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論 - 袁彌昌
大禹治水
2016年08月11日
大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書經》及《史記》皆有記載,但一直缺乏證據證明它曾發生。上周一個集海峽兩岸學者的研究終於為傳說找到科學根據,研究顯示,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引發大型土石流,阻塞了黃河上游河道,在青海地區的積石峽形成一個約200米深的堰塞湖。約一年後,土石流形成的水壩突然潰堤,累積了6至9個月的水量傾洩而出,造成大洪水,影響下游2,000公里的地方。
首先被帝堯委派治水的是禹的父親鯀。鯀採用障水法,在岸邊設置河堤,可是水卻越漲越高,9年都未能平息洪水,於是禹就接手其任務。禹一開始先視察河道,在總結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後,決定以疏導為方針,經過13年,禹終於消除了洪水。由於治水有功,受舜禪讓帝位,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
研究對了解鯀與禹制訂治水策略,其實也具有相當啟示。大洪水的成因是巨大堰塞湖潰堤,如果鯀知道這一點的話,斷不會用障水法,可見他根本沒有好好考察,只先入為主地採用障水法,打算重建被破壞的河堤。過程中可能因偷挖其他部落的土壤來築堤,而遭到殺害。
相反,據記載,大禹治水的起點正是「積石」,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積石峽,可見禹對問題是有親身了解的,清楚須對症下藥,改堵為疏,先行疏導洪水,才能有效治理。
佔領運動有如堰塞湖潰堤,而港獨就是引發出來的洪水。當權者不先了解民情,就貿然用堵截來應對,恐怕將重蹈鯀的覆轍,因此必須改堵為疏,使亂世恢復平靜,這樣才可獲得「天命」。 戰略研究博士,「民主思路」總幹事 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