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730視角 - 賴勇衡
《靈魂狂歡》:孤獨患者

2016年11月08日
   

 

《靈魂狂歡》(Carnival of Souls,1962)這齣恐怖片不是很出名,卻啟發了其他恐怖電影經典,例如《活死人之夜》、《閃靈》和《橡皮頭》。
除了「小眾影迷愛戴」以及「恐怖」的特點外,《靈魂狂歡》似乎不太符合一般觀眾對Cult片的印象:怪雞、噴血漿和灑鹽花。相反,《靈》缺少那些狂放和過份的元素,更多是壓抑內向的心理描寫。
管風琴師Mary是車禍生還者,脫險後按計劃到遠方教堂赴任,表現鎮定堅強。怎料她多次看見一個詭異男子的影像,如影隨形;有時又會被眾人無視,猶如隱形,她也聽不到周遭的聲音,過了一會又回復正常。本來冷靜的Mary漸漸變得歇斯底里,路過相助的「醫生」懷疑其異樣源於心理原因,卻遭否認。
Mary不擅交際,倔強的態度往往給人難以親近之感,尤對男性如是。戲中的男性角色:醫生、牧師、追求者,以及那可怖的「一男子」,形象皆是負面的。
矛盾的是,Mary有時又顯得需要他們,更多的時候仍是逃避和排斥。同樣矛盾的是Mary對一個荒廢主題公園的態度:一方面,有一股魔力在召喚著她,彷彿謎底就在那兒;另一方面,那兒又是恐怖的鬼魂舞廳,嚇得Mary驚逃。
《靈》不是一齣講述歇斯底理症患者的「精神分析」電影,卻巧妙地把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孤獨處境和人鬼不分的曖昧狀態結合起來。
內心和外界之間的界線,以及生與死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正是恐怖的源頭;這齣戲最成功之處,就是營造出這種詭異怖慄的氣氛。
 


賴勇衡,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中國政治),喜愛電影,一臉書塵的社會尋道者。
電郵:[email protected]

回首頁      列印

 

/5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