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特區政府以振興經濟等為由成立盛事基金,資助本地團體舉辦「盛事」。期間各國量化寬鬆政策,香港受惠,各行業未見蕭條。 辦盛事能否帶動經濟是疑問,政府設公帑基金更易發生尋租遊戲,難確保資助用得其所,無怪乎審計署大力批評該基金帳目混亂。查實盛事多由民間自發始能多姿多彩,由龍舟到搶包山,新近國際馬拉松和七人欖球賽豈非由民間機構資助?政府要做的是開方便之門,簡政便民,不應越俎代庖。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政府辣招鬆綁如同認阻礙換樓置業。我們發起「人民揾屋住」系列政策建議,昨日公布的頭炮就是即將上畫的電影《竊聽風雲3》的橋段,建議在新市鎮如沙田、元朗,興建丁屋多層大廈。 在107動力民調中,有90%原居民及25%非原居民認為丁屋不可逾3層是浪費土地,88%原居民及36%非原居民同意新市鎮丁屋可多層大廈。全港可供建丁屋「鄉村式發展」官地932公頃,如灣仔般大。如以每幢十層高計算,粗略估計可額外增加50萬伙,既可加快解決丁屋囤積個案,亦紓緩房屋需求,何需再有辣招。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祖國是香港的大哥,本應當好好照顧這個小兄弟。從驅蝗行動到拒絕自由行,愈來愈看見香港人對中國大陸的排拒,以至仇恨。 本來香港的食物、食水、核能發電都依靠中國大陸支持。隨着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對港人的照顧似乎愈來愈少,反而拿香港人着數的事情愈來愈多。 最明顯的例子是東江水愈來愈貴,價格是新加坡購買馬來西亞食水的二百七十多倍,香港水塘就算滿溢也要繼續付款。 現在政府有諮詢要向大陸的南方電網購買電力,本來可以向全世界購買煤和天然氣發電的本地電廠,從此就要買貴電,最後付費的又是香港市民。 爭議不斷的垃圾處理,祖國也袖手旁觀。夏威夷的垃圾就是運到美國本土焚化,為甚麼地大物博的祖國不能幫一幫香港處理垃圾和堆填區? 香港納稅人一直有付鈔給台山市政府,用以接收香港的大石頭來填海發展土地。面對有着數才出手幫助,香港小弟弟似乎要自求多福了。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有幼稚園與業主談不合攏,家長在慌忙中將矛頭指向業主和教育局。查究近年幼稚園學費趨昂貴原因之一是租金,而租金貴、租舖難等問題癥結不在於業主,而是政府未有將學前教育的校舍土地納入規劃計算。上周作街頭問卷調查,受訪390名市民中,有74%贊成政府制訂幼稚園專用土地政策;72%同意全面放寬幼稚園在大廈2樓或以上樓層,可以增加幼稚園選址彈性。 政府有必要為幼稚園用地作出長遠及全面的規劃,如現時中小學用地一樣,方可徹底解決問題。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德寶教育機構在天水圍營辦的德怡中英文幼稚園,因租約到期,在談判期間不及另一辦學團體出價高,業主與英藝幼稚園簽新約,德怡需於8月底遷出停辦。 受影響家長到長江中心和政總抗議,但該舖是由置富產業信託(778)擁有,管理人為新加坡上市的ARA。除仇商情緒外,校方要求政府介入租務爭執,若教育局連幼稚園租務都予干涉,以後幼稚園續租都不用與業主協商,將問題說成地產商欺壓,要政府介入,那以後業主會否為懼怕政治風險而拒絕租舖予幼稚園,使理想舖更難覓?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發表報告提醒港府須逐步撤銷樓市辣招,長遠解決住屋在於供應充足,還警告香港有物業價格失序調整風險。約15個月前,IMF建議「加辣」,而今卻建議「減辣」。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於期間升約1%,無助上車客更易置業。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3月住宅買賣跌三成,放盤大減叫上車客更難置業。 立法會仍審議雙倍印花稅,這稅項連英美和加拿大商會罕有計劃聯手辦研討會大吐苦水。港府宜主動收回雙倍印花稅法案,作撤辣第一步。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一句:「香港人是狗。」揭開香港人排拒大陸人新序幕,電視新聞不時訪問內地同胞,「香港人吃的,飲的,穿的,都是我們給的,還說甚麼不要大陸幫助?」香港人真金白銀買國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卻反被內地同胞恥笑,要靠大陸,香港才有運行。特區政府未有好好排解這顆中港矛盾大炸彈,卻建議港人用電進一步依靠大陸。 環境局就日後香港發電提出兩個方案,一是向國家擁有的南方電網買電,將內地輸電比例增至五成,二是提升天然氣的本地發電比例。內地發展飛速,城市化將增加用電內需,有否餘電供港?當內地電力不足,香港又會否禍連?就算北京下令優先供電香港,港人又再次被大陸同胞指著鼻子大罵。如容許電力公司採購天然氣,盡力壓低成本,總比港人背上惡名好。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海怡區議會補選,新民黨候選人獲勝並不令人驚喜,人民力量主席袁彌明得過千票,比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單仲偕更多成焦點。民主黨是老牌泛民政黨,選戰經驗豐富,該黨原任議員在海怡經營多年,且單曾任區會主席,並非普通明星空降。袁彌明選後稱結果代表進步民主派的勝利,是選民對民主黨政改取態表不滿。在2011年區議會選舉時,人民力量發起票債票償運動,追擊民主黨候選人,但僅獲二、三百票,當時主席僅得141票。 政改焦點非在民主黨,連當年該黨出賣民主指控也沒有,究竟是否敗在政改?海怡有很多自置業主,樓市調控辣招阻礙以換樓帶動社會向上流動,民主黨卻不敢說不,還在投票時離場,態度曖昧。業主會在選舉時忘記嗎?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和記黃埔(013)上周以440億元售屈臣氏控股24.95%股權予新加坡淡馬錫,其中301億元用作派發予小股東的特別股息。 香港只佔屈臣氏業務6%,海外則高達94%,和黃將交易所得利潤大部分發予股東,是對股東負責任的態度,等同讓持和黃及長江實業(001)小股民獲取海外投資回報。上市除讓企業融資,也讓小股民參與大生意,各取所需。民粹政客又以李嘉誠這次分得78億元股息,煽動仇富情緒,倡議開徵股息稅,卻無視破壞互惠關係。以李氏財力,大可私有化產業,有融資需要也有銀行借貸。上市的企業受股東監督,更能平衡進取和審慎。股息稅是雙重徵稅,阻礙企業上市,而借貸過度往往是經濟危機的起因。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撰文說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推算,香港將有結構性財赤並非杞人憂天,因人口老化和經濟周期等因素導致經濟未來增長每年平均只有2.8%。 但陳並沒交代政府開支飆升如何引發結構性財赤。以社福經常開支為例,梁振英上任前是逾400億元,今年高達逾580億元,兩年增幅達32%。無論經濟增長是2.8%還是8.2%,也肯定違反基本法第107條有關財政預算必須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的規定。 陳文卻指這只是「提醒」,那普選特首要由提委會提名又怎麼不只是「提醒」?曾蔭權的財預明言憲法只容許中期赤字,結構性赤字即是違憲。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任志剛在中大發表的研究建議,將第107條進行本地立法,才能確保香港不會破產收場。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107動力進行納稅人對財赤看法民調,近八成人擔憂發生財赤,福利急增和基建超支是成因,受訪納稅人最反對股息稅。有民粹政客建議開徵股息稅,指李嘉誠的股息收入不用交稅是不公義,可笑是李嘉誠竟說不介意多交稅。李生富可敵國,僅捐款慈善教育達140億元,比邵逸夫捐的34億元還要多3倍。但他卻未說白股息稅的禍害深遠。 股票買賣有印花稅,企業盈利有利得稅,派息再徵稅是雙重徵稅。倘買賣股票基金紀錄要公開給政府計稅,豈如財金廿三條,有形之手可監控每項買賣,嚇怕外資,金融中心不保。與其開惡稅,不如嚴管開支,納稅人始能安心。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1997年的財政預算案,時任財政司曾蔭權道:「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亦對我們奉行的審慎理財原則作出保證。」審慎理財,本是香港特區的憲政規訂,可惜今日政府忘記了這項重要而必須的守則。 回歸前十年,香港只有一年赤字預算,還要是興建玫瑰園機場所致。回歸後十年,卻有5年要面對財政赤字,房委會要出售商場才能興建公屋,還打算開徵全民交稅的銷售稅,公務員要減人工減編制。但善忘的特區政府卻在公共財政稍為轉佳的今日變成大花筒,福利開支增長遠超同期經濟增長。財爺預計7年後出現結構性赤字,因外圍經濟引發衰退,還能辯解赤字是中期現象,持續連年入不敷出,還不算違反第一百零七條的「量入為出」?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樓市調控買家印花稅在27名議員離席下獲立法會通過,張炳良局長口頭承諾日後在加稅時會以法案形式提出,減稅就「先訂立,後審議」快速執行。但該會通過的只有「先訂立,後審議」,日後加減稅都可依法執行,反而執行口頭承諾違反法例原意。泛民議員一面嚴詞質疑「先訂立,後審議」削弱立法權,口頭承諾違法治精神,另一面卻離席不表決。當日支持票有30,如離席者改投棄權票,支持票需33票,泛民等同支持惡法通過。基本法有條文讓行政長官發還立法會不通過的議案,公共收入保障令也確保稅金續收,法案不通過也不會現危機。 雙倍印花稅仍在審議,今日辣招苦主也會到立法會遞交15萬市民簽名,泛民會否再次棄法治不顧,市民須拭目以待。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民主黨涂謹申提修訂買家印花稅,要求加辣減辣都先要立法會審議,不如殖民地時般行政下令就即時執行,持份者被消音,立法會監察和立法權力也被削弱。政府原本辣招半步不讓,早兩天張炳良局長在非官方場合稱日後以政策承諾,如再加辣,先交立法會審議,若是減辣就即時執行。這粒糖衣毒藥會賠上香港法治,因「政策承諾」和白紙黑字列在法例完全不同,若未通過,政府何不先收回或接受修訂。「政策承諾」影響法例清晰,甚麼都以「承諾」取代法例還需立法會嗎?政府日後以不同名目修訂法例,即時生效才交立法會,「政策承諾」成空話。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馬年是政改年,如何產生特首及選立法會,今年有眉目。有人把民主簡單定義為選舉,有投票是民主。民主核心是保障人民權利不被侵害,政府機關不論怎產生,或會侵害人民,故人們想盡辦法制衡行政機構。按基本法立法會有權通過政府法案和稅率,是香港行之有效立法制衡權。行政立法互相制衡使政策有審慎討論,不是一權獨大,政府想怎樣就怎樣。買家印花稅本月表決,民主黨涂謹申提出修訂,日後行政機關要改稅率,需由立法會討論通過始能執行,修改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先修訂,後審議」方法,立法制衡行政,比有沒有普選同樣重要。 107動力召集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兼任講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