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周末。今年老公參加了樂施毅行者(毅行者以四人為一組,行麥理浩徑,以北潭涌為起點,元朗為終點,全程100公里,賽事需要在48小時內完成),作為妻子的,當然全力支持。我的角色是co-runner,意思是在某些路段跟團隊一齊行,在團隊有甚麼需要時盡力幫助,鼓勵大家。星期六早上我們四位co-runner一起在大帽山上等待團隊到達,然後跟他們一起同行第九丶十段麥里浩徑。 團隊經過二十多小時不眠不休地行,有幾位隊員受了傷。在每段的check point 均有物理治療師以及醫療人員駐守,好為健兒們提供適切的治療。此外,checkpoint 亦有食物飲料提供,讓健兒們補充體力。小休過後,大家忍著痛楚,一步一步向前行,每一步都很踏實。 跟健兒們一起行的一段路上,感受良多。團隊精神、合作真的很重要。每位隊員都有受傷的可能,作為一個團隊,就是要更去體察別人的需要。在路上遇到很多其他的健兒,大家亦會互相鼓勵,向同一目標邁進。此外,整個賽事亦有很多義工參與其中,如物理治療師,check point的支援人員,活動過後上山清理現場垃圾的義工等。大家對完成整個賽事無私的付出,很讓人感動。 我相信有一天,我亦能夠有足夠的體力及無比的毅力,參與毅行者。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在李寶椿讀書時,每年都有一星期的project week。在我們的年代,同學可以自由組合,選擇想去的地方,而條件是花費要在三千元以下。當年我們七個人選擇去尼泊爾。同學主動寫信去國泰及皇家尼泊爾航空說明我們旅費上的限制。結果皇家尼泊爾航空主動回覆,給我們特價機票。 那次旅程絕對是藝術文化之旅。李寶椿的尼泊爾同學(Parmita)給我們找來了一位對尼泊爾歷史文化有深層認識的導遊。我們參觀了首都加德滿都內的古城及博物館等,細閱當地歷史。在開車往行山地點Pokhara的途上,當我們看見漂亮的風景,就請司機停下來讓大家畫畫素描。車上大家都一起唱歌,作曲,其中一位同學現在已是獨立的唱作人了。整個旅程的高潮則是能夠參加當地人的婚禮。Parmita的親戚結婚,她給我們安排了當地的衣飾參加婚禮。記得當晚大家面前都有一個小小的酒杯,裡面是70%的烈酒!我嘗了一小口,已有一點點醉意。 去年,我們這群李寶椿同學又再踏足尼泊爾。這次一半是去參加Parmita婚禮,一半是去行山。Parmita是尼泊爾的大家族,所以在她的婚禮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其中包括我在李寶椿年代同房兩年的巴基斯坦同學Nada。 婚禮過後,我們到了Pokhara的Poon Hill行山。四日三夜的旅程,讓我們跟當地的導遊都熟絡多了。在尼泊爾的最後一夜,我們旅程中的司機跟我們一起吃晚餐。他真的很好,給每人送了一個小口袋作紀念。走出餐館,就是古城。 在柔和的圓月下,古城沒有了日間的煩囂,它莊嚴地細訴着昔日尼泊爾的歷史。尼泊爾,一個多麼親切,可愛的國度。願尼泊爾的人民可以從大地震中盡快恢復過來。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大學畢業那年,我們三個大學同學一起坐火車,從劍橋回香港。火車之旅途經比利時、德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俄羅斯、外蒙古、中國。整個旅程歷時兩個月。 在那兩個月裡,我們每隔幾天就計劃未來幾天的行程。所有的事都很隨心。記得從比利時坐火車去德國,火車表上寫着火車會遲七分鐘開車。我們於是在火車開車前三分鐘到達,卻親眼目送火車離開。問車站職員,原來火車表雖然寫火車會遲開車,但若可以提早的話,還是會先開。結果那天我們要坐本地的火車,轉三次車,才能到德國的科隆。 在俄羅斯買火車票則是極複雜的事情。當年若不經外國車票網站買俄羅斯的車票(會貴好幾倍的價錢),則要親自到車站購買。車站職員不會說英文。我們要在紙上寫俄文地方名,數字等去表達日期時間。若要問別的問題,則要用圖畫表達。我們在莫斯科站坐本地火車(不是專為遊客而設的西伯利亞鐵路)去Irkutsk,歷時三天,車上盡是本地人及背包客。第三天早上火車到了個中途站,大夥兒二十人一起下火車唱歌拍照。即使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大家還是很享受這份茫茫人海裡偶遇的緣分。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一次踏足老撾,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年跟幾位李寶椿的同學,一起背背包出發。我們先從香港飛往曼谷,再經陸路去泰北的 Nong Khai,坐火車去老撾首府永珍(Vientiane)。 永珍有點像六十年代的香港。我們在永珍休息一晚後,就坐巴士去萬榮(Vang Vieng)。整個巴士之旅大概五小時。巴士裡站滿了人。落車已汗流浹背。萬榮是個世外桃源──有南松河,有喀斯特地貌,是玩漂流及去山洞的好地方。雖然萬榮是老撾的一個旅遊景點,卻又有著它的祥和與寧靜。 當地人非常友善,記得我們去小餐館叫了點水果,店主竟跟我們分享他的大木瓜!又記得那天我們到河裡去玩漂流,帶我們的二十歲男孩,臉上總掛着純真的,滿足的笑容,看著他的笑容,心裡有着說不出的感動。 十多年後,我又再次踏足這個可愛的國度。今次我們除了去萬榮外,亦去了離首府九小時的朗勃拉邦(Luang Prabang)。萬榮跟十年前相比,山水依舊,但卻失去了昔日的寧謐。這次旅程,讓我更深思人跟大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應該以甚麼方式去看待發展。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旅行的經歷一直都是我想寫的題材。學生年代已很喜歡去旅行。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收拾簡單的衣物,上網訂廉航機票和青年旅舍,就可以善用周末或學校假期去各地旅行。在旅途上,總會遇到很多趣事和接觸到不同背景的人。而這些旅途,亦讓我對人生有另一種體味。 雖然出來工作讓我更能負擔一些度假式的旅行,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旅途,卻又是簡單的背包之旅。老撾以及尼泊爾,我分別在十年內到過兩次。這兩個美麗的國度,簡單純樸的人民生活深深地觸動着我對人生最基本的追求。而當年跟另一位女同學用心學西班牙語,為的就是去墨西哥及危地馬拉。當年趁冬季假期,實地去感受馬雅文明遺產。畢業旅行,我們選擇從劍橋坐火車回香港,途經東歐、西伯利亞、外蒙古等,整整用了兩個多月時間。這兩個月讓我坐遍了各式各樣的火車。出來工作後,帶母校學生到柬埔寨的學校探訪,讓我有一個思考人生目標及方向的空間,疏理一下思緒。旅行的經歷,肯定是我成長的一大部分。在未來的幾個禮拜裡, 我會分享以上旅程的點滴。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在當下的世代裡,我們常常會鼓勵年輕人努力讀書,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而好的定義,因人而異。有的覺得要在短時間內賺得最多的金錢就是好,有的則以興趣做出發點。 這種向前看的想法或方向,本身是上進的表現。但是人要真正感受到生活裡的質感與幸福的話,這種一路向上的單向思維並不足夠。隨著年輕人不斷成長,年輕人要更宏觀的去建立多向思維。除了要為自己的前程奮鬥外,也要建立興趣,或去了解社會上各階層的需要,跟不同的群組互動溝通,若有機會的話,去建立其他人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會來得更有質感。 作為教育者,應以建立年輕人的價值觀以及自身價值為依歸。但是,社會常將年輕人的價值以可以量化的尺度來量度。 這種讓人麻木向上的追求,很容易讓年輕人忘記了自身的價值,失去了生活的質感。這一點,是家長以及教育者應予以深思的。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記得幾年前參加了一個師友同行計劃,計劃為期十個月,我們作為一群中四至中六的學生的同行者,從各種團體活動,一對一交流去分享學生在成長路上的經歷,以及以同行者的角色去分享自身經歷,互相鼓勵。 其中一位同學跟家人以及朋友的關係都很差,對人生更毫無方向。 第一次跟他見面,他的回應總是「求其啦,是但啦」,問到他的興趣,就是睡覺及喝酒。我當時跟他說,其實有很多人會跟你去行這段成長路的,加油!他還是以一貫愛理不理的態度去回應。 十個月過去了,這位學生在過程中認識了一位跟他的家庭背景相若,有着同一成長經歷的社工。在跟他同行的社工身上及社工的鼓勵下,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在畢業禮上,他主動邀請父母去參加,在分享感受時,他更說出希望自己亦能成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社工。 不要輕看你當下的經歷。有一天,它可能會成為其他人的祝福。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在香港,gap year這概念還是比較新,在外國其實已經很普遍。 Gap year是指學生停學一年去做別的事。學生多數於中學和大學中間gap year。這年可以做的事很多,如旅遊、工作及義工等等。 當年我gap year去北京的一所寄宿中學教英文,同時學習普通話。剛去北京的時候,我完全聽不懂大家跟我說甚麼。我們都只能靠寫和身體語言溝通。洗澡是在大浴場(當然男女是分開的),很尷尬啊!還有北京的天氣乾燥得很,開始時真的很不適應。 幾天後,同學知道我這個香港人的存在,都主動過來跟我聊天,問問香港的事情,教教我普通話 (其實是北京話)。跟年紀相若的同學相處,很容易交朋友。自己從不太聽懂普通話,到可以輕鬆的跟北京人溝通,從洗澡尷尬,到互相擦背,從對教學懷着試試的心態,到確定自己的志趣和恩賜,這一切,都讓我很珍惜在北京的體驗,亦讓我對選擇教學作為職業打了支強心針。 外國大學對gap year一般都採取開放的態度。若學生有興趣的話,應早規劃,善用時間,得到的可能遠比想像的多。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新學年已開始了半個多月,不知道學生們在升班後的適應如何。這禮拜跟幾位家長聊天,學生都是讀IB國際預科文憑的第一年。 他們都很緊張學生的學習進度,第一時間問需不需要補習。其實,補習是一種輔助學習的性質。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能找到學習的節奏。 要學習有效率,第一要從時間管理着手。IB的課程很密集,除了要完成日常學習和作業外,還需要參加課外活動和達到社會服務的要求。如學生能管理好時間的話,必能令學習事倍功半。要管理好時間,就要知道時間現在用在那裡。我會建議學生做一個時間用途紀錄表,紀錄一下時間用在甚麼地方,以半小時為單位。比如說星期一早上到三點半上課,然後三點半到五點半打籃球。五點半到六點半坐車回家,如此類推。如是者把一到兩周的時間用途紀錄下來,再看看有那些地方用的時間比較多,有那些用的時間比較少,這樣就可以有基本資料去制定未來的時間表。 除了時間管理外,學生還可以組成學習組。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無論小學、中學或大學,我都有一個學習組,大家把好資料好文章一起分享。大家互相幫忙,一起成長。 當然,學習組裡的同學都必須要有分享的心,大家的成績自然會好。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每年香港都有過千位學生會報讀牛津或劍橋大學。通過英國聯招,學生可以報讀兩所學府的其中一所(不能兩所同時報讀)。那麼,兩所大學的申請過程有甚麼差別呢? 兩所大學都是行學院收生制度,意思是學生遞申請表後,申請表會發到大學裡的某學院,然後學院有收生決定的能力。 學生報劍橋時,可以選定想報的一間學院,或做一份open application(即讓大學隨機把學生的申請分發到某一間學院)。該學院會決定學生有沒有面試機會。面試後,有三個可能的結果:取錄,申請失敗或pooled。 Pooled是指學生的能力是可以的,但報讀的學院已沒有該科的學位,於是把申請放到pool裡,讓其他學院選擇學生。劍橋在香港是有面試的。香港就讀的學生可不必飛去英國面試。 至於報讀牛津,大部分的學生都要考額外的考試,如humanities類的科目要考TSA,物理或工程類科目要考PAT等。學生報讀牛津,需要選擇報讀一個學院。學生也可以選報open application。 不過,牛津跟劍橋不同的是,學生申請會被同時分派到第二個學院(第二個學院由牛津決定)。如果學生有面試機會的話,兩個學院都會面試。若兩個學院都想收學生,它們會自己協調。Pool在牛津也是有的,但劍橋會有較多學生從pool裡獲得offer。牛津在香港沒有面試,所有學生必須飛到英國面試。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上星期很高興能邀請到英國 Durham University的兩位教授 Dr. Ian Whitfield和Dr. Colin Crowder在英國文化協會舉辦一個關於量化寬鬆的sample lecture以及英國個人陳述 (Personal statement)寫作的講座。講座有七十多人出席,反應非常好。 Dr.Whitfield講述何謂量化寬鬆。這是一個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的課題。參加者對於他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這可以很複雜的課題都深表佩服。之後 Dr.Crowder以收生者的角度講述學生應該如何寫UCAS的個人陳述。他說英國的個人陳述 其實並不個人。很多不知就裡的學生可能會用上很多文字寫一些個人感受或一些描述性強的事去突出個人性格。但是英國的個人陳述看重的其實是學生對報讀學科的興趣所在,以及對報讀學科的一些相關學術經驗,如看過某本書,或在中學時代做過某些研究等等。 學生的個人陳述應該有75%到80%去講以上兩點。其餘的字數則可以講一些學術以外的事,如課外活動的成就。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大學第一年,我住在Magdalene College的主樓裡,每次回房間,都要走兩層木樓梯,經過一樓的學院office,走回這間有幾百年歷史的attic房間。房間對着 Magdalene Street,有巴士經過,整個木地板都會震動,像要塌下來似的。而房間窗口旁邊有一套游繩,是讓學生在發生火警時逃生用的。可幸我當時還未曾用過。 劍橋有三十多間學院,每間學院都會有自己的formal hall(像電影Harry Potter裡的大禮堂,讓大家吃一頓豐富的晚餐)。劍橋學生其中一個活動就是走遍各個學院的formal。Formal開始前,主持人都會念一段拉丁文的禱文。之後前菜、主菜、甜點及茶或咖啡會依次序送上。Formal有一個傳統叫Penny。若果有人把一個Penny(一個10便士硬幣)放進你的酒杯的話,你就得把酒down了(即一口氣喝完)。一晚formal一個人也可以喝上五到十杯wine。喝酒倒不是問題,問題倒是別人把penny放到杯裡之前有沒有洗乾淨。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前幾天翻開舊照,憶起當年初到劍橋讀大學時的點滴。 記得臨離港的兩個禮拜,爸媽給我買了很多禦寒衣物,而我則買了很多罐頭和公仔麵,生怕在英國正餐只能吃薯仔。英國大學多是9月尾10月初開學。離港當天,爺爺嬤嬤爸爸媽媽和妹妹一起送我到機場。畢竟第一次到外國讀書,心情很是複雜。一方面很期待新的挑戰,另一方面又很不捨得家人。所以在送機時,大家還是眼泛淚光,依依不捨。 到了英國的頭幾天,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要清潔房間,買日用品,參與迎新活動,見學校的director of studies,每天都認識很多新面孔,一下子生活圈子擴到一個新世界。忙了一整天,回到房裡已經很晚。看着枱頭的電話,不期然會想家。如是者每天都會跟家裡通電話,聽聽家裡人熟悉的聲音,一切的憂慮頓時消失,心裡感覺很安穩、平安。 11月,日光愈來愈短,天氣亦愈來愈冷。英國的天總是灰灰的,下着毛雨。 每天早上踏單車從Magdalene College出發,到 Sidgwick site去上課。短短十多分鐘的路程,寒風刺面,到上課的地點時手和臉已經冰冷,沒有感覺了。下午在圖書館裡跟同系的同學一起做sup(功課),太陽大概5點左右下山。黃昏時踏單車回宿舍,經過康河,欣賞建築優美的學院在黃昏時的剪影,偶然會聽到學院傳來的鐘聲,在石板路上停下來,深深的吸一口氣,沉醉在劍橋浪漫的氛圍裡。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繼DSE和IB在7月放榜,英國的GCEALevel也剛剛放榜。到英國讀書的學生們,有的已肯定獲得大學錄取,沒有獲自己心儀大學錄取的,則要思考別的選擇。 報讀大部分英國的大學,都是經過英國的大學聯招制度UCAS報名。學生可以選報五個課程(醫科,牙醫等科目例外)。大學在收到學生的申請後,會通過UCAS回覆結果。若果獲大學錄取的話,一般會是有條件錄取(Conditionaloffer),比如是GCEAlevel公開考試成績要AAB。學生在收到所有學校回覆後,要選一個firmchoice(確實選擇),及一個Insurancechoice(保險選擇)。若果學生公開考試成績達到firmchoice要求,就可以順利入讀firmchoice的大學課程,否則,就要看能不能達到insurancechoice的要求。若達到了,也可以入讀insurancechoice的大學課程。 在UCAS有個情況叫Clearing。Clearing意思是讓沒有offer的學生在各個有餘下課程學額的大學裡「尋寶」。若果學生在收到學校錄取後,沒有選firm及insurancechoice(即自動放棄學校取錄),就會自動進入clearing。第二個進入clearing的原因,是學生成績達不到firm和insurancechoice的要求。Clearing裡間中也會有top10大學課程提供。 一般情況下,學生選了firmchoice,就不可以轉換到別的課程。不過UCAS有另一個function叫Adjustment。若學生公開考試成績高於firmchoice的有條件錄取要求的話,學生可以用Adjustment去選一個比現有firmchoice要求更高的大學課程。這無疑是讓offer不理想的學生另一個機會去試報更理想的課程。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記得數年前有一位北京的女孩在內地的一所國際學校讀IB國際預科文憑課程。她當時的成績只是僅僅及格(即6科加起來只有24分)。她老遠從北京跑來香港求救,希望我們可以幫她一把,在我們的教育中心裡Homeschool 3個月。當時她母親跟女孩一齊來,我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答應了。 其實要擔起Homeschool的責任還是很大的。因為學生主要的教學都會在我們的地方進行。我們要很好的掌握她的學習進度,並調節教學速度,定期給她測驗去評估。剛開始的時候,也有點擔心她進度太慢,因為她真的沒有從學校學到甚麼。她說這是因為學校老師常常不在。這女孩很用功,能承受壓力,也有點小聰明,很快的在一個月內得到明顯的進步。說實在,在這麼緊的時間內要咬緊牙根學習,心理素質必須要好。3個月過去了,她要應考IB公開試。結果她考到33分,得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取錄。 我每次遇到一些認為很難教的案例,我都會想起這個北京女孩。她千里迢迢來到香港,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金錢,還有很大的信任,我也要努力加油,在教學路上遇上難教或看似沒可能的例子時,也會叫自己千萬別放棄。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