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經濟的關係比以前更緊密。因此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脈。剛過的十月,日本三位科學家獲頒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催生LED的廣泛使用,為日後照明科技帶來「世紀性的革命」。 LED能源效益高、產生的熱力低,故此使用愈來愈普及,日常的科技產品如電視、手機等都已應用,運輸署由2011年起續步把傳統交通燈採用的白熾燈更換成LED燈,耗電量會比之前低三分之二、壽命長達十年。每年最多可以節省八百萬元電費。在外國,有幾位多倫多大學的青年人發明出更省電的Nanoleaf LED科技,在節能方面,不但比鎢絲燈減少88%耗電量,壽命更可長達27年。他們同時發明出全球首款無需使用調光器便可調節光度的LED燈,而燈泡的零件更可循環再用,除了節能環保,亦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發明。小小的一盞燈,把能源效益發揮極致。為「能源貧窮」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本會將聯同飛利浦於這個冬天贈送LED燈及電器給數百個基層家庭。別看小一個燈泡,省下來的電費可提升生活質素。從前講環保聽得最多是談綠化,希望污染少一點,在個人層面。現在談環保,開始多了以創新科技締造更優質的綠色生活,屬於綠色經濟層面。「改變一個燈泡,同時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這番話最能代表我們朝著的方向。
若到街市閒逛,不難看見商販為令蔬菜看來更吸引而批走外層菜葉,結果有一至兩成菜葉只因「不夠美觀」而慘被篩走;又會因為未有足夠儲存空間及設備,賣剩蔬果只能一倒了之。根據政府2012年廢物監察報告,香港每天廚餘量超過3,300噸,但未有仔細的廢物審計,政府及市民難以掌握廚餘重災區,亦因此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及措施減少廚餘量。 本會過去數星期曾到5區街市進行廢物分析,發現產生的大部分廚餘其實就是上文提及稍有瑕疵的菜葉,以及完好無缺的賣剩蔬果等,量之多實教人驚訝。以全港約180個街市估算,單由此產生的廚餘每天足為數千百個家庭提供一餐溫飽。 街市充滿人情味,亦不乏想為環保出力的檔販,所以當食物回收團體呼籲街市檔販送出剩菜以轉贈有需要人士時,大部分商販均一呼百應。只是礙於人手及有限資源,食物回收團體只能集中收集一至兩個地區,亦難以在短時間內擴展到其他區域。即使最熟悉區內事務的社區團體,亦未敢於缺乏經驗下開展「白老鼠試驗式」食物回收計劃。 有見及此,本會將協助社區中心召募區內青少年到領匯旗下街市進行食物回收計劃,以及透過環保及廢物再造活動,加強青少年與長者收菜義工之間的溝通,並藉此提升長者自我價值,透過計劃減少廚餘的同時,達到長幼共融目的。 (如希望參與有關計劃,可到此網頁報名及了解詳情: http://www.wgo.org.hk/fooddonation/)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近幾年,香港開始興起都市農耕(Urban Farming),有些大廈把天台化身為農莊,讓更多人在城市都能一嘗耕作的樂趣。全球很多大城市如倫敦、巴黎、紐約、新加坡及東京等早已發展都市農耕,其中東京市的密度跟香港最相似,而且是發展都市農耕的先行者。為了節省空間,東京鬧市區的一些大廈開發了「高樓田地」與「地下農場」,即是在高樓大廈的天台和地下耕種,不但可綠化環境,更切實地為城市降溫,紓緩熱島效應。當地曾有居民在大廈天台種植紅薯,由於紅薯葉子大,遮陽效果好,蒸騰作用形成「天然空調」,成功減低地面溫度。 都市農耕除了改善環境,更可淨化心靈。兩年前,日本作家鹽見直紀出版了一本書《半農半X的生活》,即邊務農、邊做自己原來的工作。「半農半X」很快推而廣之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而且大受歡迎。因為並非每個城市人都願意放棄自己原有的生活,但同時又想暫時遠離煩囂、親近大自然。「半農半X」正正就是城市人所嚮往的,既可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又可摒棄浮躁、奢華,體會反璞歸真的人民生活。這是由都市農耕的概念所啟發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但技術上在天台耕種要面對可能滲漏、打風的風險,以及改建天台結構須由專業人士負責,並由認可人士簽字,當中涉及高昂的費用,並非一朝一夕可解決的事。雖然如此,愈來愈多私人大廈發展天台農莊,有物業管理公司甚至會把收成送給租戶或慈善機構。在食品安全岌岌可危的陰霾下,可避免吃到農藥或對身體有害的化學添加劑,吃得安心又放心。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www.thewgo.org
創新與社會的關係,一直是學術上常見的課題,雖然「創新」已有過無數的討論和定義,但最大目的離不開為社會現有的資源提高價值,因此再多的研究,也需要實踐,把概念「落地」,才能達到其目的。 世界綠色組織自去年起舉辦「社會創新發明 - 家居改造設計比賽」,為年輕人提供空間和機會,以創新思維回應社會問題。今年本會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比賽主題為腦退化症長者設計出安全及環保的居所,藉以提升年輕人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關注。長遠來說,希望藉此活動促進長幼共融,提升同學的競爭能力。 腦退化症愈來愈普遍,除了記憶力轉差外,患者在視覺上欠缺立體感。高錕太太高黃美芸女士(圖左)透露,高錕曾以為家中黑色地氈是一個洞,不敢前行。另外,患者若身處全白色的洗手間,隨時無法分辨馬桶位置。所以在家居設計上顏色的考慮是一大前提,而在環保方面,設計上要考慮到患者經常忘記關水、關燈的問題,避免造成浪費,整個設計需結合環保和安全兩大元素。 是次設計比賽分為中學生組及大專生組,來自不同中學和大專院校的全日制學生可自由組隊,每隊2至3人。比賽的主題,圍繞一位七十多歲患有初期腦退化症婆婆的起居生活,希望透過人性化的家居設計,促進婆婆與家人的情感交流,締造快樂的回憶。一如往年,冠軍獎品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習之旅。「家居改造設計比賽」2014/15詳情,可到:http://thewgo.org/website/chi/inventor2-intro/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每年夏天,世界綠色組織都會跟進劏房室內氣溫情況,今年是有紀綠以來最熱的8月,我們當時在全港7個舊區的單棟物業,進行氣溫量度。得出數據發現,天台的高溫直接影響下層住戶,令其室溫比室外更高,熱上加熱,這種由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實在不容小覷。 研究發現,旺角區天台地面的最高平均溫度超過70 度,最高溫度更超過74.4度。由於天台傳熱效應導致室溫飆升,同區的天台下層室內溫度更可高達36.8度,較外面的同期的溫度高逾4度。你可以想像到,住在下層簡直就如置身焗爐!加上這些舊建築物興建得相當密集,附近又缺乏社區設施,如公園等綠化空間,容易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引致極度酷熱的情況。 我們探訪過一家六口的李太,她住在長沙灣一天台下層的劏房單位,受到天台日照的影響,酷熱難耐,但劏房每度電較市價高出27%,故在炎夏也不敢開冷氣。李太15個月大的孫女,間中亦會被熱醒。在日間,李太需以兩部風扇來代替冷氣,才能令當夜更的丈夫安睡。 根據研究隊伍的觀察,若在天台鋪上地氈,或進行綠化,均有助減低溫度。但這些方法,價錢較貴。對於缺乏中央管理的單棟式樓宇來說,較難執行。另一可行的折衷方法,就是協調各界有心人士資助,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在天台塗上白色油漆作隔熱之用。另外,在各界支持下,本會將會為需要的住戶提供數百件節能電器,以減輕他們的能源開支。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組織網頁:www.thewgo.org)
目前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下稱《公約》)附錄II規管下, 有3個鯊魚品種的貿易受限制。由9月14日起,有多5個鯊魚品種正式受《公約》限制,世界綠色組織當然表示支持,並促請各界拒絕進食魚翅。 你也許會問,公約與我何干?原來,本港將於11月28日開始執行這條公約,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出售上述鯊魚品種,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五十萬元及監禁一年。為了解本地業界是否有出售上述鯊魚品種,早前本會就委託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到上環一帶的海味店,隨機購入9個勾翅樣本,進行測試。在已完成的3個檢測,竟然發現其中1個樣本屬於錘頭雙髻鯊,屬於《公約》管制的鯊魚品種。 不過,更重要的是所新增的5個品種,外觀與一般無受規管的魚翅分別不大,業界難以從外觀上知道相關魚翅是否來自受管制的鯊魚。即使業界在無心的情況下出售受管制的魚翅,亦有機會犯法。然而,若要檢測出售魚翅所屬的品種,須採用DNA鑒定技術。 社會近年來保育鯊魚的風氣日盛,社會可從需求層面下功夫,促請各界拒絕進食魚翅。至於供應層面,政府應加強抽查市面上出售的魚翅,是否屬於上述《公約》保護的瀕危品種,以及相關店舖是否具有許可證。魚翅業界包括進口商及供應商應停止售賣來自瀕危鯊魚品種的魚翅,為免誤墮法網,業界可透過DNA檢測方法以作證明。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這個夏天,世界綠色組織的「能源貧窮」項目之一是帶領大學生探訪及關心劏房戶、了解他們的生活需要,並收集空氣、能源的研究數據、以及進行環保教育。一如往年,我們得到不少熱心商戶的支持,為劏房居民送贈節能家電,長遠來說有助基層家庭節省不少電費,減輕經濟負擔。例如佔家庭用電量三分之一的照明,如原有裝置適合更換LED光管,便能比傳統光管節省四成用電量。除了慳電及減少碳排放,節能電器釋出熱量較低,在炎炎夏日中,減少室內溫度上升,提升生活質素。 除了經濟需要,另一個需要是戶外活動。年初,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訪問了超過100位基層人士,當中超過六成受訪者於過去1個月少於3次離開居住本區參與跨區活動。疏於社交活動亦阻礙了貧窮家庭的青少年的人際關係發展,久而久之有可能積累成社會隱蔽問題。現時,有不同團體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種支援,並舉辦多元化活動。我們亦會於11月帶領基層家庭參與戶外綠色教育活動「華懋行」,遊覽位於港島大潭水塘郊野公園段,探索歷史文物、水務建築及動植物生態,以傳遞保育及可持續發展信息,今年的主題為「綠色共融」,不但讓市民齊享綠色香港,更可融合社會上不同層面的人士。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上次提到「碳抵償」(carbon offset),今時今日,很多國際知名的企業開始制定自己的碳抵償計劃,就如谷哥、滙豐銀行等。我曾接觸很多本地企業,他們都樂意為員工出差購買碳抵償,這將成為發展綠色經濟的一項必需品。 生活中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之一。就香港來說,每年我們共產生4,400萬噸的碳排放,這除了是發電所產生,還有各種商業活動、衣食住行也會產生二氧化碳。 碳抵償就是在落實減碳生活之餘,對於不可避免的排放,通過購買抵償項目抵銷掉。抵償項目包括植樹、直接投資再生能源項目,或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技術提供資金等。以植樹為例,每一棵樹一年可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而投資再生能源項目,指的是使用以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像是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這種發電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遠比傳統發電過程少很多。以上的項目都能減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達至「抵償」的作用。 要為一個活動購買碳抵償,先要估計產生的碳排量。網上有碳排放計算機,可大約估計要抵償的碳排量。舉例說,一程由香港飛往到倫敦的直航旅程所產生的碳排量大約是兩噸,購買時按量選擇抵償全部或部分碳排放。購買後會獲發證書,列明所投資的綠色項目,過程一天便可完成。如想了解更多,可向世界綠色組織查詢。 一點要注意的是,碳抵償並非萬能,也絕不能因為有了碳抵償而安心肆意地進行各種非必要的高碳活動,這想法是本末倒置的。碳抵償背後最重要的概念,是支持整體碳排量減少,而非一種道德消費。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組織網頁:www.thewgo.org)
對於氣候變化,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人分享北極熊因冰川融化無家可歸的圖片;大家會從傳媒上看到其他不同天氣氣象諸如「厄爾尼諾」、「拉尼娜」;而極端天氣的新聞也愈見頻繁。一連串與「短期」天氣事件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的問題已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人的生計與健康。由於香港所處的地理位置很少水火土淹之災害,因此雖然很多市民紛紛表示關心,但行動上卻仍然把這問題置身事外。 直至今年六月,全球出現了130年來最熱的夏天,香港都難以獨善其身。本港今年六、七月的平均氣溫創下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不僅如此,今年7月平均最高溫度達32.6度,比正常31.4度高出1.2度。市民都難以忍受這一股熱力,但基層市民感受更甚。世界綠色組織每年都會探訪鐵皮屋和劏房住戶的情況,去年夏季在劏房錄得的溫度比天文台氣象站的環境溫度高出5度,室溫可高達攝氏40度,這種生活環境實在苦不堪言,更會影響健康。根據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顯示,天氣炎熱會增加住院和死亡風險:過了界限溫度後,氣溫每上升1度,全港入院率及死亡率便相應增加4.5%和1.8%。同時亦為社會帶來龐大的醫療開支。 全球暖化的問題,主要的成因是由溫室氣體增加所致。要解決問題需要全球合作,大眾亦應更深入認識問題的成因、影響、以及補救方法。現時很多公司已開始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在辦公室減碳節能,而且購買碳補償以抵償公司出差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為環保出一分力。下次我會更入深討甚麼是碳補償。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紀錄片一向是非主流電影,但最近在香港上映的《看見台灣》卻打破了紀錄片的傳統,除了拍攝成本達九千萬新台幣,在台灣更錄得過億票房。這片由台灣攝影師齊柏林執導,以俯瞰的角度呈現這島嶼的美麗與哀愁。美麗,是台灣的自然風光之美;哀愁,是各種不負責任的開發而造成的負面改變、甚至是破壞和傷害。 香港人嚮往台式閒遊生活,去台灣過長周末已成習慣。相信觀眾並不會想像到台灣有如此美麗的自然景色,也更沒有想過,自己也是破壞這片土地的其中一個元兇。片中所見,有些山區為了發展旅遊業,在高山過度蓋民宿,以及為種植高麗菜和檳榔樹而大量伐樹,令水災與土石流肆虐。然而,這並不單單是在台灣發生的事,今天我們看見了台灣,可能有更多沒看見的地方,都有過度開發、盜採砂石、水土污染和地層下陷等等問題。 深明在消費主導的城市中推行環保需要長久的奮鬥,就像片尾提到的兩位有機農家,他們以自然農法耕種,善待自然,有人認為這種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耕種方式是沒效率的,但仍有不少人被感動而加入支持。我相信紀錄片並非要令所有人去放棄城市生活而去耕種,也並非要把責任指向誰。而是要把這些人和事,都真實記錄下來,讓問題被看見,引起公眾討論和反思,在發展的需要及環境保護兩者找到平衡點。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上周一是中學文憑放榜的大日子,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令學生和家長都備受壓力。為了要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都非常著重孩子的早期智力發展。不少學者認為,體驗式學習是開拓思維的有效方法。早在今年4、5月,世界綠色組織舉辦過一系列的綠色親子講座,曾出席的家長大概會記得,大部分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孩子在面對新環境,以及各種不同的新事物時,正是發揮潛能、提升自我的好機會。 因此,世界綠色組織策劃了一個學習計劃,並於這個暑假起動。我將會親自帶領首批學生遠赴英國劍橋大學參加為期8天的體驗團。跟一般遊學團不同之處是,整個旅程的設計以「體驗環保+啟發思維」為核心。在旅程中,參加者可以:一睹「牛頓的蘋果樹」,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留下的不單單是名氣,而是科學探索精神與人類智慧的瑰寶;身處歌德式建築物下,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尖拱形天花的力學問題;到訪發現生命秘密DNA之地,追溯當年發現雙螺旋結構的故事;以及在當今最傑出及顯赫的高等學府,放下平日不離手的遊戲機,與教授交流。這些都是非常獨特和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思維是人類認知世界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要發展思維並不是只靠讀書。培育孩子以嶄新觀察及思考方式看事物、看世界,再創造新知識,才是啟蒙的第一步。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底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指,香港排名跳升兩位至第七位,但是在創新表現方面卻屈居第二十三位。另一方面,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卻連年上升。以上數字顯示,香港經濟發展雖然強勁,但貧富懸殊嚴重,再加上創新力不足,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隱憂。世界綠色組織深信創意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元素,早前舉辦了「社會創新發明:家居空間大改造設計大賽」,藉此鼓勵香港學生發揮創新小宇宙,為基層家庭設計出更實用和節能的家居,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其實,綠色設計不單可應用於商業建築,更可惠及貧困及狹窄的住房。最重要是透過比賽,同學有機會探訪基層家庭,關心別人的生活,上了一課社會通識。 比賽分為中學生組及大專生組,部分設計在實用性、耐用性、外觀、環保用料等方面都非常講究。同學經過工作坊後,令設計更完善,最終提交的設計圖和模型質素甚高,要在芸芸作品中挑選出優勝者實非易事。專業評審團包括頂尖設計師又一山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行政總裁魏華星先生,以及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利德裕博士都給予作品正面的評價。由此看來,香港學生不但關心社會,而且創意驚人。 比賽將於7月11日在馬鞍山廣場舉行頒獎典禮,屆時將展出得獎作品──多用途組合牀(連書桌、梳化)及三人家庭住戶的室內空間設計模型。及後,作品將於港鐵站展出(7至8月於上環站以及8至9月於調景嶺站),大家將很快欣賞到學生的創意設計。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www.thewgo.org
政府就「未來發電燃料組合」公眾諮詢已於上周結束,但社會對「內地購電」或「本地發電」方案,都擔心會出現不同的問題。若要兼顧穩定供電、環保、安全和價格等多個方面,我們應該開始就第三個「半開放市場」方案,聽取公眾意見。 「內地購電」方案是向內地南方電網購入本地需求的三成電力,但市民擔心是供電的穩定性;「本地發電」方案則把本港天然氣發電的比例由現時兩成增至六成,電費卻會大幅波動。現時公眾的討論只考慮能源組合,卻沒有提及市場結構,其實存在極大問題。 本會建議兩電把輸配電系統分拆成立聯營公司,在不損害兩電市場的情況下讓新競爭者入場,而兩電現有發電機組份額維持不變。未來電力市場增長部分,將用作吸引新投資者加入,這半開放市場方案應可減慢電費加幅、甚至有減價的空間。 「半開放市場」方案,不但可引入競爭,同時又可紓緩加電費的壓力。隨著政府今年底將會就2018年後香港電力市場進行公眾諮詢,這「第三方案」是否可行需要各方提供更多意見和討論,修訂當中細節,從中做到穩定供電、環保、安全和價格等多方面的平衡。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本港商業用電佔整體需求66%,商業用電量多年來持續上升,從2001年約223億度電,急增24%至2011年的276億度電。隨著經濟發展,商業用電日增無可厚非,但原來「瘦身」有法,有商廈業主提供誘因推動辦公室租戶節能,為每名租戶減省電費開支,變相提高出租辦公室的吸引力。 要推動商廈節能,實有賴業主、物業管理公司及租戶的衷誠合作。我們過去不難發現,商廈業主缺乏誘因裝置節能措施,但有業主剛剛相反,早年已制訂環保政策,並主動斥資免費向租戶提供更換節能T5光管及相關配備,看似沒有實際得益,但卻提高競爭力,吸引租戶承租。 世界綠色組織最近與大學的研究發現,在同一集團的商廈、總辦公樓面達9.6萬平方呎的28個租戶中,平均每年每平方呎只用上8度電,較全港商廈平均每平方呎用上12度電少33%。以每度電約1.1元計算,承租這些辦公室的租戶,較租用其他辦公室的,每年減省約15,000元電費。 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保政策研究室最近已收集部分商廈租戶的用電資料,並運用數學模型程式,建立商廈辦公室電力消耗基準工具,租戶只要輸入辦公室面積及耗電量等資料,便會得出A至E級用電表現評分,租戶透過工具「驗身」後,考慮進一步改善其節能表現。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本港樓價和租金持續高企,不少基層只能蝸居劏房。有研究發現,有劏房空氣總細菌含量「爆錶」,錄得超過每立方米6,535個單位;同時亦發現較高濃度的「細菌內毒素」。世界綠色組織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居民的衛生意識,並統籌全城清潔大行動,減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世界綠色組織早前聯同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組成的研究團隊,在20個劏房住戶中抽取細菌、真菌、空氣及灰塵樣本,有7個未能符合室內空氣質素指標,其中旺角及葵涌個案總細菌含量更「爆錶」。研究更發現室內環境的衛生情況,亦會受到後巷和簷篷等戶外環境影響。 因房屋供應不足而衍生的劏房情況,不僅出現消防安全問題,是次研究更浮現了潛在的健康風險。有人認為問題反映公眾的衛生意識不足,有需要加強宣傳;有人更提出要取締劏房,但現實是房屋規劃到供應需時,現時唯有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環境衛生的意識。 相信大家仍記得2003年沙士襲港時,全港市民的衛生意識大為提高,政府更推出「全城清潔香港運動」,由一眾官員率領清潔後巷或衛生黑點,但「運動」過後,往往故態復萌。政府須時刻警醒,不時製作宣傳短片和舉辦清潔運動,盡量消除室內室外的健康風險。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至