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細學習乾乾淨淨,相信連5歲小孩都知碇。上至貪官下至廁所,對付惡習,不能怠慢。冇人鍾意污糟邋遢,尤其病毒會蔓延於人群。清潔香港,一於響應,尤其疑似外國勢力的五千萬賄款。 有報道專訪國際企業Marks and Spencer,得知原來他們在找Supplier時,其中一個必到參觀的景點,便是要到到該工場的廁所小過便。感受一下他們的優質環境,因而知道他們的生產掂唔掂,實際質素又去到邊。 做好本分.顧己及人 唔講都知,排泄物就係污染物,係從消化系統中排出的廢棄物,尤其當中包括有大腸桿菌。所以如廁後或進食前,最好先用梘液洗洗手,以便守住健康的關口。不過可惜道理還道理,實際生活就話知你。 市面大部分嘅食肆和茶餐廳,梘液設施都是形同虛設,中空之餘,更冇抹手紙。仲記得有一次大解,廁格旁邊傳來一把跪求聲音,「老友,有冇廁紙……」此情此景,分享僅有,與鄰爭拼。 講開廁紙,在此分享一件軼事。戰後重光,家徒四壁,食得難亦住得不易。爺爺有幸之前已經是公務員,負責清潔。那時嫲嫲剛好生下麟兒,於是兩公婆決定收買「鬼頭上司」(即外國人解),以黑錢來頂下一個公廁,以便有工作之餘亦有得住。 貪污成風.靠己之勞 當時爺爺人工為16蚊一個月,但公廁的頂手費索價900大元,可想而之貪污得幾咁猖狂。兩公婆東借西籌,有賴親戚才終於借到。其實清潔廁所為表面工作,實際是賣草紙來賺錢。一毫子一張,加上夜晚上樓「倒夜香」,總叫以自己的努力來捱大幾個細路,並且四年之內完全還清債務,生活真係刻苦耐勞。差不多十多年,他們就以廁內的貯物室作為屋企,直到當時新建的東頭邨上樓入伙為止,才叫做有一個可以安居的地方。 亡羊補牢,新增配套 分享完故事,又講下歷史。翻查下資料,原來現時在香港的獨立公廁,竟然有七百幾個。遠古在1860年代香港開埠之時,政府已立例禁止人類隨地便溺。無奈當時並未設有公廁,後巷就成為大眾方便的地方,為此政府後知後覺,才開始在當時已開發的中西區興建公廁。地底男廁便因此出現,可惜由於欠缺沖水及通風設施,地底臭氣熏上地面。隨著年代進步,環境和設備當然有所改變,並逐漸興建到地面。有些三層一座,有些地面橫向平房,視乎郊區或市區。而隨著時代需要,有些甚至發展到多用途浴室,照顧社會上被忽略的無家者需要。 安居樂業,為自己和家人奮勇向前。我們過去幾代人很努力去叫香港成為全世界最廉潔的地方,所以當這個城市,充斥著只懂擦鞋而違反公平公義,懷疑貪污都可以不了了之,有能者卻要公然逃之,那就真係淪為只盛載糞便的公廁。死嘞,曾經有一間全世界好出名專做清潔的機構,可惜有正義感的同事,被高層迫到逐個逐個走,忘記了叫甚麼名字添,好似叫乜嘢ICA……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安居樂業,有衣有食。瞓得好,食飽肚,原來住在香港這個先進城市,並非人人期望可達到。當堅尼系數(Gini index)係咁升高,工廈唔係迷你倉就係劏房,清貧一族真係要自求多福,唯在此仍為消房和修路工人衷心禱告。 古時家當,唔係鞋履就係衣服,走難都要帶住金器同瓦煲,隨走隨食,都係希望能安居香港。落戶植根,守望相助,誠外無物,成為精神。群策群力,改善家庭,可惜物資豐盛,但欠缺感情。 唔用就棄,浪費物質 電器用電,就係人都知。電子零件,真係壞咗唔知點搞掂。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棄掉再置比檢查維修更為有效,產品壽命的周期可謂以月速去計,壞咗唔整,換過件仲冇咁貴。香港作為秘密回收海外電子垃圾大場,真係增加無限堆填區都堆唔掂,都仲未計擺明車馬的泥頭山嶺。 五十年代香港,雖然已經有電燈,但大家多數人都仲用緊火水爐。點知有一位從日本留學回港的年輕人人,攜同臘腸及糯米在北角碼頭附近,親身示範無火煮飯。在其努力之下,這日製的電飯煲由1960年的100個大升至1965年的8.8萬個,以至在港家家戶戶第一個家庭電器,唔係收音機就係飯煲。而這對成功的商業夥伴,正是蒙民偉和Panasonic的前身National。 鬼斧神工,代代推崇 當時在港所售的Rice Cooker,已佔National(松下電器/樂聲牌)電飯煲總出口量的一半。其完美的結構和工藝,部分至今仍能正常運作。電飯煲的功能超多,煲粥、蒸菜、燉湯,總之就是冇火。配合不同年代的旅遊達人,長途伴侶地遊走天涯。 電飯煲簡單的全機械原理,以發熱線在內鍋全速加熱,剛好鍋內多餘的水分被米粒吸收及蒸發後,便會停止加熱,轉到約65度去作保溫,煮飯之餘更可蒸埋肉餅和排骨。為此蒙先生建議廠方加入蓋上的視窗玻璃,以方便觀看情況。及後再提議由平面變為弧形,方便滴水亦減少霧氣。這種努力不懈的精神,叫飯煲達人是這樣練成。 助人自助,就當知足 的確金錢可以換來很多東西,但永不能掌握生活智慧。炫富晒命,呃Like都要懂人情。從來施比受更有福,助人自助才能超越財富物質所帶來的滿足。當然不用仇富,亦望別人更好。個人層面來講,「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聖經名句)簡簡單單,清茶淡飯,不用下下high dinner去食龍蝦。真正的擁有,不是保留而是付出。一家人,一餐飯,一個飯煲,陪同明哥送飯,飽愛人間。 舊,其實是相對而非絕對。舊物,亦不限於事物,而係連於情感。舊物的價值,其實在於愛有幾深,珍惜眼前人與物,不用分離生活,只做宅男。分享生活,分享生命,就可常新情尋。共四十二期的「舊物情尋」,簡單地對八、九十年代我們香港生活的物品作了簡單介紹。由第一期的火銅煲至今期的電飯煲,由童年生活至社會世情,以情為始,以家為結。有謝讀者的支持,專欄此為尾聲,祝福大家!願你喜歡「舊物情尋」。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九十年代初,香港的電影業和樓市一齊泡沫起飛,直至1998年回歸之後開始爆破。「蠱惑仔」式電影大行其道,黑幫分子竟被視為英雄,連街邊所謂跟大佬的小嘍囉,對由低做起代客泊車的前途都充滿希望。有些真的以為如電影般打打殺殺,可以在江湖上成為一位受人景仰的硬漢,其實係咪諗大咗,太天真太傻。 行錯一步.一世蠱惑 離開父母去遷就大佬,一宿三餐要用命去搏,身邊女友被他人污辱,有手有腦又點會屈服。莫想劈友可以做大佬去橫行霸道,坐監著草都要自攜水泡。所以最好都係自求多福,學門手藝去早找出路。無奈「一天是社團的人,一輩子都會是,即使你金盤洗手了,只要社團需要你……」你就要出現。這就是電影《鎗火》的開始…… 1999年上映的《鎗火》,是杜琪峯一部低成本但用心製作的電影。後悔當時冇入戲院,只買來VCD觀看。當年香港經濟坎坷,曾嘗一嚿水3套電影的風光,及後DVD的出現,$49.9一套也難免。難得一部好電影,價錢與劇情竟毫不對稱。 電影的人物及故事相當簡單,萍水相逢的5個人,為了正被計劃暗殺的社團大佬,被迫召回保護出入。順序直接的橋段全無兜圈,贏並非在於射精前的起跑線,而係贏在於導演的處理手法,自此電視公司「銀河映象」創作出過去十多年香港新一代的電影風格。「銀河映象,超越所想」,正好今年其二十周年,如電影般簡單而踏實。 破舊立新.改變命運 又講番部《鎗火》,其大膽起用幾位一線尾至四線的演員,當中甚少對白,並且畫面多以暗場去刻劃。沒有八十年代的飛車丶跳樓及埋身動作,亦冇甚麼特技效果或視覺爆破,更沒有吳宇森的子彈亂射白鴿亂飛,甚至「阿.Mark.接.槍.呀」等慢動作。有的是結構式的走位、群戲和遠鏡,寧靜氣氛細觀之下,才發現演員的臉部表情、眼神,凝聚出劇情的緊湊和張力。 五個蠱惑男人穿起統一的黑色西裝配藍色襯衫,盡顯出那份衣不稱身、格格不入的上流高雅。冇人期望咁就一世,只想快快返回自己本來的安舒位。連場的單一主題音樂,幾個男人加只有四幕的唯一女主角,已經完全交代這個改變別人命運的女人。 演導配合.蛻變風骨 演髮型師的黃秋生經常戴帽,氣定神閒但疲態盡露、酒吧Keeper吳鎮宇,眼神火爆難耐,唔係你死就我亡、好乾淨的林雪冷眼食花生,常作抽離感覺、扯皮條的張耀揚,對人屈膝熱情但開槍冷酷、唔識死的跟班呂頌賢,Green得來大膽去同大嫂有路……這就是劇中的阿鬼丶阿來丶阿肥丶阿Mike同信仔。 同時導演開始起用電視台被投閑置散的實力演員,觀眾口味亦有如香港的發展擴大至簡約生活。電影不再像以往只輸出浮誇的大明星英雄,亦正好為4年後的《無間道》鋪路。不論一線的劉青雲、劉德華、任達華、古天樂,甚或張耀揚、張兆輝、張家輝,更甚至林雪、王天林、盧海鵬都與別不同。當然還有引發出鄭秀文的多方戲路,亦因那種好浮但心狠手辣嘅感覺,自此愛上飾演阿南的任達華。 所以贏並非只在於蝌蚪時,做青蛙都係要努力點,去成就這「完全變態」的想法,要不然只會成為為了錢而出賣良知,戴口罩去集會的紋身蠱惑青年。 《鎗火》差不多看了20多次,每次總有新發現,著草時原來阿來俾埋自己份錢給信仔,每一幕都是那麼細緻。商業贊助的地方,也成了商場槍戰的主檔。密集與疏離間的子彈聲音、彈簧加兩磅、你理得我、紙波的一幕,都變成一種美學。片名英文叫The Mission,對自己的被暗殺,還可以忍,但對自己的老婆俾人勾搭,就要鏟草除根。原來真正的任務,是要書店的五人,被失蹤地去自相殘殺。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相片表心意,能勝千言萬句子。影像、構圖、色澤、角度,統統都是攝影師的任務。一張看似簡單的照片,包含著不少生命和歷史。遠觀過北方的漫天烽火,近瞻了咫尺的公園暗角,雖影像不變,但解讀者良知。 相機的歷史多又多,由古時洋人的玩意,到近代的35mm片幅,從黑白到彩色,即影即有、傻瓜機、120又110、長短火、遙控閃光燈等等,總之為咗想將時間保留,冰川火山都甘願攀。所以影相除咗要靚之餘,也務求方便。 攀山涉水.為求真像 數數手指,原來懂得攝影已經有30年,上回介紹過的Minolta SRT Super單鏡反光相機,也十多年每星期陪伴作足印。「單反」的樂趣,就係可以見乜就影乜,1.4光圈50近鏡再加上一支70至200的2.8恆定光圈長鏡,但係重量就已經叫救命。去下米埔、影下網球、女人街之餘又影瀑布,就係從未試過影女模。 叫得「單反」,就知道係得一個鏡頭,觀景和取景拍照皆用同一組鏡片。透過複雜的機械裝置、鏡子和五稜鏡來反射至觀景器,直接睇到通過鏡頭的影像,是物理結構的高智慧作品。係乜就影乜,清清楚楚,甚至預覽景深,永冇失真。以前香港電台就有個節目叫《五稜鏡》,即係代表所報道和探討的內容,透過媒介仍和實質的一樣像真,你話幾有意思呢。 克服偏差.工藝精心 其實在未使用五稜鏡技術之前,已經有「單反」的相機。其影像透過鏡頭轉到45度角的鏡子上,再反映於機頂的觀景器上。影像會上下左右倒轉,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胡楓低下頭望實相機頂部中的南紅,手持的就是這種相機。 講開舊式的「單反」,當然就有「雙反」。「雙反」機就是兩個鏡頭安裝在同一板塊上,上置的鏡頭透過鏡片反射於機頂上,下置的則能於按下快門時直接進入菲林。這個大小如磚頭的黑色盒子,型就係型,但冇得換鏡頭。自己亦曾經於鴨寮街找到一部二手的「海鷗」,感受一下祖國上海的氣氛。 又講番「單反」,當然也有單鏡無反,簡單講就即是「全自動變焦功能」,連「傻瓜」都識用的的「傻瓜機」。其透過左上角的觀景窗仔,來估計像片中的構圖,由於與鏡頭的位置稍有不同,遠景偏差不太,近的則有少許偏差。不過在未有「單反」和「傻瓜機」之前,其實早已有「疊影對焦」的單鏡機,影像透過鏡頭再反射於幾塊不同位置的小鏡片,再反射於觀景窗口仔,來預測構圖。不過由於過程多番轉折,偏差總是難免。 薪火相傳.求真態度 就是因為各款相機總是失真,唯獨「單反」能充分反映事實。加上七十年代起生產技術開始得到廣泛應用,自此成為高級攝影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師的新寵。時至今日,由全機械操作,到加入了電子原件和數碼化,高階的「單反」的售價仍然以約一個月的人工企硬。 其實任何圖片和報道,又有幾多像「單反」般不失真。沒有完整的新聞,只有完整反映事實的態度。用良心及經驗去調節作為相信,六月飛霜,今天仍然透過像片去記得,廣場和大街上,真係有死過人。最後,首次公開的數碼相機所拍攝的照片,正是Tank Man「坦克人」。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每逢6月,總是難悅。京城風雨,雲捲雲舒,透過鏡頭,震撼雙瞳。那些攝影師亡命拍攝的照片,將殘酷的事實放於眼前。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公義之爭,又何需國際品牌的粉底液,去為暴行去塗姿抹粉。 漆黑凌晨,煙霧瀰漫。看真一點,原來是子彈火舌。在城市裡微弱的街燈之下,要拍下墨綠色的坦克,絕對需要大光圈和感光值高的菲林。勇士配寶貴劍,有好嘅攝影技術,都要有出色嘅攝影產品,人機合一,分秒必爭。 我們「血染的風釆」 將攝影變為工作,影風景、影動物、影靚人,或是追訪運動消息和採訪新聞,又或深入戰場,讓人能以祈禱祝福於遠方良朋。所以一部值得信任的相機,背後就是肩負着一份責任,News and Views,而不是利益和金錢。 攝影器材有好多種,現在大細路都有一部。諷刺的是智能電話中的智能只限於電話,對資訊的分析和掌握才是達人。現在乜可以snap一餐,仲有幾多位會特登去買部相機來過癮一番。昔日的全自動傻瓜機、手動又半自動又全自動的單鏡反光機、又或用完即棄及即影即有的funny機,都相繼變為歷史文物,或是封塵。 「你喚醒我的靈魂」 自中一開始,在爸爸手中接過了一部單鏡反光相機,往後數年,一直陪同影風景和影巴士,直到數年前轉用數碼相機為止。Minolta由此成為我生命歲月中的memory,每逢大事小事,甚至往後到數碼化照片,到最後被收購成為了SONY,我都參與一分子。 講番手中的SRT Super,原來是Minolta發燒友其中鍾情及推崇的一部。其在美加市場稱為SRT 102,而在歐洲則為SRT 303。而爸爸用咗一個月人工喪買的,正是原裝日本的Super版。1966年,全球首部TTL (Through The Lens) 測光功能的SRT-101誕生,加上其1/1,000秒之快門速度,可謂技驚四座。於往後數年間改少少的出貨策略後,於1973年,增加了full information viewfinder的Super,大大提高了拍照時的實在感。其指針式內置測光,半按Shutter時指針的區域可讓用家以光圈先決來快速調校快門,技巧純熟的話可謂會百分百中,「漆黑將不再面對」。並且其快門採用布簾設計,為全金屬的機械中,帶來了一點鐵漢柔情。 「媽媽我沒有做錯」 正正由於內置測光功能,機底正需要一粒PX625電池作為推動。無奈電壓1.35V的PX625屬水銀電池,亦早已停產,迫使我將其打入冷宮。幸而及後在西洋菜街,當時仍未執笠的攝影店舖找到轉接器,有如「母親的呼喚」,可將1.5V的LR43電池降壓。但咁啱數碼相機的普及之快,亦叫轉接器從無出動,成了「歷史的傷口」。 當然時至今天, 大部分相片八八九九都是智能手機的即興作品。但可知當年傻瓜機和單鏡反光機市場有如六四之分。可惜時代進步,菲林相機已經不再中用,這「血染的風釆」甚至淪落於街頭攤檔尋寶。明白傳統相機不再值錢,其實寶貴的是其所紀錄的照片。對於在「六月初」才對單鏡反光相機作介紹,在此「對不起,同學,我來晚了!」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過期當時興,老土變潮型。同一個款式,5年就咁過。突然之間,午夜夢迴,很想穿回舊有感覺。無奈身形改變,肚腩位置難以實踐。 白恤衫,灰色褲,就此度過中學生涯。冬天時會加一件褸丶一條領帶,恍如高級行政人員。及後數年需穿西裝上班,總是罵怨是誰設計這條滴風不入的頸帶。每逢夏天時分,未出發先興奮。 男校同窗,沉悶雄場 中學讀男校,傻仔都會變毒男。男校生活總係門字做個心,出出入入都係同一種人。校內一級有5班,每班42人,共同擠迫於班房坐監,兩把大吊扇夏天相當恆溫。加上房間充斥臭男人味,真係要贏人先要贏自己。若你用我的感情愛一天,定會明瞭我度日怎會如年…… 叫得男校,就係冇女生,陸運會丶水運會沒有吸引人的啦啦隊,只有中一、中二的師弟,被迫去用益力多樽裝黃豆叫Hurry Up。不過於中六、中七的6班,每級係有6個女同學,這12人就自然成為全校的稀有珍品。可惜技不如人,又高攀不起,唯有靜靜的回到班房,5年中學生活真係連一隻女仔手都未拖過。沒有快樂,唯有自創娛樂,中學時代,趣事特別多。不過在此要戴頭盔,下列部分為2B級別內容,常人切勿模仿。 神奇校褸,公仔麵頭 沒有異性的青蔥歲月,毫無發憤動力可呃Like。課餘學習成人會話之餘,亦會互相交換角色配合欺凌。藍色校褸是很好的告示板,同學們會將塗改液塗於枱上,再在用鐵尺剷起製成粉末,灑於坐在前面的肩膀上,以製造頭皮效果。又或是於出外午飯前的小息,會用粉筆在同學的褸上,寫上當時郭富城的改編名曲《I’m On Fire》,以便Lunch的時候一同在區內巡遊。此外,在未有負離子的古代,同學間總有一個公仔麵頭,座位後面的同學愛每天隔空打釘書釘於對方頭上。3日才洗一次頭的鬈髮朋友,其時才明白為何近日有釘書釘於枕頭。 毋分師生,情急智生 同學被玩弄,老師又點可以冇份。有熟悉電工的同學,不定期更換課室光管和風扇電掣的開關位置,以致老師們常困惑。亦有同學將粉刷拍於老師枱的底部,每當有老師腳頂枱底,膝頭哥位置總是充滿粉末。點知有一天,有人得罪鄰班同學,其報寸話唔見銀包,於是突然要搜書包。但不幸同學當中,有人攜帶「人體藝術攝影作品」,在等待訓導主任期間,聰明的同學二話不說取出老師櫃桶放入桶底的薄層,選上這最危險的地方收好甜品,全班同學同心避過一關。不過有一位不會每天執書包的同學,這時才發現書包內好多石仔,實在有賴同學每天送他一顆。 在眾多惡作劇的當中,唯一一樣是老師容許,就是在畢業課堂最後一天,互相以簽名的方式去塗鴉校服。這時才發現多年以來,身上一件輕薄的恤衫,脫下的時候可如此的重。校服背後代表着一個身份,亦代表著自己少年時代的結束。告別校園,亦告別這份純真。自此每到一間學院或機構,總會披上所屬的風褸,擔上更重的責任。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身體健康,就係財富,知足常樂,人生在於自己而非對方。正所謂「要贏人先要贏自己」,唔理「腦細」佢係乜水、有水定莫水,總之咖啡不只在乎成分,而係在乎情深,唔係又點樣「情深咖啡未曾飲……」 白咖啡廣告真係威水,彷彿飲品就只有這一心水。講開水,原來係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佢如「幼滑例湯可潤滑條腸,對眼唔乾叫一目十行」,由吞嚥消化到運送養分,潤滑關節至排泄廢物,降低尿酸又調節體溫,仲可以預防痛風及結石發生。血液、淋巴丶骨骼丶分泌,所以做人點可以缺水咁笨! 醒水磅水,整色整水 既然水咁重要,就要讓小學生都知。但舊時並唔係度度地方都有水機龍頭,要飲就要儲起,以便不時之需。儲水就要有水樽,所以自小學開始,返學就隨身攜帶水壺,外觀更要由必需品變成潮物。潮物就係膠物,係由塑膠粒壓製「啤」出而製,正藉香港工業發達,尤其塑膠製品,輕便又堅固,全面取代過去的玻璃和鐵製。 八十年代高層次的小學水壺,外面包有一層熱縮薄膠,多為時下得令的卡通人物,由拯救宇宙到魔法小女孩,或是機械人至識講嘢嘅動物,總之全部都係美日卡通,造型生動!就算無錢買佢哋的原裝產品,都可以攞正牌咁帶佢哋返學,跟出跟入,成班friend子又那怕黃雨突降。由於有薄膠保護,所以全新白色的壺身,原色外露不多。幸而壺口有別色的小水杯如載帽,感覺就似現時樽裝的屈臣氏蒸餾水。如去廁所一樣,男生多用寶藍色和淺藍色,而女生則多為紅色及粉紅色,絕對分黨分派,就算兄妹姊弟也毫不互通。 本土威水,製出心水 扭開置頂的水杯,還有一個同要擰開的壺塞,左右設有兩小坑,以便調節倒出水量之餘,更可訓練小肌肉的協調。而為了攜帶方便,壺身亦設有可調節的尼龍帶,方便攜帶。細心了解,原來如此樣子可說是抄襲日系的風格,但究竟有沒有我們香港設計的土炮? 講開塑膠土產,自然想起紅A出品。小時候遇到制水,寶藍色和鮮紅色的水桶,自然養兵千日大派用場。仍記得電視廣告中,有個阿伯用木棍敲打桶底,以證堅硬。不論街市的筲箕、茶餐廳的漏斗形膠凳、家中的賀年全盒及漱口嘜,盡見雙色紅藍。原來六、七十年代,紅A已有小學型水壺,反觀上述所介紹的日本款式,紅A才是原祖。紅色編號為514,結他外形印有音符,藍色517則一般壺型但鑄印花朵,並例明大家都係Made in Hong Kong。 一頭霧水,昆水掠水 初小時當然會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咁逐一擰開個蓋去飲水。但去到小四、五、六,已經不想那麼麻煩,開始懶威水轉為入手如A5紙大小的輕便型。老套的側帶變為小手帶,冇咗小杯只得小蓋,方便豪飲。而除了輕便外,當時還有獅球嘜送的「大哥大電話」,其天線就是壼蓋。總之目的就係撇去水杯,避免玩包剪揼時被同學踩爛,咁就一世。(親身經歷) 雖然今時今日科技進步,不易碎的戶外形水樽(國內叫大空樽)相當普及,不過記得並非全部都可以盛載熱水,記得睇睇樽底印住邊個回收號碼。研究結論:要買就只買「5」字標誌,不然萬年長用會影響發育和生育,影響命水。所以近年醒水選用日製的保溫壼,因為就算防火布料都有唔同規格,更何況冇牌子的產品昆水印乜數字都得,個個吹水都話可以高溫。最後記得外婆教落,清潔只需一小匙生米去Chok,既方便又快捷!本文尾水,大家散水!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源自日耳曼人語的英語,只有26個字母,有利透過打字機去推動其擴展速度。應該係,除非唔係……我估㗎咋……還記得電影《Saving Private Ryan》「雷霆救兵」中一開場比較震撼的一幕,就是一班女士不停地在打字機前工作,代表美國政府向死難的士兵個別發出感謝信。雖然信中全是「罐頭式」的內容,但每一封的製作是確是有血有肉。不過隨着8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的出現,只需一個掣便可將文件大量複製,才將打字機的時代推進墳墓。 鍵盤設計,影響至今 打字機自60年代普及後,迅速成為西方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廣泛到除了情書外幾乎所有的個人書信,尤其商業信函,都是用手篤出來的。雖然大部分打字機有如現今的智能電話一樣,外形和功能千篇一律,設計相似。但其實歷史的進程是各位發明家在彼此競爭的情況下,各有不同地互相抄下抄下,最終才集天下於一家。 百多年前,即1860年代末,打字機之父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與其團隊發明了首台「正式註冊」的實用打字機,取名為Sholes & Glidden Type Writer,並由E. Remington & Sons公司生產,並於1874至78年公開銷售。其外形有如「衣車」,需要以右腳控制Foot Treadles,亦只能打出大寫字母。不過,Sholes & Glidden Type Writer推出了影響至今的QWERTY鍵盤,由於此鍵盤擺位有利於常用字母輸入,其設計一直成為打字機丶電腦鍵盤及智能電話的配置定律。而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左上角的第一行字母為Q-W-E-R-T-Y,就係咁簡單。 研發抗衡,標準定音 1878年,增強版的The Remington Standard Typewriter No. 2終於可鍵入大寫和小寫字母。隨着其他競爭對手的參考和加入,Remington亦推出多個不同的版本以作抗衡。隨後……Remington又……(下刪三萬字) 1903年,Lyman C. Smith與其兄弟成立L.C. Smith & Bros Typewriter Corporation,創新的機械設計奠定打字機的原理和外形。而20年代,L.C. Smith & Bros更與流動設備的製造商Corona合併,L.C. Smith & Corona不斷打造卓越的產品,並且引領了幾十年,自始成為最風行當代的輕便設備。可惜由於設計過於完美,加上產品亦離不開過往經典設計。無奈於1999年,隨着個人電腦的極度普及,打字機亦只能淪為多餘擺設,L.C. Smith & Corona亦只好宣告破產。其實L.C. Smith & Corona亦曾……(又下刪三萬字) 超越限制,商務通行 1961年,IBM終於出手了,Selectric帶來全新的「Typeball/或稱Golf Ball」設計,取代了沿用了60多年的Individual Typebars,使同一文件中可打出不同的字體,並且連同具時代感的顏色機身,大量佔領歐美及在港洋行商行等。而於十年後的1971年,Selectric II簡直係橫掃全港的律師行、會計師行及政府文職部門。唯這「Ball-機」就是長駐商業,家用者仍是少數人。 最後想介紹番一位Paul Smith的伯伯,他自出身時已患有痙攣性大腦麻痺,不能自己穿衣進食,也不能像一般人可以容易用語言表達自己。直到15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他接觸到打字機,發現自己可以用左手握住右手去敲打鍵盤。自始就一下一下的打出心中的太陽,以打字畫燃亮世間。聽講,可以的話,一定會自己拎行李,一定係,因為心中有志,殘而不廢。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a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小學時代個人電腦仍未普及,每晚只見姑姐在廳滴滴答答。這種敲擊聲音連發一陣便會叮一下,左手拉桿向右橫推,打字從來都是合法的暴力和欺凌。 時代工種,分身有術 男生從來愛物理機械,唯打字機可說是女生最熟識的疆界。那份功架丶眼神和速度,難以想像是出自纖纖玉手。昔日真正的鍵盤戰士,由巾幗英雄開創先河,嗰種長期用力抽晒筋的傳情達意,我們這班平板上的輕觸一族,又點可以相提並論。 舊時中學時老師所派的Notes,並非現時電子世界的Note 3,重複印上印的實物文件,滿有年代的痕跡標誌。回想昔日辦公室盡是機械噪音,加埋風扇和百葉簾,邊似得今日開冷氣煲劇、又偷雞bid貨品,仲扮返工feel去私下WhatsApp咁silent。 文書進步,物理打印 除了近年的網球拍型電蚊拍、手提芭蕉電風扇之外,其實中國還有古代四大發明,其中有一項是活字印刷。而手提版嘅終極高峰,勉強可以說是Dymo丶超級市場價錢招紙的「打價機」和打字機。打字機英文叫Typewriter,顧名思義是書寫的替代品,以簡單的機械物理,透過鍵盤撳下控制字粒,再撞擊色帶而轉印到紙上,原理有如凸版印刷中活字打印,以「字符」取代書寫字痕。 每個按鍵可控制一個字粒,但每粒則有上下兩個「字」或「附號」,聰明的你應該估到是大細階丶數字鍵和常用的@$&=%#>*+~¥等「傳統情緒」附號。隨着按下左右短Bar(即現時的shift)及轉軸弧度,來分別控制字粒的上下不同字附。不要以為所打出的文字只有大路的黑色,其實所撞擊的色帶顏色分別有黑丶紅和上黑下紅,至於藍色或其他顏色則冇乜印象。按實鍵盤上之轉色掣,透過色帶上移,便可得出紅色效果。一路打字色帶則不斷向左慢行,直至卷盡為止,是打字機中唯一的損耗品。 挑戰速度,食力食腦 道理上長期撞擊,字粒及相應機械結構難免會有所磨損,幸得受擊的轉軸上置有一層薄薄軟膠,保護之餘亦可減低噪音,更令紙張上的字體更為美觀。打字機打字一定方便,除非唔方便。就係每當打錯字的時候,就要轉動右邊輪桿,以塗改液作為更改,並待數十秒後擰回原位再打過。當中千萬不能心急,如未乾打上,連該色帶位置也會被「白油」漆上而失效。所以打字除了講求一分鐘打幾多個字的速度之外,最重要是同時不能出錯。而且打字「食力」之餘亦要「食腦」,古時邊有乜auto-spacing,當每行遇到最尾一字,則要衡量是否夠位,若太長不夠位便會要用破折號「—」來斬開,餘下字母將由下一行再作繼續。專業打手多數是嬌俏秘書,而且原稿多數是老闆粗心大意的手寫撩草,真係好打之餘英文都要有返咁上下,細心的智慧與美貌並重。 打字機改變書寫習慣,使文字清一色的清晰,並且較寫字增加速度,字數亦可以估計得到。時代進步,當然今日輸入只以手指輕篤,甚至叫醒Siri去發噏風。自動修正丶聯想字又Emoji,溝通表達確是方便,不過人勝機械,工具之餘,永遠勇氣行先。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由古時的Call我,至昔日的手電聯絡,再到今日的雙向訊息來往,文字聲音已變成emoji多多。「你這剎那在何方,我個雪櫃在廚房……」連繫已經在線中長期聯上,無奈不願親身相伴在旁。除非有特事要施壓特辦,否則阿爸不用直接通話。 情深說話未曾講,都可以錄音拍片俾對方。古時示愛表白,真係巨大勇氣闖情關。柔情聲音打去對方屋企,點知先接聽的是她媽媽。五關斬將搞完一輪,大家各自坐在家中客廳親人旁邊暨電視底下,問「你對我有感覺嗎?」古時求偶,邊似得而家可以一部工作、娛樂、資訊、社交、家庭統統在手。科技通訊雖然方便,但關係也要視乎自己有否珍惜擁有。 Pager、Beeper、BB機 上回講過call機用家的情深說話,今回都要係咁意講下歷史發展。傳呼機英文叫Pager就好多人都知,但另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Beeper。一個係功能理解,一個係經驗演繹。所以call機簡稱為BP機,而不是我們所誤叫的BB機。不過習非成是,加上「必備通訊」又叫BB Telecom,咁講吓講吓咪錯誤至今。 1921年,首個傳呼系統於Detroit底特律的警署使用後,直至1950年第一個商業的call機服務才在紐約市,並由服務商Telanswerphone推出。醫生每月支付$12,便可從單一的發射塔40公里之範圍內接收消息。而當其時這部極似PHS電話的Pocket Radio Pagers,正是由Reevesound Company所生產。 Handie-Talkie、Pageboy 及至1960年,John Francis Mitchell結合了Motorola的「Walkie-Talkie」(即對講機)及汽車的無線電技術,創造出第一台transistorized的call機「Handie-Talkie Radio Pocket Pager」。到1974年,全球第二部的call機Motorola Pageboy誕生,觸發傳呼服務的大力擴展,而翌年Pageboy II的接力,更使歐美的流動通訊更為普及,甚至開始風靡全球,而在港的傳呼服務,正正是再此年代開始陪同股票市場一同發展。而掛在腰間的Pageboy II,更是當中成功人士的標誌。 一響只能打上台的Beeper,始終都係唔方便。Motorola當然有遠見,推出能以數字顯示的Numeric Pagers「數字機」Bravo。Bravo突破的於機頂加入液晶顯示,正式為第一代低頭族的玩意。大膽的亦不只如此,黑色以外還有白色和啡色,三色選擇總得叫人鍾意,尤其一條金色或銀色的機鍊。年輕潮人,還刻意拆開機殼,自己噴色發揮創意,相信開箱潮文和折機報告的文化,正正是由此開始。 Bravo、Scriptor、Advisor 及後的Bravo Express,亦開始加入半透明的顏色。雖然call機的製造技術已經並非只得Motorola所掌握,但及後Alphanumeric Pagers「字母機」尤其上回所介紹的Scriptor LX2及LX4,其多行顯示及即時資訊功能,成功晉身為信息服務的中端。甚至乎標榜為股票機王的Advisor系列,更是中港台首批能作中文顯示的call機。其主機與機夾分離的設計,顛覆了早期Build-In傳統,陀機按鍵實用之餘亦帶領時代風氣(如和記霹靂火)。 互動通話可感受氣氛,遠勝以WhatsApp作單手錄音。珍惜親人,對話窩心,但絕不能為了親人而強迫地勤。可是超然人士,夠膽打電話但唔夠膽認,一人做事一人當,何苦要別人陪葬。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1313013,Call 50,同佢講漏咗件行李喺大堂,請佢自己嚟攞番。/ Beep Beep……/ 1313033,50覆台,密碼7689……我係佢爸爸,但請你叫我梁機主而唔係梁生…… 上述故事全為虛構,如有雷同「我點會咁講」。不過的確在手提電話未普及之先,通訊總是隔層沙。「危險速逃」的留言,有緣的話會再見。「抬頭望雨絲,夜風翻開信紙,你的筆跡轉處談論昨日往事……」 即時解碼,曲線鬧人 講開留言,當然並不是今日的WhatsApp或訊箱留言,而是傳呼機服務年代「留口訊」給接線生。行街Sales、服務行業、蠱惑黑幫、專業人士,如有需要找對方,即刻打去Call台落Call。仍記得九十年代初,入讀演藝學院第二星期,師兄教路要出部Call機,方便老師同學隨時搵到你。作為窮學生,月費百零蚊,根本冇得揀,只能出一部BB TELECOM必備通訊「數字機」簡簡單單。幸好簽約一年,機價全免。不過話時話,原來一日最巔峰都可以有五、六十個Call。當中當然有生日快樂,還有去唔去食下午茶?當然更有玩嘢的留言,例如「問候你伯母健在嗎?」。由於Call台不能落粗言穢語和攻擊性言詞,「你去死啦」、「賤人」、「吃蕉」、「正人渣」等等負面說話,都會被迫去正面曲線表達。香港人,真係創意無限!又講開Numeric Pagers「數字機」,即係只能以數字顯示的傳呼機。每當震動或Beep Beep響,需要回覆的電話號碼,或是特有的數字代碼便會隨即顯示。一般來來去去常用的簡單用詞,例如姓氏和地點,用家一望就知。或是透過機夾內的「密碼紙」,來簡單解讀所示的數字。但是如果連代碼都不能表達,就顯示要打返上台聽番所留口訊。加上如有突發的急事,就會有「急Call」的代碼顯示。如有一些不識做的朋友,係唔係都急Call要打番上台,枉費要落巴士找電話亭,心急緊張換來無聊事情,真係好到冇朋友。 地鐵打通,單行中文 傳呼服務直至九十年代,才於地鐵沿線打通網絡,仍記得先係太子至中環,跟著就是全條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所以就算當年只得「熱狗」未有「冷馬」,自己多數都係搭巴士。仍記得突然有一天,於地鐵中收到「密碼」,感覺月費乜都抵番。 無奈「數字機」始終有它的局限,而初代Alphanumeric Pagers「字母機/即英文機」又不是我杯茶。不久終於等到可顯示單行中文的Motorola Scriptor LX2(雙行英文),亦即是香港較多人所選用的中文傳呼機款。唯最初只能顯示20個中文字,並且親身實驗試過,如俾幾本書壓住,甚至乎只會接收怪獸字,當時又一樣要打番上台,幸好在幾個月後情況已經改善。 Call機達人,Motorola Scriptor LX2雖然機仔細細,但是確實設計經典,全無螺絲靠邊條卡榫裝嵌,機面只得四粒掣。顯示大字型之餘加上震動及有音效Tone,一粒3A電池可頂足一個月。加上超暢順機夾的設計,甚至伸延至手提電話的StarTAC。及至雙行中文的Scriptor LX4(4行英文)誕生,不論使用上的方便、外形設計和大細,都是在港傳呼機的標誌。適逢900Mhz頻段的FLEX通訊技術協議出現,Scriptor LX4還於1995年初,配合港產電影《重金屬》而加入金色和銀色系列,並推出手提電話加傳呼秘書台服務組合。 由於全港電話號碼改為8個字,故手提號碼為9xxx1234,Call機則為7xxx1234。由於當年電話費貴,所以不重要的電話,多數直接飛線去秘書台,再透過Call機顯示訊息。(有如早期的「天地線」和「步步通」套餐。)同時間上一代舊通訊制式的Scriptor LX2亦加入不同顏色的半透明機殼,保持市場的最後佔有。時至今日,估計全港只仍約有3萬多人使用傳呼服務。由於時間緊迫不落Call,都係要運用特權施壓打電話找人攞行李。篇幅所限,下期再談。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小時候就讀下晝班,享受人生就是喜歡瞓到「黃朝百晏」。傍晚5點半放學,回家6點正有卡通。睇完新聞,食過晚飯,匆匆忙忙的拼搏,一小時內完成功課。真的不明白為何現時小學那麼多習作,還未計要滿足怪獸家長的興趣與慾望。 功課KO得快可出走廊玩,「兵賊偷油」跑一身汗,最大的動機就是見見街坊。反而中英文默書,則可留待第二朝才開波,9時起床溫得快,還可10點半來個粵語長片,傾下電話百無聊賴食過午飯咁又返學。當時每一條新建的公共屋邨,設計之時邨內已經附設一兩所小學,不論所居住和所讀書的建築物外牆和結構風格均連成一體,那份樸實的風雅,並非現時空蕩蕩的豪宅和千禧風格。其實升學選科又使乜撲嚟撲去,搵一條難度極高嘅起跑線,未起跑已經無力應戰。 創意娛樂.珍惜學習 吾所就讀之小學屬舊式校舍,5層高之大樓,每一層有6個課室,加上校務處、教員室、音樂室和電視室,全校共24班剛好「岌岌陷」。仍記得當升上三年班的時候,課堂中首次出現的「教育電視」(Educational Television),簡直就是漂亮老師以外的課堂暖意。中、英、數、社、科、健,配合生動的製作和內容,偶然還會見到黎耀祥和鄭伊健。這課堂上唯一可熄燈的娛樂,雖極高收視,但無奈只得15分鐘。 當時小學資源缺乏,並不是每間課室都能夠有一台大電視,每逢遇到ETV堂,同學們就會好開心咁轉課室,霸頭位細心留意那部十多吋的「畫王」。及至中學後,每樓層增設一座錄影機連流動電視,自己總會爭着舉手,期望老師給予機會做下搬運工人,沿途慢慢推着這大件木箱,招搖過市的分外自豪。 回想點滴.柳暗花明 深刻的除了教育電視的課堂外,另外還有逢星期六短周的中英數各連堂。連續140分鐘的單一學科,對專注力不足的我來說簡直就是被禁錮。有幸沉悶的英文科,當中多數安排作Listening課堂。5樓的其中一間課室,當中有一個大木櫃,專門擺放50多隻無線耳筒,專為作「聆聽」之用。其實至今也不太明白,如此勞師動眾,是否真的對學習外語會有所幫助,不過總叫做感受過一下免費的「靈格風」。 不分輸贏.一步一路 本以為升上中學後,應該可以與這款耳筒分手吧,點知中學竟要求我們每人$120去私有化,仍記得購買後實際使用不多於十次,之後便轉為公開廣播,大個一直懷疑是否如校服校簿咁,Cap水清貨去利益輸送,而多年來不甘心,死都要Keep住這個耳筒,期望能從中找到任何科技啟示,或歷史痕跡來安慰心靈。但至今為止只知道它是著名的Lee Colortran出品,即是上世紀世界級舞台燈光系統的供應商,但這無線耳筒Wireless Headset WH-1000則冇任何資料可作參考。雖然不知頻道,亦不能降噪,不過它卻是我人生中首次所接觸的無線高科技產品。 「十年」人事幾番新,改變命運為時未晚。回到三十年前,繼續我的毛筆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宜立志、打電話、問功課、愛膚堅、黑旋風、念慈庵、枇杷膏、位元堂、養陰丸、似太陽、咁溫暖……細路哥、功課多、不用死、愛生命、DSE、駛乜慌、找朋友、聚街坊……或順或逆總有風景,你我同心來Listening。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科技一日千里,潮流達人當然要掌握科技,但偏偏最唔保值就係數碼產品。科技發展周期,快到以月來計算,達人還要經常徘徊於「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嚿」的多番掙扎,最弊就係公共交通賺大錢之餘又快將加價。 真金白銀,文字數碼 向來數碼產品貴於研發成本,但生產物料則相對便宜,一但當市場普及,就必然引入非原廠的競爭,話知你侵權總之價低者得,研發者就只有頭啖湯的甜蜜,總是不斷創新,才能延續公司的命運。不過講係咁講,又邊會諗到佢會夠膽死改少少,以SE當新機上陣。 上回提及過8吋、5.25吋和3.5吋的磁碟,相信大家用得最多的必然是最小的3.5吋。當時電腦以A Drive為5.25吋、B Drive為3.5吋、C Drive為120MB的Harddisk,加上一部側邊有窿卷紙式真正的列印機,盛惠港紙萬五蚊,即一般人的三、四個月人工。隨著九十年代電腦生產及價錢普及,不論公司、或大學圖書館,甚至家中的客廳一角,增購電腦之餘還會置入一座有四個轆的電腦。在未有互聯網服務的年代,使用電腦其實都是當作一般文書處理,踩地雷和接龍,萬幾蚊去將打字機數碼化。 水能載舟,總有盡頭 其實磁碟唔單只係可以裝文件,而電腦最本身的作業系統,最初銷售的時候也是靠Floppy。仍記得自行裝嵌的首部電腦,就問朋友抄來了十個隻的MS-DOS 6.22和Windows 3.11。這套Install Disks,安裝的時候若然有一隻讀唔到碟,則整個安裝就此膠著,甚至要全部重新來過。真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近年網上流傳一些相片,指有一批舊式電腦,其沒有互聯網接口、CD盤和USB接頭,但弔詭的是它竟然支援Windows 8.1的運作,Mircosoft還誠意地提供了一大箱近二千隻的3.5吋磁碟版本以供作系統升級。雖然難斷孰真定孰假,但相信安裝時已有絕對的困難。慳錢還慳錢,但青春無價。 周期快完,賺錢更險 磁碟科技的發展並不只停留於3.5吋的High-Density 1.44MB,其實於1988年,IBM亦曾推出2.88MB的DSED,可惜失敗。而另一邊廂的Zip Drive則有大玩大,由1994年開始以高昂的售價定位於商業使用上,不論初代的50MB、100MB、250MB,甚至更大的750MB,都曾經風光一時,尤記得大學時代城大的Run Run Shaw圖書館,都見有Zip Drive的支援,可是成千上萬的磁碟出出入入,其實就是一個大毒池。 隨著可讀寫光碟CD-R及其可讀寫器材的價格下降,不論已具二十多年產品周期的磁碟,或是Zip Drive都被比了下去,甚至仍記得DVD碟的燒錄器推出不久,Ricoh已經降價至四千蚊有找,可見研發者的頭啖湯,已經不再容易入口,甚至曾被寄予厚望的HD DVD,尚未有產品普及之下便毅然陣亡,科技達人確實死於高科技之下。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曾幾何時,總在身邊;不要睇小,薄薄一片。電子文件,便攜身邊;數碼發展,使用方便;千禧之前,無人不曉;告別之先,化身標誌;它的名字,就叫磁碟。 初嘗磁碟.遊戲行先 最先接觸磁碟,正是小學時於姑丈家中的8088電腦。約五吋多大的黑色膠片,放在手中真是輕飄飄。在那只有綠色顯示的螢幕時代,我對電腦的認識就只是能發「蕉蕉」聲的遊戲「撞磚」、「火鳳凰」和Donkey Kong。當然開機之後要進入DOS,輸入指令然後load碟,那「笛笛」聲與綠色小燈,在數碼的電腦世界中極為mechanism。 及至數年後,《任天堂》紅白機和磁碟機嘅出現,令我對磁碟的「遊戲印象」更為深刻。雖然體積縮小而外殼硬化,但不變的是簡單的保護紙套,可作少少抗潮和寫上遊戲名字。由此而知磁碟好處,是可重複讀取和寫入使用,只要保護得好,實是環保,當然還要誇張地給它一個大大個透明蓋磁碟盒,仲要有鎖。 8吋5吋.達者為先 1967年,IBM產品經理Alan Shugart於研發IBM 3330 「Merlin」之時,研發加入廉價的microcode控制器系統,於是1971年,8吋的「23FD Minnow」初代可讀磁碟正式誕生。這具80KB的memory disks自始便攜,雖然IBM以「Type 1 Diskette」而定名,但坊間則以Floppy Disk作為統稱。翌年Alan Shugart加入Memorex公司,並成功推出可讀取及寫入Floppy Disk的驅動器Model 650 Flexible Disk。其於1973年創辦了Shugart Associates(SA)組織,並於1976年率先推出了第二代5.25吋的磁碟,這正是我輩七十後首次接觸電腦所認識的媒介。有Floppy Disk,當然要有驅動器Floppy Disk Drive,同年SA在推出5.25吋的磁碟時更推出上述之FDD。而雖然隨著技術成熟,8吋磁碟於1976年擴展至500 KB及1977年的1.2 MB,但5.25吋的設計實在是帶來更大的方便,可想而知8吋產品的前途卻係咁先、不遠矣。 鋒利寶劍.生銹一天 當聽到diskette這名字,便聯想到如cigarette、cassette等ette尾之名詞。由於同以膠料著磁的原故,個人主觀地覺得應該是由錄音帶引發的變身。於1986年,IBM反擊地推出720KB及翌年1.44 MB的High-Density(HD)3.5吋第三代磁碟。從這小小的磁碟中,已經發現不再見到著磁的區域,昔日那個危險的指模地帶,現在正好被一塊具彈性的滑動金屬片保護,並且像錄音帶搬於其上角落裝有同為滑動的防抄寫保護。加上硬殼密封設計,過去過薄且甚柔軟的磁質膠片,已被封上盡量防止塵粒和外來磁場影響,實在細心在此表揚。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5.25吋的磁碟及其驅動器(FDD)幾乎消失,加上台灣製造的3.5吋磁碟最平只售「個幾兩蚊」一隻,從過去Made in USA的3M到「乜都冇寫」的「無印」良品。甚至Apple於1998年推出新一代iMac時,廢除FDD只以CD-ROM及USB作為主要驅動器,加上電子文件的體積幾何上升,都叫磁碟生命開始進入安息。當然磁碟的故事,又豈止如此,下期再load…… 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搭地下鐵路,話咁快就到!」,的確地鐵速度之快,由太古到旺角車程只係20分鐘。不過如果遇著繁忙時間,金鐘轉車大排長龍,能夠入到車廂已經有難度。反思高鐵的中途站和兩地兩檢、三跑的空場問題,這些千億基建又是否只「講」速度的謊話? 如要下下排隊買飛入閘,車速幾快都係虛假。窮娃娃欲變身富爸爸,只好在被剝削之下,爭取時間撈多幾份「老散」。慢唔緊要,但最緊要快!入飛、掹飛、轉桿,出閘時最多睇埋餘額。能一直線的潮水運作,就是當年「儲值車票」的功效。 以票代幣.入閘輕鬆 首段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即觀塘至石硤尾)於1979年10月開通,返工放工自此地下捐窿。乘客每程需要到售票機買飛,這薄薄的磁帶塑膠片,正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單程車票。 如要細數歷代地鐵車票,相信要一本書先可以寫得晒。由誕生至2013年的34年,種類亦由一次使用擴展至儲值、優惠甚至紀念,並且從最初只限於地鐵而伸延使用於接駁巴士及部分商店。 講起車票當然要講下售票機,早期售票機只能發售單一面額,乘客先要到「收費圖」查閱目的地車資,然後才到所指定的售票機購買。但由於舊時該機並無找續功能,故此多是先去「輔幣找換機」作準備。其可接收一蚊及兩蚊硬幣,而斨(音讀唱,以斧砍銀解)出來的全是五毫,對以五毫作跳錶的車資全部通殺。故此找換機多設於作平排放置的售票機旁,並且售票機以黑底紅白字背光顯示,機頂上亦豎立大大塊的紅底白字顯示牌,對於當時並無商店的大堂來說,當少人的時候,尤其鑽石山站,確實有種陰森的恐怖。 多段區費.尾程優惠 不過,幸好所購買彈出之車票顏色繽紛,5種顏色黃、紫、藍、綠和紅色,中間皆配以灰色間條,面值分別為$1至$3,對於當時只需大約一蚊便可由彩虹直達尖沙咀嘅巴士來說,地鐵收費實為昂貴,而且仲要大小同價,確實是高檔的冷氣旅程。 為了增加人流速度和吸引力,地鐵於1980年6月按5款車費推出具50程的「多程車票」,相信是針對上班族一個月使用而設計。而為增加彈性,更於1981年3月以$25、$50、$100及$200之「儲值車票」作替代,並且附送「尾程優惠」(最後一程冇上限價),總見爸爸身上常袋著7、8張,並Mark好餘額於站內恒生銀行所取的保護紙套上,計到用剩一毫以便過中環! 同年1981年,地鐵亦增加「小童/學生票」及其「儲值車票」,並且於中間加有一個小小的圓圈孖公仔標記。至於「單程車票」減去票面值印刷,但仍然保留該屬顏色之五區收費,相信是方便加價。「成人單程票」亦伴隨誕生,適逢九廣鐵路全面完成電氣化,兩鐵於1984年推出加有相當於票值之Common Stored Value Ticket「通用儲值票」,及後亦增加了小童及長者之類別,更有九巴及城巴的參與,成為交通工具的付費首選。 電子貨幣.開鎖有計 於1986年隨著售票機可作多票值售賣的更新,「成人單程票」款式簡化為一。而於1993年,「小童/學生單程票」歸入「特惠單程票」類別,並擴展至長者。及至1997年「八達通」的出現,「通用儲值票」其後於翌年停售,並於1999年正式停用,完成任務。完文之前,在此「戴頭盔」順帶一提,除紀念票外,地鐵車飛均為屬港鐵公司之財物。不過昔日身上總留有一張,以作開鎖之用。不過叫慣咁多年,車飛就係車飛,地鐵就係地鐵。其實地鐵車飛除了方便,更是電子貨幣的開路先鋒。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