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聯想 - 鍾劍華
「安老服務長遠規劃」有幾「長遠」?
2016年12月09日
政府這一次對「安老服務」的「長遠規劃」,所謂的「長遠」,其實只是去到2030年。不少人都認為,所謂「長遠」,眼光未免短淺得太令人失望。
就拿統計處的人口推算來看,以2033年為例,到時香港便會有27%的人口是65歲或以上的,人數比今天的117萬足足會高出一倍,達到230多萬。換言之,香港在未來十多年內,會是一個人口極速老化的階段。
如果把眼光再放遠一點,政府去年已經把人口的推算的數字延展到2064年,到時總人口將有761萬,而65歲或以上的比例將會上升到33%、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會去到51歲。
單從這些數字已經可以得出結論,政府現在才搞安老服務的長遠規劃,無疑已經太遲,不過也總比不起步好。但既然要展步,又已經掌握了這些推算數據,但仍然只是以2030年作為長遠規劃的年限,可以說是短視得令人難以理解。
香港政府說要為人口老化作規劃,並非始於近年,甚至可以說是有很長遠的歷史。早在1972年,當時的政府已經委任了一個探討未來人口老化需要的工作小組,研究長者需要,並建議如何滿足這些需要。小組於1973年發表報告書,但除了確立「家居照顧」這個服務發展原則之外,因為1974及75年的經濟衰退,報告書內的其他具體建議方案政府都未有跟進。
再到1977年,政府發表了一份〈老人服務綠皮書〉,當時各界反應積極。綠皮書的內容後來成為1979年的〈進入80年代的社會福利白皮書〉的主要組成部份。
到了1994年,政府又發表了另一份〈老人服務工作小組報告書〉,提出了具體的服務發展指標,並對提供的服務質量及相關政策整合作出了建議。
凡此種種,都說明對人口老化作「長遠規劃」有很長遠的歷史,但這段反反覆覆的長遠規劃歷程,似乎沒有為香港帶來有意義及有效的安老政策及服務長遠發展。不禁令人懷疑,新一輪長遠規劃的結果又將會如何。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