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個星期,都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工作。尖沙咀一帶,外觀上確實是繁華喧鬧,好像有很多精彩的節目等著你去玩似的。當然,如果我是個遊客,第一次來還是會覺得目不暇給的。但作為地道香港人,便深知在熙攘的煙幕背後,其實是選擇貧乏,質素差勁兼且條理失衡的亂局。譬如說,東京銀座也很興旺,而那裡轉彎抹角都有優質美食可尋。在尖沙咀,今時今日卻可謂「搵食艱難」。 所以,在文化中心工作的幾個星期,想吃得「正常」一點也是教人費煞思量的事。吃得「正常」在我來說,和美味沒有直接關係。皆因味道是主觀的,會受心情影響,與人無尤。趕時間的工作餐,最重要是吃得乾淨吃得有營養,和吃得身心舒服。這才能令工作效率提升。所以,一些簡單而對身體負擔較輕的便餐,就是最理想的選擇。偏偏在尖沙咀,這類安樂茶飯是絕不好找的。 上星期,在海運大廈新開了「Green Common」的分店。知悉近年香港素食新勢力的朋友,對Green Common一定不會陌生。新店也是融合餐廳和超市的概念,而且有些很有趣的菜色只在此處供應。其中一樣,是用「beyond meat」品牌植物雞肉做的「海南米走雞」;顧名思義,這是海南雞飯的「潔本」。但beyond meat的雞件,除了在營養價值上與雞肉相若,還認真得連雞皮都做出來,質地味道都令人佩服。這個雞飯吃得人舒服又有趣味性,我在尖沙咀的便餐從此便有着落了。 Green Common:尖沙咀海港城海運大廈G樓 OT G61舖 查詢:3102 1220 于逸堯~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香港人自言最愛日本菜,最喜歡遊東瀛。每每有日本來開店的食肆,就一知半解盲目崇拜。然而,這股對東洋的偏好,從未令人學習到日本人的強處,卻只有不斷暴露自己不堪的弱點。日本人事事認真,擁抱知識文化。我們沉醉享樂缺乏貢獻,只懂坐享其成。沒錢的時候,話不敢說得響,還可縮在一角避免出醜;一旦稍微富起來,便急忙揮舞手上丁點臭錢,以尋歡作樂滿足獸慾的心態,去搶購人家用心用意做出來的精品,絲毫沒尊重彼邦文化,形相之穢蔑非筆墨所能形容。這種迷戀歡愉不學無術,其實是會令自己不斷落後於人的...... 上星期,由真正識飲識食的劉先生引路,去中環「稻菊」吃晚飯。他熟知來自日本懷石殿堂「吉兆」的後藤正行師傅,能做出菜單以外的手工美饌。那天品嚐了工序繁複的「冬瓜夾津和井蟹肉真丈煮物」,還有一道我趨之若鶩的「水信玄餅」。此物仍近年「潮食」,是由傳統甜點「信玄餅」變出的新品種,甫面世即被日本食客吹捧,潮流席捲台灣及南韓。 她的前身信玄餅,據說跟日本戰國時代「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大名有關,是行軍的糧食,為主公所喜愛。武田信玄的故事,也就是小弟喜愛的黑澤明電影「影武者」的題材,所以此餅甚有意思。她的原型有如一滴放大了萬倍,完美地透明的水珠,聽說在常溫下,三十分鐘內便化為一灘甜水。配黑糖漿黃豆粉,味道清雅樸素,不留半點塵埃。日本不少餐廳,已經用她變出很多玲瓏驚艷的摩登甜食;台灣及南韓也早跟上熱潮。只有人人聲稱熱愛日本菜的香港,對她還是一無所知。見微知著,亞洲國際都會如何落後於人,不言而喻。 稻菊 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4樓 2805 0600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學海無涯。近幾星期忽然與茶有緣,而且不是一般普通的茗茶,而是從運用範圍到沖泡方法上的意想不到,不得不在此分享一下。 一) 有天下午,偷偷去了半島酒店二樓靜謐的「露台咖啡廳」。一向喜歡那裏沒有下午茶人龍,是喝咖啡吃三文治和甜點的好去處。侍應那天特別介紹新品「南非國寶茶 Rooibos Tea」,當下立即吸引我一試,因它可以好像咖啡一樣,加壓沖泡成espresso或cappuccino等形式,非常好玩。Rooibos Tea當然有不少好處,大家上網就一清二楚。這裏我只提一重點,就是它味濃而無咖啡因,是愛濃烈又怕失眠者的佳音。 二)上周末,意大利著名實用設計品牌ALESSI,搞了個咖啡工作坊。她們的各款意式咖啡壺moka是鎮店之寶,敎大家如何用moka泡咖啡,理所當然。令人意外的,是moka竟可做出非常棒的港式奶茶。只要有碾得幼細、茶種配搭上佳的茶葉,用平時放咖啡粉分量一半(因為茶葉吸水會脹大),同一方法製成濃郁紅茶,加鮮奶或花奶便成效果相當不俗的奶茶了。家中有moka的朋友不妨試試,沒有的便值得去ALESSI看看,送自己一個聖誕禮物。 三)上月去台北,幸得著名食家地膽徐先生帶隊,去了一家叫「遊茶」的店。老闆娘是個茶痴,自家焙茶製茶泡茶之餘,還作成秘方茶醬,可以用在不同的食品上。她的茶豆乾、茶花生、茶凍,全都樸實優美;用茶醬作湯頭的牛肉麵配獨門茶辣椒,可說是台灣牛肉麵的一道清泉。牛肉麵和其他出品全都有急凍包裝,可以買回香港。除了食品,她的茶葉也與別不同。去光顧的話,臨走前記得來一杯乳茶,原味、伯爵、玫瑰,冷的熱的各有特色,全部都好喝死了。 ‧半島酒店露台咖啡廳─九龍梳士巴利道 29202888 ‧ALESSI─中環遮打道10號置地太子2F 247 號鋪 28696377 ‧遊茶 茶与膳─台北市樂利路18號 +886(02)23783939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我常被朋輩認為我口味獨特。說我口味獨特,相信是出於禮儀而已。在他們心裏,一個「怪」字呼之欲出;更甚者,視我為離經叛道也絕對可以理解。可能我對食的興趣,太過凌駕於「好味道」之上。我對不尋常的材料配搭特別有感覺,能如實地凸顯獨有文化風味的罕見古老菜式,就更加令我着迷。 我當然也追求美味,只是從來不相信美味是個人標準,而是希望能體會跟我生長背景不同、味道記憶有異的朋友,他們自幼承襲的味道圖譜。然後當我品味他們的家鄉食品時,更懂得如何吃、如何欣賞這些我不習慣的味感層次。 所以,我一向對跨種族混搭燒菜特別關注。有位加拿大朋友,他每次到唐餐館,都看看廚房裏是不是中國人掌廚。不是的話,他必定過門而不入。我完全明白這根深蒂固的偏見,裏面有趣地包含了真實經驗的分析,和某種種族主義的觀點。我從前也覺得不是中國廚師(甚至不是廣府人士),是沒可能弄得出正宗廣東口味的。但這個觀念,隨着食齡漸長眼界漸開,已經不再成立了。 最近一連去了兩家同樣在西營盤,同樣甚有意思的餐廳。皇后大道西的「Okra Hong Kong」,老闆兼掌廚Max Levy來自美國南部,在中國和日本待了不少日子,深度鑽研日本酒和中國菜。他連貴州風味的臘肉也自己做,對中國地方菜的認知,他着實比許多華人要強得多。 Okra主攻不一樣的日式食桌;另一家在第三街的「Fish School」,就創造出充滿香港情味的西式海鮮菜。設計菜式和操控廚房的David Lai是資深西廚,他讓自己浸淫在香港魚市場多年,一心想着如何用西菜的技術和港人吃海產的要求,凸顯本地漁獲的多元魅力。出自他手筆的西式原條本地海魚天天新款,令人耳目一新。我個人覺得,Max和David展現出最真實的香港精神,最務實地利用了香港混搭文化的歷史優勢,是香港當下飲食生態最具象的示範作。 Fish School:西環西營盤第三街100號地舖 2361 2966 Okra Hong Kong:西環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10號地舖 28061038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這幾天在面書上,有不少朋友都在轉發一則新聞,報道有關一名剛獲選本年香港傑出青年獎的女士,她在得獎後的一番言論。許多轉發的人,都是在借用她被傳媒訪問中,引述自己很早就成功買樓當業主的一段經歷,來影射香港普遍存在的那種只用金錢來衡量個人成就的風氣。而轉發者和留言者們,他們的註腳大都是批判這種「成功」,是否不應被抬舉至傑青的光環之內,繼而聲討香港社會的病態樓市現實,和伴隨著的一切嗚呼哀哉。 如果很持平地去看待這段小小的資訊,我會提醒自己,這位得獎人的言論和背後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我們一廂情願地,從習慣猜疑的心態下作出的猜測。而且報道本身也帶有一定引導性,與事實是否完全相符,我們無從得知。所以,由這件事這些說話得到啟示,引發我們去表達出對社會的一種憂心,那是正路;但憑着第二三手資訊去判定一個人的正邪,就明顯不是正念。 香港這種成功的標準,其實根深蒂固得令人沮喪和心寒。早前在食友圈中轉發過的另一則新聞,有關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行政總廚,毅然離開了那大家認為恍如皇座一樣的優差,加入了一個以漢堡為主題的型格食肆,她們在中環的新店,天天在客人面前煎漢堡牛肉。我當然理解這個故事的「新聞價值」在哪;但那價值,同時反映出大眾對何謂「成功」,還是深深地陷入金錢、名氣、地位、權力這等榮辱之中。為甚麼快樂不可以是一個人應該要去追求的高尚目標呢?為甚麼無止境的一直向上爬,才是成功的金科玉律呢? 漢堡牛肉這次偷走了香港一名廚神,而廚神他不但不太在意,似乎還滿快樂的。當然我們不會也不應知道這個新合作的來龍去脈,將會為廚神帶來甚麼不一樣的「利益」。但起碼在他接掌後,我在他的漢堡中吃到一種舒泰和喜悅之情。這樣的一隻漢堡,依我看來便是成功了。 Beef & Liberty 中環蘭桂坊德己立街32號加州大廈3樓 Tel:2450 5733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那天在「怡東軒」吃了一幅山水畫。這道名為「玉鱗魚躍逐金波」的新菜,摘下今年香港旅遊發展局「美食之最大獎──至高榮譽金獎」,一時名滿香江。當然先應恭賀怡東軒上下團隊,做出了成績。但作為客人,一切甚麼星星獎項皆屬次要。其實有時候連味道也不是首先關注的事,因為味道好彷彿經已變成必然;或者說好味與否,其實大部分客人都不懂掌握。我也是普通食客一名,我覺得好吃也不等於是真的好吃。 「好吃」在媒體上,許多時都已經變成沒甚麼意義的一種注腳,是難以研究討論的主觀判斷。在食味上我早就不敢讚美或批評;加上這種「新菜」不能好像如生炒排骨那些舊菜,有個約定俗成的標準去釐定好壞。我還不如從文化角度看,去發掘這菜跟其他新派/創新粵菜,在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這糅合了蛋黃、蛋白、蟹肉、海膽及魚肉餃點心的大菜,作為蛋組參賽作品,的確如實地以蛋的不同形態作菜,亦配合傳統上跟蛋匹配的食材如菇菌、海膽、蟹肉。我覺得這是個質感為重的菜,難得沒有香料性的調味,只重食材原味。原味及質地,正是粵菜的重點。但我更着眼的,是它的擺盤。近年中菜擺盤,有太多放棄中國菜這身份的例子。這個菜,算是依循了比較古典的中式擺盤原則。首先,所有東西可以吃;然後材料擺出一個超越只見食材的格局——這裏明顯是一幅山水畫。羊肚菌是碧波中凸出水面的頑石;小魚游戲,蟹黃蛋黃海膽的黃金瀑布,與及平滑的蛋白湖上有若活流的菜汁,都令此菜構圖上完整呈現廚師心中的意境。 至於好吃與否,跟客人的食歷、喜好及文化背景,甚至那天的飯腳及心情都有關。廚師們費煞思量做出如此張羅的一道菜,除了為參賽,也因飲食業經營艱辛,每每要出奇制勝才有一線生機。簡單誠實的美味,鬥不過狂妄消費的風氣。我可能太過矯枉過正,但這個菜,令我在欣賞香港新一代粵菜師傅的努力用功之餘,也窺見到畸形消費文化的點點暗藏的悲哀。 「怡東軒」──告士打道281號香港怡東酒店2樓 電話:2837 6790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香與不香,跟美與不美一樣,從來都是個人感受,不足為外人道。這不足為外人道的情況,也應該是雙向性而非只是單向性的。譬如有人喜歡Roquefort(洛克福)乾酪,愛它的強烈重口味,特別是因霉菌令羊奶的臊變成酵的那股原始味道。但因文化差異或者個人經歷等原因,許多人對洛克福都抱持避之則吉的態度,見到它要掩鼻而逃。更有趣的,是你以為喜歡洛克福,就等於都能接受發霉美食之時,亦有不少覺得藍霉乾酪可愛,但中國腐乳便不能放到嘴邊的實例。當然,反過來的情形,在我們華人社區內更為常見。但事實上,腐乳跟blue cheese誰比誰臭,真是個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我們是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的。別人愛和不愛的事物,我們都不好單從自己的出發點來判斷與批評。大家同桌吃飯,假如我不吃魚,見到對面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我也絕不應擺出一副厭惡的表情,或高調宣傳自己如何不愛吃這東西。這是完全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是自私和思想狹隘的表現。 但若那種食物的氣味有濃烈的散發性,那麼情形就不一樣了。我不吃魚,人家在我面前吃魚實際上是干預不到我的;但若我不吃榴槤,人家在我面前吃的話,的確是有威脅性的。這時候,要去禮貌地迴避的,其實應該是吃榴槤的人。 不幸我是個榴槤擁戴者。所以當我拿着今年「半島精品店」特別為奶皇月餅面世三十周年推出的「迷你榴槤奶皇月餅」時,打開包裝的一刻實在戰戰兢兢,因為憑半島酒店的手藝,加上馬來西亞D24榴槤的威力,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最後,我相約臭味相投的親朋,一起分享這個今年最奇幻的月餅,對自己好一點,也以顧及他人感受為重,因為那榴槤之香確實非同凡響。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識字,是否就等於是個文人,是個中文老師,又或者就等於懂得去分析鑑賞專欄文章或者歌詞呢?其實別說鑑賞,許多時連欣賞都未能做到,只流於跌入以為批評就是有要求就是懂的謬誤之中。我們香港人,從小就在缺乏美學及品德教育的方式中,好像一棵營養不良,而且因欠安全感而長滿尖刺的植物一般,帶着自卑和不忿成長。試問在這個前設之下,怎能不令一般大眾變成靠攻擊來肯定自我存在的弱者呢? 在這似乎甚麼人都是食家,有口的就是懂吃的年代,才愈發令人反省甚麼才是「識飲識食」。我相信吃東西是個有文化知識層面的行為。當然不是說每個吃飯的人,都要時刻吃得煞有介事;只是許多時候,吃飯除了是為了到某餐廳打卡表示到此一吃之外,有關食物方面的冷知識,是可以成為好吃與否以外,另一種飲食的樂趣所在。 我就最喜歡見識自己不懂的菜式和食材。而我不懂的也實在海量,所以在學習中找滿足感是常有的事。早前和一些香港和台灣寫飲食的新朋舊友,到旺角一家很地道的小店晚飯。那小店的菜全都寫在牆上,這是我最興奮的菜單模式。當中有一味「豬雜蝴蝶腩煲」,我一看到就想吃,因為好奇。蝴蝶腩是有聽過的,但其實連是豬是牛都不肯定。 這家店的菜有潮汕背景。潮汕廚師是巧弄豬內臟的能手,尤其那加了胡椒的湯頭特別鮮美。而所謂蝴蝶腩,原來是指豬肺裙兩片帶筋膜的肉,而不是牛腩中的蝴蝶腩,每隻豬只有兩片。配上其他豬雜材料共冶一爐,甚有風味。這次得享美食兼長見識,我就覺得是「不懂吃」才會有的一種食福;而我很慶幸自己還有這種福分。 珠江酒家:荔枝角道138號地下 電話:2393 5402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有關烤鴨的兩則。 其一:用七彩來形容一樣東西,其實很過時。從前的人大多粗衣麻布,衣著非常基本。能在平常日子穿得像彩蝶一般的,都是非富則貴的人馬。所以七彩代表豐盛、代表華貴。後來,彩色底片開始普及,電影也由黑白變成彩色,變得更真實、更引人入勝。那時候,七彩是代表着先進的、時髦的東西。好像經典的「伊士曼七彩」,本指用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的彩色底片拍攝的電影,及後成為高水準影像的代名詞。情況跟今天杜比環迴立體聲對聲效質素的保證相若。 其二:Peking Duck這個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國菜,不叫Beijing Duck,因為遠在普通話未成為普通話之前,中國方言是百花齊放千帆並舉的。洋人來中國不一定學官話,他們在南方上岸,自然學當地語言。廣府話又好,台山話也好,總之第一次聽到北京的時候,音節響起來跟Beijing相去甚遠;Peking才能以洋音譯出那個鏗鏘的首都名字。因此,來自北京的烤鴨是Peking Duck,正如京劇,老外還是普遍譯作Peking Opera,首都機場的代碼依舊是PEK一樣。 Peking Duck因緣際會,有了個廣府話的標準譯名;在香港的廣東菜館,其實普遍也供應北京烤鴨,叫「北京填鴨」。香港的Peking Duck其實一點也不失禮,甚至有一段時間被譽為賽北京。近年,我去過「海景軒」吃梁輝雄師傅的烤鴨很多次,總覺得他做的最有老好「港式Peking Duck」的神韻。勇於創新的梁師傅,剛剛把他拿手的烤鴨升了級,加入了諸如水果蕎頭等等的新配菜,亦改良了麵皮及自家調製了新醬,確實耳目一新,而且更加好吃。至於形容梁師傅的烤鴨為「七彩」,絕對沒有任何過時之意,只因新配菜的確色彩繽紛,令人眼前一亮。這個「七彩Peking Duck」,其實是蠻新潮的。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原來許多人和我一樣,無知得不懂「六月黃」為何物。我現在就當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但都只是因為要寫作飲食文章,做了功課。一般香港人,清水大閘蟹應該就算沒吃過也有聽過,知道它是江蘇地方的一大特色。中秋過後,看到滿街擺出蟹字旗,就有種如此容易又將近過了一年的感嘆。 但在大閘蟹上市前,端午節之後的暑熱天時,真正的老饕便蠢蠢欲動,開始追逐時令的六月黃。「六月黃」是指農曆六月到八月間,中華絨螯蟹最後一次褪殼前,肝臟儲存大量脂肪,好準備在褪殼軟弱之時支撐身體之用。所以,六月黃是未成年的大閘蟹,情況有點像閩台地方的處女蟳,都是成年期蛻殼之前油脂軟滑豐腴的階段。 說是未成年,所以六月黃的個子總是嬌小的。牠肉質還沒有發展得壯實,所以食客們主要是貪求那至「膏」無上的蟹黃。從中間切開成兩半的熟蟹,可以看到切口填滿厚厚的、金黃的蟹脂。愛吃蟹黃的,每年在這個時節便最興奮。 六月黃吃法可跟大閘蟹有差別。有用它煮湯的,也有拿來炒年糕。江蘇人還有一種吃法,叫「麵拖」。蟹中間開邊,切面上粉煎香,再和合調料麵糊勾芡成菜,麵糊封住了蟹黃的甘香,是講究的六月黃吃法。 以上寫得好像我是個專家似的,但其實「麵拖六月黃」我從前只有聽說過,是今年才在一家叫「江蘇薈」的館子第一次吃,正宗不正宗也不曉得。在此裝模作樣扮食家,都只為使文章來得實在一點、有趣一點。還望各位讀者猛人切勿見笑、多加指正為盼。 江蘇薈 干諾道中130至136號誠信大廈2樓 查詢:2866 8300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每次,當我開始預備這個專欄的稿子時,都有一種好像麻木地不斷重複着自己的軟弱感。因為老實說,在香港這渺小和狹隘的地方,怎可能每天每日都有不同的新鮮事情在發生呢?雖然,新鮮的事情其實真是蠻多的,但香港社會的問題是,消費者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異常薄弱。加上大部分人生活忙碌壓力爆煲,就算有心,也無力去做找餐廳找食物的功課。最後就只有依賴即食資訊,人云亦云地經歷一些早已看過讀過的二手感受。連帶的影響是,在這裏新事物也不能太新。因為讀即食二手資訊的忙碌香港人,哪怕是最低程度的所謂「艱深」,都沒有基礎和空間去消化。 所以,每當遇上一些真正有趣的新鮮點子,我心裏便會想,如果把它寫出來,閱讀文章的朋友們會否不感興趣,不能認同我「另類」的眼光呢?不過有前輩說過,不要低估讀者、觀眾或聽眾的能力。所以,我想我是應該要把這個東西介紹一下的。 吃牛排,傳統會配不同的汁醬。當中我覺得最經典的,就是法式的「Béarnaise sauce」,中文通常簡化地寫成「蛋黃醬汁」。其他有以音譯的,如「法式伯那西醬汁」、「比亞烈士醬汁」、「貝亞恩醬」、「貝爾那斯醬」等等,看了都不知道是甚麼。也有些意譯的例子,如「蘸肉濃醬」和「牛扒蛋黃醬」,而最清楚的,算是「茵陳蒿奶油醬汁」。 「茵陳蒿」,我們常說成「龍蒿」,英文叫「tarragon」,是Béarnaise的主角,是令這個醬有其獨特風格的香草。上周我到尖沙咀The Mira酒店的西餐廳「Whisk」吃飯。有一段時間沒來,餐廳菜單已從精品回歸優閒。正值牛排配Shiraz紅酒的推廣,點了乾式熟成牛排,餐廳提供Béarnaise,但不是平常的Béarnaise,而是綠茶Béarnaise。香港人為綠茶瘋狂的真真不少,綠茶入饌的食肆亦星羅棋布。但把綠茶當成香料,還大膽用在經典醬汁中,見識淺的我覺得是神來之筆。加上效果很不錯,令吃牛排的趣味大增,所以冒着讀者沒感覺的險,也把它寫下來。不過,可能有人看完文章,笑我大鄉里少見多怪也說不定。這樣,我拋磚引玉的詭計亦得逞了,哈哈! Whisk:彌敦道118號The Mira Hong Kong 5樓 Tel:2315 5999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我們常常大聲疾呼,說自己是吃飯的民族。米飯的確是我們許多地方城鄉裏的人,世世代代的重要主食。但當一樣東西重點地存在得太久,滲透得太深時,它便可能理所當然得引來兩極反應——有人會對它失去感覺,它就變成了麻木的冷酷現實;有人卻會因為它無處不在,覺得它在自家門內如此超然偉大,必定也是天下無敵且獨一無二。因為在所有人心中,「家」就是世界上最棒的地方。 這種對自己文化的愛,不但無可厚非,更是人間美事。但當驕傲趕走了理智,變成用來區分彼我、定性高下的工具,事情就從此不再美麗了。吃飯的國民,拿自己的習慣來作絕對標準,貶謫其他地方做飯的方法,許多時根本連人家的正宗口味也沒嘗過,便就一副唯我獨尊你們懂個屁的德性。這是我從小到大,屢見不鮮的實況。 說外國人不懂煮和吃米飯,似乎是我們自從被動地與西方交手以來,時有抱持的一種看法。不知是否因為孱弱沒落,被老外欺負得太慘,但見人家槍炮先進無堅不摧,唯有笑他們連飯也不懂吃,來令自己好過點。不懂吃飯,在我們的文化有連人也沒做得成的含意。但不以米飯為主食的,又為何要在意這種嘲諷呢?他們也大可以說我們不懂吃烤麵包的,就連人也做不成。而真正悲劇是,今天的華人世界,心底裏相信不吃麵包不成人的,其實是大多數。 那麼老外真的就不懂吃飯嗎?這井底蛙的想法,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完全站不住腳。就拿歐洲為例,單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他們的米飯就可能比我們還要精彩。意大利燉飯risotto,有很多港人就是拿自己習慣作標準,覺得是米沒煮熟。這想法令許多人錯過了risotto的味覺樂趣。 Risotto我個人喜歡米蘭式,以番紅花巴馬臣芝士為主料,有若嫰黃珍珠一樣可人。好的Risotto Milanese不易尋,最近在尖沙咀帝苑酒店「Sabatini Ristorante Italiano」,吃到一個喜出望外的上品。觀摩老外炊米,這不失為一個好的入門起點。 Sabatini Ristorante Italiano:麼地道69號帝苑酒店3樓 查詢:2733 2000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八九年冬天我還在唸大學,和幾個宿舍的宿友們,一起去了一趟北京。那次旅行,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體驗。除了是頭一次獨立自主地「出國」遊歷(那時候,香港技術上還是英屬),也因為十來歲的我,正處於成長中最難熬的階段,思維既澎湃亦紊亂。加上那是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只剛剛半年多,這些都令我和同行的學友們,心情興奮緊張又複雜。 那還是個用糧票和外匯券的年代,還是個沒高樓大廈沒地溝油沒星巴克沒霧霾的年代,滿街還是賣煎餅菓子和糖葫蘆的三輪車。慕名到「六必居」「便宜坊」「內聯陞」等等老字號,還可以洞察到那經歷了人為風雨摧殘,依舊留下從前出品是何等精美細緻的遙想。我記得「東來順飯莊」還在王府井大街的老地方,未搬到商場裏面去。 年輕時甚麼都一知半解,見東來順賣涮羊肉,便着她和香港的「鹿鳴春」「泰豐廔」同歸京菜一類。小時候老師有教過,中國由漢滿蒙回藏五族組成。這說法當然以偏概全,但對於幾歲小孩來說,起碼知道同一國界內,文化還是大有差異存在。然而,在香港長大,除了漢族文化以外,其他的可謂概念全無。 直到開始學人寫飲食專欄後,才發現自己知道得如此可憐地少。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京城一擅長煮羊肉雜麵和蕎麥麵切糕的回民丁德山,創立了東來順飯莊。丁是回族人,賣的理所當然是清真食品。直到今天,分店早已開到香港來的東來順,依舊是如假包換的中式清真食館,只是大家沒有在意。 上周,到她們在銅鑼灣的新分店,吃了精彩的一道「安格斯蜜燒配荷葉餅」。牛小排肉以蜜汁燒烤,可以說是一味「牛叉燒」。這菜正好提醒我們,多元文化的飲食觀念,我城可說是薄弱之極。別只埋怨平機會無補於事,我們其實也可以從日常生活細節中,多着眼弱勢族群的存在。就算甚麼也沒有做,由着眼認知開始,也是個起步點,是個排除深層誤解的希望。 東來順──銅鑼灣登龍街1-29號金朝陽中心2期Midtown 26樓 查詢:2763 7038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在眾多中國傳統節日食品中,不得不承認,我是比較偏好一些吃得飽的主食類,多於那些吃來只為了開心,只為了一飽口福多於飽肚子的點心小吃。但我相信我這個偏好,除了跟個人口味和個人對飲食的觀念有關之外,說不定也跟年代有一點小小的關係。 節日食品,就算是祭祀用途,大都是討好舌尖的口味。討好舌尖來說,從前因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吃得簡單,甚至吃得清貧,只要有比較多的糖和油,吃慣粗茶淡飯的大眾,舌頭自然會歡欣起舞。所以,你看各地的月餅,大都是濃甜的餡料。而無論豆沙、芋泥、棗泥或是蓮蓉,全部都是用油與糖和成的。加上餅皮的澱粉與油酥,理所當然地成為大部分人,一年一次引頸以待的口福之樂。 今天的都市人生活富裕,糖和油平時只有吃得太多,所以濃甜型的節日美食,已經漸漸被其他感覺輕怡的版本所取代。你可能會說,「粽」不也是很肥嗎?是的,但我這裏所針對的,是甜味。可能我個人本質上已經夠「乸型」、夠娘娘腔了,過時過節,還在吃着娘娘腔的甜食,委實連自己也覺得吃不消。所以,我比較喜歡端午粽。粽子,當然也是有甜味的,正如月餅其實傳統上也有鹹味的一樣。但總的來說,吃粽子還是以鹹的為主為先。加上端陽帶來一年陽氣最盛的時節,龍舟水加上汗水,正好給我取陽補陰,哈哈。 要講陽氣盛,今年我在一些老區的街坊食店,就看見有自家製的「咖喱牛腩粽」上市。咖喱的黃薑色,加上辣味,我本以為陽剛氣盛也不過這樣了罷。怎知一山還有一山高,給我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摩登川菜館「雲陽」,遇上更令人讚歎的「霸王泡椒牛坑腩粽」。雲陽的總廚,川菜老師傅陳啟德先生,以自家浸漬的泡椒泡薑醃煮牛坑腩,包成一隻香辣的川味粽子。今年端午的至陽至hot,我一定會說是這一隻別開生面的辣粽子!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官方宣傳香港,今時今日還是愛用老橋段老點子,可能真如香港人所說,「橋唔怕舊、最緊要受」。近年其實已有些難得的轉變,好像少見了成龍大哥的一比一迎客紙板人。但轉變只是毫釐,從意識型態上來說,依舊堪稱一成不變。相信這和香港官場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大智慧不無關係。 我絕對無意貶謫成龍大哥作為我城的代表人物。而且這個「武術電影」的題目,的而且確和香港淵源甚深。已成不朽銅像的李小龍,便是個最有力的證據。因Bruce Lee而起的中國熱,當年令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由華僑小社區變成文化景點。唐餐館相信亦因此側線受惠,得到更多當地主流社會的關注,甚至後來發展出外國人舌尖上的「Chinese food」。 炒雜碎、檸檬鴨、薑牛肉等等,這些在中國國土上幾乎完全吃不到的,依舊是絕大部分老外心目中的「中菜」。給他們吃真.中菜,反而會大失所望。這證明了不論膚色種族,人在本質上都是頑固主觀的。要改變不知從何而來的,不正確的看法,實在難過登天。 香港畢竟是個中西文化的魔法天地。在香港,有些「老外陷阱」,不是用來騙他們的錢,而是用了一些文化包裝,循循善誘他們去認識欣賞真正的中國菜。中環雙雄——「卅二公館」和「口利福」,兩家店都在地窖,走進去都會令人覺得有如置身紐約一樣酷。偏偏他們的菜,都是用真.中菜技巧燒成,而且成功征服老外和本地薑的味蕾。不看別的,就看他們各有千秋的招牌牛肋骨(卅二公館「醬烤三弄澳洲安格斯牛肋骨」/口利福「Roasted Wagyu short ribs, jalapeño purée, green shallot kimchi, soy glaze」),便知道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只見聯袂同心肋骨打人牙骹軟,吃罷不由得你不對中菜多說幾句公道話。 卅二公館─中環德輔道中4-4A號渣打銀行大廈地庫 2885 8688 口利福─中環伊利近街1號地面及地庫 2810 0860 土生土長香港六十後大叔,音樂工作者暨飲食文化讀物寫字員,歡迎瀏覽Instagram生活及飲食記趣:YUYATYIUPMPS,面書請找于逸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