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AM730為我開闢專欄。十個月的筆耕,都是圍繞政治和創新科技議題。隨著政改方案被否決,我無意再談政治。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屢次遭到立法會無理阻撓,更令人氣餒。 張德江委員長在接見民建聯訪京團時,語重心長地告誡香港人,不要凡事政治化,這樣對香港發展沒有好處。香港的政客們聽到了嗎?香港的傳媒人聽到了嗎? 星期天在太古廣場蹓躂,遭一群無聊的人尾隨至政府總部,沿途喧嘩謾罵。心想法律改革委員會在2000年就保障公民免受纏擾的建議,為何遲遲未見實行?有學生從高處墮下,為何學校會害怕打999?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嚴重,為何政客都只求派糖,不提改革稅制?香港樓價高踞不下,為何政客都束手無策?……是基於政治考慮?是怯於傳媒的窮追猛打?是不願觸碰利益?是苟且偷安?大家可以有不同的判斷,但無論如何,遇難退縮,原地踏步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嗎? 為民請命,大聲疾呼,抽水諷刺,最能吸引眼球,爭取選票。少做少錯,八面玲瓏,大灑金錢,最能博取歡心,提升民望。香港到底需要怎樣的民意代表和公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香港面對不少問題,最關鍵還是心態。如果總認為問題出在他人身上,如果凡事只看表面,如果做事馬虎被動,如果只求明哲保身,如果只顧眼前利益……香港被競爭對手超越便是理所當然,與人無尤。 有人形容香港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每一個人,每一間機構,共同組成大大小小的齒輪。但日久失修,齒輪之間的螺絲開始鬆脫,互動不暢順,如果不及早修理,機器的部件將脫落,無法運行。 但願每一位香港人都想想,我能為香港做甚麼?香港仍具備優勢,只要我們放下成見,攜手合作,把握好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各自的崗位上務實進取,與時並進,香港的明天必定會更好!祝福香港! 行政會議成員
機械人一向是科幻電影的熱門題材,從「星球大戰」內機智、勇敢的R2-D2 , 到剛上映的「未來戰士」第五集裏兇狠的T-1000 Terminator, 機械人為觀眾帶來無限歡樂和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工業界早已大量利用機械人代替人手,更有效率地完成一些頻繁和重複的工序,或是在危險、惡劣環境下作業。 機械人的應用範圍廣闊。在日本長崎縣豪斯登堡主題公園的機械人酒店在上星期開幕,從登記入住、運送行李到送小食到客房,全部由機械人操作。日本大阪大學研製的納米機械人可以在人體內進行手術,分解沉澱於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納米機械人,可以傳輸藥物治療腫瘤而不必開刀。 上月,科學園舉辦「亞太創新峰會——機械人技術」論壇,雲集世界頂尖機械人學的專家,展示了嶄新機械人技術在醫療、工業、教學等多方面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引起無限聯想。 來自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Kazerooni教授,研發出全球最輕巧的外骨骼機械裝置,傷殘人士穿上便能夠站立、行走及坐下自如,猶如重獲新生。已落戶科學園的Hanson Robotics,以仿生皮膚物料製造,比日本軟銀公司發明的擬人化機械人Pepper更像真人。透過人工智能系統,機械人以各種表情表達情感,以動作及語言與人溝通。擬人化的機械人可以用作照顧病人及長者,充當兒童的保母,或擔任辦公室的助理員,有助應對人口老化引至勞工短缺的問題。 機械人技術的發展潛力龐大,應用範圍極廣。機械人學是跨領域科技,綜合機械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材料和仿生學等。香港的大學匯聚多位傑出的機械人學教授,必須善用優勢,推動跨學科及院校間合作。香港科學園可以提供合作平台,凝聚官產學研的力量,共同發展機械人產業,冀在龐大的世界市場分一杯羹。 行政會議成員
有高中學生在一次座談會中提問:2047年的香港會是怎麼樣?另有學生接著問: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否會逐漸變成共產主義? 我無水晶球,無法預見未來,只能說:2047年香港依然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四個堅持」,共產黨依然是國家的執政黨,但執政理念會因時制宜。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可能走回頭路。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會長期實行。 對於有人擔心「一國兩制」的政策會不會變,鄧小平曾經說過:「核心的問題,決定的因素,是這個政策對不對……我們的路走對了,人民贊成,就變不了……五十年後更沒有變的必要。」 中央一直是從國際戰略的高度來考慮香港問題,自周恩來始,中央對香港的策略一直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事實上,香港對國家在改革開放中的制度建設貢獻良多,港人在內地大量投資亦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但隨着內地全面對外開放,香港對國家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 香港的傳統經濟支柱之中,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發展空間仍大;物流和旅遊業需要轉型以適應新形勢。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都是適合年輕人的新興產業。香港必須善用國際化和軟實力的優勢,大力發展新經濟,維持香港在國家的獨特地位。香港可以在多方面支援國家建設現代化、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達到「中國2030」的目標。關鍵是香港人要有這樣的雄心抱負,也要齊心合力,才可以避免2047年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 香港的未來取決於年輕一代,我們要協助青年全面而正確地認識國家,要多與青年溝通,也要鼓勵他們參政議政。讓青年接觸真實的社會問題,理解施政需要考慮的不同角度,明白在兩難中如何作出抉擇。只有從實踐中學習,才能磨練出真正的領袖。 行政會議成員
最近國民黨2016年總統提名初選的參選人洪秀柱,在人前嘆息:「選舉是人格毀滅戰」。雖然她在立法院已有25年,還當上副院長,但她給外界的印象是政見鮮明,直率而有理想。在激烈競爭的政界,她堅持專業、清廉正派的問政風格。她的參選宣言《道路》詰問國民黨元老「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也在不該姑息的地方姑息了,更在不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了呢?」引起黨內不少共鳴。 但現實世界是殘酷的,人氣升得快,批評抹黑也就接踵而來。民進黨人批評洪秀柱為「急統派」,指她疏離美國,向中國一邊倒;亦有國民黨人指她破壞黨的政策路線,謠傳她想退選;繼有傳媒人質疑她的學歷,也有人取笑她挑戰蔡英文是不自量力。洪秀柱希望對手不要用扣帽子、情緒化的話語衝破理性的討論。這是良好的願望,但恐怕她的呼籲只會落在聾人的耳朵。 2012年,梁振英參選行政長官,當時提出要比理念、比政綱、比能力。可惜事與願違,造謠、抹黑、挖瘡疤的事件層出不窮。如果只為「取勝」而不擇手段,那麼選舉確實是人格毀滅戰,對個人和社會都沒有好處。 雪菲爾大學教授 Matthew Flinders在 “Defending Politics” 一書中指出政治必須建基於接受分歧和相信妥協,而民主是為共同利益作出的集體決策和行動,但今天卻演變成個人追尋私利的自由(freedom to pursue their own selfish interests),以致選民對政治疏離。西方已在反思民主的道路,我們是否也應取長補短,選擇一條適合香港的路? 洪秀柱的父親洪子瑜在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話,「願吾子女,勿為名利參與政治,自求多福,能為國家效勞,亦當忠心盡職,合則留,不合則去,切弗戀棧」。 希望香港的從政人士能從Flinders和洪子瑜的觀點中獲得啟廸,建設優質的政治文化,舉辦清明正派的選舉,照顧大局,造福社會! 行政會議成員/周三刊登
擾攘二十個月的政改爭拗,在泛民議員捆綁投票否決2017行政長官普選方案後落幕,有人歡喜有人愁。弔詭之處是:以勝利者姿態出現電視鏡頭前的,竟然是長期爭取民主的泛民議員。他們揚言會爭取重啟「五部曲」,爭取更民主的普選方案。如果他們真心相信會如願,那便是再度誤判形勢。如果明知無望,那便是「語言偽術」欺騙選民。 特區政府已明言在餘下任期將專注經濟民生事務,中央政府亦清楚表示,人大常委「8.31」決定一日未經實施都不會改變,所以除非泛民議員願意接受「8.31」決定,否則重啟「五部曲」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經過79天的雨傘運動,他們也應該明白再無法以激進行動脅逼中央。 如果泛民議員以為否決方案,令《基本法》第45條的規定無法實現,中央必然要重啟「五部曲」,這又是誤判。《基本法》並無規定實施普選的時間,當年中央答應在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隨後可以普選立法會議員,是順應香港的要求。可惜泛民議員把難得的機會輕輕放過。 我在外訪時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朋友談論普選方案,他們異口同聲認為方案比現行制度更民主,應該接受。香港人支持通過普選方案的也比反對的多,然而泛民議員堅持否決方案,既漠視民意,亦窒礙香港的民主發展,取態並不合理。唯一的解釋是泛民議員害怕通過方案,會受到激進派的狙擊,怕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丟失議席。他們的表現好像在雨傘運動中被青年學生牽著鼻子走一樣,令人搖頭嘆息。 美國傳教士James Freeman Clark對政客和政治家有這樣的分析:政客只為下一次選舉著想,政治家為下一代著想。在政客充斥的情況下推行普選,遺害可能更大。讓我們以「塞翁失馬」的精神,重新振作,集中精力為香港謀發展,實實在在地造福市民。 行政會議成員
從團結香港基金的電視廣告中,看見攀山運動員黎志偉。無獨有偶,月初剛探訪過他的母校,位於屯門的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學校早年利用優質教育基金在操場建成攀山牆,鍛煉同學的毅力,亦成就了黎志偉的攀山事業。香港第一位「星之子」陳易希來自同一所學校,近日再有兩位校友在國際科技大賽中獲得「星之子」的殊榮。人生而品賦不同,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校長和教師甘願付出額外的努力,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能夠獲得國際啟發潛能教育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談黎志偉,他吸引了我的眼球,不單是俊俏的外形,還有他那勵志的經歷和伴隨志偉的「天行健」輪椅。曾經奪得亞洲青少年運動攀登錦標賽金獎、攀岩錦標賽冠軍和「包山王」美譽的志偉,在2011年一場交通意外中導致半身癱瘓,是人生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三年後重返攀石場,憑雙手爬上五層高樓,更膺選為香港傑青! 志偉認為運動員需要思考、探索和具備冒險精神,科技創新同樣需要這些元素。當他遇上「天行健」輪椅那天,便看到科技創新的力量。志偉說:「傷殘人士往往因為欠缺自主能力和靈活性而感到沮喪自卑,『天行健』輪椅能讓我們升高降低,更可以利用身體感應自如地行走,加上色彩豐富的設計,令我們的生命也增添姿彩!」 「天行健」輪椅以小巧靈活見稱,兩輪的設計能夠感應到用者的重心變化而自我平衡。輪椅按一般辦公室的標準,線條時尚。該公司是由設計工程師胡競樂成立,他認為汽車可以有不同款式,為何輪椅不可以有漂亮的外形?「天行健」是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的成員,最近更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創新獎金獎。我冀望有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工作,應用創新科技為社會上不幸的人燃點新希望! 行政會議成員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一次媒體訪問中,透露計劃卸任後籌組智庫,為香港制定治港藍圖。 長久以來,政策研究是香港政府的軟肋。殖民時期,港督可以參照英國政府的政策。例如,英國政府的「公民憲章」成為香港政府的「服務承諾」。中央政策組只向港督提供簡單的治港理念,並沒有實質性的研究。港督同意便下達公務員執行。回歸後,中央政策組的職能隨著歷任行政長官的要求而變化,政策研究始終不是主力。 香港曾經成立多個民間智庫,但影響力有限,主要原因是智庫只把建議送交政府,而沒有在社會上推廣和測試建議的可行性。官員面對已極繁重的工作,沒有誘因落實執行智庫的建議。推動公共政策要照顧大局,兼顧小眾,也要平衡長遠與短期的利益。講理念容易,要落實執行,難矣哉。 以教育改革為例,這是移風易俗的系統工程。社會風氣、教師教育、家長的認知、資源和人力的配合環環緊扣。「求學不是求分數」,「教好學生,不是教『好』學生」都是知易行難的例子。社會變革需要政府高層領導,統籌協調,長抓不懈,更要廣泛宣傳倡議,爭取民心。要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充足的「人力」和「能力」。政府換屆,人員變更,對政策的延續性和成效都有影響。香港著實要在關鍵環節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可惜當前的政治文化令公職人員「動輒得咎」,以致「守成有餘、創新不足」。問責制的設想原意雖好,但多年來並未達到為香港培養政治人才的目的,更出現短期思維的危機。 寄望曾主席的智庫真正能為香港儲備政治人才,真正能彌補香港在政策研究方面的不足。更期望智庫不單獨推廣理念,也要考慮落實建議的配套條件。這樣才真正能夠成為政府的助力,而不是另一股為公僕帶來壓力的政治勢力。
京官與立法會議員會(圖)面四句鐘,雙方的立場不變,這樣的結局是在意料之中。從媒體的報道,讓我們看到京官有充份的準備,講法律,陳利害;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反觀議員們的論述顯得蒼白無力,高下立見。會面後,部分議員聲稱否決方案已無懸念,他們到底想把香港帶往何處? 張曉明主任詳細分析了通過與否決政改方案的利弊,有理有節。但議員們好像充耳不聞,他們是否真如王光亞主任所問,要挑戰「一國」的地位,與中央「反一世」?京官把話說得明白,人大常委的「831」 決定不會未經實施便作出修改,香港亦不能無日無之地在政改問題上糾纏,經濟民生才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請議員們不要再誤判形勢,不要再誤導公眾,以為中央會在最後關頭作出讓步。 我請泛民派議員在投票前思考以下問題:政改方案一經否決,重啟「五部曲」無望,香港原地踏步至少十年,這是你們願意見到的情況嗎?否決政改方案後,繼續在議會外搞抗爭,在議會內「拉布」,最受傷害的是誰?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有實力與中央對著幹,有能力自給自足嗎?香港何不糅合西方與內地的政治制度,取長補短,走出一條新的民主路? 民主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自由、法治、公平、正義等核心價值。世界上沒有放諸四海皆適用的政治制度,「一國兩制」是舉世無雙的創舉。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必須解放思想,以創新的體制達到民主的目的。只要開放胸襟,自然海闊天空。 議員是香港人的「代」議士,當多個民調持續顯示支持通過政改方案的市民佔多數,議員便不應只著眼政黨的利益盤算或堅持個人的理念,而損害香港的整體利益。泛民派的議員,現在是時候鬆綁,分道揚鑣,順應民意,投票通過2017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案! 行政會議成員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由通訊、能源和物流三網互動的智慧型網路,透過感測器把人和物連接到網絡平台,不斷蒐集各種應用數據,予以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市場分析師預測至今年底,全球使用物聯網裝置的數目將達49億件,較去年大增三成,到2020年更增至250億件。各種家用裝置,例如廚房爐具、照明器與溫控設備都可透過網路串連,以應用程式進行預先設定或遠端監控。 科學園培育計劃成員比斯系統創辦人關秉源在IVE修讀高級文憑時,便加入速遞公司實習。畢業後繼續進修,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取得一級榮譽學士。他銳意改善時裝零售業的營運效率,利用無線射頻辨識(RFID)及藍牙定位技術,收集和分析客戶購物行為和喜好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回應客戶的需要,也加速貨物的流轉,節省開支。 來自矽谷的培育計劃成員Aivvy剛發布了全球首款物聯網耳機(Aivvy Q),利用雲端及數據分析為音樂愛好者重塑音樂體驗。其創辦人毛向暉在矽谷發展創新科技,去年決定移師香港。他對發展物聯網的前景樂觀,認為香港的高效率、自由市場及貼近中國製造基地,是拓展全球業務的最佳選擇。 進入物聯網的大時代,在雲端上每分每秒所處理的數據量超乎想像。英國正計劃建造物聯網專用的高速網路,把未來數以百萬台計的物聯網公共設備全數連網。不久前,科學園亦與業界合作建立物聯網創新平台,為科學園內逾90家物聯網開發企業,提供數據分析支援。 未來學大師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認為物聯網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改寫市場經濟,顛覆產業運行,衝擊消費市場,推動「共享經濟」。群眾募資取代銀行貸款,線上課程取代正規教育,電子貨幣取代實物貨幣,指日可待。 物聯網革命有危有機,香港必須積極應對,以免落後於形勢!
主診醫生一臉嚴肅,告訴病人家屬,肺癌已進入第二期,必須立即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和做化學治療,消除已開始擴散的癌細胞。病人雖然知道「吸煙危害健康」,雖然家人亦經常作出勸喻,但總以為吸煙數量不多且自恃年輕。心想:不少長期吸煙的人不也很長壽嗎?可惜幸運之神並沒有降臨,這位朋友在手術後3年離世。 香港是否也患上了癌症?上星期政府公布首季經濟增長2.1%,連續第二季放緩,旅遊服務輸出的跌幅尤其凌厲。社科院的全國城市競爭力研究顯示,香港保有12年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桂冠已給深圳奪去。同日,示威者暴力衝擊學術活動,令人髮指。有論者形容香港近年出現的激進行動,已成為社會的「癌細胞」。 激進行動的「癌細胞」只是第二期癌症的徵狀。追本求源,第一期的「癌細胞」是民心尚未回歸祖國,而滋潤「癌細胞」快速增長的因素很多,包括在盛世養成的高傲、政客的私心、初生之犢的激情、社交媒體的膚淺、功利短視的社會文化等。 當全世界都跑到中國尋找商機,當外國青年都積極學習華語、研習中國文化,香港青年卻反對國情教育,抗拒往內地工作。當外國都熱烈歡迎中國旅客,香港卻以暴力趕客。當發達國家都致力經濟轉型,以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為引擎,香港還沉溺在傳統行業的餘暉中。當西方民主國家正重新思考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香港卻堅持要走上西方的舊路。前國家總理對上任特首的溫馨提示,到近年多份國際競爭力報告,都為香港敲起警鐘,但香港就好像上述的肺癌病人一樣,置若罔聞。 「不思進取,不求創新」的後果是非常嚴峻的。期望在立法會的「泛民派」議員,不要再空談理想,不要只顧選票,不要以消極的不合作態度,把香港推向衰敗的不歸路! 行政會議成員
隨著科技進步,世界各地的城市正爭相變身為「智慧城市」。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出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的內涵、發展模式和路徑,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目的一致,就是利用科技改善市民在工作、娛樂、居住、運輸、教育、醫療及政府服務的體驗,提高城市運行的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物聯網、大數據及雲端平台的應用,為智慧城市提供了技術支撐,也創造出無限的發展空間。 今年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智慧香港獎」,由科學園內一間初創公司AxonLabs奪得。該公司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設計了一個名為「香港巴士通」的資訊平台,提供即時交通資訊及全港交通路線搜尋,包括專營巴士、港鐵、專線小巴、過境巴士、電車、山頂纜車及渡海小輪。「香港巴士通」從多渠道搜集訊息,並結合香港政府資料一線通發布的數據,成為香港目前涵蓋面最廣,資料最齊備的交通資訊平台。 AxonLabs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已獲得超過47萬用戶。越多人使用程式,輸入的數據越多,分析實時交通狀況便越準確。展望未來,程式還可以根據路面情況,預測交通工具的抵達時間。 AxonLabs的兩名創辦人Albert和Joey在就讀喇沙書院時已認識,後來分別在本港及海外大學升學,Albert取得電腦科學博士,而Joey是心理學博士。畢業後,雙雙投身科研事業,分別從事軟件開發、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社交網絡的分析工作。兩人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相遇,在鑽研科研項目的過程中,迸發創意;在科學園的氛圍帶動下,萌生創業的念頭。 緣分及默契令Albert和Joey並肩走上科技創業之路,兩者的學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本科的電腦學是共同的根基,博士研究是專長。今天的創新科技更多是跨學科的結晶,而成功的企業團隊要能互補專長。AxonLabs是一個好例子! 行政會議成員
儒家思想曾經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後經西方思潮與批孔運動的衝擊,漸漸被貶為腐朽舊說。事實上,儒家文化在個人層面提倡忠恕仁義,在社會層面提倡禮樂中庸,在國家層面提倡為政以德,在國際層面提倡天下一家。儒學主張仁政,強調以民為本,與民主的理念並不相悖。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唐君毅說:「化權位為德位」,惟有真正無私的精神才足以成為領袖。可惜為政者多未能達到此境界,為制衡專政霸權,遂有民主選舉和三權分立的制度出現。但今天西方的民主制度已演變成政黨間的權力和利益爭奪,在選舉中取勝成為民主的唯一追求。政客借言論自由之名,以偏激的言行打擊羞辱異見。管治效率低落,經濟衰退。全球化的資本流竄更挾持民主機制而擴大分配的不平等。這是民主的初衷嗎? 真正的民主是要保障社會分配公平正義,人民自我實現的機會均等,個人與整體、自由與權利之間取得平衡,社會文明開放,互相包容尊重。這種公益精神需要道德的引領和規範,從學校教育開始。 對當下的香港而言,與其糾纏於已成定局的提名和選舉制度,何不換個角度思考如何在「一國兩制」賦予的的高度自治中,改變固有且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管治模式,建立社會發展的共同願景,擴大決策的民主參與,提高施政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制定管治成效的指標等。把儒學的「仁義禮智信」,注入在「自由、平等、人權」的民主精神中,以「善治」推動社會共融,和緩人際關係。 期望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放下個人和政黨的利益計算,以香港的大局和長遠利益為重,以大勇的態度,接受政治現實,為香港的民主發展踏出關鍵的一步,支持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案!
香港擁有多間高質素的大學及研究院,卧虎藏龍,在基礎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年初公布,香港八所受資助院校提交的研究項目中,12%獲國際專家評為達到「世界領先」水平,34%為「國際卓越」,其餘絕大部分達到國際或區域水平。當中的研究成果,相信有不少都有潛力轉化為可應用的產品,亦有學者願意走出象牙塔,把擁有的知識應用於造福社會。剛剛取得2015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TFI) 便是一個從象牙塔走向商場的成功例子。 TFI的創辦人袁耀輝,花了20年鑽研資訊科技。他在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執教多年,為香港培育眾多資訊科技人才。他對資訊科技的熱愛,源自同為郵差的祖父及父親。他相信科技可以減輕郵差的工作重擔,強化人際網絡和資訊的流通。 2009年他決定成立TFI,其後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創業培育計劃,專注開發互聯網視訊平台技術。他建立的「開眼界」媒體雲端視訊串流平台,能通過互聯網作電視廣播,不受地域限制,還可以配合觀眾的喜好安排相應的電視廣告,以增加宣傳效果。現時平台的客戶已遍布香港、台灣、菲律賓、泰國及遠至俄羅斯等地。 袁耀輝坦言學術研究與產業結合,可以發揮更大效用。他一向教導學生必須具備市場觸覺,留心觀察社會的變化及需要,避免閉門造車。他認為教學及創業所需要的毅力不相伯仲。老師必須要有循循善誘的耐性,才能做到春風化雨;而創業者要具備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熱情,才能排除萬難,成功開拓業務。袁耀輝在執教期間不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他深信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繼續向前發展。 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除了培養青年人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更要培養探究的精神,迎難而上的毅力和無懼失敗的堅持! 行政會議成員
福山(Francis Fukuyama) ,日本裔的美國作家及政治經濟學人,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一書中指出,美國的黨派政治令社會兩極分化,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美國的最高法院狹義地解讀憲法第一修正案,裁定政治獻金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令財雄勢大的利益集團可以阻止國會通過不利於它的決定。例如,在槍械商的強力反對下,奧巴馬總統提出管制槍械的法案最終無法通過。這是福山認為美國的民主正走向政治衰敗的主因,他稱之為「否決政治」。 福山同時對美國「政治治理司法化」表示憂慮,指法官扮演了政治家的角色。一般美國人有權通過起訴政府,阻止政府推行基礎設施,例如:加州的高鐵項目便由於公民起訴政府而一再拖延。 香港立法會的不合作運動與美國的「否決政治」實在異曲同工。在香港,局部利益凌駕整體利益的情況亦屢見不鮮,例如:堆填區、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近年香港人利用法律援助申請司法覆核,阻延政府工程,情況與美國「政治治理司法化」亦類同。 福山認為要打破美國目前的政治僵局需要外部震盪,如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便催生了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但2008年的經濟危機卻未能逼使政要進行大規模反思。福山相信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取得政治成功的先決條件,所以統治實體需要有「政治自主性」,根據長期目標作出決策,並在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避免被社會上個別的利益集團騎劫。 由殖民管治到「港人治港」,香港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社會政策方面亦欠缺深入調研和長遠規劃的傳統。決策以願景凝聚民心,廣納民智,並以實證為本,讓數字說話,是減少爭拗的最佳辦法。香港的政治僵局短期內難以解決,但社會發展不能停頓下來。政要們能否自我糾正,還是要靠外部震盪呢? 行政會議成員
在上星期舉行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獎禮上,科學園的公司合共囊括34個獎項,其中一間初創公司NBition更奪得年度大獎。獎項對公司的創辦人是極大的鼓舞,也是對科學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的肯定。 NBition的創辦人趙公亮(Benson) 還不到三十歲,他在加拿大唸電腦科學,獲得一級榮譽。畢業後在微軟公司當軟件工程師,他也是一名咖啡愛好者。在微軟日以繼夜工作期間,Benson慨嘆公司的咖啡水準參差。於是他在公餘時間埋首鑽研咖啡配方,務求把一流咖啡師的技術自動化,以確保每杯咖啡的味道都完美和一致。 Benson看準香港人對飲食的講究,毅然辭去高薪厚職,與有生意經驗的哥哥一同回流到香港這個美食天堂來創業。他先在銅鑼灣開設樓上咖啡室,收集香港人對咖啡的喜好,經研究七千多條咖啡配方後,研發出一部智能咖啡機Arist和手機程式,讓客人可以按個人喜好,自行選擇不同的咖啡配方,包括咖啡豆的磨度、水溫、氣壓、糖和牛奶的份量。只需30至60秒,一杯香濃美味的咖啡即可到手,絕對迎合節奏快及要求高的香港人的需要。 2014年Benson和哥哥加入香港科技園的創業培育計劃,得到多方面的指導和支援,並在著名的群籌網站Kickstarter創下了香港創業公司集資的最高紀錄。現今,他的Arist咖啡機已得到多個國家的代理預訂,手機程式亦已測試完畢,預計將於年中推出。 NBition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年度大獎是實至名歸,我相信Arist咖啡機和手機程式將會帶動全新的咖啡潮流。Benson的學識是把創意轉化為現實的基礎,他的理想和毅力是創業的動力,而科學園的創業培育計劃提供了土壤,並為幼苗灌溉,扶持成長。 我希望香港有更多年輕人能像Benson一樣,為實現夢想而不惜捨易取難,以「創意、創新、創業」的精神,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