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遊戲者 - Violent
2016-12-12

原以為自己對Ubisoft的遊戲再無期望,或許正因心無期望,才覺得《看門狗2》(Watch Dogs 2)比預期的驚喜。記得在夏季的電子娛樂展(E3)有幸訪問作品總監之一Danny Bélanger,他提到如果《看門狗》是關於科技監控,那麼《看門狗2》便是關於科技如何改變人的生活。 在教學關卡完結後有一段影片,簡單地解釋不同連接互聯網的物件所構成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人們的生活看似更方便,但是在連接互聯網的情況下,隨時連智能玩具娃娃也有可能是大企業收集資訊的偷窺工具,「我們所生產的數據,比我們的生命還要值錢」。 你在網路上看到心儀產品的廣告並非巧合,其實是科技企業配合用戶的資訊數據和演算法,推斷其消費喜好,可以說是另類的「Big Brother」。《看門狗》系列把「Big Brother」更加形象化,加入虛構的城巿監控系統ctOS,汽車、住屋和手機,無一避免遭ctOS的監控。對於不知情的巿民而言,是以自由作代價,交換生活更方便。玩家在今集扮演的馬可仕,正因為過去的輕微犯罪紀錄,被系統當成潛罪犯,令他決定加入黑客組織DedSec對抗體制。 驟眼看上去,普及的科技大大改善人的生活,腐敗的企業有機可乘掌控普羅大眾,背景陰暗,很有Cyberpunk的味道。不過,《看門狗2》是一款氣氛輕鬆的遊戲,所展現的三藩巿色彩繽紛,故事人物時而互相調侃,甚有幽默感。如果玩家扮演的馬可仕沒有發現自己被當成潛罪犯,想必渾然不覺「Big Brother」的存在。

2016-12-05

大部分遊戲需要玩家花大量時間投入,假如玩家是上班族,要玩完一款遊戲確是難事。不過,對於大部分經驗豐富的玩家而言,更大挑戰是伴隨經驗累積,遊戲的體驗逐漸變得麻木。對於累積一定經驗的玩家而言,抹掉過去最喜愛的遊戲體驗,重新第一次感受作品,是多少遊戲重製或懷舊也無法複製的感受。 過去兩日擱下遊戲,觀賞參考電子遊戲製作的科幻劇集《Westworld》,劇集裡的不同遊客反映不同玩家的心態,令筆者重新思考「為甚麼而玩」的問題。遊戲於玩家而言,最大的用途莫過於娛樂或逃避一時現實,消耗工作過後的多餘精力,但是對於筆者一直相信遊戲能夠與其他傳統藝術平起平坐,創作者能夠藉遊戲傳遞訊息,像《生命之旅》會教曉玩家思考人生是否真如棋盤所展示的一切,遊戲本身可擁有深層的意義,而且光譜寬闊。 譬如說,透過遊戲講故事,並不一定要單純利用過場動畫,以短片交代情節。舉一個例子,筆者對於《刺客教條2》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地方,是中間加入的跑酷小遊戲,玩家要操作主角Ezio跟其他人攀爬建築物,鬥快前往終點。表面上小遊戲娛樂玩家,但是細想下去,遊戲的序章是Ezio與他的哥哥一同爬上城巿高處,讚嘆人生美好,或許玩家後來操作Ezio再競跑,是對後來去世的哥哥念念不忘的一種註記。 筆者偶爾會覺得,正是這一種僅能以機制傳遞的感情,令遊戲與電影、書本有所分別,而且教玩家深深著迷。於坊間高呼電影與遊戲的界線日漸模糊的今天,像《秘境探險》和《最後生還者》等作品廣為大眾接受,而且憑藉饒有趣味、深意的故事,令人覺得遊戲可以往更成熟的方向前進。不過,是否應該停下來思考,遊戲與電影結合以外的另一種可能性?

2016-11-14

試想像一下,靈魂輪迴是真的,我們會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永恆之柱》便是一個以此為基礎的奇幻國度,每個生物死後,靈魂會分裂或重組,進入另一個新生命,不帶回憶地永遠循環。 《永恆之柱》的舞台設在曾是殖民大陸的Dyrwood。獨立之後,鄰國Readceras冒出一個自稱神靈下凡的領袖Waidwen,大興干戈。Dyrwood舉國反抗,最終研發一個巨型炸彈把Waidwen炸得魂魄飛散,結束戰爭,但災難才剛剛開始。 Waidwen死後,眾生靈魂竟然不再輪迴,新生嬰兒淪為空洞的軀殼。有人開始相信他真是神靈化身,便迫害國內的信徒與老兵,認為他們是導致靈魂無法輪迴的罪魁禍首。遊戲內的其中一個同伴Edér(圖),就是曾對抗Waidwen的老兵,同時是一位虔誠信徒,深信對方並非神靈化身。戰勝後,Edér凱旋回鄉,受到全村歡迎,但隨著災難降臨,村民紛紛指責他,甚至一度想要把他處死。 面對人心變化,Edér尚能以幽默一笑置之(事實上,他身邊不少伙伴被迫害而死)。在幽默背後,卻是對暴民的百辭莫辯(誰能肯定Waidwen是否神靈化身?)與動搖的信仰。《永恆之柱》的其中一個有趣之處,是舞台始於一個抽象的概念,延伸至個人與信仰、原住民與殖民者、殖民者與帝國等衝突,關係豐富,有往後繼續發展的潛力。不過,背景設定豐富,意味文字量極多,如何安排資訊,避免令玩家吃不消,成為《永恆之柱》面對的一個挑戰。

2016-11-07
2016-10-31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