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前財爺還未宣布參選特首,不過,這位「疑似」候選人已光環暗箭集於一身。一方面,前財爺自數年前開始便在政府各高官中民望第一,選委會選舉中勇奪超過300席的泛民中更有聲音要為他造王。另一方面,其他「疑似」或「曾經疑似」候選人的前同事卻不點名甚至點名批評他。有人批評他hea做,有人認為他無能力,但有人卻認為他現在辭職對政府運作有很大的影響。 到底前財爺是無能力,是hea做,還是對政府運作十分重要?假設前財爺對每份財政預算案的大方向有最終話事權,我們這些外人或能從他過往9年主理的財政預算案對他的能力略探一二。 4年多前開始在報紙寫專欄,開始多留意香港的時事,每年2、3月總會和兩位欄友對前財爺的預算案作點評論。近一兩年我們開始發現沒有甚麼可以寫,這是因為近幾年的財政預算案了無新意。這樣看,批評前財爺hea做並不是無的放矢。 了無新意或hea做不一定是壞事。英語有云: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不過,近幾年我們聽得最多有關預預案的關鍵字可能是:1.估錯數;2.庫房水浸,然後派糖;3.還有餘錢嗎?把它放到不同的政府基金吧。 短期經濟總會有波動,支出和收入總會與預期有點差距,估錯數不是大問題,不過,有如「燈神」一般年年低估政府的非經常性收入(如賣地收入),便不知是前財爺的無心之失還是有「守財奴」別號的他有意為之。 至於他「還富於民」的派糖措施,兩位欄友和我都不只一次指出,經濟上的稅負歸宿與法定上的稅負歸宿是兩回事,近年賣地和印花稅收入已佔政府收入相當大的比重,而高地價政策對很多人(尤其是冇樓的低收入人士)其實也是稅,退稅(不論是薪俸稅或印花稅)而不減稅是可能會有不公平的財富再分配效果。我們上年曾經作過粗略的計算,2015年派糖的主要受益人是收入高的中上產人士,而高收入人士(以全港收入中位數劃分)比低收入人士的糖要大7位數左右。 當然,預算案的經濟效益與受歡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當年每人派6,000元最合乎經濟效益吧?不過,港大民調指當年有近半市民不滿意。相反,不少市民對近年派糖的預算案讚賞有嘉,他最後一份預算案更歷史性得到6位泛民議員的支持。只能說,前財爺的阿爺要評核前財爺的「能力」可能不(只)是看他的經濟分析能力。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論傳媒公信力,官媒比不上民媒;論航空服務,私企卻不及國企(當今全球三甲都是國企,私企中的一哥是香港品牌國泰航空(293))。快到旅遊旺季,又是考試季節。考考大家,近年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先後改革沿用數十年的飛行常客計劃,以機票價錢(revenue)取代飛行里數(mileage)計算可兌換獎勵的累積分數。大勢所趨,國泰亦在大半年前推行類似改革。選擇題:因乜解究「飛行常客計劃」變咗「飛行大客計劃」呢?(A)因管理不善;(B)因改用十進制;(C)因大客的需求彈性比常客的高。 網民最清楚,「因管理不善」能解釋本地航空業的一切一切。但要答案A成立,究竟是全球各大航空公司今是昨非,還是昨是今非呢?答案B聽落無稽,香港由賣菜到買樓還是斷斤秤按呎計啊!經濟學教授想出來的問題,答案C需求彈性比高低應該最像樣吧。問題是,大客的需求彈性曾幾何時比常客的低?不然,我們又回到「因管理不善」這個定律。 航空業高深莫測。想當年,兩位芝大研究工業組織的大師打賭美國航空業放寬管制後,航空公司會否百花齊放。認為引入競爭不會令航空業百花齊放的是我師傅Lester Telser,放寬管制多年後與我師父對賭的Sam Peltzman稱他贏了一鋪,但輸了一仗,師傅卻對我說有人賴帳。實情是,航空業的寡頭壟斷情況在八十年代隨着航空業放寬管制先跌後回升,市場競爭導致破產合併無日無之。 首個飛行常客計劃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管理不善的航空公司根本難以生存。我認為,計劃當初優惠常客而非大客有兩個可能:其一,常客與大客大致上是同一批客(當年沒有廉航,常客多是商務客戶);其二,航空公司識辨稀客常客比細客大客容易(當年乘客多透過旅行社買票,航空公司要準確知道每張機票的零售價不易)。換句話,以里數累積分數,雖不是十進制,卻是方便又易計。 飛行大客計劃的興起卻反映這「因方便又易計」邏輯不再,究竟航空業近年出現了甚麼轉變?我又認為至少有兩個可能:其一,互聯網貿易令航空公司與旅行社之間的佣金制度成為歷史,更多乘客直接向航空公司買票,導致他們更易掌握乘客的消費模式;其二,廉航的普及激起減價戰,吸引大量不是大客的常客。因此,改革是要更有效執行價格分歧來增加利潤提高效率。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不少飛行常客計劃已發展得妹仔大過主人婆,乘客賺積分簽卡消費易過飛來飛去、航空公司賣里數給信用卡公司亦成為重要穩定收入來源(更有航空公司把飛行常客計劃分拆上市),這些都是「因管理不善」難以解釋的商業行為。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近年流行一類文章,訴說讀博士種種苦處,過程孤獨又要求高,讀完就業又無保證,要大家三思而後行云云。 寫文章的KOL,有正在讀博士的,有讀完博士已久的,總之就是一肚苦水,簡直是誤入歧途永不超生,不可一不可再。 這個負能量十足的形容,跟我對博士的印象頗有分別。 認識不少外國和港產博士,經濟學居多,也有科學、工程及人文,也許有過百人吧?工作關係,也幫助過好一些學生博士畢業。綜合所見所聞,我有三個觀察: 第一,博士失業率極低(經濟學更是近乎零),收入一般高而穩定,不是大富大貴,但稱得上是中產階級,到私人機構工作更大搵真銀; 第二,順利完成一般博士學位,智商平均以上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甚麼神童天才,自律有耐性更重要; 第三,困於象牙塔,博士們性格或許古怪,見解或許離地,但心理尚算健康,對世事充滿帶點童真的好奇心。 唔信我,信統計數字吧。根據2015年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專業學位(如醫生律師)年薪中位數為9萬美元(約70.2萬港元),失業率1.5%;有博士學位年薪中位數8.4萬美元(約65.5萬港元),失業率1.7%,至於只有學士學位年薪中位數6萬美元(約46.8萬港元),失業率2.8%。 看數字要看平均,也要看成功例子。只參考最慘最倒霉的個案,結果乜都唔敢做。 我認為讀博士的首要考慮,是興趣和搵銀之間的取捨。博士搵錢,平均而已,有些科目需求低,待遇明顯較差(如人文),有些搶手科目過百萬港元年薪是最低消費(如金融)。科目之間銀碼分別先搞清楚,再計計花費五六七年光陰換到甚麼。 博士條路是自己揀,冇人迫你讀。這個世界好大,唔適合就唔好讀,有冇博士學位都可以幫港出聲貢獻國家。當然,興趣所在撞啱又係搵錢科目就最理想。 話說明年學系請人,對象是即將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生,一口氣翻閱了四百多份申請,趁機了解一下近年熱門研究課題(「大數據」(big data)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兩個關鍵字愈來愈常見)。 這四百多個博士生,不知道有幾多個對研究的題目仍然充滿熱情?有幾多個對修讀博士學位後悔莫及?有幾多個會寫文勸人不要讀博士?我不敢說。我知道的,是四百多個博士生幾乎全部會找到工作,在某個地方教學、研究、搵錢甚至改變世界。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特首梁振英早前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17」時指出,中國現已是知識產權大國,數據顯示,中國的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超英趕美,成為世界第一。 面對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香港這個鎖匙人不可再「不作為、食老本」,要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發展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要香港不可再「不作為、食老本」不會錯,說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亦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單以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來證明中國在創新科技巳成為世界第一便有點言過其實。 中國各種知識產權的新登記數目的確十分驚人。以專利的新登記數目為例,在80年代初,中國的新登記專利數目接近0,但在90年代末已超越英國,上年更首次趕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是否新登記專利數目多就代表創新多?那要看專利的質素如何。一個間接量度專利質量的辦法是看專利被引用的次數。我手頭上沒有相關數據,不敢妄下定論。不過,我們可以看看與創科相關的科研方面發展情況。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學者在過去10年發表的論文數目達174萬件,雖然比美國學者所發表的369萬件仍然有一大段距離,但已進佔世界第二位,論文數目比其他科研大國如德國、英國和日本要多一倍或以上。這又是否代表中國的科研成就已是世界第二? 有一樣大家都會認同的是,起碼在短期內,德國、英國和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數目還是會比中國多。諾貝爾獎每年只有幾個,未必是一個準確量度科研的標準?我們還可以看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同樣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8.55次,比美國(17.12次)還有一大段距離,比英國(17.07次)、德國(15.57次)、日本(11.64次)甚至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一部分的台灣(9.4次)都有所不及。 為甚麼中國的論文量多而質不高?相對於歐美等地,這可能由於中國各大學的升遷考核更多時更重量不重質。大家的共識是中國的專利或其他知識產權量多質不高,版權的保護則可從盜版猖獗可見一斑,而商標的註冊更不少是「冒他人之名」。 知識產權新登記數目超英趕美固然值得高興,但中國政府更要想辦法改善重量不重質的制度。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下周為美國聯儲局今年最後一次議息,根據期貨市場的數據,加息機會超過九成。臨近決議,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的言論尤其受關注。從加息進程到通脹預期,從就業情況到對新總統的看法,傳媒密切留意成員的演說和訪問。除了「鴿派」與「鷹派」的意識形態之分,各成員對將來有樂觀或悲觀的預測,對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現象又有不同的解釋。 成員眾說紛紜,到底是央行透明度高、坦誠相對的表現,還是徒為市場增加不確定性、混淆視聽之舉? 成員除了講(對傳媒大眾表達意見),還要做(為貨幣政策投票,如加息不加息),講一套做的可以是另一套。講,聯儲局成員有一定空間暢所欲言,意見相左的情況經常出現;做,關上房門的委員會爭論不休,但公開的投票決定絕大部分為一致或接近一致贊成,是協議下的共識非一人一票的民主結果。雖然成員眾說紛紜,投資者都知道最後決定是由個別話事人(如主席)透過遊說主宰,個別成員講話聽過就算,出位言論對市場影響有限。 有趣的是,另外兩大央行英倫銀行和歐洲央行的運作模式有別。英倫銀行跟聯儲局相反,成員對外如人肉錄音機眾口一詞,對內做決定卻是真民主,一人一票以大多數得出決定,不時出現緊湊的投票結果。歐洲央行最團結,從內到外都有共識,對外發言是同一口吻,對內也是靠商討得出一致決定。 對投資者來說,英倫銀行的決定最多「驚喜」,因為往往要到公布決定時才知道成員意向。聯儲局決定可從個別「話事人」言論中推斷,比較容易預測。歐洲央行最容易睇通睇透,各成員講話都有相近的影響力。 十多年前就有一項實證研究比較3間央行的貨幣政策,證實聯儲局和歐洲央行的決定比英倫銀行的容易預測,而債券、股票、匯率市場對聯儲局(尤其是聯儲局主席)和歐洲央行成員的言論反應甚大,英倫銀行成員發言相比下影響甚微。研究有點舊,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追溯金融危機以來三大央行運作模式的改變,看看研究結果是否一樣。 同樣由少數人決定的香港特首選舉又是那一種模式?其結果有多容易預測?當參選人名單仍停留在集體猜謎揣摩上意的階段,這個問題似乎是問得太早了。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中文大學《大學線》報道,香港大學課程「環球化」的趨勢,原來除了商業物流,科學、醫學、傳播皆可「環球」。課程大多規定學生要到外國交流考察,其高昂費用非清貧學生可以負擔。 從前興「國際」,今日講「環球」,猶記得這個潮流在十幾年前興起。生不逢時,成績又唔夠標青,無緣名牌學位,只能修讀老土的經濟學。經濟學老土,我早前就跟同事開玩笑說:「國際經濟學」聽起來太普通了,要稱作「環球經濟學」才是算走在時代尖端! 「環球」潮流因何而起?在全球化之下,一技之長隨時被地球另一端價廉質高的勞工取代,專心努力做好一件事的風險愈來愈高,各行各業都面對世界挑戰。 適者生存,需要的是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同情和了解,需要的是對新事物新現象的觸覺,需要的是周身刀兼且最好張張利。有此需求,「球來球往」的現象不是香港獨有,美國的大學近年也大談環球視野、世界公民,搞交流團開辦課程成立中心,從教學到研究也講求跨學科越國界。 順應潮流,早前我就受邀加入校內一個新組織「城市及地區禦險力全球論壇」(Global Forum on Urban and Regional Resilience)成為附屬學者,研究全球金融和貿易網絡等課題,與其他學科的專家討論交流。 又要廣又要深,我不知道如此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否可行,也不敢說短短4年學生能夠吸收多少經驗知識;深入了解一個領域經已不容易,融匯貫通幾個學科更不簡單,跨學科教研也容易落得雞同鴨講的下場。 遠大目標雖不易達到,仍不乏富商大賈追上時代捐款共襄教育大業,大學在「環球化」和「跨學科」上大灑金錢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回說香港,從小時候跟父母到歐洲深度旅遊,到上大學修讀環球課程到海外交流(甚至留學海外),都是成功上位靠家底的例子。 不過,就如貨物可以出口入口,多引入海外留學生也可以略為紓緩因家底而造成的不均。未能離開香港,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上課共事談戀愛,也有其「環球」教育的效果。 只可惜根據政府最近公布的數字,在2014/15學年,於八大非本地大學生中,內地同胞仍佔76.6%,環球程度猶如某份以環球為名的報刊。難怪這類課程大受歡迎。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有(前)立法會議員早前指,年輕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縮窄,連「短聚一刻」的地方都沒有,其言論引來大眾熱烈討論。當時大家的焦點在該(前)議員的言論,是否不符其尊貴議員的身份,我對此話題沒有意見,反而我對她提及的現象感興趣。 到底生存空間被縮窄有否影響年輕人的性生活? 杜蕾斯早前發表了一份名為「全球性面貌」的報告,內裏比較了44個國家以及地區的人獻出初夜的平均年齡。地價高昂的香港名列前茅,在眾多國家裡地區中排名第6,而港人平均20.2歲時才獻出初夜。 如果拿這結果與2005年樓價還未起飛時的同樣報告相比較,港人原來在11年前,平均18.6歲已失身,比現在早差不多2歲。 不過,再細看報告中其他地方的數據,樓價不一定能完全解釋各地失身年齡的差異。 舉個例子,馬來西亞地價不高,但當地人卻較港人「循規蹈矩」得多,平均約23歲才獻出初夜。一地的文化開放程度,似乎與當地年輕人失身的年齡有關。 在年輕人最遲獻出初夜的國家及地區,當中絕大部分都是民風較純樸(或保守)的地方,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年輕人,其平均失身年齡都超過20歲,只有第10名的西班牙是歐洲國家(19.2歲)。 相反,較開放的北歐和西歐國家,如丹麥和德國等地的年輕人約15至17歲便初嘗禁果。 文化差異無疑與失身年齡有關,不過,卻解釋不了各地少男少女愈來愈遲嘗禁果的現象。杜蕾斯每次調查的國家或地區都略有不同,在2005年和最近的報告中,共有約30個國家或地區都有相關數據,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的平均失身年齡在該段時間內都有所上升。 這現象似乎不能單以文化來解釋,亦不能單以地價或樓價的變動去解釋(不是所有地方的樓價都在最近10年上升)。 筆者有一個不肯定的解釋:近10年毒男宅女愈來愈多,他們大都不善交際,又較喜歡宅留家中,相對上這些人對嘗禁果沒有太大嚮往。 我嘗試找來各地上網普及率的增長,來與杜蕾斯的有關數據比較,發現上網普及率增長較快的地方(如中國和印度),當地人失身年齡上升幅度亦較大。 當然,這只是很初步的分析。有興趣的本科或碩士生可以再找多點數據再作深入研究。 作者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恭喜朋友文灼非兄的傳媒成立兩年。兩年前,當本地新媒體還爭相仿效《Huffington Post》的經營模式吸引本地年輕讀者,曾是《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的灼非兄人棄我取,願景是「建立一個優質媒體平台在大中華地區發揮影響力」。不是馬後砲,我當年私底下向傳媒朋友提出過要在細小的市場生存(尤其小眾媒體)定期搞論壇搵贊助是一條出路。我和兩位欄友有份參與的Goodtalk屬小小小規模經營,灼非兄的《灼見名家》卻是持續可行的生意模式:「一方面每天做好網站的內容,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文章,另一方面也為各大機構和個人提供相關服務,包括內容提供、出版經營、會議策劃、講者物色、推廣宣傳、媒體聯繫、顧問諮詢及升學服務等」。 兩年來,我參加過灼非兄有份舉辦或支持的三個論壇,一次台上講者,兩次台下觀眾,都是非常好的經驗。做講者,多次以文字跟讀者分享過我對共享經濟的看法,此處不贅。當觀眾,由於陣容鼎盛最近一次的周年論壇引來各大傳媒廣泛報道,同枱認識到林準祥這位研究本土歷史的發燒友,才是我當日最大收穫。再當觀眾,較少傳媒作詳細報道的是上星期舉行的《十三五規劃中香港航運業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其實值得一談。 曾經,香港是鴉片進口商的中轉站(對維港歷史有興趣的不要錯過準祥兄的《「一路」中的香港——開埠前西方尋找香港的航道》)。曾經,香港有全球貨櫃吞吐量最高的港口。今天,我們的排名已先後被新加坡、上海、深圳和寧波超越。原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由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經營……非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國籍船舶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 一國兩制下,香港卻一直受惠於扮演中轉港的角色。然而,自2013年中國設立自由貿易區,沿海運輸權管制的政策開始出現變化。例如容許中資非五星旗船舶在上海自貿區內港口與其他內地對外港口間的沿海運輸,之後不少其他沿海港口亦積極遊說中央放寬沿海運輸權管制。論壇中於是有本地航運業的代表擔心,隨着內地逐步開放沿海運輸權限制香港將跌出十大港口位置。 有趣的辯論來了。中山大學的鄭天祥教授提出,在珠海桂山島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建一個全新現代化的超級深水大港,葵涌貨櫃碼頭昂貴的地皮應留作解決香港居住問題。恒管梁志堅教授的首個建議,卻是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應向中央政府建言,避免進一步放寬沿海運輸權管制。怎麼說呢?Bringing Home the Bacon的肉桶政治我可以理解,但我更希望香港各行各業能夠像灼非兄的新媒體般靠自己找到持續可行的生意模式。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你每月儲幾多?四幅圖解構為何近半港人入不敷出》、《一半港人屬月光族晚年難安》,震驚700萬人的不是標題黨,嚇鬼的是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轄下的資料研究組。上星期秘書處發表的研究簡報「香港家庭面對的財務挑戰」,聲稱研究有四大觀察所得:(一)基層家庭處於負儲蓄狀態;(二)儲蓄被隱性住戶開支蠶食;(三)需要巨額退休儲蓄;(四)家庭債務上升。 老老實實,這份簡報錯得令人啼笑皆非。老老實實,這份簡報卻又是一份不錯的經濟學反面教材。 首先,何謂基層家庭?不管資產多少,簡報所指的是低收入住戶。何謂收入?經濟學大師費沙上世紀的名句「收入是一連串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張五常有這樣的闡釋:「果樹會結果,農地有收成,結果與收成都是收入。然而,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時才得到的。果樹或農作物每天都在變,不停地變,而每一小變都是收入(或負收入),所以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了。」 大師看收入與統計看數字是兩回事,統計看數字與秘書處亂看數字又是另一回事。 所謂「負儲蓄狀態」,原來是先從「住戶收入範圍的中位值」減去一個統計概念上不可類比的「住戶平均開支」(「中位值」與「平均」是兩個概念,誇張點說就像是把你的收入減去我的開支),再減去有點作大的強積金供款和薪俸稅(真基層不但無需供強積金,亦不用交薪俸稅)。 但真正令人震驚的,是之後再減去一個對基層住戶有咁大作咁大的隱性開支,當中包括每月4,500元向父母或已退休的家庭成員提供生活費,和1,910元只有子女在修讀全日制學前至大學課程的家庭才須負擔的額外教育開支。 前者,一方面迫使基層年輕人跟有錢人俾一樣咁多家用,另方面漠視低收入住戶當中其實不少是收緊家用的退休人士;後者,樣本有別不可類比的統計錯誤一犯再犯,先減「住戶平均開支」再減只有適齡入學子女家庭才要負擔的「額外教育開支」。 退一萬步,就當數據如簡報所說「儲蓄與住戶收入的正比關係」,理論上咁有幾震驚呢?費沙的收入概念,影響戰後兩套關於收入與儲蓄的諾貝爾獎級經濟理論。 其一為佛利民的「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以三更窮五更富的人三更舉債五更儲錢解釋類似簡報發現的統計錯覺。 其二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life-cycle hypothesis),以工作退休的生命周期解釋儲蓄及債務亦有其生命周期。隨人口老化加上經濟放緩,香港年輕一代儲錢追不上年長一代食老本多,整體儲蓄率下降其實唔使「巧京京」。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每年都教一門本科生宏觀經濟課。8年前第一次教書,經驗尚淺,打算依書直說,隨便找了流行的一本教科書充數。教得多,內容熟悉得可以背出來,準備好的筆記又不想浪費,於是年復一年用同一本教科書教下去。 轉眼8年,經歷過金融危機,教科書改了幾次版,愈教愈覺得不對勁。剛收到2017年的新版更是離譜,將我認為重要的內容都刪改了。 傳媒小友Econ記者有一新搞作,訪問一眾著名宏觀經濟學者對這個學科的看法。最新訪問對象,碰巧就是這本教科書的作者布蘭薩(Olivier Blanchard)。布蘭薩是曾在麻省理工工作多年的頂級經濟學者,在2008年走出學術界,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後來成為其首席經濟學家。去年離開IMF後,加入華府一間智庫繼續著書立說。 訪問中,他提到教科書的重大轉變,其中一句可圈可點:「若果我要教本科生,又或者要講解到阿媽或朋友都明白,我認為用有兩個利率的ISLM模型加上菲利浦曲線,是解釋當今現象的最佳方法」。 布蘭薩在IMF打滾多年,為世界各國提供政策建議,經常接觸傳媒記者、財金官員及國家元首。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請求,布蘭薩不能說出口的是「不知道」,凡事都要有答案、有指引、有行動,是對是錯總有一個肯定的說法。於是,阿媽都明的宏觀模型至為重要,既是政經圈子中的共同語言,也是推行各種政策的憑據。 這些模型有沒有學術支持?不太多。布蘭薩提到的那個模型,由幾條看似合理的方程式組成,但跟個人選擇、局限條件、邊際及預期等基本經濟學概念沒有太大關係。又例如布蘭薩提到的那條曲線,實證數據研究一向乏善可陳,難以證明其真有其事。 那又如何?象牙塔內搞的尖端研究,複雜高深阿媽聽不懂之餘,對很多現實政策問題也未有圓滿答案。象牙塔外對專家意見有需求,只有靠一些內容可疑但簡單易明的經濟學模型來「頂住先」。這個不知、那個不懂的學術態度,只能夠在象牙塔內展現。 話說回來,這門課應該如何教下去? 我會嘗試給學生解釋「政策世界」和「學術世界」的衝突和關連,也會講一個關於街燈的故事:警察見醉漢在街燈下尋尋覓覓,問醉漢丟了甚麼。他說不見了鎖匙,警察問他是否在街燈附近丟失的。醉漢說不,是在公園失掉的。警察問他為甚麼要在街燈下找,醉漢說只因為這裡有光。 作者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何為愛國可以有很多演繹,它可以是把自身相信的「普世價值」在國外宣揚,甚至是出兵捍衛。它亦可以是放國民利益在前面,把「非我族類」拒之門外。 後者對愛國的演繹似乎是近年的大勢所趨,從揚言在邊境築牆阻截非法移民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至對大量歐盟移民入境不滿的英國選民成功公投脫歐,這些都可以說是後者演繹的例子。 我們對這種愛國主義應該毫不陌生。每逢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對一些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土地有所動作時,大陸總會有一連串示威活動,有時這些和平示威更會演變為暴力衝突。 還記得讀研究院的時候,有一位內地同學對參加示威以及衝擊日本領事館,最後被公安拘留的「威水史」還是津津樂道。 好像我那位同學身體力行衝擊外國領事館始終是少數,更多的是揚言會罷買外國貨,不再「恩賜」這些與中國作對的國家。當然,最終他們是否真的身體力行只買國貨,抑或是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口頭上愛國,真的是天曉得。 就以「侵華首惡」的日本為例,大陸不只一次有民眾發起罷買日本貨,香港有些建制官員或議員在網上分享在日本旅遊時的點滴時被網民聲討。 日本侵華已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這些民眾或網民又是否無時無刻想起父親輩在日本鐵蹄蹂躪的感受,身體力行「懲罰」幾十年前侵華的日本? 近年不少研究指出,陳年歷史對現在的經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亦曾發現,大陸不少省份的對日貿易額其實並不小。在2001年的廣東省,它對日貿易(即出口加入口)總額達至233億美元(約1,817.4億港元),其他沿海較富裕省份如天津和褔建等在2001年對日貿易額亦有幾十億美元。 而平均來說,大陸各省在2001年的對日貿易佔總貿易額的比重介乎約15%至20%。 絕對的愛國似乎是不存在,不過,在邊際上該研究發現,當時受日本鐵蹄蹂躪更深的省份對日貿易比其他省份要少。 用同一把尺,我們亦不會要求口頭上十分愛國的人士,需要對國家對忠誠,不過,一面拿著外國護照,一面聲討一班沒有多少中國歷史訓練的本土年輕人不愛國,卻似乎是有點欠缺說服力了。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匯率從來是相對價格,比較對象要講明,單講一隻貨幣價值上升沒有意義。近日傳媒緊貼報道人民幣兌一美元貶值下試6.89,同時發生是聽起來悶蛋得多的是美元和港元一升再升。 人民幣弱美元強,可以是中國經濟減速出口衰弱的反應,也可以是美元另有原因轉強。事實上,美元不只兌人民幣升,美匯指數(即同時跟多隻貨幣比較)亦屢創新高,3年來大約升了25%。 差不多於兩年前,在本欄寫了一篇《美元強勢的前因後果》,從供求角度解釋過美元強勢的現象。美國經濟前景比較樂觀,資金湧到美國增加美元需求,本地投資消費上升又令美元在外匯市場的供應下跌,加上加息預期,是以美元升個不停。 無謂炒冷飯,今日想提出一短一長的另外兩個問題。 短的,看美國總統選舉前後的表現。繼9月的窄幅上落,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匯率在10月升足一個月,到11月初,美國總統選情逐漸緊張之際,升幅中止。選舉當晚,美國東岸時間深夜之時,美元匯率更一度急跌,但選舉結果逐漸明朗後,就立即反彈上升至今。為甚麼? 流行的說法是特朗普將加快加息步伐,和將增加政府基建開支,兩者都令美元回報上升。之但係特朗普的政策暫時都係得個講字(貨幣財政政策唔係總統話想點就點),這個解釋有點牽強。 我的看法跟股票市場一樣,是市場恐懼選舉結果太接近甚至引起漫長糾紛,美元資產要明顯跌價才有人肯買,到了不確定性消除以後,資產價格即時反彈。 長的,看近年趨勢。匯率有明顯的「長擺」(long swing)特性,持續上升和下跌可以維持幾年時間。經歷過金融危機時的大跌,美元和英鎊的匯率指數都在2011年開始重拾升軌。 英國今年夏天脫歐後,升軌完結,匯率低迷至今;美國選出了特朗普,匯率短暫下跌過一個晚上後,再創新高。傳媒一直將兩件事相提並論,何以匯率有如此不同的反應? 英國脫歐據說沒有詳細計劃,美國的特朗普也好像矇查查,兩者看起來似乎性質相近,潛在破壞力其實大有分別。 英國脫歐有回頭的機會近乎零,英國經濟將長期受到各種打擊威脅,是難以修復的創傷,反而特朗普至少有4年任期限制(甚至彈劾),政策效果再差,美國經濟也有止蝕的機會。 大家又有甚麼好答案?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險勝,而且還輸了全國總得票。於是,再有人大聲疾呼要廢除選舉人票制度。再有,是因為16年前小布殊擊敗戈爾亦出現過類似情況。 甚麼道理呢?首先,輸打贏要時機錯到不得了。其次,誰敢保證一人一票下特朗普與希拉莉之戰票數會跟選舉人票制度的一模一樣?這是選舉101的知識,選情愈近投票率便愈高。 像加州的深藍州份,有多少特朗普支持者因為知道冇得贏而懶得投票呢?改變投票制度,投票行為會隨之而改變。再者,即使今次選舉可能對共和黨有利,難保同樣制度下次民主黨是贏家?更重要的是,批評選舉人票制度不合時宜的人,總是拿不出有力論據證明美國近年發生了甚麼事,令制度從合時宜突然變成不合時宜。 要知道,不論人口,每州的參議院代表均是兩位,每州的眾議院代表至少一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違一人一票原則。當初設計制度的一個原意是防止人口密集的地方以人海戰術人多欺人少,令稀少人口地方的民意長期被忽視,最終有損聯邦制度穩定。 更少人談論的另一效果,是即使不同州份不存在明顯矛盾,但礙於不同州份接收資訊不一,同一州份的選民傾向同聲同氣圍爐取暖,人多並不代表資訊更多更準。不要誤會,我不是認為選舉人票制度應該千秋萬世。我只想指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要考慮的比今次選舉誰得票多複雜千百倍。 同樣道理,改革上市監管亦是牽一髮動全身的轉變,不應只單從打擊妖股或爭取同股不同權的角度考慮。還有三天,備受爭議的上市監管架構諮詢便告結束。我一直批評諮詢零分重作理由簡單:官方改革目標非常含糊,擴大證監會實權後果如何亦無任何證據交代,因此非官方各說各話的不同改革目標能否達到亦無從稽考。 換句話,我要求的是實證為本的政策制定(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我當然明白,現實世界的公共政策是不同利益團體政治角力的結果。然而,這並不代表實證為本無關痛癢。 實證為本,就是要不同利益團體認清改革前後自己的利益所在,好讓大家在政治角力時更易討價還價。根據小友渾水最近收到的市場風聲,有傳業界龍頭希望在建議中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加入4名業界代表,令這個新委員會能夠代表業界利益處理類似同股不同權等問題。 至於一向支持改革的David Webb,卻一直期望上市政策委員能代表監管者處理一般性授權批股、獨立非執董的產生方法等問題。我還是對諮詢文件維持原判,文件從無提及以上問題,更遑論提供實證評估新委員會處理這些複雜問題的利弊。 作者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要回答這個Million Dollar Question,不得不先重提大選前,我向傳媒解釋寧選特朗普勿投希拉莉的經濟邏輯:「輿論普遍以為,支持特朗普的只有教育程度低的美國中下階層,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一概追捧希拉莉。我可以跟大家說,這是一個誤會。我認識的幾位經濟學家好友,他們雖然都同意特朗普的言論令人尷尬,但卻又不約而同認為當美國總統,希拉莉是個比特朗普更差的選擇!……兩個都是政客,但由於整個民主黨以至部分共和黨議員對特朗普可謂恨之入骨,即使入主白宮特朗普要作惡其實並不容易。相反,希拉莉太熟悉政府各部門的運作了,因此要制衡她難度反而大得多。」 票站調查結果支持我的觀察,擁有大學學位的投票者當中有四成半投特朗普(更高學歷的亦有三成七),而從中產到高收入人士都是票投特朗普的比例較高(最基層的反而傾向支持希拉莉)。關心美國政治的中產朋友們醒醒吧,自金融海嘯後美國哪裏突然來了這麼多「下崗工人」? California is not the Untied States,只認識幾個加州朋友或只看《New York Times》的香港人,你是不容易相信希拉莉在美國其他地方有多不得民心的,這個「更差的選擇」從今次選舉的低投票率已反映出來。但美國始終有超過四成人口擁有大學或以上程度學位,而這超過四成人口的投票率一般亦比較高。盲目相信支持特朗普的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中下階層,不但會錯判希拉莉冇得輸,亦無從推斷特朗普當選後會做甚麼。 支持特朗普的,當然有認為自己是全球化下受害者的中下階層,但同時亦有因各種其他原因寧選特朗普勿投希拉莉的人。有的為白人身份(當中包括一些中產白人)、有的為非法移民(當中包括部分新合法移民),更多的認為是時候政黨輪替和反對民主黨一手造成的奧巴馬醫改(Obamacare)。 政客講一套做一套是常識吧,部分票投特朗普的人亦當然明白。而我所說的「特朗普要作惡其實並不容易」,另一個含意是特朗普提出的政策落實需要得到共和黨支持和不能觸怒普遍美國人。 共和黨一向大力反對奧巴馬醫改,把醫改減辣甚至廢除亦不見得會觸怒普遍美國人。然而,沒有民主黨同意,要完全推翻奧巴馬醫改並不容易,但減辣的機會是不小的。 至於對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等潔淨能源的補點,有油企背後支持的共和黨當然不會提議大幅度增加,只是礙於環保人士的大力反對,特朗普未必會一下子取消所有補貼,潔淨能源的股價先跌後回穩支持這個說法。其他提出過爭議性大的政策,都可能因缺乏共和黨支持或怕觸怒普遍美國人而不了了之。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梁特首會否爭取連任仍「未有消息」,但特首本人似乎認為他沒有不連任的理由。近日特首不停落區集中火力宣傳他上任4年來的政績,重中之重當然是特首如何「迎難而上」解決土地及房屋供應問題,一個他近日經常引用的數字,是未來3至4年一手私樓供應將高達9.3萬伙,比4年前剛上任時多近3萬伙。 不過,根據運房局的數據,梁特首上任後每年新樓落成量其實並沒有大幅上升。增加土地供應似乎仍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梁特首唯有「多管齊下」。上星期五特區政府便宣布將現有打擊住宅市場炒家的政策加辣,大幅調高「投資」(即買入第二個或以上物業)買家購入樓宇的雙倍印花稅,稅率即時由1.5%(200萬元以下)至8.5%(約2,200萬元以上)劃一提高至15%。一個400萬元「上車盤」的印花稅,由原本的18萬元,大幅上升3倍多至60萬元。 樓市辣招有效嗎?如果以減少樓市「過分炒賣」是該政策的目標,變相增加樓市交易費用的辣招將十分有用。中原老闆施永青對記者說,美國特朗普爆冷選上美國總統,加上剛推出的辣招,料短期樓市交投會下跌一半以上。 樓價又會否因該政策而下跌呢?根據以住經驗,樓市通常會先跌後升。施老闆亦估計業主會因為購買成本上升,不會出售手頭物業,令二手盤源減少。除了根據以住經驗估估吓之外,其實施老闆亦可以利用他旗下中原的大數據作一些短期預測。 兩位欄友早前在本欄介紹過,中原早前用採購經理指數(PMI)的方法,製成了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每星期中原給各地區的經紀作意見調查,問樓市是睇好、睇淡還是不變。收集完經紀的數據,將睇好和睇淡的相減除以總人數,得出一個介乎0與100的指數。若所有被訪經紀都睇好,指數為100;若所有被訪經紀都睇淡,指數為0。若好友淡友各一半,指數則為50。 CSI可以算是買家睇樓次數這些樓市熾熱程度的一個委託量,以此作樓市短期(一個月內)預測的可信性不小。事實上,根據我和兩位欄友的分析,CSI的確有助預測未來一個月中原領先指數的動向。中原剛在星期一公布了最新的CSI,指數由辣招前一星期的80大幅下跌至46。反映政府出招後更多經紀睇淡短期後市。樓價會在短期內下跌多少?樓市指標中原領先指數(CCL)上星期的指數為143.68,我們利用這星期前的CSI預測將於今日公布的CCL為144.39,根據我們的預測模型,未來4星期的CCL將為144.17、143.94、143.69和143.47。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