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已經離開了街頭,只想一心一意做隻搵搵錢,得過且過的港豬。呢期因為諮詢文件太不合理,所以又要跳出了做港豬的comfort zone,出來蹚這渾水。 金融服務界有自己的個別議題,例如諮詢文件等。尤幸業界一般政治水平不高,所謂大爭議都仲係停留在小圈子籠裡鬥階段,按套路很大機會可以透過協商方式解決。 直選的爭議真係複雜得多,看到各區名單之多,真係頭痛欲裂。我自己當然有自己政治主張,但希望各位有幸睇到本欄的讀者朋友,無論點都好,建制又好、泛民又好,本土都好,請給素人一個機會,盡量考慮一下素人。 素人我都唔知應該點定義,係一種無「政客味」的感覺、新面孔的清新感覺,有幹勁無包袱的感覺,你會明的,只要見到張名單,你會一眼睇得出素人和萬年政客的分別。 華文世界的政治大勢都係講素人政治,隔岸的台灣,柯P輕鬆打垮了政治成分良好的連勝文,就連對上的區議會,傘兵的新面孔,也打垮了不少紮根多年的老區議員。 《天與地》在大台重播,令人想起香港人善忘的經典對白,香港人其實何止善忘,其實也很犬儒。王菀之說討厭政治,明明講出大多數香港人心聲,結果惹來恥笑。 我不至於討厭政治,但政治真係幾令人頭痛。無論當年幾有熱情的政治人,只要走入官僚、走入建制一部分,總會消磨了初衷,由政客變成萬年政客,再淪為政棍。因為官僚要講政治交易、要講妥協,Lord Acton講的權力使人腐化是永恆真理,雖然Acton講的下一句「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更應景。要清理瘀血,就要新血換舊血。 再睇番回歸後十年的政治運動,年輕人嶄露頭角,論政水平、號召力、媒體關注、影響力都遠超所謂的政治人。 時代興講「拆大台」,所謂政治組織、政黨好似做到有個平台,有靠山的感覺,但去到最後都係靠你自己,「大台」係唔會俾到咩著數你,相反仲要抽乾你。 政治圈如此,財經圈也是如此,大行已經無20年前咁呼風喚雨,袁天凡、鍾楚義、梁伯韜之後仲有出色的ibanker?倒不如靠自己去跑,自己做財經界素人出頭好過吧。 一代新人勝舊人,長江後浪推前浪,請各位給予新面孔、新素人機會。同埋,唔該盡選民責任,星期日飲完茶去投個靚票。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自從深港通一公布後,其中一個最振奮殼股的是可納入深港通名單的股票,包括市值50億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指數成分股。基於現在港交收對新股發行的阻礙和嚴密把關,很多股票都做上不做落,所以有不少股票都在追落後。參考以往向下炒的公式,前提是可以容易發行新股,如果新股無所發行,那麼向下炒也炒不起來。 這也是深港一體化的特點,因為內地發行新股也是要在每股資產淨值(NAV)之上,核心原因是不能賤賣國家資產,所以內地也是炒上不炒落。隨著宏觀有深港通、滬港通等因素之外,香港股市很多技術專業也由內地接手了,這種炒上不炒落的慣常做法也會被參考。 如果參考近期殼股的動作,有一些殼股都不約而同地炒了上來,只要有財技上的憧憬都會勢東風炒一轉。例如宏基(1718)因為貼近禁售期,而且之前做過配售動作,有雙重買賣憧憬下,所以炒了一轉。又例如均安(1559)有轉主板的消息帶動,日日破頂上望高位,昨日更破了52周新高。創業板也見炒風,例如之前輕輕提過的REF(8177)和揚科(8140)都有創了高位。 這些股票都有幾個共通點,都是有實業的殼股,而且也不算非常貨源歸邊。我相信納入深港通編制的股票也會考慮這一個要點,因為MSCI指數成分股自年頭起,已經把太貨源歸邊的股票,例如九成乾的股票都抽走了,深港通編制上是代表官方,會比MSCI嚴謹,因此這個做法會有所參考。 除以上股票外,同期上年都有些符合條件。以集一家居(1495)為例,既有實業,市盈率7.2倍左右;而且又是貼近禁售期,因此又有賣殼憧憬。由於公司6月時曾以進行過配股動作,貨源也變得鬆散一點,不是絕對的貨源歸邊,所以也是有機會被納入深港通買賣名單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50億元最低市值要求,是按去年7月至今年6月30日期間的平均月底市值計算,因此這一波炒起的殼股,都不是為了今次這一round入深港通買賣名單,而是部署定下一個回合。如果大戶心中的如意算盤打得響,現在這一個殼股由小型炒到中型的炒浪可以延至2年以上。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好啦,再講證監會諮詢文件的內容,只怕會愈來愈趕客,讀者也快離開我了;但因為近期撞正選舉期,所以不得不提,尤其是經歷了有候選人出公開信高調轉軚,又經歷了星期二的選舉論壇後,我見證券業界都動作多多,不過,在處理諮詢文件的盲點方面,真係反映了各候選人能力高低,我相信選民會拭目以待。 一般候選人都會講到文件中的合適性問題(suitability concerns),甚至一般財經評論員、散戶都會提到合適性問題的界定係非常模糊,模糊定義當然是為了讓證監增加權力。 不過,文件有另一個重要字眼,大家未必留意到,那就是更廣泛的政策影響(broader policy implications),暫時尚未有人把這個重點講出來。這些財經類官方文件一般都有個不成文規定,就是一切以英文作準,中文翻譯為副,所以候選人的英文理解能力必定是考慮之列。 渾水自己也不是翻譯專業,我唔明為甚麼broader policy implications是譯作「更廣泛的政策影響」,因為英文的implications有更好的翻譯,不一定要譯成「影響」,不過,前文後理通順就湊合湊合著吧,反正一切都是以英文為依歸。我初初睇文件,以為broader policy implications只是英文常用的phrase,後來發現不對路,因為這個terms經常出現,而且伴隨著suitability concerns這個字出現,所以就不能小看了。 大致上來講,文件內容提議把上市審批程序分成了2個部門,分別為上市監管委員會及上市政策委員會,前者重要處理合適性問題,後者主要處理更廣泛政策影響。至於講到合適性問題,我同意這個字眼本身係模糊,但起碼有少少指引支持,那就是《合適性指引》,詳情請看港交所(388)指引信HKEX-GL68-13。 我保證,內容對散戶是非常重口味,但對內行人卻是必要知道的,所謂合適性包括董事、股東能否勝任、對母公司有無過分依賴、有無違規之類。因為有指引信提及過,所以合適性問題勉強都叫有根有據。然而,去到broader policy implications,卻是無先例,無指引可言。這才是文件中的魔鬼細節,如果之後有咩新怪雞政策,基本上無王管的。 最後我嘮叨地講多句。得啦,我知我很長氣了,請原諒我把文件睇得太深入吧,因為這是非常影響香港金融業利益嘛,而且我這些毒男無咩社交私生活,最適合就是看這些又長又悶的文件嘛。毒男的專注力和分析力,請不要小看呢。 金融服務界候選人包括張華峰、詹劍崙、徐聯安,排名不分先後。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大股永遠都是港交所(388)政策的先行者,不論收市競價還是冷靜期,都是由大股成為先行部隊。冷靜期對大股的影響是少了波幅和少了炒味,喜歡daytrade爬格的投資者,少不免會轉過去炒作創業板,所以創業板就可以找到滄海遺珠。渾水從數據入手,找了幾個殼股原則做篩選,分析創業板的股票有幾低估。 第一,先從市值入手,因為現在創業板殼股3億元多,所以不妨打個折,找一些1.5億元或以下。 第二,市帳率少於1也是考慮因素,因為賣殼都要睇book value,如果細過1就係低估,基本因素一般都係咁睇。而且,我也會留意貨源集中程度,因此也把中央結算系統的總數限於200以內。結果,數據得出了3隻股票,分別是銳康藥業(8037)、瑞豐石化(8096)和大賀傳媒(8243)。至於3隻股票來講,貨源歸邊程度也是銳康最集中,頭五大持股高達82.68%,其餘的是瑞豐的73.84%和大賀傳媒的40.23%,貨源愈集中一般意味街貨愈少。 瑞豐石化基本上不用多說,因為債主提清盤,現在清盤令的審理尚在排期,公司也面臨除牌。公司現在停牌,除非有白武士突入,否則公司出路不明朗。 大賀傳媒則少一些企業動作,貨源一般集中,公司股東上年轉讓了5,000萬內資股。公司業務穩定,不過不失。 銳康則是最特別的,渾水之前有專欄也有提過,詳情請看舊作《唔使錢換股硬啅一隻殼》。大致內容是銳康在不用出大錢,也不用搞股本,例如配股、供股等,純以「每7股華仁(648)換2股銳康」換股方案,就借華仁之手圍乾了整隻股票,令股票變得貨源歸邊。最後換股方案的客觀結果是,華仁取得了銳康77.27%股份,因公司公眾持股量不足25%,所以聯交所給予21日豁免期去解決這個問題。大概因為要解決流通量,所以大股東被迫減持,令股價出現沽壓。公司的股本財技動作就要數7月22日公布的一般性授權配股,今次每股配售股份作價0.169元,不論折讓價和股本增發比例都是逼近20%的一般性授權上限,0.169元可看作其中一個價格參考,大致了解背後承配人的成本。這個配售動作是換股方案後的第一擊,且看看有甚麼後著在部署。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萬亞企業(8173)出怪招,本來有股東買股過了30%,理應要觸發強制性全面收購要約,不過,要約所謂的強制性係非常水皮,原來就算你不強調提全面收購,後果也只是3種情況;罰錢、公開譴責以及冷淡對待令,即不可使用證券市場設施,僅此而已。 這對專業投資者完全不是問題。第一,錢可以解決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以罰錢怕甚麼。第二,公開譴責其實不多人留意,都係公開做個樣,只要面皮厚也沒有大不了。第三是比較麻煩的冷淡對待,不過,只要朋友夠多就可以了,有一些事情不必自己親手做,可以找人代勞的嘛。 那是因為條文的「強調性」是來自《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這是守則(code)。在文件角度,守則、指引、規則等都顯示著各種不同程度的約束力,今次正正講到明,原來守則的約束力僅此而已。所謂強調全購,原來也可以是咁水皮的。 全購可以做假,禁售期也可以做假。現在上市科有很多灰色地帶,其中一個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自願」要求延長3年禁售期。換言之,就是3年內不可賣殼,這些明文以外的口頭「協定」是非常破壞法治精神,因為要求不是有明文約束,而是人治主觀強加。 關於禁售期,大致上可以分兩個情況,第一種是根據《上市規則》所講,也就是1年的禁售期,以及半年內可減持至不影響控股權的禁售期。有一些比較「無王管」的情況也開始多了發生,例如黎瑞剛沽IMAX中國(1970)。當時銷售文件顯示,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旗下多間公司,向市場配售2,000萬股IMAX舊股,套現最多9.6億元。據IMAX中國的招股文件顯示,華人文化等預計將有6個月禁售期,不過,卻預先減持。 太古地產(1972)也出現過相似情況,大股東施懷雅家族曾無視90日禁售期規限,盡沽直接持有的太地,通告解釋是因取得配股安排行同意。 之前中國金屬再生資源(773)(已除牌)亦如是,指得到保薦人瑞銀書面同意,豁免了兩名投資者禁售期。所謂禁售期,原來有投行同意,就可以解禁,證監會係咪應該要出出手呢?投行要搵食做刁,我哋投資者就唔使贏錢?講到明禁售,但最後無做到,算唔算失實陳述先? 好多所謂的條文是有的,只是enforcement做得不足。有時很多所謂看不過眼的市場現象,這並不是因為權力不夠,而是執法方有足夠權力,卻無法確實執行而已,這些都是要改善的地方,也是真真正正又合理的「微調」。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香港的股市監管文明開始墮落,聯交所主力睇《上市規則》,證監會主力睇《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下稱《守則》),這個分工行之有效,大家互相協調,互相制衡,各安本位。如果由聯交所去干預《守則》,這是踩過界;調番轉,證監去干預上市規則,也是踩過界。 今日我跟前東主見面,佢公司將轉型做中小投行,大致都有觸及相關問題。就算是資深業界人士,也不一定對監管架構、監管文化有深刻理解。證監要提升效率,令市場有效運作,不必開2個委員會干預上市操作。身為活躍投資者,我見到好多《守則》內容都幾應該微調,不如等我好心提個Plan A出來,反正大家都習慣了好大官威的No Plan B。 通常所謂的賣殼,都會觸及《守則》的3.7,即係「可能要約的公布」。簡單來講,即係向公眾講,現在公司被人洽談要賣殼,雖然未必傾得成,不過,都要按責任公布。如何界定被人洽談賣殼呢?因為守則講到明有一個月時間去公布進展,而最後個進展可以係「無進展」,咁成件事就正式玩完。結論係,股價可能因消息而引起憧憬炒一轉。當然到底這些人為操作還是真係「無進展」,真係話唔埋。上年同期,很多內地搞P2P、眾籌、傳銷等公司集了筆錢也是想買殼,結果到落實要調資金落嚟交收時,東主被人拉了,所以就賣不成殼,這是屬於真係「無進展」,並不存在有心布局。不過,《守則》3.7是不是出得太濫,這真是有討論空間。隔一個月才公布進展會唔會太耐?還是要定期匯報進度更好?正如大家認同「披露為本」係監管大勢,增加透明度點都係對大家有利。 在註釋方面,在任何根據本規則3.7發出的公布中,執行人員可以要求有意要約人必須具名。這符合披露原則,方向是好的。不過,買家有時都好低調,資料也不足。如果買家係「雙馬」(馬雲及馬化騰)級數,當然個個認識,但普通一個內地民企老闆,市場未必有認知。會唔會又有空間要披露更多潛在買家身份呢? 證監可以處理的功夫很多,不是踩過界去管其他機構的專長,自己分內事都有好多可以做得更好。要讓市場更透明、更有效率、更保障散戶,唔一定要收回權力,做好披露已經有效平衡秩序。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自入行以來,「對數」係一個經常聽到的字詞。「對數」最貼近的字面解釋係錢銀交收,最好的對數方式當然係現金做交收,因為明買明賣。有時大家合作搞單刁,又或者合作搞一個項目,數目太大又或者錢銀周轉上的不方便,通常都會有唔同的交收方式。 例如,可以用一架車做交收,例如50萬元的佣金對做一架50萬元的Benz。 至於最搵笨的交收方式,莫過於用股票做交收媒介,例如50萬元的佣金,對成50萬元的股票。這是非常搵笨,因為股票價值可以一日跌九成,個價根本講唔準;又或者當時個股價係托出來,剛好又遇著老闆想出貨,那就變相做埋接貨人。 因為最近我被誤打誤撞要去處理一個大project,既出錢,又出人,加出力,搞下搞下已經花了差不多過萬元。 這個project是非常技術性,我是一個金融通才,但也只能掌握當中技術的五成左右。尤幸朋友不少,剛好我有一位小師弟非常專業處理這個project,係top tier那種專業程度,所以渾水就拉了他入局,一起淌這渾水。不過,小師弟社會經驗唔夠,開始遇上「對數」問題,要求一些合理回報。大體上,他的開支是由我出,不過,由於佢太專業,遠不止這個數,所以他的要求也是非常合理,這也是我要煩惱的事。因為我帶佢入局,自然要幫大家有個最好安排。 這個project可以衍生很多人脈網絡機會,接觸到小師弟眼中比較頂層的人。我覺得如果純用錢把功勞付出去對數對清光,那也無不可,老闆也願意俾錢的,但合作關係就變成one-off一刀切。不過,這有點可惜,以及會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 因為在老闆心目中,你會有個「價」,而這個「價」會成為佢量度小師弟的標準。正如我所講,小師弟是非常專業,佢要打造一個定位,就係「幫佢係賣人情,對錢唔志在」,咁就會把自己定位高級點。如果用人情去對數,人情債最難還,而且小師弟很好彩,識到我,太唔合理的回報,我會代佢爭取。正如我所講,佢係人才,我也愛才。 講到「對數」,我自己都有一番體會。因為我曾經「瀬過大鑊」,幾乎因為錢而反目,尤幸各位朋友高人幫手擺平。因為金融圈老闆除了女之外,也喜歡跟人才打交道,甚至最好用錢養住,作某程度上的收編。我們這一個年紀,有一些細錢要被硬食住,去到咁上下時間,總會有機會對得番,因為我都算係一個人才。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朋友高明講得好:「每次個市見頂的時候,就會群魔亂舞,成街股神,這個情況是非常之百分百準確。」香港這個市場,非常特別,特別多股神,三不五時就有少年股神乜乜乜,街坊股神物物物。每一次一聽到股神,我就心叫不妙,因為一定是股市見頂了。至於點解我會咁講?因為報紙又見到有人吹捧股神了,所以有感而發。 有時睇財經版,很容易人格分裂,因為報紙的方針這大半年都是唱淡,當然大市也不及上年同期咁勁,忽然無啦啦有股神教路,那很礙眼,所以我就注意到。上年也有一個其貌不揚的胖子少年股神,經歷了股市的高高低低後,因為跟金主反面,現在已聲名狼藉,失財失利,在市場上消失了。 依稀記得睇李敖的書有講過中國人的迷信,當然李敖大師的著眼點是講宗教,不過,迷信就好像基因一樣,侵入每個華人的細胞。一有權威性指標,股民就會蜂擁、盲目信奉,其洗腦能力不下於宗教。 股神大路只有一個business model,就係捧紅自己,然後教股票班收生賺錢。這條公式不論由幾時開始都是成立的,明明香港股市行之有效幾十年,但同一個局還會有人中。除了迷信,我找不到更科學的解釋。 現在股神的生存方式隨著市場轉變,也愈變愈精密。大體上,股神現在不會說自己炒股票有幾勁,反而會說自己「上了岸」,去了搞其他生意,轉行投資物業等。上年被捧紅那個少年股神最近的媒體曝光,也是忽然少年樓神上身,真係令人汗顏。這種轉變是想淡化自己在股票上的勝負所得,因為股票無長勝,這是想塑造自己已經看透股票,不再沾手等,讓上股票班的人覺得自己係世外高人。 Karl Marx講歷史唯物主義有句著名講法:「History always repeats itself」歷史不停在重複著,關鍵是我們有無辦法去重讀歷史,又或者從中學習到甚麼教訓。好明顯,香港的股票市場係兩樣都無。 渾水經常自言自己唔識睇大市,因為大市變數多,很難量化做科學推演,但有一條金科玉律卻暫時幾企得穩,就是一有股神,個市就冧。說服力比起丁蟹效應等,強一百倍。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古有岳飛因「莫須有」被判罪的荒誕歷史,這段歷史香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只有小量的演視界人會問「典解」,不知岳飛是民族英雄,以為他搞「反清復明」。 歷史不停重複自己,香港繼承了封建的弊端,梁天琦簽字妥協也入不到閘,這是荒天下之大謬。 港豬很多,政治冷感的人不乏,正路人見到梁天琦的港獨立場就會先入為主,覺得其抵死。人微言輕,我想講道理。整件事的問題在於為甚麼一個普通的選舉主任可以用「信納」這類字眼做判定,先做政治篩選。 天琦已經在見證下簽了確認書,表示擁護《基本法》,文件功夫已經做足。天琦新東補選時,也是以港獨為核心立場,結果得票六萬多,當時入閘不必搞甚麼確認信,今次立會選舉卻來搞這套。這是明顯只針對梁天琦一人,因為佢一定會選得到,至於其他中出羊子、楊繼昌都只是陪葬炮灰。因為技術上來講,梁天琦這個案例做司法覆核、選舉呈請是最大勝算。 選舉主任羅列的論點,都不合邏輯,全部以簽確認書之前的言論做人治判定。喂!香港大把「三姓家奴」啦,選舉主任憑甚麼用過往言論作準。 梁天琦被拒入閘,我是昨日透過即時新聞得知,當時我旁聽一位「外國勢力」跟深紅的法律代表辯論constitutional law。那位深紅建制派主力本身有很強的法律背景,私下也覺得選舉主任做法不合理。因為確認信第三點,已經有「虛假陳述」的條文約束。天琦一簽字之後,所有東西都black and white了,選舉主任只能在梁天琦簽字後再講港獨言論後,才能抽秤佢作為「虛假陳述」,但這個操作要事後才能驗證。事前,選舉主任是無權力做主觀判定。這是法律上的技術考慮。 這件事一發生後,選舉主任是連累了建制派,情況有點跟「阿扁中槍」的政治效果相似,只是時機不夠配合。再者,以後建制派要替北京硬銷普選方案也更難了,莫講話831框架,現在有足夠提名票,一個區區選舉主任都可以權力大到把候選人摒諸門外。之後你叫政府點sell方案?再講乜都唔會有人信啦。 梁天琦因政治審查入不到閘,香港人替他不值。我多次在各平台褒獎他,因為我同天琦同年,不過,我已淪為港豬,沾了銅臭。他仍為自己的理念而戰,是個硬漢,我敬重他。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證券業呢期多事幹,各路人馬都要插旗發聲講兩句,博出位又好,幫手豎立山頭又好,總之就是競爭公共發言空間。香港的財經記者很盡責,也很配合,只要有人開記者會,報館多少會派人到場採訪拿soundbite。不過,發言人可能是行內大哥,術業有專攻,不過,公開發言是另一回事,有時聽到有趣的講法,我會忍俊不禁。 最近細價股出現瘋狂式斬倉,自然有代表要講幾句。一般低級的評論是「加強監管」,這類答案是反映一定程度的思維惰性,因由中學通識答試卷的學生面對社會政策問題時也是先入為主答「加強監管」。這類答案是錯不了,一定對的,因之後如何監管、怎樣做、誰來做等問題,低級評論員不會再跟進。當時下巴輕輕,好輕鬆地講句「加強監管」恍似有千軍萬馬的說服力,殊不知這只是訴諸權威的謬誤,完全無視制定公共政策是一門專業知識。所謂的加強監管,本質上加強權力,香港行普通法、講法治、講契約精神,權力之間由典章文明取得平衡。加強權力,就意味破壞平衡。現在最常見是要求證監會加強監管。 如果看過證監的財政,一定會嚇一跳,截至今年3月底年度盈餘3,600萬元。你有無在先進城市見過一個監管機構會賺錢,仲要賺咁多?所有公營機構的主張都是收支平衝,量入為出。證監是官僚系統,多了的錢是會花掉的,請更多的人又好,做更多項目也好。不過,點都好,這都是違反了香港一直以來「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如果下放權力給一個賺錢的機構,這無疑是壯大了其影響力,也造成更大的deadweight loss。一味胡說話「加強監管」的人,有幾多有接受過公共行政、社會科學的訓練?現在搞笑的事情出現了,這班一向講緊「加強監管」的人,因為西瓜歸大邊,金主有命令,頻頻改口風,又話過猶不及,又話打壓市場喎。唉!會唔會難睇了少少呢?如果真係有少少知識水平,當初都答得聰明少少吧。至於加強監管的遺禍,建議大家可請看看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最近睇到一篇耳目一新的評論,繆英源提倡問題股加記號,轉「九」字頭。這相信是參考了內地的「ST」股,凡有問題都被標成「Special Treatment」,過後無改善會除牌。繆君我不認識。雖然我不認同其主張,因為轉股票編號會造成認知混亂,一般散戶無所適從,現在拆股、合股也會分2個股票編號,本身也出現相似問題。雖然技術難行,我覺得也無用,不過,至少他提出的見解非常新穎,有自己洞見,這點是要給他credit的。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我發現商界對玩Pokémon Go睇法都幾兩極化,這兒說例子參考。本周一是推出Pokémon Go首日,股市成交出奇地少;同日是港交所(388)推「U盤」,即收市後競價時段,也是非常少人參與。合理懷疑跟Pokémon很有關係。 書展撞到Marketing達人、大作家徐緣,太耐無見所以互道近況。「呢期有咩搞作?」「這個星期前我是全職做上市公司,現在這一刻我是專業的寵物小精靈訓練員。」「你黐線啊!」然後,他繼續簽書,我繼續忙於捉迷你龍,因為會展有很多小精靈,哪怕明明隔籬是女神盤菜瑩子……我當時卻不屑一顧,現在有點後悔。 同陸叔做節目,他也是偏向反對人玩這個遊戲,甚至電台公開呼籲。因為他人很細心,知道當個個人望住個電話螢幕,很容易出交通意外,所以有心提醒,勸人不要沉迷。陸叔不明白,我由細到大的志願就係做一位出色的訓練員,世上無嘢可以阻止到我。他公司樓下的中環中心由於是小精靈熱點,放飯時間聚了約60人,當然包括了一位全香港最靚仔最年輕最文青的上市公司執行董事。 財經雜誌老闆陳大哥叫我請食飯,我當然樂意至極。明明由灣仔會展行去灣仔國福樓,只需10分鐘路程,結果我哋一起行了差不多30分鐘,因為中途有道館要踢,又有小精靈要捉。飯後他提議去尖沙咀有餘興節目,上的士時竟自動叫司機駛慢一點,到達目的地後還要忙一輪捉小精靈。路程變得愈行愈遠,我想起一首歌:踏上這無盡旅途……' 有一位不露名的財經界高人跟我說起Pokémon話題,另有見解。現在媒體很喜歡訪問財演,問他有甚麼秘技、好不好玩之類。他覺得這樣很傷害專業形象,因為會讓行家、支持者感覺自己很閒,無乜嘢做,所以就算自己好鍾意玩,都要扮到自己好像一知半解,無乜參與。幕前的人可能會有這個包袱,我這些幕後卻沒有,因為市場真的很閒,我也不介意讓人知道我上癮。 昨日放工後,我去了維園跟同事逛逛,因為聞說有稀有品種飛天螳螂出現,快樂不知時日過,搞了一輪已經兩點半。家住跑馬地,晚上三點半睡前想再捉一捉小精靈,竟然撞到鄰居,也是做上市公司的年輕金融才俊梅君。平時約也約不到,撞也撞不到,深夜卻撞到他捉小精靈。大家交流了攻略,也一起去最近的道館互抽互相對戰,一起搞到四點半解散,真係毒不可耐。此君做了課金戰士,第一日已經十幾level了,高我幾個級數,就算我用了「電車升Level大法」,由上環搭到去筲箕灣喪捉也追不上他,可見這些最有前途的金融才俊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這遊戲之上。因此,年輕一代無了,金融界無了,香港無了…… 結論是:這個遊戲分裂了商界,正所謂社會撕裂,大家都輸,所以是時候改變了。我也覺得自己有點太沉迷,一日最衰都係美帝同小倭寇,打擊香港本土經濟,令全民生產力效率下降。一定係,除非唔係!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細個老師教:「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少年不識愁滋味,人長大了,會明瞭:「讀萬卷書不如食萬寶路。」因為香煙可以抒發一下鬱悶。再大少少,會更了解:「讀萬卷書不如用萬寶龍。」Mont Blanc的筆,係少年的成人禮禮物。 好像說到讀書萬般不是,不過,我自己卻是愛書之人,也有在其他紙媒平台定時寫書評簡介,因為開卷真係有益,也許仲有黃金屋和顏如玉呢。如果你真喜歡睇書,不必去書展,人多太熱鬧,書卷味敵不過銅臭味,似集散場多過文藝交流。我自己家中的Billy書櫃也是來自台灣博客來和朋友贈書為主。由於自己也是上市公司高管,不如也講講財經書。香港的財經書大致分幾類。 有一類是心靈正能量類,這類書的主打對象是前線做金融推銷人員的聖經,因為當中教你人際關係、如何溝通推銷,也有一些正能量、NLP等心靈雞湯類別。我對這類書是蠻反感,因為我的公司不涉及推銷,看這類書浪費我寶貴時間;而且一講到正能量,多數涉及洗腦成分,我人太理想,又是廢青底子,整身負能量,長得也正能樣,所以不必搞我。 第二類是投資技巧類,這類書是財經書中最暢銷的,因為銷售對象是散戶,不過太多人出,要選一本好也不是咁簡單。好像Jesse Livermore、Warren Buffett及Peter Lynch等大師,名氣大見解精闢,但未必適合普通程度的散戶,而且我個人認為落場實戰比睇理論更好。話雖如此,我自己卻是很有興趣出一本,因為人去到一個程度,要扮扮嘢,玩著書立書。 第三類是企業管理類別,也就是那些教你上流,處理辦公室關係、寫CV之類。我比較特別,當我在歐資大行工作時,我是非常Junior;後來我成為上市公司執行董事卻是另有際遇,我跳高了所有中、高層的歷練而升遷。所以,我也不知道這些書對我有甚麼幫助,如果一般打工仔去睇,可能會有得著。不過,寫這類書的人通常只是做人力資源、做獵頭等等,本身未必做過高管,有欠說服力。同時,每個人老闆的性格、喜好也不同,很難一本通書讀到老。 唯一一類我看得上眼的,只有金融史、經濟史之類。因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且,睇書有機會成本,這類書是最有趣也最知識性的,加上我想扮公共知識分子,自然要從這類書入書。 書展這幾日,我也有入場,因為多朋友出書,點都要俾面支持一下。不過,由於Pokémon一出,所以我也沒有再睇書,而走去捉比卡超了。別忘記,這是我等九十後的集體回憶呢!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通常每一位股壇「指揮官」進化到一定程度,身邊都會有一些有背景、有勢力的人士傍身,就算唔打得,都要睇得。 原因很簡單,這個市場通常都是「你過人一棟」或「人過你一棟」;要不就是「你欠人錢」或「人欠你錢」,因此,有個江湖大哥坐鎮,至少被人追上門可以擋一擋。 這兒要說一位大哥的故事。這位大哥的故事很經典,他有次代表一位正坐牢的生意人向一位股壇指揮官收數。這位股壇指揮官有一個大基地,所有的證券業務、上市公司及財務顧問等都在同一幢大廈。所以大哥要收數,就一定要入股壇指揮官的基地虎穴。由於大哥出名,大家都以為會有拳腳、刀劍等,就算赤手空拳都至少帶幾個手下吧? 結果無,他自己一個,衣著光鮮,沒有武器,用最斯文的方法向公司秘書講自己找上門。公司秘書也耍他,要他苦等幾個小時,不過,大哥照等。最後數當然收唔齊,但至少收了大半,不過,股壇指揮官因此好生敬佩大哥,互相認識了解後,後來就緊密合作了。 大哥有入主股壇指揮官旗下公司的管理層,也聞說有自己落手落腳搞過股票,不過,這點有待查證。因為我問了幾個前輩,個個反應都話:「下?佢識傾刁做股票咩?佢幫阿邊個收數而已。」因此,用最文明的方法收數,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文鬥未必不及武鬥。 另一個有關收數的故事,發生得比較近期。有一位地產大王在港島區一帶被貼Banner、拉易拉架收數,大約欠債幾百萬元,對大王來講都是小數目而已。我跟大王在工作上見過面,只是非常淺的交情,跟他公子反而不時傾偈、街上撞到,比較相熟。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公子,他只是說找了法律顧問跟進。太子急,大王卻不急。因為大王愛寫文章,交代了他被人追數的經驗。大致上跟中國處理南海仲裁問題一樣,不承認不參與不理會。因為他的經驗是,所謂的收數佬追上門很多都是混吉,無中生有。如果理會他們反而招人口實,讓人有機可乘,所以不理會是上策。 我的看法是,這是有錢人的無奈和被動,因為他們只能硬啃這口氣,如果當面回應,就會把事情炒作起來;然而,讓人日日在中環抹黑,這也怪難受,但只能硬頂了。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此文不是選舉廣告,只是把一些業內的聲音以及觀感講出來。間中我會留意立法會議員張華峰(任期至9月30日屆滿)的言論以及文章,因為張華峰議員是代表金融服務界,這可以知道業界選出來的代議士有著甚麼主張。 張華峰議員在立會完之前,應該也忙於為殼股、上市監管等事宜奔波。證監會和聯交所之間的角力,一定會考慮到業界的取態,那就是張華峰議員可以發揮的地方。講到張華峰議員的上屆當選,也算是驚險萬分,因為他以208票當選,險勝李君豪的202票,聞說張華峰議員的當選政綱也是被殼后朱太和殼王詹培忠所支持。 好啦,現在業界最主要的角力是到底上年、發新股等操作要變得有幾緊。張華峰在這件事的睇法係非常曖昧,因為他覺得政策有收緊的必要,行文和口徑也是偏向支持證監和聯交所的諮詢文件,這跟上一任支持他當選的操盤手口徑有點不一樣,因此金融服務界可能有異樣搞出來。 張華峰議員在這最近的文章有引述一位多次評議殼股監管的人並作出回應,我翻查資料,張華峰講的是本欄欄友周顯。先不講打壓殼股誰對誰錯,張華峰會對上周顯,那是因為周顯偏向反監管,張華峰偏向支持監管,這是立場上的不同。順帶一提,我又翻查資料,周顯有幫上次獲202票的李君豪站台,公開表示過支持李君豪。 身為半個媒體人,我很喜歡翻查資料,由於張華峰跟證監口吻太似的關係,所以我想看看兩者有甚麼關係。張華峰和旗下的恆豐證券跟證監有兩次交手。第一次是2007年4月,證監指當時任職負責人員(RO)的張華峰有「guilty of misconduct」,內容跟FRR有關。第二次是2010年6月,關於內地客戶的,罰了250萬元。我心中有想法,不過,當然不會講出來,這兒也只是引述公開資料而已,因為David Webb有做細心的分類歸納而已。 立法會議員是三煞位,我想信張議員也是飽受壓力,現在有幾個傳會出選的人,我私下打探過當面問過,也話唔會選。不過,可能好似《寒戰2》的周潤發,話唔定截止前15分鐘報名呢。 我自己唯一認同張華峰的講法,只有這點:「打擊炒殼風,勿過猶不及。」因為殼股是涉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張華峰是建制派經民聯的主力。如果太大力打壓殼股,也是打壓了建制派商人的利益,北方的人會唔高興。因為北方的商人都要集資平台,很多「一帶一路」的項目都要等著借殼上市的,而香港不少紅籌、內地資金都是來借殼上市,例如中信的蛇吞象。如果張華峰前議員不能帶領香港去配合國家偉大的「一帶一路」政策主軸,傷害業界的既得利益事小嘛,得罪上面,事大囉。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關於南海爭議,我對裁決前的認知只限於幾個網台評論員的資料和分析,因為這不算市場主流的話題,我也只要簡單的歷史背景和爭議時序線。相關的爭議,是在於中國一方以九段線劃地為王,侵犯了菲國的邊界,所以要在國際仲裁法庭做裁決。 菲國於今年總統大選選了一位相對鷹派的Dirty Harry出來,對於國土範圍被「定義」縮小,自然要出來表態一下。不過,就算總統依然是相對無能的Aquino III也應該要表態,因為從地圖上去睇,真係劃得非常過分和非常進取。 不過,中國有中國邏輯,「不接受、不承認」是官方自high的講法,因為背後邏輯是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裂的領土。因為中國的邏輯是來自周秦的講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美國屬地,是中國的;南海,也是中國的;釣魚台,倭寇小日本,當然是中國的。只有蒼井空老師,才是世界的。所有金髮藍眼的,當然也是中國人嘛。哈哈。 海牙法庭的判詞,國際政治沈學者說這並不常見,因為由始至終都是批評中國。南海爭議的思考角度,主要參考法律那邊,亦即《海洋法公約》,當然也有參考歷史元素。 中國出海最出名最早的應該始於秦朝的「徐福說」,即徐福找長生不老藥找到去日本。後來,元朝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也是出海擴大領土的戰役,最後以大颱風告終。元朝出海是否要計入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是有文化道統上的爭議,視乎你是漢族沙文主義者,還是相信「夷入中國之,則中國之」這一套。 然後,跟南海最相關的就是明朝初期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政治目的主導,如尋找朱允炆、包抄帖木兒帝國和宣揚國威等。然後,明朝就開始禁海運。 明末同期,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始大航海時代,也有跟中國在台灣、菲國及澳門等地進行轉口貿易,向中國輸入白銀,反而中國在這個大航海、大殖民地時代相對被動。 中菲爭議除了兩國之事,台灣也是無故中箭。因為太平島被降級定義為「礁」,令漁民失去太平島附近200海里經濟專屬區合法捕魚權利。前車之鑑,小國冰島跟大國英國,也曾因捕魚問題引發過3次鱈魚戰爭(cod wars),冰島恃住歐洲共同體的保護下,由沿海範圍12海里、50海里及120海里3次擴大範圍,英國海軍忌憚歐洲,所以只好退讓。台灣的捕魚權利要解決,也是要視乎其找不找到靠山,以及這個靠山夠不夠猛。所以,海上的領土爭議除了法律、歷史根據,自然少不免經濟利益的衝突。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逢周二、四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