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咁叻 - 謝憶珠
2016-12-15

每年聖誕節都是荷包大出血的日子,作為父母,尤其是我這些子女年紀還小的媽媽,更要忙於準備他們送給朋友仔的小禮物。我一向不建議無謂的花費,加上香港很多小朋友確實幸福,要甚麼有甚麼,甚至擁有的遠遠多於他們要求,因此我過時過節需要買小禮物的話,都會幫襯一些社企,至少給我自己一個有意義的理由去消費,加上我最怕屋企多雜物,因此送給別人的,也通常會選擇一些食得落肚、不佔空間的東西,曲奇餅這些小食正正是我的首選。今年有不少社企推出聖誕曲奇,例如東華三院的iBakery、明愛天糧、匡智會及鄰舍輔導會等。曲奇的種類由四、五塊小禮盒裝價值20元左右,到百零蚊一大盒的都有選擇,全部配以精美聖誕包裝,而且這些曲奇都由智障人士親自製造,我通常都會在送禮的同時,附上一份機構的小單張,介紹這班背後的製作團隊,不失為一個教育小朋友的好機會。 聖誕襪也是一個帶給小孩子不少夢想的聖誕必備裝飾。小時候總是幻想著聖誕老人何時出現,偷偷的把聖誕禮物放到襪子中。如果你想為小朋友製造這些驚喜,同樣可以選擇一些社企的產品。新生精神康復會與本地著名設計師又一山人合作,與一批精神病康復者合力推出紅白藍聖誕襪,內附果汁和糖果等小孩子至愛,掛在屋企又的確幾有本地特色;另外救世軍恒安綜合康復中心也推出了紗織聖誕襪,讓你在家中盛載著聖誕氣氛。此外,明愛藝坊和香港聾人促進會也推出不同聖誕禮品如吊飾和聖誕卡等。大家想過一個有意義的聖誕節,其實好容易!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2016-12-08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已經成為香港一個聞名的去處。本地不少人去過,連外國旅客也慕名而來。我一向都認為自己「膽生毛」,但當我第一次進入這體驗館時,也感受到甚麼叫恐懼。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環境,原來我們視之為「天生」的視力,一下子失去後那種無助的感覺是非常強烈。活動接近一個小時,由一位視障人士帶領參加者完成整個旅程。我認為這個體驗館最成功之處,就是構建了一個「盲人比健全人士更強」的環境。在這黑漆漆的館中,沒有盲人的引領,我相信我摔倒了不知多少次,更莫說可以找到出口,逃離黑暗。在旅程的最後部分,視障人士會跟你坐下對話,帶領我的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後生仔,他說他初中時一次發燒,奪走了他的視力,之後沮喪了好一段時間,再重新學習和適應如何與黑暗共處。這個過程令你放下成見,體會盲人的非凡能力,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如果你今個聖誕未想到節目,可以來個反傳統,試試在黑暗中歡度佳節,一試「黑暗中對話」推出的「暗中聖誕大餐」。我從來未試過在漆黑中進食,因此無法想像這感覺到底是新奇或者恐懼。桌上的食物沒有賣相可言,只憑你的味覺、觸覺和嗅覺去品嘗。除了與你一起進場的朋友,你也會與其他人共桌,但這種「搭枱」其實也很虛幻,因為你根本看不到對方,而大會也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認識新朋友。順帶一提,「黑暗中對話」是一間社企,過去7年共聘用了約100位視障人士在黑暗中帶領體驗活動,讓他們以另類方式發展所長。因此這個在黑暗中度過的聖誕,其實是充滿了生命的光亮!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周四刊登

2016-12-01

我早前參觀了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訓練的中心,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貨倉,放置了大量塑膠水果、餅乾空盒、汽水罐等。一班學員正在埋首苦幹,手上拿著貨單,小心翼翼把不同貨品放進手推車和紙箱。他們有些是自閉症患者,有些是過度活躍症,亦有一些智障朋友。這個貨倉是訓練場地,學員完成培訓後,便可以到真正的貨倉工作。 這個名為「企業掛鈎計劃」的項目,由明愛樂務綜合職業訓練中心與商界企業合作,希望通過深入了解個別企業的需要和實際工作環境,模擬和重建整個工作間,讓學員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下工作。以他們與便利店7 Eleven的合作為例,除了有貨倉外,中心亦把便利店的執貨流程、編碼等融入訓練中。負責這個計劃的Nicky說:「由於這班學員的理解和適應力較低,如果訓練時一套,入職時又一套,要他們變通比較困難;相反,他們的耐力一般都很高,不抗拒重複性的工作,只要給予貼近實際工作的訓練,他們入職後很快便上手,而且可以保持工作水準。」 中心亦會在學員工作期間給予支援,與企業一同解決問題。「有時自閉症朋友只會明白語句的表面意思,例如主管講一句『大家俾心機,做快啲!』學員便會不顧一切全速工作,把工作質素拋諸腦後。這時我們便會介入,了解雙方的想法,逐一解決問題。」 中心已訓練和派出20多位學員在7 Eleven的貨倉工作,他們表現出色,部分更獲晉升。又一次說明企業只要用心配對,不但可讓殘疾人士發揮才華,也可為公司帶來一班穩定員工!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2016-11-24

上星期談及不少上市公司都忙於準備「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報告中亦要求公司交代有否提供平等機會和多元化等的僱傭政策。講到這些法規以外的善舉或德政,不少人都嗤之以鼻:「呢啲大公司先做到,有錢有人手!」事實上只到你有心,無論公司幾細,都可以包容和接納不同僱員。 位於觀塘的外賣餐廳泡泡樹,只有6位員工,其中一位是自閉症人士。餐廳高峰時有4間分店,一共聘請過10位殘疾人士,亦包括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等。餐廳東主譚熙龍坦言,起初聘用殘疾人士是由於飲食業請人難,於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態向社工了解。後來與殘疾人士一同工作後,發現他們普遍紀律性高,而且十分忠誠,正好適合人手流失率高的飲食業。與大企業在聘請殘疾人士方面比較,阿龍認為各有利弊。「我們細公司當然沒有大企業的設備或配套那麼好,餐廳沒有斜台,那便不考慮輪椅人士;我們沒有資源教同事手語,那便不請聽障人士。但反過來我們的工作重複性高,適合專注力較強的自閉症或輕度智障人士。其實只要花心思配對,一定可以找到合適的殘疾人士去履行你所需的工作。」身為老闆,他可以提供不同調配,給殘疾僱員彈性上班時間,而且他親自培訓,一方面更了解他們所需,另一方面也建立好榜樣,讓其他同事更樂意與殘疾人士共事。「其實殘疾同事亦都改變了其他同事的工作態度,人家身體有缺憾,但是都準時上班;他們起初對不同工作猶如一張白紙,不斷練習,做到比你純熟,其他同事都不好意思hea了。」 只要用心配對,公司大小根本不是問題!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2016-11-17

像我這些從事上市公司企業傳訊或投資者關係的,相信都開始忙於籌備港交所即將推出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簡單而言,從明年1月1日開始,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在年報中披露它們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企業管治等範疇的表現。過往這些年報給予別人的感覺是一堆堆的數字,數字中所交代的是銷售、費用、盈利等。不對嗎?上市公司就是要賺錢,就是要向股東交數,就是要令股價上升。如果你只有這個想法,實在太out了!多年來我見過不少投資者,他們的問題由單單針對數字,到今時今日不少人開門見山問:你公司在環保方面的表現如何?你點樣遴選董事會成員?你公司的僱傭政策係點?因為大家都明白,只有「有良心」的公司,才稱得上有長遠發展,不會令股東的錢一朝喪。   有見來勢洶洶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有些上市公司開始「搵嘢寫」。從來沒有企業義工隊的,滾水淥腳的招攬同事做義工;有的公司立即把辦公室的照明改為LED光管,表示自己為環保出一分力。慶幸我公司在這些方面過往都有很好的表現,不需要我去搵嘢寫。事實上我亦絕不鼓勵大家抱著「交功課」的心態去應付這份報告。港交所希望通過撰寫這份報告,讓上市公司明白現今社會對他們在環境、社會和管治的期望,然後了解自己有何不足,再進一步改善和提升表現。細看這份報告的指引,可看到「僱傭及勞工常規」佔了報告的一個重要部份。這包括了公司有否提供平等機會、多元化、反歧視等的僱傭和勞工政策。或許各上市公司是時候檢視一下你在這方面的政策和表現。讓我下星期與大家分享一些例子。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2016-11-10

上星期看了一部間諜電影,戲中間諜讀唇能力精湛,敵軍商討作戰部署時,所有內容逃不過間諜一雙眼睛。這令我聯想到不少聾人也懂得讀唇,那為甚麼還需要手語呢? 現時香港約有九萬多名聽障人士,其中一成是完全失聰。一般而言,聽障人士可以用手語,或者讀唇加口語與別人溝通。根據中文大學有關聾人教育的研究,香港早期的聾人教育原來頗兩極化,分為手語教學和口語教學兩大類。奉行口語的人認為,讓聾孩融入健聽社會是教育最終目標,所以聾孩必須學習口語和讀唇。再者擔心他們學會手語後會影響口語的成效,故校內不容許使用手語。 不過曾就讀這些學校的聾人表示,私底下他們會使用自創的手語,可見打手勢是聾孩的本能反應。這些聾人更表示,其實當年真的不太明白老師上課時說甚麼,因為他們自己發音都不準,難以掌握讀唇,更何況那些完全失聰的同學,只可待下課時再向同學討教。 另外有學校以手語教學為主,由於老師使用較統一的手語,聾孩所學手語有別於口語學校裡自創的手語,具有認受性。這班同學亦稱,以手語學習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事實上他們並不抗拒口語,也接受手語雙語教學,只不過純粹以口語教學的話,尤其是對於聽障較嚴重的小朋友,學習上實在感到困惑。 隨著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於2008年在香港生效,其中列明簽署公約的地區須承認和推動手語,因此政府亦積極履行公約內容,向大眾宣傳手語。其實手語就是語言的一種,如果你正在考量學習甚麼外語,不妨考慮手語。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周四刊登

2016-11-03

「好得意呀!我好想養導盲犬呀!」當有朋友跟我這樣說時,我實在有點兒擔心。 寄養導盲犬與養狗仔寵物實在是兩個概念,因為寄養家庭必須給導盲犬建立一個十分清晰的主僕關係,例如導盲犬不可跳上梳化和床、不可進入廚房;食飯時家人先吃再到導盲犬進餐;不可在家大小二便等。因此如果你是狗癡,經常攬住狗仔瞓,喜歡進食時你一啖我一啖的話,養導盲犬前請三思,這些平起平坐的行為都會影響導盲犬日後對視障人士的服從性。與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主席Raymond談及這些注意事項,他不斷強調4個字——「毋忘初衷」。他慨嘆有一些寄養家庭溺愛導盲犬BB,漠視所有訓練守則,也忘記了當日寄養這些狗仔,是希望牠們日後成為可服務盲人的導盲犬。Raymond說,所有導盲犬都是免費送給盲人,因此他們亦面對成本壓力,尤其是因為寄養家庭不合作而需要重新訓練導盲犬,會給他們帶來龐大的額外成本。 導盲犬寄養家庭是一項義工,你不會獲發薪金,但亦沒有金錢支出,因為中心會負責狗仔的食物和醫療開支,最重要是你付出的愛心和時間。訓練期間,導盲犬出外會穿上制服以茲識別,因此基本上大部分地方如公共交通工具、餐廳、戲院、商店都可以暢通無阻。 現時中心每年約可繁殖12隻本地導盲犬,這些導盲犬BB都必須入住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否則日後便無法執行工作。Raymond說,估計香港現時有約有千多名視障人士需要導盲犬,但現時全港只有不足100隻導盲犬。Raymond說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寄養家庭,唯有減慢導盲犬的繁殖速度,那麼這些視障人士獲得導盲犬更是遙遙無期。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2016-10-27

我問大家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很想,卻沒有條件。因為我和丈夫都是在職,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沒法每天帶導盲犬到處去,進行社會化訓練。隨著香港有越來越多本地導盲犬出世,急需寄養家庭去訓練導盲犬。如果你是愛狗一族,不妨看看是否合資格成為這些寄養家庭。 導盲犬一般在2至3個月大會開始入住寄養家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熟習本地生活環境,直至1歲左右完成訓練,便離家正式成為導盲犬。做寄養家庭需要甚麼資格呢?第一,亦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所住的地方可以養狗。這亦解釋了為何在香港很難物色寄養家庭:香港有一半人口住公屋和居屋,這些政府房屋絕大部分不准養狗,這一半人口基本上已經被摒棄於寄養家庭名單上;第二,寄養家庭需要有男有女,夫婦、兄弟姐妹、朋友關係都可,最重要是讓導盲犬熟習兩性的氣味,日後工作時不會抗拒某個性別;第三,不計家傭,家庭成員中最少有一人可長時間在家與導盲犬相處,能花時間帶牠外出,例如酒樓、超市、坐地鐵和搭電梯等,熟習不同地方、不同氣味,這些都是訓練導盲犬社會化的必去地方;第四,寄養家庭不能有超過一個5歲以下的小朋友,這是避免家人分身不暇,無法同時照顧兩個BB。住屋環境方面,要求則不高,家庭人數、居住面積都不是重要考慮,只要有一個空間讓狗仔休息便可。 如果看到這裡,你發現自己符合以上條件,那麼恭喜你,你的客觀條件已經令你有資格成為導盲犬的寄養家庭。但你心態上又是否準備好呢?下星期與大家分享。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周四刊登

2016-10-20

一個個沒有人用的廚房,和一批熱愛烹飪的婦女,一拍即合,造就了「共享廚房」這個社企。「我最叻煮川菜,擔擔麵、口水雞,全部都難唔到我!」「人人都話我整的心太軟好好味,個個都食到舐舐脷!」「海鮮意大利飯係我拿手菜,我老公同阿仔爭住食!」   這一群來自天水圍和東涌的「家廚」,一些平時忙於照顧孩子,一些較為年長,不能長時間工作,但她們都有共同的技能,就是煮得一手好菜。奈何除了家人有這口福外,卻無法與其他人分享。社企負責人Dodo眼見這些家廚的才華被浪費,於是找來了幾家餐廳,利用它們廚房空置的時間,讓這班有經濟需要的婦女大展身手。她們製作的菜式會直接在餐廳出售,社企亦會為這些餐廳設計宣傳單張、餐牌等去介紹這些特別菜式。   「在香港要從事飲食業,最高的成本就是要拿飲食牌照,有些餐廳不做早市或者下午茶,因此廚房有空置的時間,何不好好盡用,讓這班有廚藝的婦女亦可以一嘗從事飲食業或大廚的滋味?」Dodo說:「這些家廚除了會獲得工資外,菜式出售後四成的利潤亦會分發予她們,剩下六成的利潤會由社企與餐廳拆帳。賺錢並非重點,最重要是讓她們在煮食當中重新尋回她們的社會價值。」   See?幫助弱勢社群都可以很有創意!社企運作了半年,現時已與6間餐廳和12位家廚合作,上班時間會因應她們的家庭需要而調整,平均時薪可以達到70至90元。Dodo表示,顧客的反應十分理想,整體餐廳生意都被帶動起來,現在反而要考慮家廚的生產力,是否能應付社企越來越多的生意,他相信社企半年後可以達致收支平衡。努力吧,婦女廚神!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2016-10-14

我小時候在屋邨長大,經常跟著阿哥和隔籬鄰舍的小孩子通山跑,我現在尚存的乒乓球、羽毛球和滾軸溜冰等小伎倆,都是在屋邨的空地和走廊建立出來的。還記得阿哥不懂英文,便衝上樓上找高年班的師兄問;媽媽蒸魚時發現沒有豉油,便敲隔壁大媽的門。那時彷彿所有消閒娛樂和生活小問題,都可以在屋邨裡得到滿足和解決。這種噓寒問暖、街坊街里的社區氛圍,在今天的香港少之有少。「深井光屋」的出現,正是想重建這種鄰里互助、同舟共濟的社會資本。 深井光屋是一座樓高五層,提供45個單位的社會房屋。這些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出租予有困難的家庭,最長三年。但是香港地有困難的人多的是,如何篩選呢?「我們希望租給一些有心想為自己『翻身』的人。他們可能生活上出現突變,一下子應付不來,我們提供一個短期的穩定居所,讓他們有空間去計劃將來,因此申請人的態度是否積極最為關鍵。」推出深井光屋的社企「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Ricky說,他們每個月都會派同事去收租,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他們跟進這些家庭和提供支援。「我們拉攏了不同界別的人士去成全這件事,例如有單親媽媽因為要湊細路,很難找到固定工作,我們便在商界網絡中為她物色一些合適的崗位;有些小朋友功課又多又深,但沒錢補習,於是我們便找陳葒校長幫手,安排免費補習老師。」 Ricky強調,深井光屋有不少共用空間,讓不同家庭可以走在一起,分享生活點滴,解決生活所需。現時約有十多戶家庭入住了這光屋,預計年底會全部住滿。很快,一個充滿人情味和正能量的小村莊會呈現香港人眼前了!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五刊登

2016-10-07

早兩天打開信箱,收到北角一個新樓盤的宣傳單張,163呎的單位,叫價逾400萬元。163呎是甚麼概念呢?即是大約3張半乒乓波枱,請注意這是包括了廁所和廚房。同日我又讀了另一則新聞,一家四口三代人住在55呎的深水埗天台屋,連瞓覺都要輪流,一住便40年。 在香港,住屋確實是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無論你是有能力負擔400多萬元住163呎單位的中產人士,或是每月付數千元住55呎天台屋的低下階層,都極其可悲。高昂的住屋開支,換來的是沒有尊嚴的居住環境。在如此現實下,更容不下家庭出現突變的可能。屋企出了事,經濟出了問題,連容身之所都沒有,如何渡過難關,難道真的要瞓街? 「深井光屋」是一個與現今又細又貴的住屋現實背道而行的社會房屋。這一座樓高五層的舊紗廠宿舍,經翻新後提供了45個單位,每個單位面積300多平方呎,在今時今日的香港都算頗闊落。租金多少?我也不知道,不過肯定是低於市值,因為單位租金不會訂死於某個價格,是視乎入住家庭的經濟能力而釐定。這又大又平的光屋並非人人都可以入住,必須經過社工轉介,給予一些有困難的家庭租用。說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理念與公屋差不多。事實上「深井光屋」最不同之處,就是要求入住家庭承諾在不需擔心住屋的大前提下,努力解決眼前困難,最多三年內必須離開光屋,迎接新生活。而創立這光房的社企「要有光」則會舉辦不同的活動,例如工作培訓、功課輔導、廉價膳食等,協助這些光屋家庭盡快自力更生,建立具正能量的生活。 到底這光屋如何幫人翻身?下星期與大家分享。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 (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

2016-09-29

近日秋意盈盈,每年這時候開始中西節日一個接著一個,中秋節剛過,接著有萬聖節、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全部瞄準荷包讓你大出血。當你準備瘋狂購物,在節日中大吃大喝時,其實可以使錢使得好有良心,而且好型! 「十一良心消費」運動推廣「十行一善」,希望大家每個月動用日常消費金額的十分一去幫襯社企。這運動並非鼓勵盲目花錢,良心消費可用「兩不一多」形容,包括不額外消費、不施捨及多一重意義。第一,良心消費鼓勵取代,例如你打算訂花送給太太,與其選擇一般花店,不如幫襯傷殘人士經營的花店;第二,請不要抱著施捨與同情心態,憐憫社企中的弱勢社群。良心消費是應該物有所值的,當然這很視乎社企提供的服務和產品質素是否具競爭力,無疑各社企這幾年進步了不少;第三,良心消費令平凡的購買行為多了一重意義,自己受用,弱勢社群亦得益。以位於長沙灣的冬蔭泰餐館為例,聘請了不少泰籍人士,這班少數族裔以往在港找工作遇到重重困難,餐館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也在日常生活上給予不少協助,讓他們融入社會。 主辦活動的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表示,希望把這個消費運動塑造成好in好型的行為。「好像多年前,不少人覺得食齋、著二手衫是好『娘』的事情;到今時今日,食素是一種生活態度,著二手衫是環保時裝。我們希望幫襯社企慢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次買東西或出外用膳時,都會先考慮到社企。」 我發現,原來我都好in! 周四刊登

2016-09-23

這個星期我身邊不少從事慈善組織、社企、甚至商界的朋友都十分忙碌,因為香港首次舉辦名為「國際慈善及社企周」的大型會議,全球各地的著名慈善家、社創者和教授雲集香港,一同探討如何解決不同社會問題,改變世界。會議上其中的重頭戲是邀請了美國哈佛商學院重量級管理學和經濟學家Michael Porter與大家分享「共享價值」這議題。我雖然不是商科出身,但在大學時也修讀過經濟學101,當時已接觸過Porter不少著名的經濟理論。這次他到臨香港,會與大家探討商界如何可以與政府和慈善組織等合作,為社會問題找尋出路。 Porter有關「共享價值」的理論,源自於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有這麼多社會問題,如污染、饑荒、貧窮等,而過往有不少政府和非牟利團體嘗試解決這些難題,但至今仍未見到顯著成效?答案就是:沒有規模!即是說,就算這些所謂解決方法略有成效、稍有進展,但沒有規模,沒法造成一定的影響力。那麼如何令這些方案具有規模呢?答案更簡單:錢!有錢有資源的話,便可以把計劃壯大。那麼錢和資源從何來?就是商界。 Porter認為,所有財富都是由商業活動產生,當業務有錢賺,便有不同資源可以運用,而同時當一個解決方案是有利可圖的話,那麼這個解決方案不但可以加大規模,而且可以持續地運營下去。因此Porter深信,解決不同社會問題的最理想方法,是讓商界與慈善團體、非牟利組織、政府等合作,以這種跨界別的模式去針對不同社會問題,找出最合適的方案。 今天我慶幸可以到現場一睹Porter的風采,聽聽他對慈善投資、社會創新等的見解,相信我會滿載而歸。

2016-09-15

「以前個年代邊有『特殊學習障礙』呢個名,總之呢個小朋友讀書就係唔叻,成績唔好,話你蠢,連我自己都覺得好渣!」當年這位有讀寫障礙,別人覺得又蠢又渣的小男孩,今天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產品設計師,他是葉智榮(Alan)。   Alan從小熱愛具創意的小玩意,砌模型、整機器都是他的嗜好。即使慶幸從小發掘到這門非文字主導的興趣和長處,但要走上一條正規的設計之路,對他來說一點也不容易。他在大學需要以英語向導師講解自己設計的產品、畢業時需要寫數千字的論文、到美國實習要與當地人溝通、到荷蘭工作時甚至需要學習荷蘭文。這些別人可能稍花時間便做到的事,對Alan來說就如刀山火海。為了達到目標,他以密集式的訓練,不斷讀、不斷講、不斷寫,把這些困難逐一擊破。即使後來他事業有成,開拓中國市場時,挑戰依然接踵而來。「到大陸傾生意要講普通話,要睇簡體字,這對我來說又是一條苦路,又要重新慢慢克服和學習。」   與Alan聊天,他對答如流,描述自己的學習歷程和事業發展時口齒伶俐。他深明自己「講得唔寫得」,不過卻對自己的讀寫障礙處之泰然。「我宜家都會成日寫錯字、睇錯字,要填一份表格都好慢,又成日唔記得啲英文字點串,我老婆成日都忍唔住幫我填!」的確,讀寫障礙是沒有藥物可以醫治的,要克服它,便先要接受和明白它所帶來的限制,避重就輕,再找出自己的長處。因此當你看到一個人如此成功,請別以為這是運氣,Alan背後付出的努力,以及他那種坦然接納和努力克服障礙的決心,才是他今天在設計界闖出一片天地的原因。    周四刊登

2016-09-08

又到九月開學季節,相信一眾爸媽開始進入作戰狀態。「阿仔好曳,寫啲字打風咁,默極都唔識,都唔知係咪有問題!」這是不少父母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作為媽媽的我當然明白這種焦慮和疑惑。但這也難怪,一個小孩子是調皮,還是確實有特殊學習障礙,行為上的確頗難分辨。到底甚麼是特殊學習障礙? 讀寫障礙是特殊學習障礙中常見的一種,估計全港約一成的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讀寫障礙。讀寫障礙是由於腦部結構和功能出現問題,與性格和教育無關。這些小朋友往往在認字、讀字和默字方面出現很大困難,例如他們搞不清日和目、土和士、甲和由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文字左右反轉,例如會把b寫成d,我也聽過有患者說他們看到的文字是立體般的飛向他們;他們對空間和方向也十分混淆,例如上下左右、昨天和明天、早和晚等,因此引致他們在閱讀、作文、說話時都有不少問題。由於很難認字,他們無法理解題目,但如果把題目讀出來,他們又可以對答如流。現時讀寫障礙並沒有藥物可以醫治,主要從行為治療和教育入手。讀寫障礙如果不趁年幼時處理,情況持續到長大時,便會嚴重影響學習,引致自我形象低落,朋輩關係欠佳等不少心理和社交問題。 其實讀寫障礙朋友的智力和分析能力一般都沒有問題,有些人甚至天才橫溢。支援這班朋友的社工說,他們的工作是建立患者的自信心,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的限制。其實只要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重就輕,他們將來也可以找尋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發光發亮。下星期跟大家分享一個成功的例子。 創業軒致力推廣殘疾人士工作能力,作者為執行委員。(https://www.facebook.com/SEPDHK)周四刊登

/136



C觀點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廚神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