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me些牙 - 鄧明儀
2016-12-14

上周邀請了「身前行動」創會主席廖安麗及榮譽心理學顧問李明琳(Ester) 來樹仁大學新傳系作分享嘉賓,感受良多!席間,Ester問學生每天最讓他們頭痛的選擇是甚麼?赤心之心的學子踴躍作答,「去餐廳揀A餐定B餐」、「睇演唱會揀睇咩位」、「今日到底Gel頭定唔Gel頭哩」……然而,Ester卻語重心長的說:「有些情況,你以為有得揀,其實冇得揀,甚至冇得返轉頭。」 言猶在耳時,出席了舊同事女兒吳一心的追思會,才26個月的生命,說走便走,化作煙塵,沒有選擇,「生小孩之前我跟老公說,厭惡性的工作都由他來做,但如今原來有機會換片,已是恩典!」別人常讚心媽偉大,可她總是淡淡然說:「我只是在做一般父母在做的事,由女兒出生的一刻,我就決定愛她直至我生命結束的一刻。」因為有愛,縱然有淚,但沒有苦,是女兒教曉他們以勇敢及忍耐,活好在地上的每一天。 就正如以為「冇得揀」的前「包山王」黎志偉說:「相信令個仔最自豪,就係自己無放棄生命。」同樣為人父母的他,曾是世界排名第八的攀登名將,可命運捉弄,於2011年12月9日遇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卻癱瘓不了他的意志,並選擇在2016年的12月9日,坐著輪椅、花171倍的時間,憑雙手成功攀上獅子山山頂,感動無數網民,大讚其「意志堅毅」、「克服自己」,替他監製其紀錄片《結》 (CRUX) 的Ringo Tang亦大讚:「真正的香港精神。我希望藉著這次行動發放正念、正能量。」在人生最低谷的日子,黎志偉以自己最大的氣力,攀上人生的最高峰,也攀過五年前最痛的一天。 他們的故事,都在提醒我們,生前選擇做好每件事、活好每一天,生命不一定很繽紛,但肯定可以很不同。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2-07

見過不少事業能幹的母親,卻教出「高分低能」兒的例子,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無大小都依賴的名校六年級生,鞋帶甫鬆了,母親急不及待蹲下身來替兒子綁緊,「等你綁,咪一陣又鬆過。」有自稱的「8A家長」,24歲女兒以英國名校一級榮譽成績考入港大建築系攻讀碩士,可仍要母親陪她辦理入學註冊手續,母親平日不但管接管送,就連買飛睇戲等都由母代勞。 因此,我常謹記美國著名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 (Elbert  Hubbard) 的名言:「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說穿了,是你不放手,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強。 猶記得犬兒在兩歲大首次搭飛機,之前與丈夫還在擔心多個小時機程,孩子會否辛苦,誰知該次起飛時間足足延誤了13小時,我們本來早機去,抵埗卻是翌日凌晨三點,當大人們已暴跳如雷時,孩子卻竟能乖乖捱過去。又話說,早前我安排了一個台灣清境+台北之旅,我們仨坐了很多小時車、在海拔二千多公尺高走了很多里路,由音樂城堡民宿、清境農場、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台北動物園、貓空走到西門町,一路走來,才知三歲的孩子可以這樣強。 最感動的,是有次我病了,兒子立即為我倒水刷牙、扣衫鈕、端食物、托頭顱,甚至溫柔的為我讀故事,亦正正就是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篇好文章所道出的真理:「再能幹的母親,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現得『無知』一點,表現得『笨』一點,表現得『遲鈍』一點,表現得『風和細雨』一點,這樣的話,孩子會很有成就感地感到比他媽媽『有知』、『聰明』和『敏捷』……」 與其說,萬能父母培養出無能孩子,或可打趣倒過來說,低能母親培養出全能孩子。收斂起母親的鋒芒,裝個無知的膽小鬼,才可以培養出堅強、出色的孩子。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1-30

過去一星期,徘徊在似悲又喜之間。喜見好友Angie(麥雅緻)丈夫張穎康在娛圈捱了16年,於大馬首獲「飛躍進步男藝人」獎,台上自爆曾離開TVB做文員,每天深港兩邊走,直至有次發生車禍後得太太鼓勵,才重返熒光幕。台上感言感動萬千網民,FB當日被洗板,錦上添花的恭賀話如雪片飛來,然而過去對阿康來說有如寒天飲雪水的日子,誰雪中送炭,心中自有數,「如果沒有我老婆,我今天也不能夠以演員身份攞獎,老婆,我愛妳!」 從來,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同日,接到舊同事女兒逝世的消息,雖然大家都預算有這一天,但仍未敢相信。是湊巧,還是說出心底話?那天,她撰寫的訪問出街,題為《生死一線間 黃浩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只希望他快快樂樂》。 這兩年來,她每天陪著女兒與死神拔河,「在這世上,有人在出世後從未出門,她就是我的寶貝女兒。她在出世後半天,心跳曾停頓20分鐘,令到腦受損,長期住在深切治療病房。所以當有朋友,覺得活多一秒都嫌長時,你知道嗎?有個小朋友為了吸一口氣,每分每秒都在努力;當有家長,覺得子女成績不好而生氣時,有個媽媽想多陪自己的女兒也不能……」熱愛生命的她曾拍下短片為學生與家長打氣,卑微的願望是看著女兒成長,快樂與否已是遙不可及的後話。 而寒天飲雪水的背後,是其無良上司早前因為一個不高興,把她由長工轉freelance;然後又因為上司朋友一個無謂的WhatsApp,把靠她養家的幾千元freelance也殺無赦。難為這位上司人前人後滿口佛理,長年在辦公室設風水陣,平日愛買活魚出海放生,偏偏卻從不曾放生別人,這讓我想起劉德華主演的《大隻佬》,「萬般帶不走,惟有業隨身。」不奢求大家雪中送炭,但求你不曾落井下石,已屬大恩大德!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1-23

由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創辦逾16年的《仁聞報》,早前在《中國日報》主辦的「校園學報新聞獎」獲三獎,包括「最佳專題攝影圖片」亞軍、「最佳學報設計」季軍及「最佳經濟新聞報導」季軍,作為其顧問老師的我自然要出席頒獎典禮,為他們打打氣,兼沾沾光。看著莊員與得獎同學笑開來的面龐,讓我想起六年前也曾是《仁聞報》總編輯的他。 在學校教了他一年、在報館教了他兩年多,猶記得臨走前一晚,我們侃侃而談「甚麼是新聞」,然後他跟我說:「老師,也不知那個決定是對是壞,希望我不會讓你失望。如果有人認為我好,那是你教得好;如果有人認為我未夠好,那是因為我未學滿師。」他不但沒有讓我失望,而且在嚴峻的傳媒行業發光發亮,難得的是仍有敢說的勇氣,與肯聽的胸襟。 回想去年底辭去報館的所謂高職厚薪,重返大學執教鞭,《am730》副社長Danny常打趣說:「你好似仲忙過以前。」所幸對著一顆顆赤子之心,忙得開心,也忙得值得。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是我心目中的Gemstones––這是我兒子所讀的K1班名,意指經過切割琢磨後可作珍貴飾物的寶石,像鑽石、紅寶、藍寶等,每顆形狀與色澤都不同,喻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每個孩子自然有他的存在價值,老師就像匠心獨運的打磨師,把毫不起眼的玉石,打磨成優質的Gemstones。因此我一直對學生說:「大家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在重複的鼓勵下,庸才也可以變天才,爛泥也可種出玫瑰,毛蟲也可蛻變蝴蝶,石頭也可以成翡翠。我相信,天下事,只要用心,腐朽可以化為神奇,教學生如是,教孩子如是…… 藉此向當年在頑劣的我心中,種下善良種子的李煒佳老師、何潔儀老師、朱立教授致敬。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1-16

年紀愈大,歷練愈多,愈來愈難相信人,值得信任的人亦愈來愈少。因為我試過,你也試過,長期信任一個人,甚至把對方視為最親的人,最後卻落得「我把真心對明月,你把明月照溝渠」的被出賣下場,「嗯,你點解嬲我?那是公事啊!」頃刻才恍然大悟,那位一直以來信任的人,原是個徹頭徹尾的人渣。然後,你驚訝、亦傷心的問:信任,在這個社會還有甚麼價值? 這亦是由日本金像大導李相日執導、改編自吉田修一小說的《怒》,所要道出的主題——信任。電影由一宗用鮮血寫下「怒」字的兇殺案作引子,然後講述在千葉、東京、沖繩三個平行時空,由三組人物組成的三段故 - 流連夜場的花美男與廣告界紅人展開密不可分的同性關係;來歷不明的宅男與曾淪落風塵的少女準備雙宿雙棲;流落荒島的無業漢被純潔的高中女生暗戀著—— 他們都在社會上掙扎著,各人都有不想告人的過去,各自背負著不能承受的「怒」,卻同樣由孤單的陌生人開始,到相濡以沫的互愛互信。 然而,信任人難,懷疑人易。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在無能為力的社會,在充滿隔閡的環境,所謂的「信任」不過是肥皂泡,一秒的懷疑就能戳破,因為,以為至死不渝的感情本來就脆弱,人性的光明反轉就是黑暗,每個人內心都藏著一隻「疑心鬼」,「他是你最信任的人,你卻懷疑他?」走在信任與懷疑的鋼線上,跌下去就是粉身碎骨,付出的感情與時間同時化為烏有。 片尾曲是坂本龍一的《Forgiveness》,「因為最信任才不能原諒!」離開戲院,腦裏全是妻夫木聰知道那覆水難收的真相後,在街頭抱頭痛哭的一幕,哭得人肝腸寸斷,彷彿在哭訴:失去對人的信任,也同時失去愛與被愛的資格!

2016-11-09

一條YouTube短片最近在家長群中被瘋傳,片中主角在庭上控告現代教育制度,「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估一條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現代教育制度不僅讓魚爬樹,還讓魚爬下來,參加長跑比賽,將無數莘莘學子變成機器人,在班級中力爭上游,找不到自己的天賦所在,覺得自己很笨,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蟒蛇……」   身邊好友不乏「現代教育制度」受害者,有的因為升讀官小才一年的女兒患抑鬱症,急急辭工照顧女兒;有的因為多年來一星期五天的補習把母子倆感情壓斷,直至懸崖勒馬把五年級兒子轉讀國際學校才鬆口氣;有的為了兒子升小面試東奔西跑,連月來被各校的一至三輪面試內容嚇得目瞪口呆,「唔入局都唔知個教育制度已黐綫。」   可惜香港不少家長,都習慣把責任外判給外傭、電子產品、補習老師、興趣班、兒童教材,甚至不惜一切搶報名校,滿以為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鋪路,卻從沒有想過,這可能是謀殺創意、思考力、個體性的開始。倒模式的教育方法、150年不變的教室、重複的選擇題及功課、為攞100分而競爭的單一標準,把無學習之魂的孩子迫上社會殭屍這條不歸路。   然而,時代不同,社會進步,我們需要的是有創意、有新意、有批判性、獨立及獨一無二的人才,他們各有不同的優點、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夢想、不同的生命,正如主角以芬蘭成功的教育改革作總結,「我對學校沒有信心,但我對人類有信心。」說到底,一條魚,不該被迫去爬樹;幼稚園生,不該被迫理解大學醫科人體結構;K3生,不該被迫回答小三程度的面試題;小一生,更不該被迫跟補習天王補中文。孩子,該活潑、健康就好了!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1-02

村上春樹的型,來自他的敢言。在剛過去的周日,他獲頒本年度「安徒生文學獎」,並以英語發表題為「影子的意義」的得獎感言,暗批歐洲等各地日益高漲的反難民情緒,以及正在全球抬頭的歷史修正主義。「無論我們築起多高的牆來抵禦侵入者,無論我們有多嚴厲地排斥外來者,無論我們如何改寫歷史來符合自身利益,我們最終傷害自己。」 這不禁讓人想起他在09年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發表的「高牆與雞蛋」演說:「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無論高牆多麼正確和雞蛋多麼錯誤。」村上反對戰爭及強權,並經常就社會議題發聲,不但多次以「高牆」來暗諷各國,更以「劣酒宿醉論」來大罵政客:「猶如喝下劣酒,頭腦充血,嗓門變大,行動粗暴,邏輯簡單而自我中心。喧擾過後,早上醒來只剩頭痛。」 他在安徒生家鄉丹麥奧登斯接過「醜小鴨」獎座後,以安徒生筆下的《影子》作引言,稱每個人和社會都有自己的影子,「如果有光明一面,那應該也有黑暗一面。有時在黑暗的地方,你需要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也需像安徒生以自己作藍本寫成的《醜小鴨》,在處處遭受打擊、被別人認為甚麼都不是,卻仍能在是非黑白顛倒的世界,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世界的真善美。 在陰暗的天空下,石頭再堅硬都不過是死物,雞蛋再脆弱都是有生命的,最終,石頭會被水沖擊磨成細沙,雞蛋卻會孵化成小雞,並愈來愈強大,甚至如童話般褪去灰色的羽毛,變身亭亭玉立的白天鵝……請屏息靜氣,與自己的影子、良心與良知對話,你聽懂了嗎?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0-26

游蕙禎與梁頌恆的「宣誓」事件,鬧得全城沸沸揚揚,好友傳來WhatsApp:「才二十幾歲,其實知唔知自己做緊咩?他日回頭看來,遂成為嘲笑自己鼠目寸光的插曲。」也許,二十多歲,該是屬於青春的。   對年輕人來說,青春是用來燃燒,青春是一種態度,青春是驕傲叛逆,青春是無悔無憾,青春是執著癡狂,青春是初生之犢,青春是傷痕纍纍,青春是撼動世界,青春是不容嘲笑……就如台灣總統蔡英文說:「年輕就是本錢!時間站在你們這一邊!希望年輕的你能去冒險、去發掘、去體會,保持對社會的關懷、對弱勢的關心,重燃美好世界的想望。」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事事計算「有冇用」、房價工資無時無刻牽絆手腳的年代,在茫然與失去方向中,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後,青春沉睡了!年輕人寧願玩手機,不願思考,輕易放棄,隨波逐流,意氣用事,道聽塗說──這就是「世界五大企管學家」大前研一於2010年撰寫《低智商社會》所指的集體弱智。   更可悲的是,6年後的今天,年輕人再問:我們是誰?「我們現在甚麼都還不是!」這是大前研一剛推出的新書《低欲望社會》所指的社會現象:大學過度氾濫,薪金凍結,未來不明,年輕人漸漸喪失成功欲與物欲,他們寧願不結婚、不生育、不買樓,在「便利商店文化」、隨便吃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他們甚至鄙視大半生為工作及房貸營營役役的父母們。   說到底,年輕人最需要的是希望,希望就是力量。正如國際廣告人Paul Arden暢銷書《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所講述,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只要心存希望,就能擁有一切;反之,即使擁有一切,但若喪失希望,也會失去一切。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0-19

看罷將代表韓國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密探》,朋友便說:「妳睇得明,一定是很熟日韓歷史吧!」我笑說,我很喜歡《無聲吶喊》及《屍殺列車》的孔劉,而看宋康昊演戲,更是一種享受,是否睇得明已屬其次。   被譽為「國民影帝」、「時代縮影」的宋康昊,先後在大鐘獎、青龍電影獎、亞洲電影大獎等共獲17次「影帝」,而且多次被選為韓國「最信任藝人」及「演員票房號召力榜」首位。他雖無金秀賢、宋仲基般花美男的俊臉,也沒有李秉憲、孔劉般真漢子的身形,但年近半百、平凡如大叔的他卻有著神級的演技,能忠能奸,亦莊亦諧,宜古宜今。   從九十年代末開始,韓國電影進入復興期,生得逢時的宋康昊,99年於被稱為首部「韓國大片」《生死諜變》嶄露頭角,翌年於《茅躉王》首次擔正。而我對他的不能自拔,該由00年《JSA安全地帶》的幽默軍人開始,然後是02年《復仇》的凶狠父親、03年《殺人回憶》的魯莽警察、06年《韓流怪嚇》的升斗市民、07年《密陽》的痴心中坑、09年《飢渴誘罪》的吸血神父、03年《逆權大狀》的正義律師,到剛上映的《密探》,其主演的電影逾半是賣座冠軍,並成為韓國史上首位總票房累計逾一億人次的演員。   新片《密探》講述,在日治朝鮮的二十年代,宋康昊飾演效力日本的朝鮮警察,與孔劉飾演的朝鮮地下組織「義烈團」主將,本來身份對立,卻仍保持來往以互惠互利。然而,「義烈團」襲擊日治政府總部在即,雙方陣營卻潛藏內鬼,在「廝殺列車」中爾虞我詐、敵友難分、鬥智鬥力……結局讓我憶起《JSA安全地帶》的宋康昊及李秉憲,在南北韓邊界的一線之隔,發展出一段以死保護的友誼。政治的壓抑、國家的分裂、日治的傷痛,通過電影得以暫時消解!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10-12

跟陳志雲、葉童等人飯聚,喜見「恩師」Stephen為了演出舞台劇《莎士对比亞》,於三星期減20磅仍炯炯有神。親切如知心友的他向葉童介紹我:「明儀寫人物訪問好好,觀察入微,一件微小的物件、一個細微的動作,她都能寫進文字內。13年前她跟我做的那篇訪問,我鑲起了,仍視作珍藏。」 晃眼13年!當年,他還是無綫總經理,我以「典型的幸運兒」來形容他:「他的人生,也如他的辦公室及工作習慣一樣,來得井井有條,也來得幸運。許多人一輩子辛苦追尋的或努力抓緊的,他卻輕易擁有。」父母視為掌上明珠,高中後年年考第一,港大一級榮譽畢業,由AO平步青雲的做到無綫總經理……圓滿的生命,像沒有缺口可攻。 可上蒼不會永遠的眷顧,命運也總愛玩弄人,就如莎士比亞名言:「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走到人生下半場,先是母親因心臟病離去,後是父親因肺癌辭世,再來一場糾纏六年的官司,就連別人眼中八面玲瓏、凡事看得稀鬆平常的「大師」,原來也曾想過在17樓一躍而下。 人生如舞台,在相隔400年後的今天,兩個「跟命運對抗」的人──莎士比亞與志雲大師,在平行時空相遇。「有日出席活動,有個小妹妹問我年輕時的夢想,叮一聲,我話我想做專業舞台劇演員。」勾起了他當年在港大修讀舞台設計、曾參演多個莎翁名劇的封麈回憶,並決定在57歲之齡追夢。 劇中,他一人分飾莎士比亞及其著名角色,講述這位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30歲前在倫敦被排斥及靈感枯竭的日子,如何能寫出《羅密歐與茱麗葉》等驚世巨著。「莎翁的作品400年來都貼地,因為正如他說,世界不斷變,但人性的醜陋、陰暗、鬥爭、妒忌、慾望卻沒變。」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2016-10-05

安徒生筆下的《醜小鴨》大家都耳熟能詳,那羅森塔爾 (Robert Rosenthal) 的「醜小鴨實驗」呢?這位著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在1968年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去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學生們做了個所謂的「語言和推理能力」測驗,測驗完畢,他根本沒有看測驗結果,便隨機選出20%的學生,並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20%的孩子是資優生。 八個月過去,羅教授再來到這所學校,發現被「求其」選出的那20%學生,成績突飛猛進。實驗說明了:「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個「羅森塔爾實驗」亦被稱為「醜小鴨實驗」,經常被引用在教育上,指善意的鼓勵具點石成金的力量;反之,惡意的批評可以毁了孩子一生。 這個「因有自信,所以美麗」的實驗,又讓我想起了他。話說20年前有個屋邨仔,從小像醜小鴨般被排擠、被打擊,不但被老師們狠批為「失敗者」,還在其成績表寫下品學兼「憂」的評語。幸而男孩父母沒放棄他,死慳死抵的把九歲的兒子送到英國讀書……然後,在老師重複的鼓勵下,終讓他在英國中學會考(GCSE) 取得八科A*/A成績,升讀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經濟系,並於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碩士,最近還被英國文化協會及母校提名為傑出校友。 男孩叫Samuel Chan,有個秀氣的中文名陳思銘,就是在剛播畢的《嘩鬼上學去》,以顧問身份率領農夫及Do姐到英國寄宿學校拍攝的靚仔。他於2012年赤手空拳的創立英國升學顧問公司,並於短短四年間,成為傳媒眼中的「升學專家」、「英國通」,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無數「醜小鴨」到英國改變命運,“This shows how much British education does to children.” Samuel的故事,就是著名台灣教育專家洪蘭教授所說的「優秀是教出來的」。說到底,只要用心鼓勵,腐朽可以化為神奇,石頭也可以成翡翠!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09-28

曾被譽為「最具影響力明星情侶」的畢彼特與安祖蓮娜祖莉,以「不能彌補的分歧」宣布離婚,童話破滅,矛頭幾乎全指向「畢佬」,吸大麻、酗酒、虐兒、第三者……全球一地花生。而她,敵得過「第三者」的千夫所指、敵得過「切雙乳割卵巢」的痛,偏偏敵不過所謂的「分歧」與「理念不同」,誓要結束由《史密夫決戰史密妻》至今的12年愛情長跑。 腦中不禁又哼起林日曦為鄭秀文度身填寫的新歌《八公里》,「長跑之戀有高有低有快和慢,難得可跟你牽手同步攀,長久的戀愛必經流汗中轉個彎,沿途就算暫歇分散,沿途就算疲倦怠慢,只須尚有伴侶的愛,能繼續行……」歌詞以Sammi堅持每日跑8公里,來比喻她與許志安的25年愛情長跑,當中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決心去維繫。 相愛需要運氣,相愛之後相守,需要比運氣更堅韌的東西,可二人相處久了,往往就會忘記當初是如何相愛。然而,無論多偉大的愛情都會經歷低潮,天下沒有不努力就能維繫的婚姻,唇齒相依也會不小心咬到,兩個人磨合得好就變成完美,磨合得不好就玉石俱焚。當二人互換婚戒、簽下婚書時,「一生一世」已不僅是句誓詞,而是昇華到「你行左,我不想行右」的層次。 正如著名詩人余光中與妻子范我存結婚60年,相知相伴,互信互補,同哭同笑,越過生死,一起為生活的瑣事操心、奔波,一起在年月裡慢慢變醜、變老,並剛於本月初走到的鑽石婚,其夫婦相處之道說簡單也簡單:「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說到底,有愛,甚麼也能彌補、也能妥協;分歧,只因愛到盡頭、覆水難收!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09-21

39歲的謝安琪宣布懷B女,並在fb留言:「生孩子是為了甚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在書裡看到一個很感動的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面子,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快樂,在這個美麗的世界盡情走一趟,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起感受生命的可貴。」惹起不少共鳴! 今天多少為人父母者,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沒日沒夜的工作,以為物質可以減輕自己的內疚、麻痺子女的靈魂──玩具壞了,給孩子買新的;孩子生日,買最貴的禮物,卻從沒有深深體會為人父母的意義。就正如著名台灣教育專家洪蘭教授的名言:「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最好的玩具是父母。」 這亦是由奇雲史柏斯主演的新片《億萬喵星人》,要牽引父母重新思考的訊息。故事講述億萬富豪Tom是工作狂,為人自私固執、目中無人,以為工作大晒,甚至忘記女兒生日、不聽老婆電話。直至一次意外墮樓,發現自己變了植物人,靈魂離奇上了貓身,神秘寵物店店主卻叫他:「由做貓開始,學懂做父親。寵物能令人回家感到溫暖及安全。」他無奈以寵物身份與家人相處。 說來諷刺!透過貓眼,Tom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與家庭,才知道被冷落妻子的不離不棄,才憶起與女兒昔日的段段溫馨,才看到一直被忽視兒子的忠心不二……原來,幸福一直在燈火闌珊處,只是自己不曾重視與珍惜。片中最笑中有淚的一句是:「你雖愛她,但愛要行動,愛要犧牲。」很多事是錢買不到的,尤其是親子情。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2016-09-14

牧師好友來電慨嘆:「個垃圾好似最高票當選!」另一邊廂的大哥則語帶諷刺說:「不能說他是垃圾,這樣的話,對垃圾來講,絕對是極大侮辱,因為垃圾還可以回收再用!他是社會的毒瘤!」我們彷彿都像由梅姨主演的新片《走音歌后》裏的金芳華,喜歡活在荒唐與荒謬的謊言裏,可幸還有一些人,像朱凱廸,要做說出皇帝沒穿新衣的小孩。在許多人眼中,這些人是徹頭徹尾的「傻瓜」,因為「醒醒定定做人,免卻很多麻煩。」導影史提芬費雅斯說。   然而,傻人總有傻福!這讓我想起早前偶遇的一本好書——石川拓治撰寫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講述在青森縣津輕,笑容燦如夏陽的木村阿公,有著一股「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及「天公疼憨人」的傻勁,30年來堅持不用農藥、不用肥料,最後種出一種比任何高級品牌都香甜可口的野蘋果,更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種蘋果居然不會爛,只會像「枯萎」般愈縮愈小,最後變成散發出像水果乾般甜香的乾果。   窮得只剩下信念的木村,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傻瓜哲學」:「因為我是傻瓜,所以像山豬一樣只顧著往前衝,心想總有一天會成功。」他的故事甚至鼓勵不少想求死的青少年,「沒有比當傻瓜更簡單的事了。既然想死,那就在死之前當一次傻瓜。」   在此,謹向我身邊幾位「向老天借膽量」的傻瓜老友致敬,包括有大學副教授「鐵飯碗」唔要,卻堅持口誅筆伐政經界不平事的林本利;有證券公司董事唔做,卻把生命下半場押在親子兒童理財教育上的李錦;還有,那個曾月入13.4萬元的最年輕政治助理,刻下卻全力為皇都戲院保育工作而奔走的陳智遠。   他們與木村均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不可能! 

2016-09-07

張學友日前接受無綫節目《望子成才》訪問,大談他與兩個分別16歲及11歲女兒的相處之道,展現了父愛軟綿綿的另一面。出名是24孝爸爸的他坦言很喜歡照顧小朋友,因此在女兒出生後,不但重新分配時間,而且變得早睡早起、早吃飯、早回家,就連上至換尿布、下至睇醫生等,都是他與孩子相處的最快樂時光。 學友不諱言,在育兒路上,夫婦倆對一直是半信半疑、膽顫心驚地嘗試,「作為父母,你迫 (子女) 是沒用的,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迫出 (才華) 來,只能從旁給予忠告。」然而,他卻笑言自己其實也是被迫「放手」:「因為去到一個位,你會發覺孩子不是你的,她會告訴你,她是屬於她自己的。」因此,他從不把其成功的方程式強加於女兒身上,只希望她們做個明是非、知進退,並找到屬於自己生活哲學的快樂人。 學友這番話,讓我想起兩年前台灣一本暢銷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以家教老師的身份,講述九個「被考試綁架的家庭」的真人真事,當中有被壓得透不過氣的孩子、有寧願委屈自己取悅母親的孩子、有被母親摧毁歸屬感的孩子……孩子的無聲吶喊,統統都在叫家長們反思,當初把孩子帶到世上的初衷是甚麼?教育的本質是甚麼?父母的愛為甚麼會有條件?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個體,父母無法操控他們的未來,更無法保護他們一生一世。正如學友說,兩個女兒性格各有不同,一個積極、一個懶散,卻沒有優劣之分,唯一相同的,是孩子都需要父母以愛灌溉,「如果小朋友感覺到愛,他們不會壞得去邊。」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及和諧的家,讓他們學會怎樣去愛己愛人,才是「親」與「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石。 兼職大學「講師」、全職非典「港媽」。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