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鑊,真係好大鑊。做了時裝雜誌十幾年,每年這個時候,例牌就是準備禮物大特輯,影派對衣飾、揀手禮物這些指定動作,面對堆到成個會議室都係的press sample,多年經驗累積已有occupational hazard,對大時大節早有恐懼症。 交換禮物製造垃圾 聖誕還好,至少火樹銀花充滿冬日氣氛,農曆新年那些以生肖、大紅大金的應節別注product,其實肉酸到要死,就算名牌又如何;英國格仔老牌繡個福字的冷頸巾,一看就知是主打自由行品味,根本是物質及精神上雙重污染,送都無人要。最好笑是公司聖誕派對,老闆指定要玩交換禮物,平時收收埋埋品牌送來的濕星小物還嫌不夠多嗎!互相交換轉贈咪幾好,堅持硬性規定一定要送買回來的,到頭來同事們最開心收到的,還不是實用的超市禮券?! 不夠持續的時尚 說這麼多,不外乎想講現今消費過度的社會,節慶已忘卻初衷,不是趁難得的假期跟家人好友相聚,而是一味的買買買,以禮物代替關心與情意。我原先還想寫個sustainable一點的送禮指南,建議大家若未能免俗要置裝或送禮的話,有甚麼品牌可選擇,原來是……沒有,基本上一路已奉行可持續發展及cruelty-free的品牌,luxury brand依舊只有Stella McCartney可揀,愛馬仕有一個秘密部門,以剩餘物料製造的Petit h系列,勉強稱得上sustainable?(我都好懷疑),但以動物皮革做的動物形態擺設,就算不以動物權益角度來看,也足夠諷刺了吧。 買少啲買好啲 綠色消費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買少啲,買好啲」(Buy less,buy better),大時大節的打扮,像cocktail dress、evening clutch等衣飾,根本平日很少機會著,有冇可能跟朋友閨密互借調換來穿?若果真要買,可否先從二手服飾店考慮?其實像救世軍、Green Ladies這些志願機構旗下的二手服飾店,款式新淨on trend甚至連名牌都有可能找到,二手重用也算得上減廢。本地網上換物平台「執嘢」今年更會在聖誕節之前搞pre-Christmas Swap,透過以物易物,可以向聖誕消費say no,詳請可上他們的面書專頁了解( www.facebook.com/jupyeah/ )。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我以為香港地政治騙子多,最大嗰位梗係爭取緊連任嗰個,做官有做官的騙,民間有民間的呃,本土派新星拍吓個蘿柚走去讀書,留下一盤爛攤子等港人硬食……這裡講時裝我也不才講政治,人類的劣根性係universal嘅,外國就發生了一宗時裝詐騙事件,被騙品牌多達4、5個,歷時超過年多,只可說,現實比小說更離奇。 冒充大書造型師 上周英國時裝傳媒《Dazed》透露,由去年年初開始,一位名叫Arnaud Henry Mensan的男子,冒充是《Dazed》的造型師,先後向多個歐美品牌借衫影相,藉詞會在多分時裝傳媒如《Dazed》、《AnOther》、《i-D》及《Elle》等刊出;此人在Instagram活躍多時,擁有9萬多追隨者,個人簡介中又聲稱,身兼多本潮書時裝編輯身份,兼且位列#BoF500 (Business of Fashion業界影響力排行榜)之一,幾個品牌不虞有詐,總共借出高達數十萬港元服飾,結果?梗係劉備借荊州、一去無回頭! 《Dazed》接連受到被騙品牌查詢下揭發此事,事主們亦已一一報警,中招的品牌及設計師,如Sadie Clayton、Bradley Jordan等,都不是港人熟悉的名字,除了意大利經典鞋牌Berluti。單是Berluti,借出的press sample總值已超過十萬港元。 香港行頭窄不易受騙 這類型詐騙事件香港都有,但香港時裝傳媒行頭窄,一通電話打聽下,就可即時踢爆,我亦收過時裝公關電話,查問某某向他們借衫,某某是否我同事等等。歐美國家橫跨整個大西洋,行家多如牛毛,仍然以講個信字就算,也反映到業界奉社交網絡為金科玉律,一見個instagram戶口有成5位數字followers,便立即仆倒飯應,雖然咁講有點涼薄,但這是事實。 過分信任社交媒體 除了對social media頭腦發熱要深刻反省外,連基本求證也馬虎了事就更抵打,好像專門報道時裝法律的Fashion Law網頁,就已撰文跟進,表示這位騙子的instagram帖文不僅偷其他攝影師作品當原創,又魚目混珠作假tag,例如他tag @eliesaab,查實品牌官方instagram是@eliesaabworld,只要做多一個動作,click一下去看一下,西洋鏡當可拆穿,咁都呃到人,仲要呃咁耐,真係一個字:奇!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我明白hard facts有時真係好難啃,日日講時裝業如何破壞環境、殘害動物及剝削工人,不要說shopping mood,真是乜mood都無;正如食肉,當了解畜牧業殘忍對待動物及消耗能源,就算未能完全食素,也會想減少食肉,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對時裝也應如是觀,買少件衫、買二手衫、甚至跟朋友撈亂衫交換著吓,一樣可以滿足大家對「新」衫的渴求;與其擺在衣櫃一年著不到幾次,拿出來跟朋友recycle交換穿,又可發揮襯衫功力的小宇宙,這算不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型」? 一年不買衫 香港也有人發起了一年不買衫的承諾,對我來講不難做到,因為以往實在買得太多,基本上現在是處於贖罪狀態,為多年積落的浪費贖罪。若然真的對打扮很有要求,又或者因為工作或whatever原因,很需要置裝的話,也應有要求一點,花些工夫上上網,尋找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不要隨便上淘寶或其他廉價快時裝,因為這些衣服,其實並不廉價,你慳了自己的荷包,卻將成本轉嫁由我們的地球及其他生命來承擔,這種「型」,你能說服自己購買嗎? 100%循環再用 可持續發展經已是時裝業一個不可迴避的議題,連番遭抨擊的fast fashion chains亦在輿論壓力下開始正視,當中行得最前的要算H&M (係,神又係佢鬼又係佢,至少佢有應機)。在剛舉行的「Fashion Positive」web seminar會議上,H&M委任的可持續發展專員Cecilia Brannsten透露,集團的願景係能夠100%採用循環物料生產。甚麼是循環物料?簡單點說即係可循環再用的物料,例如Levi’s就試過將膠樽轉化為牛仔布。Brannsten沒有透露具體時間表,唯有期望公眾及輿論繼續監察。 全面停用有害物料 高級品牌那邊又如何?Stella McCartney是眾所周知cruelty-free品牌,也承諾生產過程確保對環境及工人友善,其中一個方向是跟其他品牌共享資源,例如原材料紗線、染料等等,將浪費減至最低,願意加入的品牌有H&M及Tommy Hilfiger等。而擁有Stella McCartney及Gucci這些高級品牌的Kering集團,近日亦發表報告,表示會邁向一個更綠色的生產方式,承諾在2020年全面停用任何有害物質,減輕水源污染、化學有毒物及碳排放,但仍然無承諾放棄使用皮革。長路依然漫漫,但已經開始有選擇。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這個11月像活在《美國恐怖故事》中,本地有人大釋法,世界有特朗普當選,早移居美國的朋友們直頭想即刻book機票返香港,我馬上按住,因為香港一樣可怕,if not worse;關心環保及動保的老友,則奔走哀號特朗普上台是動物災難、地球末日,作為一個普通人、消費者,該如何自處? 拒絕快時裝 紐約大學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副教授Michael Shank,及推動可持續發展時裝的Zady.com創辦人Maxine Bédat於fastcoexist.com撰文指出,縱然「當奴侵」不承認氣候變化、擁抱石油及煤礦工業,作為消費者仍然可以透過一己之力減少碳足跡,首先就由我們的衣櫃開始:拒絕再買快時裝。 重彈之必要 你覺得這是老調重彈?就是因為有重彈的必要。時裝業仍然是石油業以外第二大污染地球的工業,2016年最新數字,是全球每年製造超過1,500億件衫: 生產一件純棉T恤就要用上2,700公升水; 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造纖維fleece外套,每洗一次都會排放1.7克的microfibers,最終流出大海; 仲未計生產衣物又會排放多少碳,想想這一連串對環境的侵害,絕對恐怖過咁多季《美國恐怖故事》加埋,還未計皮草業對動物的傷害。 血汗工廠到處都有 我看《Business of Fashion》轉載的文章,剛剛上周美國勞工部才發表報告,單係今年4月至7月期間,經已對77間位於南加州的成衣工廠發出票控,這些工廠工人最低時薪只有4美元,遠低於美國最低工資10美元/小時(香港呢?不要再說了),而這些工廠都是快時裝集團的生產商、合作伙伴,當中有我們熟悉的名字:Forever 21。因為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情況備受關注,不少快時裝也有所忌憚,或將部分生產線轉回美國境內,然而在天子眼皮底下,一樣有血汗工廠。 洪水來臨前 我不是只針對Forever 21,這個只是引子。Forever 21發言人當然例牌發聲明,表示會嚴肅了解及跟進事件,可以有幾嚴肅、跟進會否有下文?點解只等政府或法律部門出手?作為消費者,關心一下自己個衣櫃,將污染地球、殘害動物、壓搾工人的品牌「永不錄用」,一個人肯做冇用,個個咁做就一定有用,想到「侵」上台後的世界,我腦海中浮現國家地理頻道最新推出的節目《Before the Flood》,馬上行動吧,不要等一切已經太遲。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講到規模肯定不如淘寶或ASOS,但來自洛杉磯的網購店Nasty Gal,呢幾年都算係網購風頭躉,尤其創辦人Sophia Amoruso今年首度登上《福布斯》的「白手興家女性(Richest Self-Made Women)」排行榜,排名仲要高過Beyonce。上周傳來Nasty Gal申請破產保護令,《福布斯》急急將她除名,一沉百踩,也不爭在我來參一腳。 前半部勵志 Sophia Amoruso發跡史,前半部非常勵志,短短十年間由在eBay賣二手tee的小網店,輾轉成為年收入3億美元的大型網購公司,自傳《#Girlboss》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連Netflix也看中她,將其成功經歷拍成同名電視劇,由荷李活明星Charlize Theron監製,計劃明年推出。 進步前衛新一代 Amoruso跟社交網絡長大的新一代一樣,非常outspoken,著書立說侃侃其談Girl Power,撐平權運動撐LGBT等等,其edgy又進步的取態,令她成為不少熱愛打扮的少女模範,尤其她在剛過去的美國大選明撐希拉莉,回應特朗普以Nasty Woman來侮辱希拉莉,特別趕製一系列服飾,就為網購帶來一大筆進賬。 言行不一 表面看Nasty Gal是一個女子自強不息的成功故事,但數年下來負面新聞一樣多,包括抄襲其他品牌設計,不合理解僱懷孕及患上危疾的員工等,不少指控都透過庭外和解及賠償解決,但依然陸續有來,最新一單是今年6月,美國配飾設計師Pamela Love,入稟控告Nasty Gal抄襲其三款註冊設計。 對人nasty待己寬 抄襲指控不細數了,反正大家有眼睇,其他fast fashion集團也日日抄款;但口口聲聲講平權講Girl Power,卻趁員工懷孕及患上危疾時,以其他理由解僱。最叫人髮指是2014年8月,Nasty Gal成立#Girlboss Foundation,宗旨是資助來自不同層面的女性,在設計、音樂、時裝及藝術各方面發展所長,同年9月卻大手遣散公司27名員工,接近全公司員工比例的十分一,但公司在12及15年分別獲外來資金入股及注資,盈利處於增長期。這是哪一門子的Girl Power?三個字:好偽善。想不到「Nasty Woman」倒下來,連這位「Nasty Gal」也不能倖免,有人話希拉莉不是敗在特朗普手上,而是輸在選民看穿她的偽善,那Nasty Gal的敗陣,是不是也可作如是觀?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上周四Kenzo for H&M聯乘系列發售,我不只沒有幫襯,直情連發售日期也忘了,就像此事沒有發生一樣,身邊好些行家也不見得熱切期待,看報道連外國反應亦相當一般,英國版《Vogue》網頁也立即專文探討這個所謂high-low時裝聯乘風光不再的現象。 濫聯濫乘 由04年H&M跟Karl Lagerfeld開啟了品牌聯乘的風潮,此後H&M每年都找來高級品牌聯乘,Stella McCartney、Viktor & Rolf、Comme des Garcons等等都係盛況空前,去到2010年的Lanvin可以話係顛峯,開售前一晚不惜通頂瞓街排隊搶衫的大有人在,同期其他時裝集團也紛紛仿效,不論高低檔次實體定網購,Target x McQueen及Rodarte、Uniqlo跟Jil Sander的J+、NET-A-PORTER x Peter Pilotto……這些都是成功例子,但反應差一點叫人遺忘的更多,而且愈近期的愈見失色,去年的Balmain for H&M比較有noise,斷估是設計師Olivier Rousteing跟起用的一眾名模Kendall Jenner本身都高調到不行,你無法在網上世界無視他們的存在而已。同一招數用上十多年,多受落都有厭倦的一日。 高不夠高 話雖如此,只以Kenzo跟H&M今次例子來引證high-low這條方程式不再奏效,也不夠說服力,老實講句,無論是時裝人或一般大眾,Kenzo只可以說僅僅觸及high fashion門檻吧,實情由Humberto Leon和Carol Lim這孖設計組合接手後的Kenzo,已經跟街頭風格好接近,價位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所謂signature的設計風格,在很多街牌中也找到;如果H&M今次聯乘對象是Chanel或Hermes (可能性接近零)也慘遭滑鐵盧的話,才跟我說這條方程式已死吧! 揀錯對象 今勻聯乘最大的死因,一來品牌不夠legendary,二來不夠當頭起,殿堂級數的難成事,退而求其次最好找到當紅炸子雞,像Gucci的Alessandro Michele或Vetements的Demna Gvasalia都是當下最熱名字,尤其是後者,我實在好想看到Vetements索價七、八千的一件hoodie,跟H&M聯乘後定價$799有甚麼分別,橫睇掂睇都係一件印上logo的純棉衞衣而已。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作為(不入流的)時裝媒體人,能夠有個專欄讓我手寫我心,應該感恩,不諱言在以往工作的媒體,從來沒有這份奢侈,想真心評價某個系列,不用說到會否得罪品牌,老編也第一個設下關卡,明明醜到眼痛也只能輕輕帶過;你說在面書怎樣吐糟也可以,這就更突出問題癥結所在:不僅是自我審查,不僅是商業考慮,而是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媒體。 過度消費惡性循環 時裝媒體千篇一律的買買買文章、速食時裝個個禮拜出新衫,這個過度消費mode,就是主流。寫了十多年這些垃圾文章,一旦脫離了這個vicious cycle,如今下筆寫這個專欄,反而有少少舉步維艱的感覺。好像我成日罵fast fashion是過度消費的元兇,製造垃圾污染地球,知行要合一,現在每次見到稍為入目的新衣,腦海就立即連線到家中塞爆的衣櫃,掏出腰包的念頭就會煙消雲散。 明星.派對.紅地氈 又如得知明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將以川久保玲做主題,會有一絲興奮劃過,隨即而來卻是千萬個疑惑,明年5月MET Gala開幕,會有多少專注在玲姐的設計生涯,定係成個面書都給Kim Kasdashian等荷李活名人著到鬼五馬六來洗板?當然我也很期待Anna Wintour跟玲姐雙雙踏上紅地氈的畫面,作為一位低調、隱世,對明星、派對、紅地氈統統敬謝不敏的設計巨匠,與一位於時尚界呼風喚雨、但行事作風都跟自己南轅北轍的人並排,會是何等有趣的風景,一連串帶來的implication,也值得我們深思。 時尚的真正價值 策展人Andrew Bolton在公布這個消息時表示,「(正因)我們身處一個時尚和設計師愈來愈不重要的時代,更加要專注在創意方面貢獻極大的設計師身上,讓人們記起時尚的真正價值」。將設計師等同創意的話,我也同意設計師/創意愈來愈不重要,大牌時裝屋創作總監的音樂椅轉了又轉,但business as usual,無論如何talented,沒了誰天也不會塌下來。 MET Gala過去數年的主題,最叫人動容的要數到紀念Alexander McQueen那屆的「Savage Beauty」,因為真真正正看到創意之力量是如何inspiring。往後的Punk與時尚,因為Anna Wintour與Vivienne Westwood不咬弦,「惡魔」當這位崩教母透明;中國主題,我只記得Rihanna條pizza裙;講科技與時裝的Manus x Machina,入圍展品出色,參與的明星卻著到離晒題,慘不忍睹。 以玲姐創作生涯為主題,若果仍然重複明星、派對、紅地氈這個loop,連最遺世獨立的設計師,也給拖進這蹚渾水,時尚的真正價值,是否真的能夠給喚醒及記起?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時裝常常跟cool(酷)劃上等號,其實跟cruelty(殘酷)更匹配就真。我不是說潮流來去像《Project Runway》中Heidi Klum所言,「今日你是in的,明日可能就out了」那種殘酷,而是literally真正的殘忍,對動物而言。 從狗皮說起 關注動物權益的朋友給我傳來一單新聞,「PETA Asia」(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去年11月派出臥底到訪中國一個狗皮工場,揭露裡面殘忍血腥的狗皮製造過程,有片有真相,非常恐怖,引來外國動保人士發起聯署,促請Michael Kors停售毛皮產品,何解只針對Michael Kors?因為Michael Kors雖說是美國品牌,但不少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當中還包括毛皮製品,將矛頭只指向Michael Kors不是百分百公平,至少PETA以及發起聯署的動保人士,也無法證實Michael Kors毛皮產品的來源,是否包括中國這家狗皮工場,但以cruelty-free標準來計,美國算是走得比較前的國家,對美國品牌要求嚴苛一點,無可厚非,亦有不少美國大牌,早已宣告停用毛皮(fur-free但不是leather-free),好像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等,但Michael Kors仍然對此置若罔聞。 殘酷就是不酷 再來就是一個更嚴苛的問題,當大家都逐漸明白時裝是個對動物殘忍的工業,卻視如不見、知而不行;Thetrendspotter.net年初列舉了10個eco-friendly的時裝品牌,當中只有Stella McCartney稱得上是luxury brand (https://www.thetrendspotter.net/2016/03/eco-friendly-ethical-fashion-brands-to-watch-in-2016.html),連Stella自己今年接受papermag專訪時,也對此現象表示不滿,「Sadly, fashion is so old-fashioned. It’s so uncool」。 遲來的質問 我們一方面會對Stella McCartney多年來堅持cruelty-free大加讚賞,但真正加入這行列的設計師品牌,除了她一個也沒有。時尚界講創意先行,每季星光熠熠的時裝周,一年一度時裝奧斯卡《MET Gala》,多年來的焦點從來沒有講過時裝的sustainability。歐美近年有不少細牌標榜ethical sourcing,例如用植物皮革vegan leather、用有機棉organic cotton、確保供應鏈公開透明、減少生產過程污染、揀選奉行公平貿易的合作夥伴……等等,這些嚴苛的標準,一一都是生產成本,連細牌也可要求自己恪守,但我們從來不問Fendi、Louis Vuitton、Chanel、Prada(名牌眾多實在不能一一盡錄)這些超級品牌,卻一擲萬金面不改容。今次聯署針對的是Michael Kors,對我來說,是late better than never了。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今季時裝周好多花生,Kim Kardashian於巴黎下榻酒店被「老笠」、Vogue Runway編輯們開炮鬧時尚博客,這些另類花生騷sidetrack了唔少視線,我想返回作品本身,今季好些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神枱級牌子,貫徹風格同時仍有新意,靚到暈;反而有些當頭起,都係睇到暈,不過係搖頭搖到暈,唉! Dries Van Noten 今季Chanel將大皇宮變成數據中心,但我覺得最佳場景設計大獎應該頒俾Dries Van Noten及日本花道藝術家Makoto Azuma。花與Dries的設計基本上分不開,今季他找來之前回顧展已合作過的Makoto,將23楝冰封了的花磚作為貓台布置,模特兒一路行冰磚一路溶化,凍結的花磚表達了瞬間冰封的美麗,但終歸會化為一灘死水,如此詩意表達生命的流逝及美麗的短暫,簡直是驚為天人,當中對時裝的反思及自嘲,更是叫人回味再三。 Comme des Garcons 你話玲姐(川久保玲)做來做去都係同一套路,將人體線條、衣服比例反覆推敲,顛覆約定俗成觀念;今季她玩bubble size超大化,從未見過嗎?當然不是,但她定調今季為invisible clothes,卻由頭到尾很難無視這些超級「掗拃」衣服,就可體會當中吊詭之處,到底甚麼是可見?甚麼是不可見?可見/不可見的,到底是人還是衫? Chanel 讚過些original的,也要說些不那麼原創的作品,就算是Karl爺又如何,今季這個數據中心科技概念,我覺得就很泡沫,一點原創性都無,兩位戴頭盔的模特開場,似白兵不特止,這個商標一早就給Daft Punk註冊了,後來者無法超越,美其名是致敬(?),衰啲講句就係copy了。連衫也沒有甚麼可說,彩色光束圖案也太搬字過紙了罷,其他的tweed jacket套裝,我甚至分不出跟上季、上上季、上上上季……有甚麼分別,還望資深時裝評論人指正。 Balenciaga 天呀,很久沒見過這麼醜的衫,玩80’s、玩大墊膊、玩bulky、玩概念不一定要放棄靚呀,何況這些silhouette都唔係未見過,那些spandex貼身褲/襪/鞋炒埋一碟,以前Margiela都做過了,如今換上紅黃藍橙,只是為扭而扭;玩紅白藍膠袋超級大袋概念,亦是彆扭到無倫,這些look我只想起《少林足球》的阿梅,拜託!快啲返火星啦,地球有這麼醜的衫,真的很危險。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巴黎作為時裝周尾站,向來被認為是重頭及壓軸,今季幾個大brand——Dior、Saint Laurent同Lanvin創作總監都換血,派首張成績表當然成為焦點,結果?Business as usual,驚喜無乜。 Christian Dior新人事舊作風 Valentino皇牌創作組合二分一Maria Grazia Chiuri過檔Dior,更是品牌首次由女性掌舵,自然是焦點中焦點,Chiuri亦好聰明,將其首個Dior系列塑造為女性主義抬頭,在這個一圖勝千言的Instagram世代,穿上「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T恤,就能代表你是女性主義者,不用等到出年夏季,淘寶應該就會出現類似意思的slogan tee,諗起都乏味,我寧願繼續我的死硬派band tee好過。 也不是說這個系列沒有可取之處,至少Chiuri挪用Hedi Slimane年代Dior Homme的昆蟲圖案用在己身,男裝/男設計師當年經典print,應用在今季女裝/女設計師新系列上,有點幽自己一默;塔羅牌圖案應用在其簽名式tulle dress上,夢幻及浪漫感跟其在Valentino時期如出一轍,不是不美,只是驚喜元素欠奉。 接手Saint Laurent有壓力 聖羅蘭先生留下的legacy,既豐富復沉重,接得住這燙手山芋有幾人?前任Hedi Slimane給人鬧足數季只做自己嘢,將YSL的Y裁掉,更被認為冒天下的大不韙,將品牌連根拔起,罪過、罪過。鬧歸鬧,品牌在Hedi主理時期確實有起色,至少手袋賣得,現在由相對地不是太大名氣的Anthony Vaccarello接手,壓力之大不言而喻。 不是想太harsh,但Vaccarello首個系列實在太……沒有甚麼可供談論,黑皮、bias cut、off shoulder單膊裙子,都是他個人簽名風格,太one-note,搬番過檔前東主Versus或其個人品牌都可以,但他說過要逐步來,慢慢將品牌眾多經典一步步帶回貓台,只怕顧客沒有這般耐性。 Lanvin新帥未見用功 講到壓力,從Alber Elbaz接過創作總監位置的Bouchra Jarrar應該更大,Elbaz在位14年間,Lanvin從一個過氣名字,成為時裝人最愛牌子,他給台灣老闆娘逼宮下台求去,在每個時尚人心目中仍然為他忿忿不平。基本上這個山芋,較Saint Laurent那個還要燙手,Jarrar把鉸剪曉飛都擺不平,何況她根本未有這個功力。 這個系列其實已不是Jarrar上任首張成績表,Resort 17已默默登場,感覺是無事發生,S/S17只是重演一次,增添了一些戲劇性元素,羽毛、襟花等配件,貴氣不是沒有,但演繹手法好舊,尤其那個大花print,感覺好dated,老實講,再咁落去日本郵輪(池早丸)。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時裝周日程緊密到不可思議,上周才寫了好幾個紐約牌子,倫敦還未消化好,米蘭已差不多行完,巴黎本周接住上,看不完的衫及人,要在衫海中排眾而出,單靠設計還管用嗎? 膠化聯乘 四大時裝周之中,向來倫敦以行得最先、最創新聞名,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未成名前,都是倫敦聖馬田學生,每季的MA畢業騷,都是發掘時裝界The Next Big Thing的地方;今季最大的talking point,卻落在Christopher Kane跟「史上最醜鞋子」Crocs的聯乘。美醜這回事主觀判斷成分多,我不知Crocs是否大部分人心目中最醜,至少在我心目中,跟它一樣醜的鞋款不是沒有,但這個聯乘除了出其不意,跟Kane的衫關係不大,換上另一個輕便鞋品牌都可以,例如個個時裝友都有的Birkenstock,又或者Teva都得,看不出這樣的合作有幾organic,反而很「膠」,就跟Crocs給人的感覺一樣。 食住個勢 最叫人嘆息是,今時今日要賣衫,創意先行可能要食穀種,創意也有乾涸期,食住個勢不失為保命做法,但有名有姓大牌子推出新系列,卻充滿另一大牌影子,真係叫人情何以堪,我明白市道差,搞不出gimmick,跟大圍走是保險做法,看見Burberry竟然Gucci化、Mulberry本跟Vetements風馬牛不相及,但不知何解竟然成為雙生兒,若果我是品牌設計大腦,我會掩面,「不要再說了」。 沒有最多 只有更多 找到必勝方程式的牌子,也不要滿心歡喜,如何保持長勝將軍寶座,也叫人費煞思量,Gucci的Alessandro Michele將品牌DNA洗得一乾二淨,換上天花亂墜的新衣,目不暇給的細節元素,一季兩季三季下來,跟住呢?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每看一次恍如宇宙大爆炸的新衫,心想下次他又可以弄出甚麼新花樣,他就給你看更多,差不多每吋布料都給他用盡,刺繡釘珠花邊打窿乜都齊,不是不美,人們常用「美得叫人窒息」來形容,那只是比喻,唔通真係捏住你條頸咩!但現在的Gucci真的令我有「唞唔到氣」的感覺,我想看的是設計、是點子,而不是戲服。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時裝有個永恆爭論的命題,就是到底時裝是不是一門藝術? 雖然有好多人、包括不少大名設計師,都認為時裝just for fun,又或者著得靚就夠,將之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是庸人自擾;但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有數之不盡的時裝展覽,一年一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大型時裝策展,亦早已將時裝當作一門藝術來看待,且不論時裝藝術成分有幾高,至少也是一門創作及手藝,而衡量創作好壞與否,新意及execution缺一不可,四大時裝周之一的紐約已曲終人散,就來以這個標準,評一評我心目中的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 The Good Thom Browne 以衫來講,這季未必是Thom Browne最有突破的一季,但整體布局統一完整,以彩色磁磚游泳池配合同色系衣衫,化妝帶出五十年代大戰過後一片歌舞昇平氣氛,衣服以silhouette來講不算多元化,一律以trompe l’oeil錯視手法帶出套裝感覺,雖然trompe l’oeil不是新鮮事,但Thom的trompe l’oeil並非簡單印花,當中有不同物料的拼貼,埋身睇才見真章。 Coach 以重金屬搖滾girl squad概念出發,透視碎花裙主軸配大量embellished細節的皮褸軍褸,跟廢車場的背景相當夾,雖然以春夏系列來講是有點重,設計師Stuart Vevers的意念execute得好好,讚。 Proenza Schouler 我覺得品牌沉寂了幾季,但今季回勇,立體剪裁配以紅藍白黑粗條子,很有建築美感,點睛圖案帶點抽象藝術感覺,可穿性高,但不悶蛋。 The Bad Marc Jacobs Marc的騷向來不惜工本,今季70,s花孩子溝九十年代rave scene,花多眼亂有咁loud得咁loud,但將所有元素披晒上身,卻沒有扭出丁點新意,只是一次總匯集,那對7吋高鬆糕鞋尤其可怕,你抽起是但一件,話在跳蚤市場買都有人信,堆砌有餘創意不足,我不想說他江郎才盡,但今季腦閉塞是肯定的了。 The Ugly Hood By Air 跟色情網站PornHub聯乘不是問題,問題是take it too literally,就咁印個logo上去就算,我看不到有幾provocative;也不是加幾條拉鏈就有fetish意味,玩衣服收納袋意念更不見得新,總之成件事就是噱頭大於一切,醜。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時裝周開鑼,紐約算是回應時代步伐最前的一個,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see now,buy now」模式,Tom Ford、Tommy Hilfiger、Thakoon等率先試行,完騷後天橋新衫可以即買即著,唔使等下季;與其說是回應時代的呼喚,不如話係尋找銷售金鑰匙更貼切,High end市場停滯,Fast fashion抄款又快,品牌唯有以快打慢,期望消費者霎時衝動按下buy那個掣罷。 回應時代呼喚 要回應時代呼喚的,不僅是時裝品牌,時裝傳媒也面對同樣的挑戰。BBC剛推出的紀錄片《Absolutely Fashion:Inside British Vogue》,導演Richard Macer花了9個月時間待在《Vogue》辦公室,第一集就找來英版《Vogue》總編現身說法,講今日Instagram時代印刷媒體面對的困境,片長約1小時,我未看不知有否堅料爆,有心人已將首集放上YouTube,隨時被指侵權會下架,有興趣的要搶先看,唔好等我recap啦。 新媒體舊作品 善於運用新媒體,就算是舊作一樣能引來注意,she_comes_in_techicolor可以說是Instagram網民的時裝寶藏,最近同Byronesque Vintage攜手,搜刮神枱設計師絕版作品發售,有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ÇONS、Nicolas Ghesquière主政時期的Balenciaga等,件件都係collector’s item。睇相憶「故」人,嗰份歷史感穿透個mon湧出來,家陣仲可以擁有,但索價當然不菲,即刻摷吓自己衣櫃,我都有件96年玲姐的乾濕褸(又暴露年齡),諗起自己都有幾件心愛設計師的舊作,都算掹車邊一個惜衫人,同今時今日買買買,穿著一季就丟的fast fashion一代講,唔知佢哋會唔會明?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時裝界真係一塊大肥肉嗎?全球零售市道尤其高檔牌子都陷入低谷,但電子商貿的競爭卻愈趨白熱化,之前style.com轉型為e-commerce的計劃終於落實,Amazon傾力發展時裝及購物頻道,美國老牌百貨公司Macy,連關100間實體店,轉為力谷網購業務。 盡力傾銷無所不用其極,無窮無盡的消費主義,就算你匿到天腳底,只要上到網,都有辦法吸你睛遊說你買嘢。 See Now Buy Now 連一直都唔算好「時裝」的Google,亦公布有大動作,於即將開鑼的2017春夏時裝周,跟逾50個時裝品牌合作,於時裝周舉行期間,以Google搜尋合作的時裝品牌,搜尋頁面會有全新安排,類似carousal的形式,「轉」出品牌最新天橋作品、官方網頁及創作靈感解說等等,最重要一環,若果該品牌是採取see now buy now策略的話,當然可以立即帶領你到購買的頁面。 對於fashion people來講,時裝周期間瀏覽品牌最新作品,上Vogue Runway或其他時裝傳媒網頁,差不多係指定動作,Google此舉,無異想連這一步都可以慳番,直接在Google主頁搜尋經已做到,最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一眾third party,尤其是傳媒及零售商。 Search Engine變成中央集權 試諗下一個原本充當中介角色的search engine,躍身成為主導介面,根本係無得輸,我諗起《少林足球》裡謝賢的經典對白:「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嘅人,點同我打呀?」雖然Google負責人出來解話,話只是時裝周舉行期間特別安排,保證不會影響一貫的運算方法。 點都好,縱有疑竇,至少我們還有廣大傳媒一起監察,總好過話自己係百度,其實由頭到尾只喺得一度,係咪?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好久沒翻厚甸甸的時裝月刊了,記得09年《September Issue》這部向Anna Wintour歌功頌德的時尚紀錄片嘛?時裝雜誌的9月號,是一年一度晒冷作,鬥封面卡士、鬥廣告數量,連頁數都鬥埋;才數年光景,整個時尚生態都變了,今時今日,仲有幾多人會搬嚿磚咁抬本時裝月刊返屋企? 主流沉悶 今年9月號美版《Vogue》,終於找Kendall Jenner上封面,她一個Instagram post的like,就多過你各國版本《Vogue》加加埋埋,這個封面,《Vogue》IG有15萬likes,Kendall一post就150多萬,標題Generation K還將此妹捧到上天;但這個封面很悶,其餘幾本大書封面的悶度,也不遑多讓,美版《Harper’s Bazaar》找來Karl Lagerfeld拍Kanye West兩公婆,名模Cara Delevingne則接連登上美版《Elle》及英版《Vogue》封面,都是白地灰地大頭半身靚樣靚衫shot,一點掀的興趣都沒有。 小眾高端 同樣靠大星賣封面,同是Condé Nast名下的《W》就有志氣得多,Rihanna這個雙封面,一彩色一黑白,代表戰爭與和平時期的女王,意念統一又切合其歌壇Diva身份,無論是構思布局造型化妝,睇得出落足成擔心機,完全是時裝大片應有的水平;另一本英國時裝雜誌《Love》同樣走小眾高端路線,也搞了一個雙封面,找來《Suicide Squad》兩位女角Margot Robbie及Cara Delevingne以mean girls造型出現,既食到兩位主角人氣,也切合雜誌本身的偏鋒形象,諗過度過不是求其之舉。 非時裝更時裝 就算非時裝類雜誌,8、9月推出的時裝號專題,人物選取都比主流大書有心思及另類,《New York Magazine》找來靠《Stranger Things》重拾人氣的Winona Ryder,德國的《inter/VIEW》則是影后Isabelle Huppert,一看你便有想買的衝動,不會隨時上網俯拾即是,才有收藏的價值。《W》自許Rihanna封面這期是收藏家號,在網媒泛濫的今日,小眾紙媒唯有靠獨特視野,及觀點期望創出一片天,只怕叫好不叫座,也徒嘆奈何!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shion and the City 雜誌小薯仔編輯一名,誤打誤撞亂入時裝beat多年,愛時裝作為創作的一面,憎時裝的snob及離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