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從父母為孩子改名,便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情懷。我們小時候,大部分家庭仍很窮,所以很多人改「發」、「財」、「富」或「達」等名字。當時很多人仍心繫祖國,所以也多改「國」、「漢」、「強」或「忠」等名字。由於自己貧窮,國家積弱,所以希望下一代發達,國家富強。近年父母改名,喜歡用「樂」、「朗」、「晴」或「欣」等字,正正反映了這一代父母不快樂,所以希望小孩能快樂成長。 這一代父母,多來自小康家庭,而且生於「兩個夠晒數」的年代,兄弟姊妹不多,父母有較大的期望,讀書壓力也較大。成長後,他們認為自己向上流的機會減少,面對樓價高企、政治紛爭、子女教育等問題,根本快樂不起來。 無法在工作中感到開心,更是苦惱的主因。早前有機構公布的僱員調查報告,發現港人最重視快樂工作,但卻只有28%的人感到工作快樂,雖然大部分人工作不快樂,但卻只有28%人打算轉工,即大部分工作不快樂的人,都沒有打算改變,充滿無奈的悲情。 近期有幾套廣告,不約而同以快樂為主題,似乎都想為不快樂的港人打打氣。成年人不快樂,只好自己找出路,即使無法改變,也不要將自己的不快樂「代代相傳」。我想每一個家長,即使沒有為孩子改「樂」、「朗」、「晴」或「欣」等名字,也曾經在某一個時刻,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成長,我們切勿忘記這快樂初衷。
前幾天晚上,收到一個行家的短訊,說他們在公司的祈禱會上談起我,說到我們集團的經營理念,又稱讚我的為人,說我是很好的見證,並且感激我為這個行業帶來希望。看到他的短訊,心情特別激動,在這個充滿批判和挑剔的年代,能夠看到別人的付出是很不容易的,能夠說出來更加難能可貴。 坦白說,我的信念也不是時刻堅定,常有軟弱的時候,並且懷疑自己的犧牲是否值得。如果不走上創業這條路,我大概今年便可以退休了,靠租金和股息的收入,便可以過很安穩的生活。這條安穩的路,從我四年多前賣樓創業開始便拆掉了。這幾年,多了心情跌宕的時候,除了業務的起跌外,還有被質疑的眼光。幸好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認同,有了這些心靈雞湯的滋潤,才有勇氣堅持下去。 回顧這四年,雖然放棄了安穩,但卻換來了滿溢的幸福感。我們留住了本來已經離開這個行業的人才,讓他們有所成就。年輕的同事漸漸成熟,可以獨當一面。共享成果的果實日漸豐厚,同事的向心力也日益增強。在行業上,願意付pitch fee的客戶比四年前多,堅持收pitch fee的廣告公司也比以前多,讓行業的經營生態帶來改善。我們的影響還超越了廣告行,有些朋友受到我們的感召,也實行我們的分紅制度,體會到共享成果的好處。 在安穩與幸福感之間,我四年前選擇了後者。即使容許我再作一次決定,我還是會作出同樣的選擇。 周二、四刊登
有大型團購公司突然結業,看來團購這個商業模式,如果不是走到盡頭,便是已經日漸式微。這公司在2010年成立,2013年底被澳洲上市公司收購,2016年便結業。以6年時間走完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可見商業模式的更替何其迅速。 在投資上,我們經常說要分散投資,這能有效減低風險。分散投資的好處是,即使大部分投資的成績平平無奇,甚至某些投資帶來虧損,但只要投資組合裡,有一些項目表現亮麗,整體便有不錯的回報。 但創業的投資是無法分散的,創業者擁有的時間和資源都有限,只能專注於一個行業。雖然我們看到不少成功的企業家,好像在經營很多不同的行業,但他們往往在主業成功後,才分散投資。除了創投公司外,創業者是難以用分散投資的方式去降低風險。 創業者只能以行業的選擇去降低風險。很多人熱衷於嶄新的商業模式,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Google,下一個Facebook,但未經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風險非常高。有些模式初期看似成功,但未必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除非能在熱潮退卻前成功脫手,不然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浪費寶貴青春。 選擇一些已經有成熟商業模式的行業,雖然很悶蛋,但成功的機會卻較高。如果你有相關行業的經驗,對行業的問題有更好的掌握,也有相關的人脈關係,贏面便會更高。而且成熟行業往往有不思進取的問題,要在行業裡找到創新機會,也比創造一個全新的行業更容易。 廣告人
父親節前夕,和太太為岳父選購父親節禮物的時候,收到女兒的來電,她問我是否也會為自己選購一份禮物,我說不會了,因為她會送禮物給我。怎料她說:「吓?我要考試喎!」雖然像一盤冷水潑來,但我還是不太相信。 小女是一個手工狂熱者,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創作的機會,連勞動節也會做禮物給我們,怎會放過父親節這麼大的節日?我見她平時考試也會在休息時間做手工減壓,考試絕對不是停工的藉口。 父親節早上,她一早便急不及待地送我親手做的父親節禮物。其中一份的意念很不錯,相信量產也應該有市場。那是一個電腦型的心意卡,打開了是一個Google的介面,上面打上「World’s Best Father」的搜尋,然後搜尋結果是「KK Tsang」,還有一段文字介紹這個爸爸如何好。今次她還重本加料製作,自己作曲填詞寫了一首歌給我,歌名是《偉大的爸爸》,由哥哥伴奏,自己主唱。 說來很奇怪,我和太太對於做手工都完全沒有興趣,這肯定不是遺傳,所以我們不應堅持子女繼承父母的嗜好,這將會局限子女的發展。七十年代香港球王張子岱的兒子張學潤便是形象顧問,如果他硬要兒子做球員,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小女對於畫畫和做手工的興趣,也不是來自興趣班的。小時候,我們見她愛畫畫,便讓她上畫班,結果興趣班變了沒興趣班,沒多久便停了。後來她想畫甚麼,做甚麼手工,便上網找資料,反而更有趣味,所以發展興趣不一定要上興趣班。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當我回顧自己人生上半場的時候,發覺很多我刻意去追求的,結果卻事與願違,但沒有處心積慮的,卻能開花結果。「用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雖然很老套,但卻是很真實的體驗。 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我讀大學的時候是主修統計,副修市場學。本來想畢業以後做市場調研,可惜卻無法找到相關的工作,反而因緣際會之下入了廣告業。我入廣告行做的第一家公司,連求職信也沒有寫過。不但誤打誤撞入了廣告業,還發展得頗為順利。 打工的時候,我晉升得很快。但我當年入行的時候,目標只是做一個小小的媒介經理,以我的資質,那已經是很大的抱負。在工作的過程中,從沒有主動爭取過甚麼,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創業後,很多我主動找的合夥人,最後總是有不同的原因而無法合作。反而一些本來素未謀面的,卻一拍即合,而且合作得非常愉快。決定創業的時候,本來已經打算要用自己的儲蓄過活一段日子,結果太太卻無端端重返職場。到太太創業的時候,我的生意又已經上了軌道,結果還未開始吃老本。 這些經歷讓我體會到,做人真的不必顧慮太多。只要我們善用上天給予的「禮物」──我們的能力和經歷,並和其他人分享這些「禮物」,便不用為個人的生活擔憂,上天自然會有供應。只要我們是為其他人服務,而不是為了私利,即使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上天也一定有更好的安排。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前幾天早上,小兒如常地邊吃早餐,邊看電話,我看時間已經差不多,便催促他出門口上學。於是他便施施然收起電話,吃完最後幾口早餐,離家上學去。我猛然想起,這些日子以來,我原來已經成為孩子的鬧鐘,當「鬧鐘」未響的時候,即代表時間仍很充裕,等我提醒他的時候才行動也不遲。 在朋友圈中,我算是一個頗為放手的爸爸,唯獨時間觀念這件事情,始終沒有放下。我自己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對於守時有不可理喻的執着,不但自己很少遲到,還經常成為全家人的鬧鐘,總是催促他們出門。 我常認為兩夫婦的優缺點,在婚後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理財強的會管數,另一個便會漠不關心;一個處理家頭細務的時候,另一個便會袖手旁觀。但其實父母的強項,也有機會成為子女的弱點,我經常做鬧鐘,並沒有令他們的時間觀念變強,反而成了他們的依賴。 我在工作中的授權原則是,如果對方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便不會參與。工作要在甚麼期限內完成,我也只會說過便算,並提醒對方如有問題可以找我,但我不會在過程中催促或提醒他們。同事知道我「不可靠」,反而都很有責任心。但原來自己做父母的時候,卻忘了這些重要的原則。 準時上學並不是甚麼高深的學問,中學生絕對有能力做到。於是我跟兒子說,從今以後,我不再提醒他上學,要自己看時間,這段時間正好考試,如果遲到便自己承受後果吧。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很多人迷信創業就是要帶來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有些講座邀請我去做分享的時候,也為我定類似的主題。每次我都很慚愧地說,廣告雖然講求創意,但我們的業務,並沒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我只是將一些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注入我們的業務中,難以說有甚麼重大的創新。 我無意,也沒膽量挑戰巨人。我做了超過20年廣告媒介策劃,但剛創業的時候,也不敢涉獵這方面的業務,避免被認為搶舊公司生意。很多廣告人創業都會以舊客戶為對象,但我卻對自己要求比合約所需還要嚴謹,有些舊客戶甚至因為我離開後沒有找他們而嬲了我。現在我們九成以上的客戶,也不是舊公司的客戶。 大張旗鼓跟巨人搶生意沒有好處,一來我們根本沒條件搶,二來會惹來訴訟的風險。新公司羽翼未豐,只能看看有沒有市場狹縫可以讓你生存。能生存下來,才慢慢想辦法如何成長。 初創企業,一開始便想着挑戰巨人,通常都不會有甚麼好結果。照我所知,很多成功挑戰巨人的故事,也是自己成為巨人後,才說出來讓自己的創業故事更動聽而已。 初創企業根本沒條件搞破壞,他們的財力資源都遜於對手。當他們以挑戰巨人的姿態出現時,必然引起對手的注意,並且有所防範。巨企要初創企業滅亡,可說易如反掌,搞破壞者簡直是自尋死路。而且抱着搞破壞的心態經營,難免以現有的企業為假想敵,以固有的角度思維,只會處於被動和捱打的狀態。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本周六是「小一統一派位」公布,身邊有些家長很大壓力。家長們緊張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贏在起跑線」的觀念太根深柢固。但只要回想自己的人生,那些以前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得到了往往不外如是,那些刻骨銘心的失敗,原來卻是blessing in disguise(因禍得福),便不會那麼執着。我仍然認為我當年第一次考大學失敗是我人生最好的經歷,希望家長們能以平常心看待小一派位這個小小的關卡。 如果派不到理想的學校,不要太失望,不要讓小孩覺得他們犯錯,讓父母那麼傷心。孩子沒有做錯,父母也沒有做錯,這只是制度的問題。好消息是,無論小孩讀甚麼學校,最影響子女成長的,仍然是他們的父母,除非父母主動放棄這個影響力。讀甚麼小學只影響幾年,稱職的父母,卻可以影響他們終身。 派到心儀小學,也不要興奮地說好像(好過)中六合彩。第一,孩子會問你六合彩是甚麼?這可能讓他們過早接觸博彩;第二,六合彩中獎的機率是千多萬分之一,抽小學無論如何機率都高很多,這會暴露父母的數學根底很差;第三,我敢保證絕大部分父母最後都寧願當初是中六合彩,而不是進了這所心儀的學校。 父母可以用豁達的心情,身教孩子人生其實有很多選擇,讀甚麼學校不是決定你是人生勝利組還是失敗組。父母豁達,子女日後也不容易鑽牛角尖。家長們愛惜自己多點,愛惜孩子多點,無論結果怎樣,和孩子慶祝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TVB在一個頒獎禮節目中,吃炸雞的植入式廣告違反《電視節目守則》及《電視廣告守則》,向TVB罰款15萬元。TVB認為通訊局尺度不一致,早前類似吃薄餅的植入式廣告被容許,但吃炸雞卻違反守則,於是提出司法覆核。 通訊局的尺度不一可能是事實,但這個植入式廣告非常突兀也是不爭的事實。一直以來,香港電視台的植入式廣告都被人詬病,投訴他們和節目內容不配合,硬銷商品或服務,罔顧觀眾感受。 電視節目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節目中難免會出現市民經常使用的商品或服務,過往被禁止植入式廣告的時候,即使劇情需要出現這些商品,也要刻意封住牌子,不讓觀眾看見,情況也非常突兀。容許植入式廣告,本來對於電視台、廣告商和觀眾是三贏,電視台可以增加收入來源,廣告商可以增加品牌曝光,觀眾也可以看到較自然流暢的畫面。 但由於植入式廣告收入不多,而且比單單售賣廣告時段投入較多資源,電視台並不熱衷這業務。他們不求創意,不理是否自然,但求堆砌畫面收廣告費。廣告商也因為付了錢,只要曝光時段夠多,畫面夠震撼便收貨,以為這樣廣告費才物有所值。但迴響也有正反兩面,多人談論也不代表廣告有效,可以導致受眾對品牌反感。廣告效果不彰,電視台更不願意投入資源發展這業務。最後連觀眾也輸,因為無論刻意加入或完全避免植入式廣告,也會影響觀賞效果。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近日施永青先生談到創業應否找合夥人,還有中原股東間的一些紛爭。 施永青先生也是我們集團The Bees的合夥人,最初我很少跟人提起,免得人家認為我用他的名字去招搖撞騙。後來我見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他有投資我公司,我才比較放膽跟其他人說。他雖然對集團的業務參與不多,但在很多事情上,也給予了很寶貴的意見。 和施先生的合作很奇妙。當我知道他搞am730創業基金的時候,我曾經提出全職幫他打理基金,但他說已經聘請了合適的人選。後來我想注資am730創業基金,但他認為風險太大,不想我辛苦累積的財富化為烏有,也拒絕了。之後我又提議,兩人合資創立廣告創業基金,以我在行內的影響力,風險應該不會太大。但當時他想用am730創業基金去做這件事,而我希望成立獨立基金,所以計劃便告吹。不過我也加入了am730創業基金的董事會,參與了基金的工作。 我們的合作,始於我決定創業,施先生以am730創業基金入股。一年後,我碰上了兩支廣告人團隊,再開了兩家公司,也找施先生入股,他才建議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去管理,成了今日的The Bees。今天am730創業基金已經結束了,但我們集團的發展,反而有點像我最初提出的廣告創業基金。am730創業基金的成立是為了推廣「共享成果」和「無為而治」,The Bees現在也背負着同樣的使命。 這故事讓我領略到,只要心念正確,即使事情不按自己的意願發展,上天一定有更好的計劃讓它發生。
最新一期台灣《商業周刊》以「Sony復活記」做封面標題。文中指Sony在創立的頭50年,一直是市場先行者,引領電子消費品潮流,但因為過度擴張,引來沉重的負債。後來交棒給專業經理人後,又因太着重績效,缺乏創新,在洋人CEO領導下,更創下有史以來虧損最大的紀錄。 現任CEO平井一夫以選擇性聚焦改革Sony,專注於領先業務,把非核心業務出售,終轉虧為盈。並希望引領團隊重拾Sony的創新精神,在夢想與現實中,建立更好的平衡。只顧創新,不理財務狀況,容易跌落財困的深淵。專注於財務數字,太現實禍害更深,企業會故步自封,難以留住客戶和員工。 廣告是強調創意的行業,我一直也鼓勵同事不要太理性和現實,創作人太注重業績並非好事。我們是少數沒有財務目標的企業,就是不想他們為了跑數,忘記初衷。但企業不能沒有盈利,無論多麼有理想,沒有盈利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條。 我在集團內扮演領航員的角色,當企業快要撞船的時候提醒他們轉舵。而且我們有清晰透明的分紅制度,把員工和股東拉到同一陣線上。公司賺多賺少很抽象,但自己的分紅多寡便很實際,同事不會對公司的盈利狀況沒感覺。而且我們在客戶的篩選上,有3F原則——樂趣(Fun)、榮譽(Fame)和財富(Fortune),在一張紙上劃上三個圓圈,互相有重疊的部分,將圈外的客戶剔除,並盡量加大重疊的部分。在沒有盈利目標下,這些系統都有助平衡理想與現實。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最近黎明和「腦細」的一條咖啡廣告片,引起很大迴響。我估計咖啡的銷售也非常好,我在超級市場便聽到收銀阿姐說:「點解呢隻咖啡今日咁好賣?」 負責的廣告公司(媒體?),近年以「二次創作」成名。很多廣告公司,甚至慕名而來,和他們合作拍片,結果無論如何在廣告中註明創作單位,人們也以為是「二次創作」的作品,創作人努力的結果,只是替他人作嫁衣裳,甚至令人錯覺這公司的創作有很大的可塑性。 近年香港另一家冒起得非常快的廣告公司,也有一條成功方程式,他們以明星名人掛帥,翻炒九十年代的明星代言風,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二次創作,也有不少作品能深入民心,成功為客戶建立品牌。 當我和廣告創作人談到這兩家公司的成功時,他們都不以為意,甚至有點嗤之以鼻。我不是做創作出身,感受沒有那麼深,但作為公司營運,他們的確很成功,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鏡。他們的盈利能力應該很高,因為創作成本不高,不需要很優秀的人才。 但我認為二次創作風潮應該不會持續很久,四大天王都出了,下一步是甚麼?情形就好像是九十年代的明星代言風,當時電訊商都鬥明星、鬥製作,最後鬥無可鬥,卻出現了Sunday完全不用明星,以創意取勝,殺出了一條血路。 二次創作風在消耗行業,老闆賺大錢,明星名人財聲兼收,袋高額代言又賺人氣,廣告人卻淪為二等角色。我們廣告人要爭氣,努力奪回創意話語權。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早前看到同事在社交網路上分享經歷。他說當日深夜收工搭的士,司機說單據紙用光了,無法發出單據,他感到很徬徨。有網友教路,叫他着司機手寫單據,寫下車牌號碼,然後用手機影低咪錶的銀碼,便可以claim錢。 我看了後,心想不用那麼麻煩吧。便留言說如果下次忘了拿單據,或甚麼原因沒有單據,claim錢時註明沒有單據便可以了。註明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核對的同事,知道有一項支出是沒有單據的。 其實我們一向也容許同事在沒有單據的情況下claim錢,有時是商戶基於某些原因無法發出單據,有時是同事忘了拿單據,這種事常有發生,不能因為同事的疏忽,或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要同事犧牲,讓他們無法取回代公司出的錢。我相信絕大多數同事都是值得信任的,不應把每個同事都當賊辦,以為他們都想佔公司便宜。 兩年多前,我們決定撤銷OT飯錢上限,也是基於對同事的信任。當時很多人說這將會是一場災難,公司隨時在同事大吃大喝下倒閉,兩年多以來,這場災難始終沒有發生,絕大部分情況下同事都吃得很節制。 我認為只有在沒有互相猜忌的環境下,在互信的基礎上,各人才會為公司全力以赴,抵禦外敵或經濟環境。管理層不但不應把同事當賊辦,也不應把他們當作是一堆數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良知的人。只有這樣,才會願意少賺一點,也要令員工幸福,而不是犧牲員工的幸福來賺到盡。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周二的文章,提到一個虎媽自省的故事。最近又看到一個名人虎媽的故事,她的三個兒子都進了美國名牌大學。她說:「想得100分,就要盡120分努力;想自由活動,就先要有好成績……我要兒子從小學會凡事盡力,盡了力仍不及格,我可以接受;未盡力而拿了90分,我不會滿意。」 我心想:何謂盡力?誰去定義?如果問孩子的話,即使不合格,他們一定說已經盡了力。如果問家長,即使90分,他們也可以認為未盡力。我隱約地感受到這說話的背後意思是,這個媽媽只能接受100分,100分以下就是未盡力。我可以想像,她的孩子小時候一定沒有很多自由。 這媽媽還打算出親子書。我可以肯定,我們即使完全照足書中所說的去做,我們的孩子絕大部分都不會入到那所美國名牌大學,因為只有極少數人擁有那種讀書的天份。 我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以我的資質,我的子女大概不會是頂尖的讀書人才,我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而且我教導孩子的方法恰恰相反,我經常說讀書不必拿100分,因為溫書的邊際效益是會遞減的(marginal diminishing return),由70分到100分,可能要花多很多倍的氣力,這會錯過生命中很多值得體驗的事情。如果他們根本不是100分的材料,勉強更只會帶來挫敗感。 100分叫人太沉重了,完美主義者令自己和身邊的人,甚至一起共事的人,都會非常沮喪。早些放棄力臻完美,表現可能更好,而最重要的是自己和家人的身心都健康一點。周二、四刊登
最近看了一篇訪問,關於「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凌葉麗嬋和她女兒的故事,非常感動。 凌太曾經是一個虎媽,為女兒鋪路入名校。但女兒中二的時候,由於成績差,加上操行問題,被踢了出校。母女爭執起來,女兒差點輕生。當女兒想跳樓的一刻,她求主讓她有機會再愛女兒一次,只要她不跳,甚麼事情也可以一筆勾銷。 後來她反省,自己對女兒一直有太多要求,只懂罵她。其實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她,沒有接納過她是一個讀不到書的人。她改變管教模式後,反而令女兒更自覺,重拾自信,並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她選擇自己的路,到法國學廚藝一年。回港後,跟媽媽一起推行品格教育,到中學教學生烹飪,和分享個人成長故事。 作為家長,我的目標很簡單。首先要和孩子保持良好關係,不然青春期後作為家長的影響力便消失。如果孩子開心不開心,你都是一個分享對象,那便成功了。如果他們只報喜不報憂,在外闖禍不想讓你知道,甚至憂喜都不報,完全零交流的話,即使讀書成績多好,也是失敗了。 另外,父母應和子女一起找尋他們的天賦與熱情。不是每個人也應該做醫生或律師,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定比鬱鬱不歡地做醫生好。不是每個人都能考第一,一個70分的孩子,被要求考100分,最終反而會不合格。 虎媽自省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家長三思,不要等關係破裂了才去着緊,不是每個孩子也願意回頭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