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2016-12-16

有些電影對白,你真係會一世都記得。   1.「昨日,我菲律賓工人行過街市,聽到有個賣魚佬講話有條友仔叫做賭神——係你,哈哈哈哈哈……我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呢個世界,居然有人自稱為賭神,咁即係分明當我流啫——嗱我就叫做賭聖!你賭啤都要戴隱形液晶體眼鏡吖,我就睬你都嘥氣直情睇穿牌嘅,呢啲就係叫做特異功能;呢度有隻煙屎,只要我輕輕一啜,就即刻變為一隻……巢咗嘅煙屎,因為我未發功吖嘛,我發咗功呀變副麻雀出嚟都得。睥——咩吖?學嘢唔使錢吖?抄低我聯絡電話係香港3345678,我再重複一次,係香港3345678。你唔搵我我冇所謂,因為呢啲係你嘅損失。十點後唔好打嚟,因為我瞓咗。」 2.曾幾何時我真的可以在同學面前一字不漏地將以上對白背出來——嚴格來說,不是背,是演繹,有表情有動作有埋抑揚頓挫嗰種。其實,我可以演繹得更好,只要有女同學願意為藝術犠牲——扮演賭聖身旁嗰位正職夜總會小姐的「王晶姐姐」。如果你記性好,應該記得當賭聖講完「我當堂嚇一跳」後,會叫對方攞碗麵出嚟;講完「然後得啖笑」,就擘大口食啖麵——以上都唔難,最難是呢一下:當賭聖講完「呢啲就係叫做特異功能」,就再次呼喚「王晶姐姐」,身穿低胸裙的「王晶姐姐」隨即醒水地從自己胸前,輕輕地,不徐不疾地,潛出一隻「煙屎」…… 3.「發.神.經。」就像刀仔睇完那餅自薦Video之後的反應,這是女同學給我的即時回應(回想,佢哋唔告我,已經要還神)。   4.《賭俠》,肯定是令我呢世人在戲院場內笑得最奔放的電影。 5.那是26年前、1990年聖誕假期。我讀緊中三,正面對人生一個重要關口——隨時不能在原校升讀中四,但我冇理,只管跟同班同學黑鬼(仲有聯絡及見面)和另一班的同學阿業(N年冇見了),前往沙田UA6買飛欣賞《賭俠》。 6.發.神.經。我們買的明明是中午場次,竟然剩番頭三行位置,我們仨只能買到第三行、最側邊的戲飛。事實證明,悶嘅戲,坐得再comfortable一樣會全程坐立不安;正嘅戲,卻會令你渾忘了毫不舒適的坐姿。 7.成齣戲基本上找不到半滴冷場。由一開波賭俠輕鬆賭贏CN戴,到星仔倒立出場;然後兩叔姪登門造訪拜師(但賭俠回港行蹤不是好神秘的嗎?),到殺手殺上門,刀仔星仔逃過一劫,並以賭俠賭聖名義上船決戰老千侯賽因,點知中伏,中了對方的電腦偷窺陷阱輸到身敗名裂……成個過程有笑有淚兼而有之,但最正的還是:到最後,二人痛定思痛,以刀仔星仔的素人身份再戰侯賽因,用借來的廿蚊,贏夠三百萬美金,參加慈善啤王大賽,攞番晒失去咗嘅嘢!絕對比起塵世間所有正規勵志片更加勵志!   8.即使在日後我也看過不少超正香港電影,但就是沒有一齣,能夠俾到我當日睇《賭俠》時的超級亢奮,一種又喊又笑兼夾勵志的亢奮。裡頭冇一個角色多餘,不計作為主角的刀仔星仔和三叔(吳孟達令我笑到噴水!),就連夢蘿、龍五、龍九,甚至明明喺公廁小緊便但因為聽到自己個名而標出嚟的「X家剷」,真的,統統一個都不能少。最不能數漏的,自然是「你簡直係卑鄙下流,冇深度兼無厘頭;教壞晒啲後生仔,敗壞社會嘅風氣」的Final Boss侯賽因,單立文交出了生命中一次經典難忘的演出。 9.事隔多年,我依然忘不了那個坐第三行最側邊同黑鬼阿業以及成場三唔識七的人,一齊狂笑爆笑怒笑的聖誕節。今時今日的我們可能嚴肅了,今年聖誕,想搵齣笑片都難。 10.有一點我咁多年都唔明。Why星仔和阿叔的屋企會裱起一幅賭神專注賭啤時的沙龍?賭神唔係從來唔影相嘅咩?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12-09

來日也許重逢,誰又會跟著誰可永遠相聚……   1.實不相瞞,我是直到1996年達明那次重組(黐線,咁就廿年),才真真正正迷上他們,認真地聽番晒他們以前的歌——「以前」,即由1986年3月發行首張EP《達明一派》開始,到1990年最後一張專輯《神經》為止。 2.實不相瞞again,在80年代中那一次突如其來香港樂隊風潮中,我真心鍾意的是Raidas。達明的歌,不是不好聽,只是對當時剛剛升中學的我來說,太深——除了《長征》。當時同隔籬屋張太個仔都好好好好好鍾意《長征》,而之所以鍾意,同當時一星期聽足五晚有關——TVB(竟然)拍了一齣講夾band的青春劇《鐳射青春》,主題曲,就是《長征》。《長征》推出當日,張太個仔在我陪同下,專誠飛奔到沙角邨商場內的一間電器舖買了這餅Cassette(難以想像,當年的電器舖竟然賣埋錄音帶同黑膠),然後再飛返屋企狂聽猛聽係咁聽聽到張太忍唔住問「聽夠未?」……話時話,張太個仔仲有冇keep住餅cassette? 3.實不相瞞第三次。以上兩段所寫的,我在2012年3月一篇《是達明走得太快?還是我們走得太慢?》已經寫過,你可能睇過,亦可能冇睇——唔重要,反正睇過冇獎,冇睇過亦不會招致任何損失。 4.但如果你從沒聽過達明(又或只是不求甚解地聽過最hit嗰幾首),才是真正損失——損失不止於失去了一場美好聆聽體驗,還一併失去了這些歌曲所呈現的香港——那一個由1986至1990年、前途被注定了而依然境況淒美的香港。 5.1990年。六四後,另一個年代的開始,達明的告別。告別專輯,《神經》。神經是指誰?抑或沒有專指一個特定對象,而只是暗指一個大家都未曾面對過但又走唔甩地必需共同面對的時代?我不知道。 6.我更加不知道在一件事將來而又未來之際,可以點?——像《你情我願》般,想方設法甚至出賣感情遠走他方?在《諸神的黃昏》所渲染的混沌中勉強安身立命?抑或把一切訴諸天命而只管問天?偏偏,天不容問。 7.點知到了彌留時才發現:一生不過一聲,沒一刻可以安靜。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是,不要問我今後(因為沒有人知道今後),忘掉總比思憶永久(因為在這個城市裡的人都沒有歷史感,習慣以遺忘面對一切)。Well,當時我只是個初中生,社會只叫我努力讀書,我只覺得《十個救火的少年》好得意。 8.達明被公認為最入屋的歌,都不是收錄在《神經》裡的歌——當然,《十個救火的少年》除外,問題是這首歌實在太Hit,再配合埋刻意愉悅的旋律編曲和演繹,太容易令人扭曲、忘卻,甚至懶理歌曲的真正含意&真正在諷刺的人與事……但《神經》,絕對是達明最有針對性,針對一個時代(或特定時刻)而製作的專輯——由過去集中描寫香港 這片城市風景,改為(以一種相對轉折和含蓄手法)呈現這個城市處身一個奇異時刻下的情緒紛陳,很政治、而又不純粹政治地。 9.好記得五年前訪問達明時,明哥說:他並不緬懷過去,因為「而家都好好呀」。這種「而家都好好」的宣稱,不是嗰啲突然醒覺不可背祖忘宗者、最鍾意幫人出聲者,又或高官們專登講俾你聽的說話,而是真心覺得,現在也是一個值得努力奮鬥的時刻,只要你願意繼續追尋。 10.達明的可貴就在於此。他們並非活在過去,不會像其他人般只管猛咁動用集體回憶的剩餘價值;每次重逢,都跟我們一同處身此時此刻,同呼同吸。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12-02

寫一篇時,我正在聽《四季歌》,一首我不知道已經聽咗幾多次的歌。   1.《四季歌》,收錄在1993年《借借你的愛》,黃耀明第二張個人專輯。 2.呢隻碟,好聽到Crazy。講堅,收錄的每一首歌都是極品,如果你要我推薦,我會諗都唔諗地推薦晒全隻碟;如果你話只能推薦五首,那麼,我會答你冇可能囉,因為至少都要推薦六首囉:不計《四季歌》,還有《每天你愛多一些》、《不夜情》、《邊走邊唱》、《愛比死更冷》、《忽爾今夏》。 3.不像對上一年的專輯《信望愛》,歌曲涉及較多主題,《借借你的愛》表面上,就是一張情歌專輯。上世紀90年代初,這取向很正路,畢竟人人都在唱情歌,每個歌手都在(懶係)深情地演繹由別人寫下的怨憎會愛別離——四大天王任重而道遠,自然要唱;二三線歌手,也要唱;男唱時,女亦有需要唱……總之,成個樂壇各式人等都在製造情歌唱情歌。聽歌的人,就在那一大堆情歌中找到(似是而非的)共鳴。 4.實際這歌怎可替你感覺?取向這麼單一的樂壇又有冇問題?——Sorry,根本冇人得閒理,因為市道好景。在一片好景中,人通常變得麻木,不會反思。   5.黃耀明卻有反思。不是等到事過境遷才反思,而是當整件事正以現在進行式發生時已經反思,《借借你的愛》就是他對當年那片情歌氾濫景象的一次反思。專輯名字,改自劉華名曲《謝謝你的愛》,一個「借」字,明指借用了別人的歌,暗指樂迷集體借用別人的歌去表達自己。《借借你的愛》也是一首歌,歌詞跟《每天你愛多一些》相同(只是編曲不同),《每天你愛多一些》,一望就知是改自學友名曲《每天愛你多一些》;周耀輝填的詞,也擺明借用了某些天王情歌:「是不是這夜晚/今夜你來不來」,就是呼應黎天王《今夜你會不會來》;「一生不變幻的真心/學友多麼讚頌愛」,就擺明唱緊學友《一顆不變心》……配合埋黃耀明刻意甜美的唱腔,成件事,已不是單純的低層次抽水,而是曲線地叫大家反思:反思音樂人持續而密集地輸出情歌&聽眾持續與來者不拒地接收情歌,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睇埋個MV,黃耀明更穿上當時天王最愛著的那些鮮色西裝,加上甜到漏水的笑容……事隔多年後睇番轉頭,當年那個所謂音樂盛世,原來好滑稽好荒謬。 6.無奈是,當世人都掛住沉溺在那片一望無際的情歌汪洋,唔係咁多人留意到黃耀明的反思,他在音樂工廠時期的歌也成為了滄海遺珠(去iTunes都搵唔到);直到1995年《春光乍洩》這一首(其實暗寫情慾的)情歌,才吸引到大眾去聽黃耀明的聲音。(之前已寫過《愈夜愈美麗》這專輯,如有興趣,可睇番「浪漫月巴睇90s」第十篇《當世界無玫瑰,下世紀再嬉戲……》)   7.到了1997。講堅,我已經唔記得那一年邊首歌Hit、邊個同邊個攞最受歡迎男女歌手,但點都記得,黃耀明專登揀了不同年代的著名廣東歌翻唱(其實在《愈夜愈美麗》他已Cover《風雨同路》),不是單純改了編曲換了唱腔,而是在那一個特別的年份,他為那批歌唱出了另一重意義,一種指涉著港人共同命運的時代意義。 8.《輪流轉》是人在世事紛陳兜兜轉轉局面下的無奈;《最後一夜》由浮世男女共度最後一夜,變成港人共度殖民地統治最後一夜;《血染的風采》以咆吼式唱腔渲染一個大時代的癲狂;《友情歲月》把視野狹獈的江湖情擴大成無所不包的香港情,唱出了一種鄭伊健永世也唱不出的深邃層次。 9.流行曲,在其他人手上可能只為賣錢,在明哥眼中,卻可以用作反思——既反思同時代社會現象,也可以把一首舊的歌置放進新的場域,賦予另一重意義,審視、反思歷史。會這麼做的,成個樂壇,得明哥一個。 10.而其他人就快樂不知時日過,又或失驚無神公開作出不可背祖忘宗的醒覺。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2016-11-25

在劉以達Facebook專頁,看見他和明哥的一張合照:二人身後的馬路沒有天使,只見多條行車線,都塞滿了目的地不同的迷惘夜車。 1.2016年,達明出道30周年。 2.回到二十年前的1996年。「達明」拆夥後,黃耀明已推出了他個人音樂代表作《愈夜愈美麗》,劉以達也大膽呈獻了他演藝事業堪稱最重要的一句對白——「大~夫~」 3.那是農曆新年。記得我在沙田娛樂城唔知邊間戲院裡聽到這句「大~夫~」(配合埋那個擘開雙髀的動作)時,真的,笑到嘔電(我專登用番一個比較90年代的形容)。 4.講真,即使沒有了劉以達的情報人員角色,依然無損《大內密探零零發》的好笑(我一直認為這是完成度最高的周星馳電影),但有咗,又的確Add了Value——這肯定是90年代香港電影名場面之一,也構成了很多人記憶中的「劉以達」形象。 5.是的,一位在80年代中寫下那麼多動聽有型(兼且而家聽番依然不過時)歌曲的音樂人,在很多人記憶中,就只剩低一句「大~夫~」(以及那個擘開雙髀的動作)。 6.你可能會立即補充:Hey,仲有一代高僧「夢遺大師」喎。千萬不要數漏,因為方丈好小器……Yes,同年年尾,又是沙田娛樂城,又是唔知邊間戲院,當我睇見呢位夢遺大師怎樣令食神度一切苦厄,頓悟,終於煮出一碗集合一切塵世悲苦的黯然銷魂飯時,我再一次,笑到嘔電……而「夢遺大師」,也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其中一位最重要角色。從此得出了一條算式——(大~夫~+擘大對髀)x「夢遺大師」=劉以達。劉以達的音樂人身份,彷彿消散了。可悲嗎?外人如我看在眼裡,是戥佢可悲的。 7.同一年,在《大內密探零零發》和《食神》之間,在哀怨地叫「大~夫~」和變身成「夢遺大師」之間,劉以達推出了一張極.重.要專輯,《麻木》。 8.《麻木》不是劉以達在「達明」拆夥後第一張音樂作品。1993年,他就以「劉以達與夢」名義推出了一張《末世極樂》,此外又為《誘僧》配樂,並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以及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90年代初,香港電影曾經頗重視電影配樂,重視到會專誠推出收錄配樂的Soundtrack)。音樂上,《末世極樂》是劉以達多元音樂範疇的一次延續,而且,有極明確主題——不是談情說愛,而是(竟然)在回應97來臨,甚至把將這個將來臨的時刻,與末世連上。無奈,那位單字一個「夢」的女聲,實在承載不了這主題,跟劉以達式音樂也夾不來,好似你有你彈佢有佢唱咁。 9.《麻木》不再由一個人唱晒。歌者包括:關淑怡、王菲、胡蓓蔚及黃秋生等——以及劉以達本人。音樂上,以東方樂器x西方搖滾結合成不能被輕易分類卻又好聽而絕不媚俗的歌曲(王菲《流星》和關淑怡《繾綣28800 BPS》好聽到核爆);而主題,則由《末世極樂》的香港處境,擴展到生活世界與人的關係:(當年冇歌手會唱的)環保議題、人類永恆(滿足不了)的慾望、人的自處等等;有些主題處理,事隔廿年後聽,是有點稚嫩(例如對環保問題的切入,不過歌詞唔係由劉以達填),但置放於1996年香港,超前,廿倍。 10.誰不想Keep住有型?回看《麻木》裡、黃秋生主唱的《變身》,劉以達的歌詞這樣寫道:「變換無定世事難料/轉換形象最後睇你」——當你明明很嚴肅,但世人似乎懶理你的嚴肅,何妨轉換一個搞笑形象,畢竟嚴肅還是搞笑,都可以是認真的表現。外人點睇,理唔到;最重要是,由始至終,自己沒有變得麻木。(至於日後劉以達信了教,推出福音音樂,則是另一種回應世界的方式。)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11-11

「Choose Trump. Choose Hillary. Choose a president——Sorry,呢啲唔輪到你去Choose。」 1.當我們唔知點解地被掟落呢個塵世,就面對一個情況:有啲嘢死都冇得揀/有啲嘢死都要你揀。 2.死都冇得揀的包括:你父母、你的國籍、你家族是顯赫定貧窮還是普普通通——以上,先驗地決定了你的身份。你的身份主宰了你很多,但又(似乎)主宰唔晒。 3.死都要你揀的就大把:生活,工作,事業,家庭,電視機,洗衣機,車,CD,電動開罐器,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定息貸款,屋,朋友,衫,行李箱,各種布料的西裝……以上,是《Trainspotting》一開波就由男主角Mark所提及到的。 4.選擇,令我們(誤)以為擁有了自由,而快樂地投入地去揀;但Mark不同,這個(天生便注定是蘇格蘭人的)青年,面對大量選項,索性統統唔選,又或懶得去選。 5.「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我選擇不去選擇人生。我選其他。原因?冇原因。有了海洛英還需要甚麼原因?Mark如是說。1996年,當坐在戲院、將面對畢業後揀乜工(嚴格來說是揀寄求職信去邊度等人哋揀)的我,看著電影那超級精彩的開場,我茫然,茫然在讀咗咁多年書,竟然從來冇一本教課書、冇一個搣時或阿Sir,能夠如此準確指出真正關乎我整個人生的事。 6.當然我不是說海洛英及各類軟性毒品才是人生必需品——真正重要是,原來我絕對有權唔去揀,乜都唔揀。當然,我冇咁做,1997年5月交埋最後一份Paper,我就快手寄出5封應徵信,等人哋揀我去In……但很多同學比我更快手,早在一年前已經摸熟就業市場,選定未來事業方向,然後寄信,In定先。 7.1996年香港,還沒有「廢青」這稱呼,但我心知肚明如果畢業後不立即搵到一份穩定工作,就同廢人無異。回看《Trainspotting》裡的Mark,何只廢,仲吸埋毒,毒品令佢誤以為全蘇格蘭最污糟廁所內屎塔的屎水,是一個寧靜澄藍的海洋,可以暢游其中。他多次試圖戒毒,但戒極戒唔到,他總能想出一個完美原因說服自己食番;直至有一天,把毒針打進血管後,昏迷,入廠(這時候配樂竟然是Lou Reed的《Perfect Day》);出院後,對他不離不棄的老竇老母決定鎖佢喺房,用最原始方法令佢遠離毒品——他成功搣甩毒癮。然後,健康的Mark恍如新造的人,到了光鮮整潔的倫敦做地產經紀,過著世人眼中健康進取的資本主義式生活,直至佢班豬朋狗友搵佢參與一宗賺硬的毒品買賣…… 8.二十年前,是甚麼原因驅使我睇《Trainspotting》?是被雜誌介紹吸引:A.Danny Boyle拍攝技巧極度有型;B.片中穿插大量英國經典搖滾金曲(當時正值我學聽歌):C.男主角Ewan McGregor型到痺(還有我自行發現的D.——首次拍戲的Kelly Macdonald靚到爆)。只是點估都估唔到,齣戲給我的竟是如此深邃的人生反思。 9.二十年後,我看到朋友Share的《Trainspotting 2》Trailer,看見那個在二十年前給我演繹了一次生命選擇的Mark,以及佢班別來無恙的豬朋狗友,還有步入中年依然美豔動人的Kelly Macdonald……我感動到想即刻喊出嚟,同時諗緊好唔好撳個Share掣——最後,冇。我專登揀唔撳,在愈來愈多嘢唔到我揀的景況下,我要確保自己還擁有這麼一個微小而卑微的選擇(前設當然是:我選擇了成為Facebook用戶)。 10.有得揀嗎?有,大前提是在一生不可自決下,選擇做一個努力返工以便買樓結婚得閒去旅行散心的人——買邊度娶(或嫁)邊個以及去邊度旅行?全部由你話事。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11-04

有些喜好,我曾經以為永世都不變。例如睇漫畫。曾幾何時的我,每一日都要睇過漫畫先安樂先捨得去瞓;現在,我竟然可以成個月都唔睇半頁漫畫。我大個了。 1.唔睇還唔睇,有一些,還是有追睇。仲有追的其中幾本,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連載——每逢主角出現必定死得人多的《金田一》、唔知個XX作者(XX係乜?自己估吧)幾時先捨得畫埋落去的《Hunter X Hunter》,以及曾被中學訓導主任斥為傷風敗德的校園禁書《蠟筆小新》。 2.諗番,也覺匪夷所思。但當《蠟筆小新》剛剛推出中文譯本時,好大件事,社會上不少肩負道德重擔的超級道德撒亞人,都鬧呢本書意識極度不良,不良在作者借一個天真無邪五歲細路哥的眼耳鼻舌身,展示、宣洩一些成年人才會擁有的性幻想。   3.我不知道臼井儀人係咪咁諗,但我中學時的訓練主任的確咁諗——他特登在早會時間,向全校宣稱呢本漫畫傷風敗德,絕對不適宜我們(公然或偷雞)觀看。 4.我作為一個經歷過會考、自命思想OK成熟的中六學生,睬佢都傻。《蠟筆小新》第一期出版當日,我就立即飛過去好運中心的龍城搶購(龍城,一間已結業的漫畫店,曾經滋養了無數沙田漫畫迷)——補充,我當時是身穿校服的。   5.我有點失望——錯,是極度失望。那些被渲染成嚴重破壞道德的所謂成人情節,好碎料咋噃……更重要是,望住臼井儀人筆下的那些火辣女郎,就算再鹹濕的人,相信都好難激起絲絲鹹意吧。 6.但我依然覺得好睇。好睇在臼井儀人太擅長描寫大人的衰嘢:虛偽扮晒嘢懶係勁恃老賣老(仲有好多衰嘢,不贅了),但在小新面前,這班成年人統統冇晒符——他們的衰嘢,原來只在大人與大人之間才管用,對住小新?小新自有他一套獨有思維,自行把這些大人衰嘢消解——當然更大可能是,小新的5歲腦袋根本盛載不了這些衰嘢(卻過早盛載水著女郎的美以及高叉泳衣的奧秘),根本不明白Why大人要咁鬼麻煩,永遠不能像他本人一樣,有嗰句講嗰句,咁.忠.誠.地.表.達.自.己。小新,原來是一道照妖鏡,照出大人的邪惡和陰濕。當時的我,就快18歲,好想快一點成為大人(以便光明正大公然行入戲院欣賞三級片),但同時又好驚變成大人,好驚變成臼井儀人筆下的那些衰大人。   7.當故事發展下去,臼井儀人塑造了另一班大人——他們都沒有甚麼獲社會認可的地位,當中包括考極大學都考唔入的失敗學生、為了達成開設人妖酒吧心願不惜放棄家庭的中年漢、表面惡死實則以惡死蓋掩孤獨的包租婆……小新卻在不自覺下,分別鼓勵了他們、滋潤了他們——他們之所以能跟小新互動、被小新(唔覺意)感動,是因為他們即使成為牛高馬大的大人了,但還是留著一顆赤子之心。我最最最喜愛的一part故事,「雞飛狗跳莊」篇,小新住嗰間屋因意外冧咗,在等新屋起好期間,搬入這幢名叫「雞飛狗跳莊」的公寓,公寓住了各式各樣的怪人。而怪,不等於壞。 8.或許臼井儀人的最初構思,真的只想畫一個借細路過橋的少少鹹多多趣漫畫,但愈畫下去,卻意外地畫了一幅成人風情畫,入肉地呈現出大人多種面向,好的壞的真誠的虛偽的堅強的軟弱的……而雲集晒卑鄙無恥下流與賤格的,是政客。連載咁多年,日本首相也換了好多個,出現在「小新Universe」的搞政治的人,冇個好人。   9.以前看著《蠟筆小新》那堆乞我憎的大人,我會同自己講:絕對不要令自己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嗰種大人。 10.如今,我已是個中坑。我好想捉住嗰個訓導主任問:露何B仔的小新傷風敗德?抑或嗰班被讚頌為齊心、著晒衫的議員更不適合兒童觀看?不過,個主任晨早移了民。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2016-10-21

 「買呢隻『燃位』呀!」——塵世間竟然有齣戲叫「燃位」咁生鬼? 1.拿來一看,友人睇錯,錯把「撚」睇作「燃」。成個戲名應該是——《社團之撚位》(以下一概以《撚位》代替)。吳岱融導演。 2.時值公元2000年,時間是某個超深夜,大概凌晨2時45分。我和友人習慣約在旺角「南豐」食消夜,貪嗰度食個茶餐就任坐唔嬲;坐夠了,便過條馬路到對面的「正」睇碟——這間舖頭真的單字一個「正」。店裡賣的港產VCD,我唔知正唔正,畢竟當年香港好多Direct to Video的戲,唔慌會有人覺得正。最經典一齣,首選同《半支煙》完全沒有劇情關係的《半支雪茄》。 3.但我倆就是鍾意半夜三更在「正」尋寶,精挑細選一隻VCD,再去友人位於旺角的家細意觀賞。那一夜正好揀中《撚位》。「X!成三十九蚊!」友人慨嘆。是的,這一類戲,盛惠$39絕對稱得上貴。或者你會疑惑,反正都貴,Why唔俾多幾草隆重其事買DVD?我只能說,這類Direct to Video的戲通常不會咁隆重其事推出DVD。 4.前往友人的家途中,他說他睇過吳岱融另一齣導演作品《死亡監獄》,並向我極力推介——問題是,佢冇碟喺手。   5.然後我說,我睇過吳岱融另一齣導演作品《奪命接觸》。一齣主題有關愛滋病的電影。「好唔好睇先?」友人問。其實我真係冇乜印象,唯一有印象是男主角由我OK憎的歐陽震華飾演。「齣戲出發點算係好嘅。」我答。 6.終於到了友人家,即Play《撚位》。除了開場和結尾,故事主要發生在一艘郵輪上(不過取景地點來來去去幾個位,感覺絕不豪華甚至有點寒酸),一班社團中人應邀上郵輪,互相不妥對方,點知輪流被隊冧,究竟誰是真兇?——喂大佬我不是睇緊江湖片嗎?Why會變成一齣沒有金田一的「寒酸郵輪連續殺人事件」(又或是一齣冇女的《奪命狂呼》)?But黃秋生、黃光亮、尹揚明、歐瑞偉都好認真交足戲啊,真的吸引到我和友人繼續睇到尾喎……睇完,我和友人望住對方不約而同講咗句:OK喎。 7.《撚位》是否真如我倆所講「OK喎」?不重要,重要是吳岱融在那個香港電影業衰到貼地直插地心的時候,用一筆肯定唔多(甚至勁少)的Budget,完成了一齣完整而又兼具追看性的戲,為我和友人帶來了一個難忘的觀影/睇VCD晚上。   8.但講堅,以前我唔算特別留意吳岱融——我當然知道有這位小生,在80年代也有睇過他主演的電視劇,但亦僅止於此;到了90年代,他突然走去拍《孽殺》&《殺兄》,這兩齣我睇過一次已覺十分夠皮的三級片(後來的《弱殺》甚至不忍睇落去),我不是衛道之士或超級道德撒亞人,但真的頂唔順箇中部分情節畫面,太離譜嘞,根本由始至終都在凸顯何家駒的剝削和鍾淑慧的被剝削——當然,沒有了這些剝削與被剝削的喪心病狂描寫,就不能激發(和合理化)吳岱融的復仇行為,而我們看在眼裡,亦可能冇咁痛快…… 9.叫我難受是,這一對當年在電視台浮浮沉沉的男女,無奈地要去拍三級片,但無論幾認真去做,當年電影公司的宣傳焦點和多年後我們的回憶重點都只是:男露鳥,女剃毛。That’s all。直至「高天鷲」突然爆紅,好多人才醒覺,塵世原來一直存在著這麼一位好戲的吳岱融——偏偏令人覺得他好戲的主因是:鬧人係雞&殺人不眨眼&連養女都唔放過種種禽獸行為(當然他只是演繹者,而他又演繹到箇中的喪心病狂)……但至少,吳岱融唔覺意地、真真正正撚位了。吳岱融/高天鷲的爆紅,也凸顯了TBB旗下大部分男演員係幾咁不濟,或廢。吳岱融才是不可被取替。 10.最後想同吳岱融講聲:我真心覺得《撚位》OK,而且好想睇傳說中好OK的《死亡監獄》。仲有,希望你們一家三口生活愉快。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2016-10-14

借問聲,如果我第時死咗,骨灰可否撒在信和? 1.如果骨灰真的承載著所謂靈魂,與其永遠屈在那些好悶(而且好貴)的骨灰龕場,不如撒在信和,讓我留守信和直到永遠好了。 2.第一次踏足信和,90年代初。當時我好迷高橋由美子,但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高橋由美子(的Product),好心同學專誠在某個放學後,帶我去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商場。 3.WOW,當我一聞到陣除就好肯定咁同自己講:這將會是我餘生都Keep住行的場所。 4.正如食Buffet有既定步驟,我行信和,一樣有。咁多年來,都是先落地庫——90年代的我,習慣先巡視日本Idol的CD和雜誌,當時有三、四間舖頭專售這類產品,我買開的是《Bomb!》(貪佢夠平,又細本,易收藏),但真正鍾意睇的是《Up To Boy》,顧名思義,就是一本內容專為男孩而設、既健康(Idol們都穿上健康水著)又有益(青春期)身心的雜誌。而真真正正最想睇的其實是《Video Boy》,一本網羅大量一手「愛情動作片」資訊的高級成人影視雜誌,可惜,唔夠膽買囉(不過又真係有買過噃)……這時候,為平息充塞著內心的澎湃鹹意,我會去Comic Box睇美國漫畫。90年代,香港突然興起睇美漫,我唔執輸睇埋一份,但主要睇公仔,啲英文太深。 5.然後上三樓(嚴格來說是二樓,因其中一層是閣樓)——我的頭立即擰向右邊——上到三樓第一間舖頭的櫥窗永恆地展示大批寫真集的火辣封面!天真無邪(就奇)的我從來只敢隔住玻璃,望實那性感迷人風景,始終不敢行入去買番本嚟睇……望夠了望到連自己都覺得唔好意思了,就去中間條巷第二間舖頭,一間叫做「漫畫之森」的舖頭;在這間舖頭,你不會搵到《龍珠》和《叮噹》,而只會搵到花輪和一及丸尾末廣——我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丸尾末廣漫畫,便在這裡入手。我記得店主(抑或是店員?)是一名文質彬彬四眼青年,幾Nice(現址專售日本雜誌,店主同樣咁Nice)。 6.然後落一層去漫畫市場。那是日本翻譯漫畫最興旺的年代,我當時合共追緊十五套漫畫,同時又不停發掘新書,每次入漫畫市場,都必定跌錢……偶然心血來潮,會去賣明星相的舖頭,選購心愛的蘇慧倫靚相。至於一樓(即閣樓),我好少行,記憶中,去親,都是為了Book度假屋。90年代過暑假,梗係(男男女女一齊)去Camp啦。 7.有幾年我少去咗(所謂少去,是一星期才捨得去一次)——翻版碟最盛行那幾年。就算去,三樓有一大忽我都專登唔行過去——成大忽都賣三和四仔。Yes,我鹹,但冇呃你,咁多年來我只在其中一間光顧過一次,而且是陪朋友買(朋友找我壯膽),實在難以置信(到講出嚟都冇人信)。當後來嚴厲打擊翻版,那一大忽舖頭經常落閘,成個Area猶如死城,卻依然殘留著一大陣煙味,散唔去。 8.有人總是說,90年代才是信和最好的時光,如今風光不再;我卻認為,信和根本從來冇所謂風光不風光,而只是一直緊隨潮流,一直是潮流反映和縮影——出面興乜,便自然在信和出現:明星相、翻版碟、格仔舖、Game舖……就連地庫那間專賣日本Idol產品的,現在也因應潮流兼售大量韓星Product。難得是,在被潮流Keep住支配下,場內又總有些比較特立獨行的舖頭能夠繼續開門營業。 9.如果你跟我一樣蒲信和多年,其實已參與了一段發生在香港、但範圍覆蓋日本、台灣、韓國、時間幅度接近三十年的流行文化史。成個香港,唯獨信和,體現了這段歷史。 10.唉!原來已有兩星期冇去信和。信和或許不需要我,但我需要信和,過去的信和煉成了今天的我,這是構成我生命的重要場所。如果香港冇咗信和,你不如一刀捅死我。 (寫這一篇,全因看到一條短片「香港.信和中心と旺角の電気街 1994年 Sino Centre and Mong Kok - Hong Kong 199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BA22yrkZg&feature=youtu.be,附圖統統cap自呢段片) 01:只要你在90年代行過信和,一定見過呢張酒井法子海報(不排除你甚至想據為己有)。 02:一到三樓,頭擰向右,嘩! 便是這一個性感迷人的櫥窗。 03:飯島愛,一個代表了90年代的名字。 04:除了信和,當年銅鑼灣中心和彌敦道近弼街的一幢大廈也有漫畫市場。那時候,港漫興盛,日漫輝煌,美漫新興。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9-30

記憶很奇妙。那一天,我嗌了一份蛋治,然後一個久違的名字,突然在腦海閃現。
 1.是你,尼古拉斯蛋治——Sorry,是尼古拉斯基治。但我就是鍾意私底下叫你做尼古拉斯蛋治(但其實我更鍾意叫你做尼古拉斯賓治)。 2.我尊重你,叫番做Nicolas Cage。但我尊重你,你有尊重自己嗎?你近五六年(甚或更早時間)拍落嗰啲究竟係乜鬼嘢嚟?最慘是,從表面睇,竟然不覺你在hea做(可能我渣所以睇唔出啦),你還是落力地演……實在令我呢個曾幾何時的「蛋治迷」心有戚戚然。 3.回到1995年,你演了震撼我一生的《Leaving Las Vegas》。那一年,我好年輕,而且只飲薑啤,尚未明白哀莫於心死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心理狀況,但看著你演的那個對生命死了心的角色,由頭到尾keep住飲酒,飲到天昏地暗,飲到明日世界終結時,而身邊又好彩地有一個同是天涯淪落人Elisabeth Shue陪你,陪你飲到生命最後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點——現實原來真的可以把一個人折磨到如此境地,而這又全賴你入肉兼入骨的演繹。 4.唔知點解地,當一個荷李活男演員紅咗,就例牌變做動作巨星。做了影帝的你,接拍米高卑的《The Rock》成為救國英雄。當年米高卑尚未太沉迷爆炸,《The Rock》固然也有爆炸,但不像後來那些《變形金剛》般係又爆唔係又爆總之keep住爆,爆戲和文戲保持著一個平衡,你依然有戲可演,演繹了一個明明溫文爾雅偏偏臨危授命拯救國家的科學家。蛋治,唔怕話你知,這是我90年代最喜愛的荷李活動作片。 5.你真正嚇驚我的是《Con Air》。其實齣戲冇乜嘢,不過是另一齣標榜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動作片,總之有驚無險,男主角必定最後無事,問題是你個造型實在好出事——全程一件白色背心襯一條洗水牛仔褲我尚且頂得順,頂唔順是那一把(有點乾旱的)長長秀髮,嘩大佬,我知你控制不住逐步上移的髮線,但都唔使留個咁嘅髮型來展示自己是多麼的留戀頭髮吧,我甚至想衝入銀幕車你一巴。 6.Yes,一個成功演員,是能夠演繹各類型角色,但不代表同時能夠駕馭各種造型。所以我一直慶幸,或感恩(其實我好憎寫感恩),你做唔成超人——尤其在多年後有幸(定不幸?)睇番閣下那些試穿超人戰衣的珍貴圖片,我只想到兩個字:該煨。 7.但你係勁嘅,勁在有能力駕馭不同類型不同個性的角色。你可以是《City of Angels》裡為了Meg Ryan而決定墮入凡間的深情天使(即使齣戲渣過原版《Wings of Desire》十萬倍);你可以是《8mm》為了一個失蹤少女而不惜深入地下色情電影世界的忠厚私家偵探(即使齣戲到中段開始失控);你更可以一人分飾兩角,在《Face/Off》分別完美演繹極度狂妄Criminal和深情沉鬱FBI(《Face/Off》咁好睇,你居功至偉)。 8.有一個角色,我更認為只有你才演得到(而且演得好)——《Wild at Heart》那個暴躁狂野卻又溫柔細心,而且仲隱隱然有份脆弱墊底的男子,我不知道你怎樣揣摩和演繹這麼一個超複雜角色,但你給我的感覺就是:你不是在演,你根本就是這男子,你真的進入了角色之中,跟對方同呼同吸。這是David Lynch芸芸作品中最狂野迷人的男子。 9.How many special people change?How many lives are living strange? 10.你的90年代是無比精彩,90年代之後的你是幾咁……我都唔識形容了。你的私生活,其實關我蛋治,我關心的只是,你幾時才捨得唔再拍嗰啲唔知乜鬼嘢嘅戲?再做番一場好戲俾我睇?最多你下次來港買玩具,我請你食蛋治、飲雜果賓治。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9-23

塵世間有邊個唔辛苦?唔通下下都開PC喊俾人睇咩。   1.酒井法子辛苦嗎?我唔知因為佢冇講——看見她那批久違水著照,我戥佢辛苦。 2.1986年,15歲出道(你15歲時做緊乜?我應該是煩緊能否原校升讀中四),好快成為當紅Idol,但光芒,好快又被其他新冒起、更後生的女仔掩蓋;好彩,90年代中,在野島伸司力薦下先演出由佢編劇的《同一屋簷下》,再接拍《星之金幣》——估不到,在Idol的窮途末路,酒井法子憑藉賢淑的小雪和善良的倉本彩,突然攀上事業頂峰。而我最記得始終是:她主唱了《電影少女》主題曲《うれし涙》——我實在太鍾意《電影少女》,鍾意桂正和筆下的美女,鍾意桂正和那些直迫三級但又永遠停留在二級半邊緣的畫面……原來桂正和本人極愛酒井法子,天野愛子根本就是酒井法子的投射、化身。 3.然後酒井法子同嗰個乜鬼高相祐一奉子成婚,歸於平淡——直到2009年被揭發吸毒,過住辛苦建立的一切,乜都冇晒,甚至傳佢為了錢,要去拍AV。結果在出道30年後,45歲的她穿上(極似內衣的)水著,對鏡頭微笑著。我不知道她感受如何,而我只覺:張張皆辛苦。   4.不少日本Idol勉救事業的唯一方法:剝,分別是剝幾多。像三浦理惠子。她原本是CoCo(最靚嗰位)成員,在1991年便快人一步推出了Solo Album《Belong to You》,我有買,Well,實在談不上有唱功,但迷戀Idol,從來都不理會唱功,請你們明白(而我早就明白)。 5.我更加明白,Idol生命短暫也虛幻。當她到了29歲,她還是選擇把衫除下,推出寫真集。我冇買,亦冇睇。如果人生在世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也應該有所睇有所不睇。好多年之後,在某齣日劇瞥見她,做一個大配角。43歲的她,好美。 6.還有高岡早紀。1988年出道的她,沒有標準Idol美貌,卻有一種出塵味,可惜,再出塵,還是老早就要把胴體暴露於塵世……好彩,冇做Idol後,她的演技終被讚賞,像她和中山美穗合演、改編自山田詠美原著小說的話題日劇《賢者之愛》,我看見高岡早紀辛苦磨練出來的精準演技。   7.對比三浦理惠子和高岡早紀,新島彌生注定是場悲劇。1992年出道,17歲,以100%的清純吸引了大把人(包括我),但出了兩隻碟後就無以為繼銷聲匿跡直到1998年——我在信和赫然見到她推出了一本(標榜裸體的)寫真集,我崩潰,崩潰到忍唔住在人來人往的信和迴廊大吼一聲:「點解~~~!」冇人答我。不久之後,她全面退出,至今。她的存在,就只能像我那句(冇人答我的)「點解~~~!」,注定徹底消散。 8.如果你問我我在90年代最愛邊一位Idol?——高橋由美子。   9.我是第一眼望見她就立即愛上(唔好問點解,連我都唔知點解)。她的單曲《Step by Step》、《Fight!》、《元気!元気!元気!》,都是陪我辛苦捱過會考的打氣歌。在現實中我從未見過一個女仔是稱得上既活潑又可愛,高橋由美子就絕對配得上有餘。但活潑可愛都是期間限定的形容,當她由少女走到中年,伴隨她的就只有「劣化」——她Keep住被指樣貌劣化。直至去年,終憑一輯寫真挽回一點點聲勢;而在拍攝前,她甚至努力地健身。我不知道她要向世間證明甚麼,又或,只是想在人到中年時,同自己打吓氣而已。 10.回看以上多位日本Idol的半生緣,我是真的感到她們嗰份掙扎求存的辛苦、痛苦——即使她們從沒有特登同我講,也沒有哽咽、咇滴眼淚後轉身就走,就算一度走入歧路,依然堅強活著,在面對世人殘酷目光閒言閒語下堅強活著。祝妳們生活偷快。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9-15

突然鍾意一個人,有時候,真係沒有原因。就像我對Sammi。 1.屈指一算,由90年代初至中,佔據我心的女星其實唔多,當中包括:周慧敏、王菲、蘇慧倫、王馨平、高橋由美子、淺香唯(爭兩個字的淺倉舞是90年代著名AV女優,亦我所冧也)、三浦理惠子(個名幾乎一樣的三浦惠理子則是現役AV女優,非我所欲也)、新島彌生、牧瀨里穗、Winona Ryder。冇呃你,兩隻手,數得晒。 2.Sammi未能躋身十大。不過,都排第十一吖。 3.由她一出道,我就有聽過吓她的歌睇過吓她的劇,但就是冇買過吓她的碟。唔知點解地,初出道的Sammi一直未能攻陷我(當然,能否攻陷我其實毫不重要)。 4.直至1992年,《火熱動感lalala》個廣告一出(有關呢隻堪稱香港開埠以來最好聽快歌的軼事,請參考番「浪漫月巴氏睇90s」第一篇《還記得我們曾經火熱動感地打開天空嗎?》),大鑊,從此便有把聲,Keep住在我腦裡迴盪:Sammi好好好好好正吖!然後我就像一個成功撞邪的人,由「對Sammi冇乜感覺」變成「對Sammi好有感覺」……這個轉變,再經《Chotto等等》催化,內化成一個我都唔知點去形容的概念,一個揮之不去的概念——我.鍾.意.Sammi。 5.於是,《鄭秀文的快樂迷宮》成為了我人生中首次用(捱餓多日辛辛苦苦慳慳埋埋的)零用錢購入的Sammi作品,而為隆重其事,仲專登買CD。順理成章《Chotto等等》是我最想聽的曲目,想聽到試過連loop廿幾次都嫌未夠(但隔籬屋嫌夠,公屋單位,一家播歌,多戶受惠);對我來說,成首歌最高潮位肯定是臨收尾時,當Sammi以極高音唱完「情話寧願你分批講給我聽聽」後連氣都未唞啖就立即以更高的音大嗌:「呀~~~~!」嘩我真係亢奮到猶如核爆!事隔多年,當我為了打這篇稿而專誠聽番呢隻歌,即使已經不再年少無知少不更事,但依然有種莫名亢奮,亢奮到想放開一切不再打稿…… 6.我可不是那種買一隻碟只會聽一隻歌的人,好彩地,《Chotto等等》以外,《快樂迷宮》收錄的其他歌都好聽(注:十首歌中,八首是改編歌),像《怎麼愛得這樣傻》、《痴心等待》以及《衝動點唱》等等。《快樂迷宮》是1993年6月的事,估唔到半年後的12月因為《大報復》呢隻「新曲 + 精選」,我再一次擁有《Chotto等等》……新歌方面,有《大報復》和《叮噹》,我偏好《叮噹》(後來才知《大報復》是本地製作《叮噹》是改編歌),尤其欣賞Sammi用其獨到的咬字將「叮噹」唱成「癲噹」,相當crazy。精選的舊歌,有改編自陳淑樺《夢醒時份》而不比原版輸蝕的《思念》、哀怨背後潛伏激情的《Say U’ll Be Mine》,還有我最最最最最鍾意的《娃娃看天下》。(「新曲+精選」絕對是香港樂壇最攞命和掠水的發明,結果一年未夠,1994年10月又推出《時間 地點 人物》新曲+精選) 7.《Say U’ll Be Mine》和《娃娃看天下》都來自她的第三張專輯《Never Too Late》,一隻封套個Sammi被認為影得太成熟的專輯(當時的她才不過廿歲咋,卻被裝扮成一個將要去Ball的落寞貴婦),我後來買番,才發現這張專輯比起《快樂迷宮》更得我心。 8.而最得我心的90年代Sammi專輯其實是1995年《其後》,一張冇乜宣傳的專輯。當時Sammi已轉投華納,《其後》是她華星年代最後一張作品。內裡再沒有那些要你一聽就瞬間入腦的快歌,也沒有好張揚地要成為Hit歌的曲目;成隻碟,卻有著一份迷人的低調。壓軸一曲,《再見》,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9.其後的事大家都好清楚,《捨不得你》和《放不低》讓她正式成為天后。我鍾意Sammi的時間也到此為止。原因?冇乜原因。 10.不過世事嘅嘢話唔埋,可能聽日我又鍾意番都未定。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9-09

有些人的離去是悲劇,有些人的存在也注定是悲劇。只是我們不能決定誰去誰留。   1.「我要自己獨唱一次,你哋唔好加把嘴。」聽得出同學嬲嬲哋。佢咁講,是因為佢剛才正在唱《追》,但好衰唔衰唱到副歌「一追再追」時,我忍唔住拎起支咪唱埋一份,同學可能嫌我把聲蓋過佢把聲,或我把聲衰過佢把聲……諸如此類啦。那是1995年,地點是沙田富豪花園商場內的前衛卡拉OK。我讀緊Year 2。   2.那年夏天張國榮推出了《寵愛》,以國語歌為主的專輯。這是他在1989年宣布退出樂壇後,事隔6年才推出的專輯。以我所知,有唔少同學朋友都只是為了一首《追》而去買《寵愛》。   3.我冇買。不是我不喜歡《追》(唔鍾意都唔會甘冒被鬧危險唱埋一份啦),而是《寵愛》給我的感覺——純粹將哥哥主演的電影主題曲湊埋一齊而已。我不滿足,我認為標誌著哥哥復出的專輯不止於此。   4.好彩,1996年哥哥推出了《紅》。我不知怎去形容這專輯給我的震撼,只知道我係咁Keep住聽,聽之餘仲Keep住睇那些MV——撇除那些電影主題曲《有心人》、《談情說愛》MV只是將碎濕濕電影片段剪埋一齊,其他的,都是專誠去拍,而且仲專誠拍成具有故事性,不是就咁影住哥哥行行企企就算——當然,哥哥行行企企絕對比那些阿豬阿狗行行企企好睇。   5.《紅》和《偷情》以上下集方式,說了一段秘而不宣其實大家心知肚明的「橫跨雙性兩男一女三角孽緣」;《怨男》則拍下一堆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男人,高矮肥瘦懶型甩漏乜都齊,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內心深處原來都埋伏著無比妖艷。Yes,職業階層身形樣貌等等外在嘢,都不能掩飾你真實潛藏的內心,只爭在有冇機會釋放。   6.而我翻炒得最最最最最多的肯定是《怪你過份美麗》。MV角色,三個:哥哥飾演的唐寶明、馬詩慧的女上司、舒淇的Office Lady。場景,Office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新入職的唐寶明,好快就俾女上司睇中,然後……你明啦。因唐寶明「表現」優秀,好快升職,仲威到有房坐,這時候遇上了新入職的Office Lady,荷爾蒙作祟,二人初則曖昧繼而(搞埋)一齊,點知好唔好彩地,被當日捧佢上天的女上司撞破,唐寶明惟有無奈辭職,大好前途就係咁,衰在兩個女人(及自己的荷爾蒙)手上。最後一幕,唐寶明滿腔憤怒,忍唔住對鏡頭舉中指(不過打咗厚格)。故事其實老土得不能再老土,但一改由哥哥和舒淇真身演繹,WOW,好睇到爆!   7.哥哥的80年代精彩,90年代繼續精彩,而在精彩的同時,他嘗試了一些新唱腔(你不妨細聽、比較《紅》和《側面》這兩張相隔7年的專輯),也透過歌詞和MV,開始訴說一些過去還有偶像包袱時不會及不敢說的東西。當大部分同行還在扮一個偽人時,哥哥不只是個純粹執行別人意思的表演者。   8.同時我們看到他演出了很多經典角色:《阿飛正傳》對鏡自憐自舞的旭仔、其實在《家有囍事》比起周星馳更好笑的常騷、把無窮妒意屈在心裡全程Keep住內斂的西毒(西毒比起《東邪西毒》其他角色都難演)、《色情男女》那個在三級片找回人生意義的潦倒導演阿星、《霸王別姬》為愛斷送一生的程蝶衣……   9.其實仲有一個角色是我極度佩服——《錦鏽前程》的林X榮,一個道義擺兩旁利字擺中間的市儈經紀,哥哥全程就在演一個著住西裝的斯文敗類,在錢與女人之中打滾沉溺,到最後一刻才冒出水面,醒覺。這是一齣OK少有的香港電影,用上好易淪為婆媽劇的故事,不幼稚而相當實際地訴說友誼的真實。   10.其實可以繼續寫落去,但冇位了。最後我想說的是:有些香港藝人,無論拍過幾多戲出過幾多碟攞過幾多獎,由始至終都只是討好大家的藝人,哥哥卻是一位將個人生命意志貫注表演之中的藝術家。如果2003年可以當乜都冇發生過,由頭嚟過,你話幾好。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9-02

兩個問題:1.梁朝偉唱歌好唔好聽?2.梁朝偉戴鼻環好唔好睇? 1.瀟瀟灑灑的給我瀟灑的相機——吓?相機?相機點瀟灑法? 2.Oh I’m so sorry,不是「相機」是「上機」。這一句來自梁朝偉名曲《一生一心》。 3.唔知點解地,梁朝偉唱歌總是令我感到怪怪哋。像他第一首名曲《朦朧夜雨裡》,每逢唱Live,硬係覺得他入慢了半拍或四分一拍——總之就慢咗啲啦,但聽得多,又覺得,入慢咗又點啫?好大問題咩?冇計,因為唱的是偉仔。我自細就鍾意偉仔——全因《新紮師兄》的杰仔。我不知怎樣形容當年《新紮師兄》給我的震撼,而我萬料不到,梁朝偉唱歌給我的震撼,竟然是《新紮師兄》的十二萬倍。 4.嗱嗱嗱我唔似其他人咁,覺得梁朝偉唱歌難聽,我只是覺得怪,一種好難形容的怪,一種愈聽下去會慢慢習慣甚至迷上的怪。 5.怎樣才算唱歌好聽?曾幾何時,有人把喉核好似有靈性咁識得郁上郁落,視為唱歌好聽的附帶表象;也有人認為,唱歌稱得上好聽的歌手,就是無論聽錄音帶/黑膠/CD抑或現場,佢把聲都要一樣。以上,一概被統稱為唱功。 6.那麼梁朝偉肯定冇乜唱功。我好似從未見過他唱歌時喉核會生性地郁上郁落。而聽他唱現場,又同錄音室版本唔多同(例如唱《朦朧夜雨裡》硬係好似入慢咗)。 7.離奇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出過多張專輯。不計1993年的粵語精選《難以忘記的你》,同年就先有張國語大碟《一天一點愛戀》(係呀,一個被認為唱廣東歌都唱不好的人竟然挑戰國語歌);跟住,1994年,《重慶森林》上映那一年,直情出夠三隻你歎,《一生一心》、《為情所困》、《日與夜》(《一生一心》是EP)。而自小就鍾意偉仔的我,自然三隻買晒!尤其愛《一生一心》和《為情所困》——歌暫且不說,單是封套已經無可抗拒!《一生一心》上的朝偉大頭,幾執頭髮在有點偏色的情況下,有意無意間垂在他雙眼之間,心心眼!《為情所困》,不玩大頭,玩一格格電影菲林,格內除了他,還有周嘉玲——兩位就像在重演《重慶》中的激情,心心心心眼!我可以好大膽咁講:即使以今時今日目光去看,這兩個封套依然經典,依然贏晒市面上九成廣東專輯封套(嗰九成簡直完全喪失美學觀念的核突噁心示範)。 8.咁,啲歌呢?Well,歌曲本身,其實都是很典型的中慢板情歌套路,但全仗朝偉的深情和深情及深情,每一首,都被add了無盡的深情value,明明再直白再冇嘢的一句歌詞,由他去唱,定必化成情深的一句:《為情所困》的「這一生為情所困/只為當初妳的心太真」(你睇,強如朝偉都會為情所困!);《一天一點愛戀》的「一天一點愛戀/一夜一點思念/給我一句真的誓言/讓我可以期待永遠」——把聲已夠深情,睇埋個MV,全程就咁影住朝偉獨坐木凳,Keep住把不羈的髮揈嚟揈去,有時又含吓條頸鏈……最後,望住你,甜笑,完。連性好AV的我都被打動。 9.要唱live時,朝偉就以一身當年的我難以名狀的時裝風格示人(後來才知道源自Grunge),而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勁的是:他.戴.鼻.環。今天回看,你或者會笑,但在當年,是多麼的出類拔萃驚世駭俗——連四大天王都冇個敢戴。可以說,90年代的朝偉以歌聲和衣著(別忘記他還有著裙!),創造了一個只有他自己才carry到handle到的歌手形象。前無古人,也應該後無來者。 10.回到一開頭兩個問題。1.好聽。好聽不基於喉核識唔識郁呢啲門面嘢,而在於看不見的感情,我們是聽人唱歌而不是聽machine唱歌。2.好睇——肯定比你同我以及大部分男歌手戴得好睇。 (9月4日投票日,且讓我借《朦朧夜雨裡》憑歌寄意:在朦朧時局裡,這一票怎可是但~)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6-08-26

里約奧運閉幕典禮上的一場交接儀式,睇到我興奮到呆——因為太驚豔,我興奮到霎時間反應不來。 1.到了知道儀式的音樂監督原來是椎名林檎,由興奮變成亢奮。 2.但那一刻我未必知道椎名林檎在儀式中所選用的歌曲有甚麼意涵,但總之一聽到佢個名,就自然亢奮起來。 3.她的名字總是令我聯想起好多,而通常是她的專輯封套、MV裡的形象——這些,都是亢奮之源。 4.她首次令我亢奮的是《歌舞伎町之女王》。單曲推出的年份,1998年,當時我已經把所有聽歌Quota,奉獻晒俾英美搖滾(Why會變成咁?請睇番上星期那一篇「浪漫月巴睇90s」),結果是:廣東歌,冇聽;J-Pop,都冇——而且印象中當年「小室系」(即由小室哲哉主導及構成的音樂風格)還在大行其道,但基於個人問題,我真的完全接受唔到呢種大量結合電子舞曲的流行音樂(我尤其驚TRF,點知一寫到呢三個英文字時,腦海就不期然浮起嗰隻《Boy Meets Girl》,夢魘吖!)。   5.但《歌舞伎町之女王》,是完全另一回事——不電子之餘,還有點刻意的舊——一種向過去日本靠攏的舊,但又不是在唱演歌甚或模仿演歌(也不是上世紀70年代承繼了演歌風格的那一種流行曲),而是相當現代地去重塑的舊。 6.有這種感覺,好大原因是我第一次聽《歌舞伎町之女王》,是透過MV。先撇開林檎那個誘人的造型扮相(以及那個Keep住郁嚟郁去,卻又總是有意無意Focus在佢胸前的鏡頭),集中睇其他嘢:拍到嚴重偏色的污糟日本小街,有細路在明目張膽屙尿,鏡頭一轉又有個著住和服的女人在餵奶,再配合那些間唔中閃現的詭異字款——成件事,令我立即諗起:江戶川亂步筆下的大正年代、丸尾末廣描繪的感官世界、荒木經惟鏡頭下的新宿街道……當中,完全不含有任何代表&象徵90年代日本的時尚事物,反而統統都在呈現一個消逝了、帶點詭異獵奇味道的舊日本。而林檎置身其中,竟然夾到核爆。   7.問題是,在那個「小室系」盛行的型格年代,又有幾多後生仔女仲會咁特立獨行情迷那個(有點詭異的)舊日本風格?Yes,這就是成個MV最冒險的部分,再配合埋首歌不正常的悲哀沉淪主題,塵世間又有邊個初出道歌手會咁做?偏偏,林檎就敢做,仲空前成功。 8.我們都知道《歌舞伎町之女王》是她的第二首單曲,(基於唱片公司的安全商業考慮下)第一首單曲是《幸福論》,由音樂到主題都「輕」得多,MV的處理也似乎較切合一個初出道創作歌手,只是她還是違和地穿上了一套校服,擘大喉嚨,以毫不清純甚至有點吵耳的方法高呼她的「幸福論」。我是先聽/睇《歌舞伎町之女王》,才去搵番《幸福論》聽/睇,更加肯定了一點:她一開始就在違和地,將好多本來擺明衝突的事物錯置在一起,但我們聽落望落,又會變得好融和。而這一點,也被她一直沿用下去,產生了大量「咁都俾妳諗到」的歌與形象。而我承認,我當初絕對是因為MV,才去留意她所寫所唱的歌。   9.睇番資料我們都知道,椎名林檎自小就想唱歌,但父母反對,她一意孤行;她往往用(唔係個個後生仔女都識的)詞語和典故入詞,因為佢鍾意,懶理你哋識唔識;她的型,除了形象,更主要是她忠於自己的特立獨行。由1998年至今,你從不覺得她在食老本,反而持續地令世人亢奮。這是她真正強勁的地方。 10.(最後。我一直覺得椎名林檎個樣有啲似——Sorry,係好似恬妞。我一直覺得恬妞好靚,所以呢,也變相覺得椎名林檎好靚。以上秘密我擺咗喺個心好耐,Yeah。)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2016-08-19

如果每個人到臨死一刻,都可以搵到五、六件原來影響了他/她一世的事,那麼,影響我的其中一件肯定是:我喜歡了Oasis。   1.回到1995年。三段分別由聲音構成的回憶。 2.暑假某日,旺角荷里活購物中心。這個以整西裝馳名的中心,其實我從未踏足,某一天心血來潮,心諗不如上去打個轉,轉到某角落,聽到有間CD舖正在大大聲地播一首英文歌——但我唔知乜歌,只覺嘈得嚟又幾啱聽噃,偏偏容易害羞的我唔好意思問老闆,就此別過。後來才知道那首歌是Oasis的《Champagne Supernova》。 3.10月某天,中文大學范克廉樓Coffee Corner對出那個小停車場,搞咗個唔知乜活動,有攤位賣嘢,有一個OK型的男仔邊彈木結他邊唱歌,唱英文歌。 4.同一天,企我隔籬、距離整整一個身位的她幽幽地說:「咦,《Wonderwall》喎,我好鍾意Oasis呢首歌。」哦~原來她鍾意呢首叫《Wonderwall》的歌,而唱的人(單從一個英文名霎時間好難判斷是人名還是樂隊名)叫Oasis。這是一個好好好好好重要的資訊——我想追她,但一直找不到一個共同話題…… 5.於是,我同自己講:我鍾意《Wonderwall》,我愛Oasis。 6.然後自然是去買有收錄《Wonderwall》的那張大碟——一種奇妙到恍如撞邪的感覺出現,好好聽呀!而且跟我聽過喜歡過的廣東歌都不同!難道這就是搖滾的力量? 7.因為Oasis這張《(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我知道了當時英國正在流行Britpop,一種(慎終追遠地)向過往英國結他音樂取經的音樂風格,沒太大開創意味,卻是對90年代初美國Grunge風潮的一次重大反擊,是英國搖滾找回、再次確立自己地位的行動……以上都是我在音樂雜誌上讀到的,Yes,因為一隻大碟,我迫自己睇書去認識過去從來冇諗過要知的90年代搖滾發展,而其中一本(及唯一一本)重要中文參考書,就是《音樂殖民地》。多謝袁總。 8.當我把Oasis這隻碟聽到識背了,自然想去聽其他的。1995年,被英國傳媒稱為Britpop兩大陣營Oasis與Blur之大戰,於是就去買Blur同年推出的《The Great Escape》,但發現唔多啱聽(注意,我聽歌,一開波只會單純聽旋律編曲,歌詞講乜有甚麼意涵,我是後來才知道的,才明白Blur的歌詞比起Oasis迂迴複雜)。接近癲咗的聽歌欲望,令我再買了其他(被撥入)Britpop(這派別的)樂隊在同一年推出的專輯:Pulp《Different Class》、Radiohead《The Bends》、The Verve《A Northern Soul》、Gene《Olympian》、Elastica同名專輯等等,而大鑊在,當年冇YouTube亦冇Spotify,沒有試聽這回事,即使沙田開了HMV,也不是隻隻都擺出嚟俾你聽過啱喎先俾錢(OK我知可以拎隻碟俾staff播俾你聽,但我天生害羞嘛),以致每次拎起隻碟埋去俾錢,都是一次可大可小的冒險。好彩,上述冒險都無驚無險。 9.但我當時最鍾意的始終是《(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我都唔知點解,可能是鍾意Liam那種(模仿Mick Jagger)刻意拖長尾音的唱法,可能是鍾意Noel寫的曲(黐線,首首都好聽到爆),但肯.定.不.是文首提到的那個「她」——(因為知道「她」心有所屬)我好快就轉移目標,「她」,只是我《1995開始學聽歌》這故事的一個MacGuffin(MacGuffin係乜?請參看我在2013年寫的一篇文《梁粉以外,主導你和我的另一種粉》,可在《am730》官網搵到)。 10.咁啱得咁橋。寫到最後一段,剛好播到《Champagne Supernova》:How many special people change? How many lives are living strange?——21年後聽番呢兩句,感慨。 月巴氏~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