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交流手記 - 區智欣
《文化差異》
2016年12月06日
來到美國,不知不覺已過了兩個月。這段時間,我不單感悟良多、成長了不少,還面對過不少的「文化差異」:就是一些我們視為日常生活常識的事,但因我們的文化背景都不同,經常鬧出的很多笑話。
就如早前在一個聚會中,一位同學和她的媽媽一起來了。這個家長同時帶了一個「怪果」來——表皮是橙色的,外形像番茄,果肉卻有點像橙肉,還有些像黑豆的核。她把「怪果」切了一半,拿來問我們這是甚麼生果。她說,這是在她的前院找到的。我一看,這不就是我們每年中秋都會吃的柿子嘛!有甚麼好稀奇的。於是,我便解釋,這是我們常在九至十月吃的生果,很好吃,讓她放心吃好了。她卻好像還有點猶豫,看着柿子,好像它隨時會爆炸似的。
這時,她的女兒見我正在和她說話,便也過來和我聊天。問起教育制度差別時,她問了我一句:「你們在香港是好像我們要上英文課那樣,要上『符號課』的嗎?」聽到這句話,我呆了一呆,明白「符號課」的意思是指中文課。但是又怎能把一個國家的語言當成一種符號呢?真是好氣又好笑。
不過仔細一想,那位同學的言論,也許出自她對外國文化的陌生。畢竟這裡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這裡的人們都比較少接觸外國的文化,所以我還是耐心地向她解釋,中文絕不可以被描述成只是一種符號,這樣說是不禮貌的。
類似的情形發生了太多次,有很多次我都對這小鎮的人不熟悉中國文化的程度大跌眼鏡。不過,這豈不是一個交流生該做的事嗎?我在港時,常聽別人說文化交流,但文化具體是怎麼交流,我一直都沒有弄清楚。到我來到美國後,才明白原來文化不用甚麼演說、不用簡報,只靠日常生活中這些瑣碎的事,便已經在不知不覺地交流。 香港學生中三後前往美國交流一年。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