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戰》 - 陳小萍/李梓敬
中央普選原則
各有不同解讀
主管港澳事務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就2017年普選特首闡述「一個立場,三個符合」的原則,並強調若普選制度照抄外國一套,容易「水土不服」及落入「民主陷阱」,將帶來災難後果,這一說法被指是為普選一錘定音,泛民主派憂慮中央已為普選設下「框框」,另有輿論則認為中央只是重申立場,毋須作過分解讀。
與其無謂猜測 不如做實事
傳話的人這樣說:「他有一個立場、三個符合…… 」輿論指這是中央對普選安排設限,立場(由開放)轉硬。有評論指張德江的講話是對普選一錘定音,亦有意見認為只是重申中央一貫立場,無所謂轉軚或轉硬。問題是打從政改諮詢開始,有誰知所謂中央的立場,其實有幾開放、有幾封閉?
翻看2010年6月8日《大公報》報道,時任全國人大副秘書長喬曉陽回應「區議會方案」時,強調普選辦法必須符合香港的法律地位和實際情況。一個星期後,《大公報》題標報道〈郝鐵川:無先例 無法律依據 無必要 「區議會方案」屬畫蛇添足〉。其後,民主黨提出「區議會改良方案」,並獲政府接納 。
又一個星期,即同月22日《大公報》題為〈中聯辦:「一人兩票」不抵觸人大決定 區議會方案提升民主成分〉。同一個星期,立法會就2012政改進行辯論及表決,泛民以方案未有廣泛討論為由,要求終止辯論不果,而修訂版政改方案最終在大多數建制派支持下獲得通過。
筆者跟一些泛民支持者一樣,雖不認同,但無奈地接受「超級區議會議席」成為政治現實,只盼這個政治怪胎盡早與功能組別一併廢除。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看上述兩個星期的「歷史」,一個方案由被指「三無」,到變成改良版方案,最後更被通過,前後不足十四天。
回看現時政改局面,爭取真普選之路未敢樂觀。與其猜度當權者意志,倒不如實實際際做好團結市民爭取真普選的工作。現距離政改諮詢結束尚有一個多月,一個改變歷史的決定,在每個香港人手中,一個電郵、一個傳真、一封郵件才是鐵價不二的民意。
公民起動陳小萍
反抗中央的人選特首 如同精神分裂
《基本法》規定,本港的政改方案必須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才得以落實。在這樣的憲制條件下,我們是不能忽視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普選的取態和意見,這是憲制上的現實要求。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表明,香港的普選制度必須依據「一個立場、三個符合」,立場是指中央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三符合則是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符合《基本法》規定、符合由愛國愛港人士出任行政長官標準。這番表述不過是中央政府對港政策的一貫立場,也完全合符「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尺度,根本不存在中央「忽然強硬」的問題,張德江委員長只是更清楚地說明中央和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普選的態度和要求而已。
客觀地看,難道中央領導重申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推進民主也不好嗎?《基本法》第四十五條亦早已指明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可見我們實在不必過分解讀領導人的言論,以為中央的立場改變了。
「三個符合」中,較多人關注的是行政長官須愛國愛港的規定。姑勿論中央領導曾多次重申此一原則,就是從憲政的角度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長官須得到中央政府任命,《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這些憲政現實規定了,行政長官是絕不能與中央政府對抗,否則「一國兩制」及《基本法》難以完整落實。事實上,行政長官是「一國兩制」下的政治架構,如特首候選人否定中央對香港的主權,亦即否定現行的憲政框架,怎麼還要參選特首呢?中央政府固然不會任命反抗中央的人當特首,倒過來看,邊反抗中央,邊參選特首,邊奢求中央政府的任命,豈不等於政治上的精神分裂?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李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