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的敢創精神
2016年7月15日 11時15分
不少人認為非政府機構只懂花納稅人的錢,做的是政府的指定動作,墨守成規。但若稍有接觸過非政府機構的話,不難看到他們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轉變和創新。如果將他們提供的服務也視為滿足供求關係的產品,就會發現很多服務都能對應「民之所需所急」,以靈活的融資及工作手法達到社會效益。
90年代,非政府機構眼見弱勢社群就業方面的難處,決定「為善營商」,發展社會企業直接提供就業及培訓機會,當時工種較多是清潔及一些低技術工作。時至今日,由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會企業已五花八門,據研究顯示其存活率比一般中小企還要高,知名的社企品牌亦俯拾皆是,如平安鐘、I-bakery、Farm330、 Green Ladies、卓思廊及翻譯通等…….
「明途聯繫」於2002年成立,是香港心理衞生會轄下的社會企業,透過社會融資,運用藍海戰略發展醫院及社區的復康用品零售網路,持續的產業創新進軍出版、餐飲及網購等業務,聘用150多名員工,其中7成為殘疾人士,營業額逾億元並薄有盈利。「明途聯繫」能夠成功全賴敢做敢創的精神,「以人為本」、「持續學習」、「商社共融」、「公開透明」,為達成社會目標而義無反顧的「進取心」更是必備的要素!
近年,開辦社會企業已不再是非政府機構的專利,很多有心人及商企都有興趣「營商揚善」,但在社會目標的選取及融資渠道方面遇到不少困難。由於非政府機構對社會問題及弱勢社群特性有較多掌握,相信與商界的合作可引發更多社創新點子,配以政府的資源,將可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鍾偉成 明途聯繫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註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