或提煉出來。你吃Panadol卻不准人吃Ketamine,是醫學霸權。 本來是想寫魏晉南北朝在名士們之間流行的「捫虱」,結果還是要歸結到我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毒品身上──五石散,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及赤石脂五味礦物藥材組成的一條方,本來是用作治瘧疾的藥,但跟精神科西藥一樣,人們服食過後,驚覺它也有令人很high的副作用,於是在達官貴人之間流行起take五石散這種風尚。 何晏是其中一個先鋒人物,他還認為「服散」兼有美顏美白之功。那時的男人姿整愛美,許多都習慣化妝,把臉搽得煞白。這何晏也有一副奇白的臉,他頂頭上司曹丕就懷疑他搽粉,故意在夏天賜他吃熱湯麵,眼見他吃到大汗淋頭,用紅色衣袖抹汗後臉仍是白如皎月,才信他不是人工美男。 魯迅將很多魏晉文人風尚都說成是吃五石散的後遺,例如服散後不能休息,必須周圍行,所以文人喜歡散步;全身發滾,需要食凍嘢沖凍水涼,故此竹林七賢他們要披頭散髮袒胸露臂;皮膚易磨破,因而不能穿新衣,舊衣也不能常洗。衫長期不洗,就會生虱,周身虱的雅士們便一邊吹水一邊捉虱,捉到後放入口中啪一聲吃掉,結果令「捫虱而談」成為風尚。 這,我會叫做「猴性不改」。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伯母有沒有做過/在做各式各樣的陰騭事情?有的話,你要這樣勸她浪子回頭:「壞事做太多,任你的兒子我係釋迦牟尼個學生,都保你唔住!」 又是舊曆七月,又是鬼門關大開之時,有家有主的鬼回家享用家人的供奉,無主孤魂便四出吃燒街衣者的元寶蠟燭香。我由細到大都在問:為甚麼錢呀車呀樓呀嗰啲就紙紮,燒肉油雞乳豬卻用實物?阿公阿爺佢哋咪食唔到囉?所以近年出現的紙紮鮑魚海斑和蝦餃,我覺得很合理。 直至後來知道盂蘭鬼節的古仔,才明白:那些食物祭品,應該是給人吃的!唔係俾鬼食的! 這來自一個很出名的佛教故事「目連救母」。話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修成了神通天眼,他看到生前壞事做盡、死後墮入餓鬼道的娘親,在地獄餓到皮黃骨瘦,為人孝義的他便運用法力將食物送到娘親面前,娘親張口來吃時卻「喔噢~」一聲,飯菜都變了灰燼。 目連向佛陀哭訴,佛陀說「not my business」──他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必須要集合很多很多很多高僧的力量,在每年七月中,將食物果品放在盆裡,向世界各地的僧人布施,一點一點的滾存功德,阿娘親才能得以超度。 把食物放在「盂蘭盆」裡送贈僧人的這種習俗,後來就變成今日的盂蘭節,食物的供奉對象亦由人變成了一眾餓鬼,鬼佬們就直接叫七月十四做「Hungary ghost festival」。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英國目下的大動亂,趁火打劫燒舖燒巴士,正好向香港各位大官和警方示範甚麼叫「暴力」、甚麼叫「過激」。 原諒我是個過激派,看到現在香港的街頭運動,通通都是示乖而不是示威。要是有天香港的抗爭運動發展到放火搶掠打差佬,我一定趕緊join。 阿媽說,食太多炸嘢令人熱氣令人暴躁,那麼我應該是平常吃得太多了──而英國人又何嘗不是?他們的「國菜」是fish and chips啊!Fish和chips,兩樣都係炸嘅,食埋食埋咁多,不如此過激地示威,難以瀉走體內那股熱氣。 在fish與chips之間,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奇緣:19世紀初,倫敦等等英格蘭南部地區,因為漁業興盛,炸鱈魚塊漸漸成為平價的人民美食;與此同時,北部大曼徹斯特那邊、以至再北啲的蘇格蘭,卻興起炸薯條店,到現在奧咸市依然有全英第一家炸薯條店的遺址。 然後,唔知點解(前面說「不為人知」是真的不為人知)到了1860年代,南部的炸魚跟北部的薯條搭上了,倫敦出現了第一家fish and chips檔口,到了二戰時期,炸魚薯條是少數毋須配給的食物之一,直至今時今日已變成國菜,甚至會每年頒發National Fish and Chip Awards,選出全國最佳的炸魚薯條店。 Chips和fries都是將薯仔切成條狀,分別在於chips厚切很多,相同分量的薯仔,分別製成chips和fries的話,chips會因為面積比較小而吸較少的油,聽起來好像比較健康一點。以前的fish and chips都是用牛油豬油來炸的,現在嘛,你用花生油都嫌你太肥了。 阿鼻 全港最憎旅行的Ex旅遊記者,對飲食最沒要求的飲食專欄撰稿員,請同時關注《新假期》周刊每期連載的「飲食字典」。 微博 http://t.sina.com.cn/nosecho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