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也沒有靜靜地坐下來閱讀了。前陣子終於找到一點點空間去閱讀,讀了幾本好書,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本是行山界的書,由吳俊霆先生所著的《由零到最遙遠的距離》。作者的正職是物理治療師,書裡有很多作者及其山友的比賽故事。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充滿著正能量,亦讓我充分感受到山友們對大自然及行山跑步的酷愛。每次讀完都讓我更想挑戰自己,達成定下來的目標。 此外,對不太行山跑步的讀者來說,讀畢這本書可以有很大的得著。比如說快樂是可以來得很簡單的(我還是先在這裡賣個關子,不要透露太多了)。 第二本是雄踞暢銷書榜,由前一田CEO莊偉忠所寫的《不開會的CEO》。這本書是由一篇篇短篇文章結集而成,主要講述莊先生在一田任CEO的故事,從而分享他對管理學的見解及心得。 我十分欣賞莊先生對工作以及管理的見解及態度,喜歡他凡事以人為本,以身作則,貼地務實。我亦有跟公司裡負責做管理的同事分享這本書,願我們在工作環境裡都能以人為本,向共同目標進發。 由於字數所限,下期再跟大家多分享近期閱讀的好書,包括《A book about Innocent》。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近來贏在起跑線成了很熱門的話題。 先想想跑馬拉松吧。若選手們要參加馬拉松比賽,必須要有充足的準備工作,如注意飲食營養,恆常操練,亦要注意身體反應等。而且,若你問參加馬拉松的選手他們的參賽目標時,每個人都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有的能夠順利完成比賽已心滿意足丶有的為了享受跑馬拉松的氣氛,如沿途途人的打氣聲丶有的為了強身健體丶有的為了陪伴朋友跑步丶有的為了追求時間上的進步、有的則衝著獎牌而來,非勝不可......總之,大家跑步的目的不盡相同,卻又能樂在其中。 那麼做人呢?我們似乎想得太單一 了吧。的而且確,在起跑線上能快人一步,可以讓人更快跑到終點,但先決條件是大家跑步的路段及終點是一樣的。但說實在,嬰兒出生、成長,總會有自己的路,當大家的終點不一樣,跑步的目的不一樣,而所跑的路段亦不盡相同時,何必要執著於要贏這起跑線上的一小撮路呢?更重要的,反而是要搞清楚跑手的性格和潛能,馬拉松賽跑的路段,跑步的目的,以及終點對個人來說在那裡。這樣,才可以充分去享受跑步的樂趣,以及到達自己想去的終點。 記着,用短跑的方式去應付長跑的賽事,是行不通的。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今天在超市見到一種從英國製造,無添加無糖無防腐劑的蘋果汁,於是買了一盒回家試試。這款蘋果汁口味跟坊間很甜的蘋果汁不同,它是偏酸的,有很重很真實的蘋果味,而這味道亦讓我想起在劍橋的蘋果日所試飲的蘋果汁。 記得在劍橋的最後一年,我跟朋友一起參加了蘋果日(Apple day)。蘋果是我最喜愛的水果。Apple day 有數十個農場參與,每個攤位都有過十種以上的蘋果或蘋果汁可供試食試飲。我們從來都未見過這麼多不同種類的蘋果,該有上百種吧 (原來全世界有多達七千種蘋果),有gala, golden delicious, cox, braeburn, bramley, pink lady......數之不盡。 不要以為蘋果的顏色丶味道及質感都差不多,其實每種蘋果都有其獨特的味道與質感。大部分的蘋果是紅色的,但其實有的是粉紅色丶黃色丶綠色等,我們很興奮的不斷去試食,我最喜愛的是gala apple。因為它很爽囗,甜中帶點點蘋果酸。 此外,我們亦試飲不同種類的新鮮蘋果汁。我很愛蘋果汁那種甜中帶酸的味道,很清新。除了試食試飲外,農場負責人亦會跟我們分享哪一種蘋果會比較適合做甜品,哪一種比較適合榨汁丶哪一種會比較適合食用等......一個簡單的下午,就讓我們滿足樂透了。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一期講述我一直都想設計一個小學的課程,今期可以跟大家詳細分享課程的目標及內容。 我一直相信小孩子的可塑性是十分高的,而面對在校內繁重的功課壓力,校外活動則應該以培育孩子對某活動的興趣及學習動機為主(除非孩子的成績真的嚴重落後,否則用不著用雞精式補習去強化)。所以,去年我開始認真的跟團隊去討論設計一個以IB學習目標(發問式學習)為主導丶以培育孩子學習興趣、溝通及演說能力的小學英語課程。 大家可能會問,坊間提供的英語課程琳琅滿目,有很多還有外籍人士教授,還有必要再發展一個新課程嗎?是有的。做事最重要是問增值(value add)在哪裡。所以,我們的目標是發展一個以國際學校小學為教學藍本的教外英語小學課程,課程的精粹在於將inquirer base learning(發問式學習)的lB學習模式融入課程當中,並將遊戲丶常識及團隊活動在課程裡充分體現。 課程發展團隊成員都有豐富的lB教學經驗,並且大都在國際學校讀過書,這些經驗對課程設計很有幫助。我很期待課程在今年暑假試行,並在9月正式推出。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CANA Elite Education Centre這個教育機構不經不覺已經創立了六年。記得由當初創立之先,我們的願景是做一間能通過同行者的理念,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丶發揮他們更大的潛能以及回饋社會的一間教育機構。當初我們以lB丶英國GCSE、GCE A-Levels丶美國的SAT及ACT課程以及海外升學咨詢服務為我們的服務主幹,這是一個開始,因為教育除了正統的課程教育外,還涵蓋很多不同的範疇,如親子關係,課外教學等。 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來自中學的,他們大多在海外寄宿學校丶香港的國際學校或傳統名校讀書。很多家長問我會否推出以小學生為主題的課程,好讓他們的子女或朋友的子女可以來上課。對於推出小學課程我一直很小心,因為我的理念是小朋友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小學生如非必要,實在是不應有太多傳統式的補習,因為這樣很可能弄巧反拙,埋沒他們學習興趣以及今後對知識的好奇心及追求。當然,要推傳統式的小學教育課程在商業角度上絕對是有市場,而且對老師的要求相對不太高,執行起來肯定相對容易。 發展小學課程這個想法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直至去年,我認真的跟團隊討論這個想法的方向及可行性。我們開始訂立課程目標及方向,一步步的發展課程內容。今年暑假,一個讓我滿意的小學課程正式誕生。此外,我們亦向一間以新移民及低收入家庭為主的小學免費教授這個課程,以讓他們都可以有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至於課程內容如何,下期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星期應邀參與豐的一個教育講座,講述lB課程的資訊。在我講述之前,很高興能聽到羅乃萱女士對正能量管教作出的分享,獲益良多。 羅女士在整整三十分鐘的分享上內容都十分充實豐富及實用,筆者雖不能完全將當天的精髓用文字表達,但我將幾個要點記下: 1) 建立溝通,關係甜蜜──很多父母雙方都需要工作,在工作之餘,必須要從小跟孩子建立溝通。記得我小時候亦會在臨睡前親吻父母,父母亦會親吻我。其實,父母雙方在教養孩子的事上都擔當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孩子長大後的自我形象很大程度來自於父母的認同。所以多忙碌亦要共同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2) 使用正面回應─羅女士舉了一個例子:若你跟子女跟了目標,每科成績都要達到九十分以上,而子女除其中一科不達標外,每科都達標。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會眼於失手的一科,然後怪責,但換個角度看,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子女其他的都達標了,作為家長的亦應給予讚賞及肯定,以及鼓勵子女繼續努力。 3) 建立品格──建立孩子的品格比建立學術成績更為重要。品格包括同理心良心自我控制仁慈尊重等等,而羅女士認為孩子的誠信(integrity)是品格中最為重要的。 其實我們在求學階段可以花上十多二十年時間,為的是追求知識及做人上的增長及提升;同樣地,生兒育女,是對孩子一輩子的承諾。我亦真的要在學習做家長(parenting)上投放更多時間。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三星期跟大家分享我成長的經歷以及對教育孩子的一些想法。本星期則會跟大家分享選擇學校的心得。 很多家長都會問應不應該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讀書。家長覺得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比較互動,同時亦較重學生發問以及自由發掘答案的精神。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適合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 我覺得小孩子在小學階段,應該提升以下幾個範疇以打好未來學習基礎,包括語文能力(學好中英文是必須的)數理分析能力以及保持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發問精神。若學生能有優秀的語文能力,對未來學習及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孩子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見;至於優秀的數理分析能力,不但可以讓孩子在數理學科上有紮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未來的社會是高智能科技及大數據的世代,具備優秀數理能力更能讓孩子與世界發展大方向接軌,更能把握機遇;至於保持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及發問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而這種精神則可以誘發孩子的無限潛能,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 那麼,我們在選擇學校方面要問的問題應該是:選擇甚麼類型的學校最能讓孩子在小學階段提升以上的幾個範疇。下期再續。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兩星期跟大家分享了我小時候成長的點滴。面對着我們下一代孩子的教育,自己的成長路以及教育經驗讓我有很大的啟發。 家長常常會問孩子應該讀甚麼類型的學校(如國際學校還是傳統中學),在發問此問題前,我們更應問問我們期望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對我們而言,我們期望孩子成為快樂丶感恩丶正直丶有智慧以及有毅力的人。 而對於這些期望,很多都不是光從上學可以學習到的。自己的成長經驗上,父母以及孩子身邊最親密的人,如爺爺嫲嫲叔叔姨姨等,才是塑造孩子特質的人。那麼家長可以做甚麼呢?最重要還是多花時間陪伴子女。大家可以一起去公園踢球丶去郊外放風箏丶一起讀故事書等等(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父母會常常帶我到摩士公園玩耍,嫲嫲及媽媽會在我臨睡前給我講故事,這些簡單的活動足以讓孩子覺得快樂被愛)。孩子大一點,夏天可以帶他們到海灘游泳,又或是冬天一起行山。 我鄰居的兩個小朋友,一個8歲另一個6歲,他們已經分段走過了100公里的麥理浩徑,去年毅行者更跟爸爸一起走完第九第十段的20公里路。這些都是免費的娛樂,但在孩子的成長記憶裡,卻又是刻骨銘心的,而且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然,大家還是會問,孩子升學該如何取捨。這個題目在下一期會跟大家分享。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星期,我趁假期重遊久違了的成長地──黃大仙區。黃大仙區由當年滿街都是小伙子及壯年人,變成現在大都是以長者為主。 那天我亦特地走到新蒲崗錦榮街成記(以前黃大仙下還未清拆時,成記是在下的第二十六座)吃碗牛丸河。二十多年了,他們出品的牛丸跟童年時的味道還是一模一樣的,我一下子吃了兩大碗。老闆娘已經由姐姐變成上了年紀的姨姨。我上前跟老闆娘相認,但她已經認不出我來了,畢竟女大十八變嘛。第二天,跟父母在附近一起吃過晚飯後,特地再走到成記跟老闆娘打招呼,這回她終於認出我父母了!大家十多年沒見面,感覺像親人重聚一樣,問問現在的生活,問問家中老人的情況。舊區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純真,而且歷史愈久愈濃厚,每每讓人有一種不言而喻的親切感及幸福感。 隨著舊區的快速發展,這種街坊小店以及人民關係亦慢慢地消失。雖然現在的生活質素比小時候得到提升,但我還是很珍惜這種獨有的社區氛圍。我深信,我們下一代的幸福並不單單建基於物質生活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要去建立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及跟人與人社區群體的聯繫。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仍能在現今消費主義掛帥的城市裡,在成長中找到屬於他們的小小成長地。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小時候,我家住在黃大仙下。當時黃大仙下還是舊式的7層高公屋。猶記得家中沒有廁所浴室,要如廁沐浴都得走到屋外,而石油氣煮食爐亦設在屋後,煮食爐附近會放老鼠籠,籠裡間中會困著肥大的老鼠。白天每家每戶都會打開大門,鄰居都互相認識,鄰里關係亦十分融洽。後來政府重建黃大仙,我跟祖父母一同由7層高公屋搬到35層樓高的Y形公屋,直至到小四才搬離黃大仙區,跟父母同住。 記得童年時,放學後最期待的就是經過一間叫成記的粉麵店。店東女兒偶爾會請我吃他們自製的牛丸。有時肚子餓了,我還會厚著臉皮問姐姐能否請我吃一粒牛丸。後來下要清拆,成記就搬到去新蒲崗繼續營業。而在不用上學的日子,爸媽會帶我到附近摩士公園玩滑梯、踢西瓜波(紅白間條的膠球)跳飛機盪鞦韆。這些免費娛樂都讓我樂透了。 我的童年,是充滿美好的回憶。父母親戚跟我的關係都很融洽。我亦喜歡上學(以前我上的是下午班),尤其在參加了小學排球隊以後,我就巴不得每天小息跑去打球。那個年代,同學們沒有現在學生有的壓力(也可能我上的是屋小學吧)。雖然小時候的物質生活相對貧乏,但我卻覺得很滿足快樂。這亦讓快當上媽媽的我去思考應該讓孩子在怎麼樣的環境下成長。 下期再續。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IB跟DSE在課程安排及考試制度上固然有很大分別,而在銜接本地及海外優秀大學方面,我認為IB課程有更大的優勢,原因有二: 第一,IBDP(國際預科文憑課程)始終是國際性的高中考試,IBDP的課程有幾十年的歷史,全球有二千多間IBDP學校,優秀學府對此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認受性毋庸置疑,而收生標準亦十分明確。至於DSE屬於本地考試,雖然大部分優秀大學對DSE的入學標準都有列明要求,但個別學府的學者或收生的負責人還是需要時間去理解DSE每個學科的內容程度去每年調整收生標準,所以個別的收生要求可能會比IB課程定得高。 第二,IB學生遍及世界各地,香港學生面對的競爭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香港平均學生的表現或成績一般會比世界的平均分高出5分以上(45分為滿分)。我認為這是因為香港學生在數理方面的底子較紮實以及習慣在操練的環境成長的緣故(外國人對考試的操練是沒有亞洲學生的密集)。所以,面對世界各地的競爭時,香港學生在IB的優勢的確能發揮出來。相對在DSE裡,由於學生面對的都是本地學生,以上的優勢就沒有了。 這樣說來,一個成績普通的學生,假設在IB和DSE的發揮一樣的話,該學生的成績在IB的評核裡很有可能會高於平均水平,而在DSE的評核裡則在平均線上。這樣在報讀海外大學時,IB課程就更有優勢(當然,這結論是定在學生在IB和DSE的發揮都是一樣才得出來的,家長要去決定學生讀哪個課程較適合,還是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上星期講到學生該如何分配讀IBDP課程第一年的時間,以下會跟大家分享學生應如何分配第二年IBDP課程時間表。 首先,第一及第二年中間的暑假是個很關鍵的時候,學生若能把握好暑假的時間,第二年是可以輕鬆一點的。我會建議學生在暑假時完成大學申請的文章。若學生報讀英國大學,則要完成一篇大概一千字的個人陳述;若學生讀美國大學的話,則每間大學都會有三數篇數百字的文章;若學生報讀香港的大學的話,則會通過非聯招報讀,每間大學都會要求學生寫最少一篇的個人陳述。學生若能在暑假完成大學申請的文章的話,開學後便可投放更多時間在學習上。此外,學生在暑假期間亦應完成四千字論文的初稿。若在資料搜集及分析過程中發現數據出現問題,亦能有足夠時間去思考用別的角度去分析,去跟老師討論。當然,學生在暑假時亦應放鬆一下,以應付新學年忙碌的生活。 第二年開學後的四個月是全個IBDP課程最忙碌的時間。校本評核、大學報名丶四千字論文丶課外活動丶還有新教的內容一下子湧過來,時間管理很重要啊!若大學報名及論文已經差不多完成的話,學生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及投入校園生活。否則學生很容易浮浮沉沉的去熬過這幾個月。 學生在最後的三個月最容易分配及掌握時間,因為剩下來的就只有IBDP的公開考試。IBDP公開試下星期就開始了,各位同學,加油努力!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近來多了家長查詢讀IB課程的時間線,所以這星期決定跟大家分享這個題目。 兩年的IBDP課程轉眼就會過去,所以,學生要好好安排,把握分秒。讀IBDP的首三個月,大部分學生都需要適應IB的學習模式,以及所選擇的科目是否適合自己。若果學生發現科目選擇出現問題,如自己對學科興趣不大,又或者科目配搭跟大學學科報讀的要求有出入的話,則應該盡速跟學校溝通,看看有否需要更改科目選擇。學生一般都不會在開課後三個月後更改學科選擇,因為要重新適應新學科的困難很大。此外,首三個月是適應期。若學生發現自己不能夠適應IB的學習模式,又或者對知識的理解有困難的話,學生該盡早尋求學校或校外資源幫助,好讓自己能跟上進度。 首三個月蜜月期過後,IBDP第一年的下學期會十分忙碌。學生會忙於應付每科的校本評核功課,以及要為四千字的論文定好研究科目丶題目以及一些資料搜集;此外,學生亦要積極參與校外活動及社區服務等,所以,學生在首三個月必須好好適應學習的節奏,才能應付更忙碌的下學期。很多學校在下學期末都會有期末考試。這個考試尤其重要,因為學校會根據學生平日成績以及期末考試的成績去出學生的predicted grade,而學生需要用學校的predicted grade去報大學。香港及英國的大學對predicted grade尤其看重,所以有意報最優秀的大學如牛津劍橋的學生更不容有失。下期會分享學生應如何安排暑假以及IBDP第二年的學習。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記得以前讀IB的時候,大家都要依靠老師課上的筆記作為溫習的主要材料。當時的lB課本厚得不得了,而且大部分都以文字為主,黑白印刷,完全讓人不想翻閱。當時我心想,若是有一套更精簡,編寫更精美的教材多好呀! 四年前,我開始構思要出版一系列IB文憑課程的精讀教材。我的目標是要做出一系列全世界最好的教材。於是,我邀請了每科的IB權威(他們都在世界各地的IB學校任教IB二十多三十年以上,並為每科的考官或課程大綱設計團隊)去作每科的教材編輯。 每個科目的教材製作由找團隊丶定下大綱丶不斷的開會討論及修改內容丶繪圖丶排版丶校對丶出版丶印刷等,都得花上十多個人的努力及配合,以及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好不容易,2013年終於出版了第一本精讀材料,接着,其他科目的精讀本也接着誕生,所涵蓋的科目有經濟丶數學丶物理丶化學等。 回想四年前的一個構想,到現在確確實實的實現了,作為這個項目的帶頭人,我覺得有很大的滿足感。教材有很高的認受性,獲世界各地六十多間學校購買及採納,在香港,很多IB學生都有用我們的教材,亦有很高的評價。 每次上課時看見學生把精讀本用不同的顏色標上筆記,我心裡面就很滿足,亦為整個團隊的成果感到驕傲。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lBDP(國際預科文憑課程)的公開考試將於5月初開始,大部分學生已經很努力地溫書,以準備考試。記得自己當年亦大概在3月中左右正式備戰 (因為3月前還有一些校本評核需要完成)。在此可以分享一下備戰時要注意的事項,讓整個過程事倍功半。 首先,要一個半至兩個月內完成所有科目的溫習並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同學要把6個學科的重要性排序去編排溫習時間表,包括根據大學對某一科的特別要求(如有些大學的取錄條件會要求數學科要有6分)丶自己對每一科的把握丶科目考試的先後次序等。 我當時就把非語文學科作為自己的重點溫習科目,因為花時間去溫習這些科目對成績會有顯著效果,而語文則是靠一點一滴的累積,臨急抱佛腳亦不能有好結果。 此外,溫習時間表的編排必須要貼近自己的習慣及能力,以自己為例,我知道自己不能連續集中精神溫習多於3小時,於是自己會每溫習3小時就安排半小時至一小時的休息時間。另外,我是不能一整天去背誦的,於是溫習時會安排3個小時背誦丶熟悉內容,之後3小時就做題,這樣就可以提升溫習的效率。 當然,在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檢討時間表的安排。最後,做一個自己能跟從的時間表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己心理上會覺得準備較充足,這會提升對考試的信心。 周一刊登 Joyce Wu 筆者畢業於劍橋大學,為Cana Academy Limited的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