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公布高鐵工程延誤的背景及原委專責委員會報告,基本上將所有責任全數落在港鐵兩名前高層韋達誠與周大滄,但兩人帶走約滿酬金全身而退,港人的血汗錢隨風而去。港鐵整個管理層閉起眼睛全聽兩人的「鬼話連篇」,政府雖未見有意圖隱瞞工程延誤,但在服務經營權下,路政署身為「監核監督者」(check the checker),盲目信任港鐵,簡直「中了情花毒」,變成“trust the checker”,更悲哀是情花毒未見「絕情丹」解毒,沙中線肯定會是另一個炸彈,隨時超支過百億,再受情花毒煎熬。 高鐵工程延誤的最大原因是在於西九龍總站地質情況複雜而影響建造工程。在2010年,財委會通過高鐵撥款及在《第二份委託協議》簽署之前,前城市高爾夫球會的位置及在佐敦道均未進行全面的工地勘測,港鐵工程總監黃唯銘表示當時要等到球會租約完結才能接收工地進行全面勘測。但據我所知,短期租約的期限一般最長7年,之後只能每3個月續約一次。球會的租約在1999年簽訂,最長7年,就是到2006年政府就只能每3個月、3個月續約一次。 港鐵「有力無心」,沒有積極安排盡早進行勘測,等到通過財委會撥款後,才發現挖掘岩石所需的時間比預期中長,那時已經「肉隨砧板上」。 此外,港鐵在2013年11月提交給鐵路事宜小組的文件中並沒有顯示西九龍總站挖掘工程的全部事實,到2014年5月才開誠布公,一開始明顯有誤導之嫌。政府在高鐵事件明顯有不足之處,錯在太傻、太天真。至於是否如泛民議員少數報告所說,與港鐵聯手刻意隱瞞事實,我不單未找到證據,而且按常理推算,政府委託港鐵進行工程,並非政府興建,有何隱瞞的動機?
尊敬的梁特首: 本人六月二十四日曾致函 閣下,建議於九龍灣淘大工業村第一座四級大火撲滅後立即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由法官主持並邀請海外專家加入,就下列各項展開調查: 1)火災形成的成因 2)香港各工業大廈防火設施是否足以應付大型火警 3)迷你倉的規管是否足夠、放置的物品應否有所規限 4)臨場救火策略有否出現問題 5)消防員的裝備是否足以應付各種火災 其後,政府成立跨部門專案組,由消防處牽頭,包括警務處、政府化驗所和機電署等部門,調查起火成因、是否涉及刑事成分、兩名消防員殉職原因、工業大廈的營運模式及消防工作程序是否有地方要改善。及後消防處表示正物色獨立專業人士,加入跨部門專案組調查。 本人感謝政府盡早展開調查及搜證工作,找出事件真相及提出改善措施,避免悲劇重演。因為事件嚴重,公眾對這次四級大火抱有極多疑問,當中包括前線消防員對臨場指揮策略持有不同意見,於紀律部隊中實屬罕見,恐影響紀律部隊威信之餘,對將來紀律部隊的行動可能會有深遠影響。因此,本人認為由消防處牽頭的跨部門專案組未必可令公眾及前線人員完全釋疑。 為增加調查的公信力及獨立性,本人再次建議 閣下委任法官主持獨立調查,邀請海外專家提供專業意見及海外經驗,並考慮委任已退休之前線消防人員加入調查,本人相信退休前線消防人員豐富的臨場經驗和對香港獨特環境的熟悉絕對有助找出事件真相,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日前高調爆料,講述在內地的被幽禁、精神虐待的經歷,更嚴重的指控是「憑感覺李波被人笠回大陸」,從而推算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香港社會你一言、我一語,全根據「傳言口供、流言蜚語」,事情未清楚前,盲目相信任何一方都未免太過武斷。 林榮基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事件曝光後,個人安全不擔心,毋須警方人身保護,他經歷如斯「慘況」仍然相信香港的司法、執法獨立,實在令人感欣慰。香港享有一國兩制,即使他在內地犯法,只要他不回內地,內地政府對他也是無可奈何,這是香港珍而重之的制度,相信林也很清楚這一點。 姑勿論林榮基引述李波的傳言口供,如何與李波相違背,或誰對誰錯。林榮基的而且確在內地「消失」了八個月,而香港政府懵然不知,而期間是否如林所說,遭非法幽禁及監視,內地根據哪一項法例及規定扣留他八個月,這是我希望知道的事。 林榮基被泛民捧為英雄,認為他「勇敢站出來、對強權說不」,每人對英雄有不同的定義,我不敢評論。不論林榮基是否站出來,整個銅鑼灣書店事件最關鍵仍是內地人員有否跨境執法帶李波回內地,這是一國兩制的關鍵,萬一有內地機關真的派人來港挾走「犯人」,又是哪個層級或單位出錯,如何堵塞漏洞,否則如何落實習近平主席所說「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我在三月份已曾去信人大望查明真相,特別是跨境執法部分,林榮基一事,我亦會再次去信,期望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就林榮基的指控提供官方釐清,以杜絕不必要的揣測和誤解。我作為人大,我會竭力捍衛一國兩制,至於個人則每人均有其利益及考量,並非我的考慮。
教育局「一帶一路」獎學金計劃的「甩甩漏漏」方案,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被批評得遍體鱗傷,我亦開宗明義若計劃未能保證本地生與外地生對等的合理升學機會,請恕我無法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學位的認受程度、學生前途不清、輸入輸出比例欠奉等等批評已一再重申,在此不贅。我反其道而行,想宏觀一談獎學金計劃的潛力。 香港從來都是國際大都會,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圖、早前在香港舉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從多年來集中於西方市場,開拓出一條新興市場的發展。香港社會對一帶一路國家認識不深,甚至抱著「大香港」的輕蔑眼光去看待,只是愚而好自用,未能欣賞其他地方的優點。 大學除了著重知識增長,更重要是全球化的交流,互換地方智慧、經驗、特質,產生協同效應。人才從來不分地域,有能者居之,不論甚麼地方只要知識水平達到入大學要求,香港作為國際人才匯集的地方,沒有任何理由拒諸門外,更遑論比較新加坡每年大量發出獎學金吸引世界各地的尖子。 部分議員對特首梁振英恨之入骨,逢政府推出的政策不問詳情全數否定,看不到計劃對輸入人才、培育本地人才的長遠優點。一帶一路國家部分是相對落後,但其實當中不少是發展成熟、潛力無限,市儈一點說是商機無限。 簡單而言,香港想引入投資,是否可考慮輸入汶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富有國家的學生來港修讀環球經濟、金融;促進科技交流的,可引入以色列科研的學生;促進旅遊業,又如馬爾代夫的學生;有關天然資源開發或貿易,資源豐富的國家更是多不勝數,就算是藝術色彩濃厚的,於一帶一路國家也多的是。當然交流、獎學金計劃促使人才互換,從來都是雙向。一帶一路獎學金值得做,看過教育局方案只可說句:「方向正確,方法出錯」。
據報章報道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稱,港府正面對「三座大山」,其中一座大山是「港鐵一再加票價」,我昨日與黨友容海恩,約見港鐵主席馬時亨,討論港鐵票價檢討。我認為,既然加價是硬繃繃,為何「分享利潤機制」的金額不可實際對沖升幅,甚至下調,直接減每程車資。 政府推出港鐵票價調整機制,又稱「可加可減機制」,原意是令港鐵票價遠離政治,按冷冰冰的計算方法票價升或降,而毋須每年經行政會議審批,但由2007年實行至今已9年,卻是一直只加不減,被譏為「只加不減機制」,而且今天民生政治化已不可逆轉。我相信,港鐵董事局同意政府建議提早一年檢討,也是回應政治壓力。 既然票價調整機制是遊戲規則,大家必須尊重,我亦認為,「零機制」就等於放任處理票價,是絕不可取。我建議,維持可加可減機制,同時保留分享利潤機制對沖加價。我舉例,今年港鐵加價2.65%,車費收入大約增加4億元,港鐵根據分享利潤機制回饋1.75億元,連同「服務表現安排」1,100萬元,總共需回饋乘客1.86億元。 港鐵一直採用「第二程九折」及各種迂迴的回饋,都是有條件的。我認為,將1.86億元全數用於對沖票價加幅,佔172億元票務收入的1.1%,換言之,新一年票價升幅由原本2.65%,經對沖後紓緩至1.55%,加價也非加到盡。港鐵的利潤金額不變,但所有乘客的票價壓力卻可減輕。 現行可加可減機制下,只有出現通縮才會計算出減價,這非市民想見的情況。然而,在我建議的對沖機制下,只要港鐵某幾年「賺大錢」,對沖票價調整的百分比,而遇上低通脹的一年,就可出現按機制、經對沖下減價。
近年本土、政治入侵教育專業,普教中的普及程度再次成為社會熱話,民心轉向,不少輿論將普教中妖魔化,猶記得當年本人擔任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時,純粹考慮教育角度,因普教中未確定成效而拒絕全面推行,卻被群情洶湧的教育團體狠批「孤寒」、「無承擔」、「卸膊」。此一時、彼一時,社會氣氛支持或唾棄普教中,均難以避免有政棍「玩政治」所致,何時才可將「教育問題還給教育專業」﹖ 由我擔任語常會主席開始,按我當時感受,輿論、學界及教育團體一直逼政府推行普教中,回看2008年的剪報對語常會有如此批評「近百萬莘莘學子今日開學,普通話教中文科(簡稱:普教中)在本港學校愈見普及,但語常會仍空談計劃。」;當時報道亦有「有校長直斥政府此舉(普教中試驗計劃)猶如推行語言拔尖教育,不單投資失誤,更不切實際兼卸膊,促請全面資助及落實普通話教中文。」 當時社會未有今天般反內地、反普通話的風氣,學界普遍推崇普教中可令學生「我手寫我口」,中文水平定有裨益。我當時則逆流而上做「大反派」拒全面落實,是考慮到當時研究並非全然肯定普教中成效,當時我曾撰文指「近10年香港進行有關普教中的大型研究共有5個,結果普遍顯示,用普通話學習中文科的學生,其普通話聽說能力比用廣州話學習的學生有進步,寫作也較通暢,較少方言干擾的情況。」同時亦有研究指,「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另外,語常會2003年的報告亦未能證明「普教中」有助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 語常會當時決定推出2億元試驗計劃,而不是應教育團體要求「全面落實」,關鍵原因是學校於「師資、學校管理層的態度及策略、普通話語言環境、學生學習能力、課程、教學及教材安排、及教與學支援」等條件均未見成熟。 2016年的今天,傳媒報道教育大學(前教育學院)探討中小學推行普教中情况的終期報告,引述報告指沒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但對中文科學習成效也沒負面影響,換言之,普教中的教育成效,由2003年至2016年仍未確定,普教中的成效仍是個別學校的條件及情況而異。改變的是由2003年普教中備受學界推崇,至今天受沉重政治壓力下,就算有學校、家長支持普教中,但已經「敢愛不敢言」。
的士業界面對Uber及網絡召喚車入侵市場,經歷愈見困難,再不改革便步入夕陽。我上周出席的士業議會活動,喜見的士業界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由召喚方式、收費程序、評分機制等全方位改革。我於app推出當天立即下載並試用,即使忠言逆耳,為了業界的發展,我也得提出批評是「亟待改善、恨鐵未成鋼」,的士業界步伐再追不上,危矣…… 的士app的原意是提供認證優質司機的服務,杜絕小部分害群之馬的拒載、兜路、濫收車資、駕駛態度欠佳等不良行為,同時為乘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務。app推出的第一天(5月19日),作為關心業界的一分子,我立即下載試用,安裝及註冊過程尚算簡單。我於當天上午11時許,嘗試用app在立法會召喚到灣仔、尖沙咀等,可惜全部未獲附近的士回覆。約12時再次用app召車到中環,等候約6分鐘後獲一位司機電話回覆,但稱「我在尖沙咀,要等等,而且等好一段時間喎。」我難以理解,為何在金鐘召車,卻有尖沙咀的車回應,唯有婉拒,換言之又一次召車失敗。同日大約下午2時,於中環召車到金鐘,嘗試多次同樣無人理睬。 app的另一不足是設計不夠仔細,也不夠「使用者友善」(user friendly),例如「出發地點」不能用定位(gps),需由用家於地圖上尋找所有位置;而「目地的」也不能簡單用文字或語音輸入,同樣要在地圖上拉到目的地,若乘客不清楚目的地在地圖的位置,根本不能用。 測試失敗後,我致電的士司機了解對app的反應,結果是「唉聲載道」,有司機抱怨app的召喚資料是英文,部分司機不懂而未能接收召喚或亂接一通。 我將看到的不足全數向業界領導層反映,期望優化app只是第一步,更多司機成為認證的士司機、引入優質的士、新型號的士等等,令業界健康發展,否則的士業猶如逆水行舟……
香港拳手曹星如創下十九連勝佳績,在上周六技術性擊倒南韓拳手,成為雙料亞洲冠軍(圖),再次證明香港運動員也可於國際立足。據悉曹星如下一步將會挑戰世界冠軍,在此祝願他挑戰成功,為我們再帶來一個港產世界冠軍。近年香港運動員於國際比賽屢創佳績,每次有運動員在國際舞台競逐都是團結香港人的好機會,有遠見的政府都不應忽視體育項目的發展。 周日足總盃決賽於香港大球場上演,我亦有到現場觀戰。我有份贊助的元朗足球隊對決香港飛馬,經過加時和互射十二碼後力戰而敗,但當你看到現場觀眾的熱烈支持和球員們的奮勇作戰,你會發現體育比賽的魅力是那種全情投入的拚勁和決心,甚至會超越勝負。 我一直認為即使不是職業運動員,普通人也應該多參與體育運動,特別是年輕人,體育運動對他們體格和心理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年輕人離開學校後投入職場,書本的知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和別人溝通才是能否獲取成功的關鍵,而體育運動正正可提供這方面的訓練。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你需要不斷去想如何改進自己、提升實力,你會學懂no pain no gain,你會知道有所付出才會有所回報。所有冠軍級人馬都會告訴你,艱苦訓練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另外,很多體育項目都要求團隊合作,即使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不能和其他人好好配合也不會取得佳績,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4年一度的奧運將會在3個月後開幕,到時將再會帶動一股體育熱潮。而我希望在香港,體育發展不是一股一股的熱潮,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群育學校遷往屯門一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少感人至深的群育學校前校長、老師、學生個案被廣泛報道,喚起社會關注,表現出港人充滿愛心、尊重平等教育、有教無類的美德。整件事,我最關心是群育學校的學生,會否因此而覺得難過、擔心,甚至恐懼融入社區,他們才是教育制度下亟待支援的弱勢一群。教育最珍貴之處就是人人平等,我始終相信「人人可教」,只是方法不同。 擬建群育學校的位置旁邊的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該校校長蔡國光早前去信立法會時引用2011年一份教育局文件,指群育學校的學生有暴力行為、參與黑社會活動、邪教活動、吸毒習慣、性濫交等等,因而反對遷校。今次申請遷校的群育學校,服務對象只是短暫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退一萬步,即使今次是蔡校長心目中所理解的群育學校,就一定會對社區構成治安問題,甚至如他形容是「炸彈」嗎?以我認識的蔡校長,相信並非此意。 事件另一關注點是區內6名議員聯署要求於充分諮詢前擱置遷校建議,當中包括兩位新民黨的議員。我從不迴避他們聯署的質疑,他們都是相當資深的區議員,他們質疑的並非群育學校的教育理念或抗拒學生,而是學校的交通、面積、選址合適等等作出考慮。屯門區4位新民黨區議員,當中兩人聯署,與黨的立場不同,只是黨與地區議政的時差,未經仔細討論。立法會、黨、區議員之間的溝通及緊密聯繫,是易學難精的功課,今次可說是深刻的一課。
要選年度公關風雲人物,實非歌星黎明莫屬,第一場演唱會開幕前幾小時獲知消防不合標準,被迫臨時取消,若果處理不當可真是「天王也無面俾」,黎天王親身示範,真誠打動人心,不單化解危機,更換來全城尊重。香港娛樂界也好、政界也罷,總欠缺一份坦誠,黎明的舉動,是久旱逢甘露,香港人也真渴了很久。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即使天下聰明絕頂或能言善辯的人,總有出錯的時候,或身邊的人難免會犯錯,坦誠道歉是最佳策略,挽回別人的信心。黎明今次成功、也是「最爆」之處,當社會上有聲音指摘食環署於演唱會兩小時前通知不能如期舉行,黎明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清晰說明「這與政府部門無關,全是自己的責任」,無半點諉過於人之意。 我們看到政改無法通過,泛民陣營卻無人站出來承認責任,令香港民主原地踏步,或者當時廿八位議員應集體向市民道歉吧,好些責任感強的建制議員曾為自己與中央協調不果、方案未能遊說反對派,或「等埋發叔」的表現等等而向公眾道歉,但立法會向市民道歉呢?市民並未見到。 行政立法關係惡劣,政府施政舉步艱難,即使推行政策失敗即使是非戰之罪,也是責無旁貸。又如特首家人爆出行李「關公災難」,只要第一次自省不足於一通瓜田李下的「特權電話」,以誠懇將大事化小,公眾諒解小事化無,而不是分四次階段式解說。「當我們放下自負,找回人性的謙卑時,改進便指日可待」。 最後送上黎明懷舊廣告金句「要贏人先要贏自己」,給港府共勉之。
扶貧委員會提出修訂貧窮線框架,考慮加入公屋或私樓租金因素,這是當初訂立貧窮線時,我曾提出的建議,政府為何今天「翻炒」舊建議,我無意揣測,但又再次擱置,令人惋惜再一次失去集中資源,聚焦最艱苦的一群貧窮人士。 勿忘初衷,當初訂立貧窮線具有三大功能︰「一、了解貧窮情況;二、協助制訂政策;三、審視政策成效。」今天的貧窮線未有計入房屋因素,能做到三大功能嗎﹖我以一個例子說明,兩個收入均低於貧窮線的二人家庭,第一家庭個案︰家庭中一人兼職,居於牛頭角上三人公屋,340平方呎,租金1,600元;另一家庭則以市值租,以每月2,800元(佔收入35%)租用附近90方呎房。 兩個家庭不論居住環境、每月可動用的收入,若是非公屋住戶是「好大鑊」。試問兩個家庭在同一貧窮線下,怎算做到「一、了解貧窮情況」。 未有考慮公屋因素的貧窮線,同樣無法做到「二、協助訂定政策」。我們只知公屋重要,但不知有多重要,沒法決定興建多少,分配予哪一類家庭或個人優先,試問怎訂定住屋協助扶貧、滅貧。 「三、審視政策成效」現行貧窮線無法審視公屋可紓緩貧窮多少,公屋資助與扶貧的關係,現在根本無從評估,只能「斷估」。 我日前與另一立法會泛民議員出席電台節目討論貧窮線,他是否不經意說穿了真相︰「政府決定與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有關,不希望增加社會的爭拗。」那就不得而知了。
「港獨」最近一年被鬧得火熱,肯定成為今年立法會選舉焦點話題。過往選舉部分偏激政團頂多宣揚「本土、自決」,仍視「港獨」為忌諱,今年已肆無忌憚、大張旗鼓宣揚港獨,原本被視為激進的本土派,被逼向溫和陣營。世事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很多人仍以為港獨是偶然一群青年人「亂吹」產生,實際是因緣際會互相影響而必然發生。為何回歸之後,反而更多人民心向悖,加入主張「港獨」,責任誰屬? 過去周末及周初,與不同鼓吹「港獨」人士於電視及電台節目分享,他們外表斯文而且說話有他們自己的依據,並非完全信口雌黃,即使我與「港獨、分裂國家」勢不兩立,細聽之下他們絕非「發神經」。溝通可達至諒解,我認為,他們從心底也知「港獨」不可行,不過藉此表達「不滿現狀」,現狀包括特區政府、難向上流動、社會競爭不公等等,卻又無從改變,誤以為「港獨」就是出路,簡言之,就是誤入歧途。必須清楚告知他們,改變現狀的方法很多,但港獨絕對是錯誤的路。 香港回歸以來,民心未回歸或戀殖的一批港人,一直纏擾不休,提出揮舞龍獅旗、燒國旗,或提出香港城邦論等等,追隨號召者寥寥無幾,唯今屆政府多次高調提及坊間「港獨」而發揚光大,如特首於發表施政報告時批評港大學苑等,將原本學術討論提升至「特首關注」層面,惹來社會廣泛關注,庸人自擾之。 加上選舉年的催化,新界東補選一役「暴力獨立派」奪6.6萬票,氣燄甚盛,類近主張的政團不得不爭相仿效,將「港獨」捆綁香港前途,推向懸崖邊緣。我相信,港人最崇尚香港「舞照跳、馬照跑」一國兩制、香港高度自治,維持「獨特」而非「獨立」。與其追尋既不合法又不可行的「港獨」,不如努力爭取下屆政府重啟政改,研究如何於「831框架」下擴大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落實普選特首,以選票迫令政府改善社會問題,才是治本之道。
選舉年,野心勃勃冒起的政治人,為突出立場及定位,無所不用其極,明知不可為且大逆不道也要提出「香港獨立」,另一邊廂,暴力本土派也不甘示弱,即時聲明為達目標「手段是不惜一切」。港獨是炸藥、暴力就是藥引,一群不顧後果的人困在密室裡玩火,倘點起藥引觸發炸彈,一國兩制崩潰,香港獨特地位亦「玩完」。 即使最理想、最忠實的港獨分子,只要稍有常識也會清楚知道,鼓吹港獨是絕對不可行,簡單如早前「香港民族黨」(圖)只要團體或公司章程涉及港獨訊息,即違反基本法,就連社團或公司註冊也無法取得,簡言之就是非法組織,更隨時構成觸犯《刑事罪行條例》第2條和第3條的叛逆及意圖叛逆罪,或其他罪行。 港獨有多少市民投票支持,今天不得而知。若本土民主前線代表暴力抗爭,於上次立法會九龍東補選取得6.6萬票,今年9月會否被其他本土派或泛民分薄票源,也要屆時才能揭盅。不過,縱使港獨人士取得票數奪得議席,又如何宣誓就職﹕「本人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定當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既然宣誓擁護基本法,難道還可以繼續散播港獨言論。 可見「港獨」是假議題,港獨派真正目的不外乎又是衝擊香港政府管治、散播反中國的訊息,挑動市民恐中國的心態,撈取政治油水為實,遑論為香港好。港獨的「領袖」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但追隨的群眾,尤其崇尚勇武年輕人,萬一暴力失控,除破壞香港治安、市民人身安全外,更令人憂慮是一切看在中央眼裡,香港還值得享有一國兩制嗎?倘涉及暴力衝擊國家安全或分裂祖國,一國兩制還可頂到2047年嗎?
電影世界、藝術價值,我是個門外漢,我只享受電影帶來喜怒哀樂等豐富感覺。《十年》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除了恭喜一句,但凡香港創作的電影,我都鼎力支持,在香港創作自由、評審投票同樣享有絕對自由。 《十年》惹起廣泛討論,並非藝術價值之高低,而是反映出來的生活面貌及挑起觀眾對未來的不安,例如十年後,的士司機是否分為懂或不懂普通話、會否文字審查「本地雞蛋」或「香港雞蛋」。瀰漫對未來的負面情緒,不少觀眾都代入臆測「是呀,香港正在變成電影中一樣。」或「香港正在衰落」等看淡香港。 電影創作從來都是天馬行空,多年前的《表姐,你好》還不是借港人對回歸的恐懼,創作大量解放軍、香港警察、港人生活改變的橋段,全部以調侃、笑話的手法演繹,電影當時不單叫好、票房亦叫座。甚至當時大量電視節目都借預計未來作為玩笑,例如將「皇后大道東」改為「解放東道」、全部改用人民幣、必須使用簡體字……一切一切,回歸後有發生嗎?回歸前,有人預言一國兩制必崩潰,香港變為內地普通城市,甚至聲言「香港已死」,今天我們生活在香港,死了嗎? 《十年》異曲同工,不過表達手法,一面倒發放悲觀、黑暗、絕望,尤其牽動年輕、對社會不滿的一群人,是否就達到「自我應驗預言」,集合一班跟隨者,反社會、衝擊管治,這個才是《十年》的真正破壞力。
港鐵每年公布盈利,同時公布一系列優惠相抵,金鐘立法會同事不少都是港鐵「被迫忠實支持者」,對於港鐵年度優惠每次都大呼:港鐵算死草「好cheap」,可挽回港鐵形象及「真‧優惠」乘客,應該將「分享利潤機制及服務表現」部分(原本用於第二程九折優惠開支),全數現金回贈乘客,按計算2016年該部分1.8億元,即全部乘客可減價1%。 港鐵昨日公布可加價幅度,而過去一年巨額盈利達130億元,按年下跌約16%,但仍可算是盤滿缽滿的上市公司,港鐵作為商業機構必須以盈利掛帥,對小股東交代;港鐵另一身份是公營運輸機構,加上港府是大股東,同時必須顧及民生。港鐵要兩邊都討好而產生「假優惠、真吸客」的措施,例如,月票、回程優惠、港鐵節折賞、早晨折扣優惠等等有條件優惠,主要功能是吸引更多客源,簡言之就是搶巴士、小巴等交通工具的乘客,增加市場佔有率及收入。 根據過去的數據顯示,2014年港鐵實際車費收入160億元,乘以車費加幅3.6%,車費實際增加收入約5.7億元,但數字顯示,經計算後用於回程優惠實際只派出1.5億元,即港鐵仍有4.2億元落袋,同一計算法,2015年港鐵車費加幅7.2億元扣除回程優惠2.2億元,仍有5億元落袋;2016年亦然,估計有2.7億元落袋。與其將「分享利潤機制及服務表現」部分用於回程優惠,不如惠及乘客,直接減低票價。以港鐵今年可加2.7%,與「分享利潤機制及服務表現」部分1%相抵,實質只加1.7%,誰說可加可減機制,只加到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