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聯想 - 鍾劍華
安老服務政策缺乏長遠洞見
1973年,政府接納了以「家居照顧」作為安老服務發展的目標。其後,把這個理念稍作調整,稱作「社區照顧」。直到今天,這一個原則仍然是安老服務發展的整體目標。所謂「社區照顧」,就是要盡量把長者留在社區中生活安度晚年。透過各種「社區支援服務」令他們可以在一個熟悉的社區,與自己的家人及相熟的社群保持聯繫,參與社區生活,非到沒有其他選擇便不要入住安老院舍。
這說法陳義理想,也十分可取,但諷刺的是,香港長者入住院舍的比例卻仍然偏高。幾年前,政府委託香港大學一個研究團隊就「社區照顧服務」及「院舍照顧服務」分別進行了研究,報告說香港長者入住安老院舍的比例較世界各地高。
現時,超過6%的長者要在各級別的安老院舍生活,還有超過2萬人在輪候分配宿位。這個比例較歐美國家的4%至5%高出兩個百分點,比起亞洲其他地區也是偏高,與日本比較,更是高出了兩倍多。為甚麼強調社區照顧已達40年,政策的效果卻似是背道而馳?
原則上,香港肯定是一個華人社會,說孝道精神源遠流長這一點也怠無疑問。問題是香港作為一急速發展變化的社會,能否長期維持這種社會價值便很值得懷疑。面對新觀念的衝擊,政府是不是有足夠的著力去維繫及進一步發揚這一種價值也十分重要。
如果確認香港社會有很多元素可能會令這種精神慢慢淡化,政府一方面可以思考如何透過各種政策制度來鞏固及提升家庭照顧的能力,維繫這種既有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社會也應該早為之計,作出合理的政策部署,而不是到今天才驚覺這個講了幾十年的政策目標,根本就經不起時代巨輪的考驗。
對未來的轉變缺乏洞見能力,往往是政策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香港安老服務的發展政策正是如此,而累積了40年下來的政策偏差,代價也主要由長者承受。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