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常開 -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
資訊透明有利公眾
2014年10月07日
上月我接受了一名資深環保新聞記者的訪問,題目是空氣質素。該記者熟悉本地現行的各項措施,包括控制車、船和電廠排放,以及香港與廣深的跨境合作。她認同政府已多管齊下,但市民或許未能領略到,因尚未感到大幅的環境改善。
銅鑼灣或旺角的繁忙街道,路邊空氣污染或許令大眾不安,因車多,縱使這幾年車輛排放正逐步改善,而沿街高樓形成「峽谷效應」積聚污染物,城市環境不易逆轉。另外,香港和珠三角洲空氣污染物濃度逐漸下降,但光化煙霧現象仍嚴重,倘要整個區域藍天重現,還需一段歲月。沒有一步登天的方法應對這些挑戰,而我對工作尚未滿意,但絕非說已做的不多,只是目標仍遙,大家仍須努力。
資訊透明是另一重點,若大家更能了解問題及出路,判斷可更好。我告訴記者,自六月起,當預測空氣污染變得嚴重,環保署便發布新聞稿知會公眾,她會心微笑,認同這安排。市民或許知道空氣污染偏高,往往仍樂於戶外活動,香港馬拉松是一例,報名甫開始旋即滿額。自去年底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我們明白要讓市民更理解這指數和善用資訊,以便安排活動等等,現階段要加強公眾溝通。
政府責無旁貸,已訂下《清新空氣藍圖》,並持續計劃加強投放。市民亦需於生活上節能減排,盡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