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社政聯想 - 鍾劍華
「安老政策規劃」起步於從偏差的立足點

2016年12月14日
  • 人口老化是當局必須面對的問題。(資料圖片)

   

 

既然對人口老化現象這麼早便有警覺性,為甚麼香港的安老服務政策今天問題會如此嚴峻?可以說,從一開始,政策的發展便作出了錯誤的假定,而且一直未有從這個假設中走出來。如果不能從原來偏差了的立足點、起步點及路徑上走出來,隨着時間的推延,偏差只會更大,要作出調整的力度與資源也只會更高,走回正路的難度也只會越來越大。香港今天在安老政策及服務上的困境正是如此。
1973年那一份探討人口老化及需要的工作小組報告書,提出了「家居照顧」這個觀念。抽象地看,這個觀念當然不會錯,甚至可說是十分理想。人老了,如果能夠在原來的家庭中子孫盈膝,得到照顧和奉養,肯定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境界了。當時提出這個觀念,也是呼應了1965年時政府發表的第一份社會福利政策白皮書《香港社會福利的政策與目標》。那份白皮書認為,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有幾千年的孝道傳統,家庭制度穩健,政府提供太多支援,反而會削弱家庭的傳統職能,結論是政府無需在福利問題上多管閒事介入家庭事務。
當年的殖民地政府不認為有需要改善民生問題。當時大部分人都是窮人,政府做得幾多?管理好這個借來的地方就萬事大吉了。那份白皮書的作用主要是為政府在社會福利上不求作為找些說法。不過,政府的判斷很快便被證明是錯誤的,66年的騷亂及67年的暴動,令政府明白到作為一個外來政權,不在民生事務上讓市民滿意,政府的日子也不會好過。自此,香港政府便積極資助發展各類社會福利服務,完全推翻了1965年那份白皮書的判斷。
1973年那份工作小組報告,在觀念上卻重彈1965年那一份已經被推翻的政策文件內的理念。就算當時的家庭制度較穩健,也不見得是一種可以為長者提供長遠福利保障的自然狀態。但很不幸,這正是香港安老服務規劃的起步點。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

回首頁      列印

 

/64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