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運動,但不太喜歡跑步。工作的時間,總不容許我參與群體的運動,才開始跑起步來。跑步沒有時間的限制,隨時想跑,就跑!跑步沒有器具的負擔,不用花任何金錢,也不用擔心買了「沒有用過的」東西。跑步更沒有「人」的束縛,不用因為有人爽約而告吹。所以跑步的好處,除了可以加強心肺功能,其實還有很多! 由跑400米都會氣喘,到完成整個馬拉松的42.195公里,我用了2年時間。不只建立了耐性,也學習了堅持。更把學會的運動營養學套用到自己身上。 在運動的過程,不少人只會留意自己肌肉量及體重,而忽略肌肉及重量的變化正與營養學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就以要練習「馬拉松」為例,聽過不少朋友因為沒有吃早餐,可能只喝杯咖啡,就去練跑。結果只練了不足1小時,就筋疲力盡,同時亦有可能消耗了肌肉。如果早點知道人的糖原儲存量只夠維持約1小時的中等速度跑步,就會在早餐吃多點粉麵,維持體內有足夠碳水化合物以提供能量。運動營養學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學習了也要自我實踐才知道怎樣吃、怎樣練是對自己最好。 不過有2件事在比賽前一定要知的。 1)身體一定要有充足的水分。如果早上沒有小便,切記開賽前1小時,加緊飲水。 2)賽前1至2天不要試新的食物。你不會知道你肚子會怎樣變化的。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每每看見這張相,都會自然地浮起奇妙的事總會不定期出現在我生命裡。 10年前看了第一季超模大賽,認識了Elyse Sewell (圖1右)這個名字。傻更更的學人做Fans,不知如何說起,變成朋友。 在一年多前,想學人流浪,便獨自背包起來,跨到地球另一端。其中一站更是少人到的沙漠地區──新墨西哥州。 也許世事,總是意想不到。不但得到Elyse熱情地帶我四處遊玩,認識新墨西哥人的純樸及阿布奎基的地道面貌。也有其家人熱情的款待。一頓晚餐只有2款餸,預備了3小時,也吃了3小時。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是件浪費時間的事。在我來說,這6小時的溝通時間,有說有笑,交換近況,談談生活事、人生事、甚至國家事,是多麼值得。 這亦是在大時大節/假日時,我堅持在家「自己煮」的原因。煮的食物賣相是否標致,味道是否可媲美餐廳的水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烹煮的過程可加深彼此的感情。所以有句話「Cooking is Love made visible」是沒錯的。 話時話,這個「檸檬橄欖洋蔥燴雞」(圖2)及「香草碳烤雜菜」(圖3)的味道,再也吃不回。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不少人都知日本人的壽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未必知道其原因。其實,日本人長壽的秘訣,就是在其簡單而又多變,愛吃但不多吃的飲食文化之上。 如果你曾細心地看看日式食物,不難發現一set套餐裡可能包含著餐湯、前菜、主菜、配菜、小甜點及一杯芳香的茶。沒有西餐的油膩;湯常是麵豉湯,主菜多是燒魚、豆腐又或是煮物,配菜總離不開雜菜及雜菌。 至於甜品,也只是一兩口的,用來滿足對「飯後甜品」的慾望。聽起上來像是很多食物,但食物都放得很精緻。吃下後,分量剛好是日式食物的特點。 日式食物從來都不太著重烹煮上的噱頭。鹽燒、快炒、清酒、醬煮是日本人常用的方法。沒有油炸的「卜卜脆」口感,也沒有濃稠的醬汁,換來的只有食物本身的鮮味。這亦是日本人堅持選用靚食材的原因。 在香港,要吃一頓正宗日本餐可不太容易。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簡單的4款餸菜(2菜1肉 1(不太健康的)薯餅),配上大半碗飯是我運動後的午餐。 每款食物一小撮,加起上來分量不少的。還要配合日本人的慢食態度,用心感受每口食物,這頓飯我吃了45分鐘。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一向都愛吃的我其實也情迷朱古力。喜愛那苦澀味而不嗜甜,85%黑朱古力最得我的心。 而有Whip cream的飲品,往往抵不住那厚厚滑滑的口感,總會一併喝下。 為了減低少少的熱量攝取,都會把Iced Mocha走甜 (朱古力糖漿本身已有甜味!)及轉為脫脂奶。 所以,我愛的魔鬼組合會是:朱古力榛子鬆餅及Iced Mocha走甜要脫脂奶。 或許嫌麻煩的你會問:「走了甜及改為脫脂奶會慳多少熱量?飲得Iced Mocha都唔『爭在』啦!」 其實都有150至200千卡!足足有差不多一碗飯的熱量! 要是你像我那樣愛吃但不愛胖,就要留意自己有甚麼東西不愛好,然後盡量撇除! 積少成多!那200千卡可給我省回20分鐘運動量。 至於那個肥肥的鬆餅,不能對它做甚麼。 最多也只是吃下半個就好了。但我是忍不了口的一類,就只好跑回40分鐘,消耗它吧! 這大概是保持著10km/hr 的速度跑40分鐘。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我有一個很壞的習慣,從來吃餃子只喜歡吃皮,而不喜歡吃肉。 如果餃子是全素菜餃,我倒會愛吃, 但如果是肉餃,吃3隻就已很足夠。 但凡事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圖中的魯肉餃。 魯肉餃,名字聽起來很有「肉」的感覺, 誰知,內裡有很多白蘿蔔粒及極小量的肉碎。 那自家醃製過的肉碎,味道剛好,沒有味精!一碗大的魯肉餃有8隻,餃子下有爽脆青綠的唐生菜,餃子上則有炒得香香的蝦子。整個組合,配搭得十分美味!值得推介! 一碗分量,不是太大亦不是太小。小吃的,當一餐已經足夠。 順帶一題,餃子皮本身就是澱粉質,八塊不太薄又不太厚的餃子皮,就含有約大半碗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大食的,可配麵食或其他配料。 這家「車品品」小食店的老闆娘十分健談,有問有答,獲益良多!是隱世的良心小店! 地址: 大角咀埃華街92號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舉我當營養師的經驗估計,超過六成人都很愛吃麵包。而大部分人都會把麵包作為早餐,貪其方便就手。 香腸包、菠蘿包、吞拿魚包、腿蛋包更是不少人的選擇。我雖然也很喜歡吃麵包,但卻很少買「有餡」的包包。 因為通常「有餡」的麵包會比較細小,中間還會有一大個「窿」,放著的只是一小撮「餡」。吃完肚子還沒有實在感,感覺「好搵笨」。 如果想食「有餡」的麵包,其實不一定要在外面買,自己做的,其實亦十分方便快捷。 就以我做的吞拿魚麵包為例,不用5分鐘,飽肚又健康。當中除了可以加多些吞拿魚,增加蛋白質吸收,還可免除那「大大Pat」含高脂肪的沙律醬。所以,大家如果想吃吞拿魚包包,不妨嘗試以下方法吧! 材料:1粒低脂忌廉芝士粒、半罐(細)吞拿魚、1片厚麵包。 製作方法:把低脂忌廉芝士塗在麵包上,然後加上吞拿魚,即成。 這樣,就可以做出「比起外面買更美味的」吞拿魚包。而且,我用了低脂忌廉芝士粒(或醬)代替出面所用的沙律醬,所以會更低脂、美味!加上1杯脫脂奶,就已成了我豐富的早餐! 畢業於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科學 及運動科學,現職營養學家。愛運動、愛自煮、愛分享。 電郵:mandy@foodjoylife.co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