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聯想 - 鍾劍華
長期照顧政出多門折騰了誰
現時,除了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社區支援及院舍服務之外,衛生署屬下的診所都會提供基本的護理支援,但服務對象不單是需要長期照顧的人士,也包括一般需要緊急診治的公眾。衛生署的資源及服務職責也不包括要為需要照顧的人士提供長期的持續照顧。衛生署也會對經醫院治療後出院的長期病患者及殘疾人士提供跟進支援,但通常只限於過渡性的護理,持續性的照顧需要,始終都是社會福利機構的責任。政府也透過衛生署在全港18區設立長者健康中心,服務內容包括定期舉辦講座、為長者進行定期的簡單身體檢查、提供一些基本的支援及對長者面對的潛在健康風險進行監察。
因為在社區中由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持續照顧服務不足以應付需求,部分長者及殘疾人士在遇到緊急情況之下,最利便的處理方法便是走向醫院尋求幫助。但如果他們需要的不是治療或醫藥介入,醫院就算接收到這一類「病人」,在策略上都是要盡快安排他們離院,以騰空病床來治療其他更有醫治需要的病人。不過,要在醫院要回到社區,可能又是另一番周折。
有一些長期病患者,治療之後要長期照顧,原本可以離院,但因為未能先安排好社區照顧服務,因而不必要地延長留院期。這情況已是司空見慣,不但浪費昂貴的醫療資源,也可能對長遠的康復造成延誤及損害。
總之,有一些長者、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都是為勢所迫,不時要在社會福利、衛生及醫療系統之間穿來插去。這幾個系統也常常會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收了一些它們不完全能處理得來的個案。究其原因,就是最近這幾次提到的,首先是缺乏一個整合的長期照顧護理政策,沒有一個貫穿全局的服務系統,結果是政出多門,沒有誰可以負全責;其次,是在這狀態下,各類服務都長期短缺,越來越不足以應付上升中的需要。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