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未生想寫David Webb,未生認為他極像標題劇集中主角薄靳言。他是一位天才型人物,在美國已經成為副教授,但在調查一樁「鮮花食人魔案」重傷,故回國治療,並從事罪犯工作,他注重細節,後來在一宗案件特地留下線索,等真兇上釣,差點成功,雖然一度使身邊人屢陷險境,但最後也令罪犯落網身死。 David Webb也是一樣,因他每次寫文章時,其實每一個很小細節都不放過,把每一個人、每一隻股票、連所用包銷商及財務顧問,連所在網絡都說出來,使未生感到非常震撼,有時未生也覺得他做的東西非常危險。 至於Webb的投資方面,他一般傾向持續購買「有升有息」的股票,這點是不用質疑。未生綜合港交所(388)及CCASS的料,David Webb持5%以上的股票有17隻,市價在11億元以上,除了筆克(752)外,還包括愛高(328)和雅視光學(1120)等,最多只佔他的投資額約15%,相信並非集中,且未包括未披露超過5%,但據稱持有大量的南洋集團(212)及他持有的物業等。至於失敗例子隆成集團(1225),估計只是他的投資1%左右。至於他和管理層溝通方面,筆者相信David Webb有勸說過亞倫國際(684)和愛高大派特別息,如果不能溝通才利用傳媒攻勢就範。 最後是說他的exit strategy,未生想多花唇舌解釋下。除派息外,還有就是近年資產升值潮,部分早年期於國內投資的工業股已升值多倍,例如雅視光學把深圳廠房土地出售予佳兆業(1638),出售作價達18億元人民幣,較其市值12億元多出不少,又例如近期亞倫國際及愛高出售仁孚工業大廈多層大賺。 殼股出售也是Webb的退出法門。賣殼的時間,股價也大幅波動,成交亦多,造成他的良好出售時機。根據未生核對CCASS紀錄,除了隆成和少數出售外,其餘如裕華能源(2728,前稱成謙聲匯)、安域亞洲(645,前稱港台集團)、鱷魚恤(122)、順龍控股(361)等,未生相信他能全身而退且部分更獲利不菲。 至於其他投資發展方式,未生相信,以Webb經營網站的危險性和繁忙度,應該遠超大家想像,和莊家合作可能和他網站中立性有衝突,會招致非議,影響他網站的權威性。投資物業對他來講是浪費時間,且現金回報並不較投資他的股票高。 有些人認為他「被怨憤蓋過理智,窒礙投資成長之路」,未生只能以薄靳言的說話概括,「我需要加甚麼油?我一直穩定的高水準發揮。」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
我很喜歡韓國女星朴信惠,最近她上演的電視劇《Doctors》,未生也在煲緊。劇中她扮演一個因缺乏父母管教的「飛女」,差點因犯事入獄,後來發憤圖強,加上亦師亦友男主角的引導下,最後成為一個女醫師。今次她刻意減磅,「飛女」形象確實突出。但香港股壇中,其實也有堆Doctors遊走灰色地帶而迅速在發展、壯大,現時成為全港最大上市財技集團,控制的公司估計不下數十間,究竟他們如何做的呢? (1)透過暗手方式買殼:Doctors一般不會進行全面收購市場的股份,主力藉自家證券行配售股份或可換股債券入股擬賣盤上市公司,然後用「人頭」購入這批股票,取得控制權,再圖謀後計。 (2)利用大比例供股或配股增加自己手上持股: Doctors取得公司部分控股權後,開始把自己人委任進董事局,直至取得董事局控制權後,開始利用大比例供股壓低股價,並開始大手吸納股權,最終在股權上也壓過其他主要股東。 (3)利用公司資金購入自家證券行或開設財務公司:Doctors在供股取得巨額資金後,為便於利用這堆資金作為「轉錢」用途,也方便用不同名稱行事,混淆視聽,故廣開證券行和財務公司掩人耳目。 (4)使用系內公司資金收購其他公司:Doctors們為使資金利用最大化,也會使用旗下公司以混合方或購買其他上市公司股權,包括但不限於接受大股東抵押股份、認購可換股債券、大比例供股,或在一堆重大出售中製造某些事故,使他們可暗中取得殼價。取得這堆上市公司後,重複以上(1)至(3)過程,進行更複雜炒作如先利用旗下一堆公司收集股權,等股權集中後,再把股票推上天價。 (5)互相交叉持股或交換資產:Doctors為方便把部分資產集中在一些公司,或是方便「轉錢」,製造所謂「收購消息」、「協同效應」,故也會經常和系內其他公司收購業務或物業。 最近,Doctors系內有一家由之前從事嬰兒車生產的公司、且「股壇長毛」David Webb 持有逾5%股票進行1供2,以進行借貸及投資。早前David Webb已發文寫出Doctors系研究,他應明白繼續投資這家公司是不歸路,在連場攤薄下,David Webb仍在去年9月再增持至逾8%,以他多年投資細價股經驗,相信不會打無把握之仗,他為何會這樣做?未生估計,連場好戲即將上演,Doctors真不可掉以輕心,David Webb也應好好當男主角的角色,教好這班「飛女」了。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來自星星的你」你會想起些甚麼? 在未生眼中,我最欣賞都教授的投資眼光。在幾百年前,都教授因為個人消遣關係,已大手購入當時仍一片荒蕪的首爾江南地帶,在1970年至1990年間,江南地區快速發展,地價暴漲,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據一些中國內地人士估計,他的身價估計已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相信比韓國首富三星集團的李健熙更有錢,這個隱形富豪的實力不可小覷。 講起地產投資,最近有一隻以「來自星星的你」為名的星星地產(1560)上市,集資額非常小,只有1億元,股本也是非常的小,只有2.24億股,上市市值最多不過4億多元,不過,控制的資產估計逾10億元,相信已是近年新股較實在的一隻。這家公司主力是翻新工廈,在此,未生簡略介紹其業務。 星星地產在2010年斥5,650萬元購入青山公路工廠大廈地盤,其後改建為天際中心(The Galaxy),2013年在政府打壓樓市背景下,結果大賣接近7億元,扣除發展成本淨賺約3億元,獲得重大成功。同年,以1.628億元購入附近的工廈,又重建為星星中心,不久再把大部分樓面出售套現逾7億元,估計大賺逾2億元。 因為要擴大業務上市,再接連購入於荃灣柴灣角的綸華工業大廈,以及元朗的裕豐工業大廈,投入接近6億元,未來也需要再投入最少8億元作補地價及改建成商廈。未來前者打算作物業投資用途,而後者則用於出售用途。從以上可見,很顯然集資1億元是完全不足夠的,雖然部分會透過銀行貸款及出售「樓花」融資,但現在物業按揭基本上已接近上限,況且租金收入不多,再舉債會有困難,出售「樓花」也是言之尚早,所以未來仍會繼續籌資的機會都頗大。 為了避免上市「啤殼」的嫌疑,大股東確做出不少犧牲,除把禁售期主動增至3年外,也豁免上市公司約1.9億元的股東貸款,使股東資金由約1.46億元增至3.36億元,使它符合今年6月最新港交所(388)指引信的要求。在這一點上,他們是被迫要作長遠發展外,也為了賺回損失的資金,相信他們應該要努力地搞好公司形象,從而把市值做好。 雖然公司因為沒有發展項目可售,這幾年極可能沒有業績,但為了未來發展及擴大業務著想,相信一定會有所動作,加上大股東以往都是炒細價股起家,未生估計這家公司表現未必會使人失望的。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上下一心,眾木成林」其實是卡森(496)定名釋義,該公司最近為「賣殼」,真是傷了不少煩惱。事情由2011年說起。 為了把2004年上市時策略股東華平基金送走,2011年由卡森大股東及主席的合作夥伴、深圳上市公司巨星科技(002444)接手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其後巨星科技在2012年至2013年陸續增持至20%。惟因股價持續不振,兩者利益關係終於破裂,加上據稱大股東有財務問題,亦需要資金解套。故此大股東把上市公司逐步利用一些不甚光彩的交易,分3步把上市公司股權出售。 (1)大幅低於帳面值市價發行新股:2015年11月,卡森聲稱因現金不足以應付債務,故以特別授權每股0.6元發行約348,696,896股新股,佔擴大後股本約23%。發行價格約為2015年6月報表所示每股帳面值約3.2元折讓近80%,及停牌前收市價約1.25元折讓52%。大股東朱張金股權減少至約33%,大股東以賤價發行新股予非相干第三者,這種情況完全不合邏輯。 (2)低價出售主營業務:2016年2月,卡森出售原上市的皮革業務予大股東的兩位年輕女兒,作價約5.8億元,其中約2.2億元以債務抵銷,餘下3.6億元則以現金支付,出售完成後,即會把所得分派其中1.6億元予股東。但該項業務在2005年10月以約25.85億元估值上市,雖然盈利能力不復當年勇,但亦有一定的獲利貢獻,且皮革業務的土地資產應該升值不少,價格有點偏低。但大股東「強調作價是按第三方評估所得,交易協議遵守法律及港交所規則」。 (3)購入不相關業務:出售皮革業務後,公司稱會把所得在柬埔寨建設水上樂園。2016年6月,更新增1項交易,以約7.3億元購入一項盈利未明的收集硬幣、紙幣、郵票及卡片的在線交易平台,作價肯定高估不少,據未生估計,收購業務資金所得可能和出售「殼股」對數。 其實,過程中警覺點甚多。例如任職1年多的前任首席財務官辭任、核數師由Big 4的德勤,換上非Big 4的核數師,及董事會成員大幅變更,這些大家都要留意。 其實為了賣殼,主席要上市公司以「食屎」方式才搞掂,完全沒有了底線,最終反對的股東不少,財技手段實在太差。未生認為,只要把房地產業務理順,然後透過分派皮革或房地產業務方式上市,再把其中一家上市公司出售,會是較好解決方法。另一家有紡織業務,也有內房業務的上市公司亦要以此為鑑。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逢周二、三刊出
未生多次買賣亞洲聯網科技(679),均獲得不錯利潤,但前一陣子對於友報關於此股專欄文章,實不吐不快,內文如下: 「龍華地皮重建計劃獲分配41,000方米,位於公明的4幅地皮建總樓面面積最多40,000方米。唔計公明地皮,單是龍華地皮已值10億人仔,亞洲聯網現時市值4.69億元,股價折讓大得不合理。」 根據未生查找資料,單說龍華地皮,其實在2011年8月已經開始出售。但該塊土地的出售協議,僅為買賣雙方面的協議,係未徵得政府同意。 此外為工業用地皮,也沒有建設規劃,所以要按規矩去把「生地」變成「熟地」是需要不少時間。 首先,先是要知道政府是否同意納入城市改造範圍,其次要徵得賣方同意把土地進行改造,買方也需要同時把該地勾出。然後是要把規劃做出來,交給國土局核准,再來就是公眾諮詢,其後交予環保部門審批。現在亞洲聯網科技就走到這一步,但還沒有完,還有以下的步驟。 因為需要增加土地的地積比率,又需要批准,再來就需要因為要轉用途,所以需要補地價。補地價後,土地才可由政府推出拍賣,如果政府不贊成賣地,那這幾年的投入就算是泡湯了。如果過關,就可以把地賣出,價高者得。 到這時,如果買方不能買得土地,亞洲聯網科技亦可以取得地價收益,但這些收益可能需要繳納利得稅33%及其他相關土地增值稅。 如果買方取得土地,就需要取得建築許可證,才可能建設,銷售也需要獲得許可。根據2015年10月公告,出售完成取得41,000方米土地時間要在2021年6月之間,但根據未生手上的資料,估計在今年本月30日或之前應無法簽訂出讓土地的合同,相信完成時間會更晚。即是說,要真正成功賣地,取得商品房,需要大約11年的時間,大約4,000天左右。就算到時拿得商品房,以現時深圳的樓價高估程度來看,如果一旦到時深圳土地價格崩潰,能獲得多少收益確成疑問。 至於公明地皮,因為情況和龍華地皮也在更改用途中,所以情況類近,到成功取得規劃許可,也需要投入資金建設,所以就算最近出售土地的新聞,以公司往績來看,未到2022年,股東獲益仍是有限的。問問讀者們,你能等得下去嗎?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
昨談奧普(477)私有化,未生意猶未盡,再從另一角度談Bracell(1768,前稱賽得利控股)最近私有化建議。其實該公司和另一家有東南亞背景、已私有化的三林環球(3938)非常相似,原因如下:(1)上市前一年業績突增,以使可較高估值上市:三林環球於07年3月上市,以招股價2.08元計,市值約86億元,在06年(6月結)盈利約512.8萬美元,07年劇增至9,843萬美元,折合市盈率11.3倍(以往績計市盈率為216.9倍),至於Bracell在10年12月上市,以招股價6.6元計,市值約225億元,09年(12月年結)盈利1.06億美元,10年暴增至3.23億美元,折合市盈率為8.7倍(以往績計市盈率為35.5倍),很明顯上市當年「價格合理」只因盈利突然急增,如果以前一年盈利計算,則無論如何計算均屬高估。 (2)上市後盈利無復上市當年水平:三林環球在上市後,08年盈利降至1,403.5萬美元,09年虧損3,744.7萬美元,10年盈利1,264.5萬美元,11年盈利2,074.6萬美元。Bracell盈利方面,上市後的11年為1.55億美元,12年為5,556.1萬美元,13年為3,334.4萬美元,14年為3,736.4萬美元,15年為5,809.4萬美元。可見兩家公司上市後盈利均無復上市當年勇而令股價低落。 (3)均以低價私有化:三林環球2012年的私有化價格為76仙,私有化市值約32.64億元,以私有化前股東應佔權益6.03億元的市帳率計算約0.7倍。至於Bracell則分兩步,第一步在2014年以5.91億美元出售在2013年正式投產的中國之黏膠短纖業務,第二步則是控股股東提出以每股1.78元購入Bracell所有股份,私有化市值約60.9億元,以私有化前股東權應佔權益10.75億元的市帳率為0.73倍,兩者均低於1倍購回業務,可見他們賤價回購之心明顯。 從這兩家東南亞公司作風來看,他們均在盈利高峰時出售股權,在上市後維持投資期,盈利大降時則保持上市,直到投資期完結、盈利大增前則私有化,作風確實有改善空間。因Bracell私有化實在非常突然,且出價一般低於市場預期的1倍市帳率,加上Bracell在英屬百慕大註冊並採用協議私有化,故不只受75%出席股東贊成及10%非利害股權反對所限,而需進行「數人頭」,即需逾一半參與投票股東贊成私有化才可過關。其實要反對私有化,絕對可把股權分拆至多個親屬及朋友製造「人頭」即可,故成敗未料。在這過程中,大股東這手牌或混雜「托價」因素,故未必純屬意外,或是精心計算過的炒股計劃。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關於私有化奧普(477)的事,未生還有話要說。 未生追蹤奧普這公司,我想已有接近10年。最初看到招股書,雖然未生真的不明白「浴霸」、「浴頂」是甚麼產品,但看到它的財務資料,和造假的「福建股」差不多有懷疑,不過,後來以超高派息增加對它的好感,於是加重研究,之後幾進幾出,有時甚至成為未生的重倉股。 記得當年未生的身家持有大量奧普,但當年派息減少,股價不振,於是特地參加股東會,方杰主席原來在股東會說很多,其中一句令我仍然印象深刻,大概的意思是:「我們目標不是做一家很大的公司,甚麼都要做,只是做一家不斷成長的中型公司就足夠。」未生認為,主席能夠有這覺悟實屬難得,故此未生對這家公司特別有情並繼續持有,成就了未生現在居所的首期,有時滿感激方主席的。 最近,看到奧普私有化,在情感來說,未生是絕對反對的。但在老闆角度,可能他認為A股同業友邦集成(002718)規模是他一半,市值卻是他們一倍,最近更發行新股集得3.36億元人民幣,可能會利用資金優勢使他們失去領導地位,故想私有化盡快回A股集資和他們決一高下,但是最近中國證監會已開始高調反對借殼上市,加上今次私有化價格是上市後最高價,其實對他們資金壓力很大。如果稍有差池,奧普可能有沒頂之災,所以更不想他們私有化。其實未生另有可行計劃,大家可否聽一聽? 未生建議奧普可以依照最近多家把業務於A股上市的公司一樣,把浴霸這塊成熟業務和浴頂等快速增長的業務銷售及生產獨立,然後把浴頂的業務借殼A股殼公司,同時發行新股集資,加快開拓浴頂市場。這樣,進可以利用A股進行收購,製造增長概念,提高A股市值,甚至可以減持部分A股股票進行其他投資,退可以保住港股公司,使大股東不用受債務影響奧普的經營。無論如何,一貫的高派息政策應該都能保住。 有部分小股東們認為如果私有化不成功,老闆會玉石俱焚,但應屬過慮,因此舉會使奧普於中國市場多年建立的商譽毀於一旦。何況依照未生計劃,如果把浴頂業務分拆,A股的持股市值,及持續的高分紅也會帶動港股的市值,對所有持份者均有所得。 未生認為各位小股東應該停一停,想一想,是否應該放棄這隻未來更值錢的金蛋呢?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近期從事日本東北部彈珠機生意的Niraku(1245)向大股東老婆購入芽莊控股66.7%股權,其經營5間「芽莊」、2間「BEP Vietnamese Kitchen」及1間「Pinot Duck」,作價1億元,相等於上市集資額2.78億元約36%。據網路搜索,「芽莊」和「BEP Vietnamese Kitchen」為越南餐廳,其中「芽莊」定位較低,主要為商場舖,至於「BEP Vietnamese Kitchen」則位於中區,定位較高。「Pinot Duck」為新派中菜餐廳,在領展(823)旗下赤柱廣場落戶。 未生只是一個80後,金錢不多,看到新聞順手看到公司附近有間「芽莊」,決定和妻子去光顧。當日是平日,到達餐廳約7時,由於該商場檔次較高,沒有便宜吃的,故已經全滿。未生沒有訂位,最後等了大半個小時,幸好我老婆心情好,不然因等這麼久又沒飯吃而罰我「扭耳仔」了。餐廳設計雖不錯,但一看餐牌,比附近另一個檔次相近商場的越南餐廳價格貴三成左右,有點肉痛,最後點了一個芽莊炒飯和肉類的檬粉,味道尚可,只是覺得那個炒飯味道像極在家用十多塊錢在759買回來的臘腸炒一樣。至於服務,未生認為不錯,侍應對客戶要求能快速回應。但就算這樣,還是物非所值。未生認為,買回來的芽莊控股,老實說,和芽莊吃後感覺一樣。如以市盈率看,買下來的芽莊控股整體估值是1.5億元,但盈利僅850萬元,淨資產僅395.3萬元,折算市盈率是17.64倍,市帳率即達37.9倍,較同類規模大的稻香(573)及唐宮(1181),只是約11至12倍左右的市盈率,和1.1倍至1.4倍的市帳率來得高。 從招股書內容所知,Niraku雖是日本公司,但管理層只是住在日本的華人二代,華人很多都視公司為自己私人錢袋,而他們在上市公司以外的業務規模都不少,包括持部分餐廳、彈珠機店物業所有權,酒店和賭場股權,可見所需資金不少,所以大股東這次注入原因可理解。 另綜合各項資料,芽莊控股物業大多位於遊客區,且以租用居多,以近期經濟情況來說,業務都面臨下降壓力,另外,租金也未必可短時期減少,所以盈利前景不算太明朗。究竟這項收購是否像按管理層所說的「提升於餐飲業的佔有率,並符合本集團的整體業務策略及擴充計畫,可分散收入來源及提升股東的投資回報」,就不像越南電影《你好,陌生人》的主題曲的愛一樣,不需要時間的證明了。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逢周二、三刊出
「甚麼」就是「神碼」,神州數碼(861)當時的簡稱。聯想集團(992)當年自分銷及IT服務業務起家。因想加大自主品牌業務,為免影響原有分銷業務,為培養接班人,故把分銷及服務業務獨立為神州數碼(861,以下稱舊神碼),並由郭為領軍,聯想集團品牌業務則由楊元慶負責。上市後,聯想集團陸續減持股權予郭為等管理層及各投資者,埋下股權分散伏線。 舊神碼生意雖大,但盈利能力不高,故估值一直低落。為提升業務估值,在2013年把舊神碼IT服務業務借殼A股ST太光(000555),易名神州訊息,在去年A股熱潮中這批股份曾增值至約300億元,相對神州數碼歷年最高市值約180億元,其對管理層引誘不言而喻。 在去年,深圳上市的深信泰豐(000034)以現金購入舊神碼分銷業務股權,深信泰豐則以發行新股予郭為等人籌集資金,並易名神州數碼(下稱新神碼)。舊神碼套現後即分派約3.2元特別股息,成為郭為認購新神碼股票的本錢,同時將本港上市公司改名為神州控股。新神碼和舊神碼(即神州控股)變成兩家獨立的公司。 在分派股息後,神州控股市值僅約60億元,但其所持有各項上市股權即約140億元,尚未計算多年持有的投資物業、供應鏈服務業務、金融服務及智慧城市業務,資產豐厚,加上其分散的股權架構,狙擊者當然不請自來。 去年3月,廣電運通已增持神州控股至8%,在4月,廣電運通稱增加風險投資額度至22億元,目的乃增持神州控股股權,該筆資金很明顯足夠把股權增持至30%全購界線。其後接連發力,至本月2日把股權增至12%,股權較郭為和一致行動人士約10.5%為多,但這些活動出手前已引起神州控股管理層對控制權的擔心。5月26日,新神碼決定利用不逾5億元公開購入神州控股股權,本月1日神州控股更利用發行新股方式,購入聯想集團早年的投資者黃少康所持北京神州數碼物業,從而使黃少康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廣電運通股權很明顯給攤薄了,亦因為較實際資產值低的價格發行新股,對小投資者不公平。這公司很明顯是利用關連交易非關連化的招數,把廣電運通迫走,但因為是利用股東會的一般授權發行股權,故對所有投資者來說是無可奈何之舉。 本月6日和8日,新神碼和廣電運通停牌,前者稱需進行發行新股集資,後者則有重大投資需公告,很有機會是前者籌集資金增持,後者也續增持神州控股股權。神州控股會變成「甚麼」人的公司,大家一定要「擔定凳仔食花生」啦。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
有一天早上,看到報紙講到,順豐快遞借殼A股上市公司鼎泰新材(002352)上市,突然陷入沉思,如果於香港借殼上市…… 「201x年5月xx日,順豐宣布借殼未生集團上市,未生集團以538億元購買順豐快遞,未生集團會以1元發行538億新股支付,在發行新股後,王衛及其聯繫人實際持有約67%股權,另外員工及其餘各位PE股東合計持有約32%,而公眾持股量則跌至1%,同時公司將易名為『順豐集團』。為維持公眾持股量,未生集團在復牌後會以特定授權1元發行156億新股,集資20億美元,使公眾持股量降至75%的水平,集資資金均用於購買飛機、冷凍運輸車及加強資訊系統等。」 「港交所(388)鑑於順豐資產和未生集團現有業務截然不同,交易完成後,未生集團的主要業務會出現根本轉變,且收購事項構成達致擬收購的資產上市的意圖以及該收購規避新上市規定,另外,由於未生集團適用於港交所於2015年12月指引信中,配售後使資產多於一半為現金,故裁定收購事項構成反收購行動及被視作現金公司,將需要重新以新上市方式審批,並宣布即時停牌,直至收購完成為止。」 「經過冗長的上市申請後,港交所終於『開綠燈』,並在特別股東大會全票通過收購後,宣布全部先決條件已獲滿足,收購隨即完成,股票亦正式復牌。復牌後,未生登時大升50%,至3.33元,但復牌後不久立即停牌,進行配售156億股之事宜。配售價格為1元,較停牌前折讓70%,市場人士認為,配售價格折讓過大,安排亦不合理,對投資者不公。」 「未生集團配售完成復牌後,股價大跌逾50%,收市報1.48元,在社交討論區中同聲譴責港交所對於大幅折讓配售新股對小股東進行損害,憤而向監管當局投訴,但事件就不了了之……港交所及未生集團稱,一切已按程序處理,資料也作完善披露,在此事件並無任何責任……」 未生一覺醒來,想起在國內融資雖然審批可能較嚴格,但在注資股價大升後,市場投資者也接受了這些「市夢率」的價格,於是股價還是會維持於高水平,配售集資價格可利用詢價方式使之貼合市場,和市場價格不會有重大折讓。這個做法不會損害小股東權益之餘,對大股東在後續融資發展及套現上情況較為有利。難怪近來不少公司從美股或港股退市,加入這個A股尋金之旅。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當大家一想起鳳凰醫療(1515),在新聞報道上總有不同的利好消息,新近的其中一個賣點為華潤醫療和中信醫療,分別把旗下的醫院業務注入公司以換取股權,其中華潤醫療將成為最大股東。最近未生更看到有一篇專欄稱,如確實能成功發展至華潤醫療收購後公司公告出來的發展,「公司長遠定必納入恒生指數成分股」。但是,這兩年公司喜歡在末期業績後減少或取消派息,這在上市公司極為罕見。 在2015年,公司在3月公布末期派發17仙後,5月大股東即以15.35元出售1.23億股,套現約18億元。在配售後一星期,即宣布因「預期潛在交易及本公司的未來發展儲備更多現金,以符合本公司最佳利益」,把股息降至5仙,以節省約1億元的派息。但其後只有一場約2億元入股聯合醫務(722)及和該公司組合營的投資。12月又稱因「業務的經營情況順利及業務發展穩健」,這減少的12仙股息重新以特別股息方式派發。 在2016年3月,公司公布將會派發11.9仙的2015年末期股息,但在5月24日又用去年的同樣理由停派股息,其股息派發的多變,實在令人感到無奈。 究其原因,可能和4月29日華潤入股補充公告稱,注資發行的新股代價價格如需要以除權除息後買賣,換股價需要「作出相應調整」。可能為了令注資順利進行,不想影響除權後股價,影響國企入股細節事大,投資者權益是事小,股息可以先不派,日後再處理,亦有往例可循,上市公司的立場可以理解。 一般而言,對於一間上市公司來說,誠信是體現在公司的行為上,行為亦是影響公司投資者信心的一環,雖然客觀目標一定是發展到挑戰世界,但在金融市場上,需要有一定的誠信,才可以得到投資者的歡心,使他們能用自己的真金白銀投下一票,股價表現就會好起來,這才方便融資。 不過,現在有國企加入成為主要股東,其實以國企的地位,鳳凰醫療無論是取得信貸或發行新股融資都頗為方便,只要我們相信國家就可以了。 想深一層,其實這些公司上不上市也沒有所謂,因為資金已夠,老實說不需賣帳給投資者了,以上股息事例已可見一斑,但這已和私人公司沒有分別。不過,現實總是弔詭的,這類「私人的上市公司」其實已經愈來愈多。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講起香港最多靠自己實力上市公司的兄弟幫,相信屬羅鷹石家族一門。 羅鷹石於1950年代創立了鷹君(041),後歷經多年,成立冠君產業信託(2778)及朗廷酒店(1270),現由三子羅嘉瑞負責。這一門因歷經多次財務困難,但後來終捱過低潮,利用分拆回籠現金,投資其他國家項目,所以業務穩定且分散,成為一隻經營頗佳的現金牛,可以抱持耐性持有。 在1970年代,其資助當中幾位兒子及女兒建立起其建築公司,其中四子羅康瑞成立瑞安集團,現時發展為瑞安建業(983)及瑞安房地產(272),這一門因行業較集中於建築及發展大社區項目,負債頗高之餘,加上發展項目投資時間實在過長,導致資金回籠不及,常有集資之舉,故公司雖低估,但亦落後大市,但近來已略見改善其弱點,未來應有望翻身。 另外,在1980年代其二子羅旭瑞掌政鷹君時,利用鷹君分拆富豪酒店(078),利用其購永昌盛(617),後易名百利保,又曾利用百利保狙擊過中華汽車(026)。因鷹君財困,羅旭瑞及公司醫生韋理購入以上兩家公司。1985年,羅旭瑞購入世紀城市(355)股權,經過一輪財技,成為這兩家公司的控股公司,其後亦曾經狙擊大酒店(045)。但在1997因高價購入現時富豪海灣地皮沒頂,經過一輪重組,回復元氣後又分拆了富豪產業信託(1881),前幾年購入四海國際(120)作為系內內房旗艦。除了以上提及這5家公司外,這30多年股市生涯中,他亦有短線持有多家殼股,例如富利國際(231,現稱平安證券),國泰城市(433,現稱北方礦業)及嘉匯投資(8172,現稱拉近網娛)等,可謂是財技派。雖然財技派行為難估,因為實在太多投資機會,下層作為現金牛提供現金流,估值合理可穩定持有,上層公司屢有概念,可以短炒。 在1987年,羅鷹石家族購入孫福記(535)上市地位,易名新福港,交由六子羅啟瑞負責。但在1997年投資失利,在約2000年間出售殼股購回建築業務,後演變成金地商置。最近又把香港和澳門建築業務分拆為新福港(1447)上市,這隻股票相信依照我在「翻新開張」一文,相信也是有一種概念,如果估值合理,大家應該可以自己想想。 一家人,各人也有不同風格,但也是每一系按照自己的個人形勢來決定自己的發展路向,但往往他們的做事風格相信都是不難猜中的,只要有耐性,終是會向你猜中的方向發展。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
重新把曾上市業務包裝再上市亦是財技學問的一門,但較少人提及這個現象,對於未來財技的走向,亦是重要的一環。 過往,重新把上市的業務重組再注入另外一間上市公司的,通常都是上市改組或債務重組的股票為主,主板例子有: 1.澳科控股(2300)及詩天控股(1008): 前主要股東之一把其煙草包裝業務在07年注入後,09年購回該部分業務,在11年再注入該名股東同年上市的詩天控股,並把它改名為貴聯控股。 2.利來控股(221,現易易壹金融)及佑威國際(627,擬改名為福晟國際):利來控股賣盤後,08年原大股東購回服裝業務。10年佑威國際業務重組,當中注入的重組業務就是利來控股的服裝銷售業務。 3.新高準控股(690,現聯康生物科技)及英發國際(439,現光啟科學):新高準控股前股東於05年出售上市地位後,07年出售新高準印刷業務,13年英發國際重組,新高準印刷業務亦獲注入。 當中因作價和當時售出重組價格相差太遠,加上屢以供股作籌集資金手段,故部分注資頗受市場非議。自從13年前建發國際(223,現神州資源)展覽業務轉手後重組為Mega Expo(1360)上市,其後不少已賣出殼股上市地位後,出售原上市公司業務持有人都蠢蠢欲動,紛紛把業務重新上市,雖然有失敗例子,但成功例子更多,如: 1.三和建築(3822):原大股東出售三和集團(2322,現仁瑞投資)之業務後,購回原上市公司機器,重新發展業務再上市。 2.粵豐環保電力(1381):其主要業務來自中國環保電力(290,現時中國富強金融)、中科環保電力(351,現亞洲能源物流)及中國電力新能源(735)重組而成。 3.萬輝化工(1561):前身業務來自嘉輝化工(582,現藍鼎國際),出售殼業務後,主要金主及原控股股東購回業務又重組萬輝化工上市。 4.承達集團(1568):前業務均來自宏基資本(2288),後將建築業務售予江河幕牆後重新上市。 創業板亦有不少翻新業務上市如業務三度上市的泰邦集團(8327)、在00年炒得㷫烚烚的金力集團(8038)、近期上市的創新電子(8346)及正申請的桐成控股等。 以上公司已有賣盤前科,因享受過賣盤帶來的重大利益,很明顯極有機會在不久將來再次賣盤,但港交所(388)對這些情況並無禁止,反而讓這些業務重新又上市。雖然港交所可以賺完又賺,又使財技分子的造殼工程再次成功,但卻使上市公司的質素漸趨低落,令投資者對香港股市失去信心,這是否香港股市之福?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