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續解釋如何活化演出之前,首先要探討僵化的原因,請容許我從頭講起。 首先是處理文本的過程,除了創作劇本(即本土語言劇本)之外,還有翻譯劇本之分。先說創作,本土劇本,以香港為例便有粵語和白話文兩種,粵語即便用「咩」、「呢」、「囉」、「㗎」作為寫劇本的文字;白話便是「的」、「呢」、「麼」、「嗎」了。白話劇本若要用粵語演出,亦要作一番口語的詮釋,這時白話劇本若用國語演出便比較簡單了。 粵語劇本的演出,基於語音及語調的豐富變化,所用的工夫和時間亦比較多,一定要小心定音,廣東話同一意思有多種語調,一個「好」字十八種講法,不同語調亦可有不同意思,要非常小心。 再說翻譯劇本的詮釋,以我的經驗,若想演好翻譯劇,演員最好有良好的文學欣賞根基,因為每一種不同的語言,都有其獨特性質,就好像不同國家有不同風味食物一樣,最基本的當然有英、日、法、俄幾種,又基於譯者所用的翻譯方法各異,成品都有不同風味,特別是古典或年代作品,往往受其語言格律的影響,例如英語常有的反問句「今日天氣好好呵?唔係咩?」或「你覺得佢點呀?見到佢。」除非想保留地方風味,否則定要調整成「你見到佢覺得佢點呀?」但我用的是新馬仔演戲法,我用文本非文本用我,話之你,一於「你覺得佢點呀?」單刀直入! 黃秋生-「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從前問過毛老師(毛俊輝老師,我的戲劇老師,亦是很多著名演員的老師),到底你有沒有藏起秘笈?有沒有一些秘招保留了沒有傳授給我們?有沒有最後一招的絕招?他回答說:「好像有」。 今年到他家中拜年,一行十幾二十人,都是演藝畢業生,還有五、六個我們的下一代、小朋友,熱鬧中,毛老師忽然告訴大家,現在他要給我們上一課,大家頓時乖乖坐下,像當年課堂中的青春歲月一樣,但現實是,有的頭髮斑白,有的健康不復當年,小朋友又在現場跑來跑去,所有一切,無關重要,時間忽然回轉,毛老師站著,開壇說法。 「我最近回看史氏體系,發現他晚期研究的一些特色,當然,我並非認為他晚期的理論是推翻前期研究的,但也非常有趣,再看看他學生梅耶荷德,他的研究一直貫徹著對史氏晚期理論的相似,可惜他因為政治迫害沒法完成自己的系統,然後,我再回想自己在美國求學的老師Sanford Meisner所教,竟然和他們的研究那麼相近,可惜當時沒有注意,最近想起,今天希望在此和大家研討一下。」 好了,在此打住,往下他足足說了一個小時,要在這裡三言兩語把它解釋清楚,似乎不太可能,下回分解。 果然有最後一招! 「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從史坦尼斯及梅耶荷德以來,及後的Strasberg、Stella Adler、Meisner,每一位大師都在尋找演戲的真實性、生活感、有機性、外在派、內在派、內到外或外到內派,都是向著相同的目標,分歧中可有共通?有沒有一、兩樣必需的元素,毛老師說有可能存在,有時重點可能被遺忘了,同學們相約聚首再作研究,把它找出來。 無論任何派別的訓練,尋找角色、演繹方法有何不同,到最後還是希望能達至一種活(Live)的演出,從台詞運用、文本分析、尋找角色內外世界,至開台位、與對手交流、節奏掌握、整體的音樂感,所有了然於胸,可惜香港因條件所限,預演只有兩場,半生不熟便要與觀眾見面,連最基本的演出水平也未嘗達到,其實最佳的演出狀態,大概在21至23場之間,這會達至一種全面成熟的效果,再往後便會出現僵化、重複、死板,預知的能量回落式表演,在這時候,最後的絕招出來了,如何再把戲活過來?這種元素的存在,不能靠排戲或演出的現場感,或加強與對手交流而獲得,必須在研究室內長時間的訓練才可擁有,這種東西叫Physical Action型體行動。型體行動不等同型體動作,它不是抽象的,是具象的,是個人的,也是交流的,是行雲流水、變化無窮的,相信大家看到這裡也未能明白我在解釋甚麼,當然,如果清楚,還需要老師?各位同學請交學費! 黃秋生-「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最近又再有人問我關於投入角色的問題,問題是:「是否有需要完全投入並使用角色人物的生活方式,感受其生活,從而尋找其心理及行為狀態?」又是方法演技,一知半解真的害人不淺,方法演技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其不確定性,是半宗教半藝術的神秘主義。 之前我已經講過,沒有所謂角色這回事,李爾王、羅密歐,除了劇本的描述,誰知道他們長的怎麼樣?內心世界如何?遠而唐明皇、包拯,近而毛主席,也只可在史料、照片中尋找,加以想像,在生的人物比較容易理解,但需要更高的模仿能力,如奧巴馬,一定是個瘦瘦的中年黑人,但到底他的內心世界如何?也只可根據文字紀錄、畫面圖像去分析,除非他是你親人,演員是通過想像力、模仿力、人類獨有的同理心,和最最重要的理解能力去創造角色,並非角色創造我,如此,便沒有所謂入戲與出戲的問題,更沒有進入了奧巴馬皮膚變黑不能變白,除非你是劉青雲(一笑)。 體驗生活是必須的,但不是實驗,演員不是實驗室內的白老鼠,演員是泥膠,可塑成不同形狀、角色,一種高度集中及控制下的精神分裂,但泥膠始終是泥膠,不會變成包青天。 「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有人問我,戲最難演的是甚麼?我的答案是:無。無,不是沒有難演的意思,無的意思就是「無」,是演「無」。「無」怎樣演?「無」不只是難演,簡直是不能演,已經是「無」,還演甚麼?演戲的精義在於「演」,不在於「無」,正如思想若無語言表達是不存在的,沒有眼神,沒有表情,沒有動作,怎樣表達情感?但偏偏就是有人認為可以演「無」,「無」可以說是虛無主義的極致,內心派否定外在表現,外在派又否認內心的存在,內與外,就如精神和肉體,怎能分開呢?只有精神,是虛無的,只有肉體,也是不實在的。 表演是一種表達方式,在於傳情達意,像語言一樣,是精神的導體,有人言之無物,有人詞不達意,有人行雲流水,有人舌燦蓮花,要表演精彩,首先必須有內容,有思想,對所表演的素材、文本有一定的認知,其次才是技術培養,所以首重演員修養,從來不存在那種偽藝術家的意淫,你看不見呀?是你程度低,你不明白理解呀?是你水平不夠,你不懂是你的問題,因為你不懂藝術,對付這種藝術騙徒唯一的方法,是叫他們吃糞去,所以真正的藝術家,不說「無」也! 黃秋生-「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和大家再談談「入戲」。大眾對入戲的理解,一般都是源於一種通俗的觀點,所謂入戲便是進入角色,一個與自我截然不同的身份、性格、思想行為,變成了另一個人,最後甚至影響生活,跳不出來。驟耳聽來,好似非常厲害,很專業,居然為了演活角色而犧牲了健康,其實,這只不過是病態的沉溺,和精神分裂相距不遠。 這種認知,可能源自方法演技,李氏在上世紀中把它推向極緻,專門探究人類的內心世界,問題的發生是方法演技只不過是種演戲方法,有方法把黑暗面尋獲,沒能力將黑暗面照亮,於是乎沉溺的更加沉溺,潛藏的本我突然衝出牢籠,像一輛無煞車系統而又正在高速前行的火車,心理狀態變得極度危險。 演員的進入「角色」,其實從未「進入」,亦不應進入除自我內心世界外的「他者」,演技的一切應該從認識自我開始,亦從認識自我結束,真正的進入「角色」,演員需要接受長時期良好的演技訓練,要有健康的心理質素,清醒的頭腦,演員本身便是創作的泉源,是顏料,也是畫布;是作者,也是作品;是接收器,也是電視機。表演是容不下半點含糊的,除了你自己,那有半點他人存在?頂多是加進了豐富的幻想力和觀察力,所謂進入角色太深出不來,只是一種意淫口號,或是真的只是進入了一個你從未認真認識的自我本原世界,若真的不能擺脫,我建議還是找個好的心理醫生幫忙。 黃秋生-「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幾天前,接到一個某保險公司的一位年輕推銷員打來的電話,他問我對他是否還有印象?每天收接那麼多電話,又不是熟朋友,怎會有印象?即時我反應是:白撞、又一個騙局?還是真的推銷?我說:「對不起,真認不出。」他說:「是這樣的,黃先生,幾個月前我曾經打過電話給你,當時你說我口齒不清,發音不準,每兩句只聽到三兩隻字,還建議我利用錄音機錄音作語音練習,我照著你的方法練了幾個月,真的大有改進,現在客人也多了,今天我打來不是推銷的,是想感謝你的。」哦!記起來了,有這回事,當時隨便恃老賣老,說了幾句,想不到他那麼上心,他還說想送我一些公司的紀念品作為心意,我婉拒了。無心插柳幫了人,小有成果,已是我最大的回報,證明我掂也! 我想,現今還有這種做事認真、對自我有要求的年輕人,真的買少見少了,一般的反應應該是:我來推銷,你不幫襯便拉倒,還教我咬字發音,你以為自己是誰?裝甚麼裝!其實不單對自己有要求肯努力學習的人愈來愈少,就是說話清晰的人也愈見不多。 語言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大特徵,怎樣用詞、組句、發音、咬字皆是身份、階級的象徵,電影《窈窕淑女》中便有女主角通過練習發音改變身份的一幕,說話技巧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不論職業、階層,咬字清晰是基本要求,我想:小學真有必要推行演講課程了,不想以後的年輕人是這樣說話的:「先申,我呢喺灰風痕寒打泥,請杏李有冇性趣……」大佬,救命! 「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昨天在內地出席了一個選秀活動作大會評判,在36個年輕表演者中,選出4人栽培,簽約著名的經理人公司,大力推廣成為將來的偶像明星。其競爭激烈可想而知,尤其是內地人才輩出,他們的正統訓練,聲色藝全,幾小時內的比賽,極盡視聽之娛,但是我總覺得事有不足,只有4人出線,像紹興師爺所說,事出有因。 細看下來,其不達水平的原因只有一個,不快樂。表演者表演時不享受,觀看者也感受不到他們的快樂。結果是表演技術雖然達到標準,但總是沒有精彩的感覺。忽然回想起剛開始學表演的第一課,老師給我們看葛蘭的《曼波女郎》,看完後問我們好不好看,討論原因,一番討論之後,掀開謎底,藝高技極的表演者滿街都是,為何她那麼突出,吸引迷人?其原因,是因為她享受、快樂。技術當然重要,但技術是每個人通過一定的努力都可獲得的能力,但享受及快樂,是一種精神的高度,自信的成果,藝術的提升。這種能力是不能教授的,所謂天才表演者,就是這種快樂的能量,通過表演,傳達到觀眾之中,攪動心弦,技術並非不重要,亦非最重要,最重要是享受表演,傳播快樂。 「神戲劇場」藝術總監,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代表,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何謂化屎大法?多年前在無綫的時候,劉兆銘(明Sir)教我一個化屎大法,深有禪意,內容是,把自己變成一坨屎,然後種漂亮的花。意思是,當你接到一個很爛的劇本,角色雖然很爛,但你還是要一分不放,最後把角色演得精彩耀眼。 回想當年在無綫的劇本常覺得很爛,當然,對比於後來在電影界的大便劇本,無綫的已算是香花了。至於如何化屎、種花、蛻變,我是參透了十年的,劇本好,角色對,句語精彩,若演得差,演員應該一死以謝天下。劇本爛,對白無聊,演員該如何自救?這是個天大的學問,戲如人生,命不好,如何在人生途上努力奮戰? 首先不能脫離劇本的方圓,不然便變成演這樣像那樣了,再而要讓想像力飛翔,相信即時反應,像平常和朋友談天說笑的那樣,表情反應是活靈活現的,有機的,有生命的,立體的。最難過的是導演這關,通常導演都活在自己框架內,表達能力又低,口齒不清,這時要不斷的問問題,記住,我們不是自我表現,是要幫導演去表現,在現有的資源(糞便)中找到肥料,並非對抗性的,而是要達成任務,要搞清楚導演要甚麼效果,把它完美完整,整理一條脈絡,見過不少大明星,每天在現場意淫,想出來的意念,竟是牛頭不接馬嘴,還以為自己創意無限,實在可悲。
甚麼叫演戲?演戲是一種表演,是戲劇的重心,正如音樂的重心在聲音一樣,有場地——任何地點;觀眾——除自己之外的他人;表演者——你自己,集齊表演的三大元素,便可表演了。莎士比亞說:「全世界都是個舞台,所有男與女都是演員。」他用Player不用Actor,Player遊戲者,比Actor行動者更加貼切。 我們都是遊戲者,都是演員,從幼兒開始便學習遊戲、學習進入自己這個角色,通過遊戲認識我們的父母、師長、陌生人、外在世界,扮演兒子、學生、長大後對不同的人和環境有不同的態度,扮演員工、老闆、領袖或失敗者。政治人物更需要特強的演技、演講技巧、控制情緒,最好冷靜而又有魅力,當然,一般來說九流演員是俯拾即是的。 小朋友學會的第一件事,是自我需求的表達,這是生存的本能,要食物、太熱、過冷、不舒適,是直覺的、天生的本色演員,繼而便學會隱藏自己的感受,習禮儀、學說謊,前者是社會規範,令人與人相處得更和諧,後者源於是非判斷及恐懼,令人學會逃跑,容易生存下去,演戲是說謊的藝術,人類絕對需要謊言的。 那麼,表演用的演戲是甚麼呢?它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這種學問通過行動去理解行動,行為去學習行為,通過表演去和別人溝通、交流,演員要先明白而且面對自我,這是個哲學問題,亦通常找不著答案,通過演戲訓練,我們只可以接近目標,永遠也不可能絕對地知道「我是誰」,演戲是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找不到自己的小魔怪,更高技術只能令你成為一個工匠而已。
有很多年輕的朋友問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演員,往往令我啞口無言,這問題看似簡單,實在並非一加一等於二的容易,當然,我覺得他們其實是希望得到這樣的一個答案。 首先,我們要釐清問題的概念,是想成為「一個演員」,抑或是想做演員這職業,還是希望當明星呢?後兩者其實比前者簡單得多,只要找個好的經理人便可以了。今天,我們集中討論第一條。 演員的條件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其實所有技藝需求也一樣,因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論述,只能選擇重點分享一下。我認為先天的害羞對成為一個演員至為重要,甚麼?演員要害羞?是的,害羞是一種自我意識,亦是對他人及環境極度敏感的表現,演戲便是需要這種對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敏感交流,自戀的人也敏感,但只對自己敏感,眼中沒有他人,屬次貨,所以大家可以見到很多明星自戀,但極少有害羞的,只有極品才害羞,梁朝偉算一個。 其次,夠笨。對!夠笨。只有笨才會花那麼多時間放在鍛鍊技術上,郭靖不笨,絕對練不成降龍十八掌,基本功是枯燥的,並且沒有人承諾你一定有成果,藝術的道路是漫長且孤獨的。 最後是克己及紀律,長年的形體鍛鍊,發聲、發音、台詞、演技等技術訓練,文學修養及其他藝術修養,沒有夜生活,不可暴飲暴食,玩不能玩,吃不能吃,劉德華是一個好例子。要成功,演員付出了生命。誇張?哪生活總是吧?年輕人,你們願意嗎?
講到戲劇教育,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做明星,這種說法,就好似說學習聲樂是為了做歌星一樣,都是一種美麗的誤會(對藝術家來說這種誤會可不太美麗),出現這種偏見,更加證明戲劇教育必須推廣、普及的重要。 戲劇的內容,當然不單是演戲那麼簡單,其中包括歷史、文學、建築、美術、設計、化妝、服裝、舞蹈、文化和演員技術等等,可說是人文學科的大全,應有盡有。 先不講述人文學科,只談談大眾經常誤解並以偏概全的演員技術,即演技(Acting)。 甚麼是演技?演技包括甚麼技術?演技只能用於演戲嗎?要講清楚以上問題,相信要寫一本厚厚的演員技術專書才可辦到。 最近於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個為期兩星期的演技學習的集中課程,參加的學員來自業界、半業界及非業界,無論哪一界別,我相信課程對他們都大有幫助,現在流行講「核心」,演員技術的「核心」,便是自我了解,這不單是我個人的觀點,也是很多大師所講的基礎中的基礎,亦是那兩星期課程所教授的重心。 自我認識,自我了解(self awareness)是整個演技訓練的目標,一生的修為,每人都有一塊魔鏡,魔鏡外的是你自己,魔鏡內的也是你,演員要學習了解的是人,人之中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自己最重要尋找的,是認知魔鏡內禁閉了、屬於你的小魔怪。
很多人都說方法演技。約30年前在藝訓班已聽聞,簡直就是九陽神功般神秘,30年後仍然是九陽神功,但只是江湖傳聞,沒有人見過,彷彿就是一種行走江湖的伎倆……其實甚麼是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查實,方法演技是源於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上世紀整合的一套演員訓練方法,在他未發展這套體系之前,西方演員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經過了史氏在演員實驗室內研究所得,方法演技是一種外在形體與內在精神狀態的有機組合。剛巧當時心理學和生物學這類新的知識出現,使這個表演體系變得很有趣,以及吸引很多人研究。 形體上的要求包括,身體形態要追求完美的程度(不代表全部完美也要局部),演員應該受過芭蕾舞、劍擊和騎術等訓練,聲音上要接受傳統歌劇、聲音和發聲的訓練,這個與當時舞台設計和科技未發達有關,所以演員的發聲度要求相當高。 演員心理上,有所謂體驗與體現兩種。史氏當時也認為,這套技術未盡成熟要繼續發展、探索,但這種訓練演員的方式,已被稱為方法演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方法去演戲的技術。後來,史氏的其中一個學生Lee Strasberg去了美國,把這套技術帶到當地並成立了一個演員工作室,將史氏體系的特點發揚光大,比喻情緒記憶和感官記憶,把史氏提出的體現取其體驗的部分,加上他訓練的學生如占士甸、瑪麗蓮夢露、羅拔迪尼路和阿爾柏仙奴等,後來也成為了大明星,便使方法演技瘋魔了整個世界。 歸根究柢,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演員的表演大多是外露,直至這班演員出現,進入了內心世界,表露出一種自我的呈現,這點非常適合當時的電影與社會。後來一直轉變,變成了一種純粹心理的探索,甚至被英國的演員嘲笑。這種方法演技,嚴格來說從來沒有在亞洲出現過,最多只是一種皮毛的東西,只是一種術語般掛在嘴邊,甚至是外行人當成了笑話,而且愈傳愈好笑。 要接受方法演技訓練,必須要找個好老師,要不容易走火入魔,因為探索的是純粹人的內心世界與個人內在的東西,千萬別誤會如羅拔迪尼路為《的士司機》的電影去了當兩個月的士司機,便是方法演技!這個只是體驗的藝術,要鑽進去,還有很多東西。要是在香港有人跟你說他以方法演技演戲,那我奉勸各位四個字:「敬而遠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