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觀賞米路吉遜導演的電影已有 10年,06年的《阿波卡獵逃》以墨西哥古瑪雅文明為背景,全片對白用上瑪雅族語言,這種手法在他04年的《受難曲》初次使用,演員們都要學習阿蘭文。這是一種尊重歷史脈絡的做法,既然以古代如古希臘或古埃及為背景,沒理由演員們說的是英語?米路當年想法行得前,作品風格跟他的成名作《轟天炮》一脈相承,以今天的說法而言,就是很熱血地說男人的悲情故事,《驚世未了緣》的華萊士、《受難曲》的基督,以戰爭、槍火和施刑等暴力手法,展示一套屬於米路吉遜的「勁」;10年後的他執導的《鋼鋸嶺》(Hackshaw Ridge)是否仍霸氣十足?抑或步上奇連伊士活老而彌堅、不慍不火的境界? 一次的救人奇蹟 《鋼》片改編自二次大戰的真人真事,片名中的「鋼鋸嶺」屬沖繩範圍,是美日的一個重要交戰場地,故事主角戴斯蒙杜斯(安德魯加菲飾)是位軍醫,在戰役中創下驚人戰績,以一人之力救了75位負傷戰友,安全運送到嶺下。結果出人意外,不過發展要在情理之內,故此,電影前半部分講述他參軍經過和童年往事,戴斯受著珍珠港事件影響,跟很多愛國青年一樣,藉投軍去表示愛國,但戴斯蒙他上戰場不為殺敵,而是為拯救受傷戰友,因著對上帝的誓言,他堅持不拿槍械上場,此舉自然引起同袍及上級異議,認為他會危害隊友,故所屬團隊用盡各種軟硬方法著他放棄,自動離隊。他受了皮肉之痛和言語威嚇仍然企硬不就範,愈演愈烈之下,事情最後被提上軍事法庭解決。 《鋼鋸嶺》是《受難曲》? 這部分雖然沒有明刀明鎗,但卻是一場內部信念之戰,10年後的米路吉遜寶刀未老,調控場口得心應手,文戲不見冷場,套路跟《受難曲》異曲同工,在他近年的電影觀裡,耶教成了重要元素,對「英雄」有著不一樣的主張。他信念裡的真「英雄」,不再是《轟天炮》式的重裝警察,乃威武不能屈,屬受苦型,懷抱信念,力排眾議,為所選的路付上代價,甚至擺上生命,片中的戴斯蒙其實就是《受難曲》的耶穌,換了個年代,精神不變。真正的強,內藏於信念,它帶領耶穌跨過誘惑,慷慨就義,而戴斯蒙的鋼鋸嶺就是十字架行刑處的各各他,他在鋼鋸嶺的不死身成了軍隊精神支柱,讓美國再次強大,對米路而言就是莫忘建國初衷。 十年磨一劍,後會有期 人老了,情懷未變,《鋼》片尾段的大頭慢鏡,讓我想起95年的《驚世未了緣》,剪接沒有今日常見的時空交錯,卻把純線性發展的故事拍得如此緊湊,10年後的他風格依然有力,花甲之年也可以是新階段的開始,後會應該有期。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美豬出城》是近期筆者看得過癮的電影,《洋腸派對》借性作引子,推崇回歸最基本,用身體達致世界大同,惹笑但口味偏濃,而《美》則老少咸宜,肥佬紀錄片導演米高摩亞帶著大家暢遊歐洲,但並非帶大家買潮物、食好嘢,乃是認識不同國家的市民福利和教育制度,當港人還是醉心台灣、沖繩作避難處時,其實可移居的理想地還多得很。 國家就是豬豬培育場 《美》片導演米高在戲中做回自己,帶點戲劇處理手法,借侵略為名(諷刺美國時常伺機討伐不同國家,掠奪資源),偷師為實,方式令觀眾爆笑,讓紀錄片電影變得juicy,容易入口。《美》的觀眾群是美國人,因此,米高以美國的制度作標準,跟不同國家作比對,叫美國人了解自己原來是隻「井底蛙」。大美國主義從小植入國民心裡,以國家各種制度為榮,全方位looping國家如何美好,成了他們身分認同和凝聚國民力量的主材料,《美》片則要做衰人,喚醒那些一直被圈養多時的美豬,米高的行為和態度,以本地今日標準,大可扣上製造社會分化、破壞國家穩定及和諧社會等帽子,但他比那些一味口頭愛國派更實在,用行動示範何謂真正為國家福祉著想,當國人能夠正視事實,國家才有機會走回正軌,雖然真相是殘酷的。 生活在謊言世界 米高就是有本事把沉重的東西娛樂化,炮製黑色幽默,他走訪意大利,發覺有薪假期出奇地多,一年廿多天是正常待遇,港人看在眼裡,自然羨慕,但當知道美國未有就有薪假日數立法,葡萄味頓時消失;意大利人認為假期跟工作效率沒衝突,而米高走訪的意大利僱主及其公司的業績數據,皆說明美國老闆提供的只是一套肥己論述,用來合理剝削員工,並非事實;之後米高走到法國去看看中、小學校園,原來平價也可炮製出美味午餐(包甜品);到了芬蘭,他發現,每日做10分鐘功課也可培育出能夠自學兩、三種語言的學生,而去到挪威的「監獄」,他則理解到甚麼才是懲教的教(Correction),美國和香港的監獄原來只有懲(Punishment),因為思維的不同,遂建造了外表駭人的監獄,為方便管理,營造了一種對立、高低的關係,活在這樣的環境,不動亂才怪。 睇制度就知國家有幾愛你 米高提供了一般旅行不會覺察的生活資訊,用意不是要著眼於別國福利如何比我們「著數」,而是告知我們世界是多元的,每種政策、福利其實代表著一套思維,國家看你是一個人還是工具?覺得你可改過自新還是死性不改?一個政府的優劣,不需當權者告訴你他們多努力,制度會自己說話的。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秋日心情跟天氣不符,灰濛濛一片,入場看喜劇似乎是一種上佳的避走方式,我的次選是觀賞不用帶腦進場的電影,搞低能核突和黃色笑話,前陣子的例子有《拔甩的50道色戒》,而首選則是令人會心微笑,借故事荒誕幫你吐出心裡烏氣和不安的電影,排咗毒,感覺煥然一新,這星期上映的動畫電影《洋腸派對》就屬這種。 超市食物齊爆粗 美國動畫入得本地戲院通常都是合家歡形式,像上周映的《魔髮精靈》就是典型例子,《洋》則是首齣美國限制級的電腦動畫片,明顯照顧一批潛在成人觀眾,發行商之所以購入,應該是想試水溫,另一方面也可擴展觀眾口味。動畫片經常只招待兒童觀眾,教他們做人道理,淨化一下崇尚競爭的讀書氛圍,也太悶蛋吧;日本動漫在這方面發展相當成熟,即使是成人市場也有不同類型,符合不同人士的口味,《洋》之所以在本地歸類三級,理由也很簡單,就是涉及大量粗口,內容圍繞性議題、性想像,而負責爆粗的則是在一所超市裡的食物。 借洋腸篤爆謊言 《洋》主角是大肉腸Frank和他的包包女友Brenda,他們和其他超市食物一樣,每天在貨架內希望得到消費者(戲裡叫天神)的垂青,被選入他們的天堂「Beyond Great」;在那裡,Frank和Brenda可以盡情「搞嘢」,合二為一,食物跟性都是人類很原始的需求,所謂食色性也,連繫得相當自然,觀眾看來也過癮。但劇情總不能只在性愛想像中遊走,因蜜糖芥末醬被「天神」退貨,離奇自殺後,開始引起Frank對天堂的懷疑,開始了一段走勻超市大小巷的腸腸遊歷,有味笑話其實只是支架,要搭建的反而是一個赤裸裸的血肉舞台。 揪低巨人,插旗立國 筆者一路看,腦裡一路閃著兩齣電影──《謊島叛變》和《逆權師奶》,《洋》故事發展、議題跟兩片相近,Frank就彷彿是《謊》的基因複製人類林肯6號,因好奇心逐步發現真相,「天堂」故事通常都是美好,可以逃避現實的殘酷,也可以是一種在上者愚民、操控的手法,象徵、樣板和故事,讓人不自覺順著方程式追逐,跟著就可獲得成功。今天誰還相信「獅子山下」那一套?只要肯捱肯搏就能成功,就算不買樓,生活消費也是幫大財團打工。 《洋》過癮處在於Frank不只是先行者,還是食物界的勇武,召喚其他食物一起反神、殺神,建立自己的理想國度,天神、財閥和當權者觀眾可以對號入座,可信度不是《洋》的考量,重要的是精神得以慰藉,在銀幕前自high一番。筆者喜歡《洋》的純粹,要達致種族和諧,跨越宗教、價值觀差異,無需再講大道理,一起回歸最原始的共同本能──性,性交、體位和身體都是象徵,大同可在gangbang裡實現,黃得有道理!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給兒子的安魂曲》是日本名導山田洋次的作品,以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長崎為敘事地點,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透過閱讀近代歷史才會認識這地方。全球只有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嘗過原子彈的滋味,或者說得白一點,它們成了美國武器的人肉試驗場,為了讓這場人道災難變得合理,歷史論述告訴我們,因為這兩顆原子彈,日本才會無條件投降,意思就是長崎、廣島居民犧牲小我成就了世界的幸福,但倘若你是箇中受難者,很自然會問:Why Me? 心願一了則可安魂? 作為原子彈災難受害者,廣島因著傷亡程度和影響更為世人熟悉,為其遭遇投以憐憫目光,相比之下,對長崎的關注肯定較少,而《安》選了長崎被投下原子彈的時刻作為故事起始,份外有意思,能讓這些不被主流歷史眷顧的一群,可透過電影將他們的聲音「出土」,叫世人聽聽他們的故事,心願一了,則可安魂。 閒話是安魂的音符 《安》是根據劇作家井上廈的作品改編,但井上只訂下了3個方向就離世,故劇本由山田洋次親自操刀,井上廈支持反戰和反核,他的另一作品《我的廣島父親》在2004年被改編成電影,描述廣島原爆裡倖存的女兒跟原爆裡身亡的父親的故事;而《安》則以長崎原爆裡一對母子為主軸,倖存的助產士福原伸子(吉永小百合飾)一直未能接受兒子福原浩二(二宮和也飾)離世,原爆3年後,浩二的靈魂突然在家中出現,開始跟伸子閒談。用「閒談」是較準確的描述,兩母子沒有呼天搶地埋怨,對戰爭作出控訴,內容反而是彼此問候和回憶,氣氛像兒子離開了一段時間後,回家用膳後的一席話。 觀眾要有悟性和經歷 浩二跟當任職老師的町子(黑木華飾)拍拖多時,已屆談婚階段,町子在浩二離世後不時去探望伸子,兩人互相扶持。她們都是原爆倖存者,代表著不同年齡層的日本女性,同樣承受著因失去摯親的痛楚,那種痛在山田洋次的鏡頭下,思念情懷若隱若現。由於此片的表現手法是舞台劇,沒太多flashback的畫面,因此,是否耐看則靠對白和演員功力,只用平淡tone道出個人和家庭面對戰爭介入生活,以及遭遇帶來的遺憾與無奈,對導演來說屬高難度動作,對觀眾的悟性、經歷也有一定要求,否則較難明白導演如何借母子間的對話,有意無意間滲透為人母的天性,解答兒子心裡未解的遺憾與不安,讓兒子得著慰藉,也令母親在對話裡履行未完的天職,可安魂矣。 誰為她們編奏? 很明顯,井上廈和山田洋次要真正安撫的是,在活在戰爭和原爆陰影、遺憾下的一群,雖然已是多年前的事,但其影響不只一代人,沒有安魂曲,遺憾不會斷,人與民族才能有力前行,忽地裡想起天安門的一班母親,誰為她們編奏呢?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筆者鍾情那個還稱為西歐的年代,生活沒有刻意蕩氣迴腸,卻足可讓人心裡發甜;我愛法國片,特別是愛情片,為我提供夢幻感,現實與理想總有點距離,但今天的現實,有時更叫我跑入戲院,我抱著這樣心態,入場看了電影《縮水情人夢》。 巴黎命格──天然浪漫 法國片裡,男跟女的相遇、發展下來浮起的浪漫感,不光靠劇本催生,最大功臣該是巴黎街道的氛圍。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命格,乃是該地多年修成的結果,簡單而言,就是一種人文價值的累積。街上的行人已不斷為價值代言,美指只需還原,攝影只需捕捉,演員自然,浪漫就呼之欲出;而香港跟浪漫談不上邊,皆因這裡的愛情甚至感情,都傾向是滿足功能的快餐,效率才是我們這城的金科。我想,法國人並非漠視效率,而是願意預留多些空間給愛情,多一些空間便多一些想像,容許一些離地的胡思亂想,而創意往往是從胡思亂想開始,《縮》的故事相當簡單,單是海報已一目了然,不玩階級、年齡,單單講高度,用故事挑機法式愛情,究竟有愛、有feel可以行到幾遠? 堅為矮仔出頭? 嚴肅不是法式愛情杯茶,《縮》只是擦邊球式,輕輕的談論「異常」人的愛情處境,所謂輕輕的,就是編劇為男主角亞力(尚杜加丹飾)提供一些背景,例如建築師的中產職業、談話富幽默感,體貼且懂得炮製浪漫場景,好讓當律師的女主角戴安(維珍妮愛菲亞飾),有合理因由去承受因身高差距惹來的奇異目光,追逐屬於自己的浪漫;而純粹的身高「異常」,此愛情故事不能開花結果,還要預設一些待解決的難題。《縮》並沒有打算為「異常」人堅出頭,所以亞力身高不足五呎,設定上不是患侏儒症,只說成是發育出了亂子,身高差異只屬此片創作團隊的點子,編劇沒野心為亞力代表的一群發展一套獨有的浪漫,而亞力的浪漫點子跟身高亦沒多大關係。《縮》片沒有拓闊法式愛情片領域,亦浪費了尚杜加丹這位金像級演員,他於片中面對的歧視都屬表面,如亞力跟前妻的結合與離異均沒交代,叫人物欠了一個讓女角戴安戀上的原因。 矮化法國妹 正因為以上所講的設定,電影主線便落在女主角戴安身上,這位律師經歷了婚姻不順,認識了亞力便開始第二春,透過他的浪漫解放主流價值帶來的羈絆,但這樣子的法妹並不可愛,除了語言,她跟美式傻大姐分別不大,然而,法妹的吸引在於古怪,從古怪所引發的愛情才是法式美麗小品。我突然懷念年輕的柯德莉夏萍。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人來到世上,困難就會自動找上門。它們會以不同的「裝扮」呈現,可以是飢餓、缺水或病痛,背後原因是天災、資源分配不均,而人跟動物的不同之處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動物是跟隨本能行事,無分對與錯,人則可自由選擇,甚至可選擇逃避,而解難的態度和過程,則成了不同的人間故事,讓同類判斷人性孰優孰劣,故事吸引之處在人物的變數,因著際遇、一個簡單決定,出場至終結可以是兩個模樣,用宗教術語來解釋就是天使與魔鬼並存人心,爭奪控球權,由於一切藏於心,誰是狗熊?誰是真心英雄?肉眼看不清。 觀照香港,貼地的俠義情懷 《七俠蕩寇誌》是一齣以美國西部為背景的英雄牛仔片,上映中的是Reboot版,1960年的同名原作叫好叫座,屬牛仔片的經典;新版角色的名字、地域背景和橋段都跟原作有所出入,改動是為了讓現代人看得順眼,由丹素華盛頓、基斯柏特、伊芬鶴基擔正,多元陽氣匯聚,牌面吸引,加上牛仔片近年在港甚少,有新鮮感;然而,吸引筆者入場的,倒是那種貼地的俠義情懷。一個小鎮原本安居樂業,忽然被強權入侵,掠奪土地以自肥,面對困難,有人選擇妥協,有人選擇離開,港人入場不難對號入座,戲裡唯一女角色Emma(希莉賓妮飾)選擇面對,尋找外援迎戰,賞金獵人Sam(丹素華盛頓飾)被這位小鎮女神打動,一路召集有能者參與這場沒可觀回報,但風險極高的戰事。該片故事貼地處是這隊西部Avenger,隊中沒有知青和中產,卻由三教九流的市井大叔輩組成,仗義每多屠狗輩,相信港人就著近幾年所見所聞,該深表同感。 真男人的基本法 究竟這7位仁兄為甚麼要接這種明蝕的job?舊作甚至黑澤明的原作《七武士》對此也著墨不多,或許因為是牛仔、武士(即使變了浪人)的一種義務,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打大佬俠義精神,追逐生命以外更高的人性價值——光榮;新版《七》在此稍作調節,略為解說了他們的莫名行為,始終今日大伙生活在「計算」的世界,唔解唔安樂;而導演安東尼奎克一方面顧及新世代思維,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原作的「佬味」,男人的浪漫在於寡言,嘴硬卻又惺惺相惜,情感在生死相搏中浮面。《七》裡的鏡頭、配樂都見花心思,尤其是牛仔騎著七匹馬翻山的招牌Wide Shot,仍見昔日豪情氣派,導演用不少典型場景如酒吧、對決,動作如拔槍、轉槍等配以特寫去重現牛仔的型格,期望不會予人old school感覺,有趣是雖然電影行正常格局,感覺卻很像吳宇森的慢鏡,用心好但似乎多了,變得忽然有點造作,至於槍戰場面,以設計而言,合格有餘,或許由於前兩部作品珠玉在前(尤其是黑澤明原作),驚喜不算大。 觀映後,《七》除了娛樂以外,還可讓你重溫一下,活得光榮不一定要贏的感覺。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斯諾登(Snowden)對當下這個由資訊佔據、甚至主導了我們生活方式的年代,其象徵和實質意義都相當重要,實質面最明顯是,告知我們生活尤其是數碼足印,已遭受到史無前例的偷窺與監控,而監控者卻是號稱民主大國的美利堅;而斯諾登則象徵一種美利堅曾經擁抱的公義精神。為了公眾的真正利益,他把個人的自由和前程都押上了;紀錄片電影《第四公民》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描繪了甚麼是Prism計劃,呈現了美國政府的偽善與貪婪,以及監控背後的恐怖之處,為斯諾登作出辯護,讓觀眾自行判斷,他的行為是叛國還是救國?基本手法是議題為本的敘述,但對斯諾登的「前世今生」表達不多,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執導的新劇情片《斯諾登風暴》,正好填補了這個空隙。 奧利華史東有心有力 奧利華史東年屆69,屬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超紅的名字,媒體較常提及他一些有關越戰的電影如《殺戮戰場》、《生於七月四日》,他擅長以男主角視點翻開故事議題,而我較深印象的倒是《驚天大刺殺J.F.K.》,他把律師查懸案、揭醜聞等情節,拍得儼如警匪片般緊湊,除了欣賞技藝,還有作品圍繞的主題,他大膽去聲討和揭示政府過失和當權者的黑暗面,杜琪峯的《黑社會》已明示了誰是眾社團的真正老大,這種認知,其實放諸四海皆準,因此把斯諾登事件拍成電影,等於再揭奧巴馬政府瘡疤。畢竟無懼權貴者寡,《斯》片由奧利華執導,宣傳、集資和質素皆有保證,確是不二之選。 新世代占士邦還是真心英雄? 當今天戰爭不再是武器競賽,而是大數據的比劃,誰擁有較全面的資訊,誰就是全球政治的勝利者。在這種強大利益的背景下,斯諾登這個故事確有需要被重提,集結公民力量箝制政府的貪婪,該片敘事以斯諾登入住香港美麗華酒店,跟《衛報》記者會面為主軸,然後順序插入他幾段重要往事,讓觀眾訝異的是,他如何由一位愛國者變成今日美國政府的眼中釘?為美國官方對他的指控來一次深層「洗底」。斯諾登推倒了一貫對情報人員的陳舊想像,他們可以透過網絡,足不出戶進行監控和收集大量資訊,I.T人就是後現代占士邦;片中這位網絡宅男發現自己在新世代的異能,毫不費力蒐集大量資訊,自high以外,同時感受到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道理。觀眾能於片中目睹這位愛國者的內心掙扎,特別是以霸權形式呈現這類大規模私隱入侵,操控的獠牙,往往在生活不顯眼處,影響潛藏在骨子裡,他大條道理「當睇唔到」歎世界。片中最後有斯諾登真人亮相,表達了自己的選擇,令他可憑良心安然度日,即使付上「流放」的代價。 甚麼才是真正的愛國和真英雄?甚麼才算是高質一點的人生?奧利華史東一如以往,繼續讓觀眾思考。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堅離地公社》(下稱《堅》)在柏林影展備受注目,吸引我的是「公社」這個想法。北歐電影自有它的魅力,多年前的《龍紋身的女孩》讓我對瑞典電影及這個國家有點認知,特別是跟2011年導演大衛芬查找來朗妮瑪娜演出的美版作比對,更能感受箇中風格差異。近年,香港多了電影院擔起策展人角色,舉行不同國家的電影節,百花齊放下,有機會讓我們思考,觀賞電影還有很多不同角度。 觀賞,可以純粹去感受 「套戲得唔得?」相信是我或其他影評人都常被問的難題,難答在於電影不應單純用「得同唔得」去概括,我們被荷李活的一套商業標準影響,錯覺認定它是唯一,看電影不一定純關注剪接快慢、情節如何非線性推進等技術面向,只要是別國的作品,鏡頭裡的景觀總會滲透著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對白和演員如何演繹,總會流露她/他們的生活喜惡。我感興趣的是民族裡的價值觀,當重點放在某種價值,就會呈現某種特殊行為和決定,如法國電影總予人愛情至上的觀感,角色言行往往不顧一切,懶理世俗標準如年齡、婚姻狀況,最重要是盡情去愛,讓觀眾感受箇中激情,於是便用「浪漫」去形容;透過這一層面去觀賞電影,可不再單單著意說故事技巧,可以很純粹去感受鏡頭、聲音裡的細節,故事以外的細節,可隨著個人的喜惡和經歷進行,過程都變得很個人,或者可說成很私人。 公社只是幌子 以《堅》為例,「公社」觀念吸引,皆因本地生活被教導要著重私隱。私隱是需要花力氣、金錢去保護,屬城市發達的一項指標,同時,它亦是一項可供售賣的資產。《堅》的一對夫婦反過來提倡把自己樓房變成公社,找合拍的人同居,概念跟劏房不同,因住屋業權是跟不相熟的房客共享,房客在交租以外,還要履行義務如清潔等責任,同時也有權設立或推翻一些共住守則;屋主設立公社是要疏解私隱的黑暗面──城市的寂寞,靠賴室友營造一種「大家庭」氛圍,香港有著同樣的病徵,卻沒有丹麥人這樣的豪氣,因樓房一直是香港人的命根,可惜的是,《堅》並沒有把重心放在入住公社的角色上,不能透過他們的對話,窺見丹麥社會不同階層的多元(這該是公社的存在目的)。該片劇情花在描繪公社屋主這對中產夫婦的婚姻,妻子安娜(崔娜蒂虹 飾)如何在丈夫艾克(尤里治湯遜飾)出軌後,仍然挺著,甚至很大方地接納丈夫的新歡入住公社,而公社其他成員則淪為花生友,愛情觀較開放、前衛,是北歐社會予人的一貫印象。 《堅》要把理性side a跟情感side b兩面來個衝突,搗破以理性為面具乃大不智,鼓勵回到最基本──誠實面對自己,「裝假」屬華人社會的文化資產,《堅》還是講「公社」會更貼地。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影《此情此刻》(下稱《此》)屬港視開台劇《選戰》導演黃國輝殺入戲院的處女作,新電視台、新劇種當時跟香港形勢無縫接合,象徵著不畏強權,尋求「改變」,喻意簡單──我要有得揀。火乘風勢,在網路引起一陣追看潮;劇集內容以政治為題材,在本地算有新意,黃國輝布陣手法跟美劇相似,剪接爽快且多線發展而不亂,屬成功的商業劇集示範,他走入影圈,按理最穩陣該是警匪片,但有趣的是,《此》片走的是情懷路線。 何謂港式愛情? 單看宣傳,感覺有點像陳豪幾年前演出的《點對點》,或許都是由「高登先」發行之故,本土漸漸呈現了不同面向,賣熱血、青春的,有《點五步》或《全力扣殺》,玩reboot港式類型片的,像《殭屍》;《此》散發著少許文藝味道,有關楚耀、陳靜(Dada)的愛情線,但不像張婉婷《玻璃之城》的徹底浪漫。他倆開始得很簡單,也很技術,以雪糕車作紅娘,呈現了港式愛情經營難處,如儲極都不夠的首期等問題,但當網片早已loop了千千遍後,內容多重要、貼地,也會覺得老土,幸好黃國輝用講故事技巧搭夠,否則令人很不耐煩。陳靜和關楚耀演出用心,但他們的故事有點……像過去式,究竟甚麼才是當下的港式愛情?這沒有標準答案, 我pop up出來的字句是──開始有點計算,不想離地但又終日渴想浪漫,彼此矛盾永遠進行中,愛得很不爽、很拘謹。 林家棟VS潘燦良 牌面吸引 《此》的另一條線是友情線,圍繞著林家棟和潘燦良(阿燦),家棟實力不用多談,而阿燦屬學院派,加上人氣強勁,兩人理應有火花,而燃點「戲」氛的則有賴一所懷舊照相館。潘燦良飾演地產經紀,林家棟則演照相館繼承人,角色設定放在舊樓重建、地產當道的香港大環境,衝突位是熟口熟面的,借此討論近年土地發展議題。照相館是不少60及70後的成長回憶,當時的攝影機和沖印技術並不普及,影家庭合照是件大事,照相館正是個好使好用的象徵物。它盛載著大量人與事的回憶,屬「過去」的理想代表,而收樓重建則容易聯想為把「過去」推倒,當科技發展跟消費主義並肩運作下去時,舊事舊物被淘汰,在所難免,家棟執著要保留「過去」,背後是捍衛自己的身份,阿燦雖似為虎作倀,實則是為了糊口,為勢所逼,在賣友與搵食的線上徘徊,整個設定頗有質地,可發揮的指數應該很高。 可以怎樣懷舊? 片中的照相館畫面空間有點侷促,像舞台,戲裡只看見照相館表面的「舊」,但惹不起要抱「懷」的心情,阿燦演出有點急,像詹sir,家棟守得太緊,我想彼此交換來演可能會更有趣。《此》片有誠意,但傾向技術層面,講懷舊,不一定要把「新」拒諸門外。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遺憾」是青春的一個記號,因為遺憾,所以相信自己曾經「青春」,達致「無憾」,是樂事?未必。痛楚讓人感覺存在的真實,不致於輕如無物,跳脫了城市人那種「被程式化」的樣辦框框;但痛楚難當,未必人人受得了,overload更會致命,故電影宇宙不少會以此為題,引起共鳴,透過故事去消解遺憾,如「平行時空」就是這5、6年前自我感受良好的常用手段,在另一個時空裡,那個你和妳原來正好好活著。 故事不只偵探咁簡單? 把「遺憾」安頓在腦袋某個角落,傷口結疤了,碰上了舊事舊物,觸景傷情還會作痛。日本電影《謎の時空》以一宗連環小孩兇殺案為吸睛亮點,描述主角們如何聯手緝兇,但底裡一層卻是描繪過去與現在的糾纏。氣不通,人則不順,該片主角藤沼悟(藤原龍也飾)是位漫畫家,作品被評為描寫嚴密,但卻不能反照到作者本人,女主角愛梨(有村架純飾)是悟當兼職的同事,她形容他像披上一層薄薄的保護膜,悟並非全不知情,只是害怕進入自己內心,害怕觸及已經深沉多年的記憶,因為揭開了未必能夠處理和承受。 用「重播」消除遺憾 基於惰性,舊事件可不理就不理,要解難則要提供助力。《謎》片為主角悟提供了一種「超能力」,可以「重播」已發生的事,嘗試自行修正,避免不幸事情發生,而某天,悟的媽媽突然遇害,悟被兇手陷害成了嫌疑犯,而「超能力」則在此時發揮功效,帶他回到1986年的北海道家鄉,重新做回小學雞,以大人心態面對一段被封印了的兒時回憶。悟重遇了同班被誘拐殺害的同學觀月,有機會修正那個悔不當初的決定,他踏出安舒區外的一小步,走進了觀月的孤獨生活和內心世界,希望改寫歷史,讓她免遭殺害;每人都會有遺憾,但誰又可像悟般蒙上天庇佑,可以推倒重來? 還是覺得原著好 「重播」只是原作者說故事的一種手法,「重播」的奧義是重拾話語權,以成年人的心態,重新走入昔日的故事圈,不是要改寫昔日結局,而是重新去為事件定下新的定義,藉此改變今日和未來的自己。《謎》片改編自漫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由於故事具深度,且要時間鋪排,電影在篩選和改編上不算太成功,部分場口有點不明所以,整體跟原作味道有點距離,但casting倒不錯,藤原龍也、有村架純跟漫畫主角人物形態相像,為電影版加了分。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港人對日本的感覺頗弔詭,港產片、中國近代史都有意告訴我們,「蘿蔔頭」與我們有深仇大恨,愛不得,但卻有不少生活部分由他們的品牌組成,屬於經濟操控嗎?不曉得,而事實是,當日圓兌換價跌破6算,大家都是用腳去投票,齊心助安倍振興日本經濟。日本之所以吸引,除了那些可愛、貼心潮物外,還有很多富內涵的建築和習俗,既賞心悅目又充實,文化能夠承傳至今,有賴他們對先人的尊重,明白傳統背後,盛載的不只是一種儀式,乃是與先人的連繫,惟有成功連繫,方能建立一個獨特而結實的國民身份,即使是個賣海鮮的魚市場,背後也有套有趣而動人的職場文化,最近一齣紀錄片電影《潮拜築地:魚味無窮》(下稱《築》)就是述說,築地這個全球最大魚市場的故事。 中間批發商是主角 東京築地魚市場一直吸引不少遊客清晨前來,除了吃新鮮海產外,還要感受這個雲集日本各地而來的海產之地。如何有條不紊地分銷至各大小零售點、壽司店,超大的環境令人迷路,海產種類之多叫人咋舌,《築》正好為一群有興趣人士作一次深入淺出的探問,目睹魚類從落貨後進入魚市場,然後運到零售店的旅程,整個紀錄片的特別處是以地點為本,紀錄了這個魚市場四季售賣魚類的變化,用畫面說明何謂不時不食,而很多篇幅都聚焦在魚市場的中間批發商Nakaoroshi,介紹這個群體對整個物流過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他們的工作不只為生活,還帶著一種使命──要為魚產做好配對,既要為漁民爭取好價錢,同時要為魚產找到合適歸宿,無謂暴殄天物,勝任者必先具備分辨優劣之能,涉及的,並非牢記單項知識,乃是要把各種知識綜合後作出判斷。片中紀錄了批發商每天在拍賣會如何憑眼光競投,上演心理戰,大家既是競爭對手,也是鄰里,呈現了甚麼才是良性競爭,而中間批發商每天辛苦勞動卻樂在其中,對一群「返工等收工」的打工仔來說是種另類福音。 重新「連繫」 尋回人性 《築》的其一價值是見微知著,透過大量人訪解構龐大物流運作之謎,只屬表層,更深入是,透過魚市場倒映出人與大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繫。「連繫」,筆者認為是《築》的重要命題,面對標準化生產,大自然被矮化為任意採用的資源,工人則淪為跟隨程序運作的活死人,只等待完全被機械替代的一天;當人脫離了人和大自然時便甚麼都不是。片中紀錄了築地從業員如何走進學校,教導小孩欣賞海鮮,他們不只為生計,更重要是,讓自己的人生觀可以一直承傳,防衛良幣被劣幣進一步驅逐,面對巨人,進擊總比坐以待斃好,對嗎? 東京築地市場今年11月便會搬到豐洲,令《築》的紀錄尤其珍貴。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影《賓虛》的宣傳用上了「賓虛咁嘅場面」,為這句slang尋根,曲線引發觀眾好奇心,但效果有限,「喔,原來呢句係出自……」的回覆也頂多應驗在70或80後,slang也有expiry date,「場面」可觀性對年輕人來說固然是賣點,但在90後、00後腦海,用「賓虛」去形容陣勢如何浩大,實在連不上線。 當下把reboot歸類為熱潮已不太準確,誇張點說,它已成了一種類型。電影公司把倉底經典拿出來二次創作,借集體回憶作賣點,除了吸引具消費力的固有粉絲外,還可收編一批年輕觀眾,看似一舉兩得。但想法歸想法,reboot失手例子也有不少,因觀眾喜歡把reboot版跟經典作品作比較,暗裡總抱著新不如舊的心態,要跨越這種default障礙,新作某些元素至少要超越前作幾條街,而能夠佔壓倒優勢的,不在劇本、演員,而是拍攝鏡頭和CG。 真拍不一定是賣點 舊版《賓虛》當年拿了11項奧斯卡獎項,風頭很勁,上網可重溫部分片段,由查爾登希士頓飾演男主角猶大賓虛,控制著四匹白馬,在羅馬競技場跟對手鬥快、鬥狠,今天看來場面也不賴,難怪拿了最佳攝影及最佳視覺效果。看了新版的製作特輯,在同一場口導演放棄了CG,找演員們玩真拍,雖然真拍在CG大行其道時是個賣點,但也因片而異,當珠玉在前,reboot版《賓虛》竟不借用CG製造超悅目效果,誠如前言,只比前作舊作好一點,其實已經輸了。 講耶穌講得出色 《賓虛》最厲害之處不在場面,而是劇本,這個帶著濃濃宗教味道的故事,到今天,想法仍算前衛,不hard sell,用故事技巧去帶出耶教核心價值觀──如何應對生命中的不幸與仇恨。賓虛本是猶太人貴族,跟被父親收養的兒子馬生拉情同手足,馬生拉加入了羅馬軍隊,受了戰火洗腦,認定強權才是真理,他衣錦還鄉後,兄弟重遇,心裡卻各為其主,接著,賓虛被羅馬軍害致家散人亡,成了在戰船服役的奴隸,由天堂跌入地獄,仇恨成了主子,跟馬生拉誓不兩立。編劇難度在於如何合理化解賓虛的怨,手法多半是高人指點,而今次高人乃是耶穌,有趣的是,祂出鏡甚少(舊版連樣子也看不見),並且沒有金句式點化,乃是貼地,身體力行示範如何超越仇恨,得著解放,精神上獲得自由,技巧遠遠比那些「唔信耶穌就落地獄」的恐嚇說法高很多班! 贏唔到都攞番個彩 不賣場面,《賓虛》(不論新舊)的故事其實跟本地觀眾同步率很高,超級強權用諸般方式兵臨城下,賓虛勢孤力弱,面對時不與我,受了非籍酋長(摩根費曼 飾)的啟發,既然不能立時還我河山,也可在羅馬人引以為傲處「攞番個彩」,面對貌似「輸硬」的大環境,認命與勇武間或許還有另一選擇,讓大家可以不亢不卑地撐下去。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沙地阿拉發》(下稱《沙》)是荷李活電影《A Hologram For The King》的香港譯名,台灣則譯為《梭哈人生》。戲名翻譯就是一場創作,地區翻譯取向代表著市場的認知,也是對當地文化的反映,梭哈就是show hand的意思,標示這是一個要把人生全押上的故事,不成功便成仁,飄來嚴肅味。生活總是蘊含著對意義的追求,而此片的香港譯名則予人感覺跟「發達」有關,因沙地阿拉伯是富裕的產油國,而窺探發達方式向來是不少香港人杯茶,戲名沒有像「梭哈」般沉重,輕鬆笑下是港人入戲院目的,尤其身處當下香港,認真看,認真聽,人會很累。 借文化差異,拯救雙失中佬 看畢優先場,覺得香港譯名似乎更配合《沙》的步調,屬一齣輕鬆小品,故事改編自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的小說,主線講湯漢斯飾演的阿倫人到中年,處身金融海嘯後正蕭條的美國,婚姻、事業兩失意,寫實點,人物可往悲劇方向走,靠同病相憐的共鳴為賣點,然而,戴夫艾格斯捨易取難,選擇用少許喜劇感的故事去治愈這批中佬。失意的阿倫被送往沙地阿拉伯實踐艱難任務,在幾近荒蕪、接近零支援的沙漠,為沙地國王示範一次嶄新的3D全息投影會議系統,故事接下來便是一場又一場有待他解難的問題,如何爭取空調、WiFi,借中東及美國的文化差異、矛盾去組織笑位,同時透過阿倫的眼睛,讓觀眾認識沙地阿拉伯那一點點的風情。 是苦也是甜,重量變力量 阿倫需要完成任務,否則冇得留低,因此要豁出去,放下自己「樽鹽」,這是小說作者戴夫為一批中佬讀者和觀眾提供的脫困鑰匙,要帶著勇氣去闖入一些未知領域,勇氣從哪裡來?在德國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的鏡頭下,阿倫所背負的擔子如女兒的學費,不斷以各種方式呈現,揭示了中佬的人生困擾,效果頗立體,感到苦澀但不覺悲傷,因劇本不只於為他訴苦,更甚是把它轉化為一種向前助力,始終生活需要一點負重,人才能茁壯成長。下半場的阿倫遂能人所不能,愈難愈破,《沙》似乎鼓勵人們出走,以往熟悉的人脈、文化甚至街道可予人安舒感,但同時窒礙個人好奇心,探索自己生命的其他可能,阿倫在這個陌生的沙地阿拉伯,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物關係圖,注入了新的友情和愛情,尤記得戲裡頻繁出現阿倫沐浴的場面,清洗的是吹入的風沙,還是沖走以往的成與敗的回憶? 我很喜歡湯漢斯的演出,之前的《叛諜者》、《達文西密碼》演出太「有嘢」,今次輕輕鬆鬆個半鐘,感覺自在,更令人萌生往沙地旅遊的衝動。 陳龍超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可算是鬼片喜劇的經典,1984年,標梅利、丹艾克萊、夏萊藍米斯和Ernie Hudson合成的捉鬼部隊,用科學武器捉靈體,結果票房大賣,還在1989年拍了續集,即使過了多年,質子槍、鬼口水和棉花糖鬼皆成為西方捉鬼片耳熟能詳的符號。當年的《捉》片能如此叫好叫座,皆因它為類型片(Genre)注入新元素,更準確點說,是把不同類型元素如科幻、靈異、喜劇甚至軍事作一次大膽的crossing over。創新不一定由冇變有,把現有東西重組也是創作(重新組合,不一定歸類為二次創作),要混合得宜,其實也有難度,而此片就是個很成功的個案。 如何玩「過界」 要搞搞新意思,玩「過界」的對象必先具有一定條件,例如累積「歷史感」。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賣座鬼片經典是《驅魔人》,邪靈附身,少女變得力大無窮且面目猙獰,解難則要皈依另一久遠傳統──宗教,實行靈界打靈界,怎樣製造「恐怖、驚嚇」,或者甚麼叫做「恐怖、驚嚇」都有了樣辦,植入了觀眾腦袋,而《捉》就是顛覆了這個傳統。片中的鬼可以有卡通樣,亦可以化成棉花糖式(本地例子就是成龍靠諧趣北派雜耍,顛覆了李小龍對功夫電影的定義),雖屬靈體,但不會傷人,頂多送上鬼口水,而鬼怪在《捉》的世界裡,不再屬於神秘靈界,被置入了科學範疇,成了物理學現象,劇本遂很合理地用科學搞定牠們,發展武器如質子槍,視覺特效(質子槍其實像條繩索)具體地去實踐捉鬼,亦因揭開了神秘面紗,鬼降格為一種具破壞力的科學現象,整個捕捉過程就像一種另類Hunting,一家入場也無妨。 Paul + Melissa是啱數選擇 過了四分一世紀,《捉》片今年以全新包裝再推出市場,既然「顛覆」是《捉》的成功元素,顛覆前作就是基本手段,今次捉鬼部隊改成一眾中女,由瑪莉莎麥卡菲飾演的Abby領軍,始終女性擔正是電影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所以改動屬正路,找來保羅菲執導(前作有《最爆伴娘團》、《凸務Madam》等),而保羅加瑪莉莎亦是啱數選擇。他倆的前作能夠予觀眾一種「顛覆類型、搞笑」的印象,有助提升對《捉》新版的期望,而另一關鍵位則是該保留甚麼元素去取悅粉絲。保羅在這方面拿捏準確,筆者期望的都出現了,而鬼怪、前捉鬼成員和並其他串星角色設定和出場時間都恰到好處,尤其標梅利一段頗有玩味,予人除舊迎新之感,對白有喜劇感但不帶賤熊式的甜味,雖然部隊外形環肥燕瘦,但沒有玩論盡形體去迫你笑出來,反而給人食腦、型格感覺(除了萊絲莉鍾斯外),特技部分不是重點,因為比前作upgrade是意料中事,反而基斯咸士禾夫演出頗有驚喜,始終雷神形象太猛,窒礙其發展,早走早著才可更上一層樓。眼見《捉》翻炒成功,本地幾時先有新版《殭屍先生》?或者香港需要道長驅邪。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超越凡人的力量可以由上天賜予,或者在機緣巧合下練成。由漫畫改編成真人版電影的《變態超人》 (下稱《變》),有趣之處是一反傳統,把原本視之為偷摸暗黑的想法和行為,用超人的正義來包裝,推進大雅之堂。「變態」本身被說成是一股力量,一直存在於體內,只是因為大眾道德價值觀而遭受長期壓抑,沒法子跑出來,而底底則是成為變態超人的「法器」,當底底遮掩了外貌後便可了無牽掛,盡情把心裡的變態想法形諸於外,化成武裝力量去鋤強扶弱,保護地球。《變》的首集已把變態超人由來說得明白,也展現了他打低壞人的彪炳戰績,或許是眼見位位Superhero都被拍成系列電影,《變》也不例外推出續集,當大鵰和繩索等都玩過後,還有甚麼變態新招吸引觀眾入場呢? 漫天底底 多壯麗! 《變2》找來原班人馬添食,肌肉男鈴木亮平飾演主角狂介,美少女清水富美加繼續飾演姬野愛子,而他倆亦已告別高中,入讀同一所大學念書並成為戀人。愛子抱著一般Superhero女友心態,當最難纏的壞人大金玉男(室毅飾)上集已被搞定,餘下時間就該好好戀愛,維護正義這種高風險事情則由差人負責,她遂收回能讓狂介變身超人的底底,令男友只好無奈收山。 當底底是推進故事的靈魂,續集就在此處加以發揮,今集全市突然出現離奇的大批底底失蹤事件,凡女性穿著的底底都被神秘力量吸走,導演刻意製造了一場漫天底底的壯麗場景,確實不合乎科學,然而,當觀眾接受了底底笠面能激發某種潛能成為超人時,對底底何以滿天飛也不會多加質疑,滿足和迎合觀眾的性幻想才是首要,愈變態愈吸睛,惹起話題方能吸引觀眾。 不如成立「變態系Avenger」 底底失蹤背後自然有重大陰謀,邪惡一方回歸,使計令狂介不能變身,編劇順勢炮製他四出尋找底底的情節,延續有味笑位,而狂介和愛子的感情線,當然不可能無風無浪,續集加入了新角色,由如水崎綾女飾演的大學老師跟狂介示愛,想發展姊弟戀,由柳樂優彌飾演的狂介同學真琴正,因暗戀愛子而跟狂介交惡,似想加入邪惡一方。 然而,兩位新人物的設定較為平凡,不及狂介喜愛玩SM的母親(片瀨那奈飾)般搶眼,簡言之就是不夠變態,始終賣官能刺激的電影,不能超越上集火候就是倒退,《變》在個別畫面有新意(如變態超人像蜘蛛俠用繩索在城市穿梭),但續集故事略嫌太大路,節奏比上集緩慢,邪惡方也不夠搞鬼(上集嘍囉也很有戲),而導演找來安田顯續演是聰明決定,只是角色戲份不多,如果由他擔正做大歹角,或者跟狂介成立「變態系Avenger」,相信會更有看頭。 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