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故事發生時,我在內科病房工作。一名老婆婆因為肝炎要留院治療,老伯伯每天都會來探望他的老伴。年約七十多歲的老伯伯,需要用拐杖輔助走路,但他每天都會穿上一身整齊而筆挺的西裝,手上拿著一束小黃花,日日如是,風雨不改。老婆婆每次看見老伯伯到來,總是笑得特別燦爛。 有一次,我在婆婆床邊整理她的病歷紀錄,剛巧老伯伯前來探病。我好奇地問:「伯伯,為甚麼你每天探病都穿得那麼整齊?」伯伯笑了笑,回答說:「帥嗎?老婆婆年輕時常常說我穿西裝最帥氣。」又續說:「病房內已經死氣沉沉,希望穿得醒神一點,讓老婆婆也看得精神一點。婆婆很喜歡小黃花,所以每天我都帶些給她看,讓她覺得這裡有生氣,希望她心情可以好一點。」 過了幾天,伯伯並沒有如常前來探望婆婆。此時病房的收症電話響起,原來病房將要接收一個服食過量藥物的病人,當病人來到病房時,我發現病床上的竟然是老伯伯。原來老伯伯懷疑婆婆是服用了家庭醫生新處方的藥物而生病,於是吃了婆婆的藥物,測試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 伯伯的做法雖然是錯,但出發點也是基於關心及愛護。公公婆婆至死不渝的愛,深深感動了我。(轉載自醫管局內聯網「動人故事」欄目)明愛醫院醫療紀錄部初級文員許焯嵐
夜間磨牙,以牙齒打磨為特徵。壓力、使用藥物等因素可能會引致夜間磨牙。大多數患者並不察覺到自己有夜間磨牙的問題,小部分患者會有明顯症狀而需要接受治療。夜間磨牙會導致牙齒表面磨耗、牙齒敏感、牙齦邊緣的牙齒表面出現刻痕和牙齒折斷等,嚴重者會導致牙齒脫落,牙齦萎縮及牙齒鬆動。 此外,還會引致耳朵疼痛、咀嚼紊亂、頭痛、失眠和下巴痠痛。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出現牙齒變得又短又鈍,面部肌肉疼痛和關節功能紊亂的情況。病人通常可以通過牙科檢查診斷出夜間磨牙。儘管夜間磨牙目前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然而通過牙科治療,可以減輕甚至消除夜間磨牙的症狀。 作者為該學院社區及家庭醫學臨床教授朱振雄醫生
中醫對哮喘病變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和發展,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治療經驗。 中醫學認為是宿痰內伏於肺,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觸發。《丹溪治法心要·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發作時痰阻氣道為主,故治以祛邪治標,豁痰利氣,但應分清痰之寒熱,寒痰則溫化宣肺,熱痰則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未發作時正虛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應分清臟腑陰陽,陽氣虛者予以溫補,陰虛者予以滋養,肺虛者補肺,脾虛者健脾,腎虛者益腎,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 至於病深日久,發時虛實兼見者,不可拘泥於祛邪治標,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寒熱錯雜者,當溫清並用。《景嶽全書·喘促》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哮喘這個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治愈率很小。中醫學則按辨證施治原則,進行個體化治療,療效明顯,經規範治療後,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作者為該學院一級講師 彭波博士
懷孕是一件令人非常喜悅的事。但如果準媽媽是位哮喘患者,這情況卻會令她添上雙重壓力。一方面憂心病況會否轉差,另一方面又擔心哮喘藥物會否對胎兒引發負面影響。 根據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的資料,約有三分之一患有哮喘的孕婦的病情會在孕期中轉差,而有三分之一人病情會改善,其餘三分之一人病情會維持穩定。醫學文獻亦顯示,如懷孕期間哮喘不受控制,可令胎兒及孕婦引發多種不良併發症,如胎兒缺氧及死亡、早產、出生體重過輕或妊娠期高血壓等問題。 即使知道現今的哮喘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當要準媽媽去決定於懷孕期定時服用哮喘藥物時,她們往往會因藥物的安全性而猶豫不決。其實多個研究指出,有效的藥物治療對哮喘準媽媽及其胎兒的好處是遠遠多於其不良之處的。如吸入式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這類主要哮喘藥物,對胎兒的副作用不大;而其他類別的哮喘藥物,亦有資料顯示對於服用的孕婦,能有效減少哮喘發作及改善其肺功能。整體來說,服藥是利多於弊。患有哮喘的準媽媽們要主動向醫生了解懷孕期間的哮喘治療方法,不要因為過度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用藥治療,令病情不受控制。因為病情引伸出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比用藥可造成的問題更大及更多。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認識呼吸系統系列之一)作者為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王君玲醫生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又稱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症狀為持久和續發的皮疹,令皮膚乾燥和發癢,有時會發紅水腫,有時會產生鱗屑,嚴重的皮膚會裂開、剝落、起泡、結痂、出血或滲血。濕疹可影響不同年齡的人士,較常見於小童,差不多每5至10人就有一個受到影響。濕疹確切的成因仍然不明,但被認為跟遺傳有關,大部分濕疹患者個人或家族成員有遺傳的過敏問題,如鼻敏感、哮喘和花粉症等。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呈現異常的敏感,會因為接觸某些「致敏原」而導致濕疹加劇,常見的致敏原包括塵蟎、刺激性的清潔劑或肥皂、香水、花粉、動物毛髮和羊毛衣物等。食物方面,牛奶、雞蛋、花生和海產類食物都可能令濕疹情況變差。另外,環境濕熱、溫度變化及患者的情緒壓力,都可以令濕疹的症狀變得更嚴重。 由於濕疹常發於在臉部,因此眼部附近的皮膚,特別是上下眼瞼都容易受到影響,除了影響皮膚,濕疹患者亦都較大機會有其他眼睛問題,下期詳談濕疹導致的眼部併發症。 作者為香港眼科醫院眼科專科醫生
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正在美國華盛頓開醫學會議。華盛頓跟香港慢慢13小時,到埗第三天筆者應未能完全適應時差。由於日夜突然顛倒了,身體時鐘未能及時適應。 我們身體的心理和生理運作,跟地球自轉一樣,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要控制這個周期,全靠大腦中下視丘(hypothalamus)中的視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此外,其他周邊器官,例如心臟、肝臟等,也有各自的生理時鐘。SCN隨時對於外在刺激作出反應。當它意識到身體外的日夜、運動和飲食節奏的變化,它便會調整體內的生理時鐘,然後就像樂團指揮一樣,協調周邊器官的運作周期。例如如果我們在晚上受到強光照射,我們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便會向SCN發出信號,告訴它現在是晝日。SCN然後便會命令松果體(pineal gland)減少分泌退黑色素(melatonin)。Melatonin晚上在體內濃度較高而在上午較低,這種變化能讓我們各器官能分別晝夜並同步運作。退黑色素也廣泛存在於各種動植物,並有不同功能。科學家最初發現退黑色素能改變兩棲動物的皮膚顏色,但在人類卻能影響睡眠。 筆者目前的SCN必定在努力適應新環境。其中一個可以考慮適應時差的方法,是在睡覺前服用去黑色素,讓我們的大腦知道現在是時候睡覺了。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
婦女們最痛苦的莫過於每個月都會經歷痛經,當中的痛楚不是男士們所能理解。部分婦女們更需服食止痛藥。可惜,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相反,中醫能夠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痛經,療效較佳,副作用較少,也能避免痛經的發作。 痛經是指女子在月經來潮前或經行期間出現小腹墮脹或痛楚牽引至腰骶部。嚴重的話會甚至引起頭暈、嘔吐,需臥床休息,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疾病。 中醫認為痛經是「不通則痛,不榮而痛」,病因病機以「瘀」、「滯」為主,也分為虛證和實證。中醫認為腎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虛證:患者如果腎陽不足,令胞宮虛寒,寒凝血瘀,滯而痛。實證:部分患者可能工作壓力大,受外在環境影響,導致情緒不佳,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瘀阻胞脈,產生痛經。 針灸治療痛經主要是疏通局部和全身的氣血,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調氣行血,止痛效果迅速,也可以避免患者服用止痛藥的依賴性。臨床上一般選用三陰交、關元、中極、次髎穴等。 作者為該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潘咨遐醫師
化療是癌症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化療也常常引起一些副反應,其中噁心嘔吐、納食減退、倦怠最為常見。現推薦一款食療方如下。 1、橘皮生薑人參湯 材料:生薑如5蚊硬幣大小5片,陳皮10g,生曬參片10g,炙甘草6g 做法:生薑切為細粒,陳皮切碎,同放入鍋內,加水3碗,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約煮45分鐘,大約煮至一碗即可飲用。或用以上材料加入米共煲粥煮食。 功效:和胃止嘔,健脾理氣。 適應於各種癌症化療後1周內作悶欲吐、食欲不振、倦怠無力者。 2、四神湯 材料:淮山20g、芡實20g、蓮子20g、薏苡仁20g,豬肚適量 做法:豬肚洗淨,用熱水燙過備用。芡實、蓮子、淮山及薏苡仁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將以上食材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滾後掠去浮沫,改為小火,煮至豬肚熟爛即可。 功效:平補脾腎,健脾利濕,開胃進食。 適應於各種癌症化療1周後身體虛弱、胃納不佳者。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作者為該學院臨床部講師陶志廣博士
肉毒桿菌是一種細菌,而用作醫療或美容之用的是由肉毒桿菌衍生出來的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多以乾粉狀保存於藥用冰箱內,進行人體注射前要先注射生理鹽水融化乾粉才可使用,因應個別患者的情況會使用不同度數的毒素。在香港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是必須得到醫生處方才可使用。 在醫學上,會使用肉毒桿菌毒素去改善某些疾病,如膀胱過度活躍症及逼尿肌過度活躍症。而現時肉毒桿菌毒素普遍被認為用作美容之用。如有人會希望透過注射去平伏表情紋:身體內的神經傳遞劑乙酰膽鹼可導致肌肉收縮,而肌肉不斷收縮則會導致出現表情紋,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可停止乙酰膽鹼在神經和肌肉上的作用,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從而平伏皺紋。但通常注射一次後,在三至四個月內要再次注射。注射失敗有可能會導致面部表情僵硬;如注射毒素的度數過高,更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出現,包括吞嚥肌肉無法協調導致吞嚥出現問題、四肢無力、癱瘓等。市民在決定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前,應了解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並應選擇可信任的診所進行注射:除有醫生駐場,該診所亦應有適量設施如藥用冰箱確保針劑保存於合適溫度、有專業人士定期檢查毒素的過期日子及定時棄置過期藥物。(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十四)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陳潁琳
常言道:「上山容易,落山難」,這句話確實很有根據。 行山遠足遇到下斜坡及落梯時,下肢肌肉便會處於「離心收縮」的狀態,何為「離心收縮」?例如把啞鈴緩緩放下時,肌肉需要用力但同時會被拉長;而落山期間,小腿肌及後大腿肌便會擔當此角色。試想想,如果啞鈴很重、又或二頭肌鍛練不足,就會出現肌肉發抖的反應。 相信很多人於行山後,都會持續兩至三天出現肌肉疼痛的情況,這是由於運動時肌肉重複進行離心收縮的動作,引致運動後常見的延遲性肌肉疼痛(DOMS)。而缺乏經驗的行山人士,以為下坡就要提升速度,往往將疼痛情況加劇,相信大家理解何謂「落山難」吧! 要改善疼痛情況,肌耐力的訓練是不可缺少。建議可於健身中心利用雙腿彎舉(Leg Curl)的器械鍛鍊膕繩肌,並以蹬腿 (Leg Press)的器械鍛鍊腓腸肌。要有效鍛鍊肌耐力,必須把動作做12至15次,再重複做 3至4組。鍛鍊時應留意動作速度,離心收縮的速度應為2至4秒鐘。除腿部肌肉的訓練,亦可以平板支撐(Planking)鍛鍊核心肌群,使軀幹保持良好姿勢,減低出現腰背痛的風險。但要留意上述鍛鍊方法必須由持有健體教練證書的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行山時自然能得心應手。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二級康樂及體育主任李建良
陳女士因嚴重肺炎入住深切治療部,需長期依靠人工心肺機維持生命。在入院初期,每天有不少家人前來探望,每次需要決定治療方案時,都會出現分歧。他們曾聘請高人唸經,亦有用「聖水」抹身,但陳女士唯一的女兒都只是默從,尊重每位長輩的意見。 直到一次,我看到陳女士的女兒崩潰大哭,相信已經到達臨界點,快支撐不住了。每次她要為媽媽的治療作決定,都不得不尊重長輩的意見,這困境令她快崩潰了。我上前安慰她,並介紹「病人日誌」給她。 家屬可於「病人日誌」寫上病人患病或神志不清期間發生的事,待病人清醒後重溫,以填補神志不清時的空白記憶。同時亦可讓家人在這段期間,抒發對病人的情感。自陳女士女兒開始書寫「病人日誌」後,臉上開始重現笑容。每天她也會讀日誌內容給昏迷的媽媽聽。 陳女士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接近半年,多個器官衰竭,女兒最後為她選擇「不作心肺復甦」。在病人進入彌留狀態時,她的女兒抱我,流著淚地向我道謝。 除了提供適切的治療外,能使病人和家屬無憾走到人生的終點,其實也是醫護人員的重要使命。 (轉載自醫管局內聯網「動人故事」欄目)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深切治療部資深護師霍斯琪
不少人以為牙齒的矯正必須待所有恒齒出齊方能進行,其實並非完全是這樣。 若家長發現小孩有牙齒咬合和睡眠呼吸的問題,就應及早診斷並進行適當治療。 一些小朋友的習慣如咬筆或咬瓶蓋;還有上牙弓水平向的寬度小過下牙弓,都可能會導致個別牙齒的反咬合。另外,必須注意的就是青少年的鼻鼾症。 這些問題在換牙期間是可以矯正的,及早發現並處理這些問題可避免影響到日後發育對面容的影響。兒童在發育期間,上下頜骨的發育也相當迅速,如果有不好的功能干擾,會引致下頜骨或者上頜發育異常繼而影響他們的容貌。 早期矯正可以幫助減低治療的複雜程度,減少骨骼發育不良所引起的相關手術治療情況,亦可以減低日後手術的複雜程度,因此大家不容忽視。 作者為該學院矯齒學臨床助理教授李乾鳳醫生
進入冬季,天氣日趨寒冷,又到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高血壓、心梗、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和致死率大大增加。 中醫理論認為,寒性凝滯、收引。血得溫而行,得寒則凝。寒邪侵入機體後,會引起經脈收縮痙攣,血脈絀急而痛。寒為陰邪,易傷機體陽氣。寒冷的氣候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增高或不穩定;寒凝血瘀,血管堵塞,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甚至破裂,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另外,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上升,心臟負擔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現。 預防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保暖:適時增減衣物,寒冷大風的天氣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當氣溫很低或遇到陰冷的雨天時,要保證適當的室內溫度。2、適當運動。3、清淡飲食。4、避免情緒波動。 高血壓患者要特別做好血壓監測,以防誘發其他多種病徵。遵醫囑堅持用藥,如出現血壓升高,或有頭暈、頭痛和胸悶等不舒服時,也可以求診有經驗註冊中醫師服用中藥驅寒邪、調氣血、平衡陰陽,不要急於增加降壓藥用量。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該學院臨床部講師張紅霞博士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在香港,年齡在85歲或以上的人士當中,每3人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主要可分為阿兹海默氏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路易氏體性認知障礙症等。直到現在,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根治認知障礙症,所有藥物都只能用作控制病情及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一般患者於服藥三至六個月後開始出現功效,服藥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及沒有標準答案,但一般為期3至7年,視乎病情進展而定。 對付不同的認知障礙症,所用的藥物類別亦有所不同。如控制阿兹海默氏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酯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者的功效雖然未必十分顯著,但在控制病情上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另外,有人建議可服食保健品如維他命E、銀杏葉提取物及阿士匹靈等去改善阿兹海默氏症的病情,但功效存疑。 除了藥物療法,亦可進行非藥物療法去改善認知障礙症,如行為療法:在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或社工帶領下進行不同的訓練活動,訓練主題包括身體機能、聲音辨識、兒時回憶、發揮創意、串連文字及數字,以及辨認物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十三)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陳潁琳
瞼緣是指位於上下眼瞼,皮膚和瞼結膜的匯合處,瞼緣上有睫毛毛囊和瞼腺的開口。瞼緣炎,泛指眼瞼緣皮膚、睫毛毛囊及其腺體的慢性炎症,多數是由油脂過多、細菌感染或局部的過敏反應所引起,並且經常合併存在。 根據不同的臨床特點,瞼緣炎可大慨分為三類。最普遍的是由於眼瞼皮脂腺及瞼板腺分泌旺盛,以致皮脂溢出,而發生輕度細菌感染的「鱗屑性瞼緣炎」,睫毛根部和瞼緣表面會附有頭皮般的鱗屑,主要病徵為眼部痕癢,眼部不衛生是其中一個重要致病起因。 至於「潰瘍性瞼緣炎」多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導致睫毛毛囊含膿發炎,睫毛根部有潰瘍面、小膿泡和出血,瞼緣反覆潰瘍再愈合後形成瘢痕,影響淚膜,造成眼乾、異物感等各種不適。 最後為由雙桿菌感染引發的「眥角性瞼緣炎」,表發為眼角皮膚發紅、糜爛,並有黏稠性分泌物,較常影響外眼角,可能與貧血或缺乏核黃素有關。治療瞼緣炎主要是靠加強眼部衛生,透過暖敷溶解油脂,再用濕潤棉花球清潔抹走油脂,以減慢細菌增生。部分症狀較嚴重之患者,需配合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殺滅細菌,及以特別的口服抗生素抑制油脂分泌,控制病情。 作者為香港眼科醫院眼科專科醫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