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數電影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導演,帕索里尼認了第二,相信都冇人敢認第一。 首先是,他的電影一方面開創了反思道德標準的社會寫實風格,另一方面又借中世紀的神話或寓言,加入不少裸露、性愛及荒唐的場景,坦蕩蕩地將人類的慾望、人際關係、道德和宗教的規條重新定位,大膽露骨,遺作中以《沙勞》最為震撼,毫不忌諱地探索政治上的貪污、對權力的慾望、性變態(暫用傳統的觀念去理解)、性虐待、性暴力、性愛與法西斯的角力與共融,永遠被列入電影史上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或之首)。 影史上的叛逆者 而帕索里尼本人,他的事蹟以至死亡都是何其傳奇與神話化。這位二十年代出身,七十年代被謀殺的導演,既是意大利經典電影大師,亦是詩人、作家、劇作家、畫家和政治家,在當時的歐洲享負盛名。他的左傾思維,對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批判,對中產階級的反思,都是他的作品以至生活中常見的話題和主張,而他在現實生活裡亦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是天主教國家意大利的禁忌,令他備受社會抨擊。所以,他裡裡外外,從創作到現實生活都是個徹頭徹尾的離經叛道,從邊緣挑戰主流傳統的叛逆者。 如實重組 電影《帕索里尼》(Pasolini)正是他生前最後24小時的紀錄。該片沒有刻意將這位導演的生平拍成傳記,也沒有刻意將他被謀殺一事拍成懸疑謀殺案,反而聚焦在他生前的最後一天,讓觀眾看到他的不同面貌,以及不同常態的生活片段。觀眾從畫面上可知,他跟英格麗褒曼開會見面,見到他正在為《沙勞》作最後的剪接工作、與友人談論他的最新小說草稿、在火車站旁勾搭少年換取即時快感、在家中與母親居住的閒常軼事,以至在羅馬一年一度男女同志匯集的盛況,統統都既生活化又富歷史意義。導演阿伯費拉拿沒有簡單地鋪敘一個因果程序,又或為他的爭議性人生妄下判語。他在電影開首引用了帕索里尼的說語,穿插一段模擬帕索里尼生前作品的片段,跟他的現實生活並置,虛實交錯,讓觀眾有距離地反思和認識這位導演,拒絕消費他那傳奇一生。 該片開首引用了帕索里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to scandalise is a right, to be scandalised is a pleasure.”此話正好概括了這位導演的一生。電影結尾的一宗謀殺案,其實早已事先張揚——1972年11月2日,他在羅馬近郊的一個海灘上,與年輕男妓歡好時被狠狠的毒打,然後再被汽車輾過致死。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康城之所以是康城,除了它所選的電影外,參與過程也會不自覺為它加分,那就是對電影的一份尊重。 眾所周知,所有出席首映的觀眾都必須穿著晚禮服,男的要打煲呔,女的要穿高跟鞋(去年更因此變成女權討論),而電影放映後需拍掌鼓勵,基本上,站立拍掌3分鐘是禮貌,超過5分鐘才叫真正的好電影,所以,傳媒時常將有觀眾拍掌來表示該片受歡迎,很多時都有待商榷。 辛潘創歷史新低 而「喝倒采」亦是現場體驗之一,通常發生在早上8時30分的記者場,今年中後段開始已不時出現「被噓」電影。首先是奧利華阿薩耶斯的《Personal Shopper》,電影設於現實,但主角Kristen Stewart 的攣生兄弟逝世後幽靈回魂,被轟荒誕;康城新寵薩維杜蘭的《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則被指MV味濃;而《Drive》導演尼古拉斯溫迪黑芬的新戲《The Neon Demon》,由時裝界玩到食人,被指誇張不合邏輯,更有記者爆粗離場;而最震撼的莫過於辛潘的《The Last Face》,全場噓聲四起,雜誌《Screen》僅俾0.2分,創下歷史新低! 大熱作空手而回 的而且確,今年的康城不算豐收之年,其實個人心水是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的《Graduation》,導演技巧精準有力,電影感強,寫女兒出國的故事,同時又批判當地貪污問題及婚外情等,既懸疑又寫實,不可多得的好片,可能導演之前的《4月3周2日──墮胎日記》已經得過金棕櫚大獎,所以今次只拿下最佳導演獎,並與奧利華阿薩耶斯的《Personal Shopper》平分此獎項。反觀另一齣呼聲很高的德國片《Toni Erdmann》是觀眾至愛,講述父親見女兒做事過分認真,不惜千方百計搞笑,教她凡事只要一笑置之,此劇本混入悲喜劇元素,非常討好,演員出色,只是略嫌鏡頭未夠精練,結果與《Paterson》及《Elle》一同空手而回。 薩維杜蘭獲獎惹爭議 相反,今屆跑出的都是口碑一般,沒有多少人討論的作品,如安芝亞雅萊的《American Honey》,該片評語兩極化,講述潦倒的18歲少女展開公路旅程,有情懷但片長過長,而Asghar Farhadi獲得最佳劇本及最佳男主角的《The Salesman》雖然不俗,結尾也夠壓場,帶出不少階級與及寬恕的訊息,但比起導演的《伊朗式分居》就有點失色。而最大爭議的,莫過於薩維杜蘭的《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普遍評論負面,講身患絕症的男主角決定回家的故事,用心是好的,但手法著重聲畫似MV,這都屬其次,問題是,該片得到「格蘭披治大獎」(Grand Prix),所以才惹來反響。最後,勇奪金棕櫚大獎的《I, Daniel Blake》,是堅盧治第2次獲得同一獎項,題材是英國的食物貧窮,富感染力,雖然不是他最佳作品,但以這位良心導演的往績,那種對社會低層人士的關顧,再度獲獎令在場觀眾激動拍掌。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第69屆康城影展剛好進行了一半,電影的走勢跟當地天氣一樣,陸續明朗起來。剛到埗的幾天,總是一天放晴,一天下雨或陰天,直至這兩天,天氣終於穩定下來,天天放晴。周末的海灘也開始多了不少弄潮和曬太陽的本地人,回復康城熱鬧的一面。今天受著環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到場的「生意人」明顯比以往少,大家還在擔心這是否最冷清的一年,幸好,本地人也來捧場,湊湊熱鬧,令今年盛會不至於黯然失色。 大師表現平平 電影方面,開首的幾部大師作品未見突出,老將如活地阿倫、堅盧治、妮歌嘉西亞等,雖然各自精彩、各有所長,但亦只屬保持水準而已。活地阿倫的《Cafe Society》平實正路;堅盧治的《I, Daniel Blake》批評社福界的官僚制度,讓退休和貧窮家庭得不到所需,為社會缺乏的一群發聲,但就沒有帶來太大驚喜。妮歌嘉西亞的《Mal de Pierres》則從女性角度出發,拍瑪莉安歌迪雅這熱情、慾望高漲的女性,在五十年代的法國如何掙扎於丈夫與心儀對象之間,整體優雅但結局有點令人難以入信。 Alain Guiraudie失手 而中青代的如羅馬尼亞導演Cristi PUIU,他在《Sieranevada》借家庭聚會帶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道理,題材雖然老掉牙,但勝在運鏡流暢瀟灑;法國導演Bruno Dumont這位兩屆康城評審團大獎得主,他在新作《Slack Bay》中,風格徹底轉型,但過分用力和卡通化,中後段開始跌watt;南韓導演朴贊郁的《小姐》,改編自「女同」小說《Fingersmith》,布局精巧懸疑,女角們演出大膽,但綜合起來又像是欠缺靈魂的工藝品。而近年慢慢備受矚目的Alain Guiraudie,其前作《Stranger by the Lake》,當中大膽露骨的「男同」情慾戲可謂震撼康城,今次有冷不防的特寫鏡頭,但整體流於抽象,隱喻新家庭的建立的可能性,惟結果有點令人譁然甚至摸不著頭腦。 現時傳媒影評人評分最高的兩部,分別是占渣木殊的《Paterson》和Maren Ade的德國片《Toni Erdmann》。《Paterson》是典型渣木殊風格,輕巧幽默,一個閒時愛寫詩的巴士司機,為人踏實、穩重,與漂亮的太太雙宿雙棲,電影從他的眼睛去看這個城市裡的人的生活,每天抱怨的同事、酒吧裡欲拒還迎的一對「情侶」、下班時遇上很會寫詩的小女孩,還有家裡那頭會演戲的老虎狗,都為這個灰冷的都市加添幾分人情味和詩意。反而《Toni Erdmann》則很遺憾,我錯過了一場記者場後再也追不回來,惟有等最後一天重映所有參賽電影時補看,據說這部3小時的電影,莊諧並重,一針見血地剖析了家庭與國家之間的溝通問題,既有娛樂性亦有思考性,實在是拭目以待。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又一年了!今年康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用上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的傑作之一《春情金絲貓》(Contempt)劇照作為大會海報,非常搶鏡,令整個康城主要會場的氣氛,當堂活潑有生氣起來。 今年盛會才剛開幕,人潮還未真正出現,之前曾有報道指將有預防恐襲事件措施,現在尚未實行,但據聞,除了以往的入場安檢外,今年還有警察在街上突擊檢查「搜袋」,以增強阻嚇作用,幸好我暫時未被截停,但門外的守衛和街上警察的裝備,的而且確強了很多。 《Café Society》熟口熟面 至於參賽作品方面,早在名單公布之時,大會疑被指名單欠新意,入圍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大師,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戴丹兄弟(Dardenne Brothers)、堅盧治(Ken Loach)和朴贊郁等,但總是欠缺新人作品,當然大會也有他們的說法──作為全球最大的影展,這些作品是影迷必看的,出現多部大師作品也在所難免。這理解是否屬實?仍有待證實,但主辦方搜羅的大導大師,真的甚具分量,包括開幕電影《Café Society》。 此片是活地阿倫(Woody Allen)第14部在康城首映的作品,題材不算新鮮,套路全在導演舊作中見慣見熟──三十年代的美國,爵士樂、荷李活、迷人璀璨的明星生活、一段兩情不能相悅的故事。橋段沒有甚麼問題,手法也沒有出錯,只是調子有點過於認真,喜歡活地阿倫的人都知道,他的強項是那種帶點神經質的喜劇感,所以,當他要嚴肅認真的在銀幕上談一次戀愛,自然看得人不夠爽,總覺得缺少了甚麼幽默的點子,那一點點的活地式神采。 期待朴贊郁 是枝裕和 反而,之後播映的羅馬尼亞電影《Sieranevada》就更神采飛揚,故事發生在巴黎恐襲事件後3天,主角父親離世後的40天,一家人重聚,悼念亡人,某日下午,一家人在房子裡的幾個房間進進出出,攝影機跟著他們遊走,似是捕捉又像竊聽他們的對話,內容有評論時事的,如挑剔宗教和戲謔神父,也有回憶舊事甚至大爆夫妻床事趣事等,3個小時的片長,看著演員們妙語連珠,場面調度流暢自若,亦莊亦諧,少了導演Cristi PUIU成名作《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的社會控訴,卻多了更多更立體的人性觀察,不愧為羅馬尼亞新電影的中堅分子。 而接著而來的亞洲作品,有南韓朴贊郁的《小姐》和日本代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兩部都極具看頭,拭目以待! 麥聖希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提到北韓,大家會想到甚麼? 大抵是北韓民眾為金正日離世而哭崩昏倒的景象、金正恩的髮型、被迫修剪成相同髮型的民眾、前親信張成澤活生生被狗咬死的新聞、金正恩前女友被槍殺,以及那齣揶揄北韓的荷李活電影《The Interview》製作人受恐嚇……還有,九十年代大飢荒、苦難行軍的悲哀及偷看韓劇被處決。這些傳聞或事件,統統為這神秘國家添上更傳奇、更不可理喻、更令人難以置信的色彩。 但事件到底孰真孰假?有多少是真實的新聞?又有多少是誇張失實的傳言呢? 為北韓大平反 紀錄片《洗腦遊戲》開宗明義要問個究竟。一位西班牙導演與團隊深入神秘國度,不但直擊拍攝當地境況,採訪北韓人民、官員以至學者,探討他們是否如媒體報道般糟糕。 該片甫開場便將「兩個北韓」作出對比,展現西方傳媒眼中的北韓,是何等的瘋狂、可悲、惡劣和荒謬集於一身,同時又呈現了北韓人民是何等快樂和滿足現狀?鏡頭下,人民一樣有得食有得住,住屋、醫療、大學、食物、衣著以至生活基本所需,統統免費,全部由國家提供;他們不用交稅,也不用付房租,相對香港來說,簡直是個烏托邦,而且,城市有新建設如博物館、娛樂消費場所、水上樂園、健身房及現代化居所,樣樣有齊,生活日益改善。這些這些都與我們從西方主流媒體接收的信息大相逕庭,究竟當中有多少是誤解? 媒體效應 《洗》片導演的身份頗值得參考,他是西班牙人,所以採用的不是傳統美國新聞觀點,也不像南韓或當地人般有角色衝突,多了點客觀的成分,而他在電影中訪問的北韓官員,亦是從西班牙移居北韓的僑民(相信亦是導演能夠採訪的原因),角度完全為北韓大平反。他在片中指出,西方的荒謬報道既無知又粗暴,將西方意識形態強加於北韓這共產國家中,不斷將北韓塑造為邪惡軸心國,當有任何不利西方國家利益的言論和新聞時(如核武),觀眾和媒體便很容易對號入座,將北韓的所作所為解讀成恐怖行為、思想,成為西方媒體機器下的典型示範。其中,CNN編輯說,因為北韓是個封閉得像黑洞的國家,所以它不會對西方的誤解作出解釋,所以,一切對北韓的報道都會成立,這正是一種危機。 這種洗腦遊戲,究竟是北韓政府對人民的洗腦手法,還是西方媒體對我們的洗腦呢?當我們沒法得到這個國家的第一手資訊時,我們該如何判斷?紀錄片裡一切美好景象,有造假成分嗎?鏡頭前出現的人民,講的是真心話還是經過彩排?《洗》沒有給我們一個答案,但正好提醒我們,不論站在甚麼立場也需客觀分析,小心思考媒體的論述。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一看牌面,直覺很容易會告訴你:《緣來說再見》(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是另一齣《蘇絲黃的世界》,鬼佬看亞洲女性的作品。是的,電影是老外和美籍華人女子在香港蘇豪相遇的愛情故事,背景就是五光十色的香港,但劇情發展下去,慢慢發現電影不是要探索香港的文化或傳統,反而是借助香港特有的城市魅力,發展一段不同背景的兩人情愛。香港只是背景,人物才是重心。所以,它不是很容易令大家對號入座,說亞洲女性在「異國」戀中扮演的角色,又或是亞洲(女)人在外國(男)人眼中的形象之類的東方主義描寫。它委實是齣浪漫愛情劇而已。 相遇再重遇 這段愛情,當然一看便知是Richard Linklater(李察連利加)的《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系列戲軌,因為一次邂逅,美籍華裔女子在蘇豪問路,遇上在港住了10年、懂得用廣東話講價的鬼佬。2人沒有很戲劇化的一見鍾情改寫人生,而是,他們在那個晚上,一面在香港的街頭踱步,一面通過交談慢慢認識對方。儘管一晚的心曲暫且劃上句號,但一年後,他們又再在香港這小島上碰上,這次大家都好像已有默契,不再讓機會溜走,所以他們再在香港的街頭繾綣留戀,似有還無的「像霧又像花」下去。 可能由於導演是(美籍華裔)女性,整齣電影背後的意識有別於一般主流電影,又或是男性導演的處理。主角們兩次相遇、兩晚的對話,作用往往在於發現對方已有女友、男友而變得靦腆,甚至是因此而令雙方關係無疾而終,雖不致大吵大鬧、拂抽而去,但一個眼神的轉變、對答突然生硬起來等情節,卻凸顯了一段關係中「信任」的重要性,這不止在於女主角的思想,男主角亦如是。大抵這會被指成童話故事,已不合時宜了,但正是這種單純的傳統美,感覺有種重回現今社會遺失的價值觀般,換著是時下的電影,可能已變成杯酒過後、滾完床單後的翌日才懵然醒覺,努力懺悔等假道德橋段了。 夫妻檔擔演 兩位主角都有點眼熟,女的是Jamie Chung,在兩集《醉爆伴郎團》均有演出,雖只屬配角,但觀眾必有印象,算是現時荷李活炙手可熱的亞裔女星(她其實是韓裔),而男的則是Bryan Greenberg,他於《Prime》的姊弟戀中嶄露頭角,之後有《Friends with Benefits》、《Bride Wars》等,而現今2人在現實中已是夫妻了,他們拉埋天窗之時,聽說是在電影拍竣後,在參加不同影展時發生。 戲裡戲外,都是浪漫。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How may I help you help them?》這正是《不正常麗莎》男主角米高的暢銷書書名。 米高專門寫心靈雞湯、輔導世人,讓客戶服務業的業績躍升百倍,他能醫世人卻不能自救,《我怎樣可以幫你去幫助他人?》的書名,其實很諷刺,他事業有成、粉絲萬千,電影甫開始卻見他愁眉苦臉、身陷囹圄,而且婚姻面臨失敗,不知去向。 城市人的落寞 這也是導演查理考夫曼的一大特色,他的編劇作品《無痛失戀》、《玩謝麥高維治》、《腦作大業》、《何必偏偏玩謝我》中的男主角,通常都陷入中年危機,有著性格缺陷、不善社交,不斷反思自我存在意義,所以,《不正常麗莎》的米高在演講前的一日一夜,就遇上一連串怪人怪事以及他的摯愛──女主角麗莎。她不是一般的人見人愛、被蜜蜂簇擁的花朵,反而,她極缺乏自信,初見偶像米高便胡言亂語,靦靦腆腆,是另一種因現代都市過於發達,導致人際關係瓦解的徵兆。但兩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差點佳偶天成。 這種城市人的落寞、心靈上的空虛,很是查理考夫曼筆下的都市。該片中,男主角一開始遇到的人,如飛機上捉著他手的陌生人、聽不懂他口音的的士司機、酒店內搭訕的bell boy,全都外表友善卻無聊無心,就算是米高打電話報平安,與老婆的對話都顯得見外生硬,兒子更單刀直入要索取禮物手信,甚至乎,米高的前度也是因失戀而活在寂寞當中的人,感情脆弱、神經敏感,每個都市人都顯得格外孤單、刻板古肅而且面目無神。 突破動畫傳統 考夫曼將此片拍成動畫的一大特點是,那些都市人的面目全都一式一樣,不論男女老幼全都一副面孔,連聲音也一樣,用同一把聲音配上米高的老婆、兒子、前度、飛機乘客、的士司機及酒店員工等,全都一聲一樣,起初會以為是自己聽錯,慢慢就領略到導演的用心,他是在諷刺都市人的冷酷虛假(跟《玩謝麥高維治》遙相呼應),只有米高和麗莎的面孔和聲音是與眾不同,兩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煩惱的人物,藉以凸顯他們相遇時那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心動感覺。 其實,《不》片是齣不正常動畫,沒有誇張的電腦特效及魔幻情節,用上的反而是何等平凡、樸實的寫實風格,它如真人演出的作品般,巨細無遺地看到主角小解、做愛、口交、呻吟和高潮浪迭,性感又感性,全部形象化、大膽地突破動畫的領域(面孔上下兩截的原因是face-replacement定格動畫的技巧)。該片全無真人演出,但又能演出人性最真、最脆弱的都市感情(難怪威尼斯影展也頒了個評審團獎給它),那面孔的平板、缺乏個性及泥膠木偶的動畫技術都在說明,我們在現今社會中活得身不由己,不停在扮演別人的木偶而已。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三谷幸喜的作品甚有特色,只此一家,別無分野。(一)題材淺顯易明,大眾受落、有所共鳴,且對白幽默鬼馬,點子甚多,往往能在歡笑聲中頓悟人生,歡樂今宵。(二)舞台感重、著重場面調度,儘管人物眾多,也能拍得有條不紊,層次分明。(三)群戲及演員甚多,粒粒明星級,主角、配角在電影裡有各自的人生舞台、自己的小故事,主角固然要撐起主線,但沒有配角們的襯托也不能成事,結果就是目不暇給,明星們過足戲癮,觀眾更覺抵睇,於是乎,叫好又叫座。 二創《銀河鐵路999》? 今次的《銀河街道搞搞搞》,一見片名已知是搞笑喜劇,跟兒時電視劇《銀河鐵路999》有關,又跟搞笑鹹鹹地笑話有關,很不錯的片名。公元2265年,從木星到土星有一條曾經車水馬龍的銀河街道,但地球的移民潮已經過氣,現在一路一帶都荒廢凋零起來,於是,在太空工作的人要申請參加自願遣返計劃,太空運輸署也派出探員來調查,以及分析太空站的存在價值。 這樣的戲軌,一聽已覺過癮,接著就是一輪太空的生物和角色造型,會自動舐郵票的小狗機、巨型可愛曱甴自動走入曱甴屋,還有耳朵特長的驢星人、買太空漢堡包的濕立立蛙星人、用長脷舐人代替握手的巴巴烚下、隱身護衛隊管理員襪子裡襪超人及其他古靈精怪的搞笑人物,完全符合三谷先生的幽默風格,而片中這些外太空元素,雖是科幻的基石,但其實那種懷舊復古,是他所說的「懷舊的未來」,用未來作幌子,帶出人際關係逝去的感覺。 探討情感問題 首先是內容的前提,在銀河街道上的sandsand33太空漢堡店面臨被清拆的可能性,電影一開始就帶出應否保留舊有東西的問題,然後不同外星人到訪漢堡店尋找舊情人、偷懶打蛇,甚至一些怪雞人物和情節,都在這漢堡店逐一登埸,說出自己的小故事和瘋狂的想法,而主線其實是綾瀨遙和香取慎吾這對夫妻的感情問題,到最後重返主旨。sandsand33若繼續不事裝飾,不搞搞新意思的話,只會走上被淘汰的路,一如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若不好好維繫最終也是徒然,所以不要放棄。 三谷明顯借此言志,除此之外,還有面臨偷情的官仔骨骨地球人、襪襪超人和他的女友(最後被戴綠帽)等支線,其實也是回應主題,看不同外星人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在這金星和木星連成一線的時候,古語有云:所有生物,不論大小都會慾火焚身。如何滿足男人那一盜二卑三妾四妓五妻的快感?當妻子在男人的快感排行榜中排榜尾時,夫妻們該如何應付?這正是三谷的喜劇外衣裡,真正要探討的感性問題。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執筆之時是3月13日,普通的一個星期天。但20年前的3月13日,一位導演離我們而去,他是奇斯洛夫斯基。 九十後的影迷可能聽過這名字,但未必看過他的作品;八十後的,相信看過作品,但又未必是在銀幕上看;七十後呢,自稱影迷又或者真正喜愛電影的,相信是在電影院感受過及愛上他的電影(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很有可能會為20年前收到的噩耗而感到失落、打擊,一如他的作品《兩生花》中,當波蘭的Weronika心臟病發逝世,法國的Veronique 便感到一陣襲人而來的憂傷,不能言語。總之是,知道生命失去了某些東西,一如奇斯洛夫斯基去世的消息,同樣地震撼,同樣地叫人神傷。他的作品早已和影迷們心靈相通,他的離去,就像在我們的觀影生涯中掏出了一個空洞,不能填補,留下了莫名的失落和感傷。 難以名狀的感性 沒看過這位波蘭大師作品的觀眾,很難說得明白作為影迷的感受,看過或有所感召的,不用我多說,你自然會完全懂我意思。於我而言,他的電影的震撼,就是影像化了人的感性,那些難以名狀,但又一直在我們身上感受得到的,如第六感、機緣及命運,那些捉摸不到,但在人際間、生命中感受到且存在的東西,他的電影都一一呈現了出來,把抽象化的東西都變成故事、角色和實體,浪漫、感性的感動著我們。 《兩生花》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若地球上某個國度存在著另一個你,你會怎樣?聽起來是平行宇宙、大煞風景的科學知性問題,但莫非這才是我們頓然感到憂傷的真正原因嗎?是地球另一個我正在失落,所以你也感到憂傷?這是女性獨有的多愁善感嗎?還是這裡的我聯繫著那裡的另一個我?多浪漫的概念。 何謂一見鍾情? 又或是,《藍白紅三部曲》要重新演繹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概念,就如他早期的電視劇《十誡》,將聖經的十誡放在現代社會,重新演繹它的意義一樣。兩部同樣是將虛無、抽象的想法,通過電影、影像叫我們明白。首先,《藍》是喪夫喪女後,要掙脫記憶牢籠的一種精神自由,而《白》片是戀愛中永遠不能達到平等的平衡點,最後的《紅》則是緣分播弄,當你以為你和他是一見鍾情時,很有可能,你們曾經在咖啡店裡擦肩而過,在旋轉門上迎頭碰過面,或者你開門時的手正重疊著他上次開門留下的指紋,甚至你曾經打錯電話時說了一句對不起,電話筒另一邊的他正聽著……這些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甚麼是緣份,叫我們重新思考何謂一見鍾情。 能拍出這樣細膩的感知和玄妙的人生觀,任何人都不枉此生了。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時光倒流大半年前,去年5月的康城影展,一齣電影首映後口碑瘋傳,之後的每場放映,不論是傳媒場、買家場全都引來大量好奇之士,看看這齣電影究竟有甚麼能耐,一出場就如此萬千寵愛,結果就是場場爆滿,大排長龍,加場又滿,再加場再滿,排了好幾次隊,數人數的工作人員都說,你半個鐘前才到,依勢所見,你進不了場啊!事關其他人平均都在1小時前開始排隊,結果我失望而回,好幾次。 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看了。驚為天人。這個題材在電影史上,不知拍過多少遍,當代又好,懷舊黑白片也好,喜歡電影的總會看過三五七部,但這部電影仍能拍出嶄新角度,而且從導演、攝影、聲效、演員以至敘事角度都達致如此高的水平,由首次執導長片的匈牙利新晉導演拍攝,好自然,它就成為我去年的最佳電影。 關子賣完了,電影是《天堂無門》,講述的是納粹時期猶太人在集中營被屠殺的事件。 集中捕捉主角 很久沒看過一齣如此富電影感的電影,對白不多,故事也不複雜,全片主要靠聲畫推動劇情,不是要觀眾去追對白,是要讓大家明白,故事以劇本先行那種。靈魂全在導演身上,讓觀眾去體驗電影,是一種你很想迴避不敢直視,但那種叫人透不過氣的張力卻成為了一種壓迫,令你忍不住追看下去的觀映經驗。 《天》片的英文片名是《Son of Saul》,直接點出了主題。Saul是在集中營「工作」的猶太人,負責在毒氣密室內收屍清理現場,他某次發現1個10歲未到的孩子奄奄一息,於是把他救了,並視為自己的孩子般照顧(其實電影沒有交代他是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千方百計、冒著生命危險把他救離集中營。 全片從第一個場口開始,攝影機已像戴丹兄弟般的盯著Saul,跟著他的行徑,見他在昏黃顯舊的密室工作,幫一批一批進來的猶太人寬衣和沖洗,如屠宰場裡的豬牛,活生生的進來,死甸甸的離開,被拖行,被清理,那種震撼是,人性的薄弱、肉身的脆弱,全在畫面上呈現出來。 聲畫推進劇情 畫面的震撼之處更在於,導演刻意用鏡頭跟著Saul,長鏡頭、少剪接,在4比3的銀幕比例上,觀眾沒有直接看到殘殺的場面,只在主角的旁邊,如偷看似的知道現場的行為活動,再靠細緻的環境聲,如絕望的低泣、垂死的呼叫、放射毒氣的「滋滋」聲和軀體倒下伏地的聲音,觀眾在腦海中構成畫面,那種震撼,比看到血肉模糊、陳腔濫調的煽情伎倆來得更具感染力。而Saul那張冷靜、毫不詫異的表情,每天目擊這種境況,每天例行他的公事,也間接寫出了屠殺的恐懼感,已經麻木了感官,直至他遇上他的「兒子」,人性才被燃點、發亮。 一個新導演能夠一出台便綻放如此光芒,非同小可,大家要記著這名字:Laszlo Nemes,38歲,匈牙利人,明日的大師。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北京的同事看完《老炮兒》,第一個反應是:這種男人已瀕臨絕種! 《老炮兒》的前提是,北京城市急速發展,整個城市的外觀已經是國際都會的模樣,昔日的胡同、舊日的人和事,早已不復存在,跟當地人聊天,很容易會緬懷昔日的美好,如鄰舍的守望相助,人與人之間的關顧溫暖,都是「想當年」的共同話題。在這環境下,馮小剛在戲中飾演的六爺,那個常把江湖規矩掛在嘴唇邊的老炮兒,已經和帝都(即北京)的氣味,隨著舊時代老去而買少見少了。 該片的故事是過氣黑幫老頭營救被軟禁兒子,兒子先睡過富二代女友,更把他的法拉利刮花,誰知被富二代抓著待贖罪。題材不是甚麼驚天的創意橋段,但這樣的戲軌就帶出了新舊的衝突,上一代和下一化的矛盾。盜亦有道,是老炮兒六爺的世界,他有難,發過帖,昔日的兄弟手足,就連雜牌軍也一擁而上,而現在一代,兒子惹禍上身,友儕都各散東西,同佢唔熟咪「見事都躲」,新舊對比之下,價值觀的碰撞,呼之欲出。 北京才是真主角 導演管虎是「第六代」導演,與王小帥、賈樟柯同期出道,前作《鬥牛》已入選威尼斯影展,成名作《頭髮亂了》更是北京「躁動一族」的寫照,而今次《老炮兒》的年輕族群,紋身、唇環、染白髮,甚至飆車、泡女和小混混,全都形象鮮明,活現小鮮肉們一代的無憂無慮,及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不過,在管虎眼裡,北京才是他的真主角。先是他成功塑造了老炮兒的角色(馮小剛的演出真的叫人眼前一亮),細緻飽滿,有著典型的純爺們特徵,即是:硬朗、豪邁、大器、不婆媽、講道理、重情義、冷幽默、零廢話及不濫情,再加上他的一口地道北京腔,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北方男人,而且片中那些胡同、地標、湖上滑冰、煎餅和平民,完全看得出北京古城的肌理,嗅得到北京的味道(北京有條胡同叫炮局,裡面的派出所是壞人的集散地,而片名的《老炮兒》指的就是那些老是進出這派出所的老混混)。 側寫 批判 能拍出北京的人和城,絕對是因為導演也是北京人,他愛這個城市,更愛舊有的人和事,而他那份愛之心、責之切的心聲,可見於他在片中利用3次側寫去批判這城(更是現代中國)的問題:(一)養鴕鳥那個大戶非官即富,先壓一壓投標的事情,喑示了他的非法勾當;(二)道出吳亦凡這富二代的父親大官,用兒子名字在瑞士銀行存入786萬歐元巨款,以及幫兒子「頂包」撞死人事件全都被揭發;(三)六爺路過有人臨將跳樓自殺的場景,圍觀途人的落井下石,這些都能看出導演不滿世人的操守,北京在變,人心也在變。 麥聖希~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園子溫都算是日本的影壇奇葩,出道時寫詩,專拍獨立電影,風格多樣化,形式和內容都常有新點子,從早期喜歡發掘日本社會問題,如集體自殺、出租家人等,帶出社會上被扭曲的人性、邊緣人物的情愛道德觀等問題,常常模糊了傳統的愛恨對錯。而他近年更是多產,以前大約1年1部新作,慢慢變成2年3部,去年更是1年5部,多產之量已經追過三池崇史。儘管如此,但創意仍然不絕,形式上更趨大膽,從前作《東京暴族》的黑幫廝殺音樂片,到最新的《The Whispering Star》以low tech科幻片格局,講述機械人在外太空速遞舊東西給地球人,實驗性強又不失人情味,既懷舊又有前瞻性,統統都別有新意。 學校旅行變大屠殺 不論內容抑或形式,園子溫總是多變,但不變的就是他對「B片」的執著,而新作《屍奔女子高校》更豈止是B片,直頭是C片,cult都爆!故事講述一次學校旅行,一車女生開開心心嘻嘻哈哈,突然一陣怪風吹過,將旅遊巴及車上女生一分為二,如鐵線橫切豆腐般,全車人身首異處,剩下女主角逃離現場,跑回學校。但怪事陸續有來,老師們突然拿起機關槍亂槍掃射,全校女生慌忙逃生,一直跑一直跑,來到結婚教堂,女主角被迫下嫁豬頭人,一眾女親友又剝衫脫裙大打出手,結果又要繼續逃跑。 殺光所有高校女生! 這個故事,其實改編自人氣作家山田悠介的恐怖小說《奪命捉迷藏》,題旨一樣火爆,就是「要殺光全日本500萬姓佐藤的人」。換在電影版,則要殺光所有高校女生,所以片中處處大肆殺戮,女生們一身水手校服、大象襪,還有短得不能再短的迷你裙,起起伏伏,鮮血滿身的東奔西跑。一如所有cult爆恐怖片,情節的合理性只屬其次,官能刺激才是硬道理(君不見電影各種誘惑),片中女生無緣無故寬衣解帶,功夫格鬥一番,然後血肉橫飛,各種虐殺、分屍應有盡有。故事鋪排不多,誇張又煽情,橋段似是而非得啖笑,甚麼女主角3個身份的轉換及羽毛軟枕等,還有那些甚麼「無限的宇宙有無限個我」、「很多事都一早注定,不是一己之力能改變命運」、「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才可改變命運」等,這些都是得個講字的偽文藝幌子,大家請勿認真,扮高深和扮有內涵而已。 多多鹹 無厘頭 出色的cult片根本就應該一味超暴力,一味軟色情,多多鹹少少腦,愈誇張愈無厘頭就愈好,見到爆頭、爆漿、爆肚、爆腸,觀眾應該放下理性、拋開拘束,不要邏輯思考,只用感官感受,盡情跟主角一起尖叫歡呼,這才是cult片精粹。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去年的台灣電影,焦點都落在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它亦不負眾望,在金馬頒獎禮上大獲全勝,但不少影評人,包括台灣和香港的都一一指出,去年的最佳台片,其實是這部《醉.生夢死》。 《醉》雖然沒有像《聶》般贏得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獎項,但它亦以4個獎項緊貼《聶》的佳績,分別贏得最佳女配角、新人、原作音樂及剪接,實在不俗,但最替它不值的倒是演員獎項。除了女配角呂雪鳳、新人李鴻其之外,其餘的演員如鄭人碩及黃尚禾,甚至是張甯和王靖婷等,雖然戲分不多,但亦甚有發揮,是一部所有演員都有突出表現的作品,難怪該片早在台北電影節上,能破天荒一口氣勇奪6項大獎,包括多個大獎和3個演員獎項。 張作驥突破之作 但委實說,《醉》天生就不是霎眼嬌,導演張作驥一反近年作品的陽光溫情,不再談《暑期作業》的兩代問題,也沒有《當愛來的時候》的棉花糖式愛情撐腰,倒有點像《爸…你好嗎?》的父子溝通問題,只不過,今次換成對母子關係的探討,變性的LGBT元素換成了雙性/同性的發展,全片調子更如同早期的《美麗時光》(尤其是結尾有些微的魔幻結合寫實的筆觸)及《忠仔》的社會寫實,瀰漫著一片憂鬱陰霾的調子。《醉》講述的是一個在社會邊緣掙扎求存的故事,在酗酒命途中苟延殘喘,在夜店混沌的生活中維繫真感情,在無為的人生中幹點大事、找個依靠,這些都早已注定,情節並不討好,尤其是劇中那情緒,那氛圍,還有那間破舊小屋、濕漉漉的窮街陋巷、灰暗陰冷雨下那綿綿的天氣,以及那種迷惘迷失中尋找出路的處境,著實有點叫人透不過氣來。 酒 片中酗酒的母親被丈夫拋棄後,當上媽媽生,獨力撫養兩個兒子,一個一直待在她身旁一起生活,但兒子就受不了她的混沌人生,另一個兒子則剛與男友分手,自殺不遂後從美回台,後來又暗地與「女人湯圓」舞男互生情愫。片中各人就在社會的夾縫中求存,生命的低賤一如戲中的類比:四處亂跑的螞蟻、跳出魚缸的吳郭魚、在街市上任人割宰的豬、垂死前掙扎的小老鼠,以及在屍體上蠕動的蛆蟲,每個人都是何等卑微,何等無力。 電影中那種以物喻人,電影語言營造的氛圍,正是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特別是剪接(由導演操刀),整齣電影的母題,顧名思義就是酒醉,全片每個鏡頭幾乎都有酒的存在,不管是鏡頭內紀錄下來的,還是角色在劇情上喝得醉醺醺。該片的剪接就跟著角色醉後的呼吸和步履同步,沒有很直接明確的交代劇情,時而抒情,時而繃緊,流暢自若,不徐不疾的道出各人的故事,讓觀眾在半醉半醒間,墮入那醉生夢死的境界。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影展賽果爆冷,十常八九,回想半年前舉行的「康城」,就有這樣的賽前預測:匈牙利的納粹戲劇《索爾之子》(Son of Saul)與女同志電影《卡露的情人》(Carol)一直呼聲最高,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亦穩操勝券,大家跟紅頂白。誰知最後是黑馬跑出,由積克奧迪雅執導的法國片《流離者之歌》(Dheepan)勝出,全場譁然。 現在回想,假如《索》片導演László Nemes首次執導便贏得大獎,好像有點那個,沒有「長進」的空間;《卡》與兩年前贏得「金棕櫚」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題材相近,都是女女相愛的故事,再贏又有點重複;而《聶》則仍有不少西方觀眾看不懂,得獎未免令不少人摸不著頭腦,結果就由《流》片冷手執個熱煎堆,勇奪今年康城的金棕櫚獎。 歐洲難民潮之前…… 當然,《流離者之歌》也絕不失禮,積克奧迪雅都算是康城的嫡系導演,曾經憑96年的《自製英雄》(A Self Made Hero)獲得最佳編劇,09年的《先知》更獲得最佳導演,12年的《銹與骨》(De rouille et d’os)再出戰康城,今年的《流》終於勇奪金棕櫚大獎,一切來得順理成章,奪魁得來其實有跡可尋。只不過,當時的焦點並不在電影上,大抵因為,它不是一部可供媒體炒作的話題電影吧。 《流》片以「難民」為題材,故事發生於現在歐洲難民潮之前,法國一直存在難民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問題,而導演積克奧迪雅對少數族裔、社會邊緣人特別關注,今次說的是斯里蘭卡內戰,男主角在危難中拿了死者Dheepan的護照,帶同逃難中的女人和少女湊成臨時家庭,尋求政治庇護。輾轉之下,下個鏡頭已是他們在法國近郊的政府屋村裡生活,默默苦幹但求溫飽,希望可在法國居住下去,結果當然事與願違,屋村裡齊集三山五嶽人馬,黑幫、毒梟、小混混閒來廝殺,不時撩事鬥非,這個本以息事寧人為宗旨的「偽家庭」,最終也捲入漩渦,大開殺戒。 有血有肉 積克奧迪雅的電影,一方面把角色描寫得有血有肉(如春心蕩漾又不愛做媽媽的老婆一角尤其出色),另一方面,他的導演手法紮實且不愛玩花招,今次也不例外,將看似簡單的題材拍得極富戲劇性,將最平凡的元素(難民一家融入當地文化的過程和細節)拍得極具張力,觀眾很容易入戲,被情節吸引,一如其前作《先知》,一部不是甚麼題材火爆、譁眾取寵的電影,全靠導演功力,透過鏡頭與聲畫的運用製造劇力,先讓觀眾慢慢累積情緒,到後段才將情節推向爆炸點,主角在前段一直壓抑的情緒、失落和失衡,以及在社會生存的無力感,一如《Taxi Driver》的羅拔迪尼路,在走投無路之下作出大反擊,向社會、權力者施以暴力,以有形暴力對抗無形暴力。
人人有價,大家都知,不是人肉市場買賣那種,而是每個人存在於社會裡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他/她與他/她的家庭、朋友、工作、社會、家國之間的關係,起著某一程度、或多或少的意義,一旦他/她離開,那種失去的感覺,就是他/她存在的重量,但這種重量就不是用秤來衡量,因為感情、一段關係是不能量化的,某天,當你發現自己的存在原來值這個價,或只值這個價時,那種打擊,可想而知。 《人命大富翁》就是要揭示你在市場上的價位。一場交通意外,串連了3個人物,2個家庭,3種社會階層人物,結局就是要告訴你,人命是可以算的,就像大富翁遊戲裡,每單交易都有個價,不過,交易買賣不是一幢樓或一條街,而是一條人命。哀哉。 3個章節 該片故事分3個章節,從一開始交代那宗交通事故後,第一章是「Dino」,算是中產的家庭,樣衰、貪婪,為要攀上上流社會巴結富商投資對沖基金,最終連屋都按埋,冧市之下銀根短絀,女兒又未出身,老婆又懷雙胞胎待產,愁雲滿面。第二章是「Carla」,這位上流富商的太太,是個過氣女星,名媛一名,本想趁色衰之前做點大事,哄老公買下小鎮舊劇院翻新,重振雌風,誰知冧市,投資了的項目自然告吹,老公又不解溫柔,便與別人撻著有染,盤算著下一步。第三章是「Serena、Dino的女兒」,她原來是富商兒子阿富二代的女友,現在的前女友,早已覺得阿富二代語言無味並提出分手,遇上腳踏實地的平民藝術家,被他的才華與性格深深吸引,將一顆心交給他,但一次醉駕,一次陰差陽錯扭轉了局面,扣上了第1、2章中所有人物的命運。 鏡頭精準 3個章節,從3個人物的視點出發,看的基本上是同一故事,它們是各自成篇的小故事,各自獨立得來又互相緊扣。雖然這樣的結構不算甚麼驚艷伎倆,電影史上或當代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它卻令生活化的現實故事更加弔詭,更有追看性,場面與鏡頭的精準細緻,簡直是所有有意攻讀電影系的學生的必修課。 首兩章彌漫著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人性與道德開始分崩離析,各懷鬼胎,各取所需,每人都是別人利用的資源,一些罪惡都源自人性的貪念和慾望,只有結尾一章才重拾道德、做人的風骨,女兒與藝術家之間情真意切,真愛長存,只可惜最終也敵不過利慾薰心的階級角力,繼續被資本主義生吞活剝。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