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年初七,人日,想學任達華廣告問大家:「今晚11點,你會做啲乜嘢?」又再等倒數?Sorry,今夜沒煙花,新春煙花應該已於年初二燒完,只怪香港自97後那年煙花特別多開始,甚麼大節大慶都總愛放煙花玩倒數,如此樂此不疲燒銀紙粉飾太平山下,如此每年例牌公布有甚麼新圖案新花款之類又如何,眼前所見等同年度式重播畫面,根本有搵笨實之嫌,背景選曲如是,主持旁白如是,煙花名目如是,群眾反應如是,炮竹一聲真的可以除舊歲?那為何香港本土民生快樂指數卻一直向下墮,大家如此盲目追捧放煙花玩倒數之同時,是否應當醒覺我們曾經共享的民主自由空間同樣在倒數? 紅日的追憶 那些年,所指是七十年代尾到八十年代中,港人過新年沒有甚麼煙花大匯演,太平山下真太平,新春期間百貨商店尚可休息一兩天,一家大細睇賀歲片真心笑不停,人人尋芳開心四萬咁口,喜氣洋洋,洋溢四方;今時今日,零售業嚴重傾斜自由行導向,十九區陸續相繼淪陷,物價通脹與日俱增,睇賀歲片只能皮笑心不笑,眼淚心裡流是真相;然而,那些年的大除夕夜,你又會做啲乜?如果你是六、七十後的樂迷,等睇《日本紅白歌唱大賽》絕對是開心事,沒錯,這個NHK紅白歌合戰自1951年第一回至今,仍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年度盛事,於2013年12月31日舉行的,剛好是第64回,唉,又見這血染的數字。 不過,當下J-pop確早進入今非昔比的失勢時代,被K-pop韓流全面趕上是不爭事實,問題是:何解七、八十年代J-pop可以傲視全亞洲?好簡單,只因當時J-pop出產大量高質素的原創歌曲,且有唱作實力派及青春偶像派兩大陣營全放送,前者位位自彈自唱獨當一面,後者個個俊男美女,各有強勁幕後音樂製作班底配套,更重要是他們共同創建J-pop鮮明個性,所謂「有陣只此一家的日本除」,既有悅耳動人的東方旋律美,亦混入不同優良的西洋編曲風改造,不似近十多年來的全球Hip-Hop/R&B一體化,令J-pop獨特本質鉛華盡洗,同流合悶之下,難怪令人更懷念當年的紅白好時代。 少年的告白 那些年,TVB總會安排在除夕夜轉播紅白,甚至試過於年假期間的下午時段再重播,全賴夠群星拱照大匯演的熱鬧人氣,又適逢J-pop大行其道,我們都視之為過新年最期待的日本音樂節目,也慶幸曾有緣共度如此美好的J-pop光輝歲月,總比新生代如今過年強迫重溫該台的假普選「勁歌」自己友頒獎好得多;中學時期自己最喜愛的,有型格十足的澤田研二及清純可人的柏原芳惠,其他當然少不了松田聖子、近藤真彥、西城秀樹、中森明菜、河合奈保子……等數之不盡,沒有網絡的舊時代,想得到有關J-pop偶像資訊已非易事,何況可以睇到他們的最新電視演出。 記得當年分別有兩本最受歡迎的J-pop月刊雜誌《平凡》及《明星》,必屬fans定期追看的集體回憶,每期必附有不同偶像海報貼紙紀念品之餘,書內彩頁且成為本地音樂潮流刊物轉載的圖片來源,如《好時代》及《新時代》等,某年的新春期間,報攤上更找到一些本地出版發行的偶像特刊,就如自己珍藏至今的《搖擺精英》及《Nippon 偶像》,前者屬歐美樂壇偶像如David Bowie、Duran Duran、Culture Club及Japan等,其中更有一幅極搞笑的自製Boy George手執「恭喜發財」揮春照片,後者就等同是紅白歌唱的寫真集,封面所見有齊以上提過的偶像之外,亦有真田廣之及藤谷美和子兩位影壇明星。(待續)
年近歲晚,又要年度「大掃除」,幾年前,跟友人笑談人生,分享我們累積三十幾年的影音體驗,友人問:「有冇諗過為自己的影音收藏做定身後事?」我答:「萬碟帶不走!」由卡式帶、黑膠唱片、CD、MD、VHS影帶、LD影碟、DVD、Blu-ray……等, 如閣下同屬儲碟族,碟山碟海,必有同感,試問有誰不想「在家千日好」,可惜大多數都總要「出外搵飯食」,事實是「萬碟帶不走」不止是身後事,活在當下,幸好尚可以「唯有pod隨身」。 隨時隨身聽 以前影音產品最好玩之處是總可以自行錄製,黑膠唱片有卡式帶,CD有MD,LD有VHS,將心愛的playlist帶出街隨身聽是一件樂事,絕對多得1979年全球首部Sony Walkman的誕生,都說日本有兩樣改寫樂壇文化的原創發明,其一是Walkman,其二是卡拉OK,一聽一唱全包圍,大家都樂做一個自由行Walkman,自此至今,全球Walkman系人類有多沒少,後來還有一個極出色的中譯之名「隨身聽」,記得2000年日本二人組合Supernova第五張專輯《Diary Of The Headphonist》,封面如《進擊之巨人》Walkman變奏版,意味著Headphonist耳筒族大行其道;然而,說回黑膠時代的自製卡式隨身聽,由預先編定playlist,到逐碟逐首順序錄製,完成後再將曲名資料親筆寫上,有時更會自行設計盒帶外觀,完成後的珍惜滿足感,絕不能跟電腦檔案copy & paste的極速神算相提並論。 唯有pod隨身 新生代沒有早期Walkman的同步感受,2001年卻透過iPod進化成podman新紀元,想不到只是一年之隔,Supernova的Headphonist預言已即時應驗,踏入21世紀後的荷李活末世電影裡,更不難找到「唯有pod隨身」的啟示,好像《魔間傳奇》、《太空奇兵Wall:E》及《末世天書》,三位主角幾乎都是過著獨行俠式的末世生活, 他們都共同擁有一部不同世代的iPod,成為末世生活的唯一精神寄託,Will Smith是第3代版本,也是較幸福的一位,還可以配套擴音器播放且不乏電源供應,Wall-E是第4代版本,利用放大鏡將iPod畫面自行變成自製電視機,丹素華盛頓亦是第3代版本,需要長期自備一個重量級充電器提供電源,原來,末世最常見的都是2003年出產的第三代iPod,記得當年自己亦曾以近四千元置入一部40G版本,個人認為它仍是至今最有型的iPod,只此一款的四粒獨立按鈕設計是焦點所在。 直流順逆流 今時今日,智能電話新世代,streaming隨身又視又聽才是王道!不是上Spotify自由免費聽,就是以iCloud存放自己的音像館,一切由3G/4G/WiFi直流輸送,問題是:「到底一部智能電話又打機又影相又聽歌又睇戲又上網又FB又whatspp……就快近乎萬能之下,你要用多幾多個『尿袋』來消耗?你會幾用心去細聽細賞一首歌一齣戲?」近日,地鐵扶手電梯的溫馨提示,已非甚麼靠左靠右企定定之類,竟是勸告大家不要迷頭迷腦睇手機,免生意外,想一想,如此「唔睇路」都市症候群,手機倒跟「導盲犬」沒分別;說到底,科技如何進步也需適可而止,回想以前出街隨身聽,人人一邊聽歌,一邊還會留意街上景致,又或身邊的人與物,自製眼前即興MV畫面,細味曲中情,心境思路也自然更廣闊,總比花心神於沒完沒了爛鬥爛的濫資訊洗腦模式「有機」得多。
相信,聽過《Merry Christmas Mr. Lawerence》的人,比睇過的多百倍也說不定,當然,不是指郭富城的本土同名之作,而是坂本龍一於1983年的電影配樂首作,這首經典main theme單是由12/8 拍Legato始動的一節引子,聽足一世也不為悶,何謂非凡的懾人旋律就是這樣,每次重聽都總有莫名其妙的催化誘力,如跌入漩渦樂在其中,坂本教授也曾分享過此曲編奏弔詭之處,正是如何花心思創建此Legato連音循環不息的魅韻,2013年年尾,終於首度推出《Merry Christmas Mr. Lawerence》三十周年雙碟紀念版,回味戰場三十的情意結。 香港的戰場上 回到1983年,本地樂迷最先接觸有關《Merry Christmas Mr. Lawerence》,先由 David Sylvian主唱的主題曲細碟《Forbidden Colors》出發,是坂本教授跟他繼1982年《Bamboo Houses》單曲後第二度合作,跟住是電影原聲唱片,然後,相隔近一年才看到公映的電影版本,並配上一個倒不錯的中文譯名《戰場上的快樂聖誕》,那是1984年7月,跟不少fans同樣曾到碧麗宮戲院朝聖一番;不得不提,1983年本地有一本名為《音樂通訊Musical Express》的音樂雜誌,更率先以此片的日本版影帶做封面,並於同年10月舉辦過三場Video Show,雖則是VHS電視播放私影院形式,每位$20收費可先睹為快,卻成為一時佳話,如今回想,奇就奇在,電影於1983年在日本及歐美首映之同年,竟已有原裝影帶公開發售。 大衛的戰場上 當年由於找來好友David Sylvian主唱主題曲,而並非由片中主角David Bowie主唱,加上自此坂本教授再沒跟Bowie 有任何其他合作,故此一直有他倆鬧不和的傳言,後來坂本教授先後於專訪憶述拍攝期間二三事,表示曾跟Bowie你彈結他我打鼓Jamming半小時之餘,二人於康城影展重遇,卻又感Bowie態度有不同,令他難以捉摸,當然, 坂本教授亦有解說當年確曾邀請過Bowie主唱,可惜他以只想一心做演員為理由婉拒;結果換來另一大衛,成就此首公認神級之作,曲題源自三島由紀夫1953年的同名同志小說,且轉化為達明一派的同志代表作《禁色》之名,更過癮好玩,一本以惡搞當代音樂人為主的日本漫畫刊物《8 Bit Gag》,經常將坂本教授跟David Sylvian描繪曖昧暗戀關係。 珍藏的戰場上 自己首張擁有的《戰》日版LD影碟,是1995年購於日本的新星堂,有幸於1998年坂本教授來港宣傳專訪為它簽名留念,後有兩款不同的英版DVD,再到Criterion Collection系列推出的藍光碟版本,各有不一樣的Bonus Features值得擁有;不過,論最特別的私藏分享,是九十年代初於銅鑼灣松坂屋,購入日本著名音樂盒廠牌Opus,其中Screen系列內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音樂盒,早已絕版多年,後來Relaxing Orgel系列的音樂盒音樂CD《坂本龍一Collection》亦有更多音樂盒版本提供。至於今回三十周年的SHM-CD雙碟版,碟二輯錄的26首從未發表配樂版本是焦點所在,當中不乏原裝demo及不同長度的變奏版本,如長達五分半鐘的主題音樂M-34,前奏加長及採聲混音不一樣,又或個人至愛《Ride Ride Ride》純音樂版本,驚喜不絕,美中不足是沒有《Forbidden Colors》MV及任何罕有錄音;另外,當年電影原聲的純鋼琴版專輯《Coda》,亦同樣以全新SHM-CD推出,並有Seigen Ono參與重新re-mastering,提升更完美音質。
欲罷不能,上期分享完2013好好聽,今期再有2013十個Like,心水推介以下十張好碟。 Ulrich Schnauss 《A Long Way To Fall》:這些年來Schnauss集中以song-oriented為主的獨音創作元素,《A Long Way To Fall》既有上回《Goodbye》曲式伸延,旋律感強而有味;序曲《Her And The Sea 》媲美七十年代德國progressive電音變奏,《Like A Ghost In Your Life》 唯美ambient chill-out小品,同名主題曲詩意境界的配樂,整體貫徹精緻細膩的電音魅韻。 M83《Oblivion》:首回電影配樂提升拿手的post-rock電音氛圍,如一幅幅浩瀚壯麗的未世風情畫,跟主角Jack Harper身處的荒蕪末世互動;序曲《Waking Up》電音跟絃樂合奏出濃濃的《創戰紀》張力再造,《Supercell》則有《黑夜之神》標誌式結構改組變奏,夢幻淒美的《Jack’s Dream》及挪威唱作人Susanne Sundfor主題曲《Oblivion》同屬美不勝收。 La Honda《I See Stars》:原名Sarah Joyce,有新Karen Carpenter美譽的巴基斯坦女歌手Rumer,初出道時以Sarah Prentice之名,於2000年合組的英國四人樂隊La Honda,首張專輯《I See Stars》終告重見天日,依然找到更多很六十年代的pop-folk美樂薰陶,同名主題曲旋律清新雋永,一聽入心,中段懷舊而優美的和聲過門有驚喜。 Sankt Otten《Messias Maschine》:德國電音二人組群星拱照全新專輯,包括Can鼓手Jaki Liebezeit為三首單曲帶來非凡的Krautrock迴響,Ulrich Schnauss為《Im Himmel angekommen》添上簽名式的電子層次感,來自美國post-rock樂隊Maserati主腦Coley Duane Dennis,更以出神入化的echo-guitar彈奏,如Pink Floyd跟Kraftwerk碰上的微妙電幻,構成2013最出色的電音專輯代表作。 We Are Loud Whispers《Suchness》:東京女與西雅圖男,承襲一貫東瀛北歐無菌清新氣息的二人新組合,電音加木結他,且不時引入Brass吹奏,如《You Surround》找到昔日Zabadak樂團的真善美pop-folk感覺,也注入不少dream-pop與點滴glitch電音火花,隊名本身的反諷意識,跟他們簡約細膩又晶瑩剔透樂風,倒又不失幽默玩味。 Capsula《Solar Secrets》:西班牙三人獨立樂團第九張全新專輯,終如所願,得到偶像David Bowie合作夥伴Tony Visconti名師監製,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初聽序曲《Riverside Of Love》的post-punk懾人張力,好比The Chameleons上身一樣,《Blind》又是另一首型格十足的garage-rock佳作,全碟騷靈搖擺玩出神采。 Darkside《Pyschic》:美國ambient/down-tempo二人組首張專輯,沿途愈聽愈有深不可測的吸引力,由開首11分鐘多的《Golden Arrow》電幻實驗progressive始動,到第二首只得1分鐘多的《Sitra》,然後《Heart》及《Paper Trails》以blues rock手法演繹,大膽破格,有技巧又編唱皆精,2013好玩奇妙之作。 Porcelain Raft《Permanent Signal》:來自個人喜愛的Sunny Day Sets Fire主將Mauro Remiddi化名的獨立出品,比上張《Strange Weekend》更沉鬱低調,集結Placebo、Radiohead及Blonde Redhead精華元素,令人不自覺墮入迷失氛圍之中。 Gold & Youth《Beyond Wilderness》:加拿大四人電子新樂團,不難發現深受八十英倫新音樂養分孕育成長,爽朗電子節奏跟電結他伴奏,找到源自New Order、DM、Roxy Music等變種基因,女成員Lousie Burns主唱的細碟《Jewel》人聽人愛。 Sebastian Plano《Impetus》:阿根廷獨立音樂人,加盟德國廠牌Denovali Records的首張專輯,以新古典鋼琴跟弦樂主導下的感性人生,偏向唯美憂傷的配樂布局,每一下動人琴音,都有點滴在心頭的思潮起伏效應。
還記得2012的末日論?2013真如所願,是一個自我提升的新時代重新降臨,從一位樂迷角度來看,倒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豐收之年,回顧2013的好好聽,無論是新知舊雨,都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精采專輯作品慶重生。 樂極迎新知 2013樂壇新人類水準極高,首推利物浦五優生Outfit《Performance》,曲式旋律有個性,混雜八、九十年代的英倫新音樂風,找到一些源自Radiohead、China Crisis、Kings Of Convenience及Blonde Redhead的成份薰陶,從而認識Double Denim這個獨立廠牌,並發現另一驚喜,紐約電音新女后Empress Of,原籍西班牙的23歲女唱作人Lorely Rodrigue的化身,首張EP《Systems》內一曲《Hat Trick》,美不勝收的浪漫dream-pop電音,媲美Liz Fraser遇上Julie London的所謂「超新聲」,同於美國發跡的異國電緣,亦有OOFJ二人組,女主音Katherine Mills Rymer是南非人,負責音樂的Jens Bjornkjaer是丹麥人,他們的《Disco To Die To》又是2013驚艷之作,延伸Portishead及Goldfrapp式「電幻夜迷離」魅影,兩首細碟《Death Teeth》及《Pinstripe Suit》 詭秘異常曖昧情慾的音像構圖,足以媲美David Lynch及Angelo Badalamenti《Twin Peaks》基因分裂新變種。 至於英國倫敦的四人迷幻搖擺樂團Splashh《Comfort》,則成功重拾shoegazing的感官衝擊,細碟《Vacation》更引入迷幻surf-rock元素,其他如《All I Wanna Do》、《Need It》及《So Young》都屬上乘之作;多倫多的二人新貴Moon King《Obsession》肯定令八十英倫Indie-pop迷一聽鍾情,細碟單曲《Only Child》由夢幻和聲到編曲手法,不難找到當代4AD或Cocteau Twins的同系餘韻;英國二人組合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亦終於2013年發表首張專輯《Inform-Educate-Entertain》 ,玩純音樂演奏為主,混合electronic及post-rock於一身,引入大量四、五十年代的英國政府宣傳片,及一些舊電影片段等獨白sampling,玩創屬於PSB自此一家的獨特音樂風格;當然,蘇格蘭三人電子組Chvrches《The Bones Of What You Believe》如何將synth-pop開心番埋嚟,令電音迷樂而忘返;不得不提,還有We Are Loud Whispers《Suchness》、The Night VI《Still Thinking Of You》、Daughter《If You Leave》……等,多不勝數。 舊雨翻尋味 2013亦有好多八十慶回歸之音,先說至愛Depeche Mode轉投Columbia旗下的《Delta Machine》,評價一般,最大驚喜是今回Dave Gahan作品比Martin Gore明顯好聽得多,如《Broken》及《Secret To The End》;相比之下,OMD《English Electric》繼續回饋死忠電音迷,比上張《History Of Modern》更上一層,贏得一致口碑;Visage相隔近三十年回歸之作《Hearts And Knives》不復當年勇是預料之內,細碟《Shameless Fashion》玩回百分百新浪漫型格,已算不錯;Karl Bartos亦有自2003年《Communication》後的十年回歸新作《Off The Record》,只屬不過不失,以《Without A Trace Of Emotion》,爽朗鏗鏘的動感電音,Karl Bartos首度唱出多年來背負Kraftwerk包袱的真情剖白;Goldfrapp亦帶來自出道名作《Felt Mountain》後的代表作《Tales Of Us》,全碟旋律優美,簡約雋永,感性得讓心靈盪漾;然而,2013有兩張公認最佳回歸之作,分別是Pet Shop Boys《Electric》及Daft Punk《Random Access Memories》,前者終告一洗多年悶風,重返最拿手的Euro-dance勁歌熱舞,後者愈是期待愈是美麗,找來多位舉足輕重樂壇猛人互擦火花,其中《Giorgio By Moroder》見證新舊兩派電音奇才的世紀相遇,Giorgio Moroder大師竟玩自我介紹,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出奇過出奇蛋。
又到聖誕,看新聞又見美國人在感恩節Black Friday如何瘋狂購物不久,香港工展會的一蚊福袋,見到公公婆婆爭個你仆我碌,當任何大時大節都淪為搶錢商機好日子,這個世代是否只剩下「消費與頂你個肺」的生活模式?大家天天不明所以邊鬧「頂你個肺」邊幹活,每月出糧亦不由自主「消你個費」來換取暫借的洩慾快感,那麼,聖誕節是否又必然Merry Christmas好快樂?或許,完全多得一首又一首傳統聖誕詩歌,如與生俱來的快樂頌,一直長伴我們千世紀;幾十年來,好多歌手樂隊似乎都同對聖誕歌曲情有獨鍾,總有至少一兩首聖誕歌或聖誕專輯普天同慶,今期亦跟大家分享個人不同年代的聖誕佳音備忘錄。 難忘的1984 「再聽這古老擴音機,就似是置身於1984……」是本地二人組合Swing曾如此懷念《1984》,到底1984年的聖誕節有幾令樂迷念念不忘?Band Aid《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是當年英國一連五星期的聖誕冠軍歌,當大家都忘於籌備派對,準備衣著打扮,又或選購禮物之同時,可曾想到有些地方有些人,根本連聖誕節也不知是何事?上世紀最矚目的樂壇善舉盛事,一首既好聽又有意思的群星大合唱,之後分別有1989年Band Aid II及2004年Band Aid 20的延續篇;然後,Wham!《Last Christmas》亦是1984年的聖誕名曲,翻唱版本眾多,時至今日,依舊年年大派用場,又有誰在意曲中本屬失戀傷心聖誕之真諦?近年以The XX玩出低調電味的BBC現場版,及Scala & Kolancy Brothers的詩歌版最引人入勝;另外,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The Power Of Love》感動心靈的三皇來朝MV,又或Spandau Ballet《Round And Round》借四季佳節喻意循環兜圈的人生道理,全屬1984的古老擴音機珍藏回憶。 回味的1995 1995年日本二人電子組合Dip In The Pool推出《Miracle Play》聖誕細碟單曲,日文為《天使降臨之夜》,旋律優美動人,甲田益也子如天使般的聲韻,閉上眼靜心細聽,總自動浮現一幕幕白雪飄落的和諧景象,曾幾何時,成為自己每年聖誕的「不設劃位」電台節目指定選曲;同年,Minimal有幸跟黃耀明合作《萬福瑪利亞》一曲,並於聖誕時分,再來一個名叫「Go Tsim Sha Tsui East」的混音版本,當年平安夜晚上,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倒數派對,亦被明哥邀請一起現場演出這個Remix版本,回味無窮;實在,自己跟明哥的聖誕混音似乎特別有緣,1997年有《來 (The 2nd Coming)》,2000年有《罅隙》Chill-Out版,2004年則有《劃出彩虹》為聖誕活動演出的X’mas期限混音版。 失樂的2013 今年又如何?個人而言,唯一驚喜就只得Erasure《Snow Globe》合輯,首推十六世紀拉丁聖誕詩歌電氣改造的《Gaudete》,開首即來Andy Bell天使清唱,再轉入Vince Clarke手到拿來的Syn-pop編曲,重拾一點Depeche Mode初出道的Analogue魅韻構圖;另外,我會選擇Goldfrapp《Tales Of Us》,根本它絕對是屬於冬天,尤其至愛的—《Annabel》,十度以下的冷空氣氛圍下的寂靜美,倍覺對號入座;然而,去年2012末日陰霾下,大家可能錯過了的Tracey Thorn《Tinsel And Light》聖誕合輯,是重溫好時機;如今聽著明哥剛發表的全新主打《太平山下》,又想起1988年達明一派《今天應該很高興》,原來25年過後,活在山下的,一天比一天好焮,多麼多麼的瘟症,彼此仍見證在面前,阿門!
從來都對所謂熱潮不太著意,尤其今年歐美捲土重來的黑膠唱片回歸熱潮,需知道,黑膠遇「熱」即溶,遇「潮」濕會發霉,熱與潮都是黑膠死敵,所以,不要再說甚麼黑膠熱潮;這令我想起2007年的膠事,當時市面上推出首部USB黑膠唱盤,傳媒亦爭相催谷過一輪黑膠熱潮,最後又如何?其實黑膠唱片一直都有保持一定出產量,樂迷們應該知道這些年,HMV不少分店早設有黑膠唱片專櫃,好像中環置地舊店,古典部出面有兩個12格大櫃的貨量,曾幾何時,經常到此進貢,購買不少7吋及12吋細碟,說到底,根本只是一個「物極必反」的音樂市場現象,多於甚麼熱潮不熱潮,更不應變成人云亦云盲目追捧的潮物。 CD末日詛咒 去年匈牙利有一個廣告媒體Muzzia,惡搞一場名為「CD is Dead」的葬禮巡遊,眾人高舉印有CD 1982-2012的黑布,最後所有參與者將大量CD棄置入棺材內,象徵網上數碼音樂,已全面取替CD,而CD已完成了它在音樂界的歷史任務。到底CD是否真的快將壽終正寢?近十多年來,自私人電腦及網絡愈趨平民生活化,MP3音樂數碼檔案應運而生,令整個聽歌習慣全新起革命,或許,當將CD轉入電腦檔案的動作叫做rip之同時,是否已埋下R.I.P.之同義之詛咒,君不見人人都樂於將新買的CD如此慣性rip入電腦後,從此這張CD就不聞不問放棄置一旁,直至某天一時興之所至,想拿出來一聽,怎料發現CD原來已自動報銷,只因不少用料低劣的CD及DVD,是可以出現龜裂、發霉、氧化、塗層脫落……等毛病,當年承諾的耐用問題,倒跟香港五十年不變世紀大騙案相若。當然,CD仍有它僅存價值,只限於Deluxe Boxset的珍藏特別版多容量精選取向,與及AV發燒友的貴價靚聲CD市場。 黑膠輪流轉 還記得,八十年代中後期,CD開始逐步取代黑膠唱片市場地位,到九十年代,人人都嫌棄黑膠大大隻難收藏又阻地方,大量棄掉家裡的黑膠唱片,結果滿地盡是黑膠棄嬰,有誰料到,風水輪流轉,如今CD殊途同歸,大家又嫌棄它物非所值,反再重投黑膠懷抱,好比追尋回味久違了的初戀無限Touch,取得不一樣的analogue原音滋潤,由親手從唱片封套拿出唱片,慢慢放上唱盤,對準坑紋輕放下唱針,又或調較平衡及清理唱針……之餘,好比辛曉琪《味道》:「想念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那是一陣由黑膠封套跟唱片散發的獨特氣味,沒錯,無論是全新及二手黑膠唱片,總能提供一種難以言喻的非常感,不得不提一套至愛電影《快樂從心開始》,英文片名為《Reign Over Me》,主角Charlie強制自己選擇性失憶,逃避面對妻女死於911客機事件真相,過著與群眾疏離的自製空間生活,花了6年時間重新儲藏好多舊黑膠唱片,全屬其成長時期聽過,但未擁有過的回憶,藉此尋回昔日情感。 膠人膠樂事 回歸基本,MP3又好,CD又好,黑膠又好,有人愛罐裝咖啡,即開即飲,有人愛即磨咖啡,慢慢享受,各取所需,始終聽歌態度才是重點,愛樂從心開始,沒必要甚麼都需掛上「潮流興」三個字,有心嘗試聽黑膠是樂事,不是潮事,等同養寵物一樣,都應停一停,想一想,他日又會否嫌棄黑膠阻地方而後悔莫及;早前,有記者問我認為今次黑膠回歸熱潮可以維持多久?我答道:「沒人會知,也不用預測,真正愛黑膠聽音樂的,根本懶理這些!」
若問對我平生最愛的唱片之一,Tears For Fears(TFF)《The Hurting》必屬首三位,那是TFF一個灰暗起步點,由Roland Orzabel及Curt Smith為首的TFF光輝歲月,其實就只維繫於八十年代的「黑擇明」三部曲,1983年《The Hurting》是悲慘世界 、1985年《Songs From The Big Chair》是曙光初現、1989年《The Seeds Of Love》是豐盛人生,期後分道揚鑣,再到2004年《Everybody Loves A Happy Ending》大團圓結局;不知不覺,《The Hurting》原來已經面世三十周年,隨著唱片公司最新推出的此套3CD+DVD特別紀念版boxset,一起追憶三十年淚影傷痕。 坐擁瘋狂世界 對《The Hurting》的個人情意結,絕對源自孤寂少年,面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心態出發,有人會形容為只是強說愁的少年十五二十時,實則,時至今日,《The Hurting》的感染力與日俱增,如今長大成人後,有感自己原來已身處歌曲的現實世界內,逃不了,走不掉……正如《Mad World》的啟示應驗,當人類在瘋狂世界不斷兜圈又兜圈,光陰不斷燃燒又燃燒之時,三十年過後,這個世界比之前變得愈瘋愈狂,失常又失控,只因「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多過想「Change The World」,甚至早就已「Kill The World」,我們最後只能於《Pale Shelter》得到臨時庇護,大家活像受困於霸權制度裡的《The Prisoner》,當年TFF已提問:「Is It The Start Of The Breakdown?」你們仍盲從為下一代在甚麼起跑線上定生死而自尋煩惱?《Suffer The Children》早嘆謂親子的愛不應是這樣! 十八個月心血 從碟內《The Hurting》的製作專訪特集,回看TFF盡情分享鮮為人知的二三事,同屬傷痕斑斑,單是唱片監製也換過好幾位,他們當年跟Mercury Records的早期合約,由兩張細碟成績定去向,怎料《Suffer The Children》及《Pale Shelter》敗陣而回,幸得當時的A&R經理Dave Bates力撐之下,成功爭取繼續合作之緣,據Roland表示,原來《Pale Shelter》曾經找錯Mike Howlett做監製,Mike本是一位很出色的唱片監製,跟他合作過的有A Flock Of Seagulls、OMD、Blancmange……等,全屬當代出名的英倫電子樂隊組合,不過,由於他主導TFF仿傚類近The Human League《Dare》電子跳舞節奏的流行樂風,即是全用上Linn Drum鼓聲做節奏底層而不滿,難怪事後他們亦曾以Re-recorded形式再版發行,結果,經過多重波折後,《The Hurting》合共花上18個月時間才告完成,才成就出此張TFF驚世典藏。 尋找傷痕基因 《The Hurting》尋根之路,一切從著名心理學家Arthur Janov名作《Primal Therapy》開始,既是全碟歌曲靈感泉源,連TFF之名也來自其1980年《Prisoners Of Pain》一句「Tears as a replacement for fears」之餘,亦曾想過用History Of Headaches為隊名,慶幸他們當機立斷;Roland不諱言備受Gary Numan《Are Friends Electric》及《Peter Gabriel 3》音樂薰陶影響,遇上鍵琴手Ian Stanley又是感恩,他為TFF早期創作提供大量電音製作上的支援,功不可沒,實在,TFF成功糅合新派電子清新搖擺元素的音樂個性,自此一家;此3CD輯錄大量罕有珍貴的不同錄音版本,及Peel Sessions等Live Sessions,好多都屬初CD化,絕版多年的《In My Mind’s Eye》1983年演唱會實錄,更首度以DVD復刻,再加上兩本用心編印的紀念圖文集,足以引證「愛過痛過亦願等」是此文最貼切的標題及完稿之句。
愈夜愈美麗,有時候,我們都愛尋覓暗中作樂的淒迷誘惑,Pet Shop Boys一曲《We All Feel Better In The Dark》,開首Chris Lowe第一句是「The Secrets Of Sexual Attraction」,黑夜總是集結七情六慾,驚喜不絕的未知數,正如我們都不經意情投夜迷離的電音氛圍,自九十年代中,Portishead《Dummy》驚艷初邂逅,不斷追尋這種混合電影配樂煽情結構,跟Trippy電音編排及夢幻女聲互動的迷惑布局,好像Hooverphonic《2Wicky》、Mono《Life In Mono》及Goldfrapp《Felt Mountain》,又或北歐的Huski 《Love Peace Pain》等,當局者迷,一聽一心動,今年繼續有驚豔新發現,他們是來自美國紐約的OOFJ。 情繫分半鐘 回憶跟OOFJ的初相遇,始於他們首張專輯《Disco To Die To》廣告片,分半鐘情定終生,播放選曲《For You》原是非主打細碟,卻如此對號入座,由一段美不勝收的弦樂編排主導,帶點悲調憂傷的懾人造句,轉接上女主音淒美夢幻性感演繹,及細膩電音沿途大包圍,等同Goldfrapp《Felt Mountain》的驚艷延伸,對於傾情「電幻夜迷離」一族,魅韻沒法擋是這種,有趣是此乃《Disco To Die To》的黑膠指南短片,主銷唱片封套包裝設計有多好玩,封底玩體感變色如當年Massive Attack的細碟Boxset一樣,想還原只需放入雪櫃便可,於是,立即找聽更多OOFJ,不得了,愈聽愈不能自拔的跌入這個迷離電音域。 黑白型天使 最初,已倒懷疑如此歐洲味重的OOFJ是美國原產出品,原來女主音Katherine Mills Rymer是南非人,負責音樂的Jens Bjornkjaer是丹麥人,只是大家於美國讀演藝課程結識,且變成他們音樂發跡地,由唱片封面到MV及宣傳照,OOFJ偏愛以黑白示人,Jens是反潮星分子,向來獨沽一味白Tee牛仔褲為主,故此,OOFJ滲透視聽美藝的音樂形象,相當鮮明有個性,且看兩首MV仿造音樂電影的製作取向已誠意可嘉,《Death Teeth》及《Pinstripe Suit》打從很Angelo Badalamenti式的淒迷樂風,到詭秘異常曖昧情慾的影像構圖,足以媲美David Lynch《Twin Peaks》基因分裂新變種,事實上,外國傳媒好評如潮之同時,都一致認定OOFJ是David Lynch及波蘭斯基兩大名導的暗黑驚慄共同體音像化身。 懷舊光影美 不說不知,整張《Disco To Die To》錄製過程,竟同是一趟很Free-form音樂旅程,就當它是David Lynch《Lost Highway》,全碟歌曲均由不同地方灌錄,如《Death Teeth》竟是Katherine南非媽媽家裡完成,連其鸚鵡叫聲也有一起收音入內,當然,貫穿全碟最氣派非凡的弦樂部分,則交由「布拉格管弦樂團」演奏合成,電幻古典得到如此完美禮待互動,一首很東歐甚至俄羅斯味的純音樂《Putinistic》可見一斑,原來OOFJ的電影薰陶並非源自David Lynch,他們只看過David Lynch好幾部電影而已,反卻偏愛二次大戰的俄羅斯紀錄片及英瑪褒曼電影,如果要OOFJ為一套舊片重新配樂的話,Katherine肯定回答:「必不會是大家預期的David Lynch《Twin Peaks》吧!應該是安東尼奧尼《The Passenger》,愛它夠疏離又夠酷!」最後,究竟OOFJ是如何讀法?好簡單,即是O-OF-J。
女孩子揹著結他自彈自唱,從來都易討人歡心,由英國Julia Fordham、美國Suzanne Vega、日本YUI、台灣陳綺貞到香港盧凱彤,大家都以玩alternative folk pop為依歸,斯文得體配套秀麗氣質,當中甚至有知性派唱作人之稱;個人而言,自多年前迷上來自蘇格蘭愛丁堡的KT Tunstall後,今年又有新發現,正是這位生於加拿大渥太華,近年移居法國的黑人女唱作人Melissa Laveaux,繼2008年首張專輯《Camphor & Copper》相隔五年,以全新姿態推出的《Dying is a Wild Night》,正如碟題所言,確有置諸死地而後生的驚喜不絕。 郵差速遞初邂逅 始於今年四月的YouTube尋樂,赫然見到Melissa Laveaux《Postman》MV,一聽著迷,先由略帶軍樂節奏的鼓擊啟動,再引入Melissa一手型格十足的結他彈奏,就是這樣以同一個很jazz funk又groovy的pattern不斷重複玩變化,偏灰調的風格,沿途配有一些既鬼魅而夢幻女和聲,最特別是Melissa天生獨特的聲線演繹,疑似是Ella Fitzgerald及Sarah Vaughan的混合新聲系延伸,粗中帶幼加少少沙,主旋律的phasing處理有個性,歌者跟歌曲本已夠酷到極,MV概念同樣別出心裁且詭異非常,由全黑人女舞蹈員演出,初出場有一位身穿Tuxedo的神秘女黑人,跟著出現變臉紅衣女在舞動,再加入黃衣女及Melissa的白衣女,最後四個單位在森林相遇,神秘女黑人變出一隻巨鳥將紅衣一族捉走完場,不妨細心推算這四種顏色的隱喻,是否正跟地球人種不謀而合? 多重國籍分身術 從維基資料所見,Melissa雖是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卻擁有海地人遺傳血統,難怪構成Melissa經歷非一般的成長期,她說:「我就好似不停於兩個不同世界遊走穿梭,在家面對親人是海地人,外出就變身加拿大人,既要認知自己的根,也要融入加拿大的民生文化,在學校及家裡說法文,跟朋友就以英文溝通。」因此亦造就Melissa建立出一種很與別不同的身份個性;實在,聽回其首張專輯《Camphor & Copper》,近乎一支木結他加上一些tribal節奏自彈自唱完成,簡潔有力的樸實氣質,早已流露Melissa如何擅用其混種文化的天賜本錢。 暴雨夜後大變身 初看《Dying is a Wild Night》這個碟名,大家必以為很絕望很死亡,事實剛好相反,原來Melissa是借用十九世紀著名美國女詩人Emily Dickenson其中一句名言「Dying Is a Wild Night and a New Road」,碟題留有後著之同時,何嘗又不是Melissa自尋新出路的轉捩點;沒錯,《Dying is a Wild Night》 跟五年前《Camphor & Copper》的Melissa判若兩人,所指是她成功吸取不少優質流行元素,找來The Jazz Basterds合作,其中包括有Poni Hoax成員,以及Air的鍵琴伴奏樂手,得到型格化編曲改造,令自己潛藏的唱作天分得以更上一層的發揮昇華,好像《Dew Breaker》媲美Sade的懾人魅影,《Hash Pipe》活像當年Cyndi Lauper的跳脫爽氣,《Pretty Girls》直情是高水準Indie-pop造型,及Portishead魅影重重的《Cart Sans Horse》,Melissa心願有緣成為Tarantino電影選曲,個人則認為如果Massive Attack找她合作亦指日可待。 上周「二加一電音館」一文,因手民之誤,《Fade To Grey》的主唱應為Visage, 特此更正。
1986年,Pet Shop Boys名曲《Opportunities (Let’s Make Lots Of Money)》其中兩句歌詞:「I’ve Got The Brains,You’ve Got The Looks,Let’s Make Lots Of Money……」,活像是二人電子組合夫子自道的主題曲,一人前靚聲主音,一人後玩創電音,男男/女女/男女陣容,八十至今,電光火石,多不勝數,由歐美的Yazoo、Eurythmics、Soft Cell、Blancmange、Naked Eyes、Erasure、Camouflage、Red Flag、Mono、Tricky、Goldfrapp、Marsheaux……到本地的達明一派、浮世繪、凡風、風之Group及PixelToy……等,沒完沒了,尤其laptop電音新世代愈趨普及化,相關電子樂器軟件及Apps既價廉又物美,甚至免費下載任你玩,相比八十analogue舊電氣時代,電子樂器件件動輒數千過萬逐部儲,絕對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天淵之別。 香江電火花 還記得九十年代末,本地一隊名為異人問津館的電子組合嗎?靈魂人物James Ting後轉為幕後音樂製作人,這些年來,為不少本地主流歌手打造大熱, 去年藍奕邦《好風光》專輯更贏得一致好評;今年James最新搞作,找來女歌手安娜.貝兒(Annabelle),以Sparkx之名玩創新火花,他們的自我介紹:「狂我獅子和神經質處女座的電子合成節拍」,並於「香港橡皮重低頻音像所」下形成的音樂異人,聽到首支主打《Tik Tak》,再引證James如何深受八十英倫Synth-Pop薰陶的電路基因,巧妙將Visage的《Fade To Grey》的法式讀白,跟Eurythmics的《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的招牌Lead-Syn玩變奏,編曲倒有好感,可惜到女主音開腔主唱後,卻堅守Canto-Pop的商業維穩習性,即是聽落又跟James為其他主流女歌手編造之作,只屬大同小異,尚未為Sparkx建立較獨特個性標記。 加州軟金屬 原籍波特蘭,現居加州的Soft Metals,組成於2009年,同是聽七、八十好音樂成長的電音男女,今年剛推出的第二張全新專輯《Lenses》,封面貫徹上回曖昧接吻動作之餘,Syn-pop跟Dream-pop亦混淆不清得更上一層,Ian Hicks擅用大量早期analogue電子樂器,重拾原汁原味的八十電音,而非虛擬復刻的仿冒加工,配套Patricia Hall夢幻誘人的縹緲女聲演繹,細碟《Tell Me》由經典TR-808編造的電鼓節奏,跟鏗鏘電音sequence的完美處理,一聽入迷,其他如《Hourglass》、《In The Air》及《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更可找到一些源自Yazoo及Bel Canto 混合變種之音。 紐約新電后 說到電音Dream-Pop,最後,也想介紹來自美國紐約一個非常出色的電音新名字Empress Of,即是原籍西班牙的23歲女唱作人Lorely Rodriguez化名,事緣今年4月從網上聽到她的新單曲《Hat Trick》,美不勝收的浪漫電音,媲美Liz Fraser遇上Julie London的所謂「超新聲」,外國傳媒當然又將她跟Bjork及Kate Bush等相提並論,立即訂購她加盟Double Denim旗下首張十二吋EP《Systems》,不得了,全碟四曲皆屬精品,帶點東方電魅的《No Means No》及層層疊家鄉語聲演的《Tristeza》,愈聽愈好聽,紐約新電后,絕對沒有改錯名,肯定是2013年其中最重要的電音新發現。
跟不少年輕新生代談聽歌,沒錯,不是音樂,只是聽歌,大都表示平日只是從手機按個鍵就一直隨身聽,一首歌的旋律倒還認得,至於歌名主唱之類就一概不理,從他們平淡反應來看,聽歌就等同生活解悶的BGM而已;還好,尚有些比較想開闊耳界的,卻有感時下好多歌手唱來唱去都是差不多的乏味流行曲式,根本分不清主唱的誰是誰。 早說過這十多年來,全球主流樂壇貫徹主打Hip Hop/R&B的global boring不歸路,人人都在爭住唱,個個都跟住又學又扮又跳一些外國指定示範級,一式一樣的演繹方程式,即是最好有咁高Key唱咁高,聲嘶力竭盡現頸筋,Ad-Lib有幾多加幾多,跳舞有幾Chok得幾Chok,就自會贏得一般愚昧觀眾,報以歎為觀止的膚淺掌聲,認定這就是一位好唱得之藝人,有足夠理據來值得支持追捧。 乏魅同樂會 廣告傳媒最愛說甚麼都要盡顯真個性,很抱歉,試問主流樂壇有幾何見到有真個性存在?甚麼是偶像?本就是商業包裝下的搖錢木偶,為迎合市場而塑造出來,表裡不一的偽個性,最後通通變成娛聞狗仔追嗅見報的連鎖效應,如此不堪的生態循環,也不要再只一味說傳媒或網民故亂唱衰樂壇,凡事總有因果,再看看先前全城皆話的「發夢傳奇」及「超級懼聲」交足好戲扮知音,到底是尋找好歌聲,抑或招募新藝員?當中有幾多成功出碟「做到好歌手」,真相是只有更多入會後乖乖幫手做配角做主持,再說得直接一點,就算有幸出碟的,又是成為唱來唱去都是大同小異的「乏魅同樂會會員」,就算真有好歌聲,卻沒好歌獻給你。 苦幹為何事 成功需苦幹,本地樂壇偏偏好多天王天后的成功,卻非完全苦幹於音樂上,只懂花心思玩甚麼潮流新形象,曲風個性就例必不需太鮮明,總之但求易入耳,又易入口,讓大家去K跟住唱就是了,真正日拼夜拼的所謂苦幹,反是拍戲拍劇拍廣告做代言人之類,才是為公司賺大錢的主職,記得曾聽過一位樂壇天后訪問表示,因為公司早已安排有關拍攝廣告的時間,致令是次演唱會彩排不足,最後也影響到她的現場失準問題,不知所有每天同樣更需苦幹維生,真金白銀買票入場的歌迷聽後感如何? 工廠愚民樂 曾幾何時,羅大佑創立過一間名為「音樂工廠」唱片品牌,英國也曾有一間著名的獨立廠牌Factory Records,兩所工廠都先後創造出好多自此一家,具代表性的優秀工廠出品;可惜,當一個樂壇活像由同一間工廠模式運作之下,那早就危在旦夕,早前曾跟一位過江龍音樂才子訪問,問他對於香港樂壇好多音樂創作人要生存或者「襟撈」,甚麼流行音樂類型都要懂得玩,結果,形成好多音樂人都變成只是一個個音樂商品製作人,好多都欠缺鮮明獨特的音樂個性有何睇法?他回答:「我反問是否有需要呢?好多好有個人風格的音樂人,但沒有人找他合作,他們都未受大眾認同,沒有共鳴感,現實就是殘酷,香港的小眾音樂市場真的很細小,所以要在香港做到一個所謂有特色的音樂人更加困難,因為做幕後音樂創作的,大家都是受薪於客戶,是需要交出達到客人要求具備專業水準的應有服務。」畢竟,聽歌始終是個人喜好,從來就只有主動尋樂,又或被動愚樂,更有說根本就只有好聽與不好聽之別,港人精神,需不需要「樂壇」關我干事,悉隨尊便。
未介紹主角Diamond Version,先要分享自己近年看過最難忘的電音現場回憶,那是2006年10月的坂本龍一 + Alva Noto《Insen》,先後於澳門大炮台博物館及香港大會堂感官直擊。 諷刺是前者由澳門政府文化局重金邀請,免費獻給澳門同胞,秋高氣爽的自由草地上,大自然跟數碼電音的奇妙互動,還要是靚聲得好緊要,比後者香港政府要市民購票入場好feel百倍,完全兩回事,好多知音都慨嘆早知寧願買船票過濠江,總好過真金白銀換來又局促、又衰聲的一個遺憾;轉眼又7年,香港的所謂藝術發展依然故我,一切由做show式的消費主義出發,用鈔票蓋眼將藝術跟經濟發展混作一團,難怪這個政府只懂玩弄語言偽術,此偽等同彼藝之下,當然從不知藝術是何物! 簡約電音光影 Diamond Version兩位靈魂人物Caresten Nicolai及Olaf Bender,本是德國電音廠牌Raster-Noton創辦人,而Alva Noto就是Nicolai的化名,他與坂本教授合作的五張EP系列及巡迴演出,得到一致高度好評迴響,尤其《Insen》tour的電音光影設計最具視聽震撼印象,台上只用一塊11米x 1米的LED顯示屏幕,由影像設計師Karl Kliem透過midi及rendering技術即場同步處理,將鋼琴原本8個octaves轉為2個octaves範圍,並借助軟件Final Cut Pro將音源及影像結合,製造出如萬花筒的幻變視效,簡約之中不乏暗湧迫力;Diamond Version則以Minimal Techno及實驗電音元素為基調,配合YouTube上的Diamond Version TV視聽頻道,再延伸如此出神入化的簡約電光幻影標記。 新舊互結電緣 自去年9月至今年7月,Diamond Version共推出五張十二吋EP,以統一全黑底白鑽邊Logo設計的EP1-EP5系列,卻非自家Raster-Noton出品而轉由Mute發行,原來又是一趟惺惺相惜的觸發電緣,始於去年倫敦的《Short Circuit Electronic Festival》,當Mute老闆Daniel Miller遇上Diamond Version一見如故,Nicolai說:「兩個電音廠牌雖屬不同時代,卻有共同理念,終能一起合作是很神奇的事!」沒錯,只要聽過Diamond Version的電音迷,自會重拾一種久違而難以言喻的興奮感,如EP1《Empowering Change》既找回大量早期Depeche Mode細碟B-Side實驗味聲效魅韻,亦不失建立自家的電音型格,那種扎實有力有深層次,夠punchy夠原創心思的電音質量表現,始終仍是德國最強,難怪Daniel Miller如此盛讚他們。 德日電型光管 Diamond Version第三位主角是日本視聽藝術家Atsuhiro Ito,以擅玩自創的發聲電光管即興演出備受注目,舞台上的互動火花更令人拍案叫絕,看似電結他手變種,更似星戰電光劍武士揮動出noise effect,跟Diamond Version扭動變調的電音節奏互拼一番,比唱片版本玩出截然不同的官能刺激新境界;最近,Diamond Version此EP1-EP5系列亦以特別版Box-set形式推出,EP4的《Get Yours》兩個版本更是自己2013年至愛的電音推介之首。
英國利物浦盛產好樂隊,自半世紀前The Beatles誕生,令利物浦以至整個英國西北的Merseyside區域一鳴驚人,並成功開創Merseybeat樂風;時至今日,來自Merseyside的優秀音樂單位質量,卻似有每下愈況跡象,由八十年代有A Flock Of Seagulls、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China Crisis、Icicle Works、OMD、The Pale Fountains 及 Echo & The Bunnymen……九十年代有Space、Apollo 440、Gomez、The Farm……到千禧年過後只剩Ladytron、The Rascals、The Bandits、The Zutons……等;2013年,當這五人樂隊Outfit推出首張專輯《Performance》後,口碑盛讚不絕,且被譽為近十年自The Coral後,久違了的利物浦最佳新名字。 八、九十的呼喚 記得初認識Outfit的第一首單曲是《Two Islands》,也是《Performance》的首張細碟,源自很八十年代爽朗電子流行節奏底層,配上Kings Of Convenience和諧雋永旋律結構,也不忘將九十年代Shoegazing的噪音結他貫穿其中,一聽難忘有共鳴,然後再先後聽到他們另外兩首大熱《I Want What’s Best》及《Elephant Days》, 同樣滲透大量八十好聲音餘魅,有點似China Crisis變奏版,百分百對號入座,第一時間訂購他們首張專輯《Performance》黑膠唱片,亦企圖嘗試找尋多些資訊,怎料,無論所屬的Double Denim唱片廠牌及他們的Facebook網頁,一律介紹有限,只知Outfit一行五人,以迷幻流行組合形容自己,受Brian Eno、Cluster、Talking Head及Portishead音樂影響,至於風格一欄則沒有任何留言。 最佳大碟表現 事實上,由《Performance》專輯序曲《Nothing Big》類近延伸Radiohead迷離氛圍的始動,已成功引人入局,出自主音歌手Andrew Hunt醉生夢死的創作手筆,再由鍵琴手Thomas Gorton填上關於友誼的陽光多美好歌詞,感覺如迷霧中現曙光的驚喜交集;《Spraypaint》巴洛克式低調詭異淒美電音,很八十新浪漫的Ballad曲式,媲美China Crisis遇上Blonde Redhead的化學妙效;主題曲《Performance》本是Andrew從女友睇過的一個有趣劇場演出,鼓手Dave Berger別出心裁的鼓擊布局,跟原曲帶點Roxy Music風範的主唱跟琴鍵部分,撞出比曲題更戲劇化的感官花火;《House On Fire》正如Andrew表示,全曲由一個很重英國著名電音DJ James Holden式的跳舞Loop下完成之餘,更有感似是KOC的Erlend Oye同系電音舞曲迴響。 似曾相識一刻 無疑,初見《Performance》唱片封面上的建築物,不期然聯想起香港金鐘以前的舊天馬艦大樓,似曾相識還有碟內《The Great Outdoors》一曲,對於Depeche Mode迷必觸動大腦神經,不就是1983年《Get The Balance Right》細碟背面單曲之名,雖只是同名不同曲,卻從Outfit如此深受八十英倫薰陶下,不難惹人深信箇中玄機;總言之,Outfit《Performance》肯定是自己本年度最喜愛大碟的頭三位首選推介,不妨留意此利物浦五優生。
最近剛睇過一套幾有意思的印度好戲《巴飛奇緣》,聽到主角巴飛的真名原是Murphy之時,只因他天生缺陷耳聾口啞,只能硬將Murphy讀成Barfi的誤解外,其實腦海卻想起另一歌德搖擺之父Peter Murphy,也記得1983年Bauhaus《Burning From The Inside》專輯一首古怪曲目《King Volcano》,同是滲出多少印度魅韻;下個月28日,這個歌德教主將作第二度來港個人演出,並將會全以Bauhaus選曲為主打,距上次1988年的高山劇場一夜剛好是25年之別,本地所有歌德門徒早已聞風而至,為如此難能可貴的朝聖際會,重拾久違了的低調暗黑美好回憶,也想新生代知道,Bauhaus不只是賣衫那麼簡單的一個名字。 暗闇之天使 回想自己第一張購入的Bauhaus唱片,是1983年《She's In Parties》12吋Single,當中一個Extended Mix比大碟版本長近兩分鐘,中後段只得bass跟鼓及一些電結他effect穿插的加長部分,令這些本身已酷得極致的代表作,更有夜迷離之感,當時本地代理香港唱片公司亦積極宣傳《Burning From The Inside》專輯,也是Bauhaus最後遺作,沒錯,Bauhaus實則只有6年壽命,那是1978年至1983年月影遺跡,4張代表作《In The Flat Field》、《Mask》、《The Sky's Gone Out》及《Burning From The Inside》足以傳頌於世,仍記得1980年首張專輯《In The Flat Field》 日本版黑膠的紙條上,是以「暗闇之天使」形容他們,只要看過他們的現場演出及Music Video自會深明如何貼切到題,回到那個年代,當聽到序曲《Double Dare》媲美邪教進行曲的喚召,教主Peter Murphy如魔王戲劇化的詭異演繹,恐怕閣下父母隨時以為你誤入邪道也說不定。 地下分享會 錯過1982年只此一次的Bauhaus香港演唱會,卻買了一張日本版LD影碟《In The Flat Field : Bauhaus Best Collection》,那是將他們1984年兩盒音樂影帶《Shadow Of Light》及《Archive》合二為一,結果終於有幸一睹Bauhaus的現場魅影有幾震撼,包括最顯赫一時的台前開箱大光燈低炒Peter Murphy邪異鬼臉,堪稱八十年代最經典台上演出設計之一;如此具影響力的原創音樂,當然要不斷分享傳頌,於是,後來於九十年代初,自己曾於青年中心搞了一個名為《睇驗》節目,讓青年會員嘗試接觸更多主流以外的好音樂,其中一晚就為他們播放此張影碟,觀察他們由最初不明所以,甚至覺得有點邪,到最後卻總算起碼有一兩位有興趣認識更多,倒是印象難忘。 為歌德喝釆 事實上,Bauhaus何嘗不是影響整個八十年代的本地獨立樂圈,好像Octave Of Prayer及Martyr等,大家都情迷這股暗黑歌德力量,當然,那時候Bauhaus也被歸類為地下音樂之一,他們其中一曲《Dark Entries》,更成為日後本地著名「地下音樂會」系列之名,創辦單位《音樂一週》正是當年先後成功將Bauhaus及Peter Murphy帶來香港的幕後功臣,無巧不成話,今次Peter Murphy《Mr. Moonlight Live in Hong Kong》能夠順利登陸香江,依然跟《音樂一週》的神話再現同步而來,絕對是值得令本地樂迷欣慰的Double Happines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